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匆忙繁雜的生活中,追求藝術、美學、儀式感,是現代人的專利?不!明末清初的全能型劇作家早已領先潮流,付諸行動用心品味人生了!在李漁的隨筆集《閒情偶寄》中,遠則有基於長年涵養精煉而出的戲曲創作論、演出論;近則有經由接觸建築、器物、飲食、園藝、調養等日常事物,所得出的見解與體會。這些題材雖看似沒有交集,卻皆反映李漁擺脫因襲、浮華風氣,兼顧品味、實用的眼光,進而構築一種日常、文藝交融,獨樹一幟的生活美學。另一方面,我們身處物質文明發達的現代社會,面對與李漁迥然不同的時代課題。但《閒情偶寄》中不隨波逐流,透過消解冗雜、陳腐事物來探索理想生活美感的精神,也能使對於龐雜的世間感到困惑、迷亂的現代讀者,獲得新的刺激與啟發。🔎《閒情偶寄》簡介《閒情偶寄》為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所作,由〈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八章構成,集結與戲曲理論、房屋器物、飲食日用等諸多領域相關的隨筆散文。李漁畢生鑽研的戲劇藝術理論,及其多方、嶄新的生活體驗,皆可從此書窺見一端。李漁約於清康熙六年(1667)開始寫作《閒情偶寄》。此書寫畢後,於康熙十年(1671)以十六卷的形式首度刊刻;在雍正八年(1730)重新整理出版的李漁文集《笠翁一家言全集》中,此書則改分為六卷,更名為《笠翁偶集》。在評價方面,《閒情偶寄》問世之初,即受當時著名文士余懷等人的讚賞。而以魯迅、胡適、林語堂、梁實秋為首的後世作家及學者,也推崇此書。🔎本書特色本書選錄《閒情偶寄》全書八章中的名篇,對其進行注釋與翻譯。譯注體例則細分為以下三個部分:一是著錄古籍原典的「原文」;二是解說原文生難字詞的「注釋」;三是以白話通篇翻譯原文的「譯文」。本書試圖藉此一步步解析原典,引導讀者進入《閒情偶寄》的藝術世界。
《鄭板橋全集》是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燮的文集,其內容涵蓋了詩、詞、畫、書等多種藝術形式,是研究鄭板橋及其藝術成就的重要文獻。《鄭板橋全集》收錄了鄭燮的詩、詞、畫、書等多種作品,其中尤以詩和畫最為突出。鄭板橋在詩方面以「七律」見長,風格豪放,常融入個人情感與哲理,如其詩作中提到「六十年間萬首詩」,顯示了他勤奮創作的一面。此外,他還以畫竹聞名,被譽為「揚州八怪」之一,其畫竹風格獨具特色,被稱為「六分半書」。《鄭板橋全集》不僅是研究鄭板橋個人藝術成就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清代文人風範的重要文獻。鄭板橋的詩文和書畫作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背景和文人精神,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