The 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to China gave rise to a uniquely rich and systematic monastic tradition. One Hundred Lessons on Monastery Languages & Affairs offer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is tradition through six themes: Monastery Systems, Monastic Precepts, Temple Undertakings, Cultivation and Gatherings,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nd Spread of Buddhism. Drawing from decades of lived experience, it guides readers through the past, present, and evolving future of Chinese Buddhist monasticism.第一冊9789574578740第二冊9789574578757第三冊9789574578764第四冊9789574578771第五冊9789574578788第六冊9789574578795第七冊9789574578801
The seventh volume of Studie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Buddhist wisdom to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The volume contains ten articles-eight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and two written in English (McKenzie and Goirand, Starlyte)-as well as two student papers. The topics range from 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educational and monastic organizations, the self, and even the creation of a Pure Land. A unifying theme across the articles is the insight that cultivating one's own mind is the foundation for effectively managing others. As Huang Kuo-Ching noted in an earlier volume of this journal,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pointed out that the core aspect of management lies in management of the mind. Moreover, a leader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manage one's mind before managing that of others." This underscores the central message of this volume: effective leadership begins with self-management.
在失序的世界裡,找到安住的力量。人間的境遇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我們無法避免經歷生、老、病、死,每一階段皆伴隨挑戰與試煉。該如何理解這樣的生命處境?又該如何尋得心靈的歸宿?國際知名佛教學者路易斯?蘭卡斯特,於本書深入探討人類存在的本質,聚焦後疫情時代與人工智慧浪潮的衝擊,剖析人們所面對的內在矛盾與外在壓力。他以佛法智慧回應人生的根本困境,為橫跨古今的生命難題尋求出路,延續佛陀對人世間的深刻關懷與思索。
從佛光山「人間佛教」主題出版品的發行, 更加了解佛光山透過文化傳播, 努力打造「人間佛教」願景的過程。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確實不只是世俗化、辦辦文化慈善、搞搞政治,它是帶動佛教整體走上現代化道路,而與社會之現代化相呼應相聯結的新佛教運動,是真正「在人間的佛教」。正因,佛光山或言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擁有現代化,屬於真正在「人間的佛教」,所以,本書優先的主要研究物件,就是可以真正落實「在人間的佛教」為主的出版物。本書先從臺灣佛教的發展,談到臺灣佛教出版物的發展,然後才論述到人間佛教出版物的發展;再者,透過文獻資料與統計分析,將佛光山隸屬出版社關於「人間佛教」主題的書籍進行一一瀏覽分析,並且輔以佛光文化、香海文化、大覺文化與佛光山文化發行部等單位的負責法師與師姐們,進行面對面訪談,希冀找出「人間佛教」成功的編輯政策。另外,透過定價、標題、文本型態、內容主題分析與行銷推廣、傳播管道等各種方式,去分析星雲模式如何成功推動「人間佛教」,並讓佛光山順利在臺灣社會化,成為穩定臺灣社會的一股力量。總言之,從星雲大師到佛光山各出版社的任一傳播行為,都是宗教文化傳播最大的功效,也是本書所提及「出版效果」。
為何一次清淨的供養,功德竟能超越人天福報?為何《金剛經》的「無我布施」,是最高效的生命轉化法則? 長久以來,我們相信布施與善行能積累福德,但這份「功德」如何在我們身心之上運作?那條從「善因」到「善果」的無形絲線,我們是否有機會親眼一見,甚至掌握其運作的理路? 如果說,古代的祖師大德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功德地圖」;那麼在今天,現代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探測工具,一步步地為我們驗證這張地圖的真實不虛。 本書是華語世界第一部,系統性地將「供佛齋僧」這項核心修行,與現代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量子物理學、生物電磁學)進行深度對話的著作。本書將引導您穿梭於佛陀的古老智慧與頂尖科學實驗室之間,您將驚訝地發現,信仰的虔誠與科學的嚴謹,竟在指向同一個實相:【科學印證:您的善行,如何真實改變生命】 馴服心中野象 (神經科學):頂尖神經科學家理查.戴維森透過大腦造影證實,慈悲禪修能實際強化大腦「前額葉皮層」(如騎象人)對「杏仁核」(如野象)的調控力。這不再只是比喻,而是佛法「調伏煩惱」真實不虛的生理實證。 法喜的生物學 (心理學):心理學的「助人者快感」(Helper’s High)研究揭示,無私的利他行為能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催產素與腦內啡等「快樂荷爾蒙」。您在布施後感受到的那份「法喜充滿」,有著深刻的生物化學基礎。 心念的加持力 (前沿科學):「祝福巧克力」的三重盲測實驗,以嚴謹的數據顯示,經由僧侶慈悲心念加持的物質,確實能對食用者的情緒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這為佛法的「加持」與「萬法唯心造」,提供了饒富趣味的科學佐證。 色即是空的物理學 (宇宙學):本書將帶您理解,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 (E=mc²) 如何成為理解《心經》「色即是空」的現代註腳;量子糾纏又如何與佛法的「緣起性空」遙相呼應。 【不只是理論,更是心識的實作手冊】 本書不止步於科學的印證,更將這份新知帶回修行的核心。透過本書,您將能: 掌握兩大核心機制:本書獨創性地提出兩大核心模型,幫助您洞悉福報運作的理路: 功德放大器:揭示「僧團」作為一個高頻修行共振場,如何將您有限的布施心力,放大為無可限量的功德福田。 業力調頻器:以「收音機選台」為喻,闡明您的「身口意」三業,如何像轉動調諧器一般,選擇您未來將體驗的生命實相(六道)。 建立一套修行體系:本書提供了一個整合「淨與定」(持戒、靜坐)、「養與動」(正念飲食、規律作息)、「轉與化」(慈心觀、感恩日記)的完整日常修行體系,讓您將理論化為每日的實踐。 深化經典的智慧:跟隨作者的引導,深入《金剛經》「三輪體空」的無我布施,探尋《華嚴經》「廣修供養」的菩薩行願,將經典的智慧,化為真實的生命力量。 獲得一份觀心藍圖:書末附有【意識能量地圖與佛法心識境界參考】,將大衛.霍金斯博士的「意識能級」研究,與佛法的「六道」、「十法界」等心識境界進行對照,為您的內在觀照提供一面清晰的參考明鏡。【本書特別適合這樣的您】 實證的修行者:您不只「相信」因果,更渴望「驗證」與「理解」其運作的深層理路。 精進的學佛人:您希望以更現代、更理性的語言,來深化對佛法智慧的理解,並與親友分享。 理性的探索者:您對心靈科學、身心關係充滿好奇,並尋求一套經得起考驗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尋求轉化的行動者:您渴望跳脫生命的匱乏感與無力感,尋求一條能同時創造內在安寧與外在豐盛的道路。 這是一份獻給所有現代修行者的「確證報告書」與「實踐地圖」。它將幫助您將每一次的善念,都校準於與法界實相共振的頻道上,親手創造真實不虛的三世富足。
古老的東方禪宗體系,支脈紛紜,源遠流長,可謂幾十代禪中英傑,以十幾個世紀漫長歲月所精心構築的龐大精神世界。因此有「禪深似海」之說。名其為「海」,確也浩翰深邃,令人歎為觀止。然而,禪又並非虛無縹緲,玄不可測;它就伴隨在我們身邊,充溢於日常生活之中,即所謂「平常人之道」,只須「治心返本」、「觀心見性」,禪便是人人皆能領悟和擁有的「自家寶藏」。因此,在東方民族的潛意識中,禪堪稱根深柢固,綿延至今,不斷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乃至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不可忽略的一大特殊遺產。面對這宗遺產,確令人深感它的豐富多彩與博大精深,充滿著耐人尋味的宗教光輝和人生智慧;即便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也依然洋溢著雋永的情致與不衰的魅力。也因此,數千年來,禪宗典籍林林總總,汗牛充棟,並且始終有著它廣大的讀者層面與讀者群落。本書便是從數以千計的禪宗典故、公案、語錄中,精選出五百餘篇有典型意義的作品,分門別類,輯為九大部分,以供有興趣的讀者欣賞、研讀。需要說明的是,為考慮對禪有初步興趣而尚未精深者的需要,本書所編選之禪典,均在每則之後附有簡短的點評文字,即所謂「品曰」。此種「品曰」,或從各類禪宗典籍、理論中提煉而出,或係編著者本人研讀之餘的一時感悟,隨筆寫下,因此未必準確、精當,僅供參考而已。更何況「不立文字」、「拈花微笑」、「以心傳心」歷來是禪宗遵奉的要旨之一。故以此觀「品曰」,本身便有畫蛇添足之嫌,讀者大可不必受其束縛,否則便有悖於禪道之本旨了。菩提非樹,大道無門:漸悟頓悟,皆憑自性。全書計三十餘萬言,倘其中有某些文字能對讀者的精神世界發生有益的作用,本書也就算是有它的價值了。編著者的本心本願,亦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