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榮光,不只寫在疆土上,更深植歷朝的血脈與記憶從西域沙漠到白江海口,這是一部戰爭與文明交會的史詩▎帝國開端的試煉 從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中原王朝第一次將視野放到遙遠的西方世界。這不僅是對未知疆土的探索,更是國運的賭注。與匈奴的拉鋸、對樓蘭的斬擊、汗血寶馬的爭奪,每一步都伴隨著艱辛與流血。然而,正是這些冒險與挑戰,奠定了「犯我者雖遠必誅」的帝國氣魄,也打開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第一道大門。▎大唐的崛起與草原的對抗 隋唐更替之際,中國面臨四面環伺的局勢:突厥的南侵、內部的反覆動盪,以及草原帝國的挑戰。李淵太原起兵,既要「攘外安內」,也要面對草原強敵的挑釁。從高昌的覆亡到西突厥的多次交鋒,唐帝國逐步展現強勢反擊的姿態,培養出一代「第一軍神」,也讓東亞格局重新洗牌。這是從守勢到攻勢的關鍵轉折。▎聖僧與外交的交織 玄奘西行並非單純的取經之旅,而是一次跨文明的政治與文化交流。面對戒日王朝的雄風、印度次大陸的多元政權,他以智慧化解衝突,也曾見證血腥的國與國角力。從「聖僧」到「外交官」,他在印度的威望甚至震懾諸王,成為大唐文化實力的象徵。透過這段旅程,中印之間的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西域爭霸與血色戰場 唐朝經營西域的野心,最終與阿拉伯世界碰撞於怛羅斯。高仙芝率軍遠征,名馬雲集、將士尚武,卻在異域戰場陷入血戰。戰亂揭開序幕,不僅是帝國間的爭鋒,更是東西文化的交錯。即便以馬革裹屍為代價,大唐依舊堅守西域,展現出堅韌與雄心。然而,大食反攻之後,歷史逐步翻篇,留下千古忠烈與遺憾。▎東亞的宿命對決 在東北亞,漢唐與高麗、日本的糾葛延續數百年。從朱蒙建國到三征高麗,從白袍薛仁貴到白江口海戰,中日韓之間形成了撲朔迷離的戰局。這些戰爭不僅是疆土的爭奪,更是文明自信與權力意志的比拼。最終,高麗覆滅,日本遠征夢碎,而大明時期的倭寇亂世更讓東亞沉浸在三百年的烽火之中。這是一場跨世紀的角力,定義了東亞格局的走向。〔本書特色〕從張騫通西域到唐朝血戰怛羅斯,中原帝國以驚心動魄的征戰拓展版圖,也以文化與外交深深影響周邊。玄奘西行成就文明交流,高仙芝遠征見證榮光與悲壯;東北亞的鏖戰與白江口的激烈對決,更揭示中日韓之間百年糾葛。這是一部貫穿西域草原與海上戰場的歷史長卷,描繪大國的雄心、將士的血性與文明的交會。
海外擴張論、濟物浦條約、中日琉案交涉……條約、國權與國際法如何包裝日本對東亞的侵略行動?▎從海外擴張論到帝國主義野心 本書以國際法的視角,剖析日本如何從16世紀豐臣秀吉開始倡導「征韓論」,逐步建立起以日本為中心的「華夷秩序」觀,並發展出「大日本帝國」的國族擴張論。透過江戶時代學者如山鹿素行、本居宣長及佐藤信淵等人的理論推演,日本不僅否定傳統中華中心秩序,更轉向以武力征服為手段,提出吞併滿洲、朝鮮乃至中國的具體構想。這些思想為明治維新後日本轉型為現代帝國主義國家提供了思想根基。▎「征韓論」與內外政局的交鋒 本書詳盡記錄了明治初期日本政界圍繞「征韓」問題的爭論。西鄉隆盛、西鄉派主張派使朝鮮、引戰立名,以便伐韓;而木戶孝允與大久保利通則認為內政未定,不宜輕舉妄動。雙方交鋒數年,最終以西鄉派辭職告終。「征韓論之爭」表面是外交戰略選擇,實質則是日本國內政權重構與軍國主義抬頭的前奏。這場爭議也揭示了日本政要對朝鮮半島的覬覦已非偶發,而是一場有預謀的地緣政治布局。▎砲艦外交與不平等條約的施行 西元1875年「雲揚號事件」成為日本強迫朝鮮開國的轉捩點。日本以軍艦強行駛入漢江挑釁,激起朝鮮開火回應,反以此為藉口發動砲艦外交。日本遂派黑田清隆為全權代表,迫使朝鮮簽署《江華條約》,承認其「自主國」地位,進而切斷中朝宗藩關係。條約內容不平等至極,給予日本大量經濟、領事特權,這不僅象徵著朝鮮淪為日本的準殖民地,也象徵著日本對東亞秩序的顛覆與顯著軍事擴張的開端。▎壬午兵變與駐兵權的實現 西元1882年朝鮮爆發壬午兵變,日本藉口駐館被焚、人員遇襲,再度出兵壓迫朝鮮簽署《濟物浦條約》,正式取得在朝駐軍權及賠款等條件。本書深入剖析這場兵變的社會經濟根源與國際反應,並指出其為日本徹底滲透朝鮮政權的轉捩點。作者從國際法角度論證日本此舉違反主權國家間基本準則,顯示其種種擴張行為皆披著「現代國際法」的偽裝,而實質則是典型的殖民主義與強權政治操作。【本書特色】:本書為上冊,以國際法為視角深入剖析甲午戰爭前日本的對外擴張策略與法律辯解,揭示其侵略行動背後的思想根源與制度依據。透過豐富史料與嚴謹法理分析,結合歷史事件與國際法條文,澄清長期被誤解的戰爭責任問題。全書兼具學術深度與批判精神,是理解日本軍國主義崛起與近代東亞秩序變遷的重要著作。
在突襲珍珠港的凱歌背後,日本早已在中國戰場節節敗退揭開一九四一年之後,中國戰線的真實樣貌!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12月全面爆發。就在世界目光聚焦於美日開戰之際,中國戰場上,另一場戰爭卻正在悄然走向崩潰。日本軍隊在中國的作戰行動被對美戰爭所掩蓋,其成敗與代價,至今仍鮮為人知。日本人,對「日中戰爭」的理解依然停留在開戰初期。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以及1938年的重慶轟炸,固然廣為人知;但太平洋戰爭開戰後,日本在中國戰線所推進的諸多作戰,卻因歷史敘述的斷裂而沉入遺忘之中。本書出自中國近現代史的新銳學者之手,追尋長年征戰於前線的名古屋第三師團足跡,重繪那段被歷史遺忘的戰爭地圖,帶領讀者直面日軍在中國戰場一步步深陷泥沼的真實過程。■ 第二次長沙作戰──1941年底至1942年初,日本遭遇意想不到的重挫■ 浙江江西作戰──731部隊投入細菌戰的恐怖戰場■ 江南殲滅作戰──看似一面倒的勝利背後,實則埋藏了「廠窖事件」這場不為人知的大屠殺■ 常德殲滅作戰──毒氣交織血戰,彷彿中國版的史達林格勒攻防戰■ 一號作戰(大陸打通作戰)──在後勤崩潰的前線,日軍深陷無止境的泥沼這是一部直視歷史盲區的戰爭實錄,也是一部重構日中戰爭全貌的重要著作。中國戰線,並非太平洋戰爭的旁枝末節,而是同樣被捲入那場帝國夢碎的浩劫之中。日本人,對日中戰爭仍所知甚少。自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本軍隊在中國究竟發動了哪些作戰?戰果如何?本書循著持續征戰的「名古屋第三師團」足跡,深入揭示中國戰線如何一步步陷入泥沼,勾勒出那段被遺忘的真實戰史!•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日軍在第二次長沙作戰中遭遇慘痛敗北• 浙贛作戰,731部隊於此施行細菌戰,戰場化為活體實驗場• 江南殲滅作戰雖以壓倒性勝利告終,卻也伴隨另一場鮮為人知的大屠殺──廠窖事件• 常德殲滅作戰以毒氣攻擊與激烈攻防戰為特徵,堪稱中國版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國戰場,早已被太平洋戰爭捲入其中。這是一段不容忽視的歷史,一場從未真正結束的戰爭記憶。
我們的文化原來藏在古人的詞語裡!最素樸的問與答,解開這些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101個問題,增進你的中文力,你一定要知道字句背後的精彩故事!【考考你,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為什麼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公主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說曹操,曹操到」,難道曹操的輕功是天下第一?‧為什麼做官的女婿被稱為「金龜婿」?‧為什麼新婚臥室稱為「洞房」?‧為什麼常常稱創始人為「鼻祖」?這跟鼻子有關係嗎?‧古代的和尚為何在光頭上烙有戒疤‧我們常說的「染指」到底跟哪個指頭有關?‧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筷子的?‧古詩詞中常常提到的解語花是什麼花?‧我們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這些你並不全然了解的中文字句背後,藏著許多有趣的掌故,瞭解這些知識的同時,還能輕鬆打造你的國文基本功!每則另附「延伸知識」,讓你可以觸類旁通,增加雙倍知識!本書特色1. 快速掌握我們詞語當中最讓人困惑的「為什麼」,輕鬆瞭解中文詞彙中的來龍去脈。2. 重返語言的歷史現場,讓你能連結古今,深入體會中文的豐富奧妙3. 學校老師、學生最需要的課外讀物、也是讓一般讀者與人交談時能脫穎而出的祕密武器。
本套書組合:《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戰爭史中的小故事與大變遷》、《世界史中的小故事與大變遷》──全球暢銷逾50萬冊的「The Shortest History」系列──只要花一個下午閱讀,就能獲得改變人生的知識與觀點------------------------------------------------------------------《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學會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讓你做出更好的選擇,過更好的生活》★★《金融時報》2024年夏季選書‧《經濟學人》最佳金融類新書★★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勞蒂亞.戈丁(Claudia Goldin)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不需具備任何經濟學基礎,也能看懂書中的故事。經濟學中最強有力的見解,多出自每個人都能理解的大觀念讓經濟學家帶你穿越時空,用經濟學的眼光解讀世界。哈佛出身的經濟學家安德魯‧李以極短的篇幅,平易近人的文筆,透過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故事,帶領讀者認識經濟學的重要觀念與人物、探討歷史事件背後的經濟力量,並思考當前面臨的問題。賴建誠╱清華大學經濟系榮譽退休教授廖啟宏╱加州政府研究首席、《一口經濟學》PODCAST主持人、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系客座教授洪紹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專業推薦【本書特色】‧以極短的篇幅完整講述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史,只要一個下午的時間就能讀完。‧作者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讓一般人認為沉悶的主題變得有趣且深具啟發性。‧特別提及多位女性經濟學家的卓越思想與貢獻,是其他經濟學書籍較少著墨之處。‧內容超越傳統經濟學的關注範圍,探討藝術、體育、遊戲、教育、創新、行銷策略等在經濟發展上的重要角色。‧全書穿插極具參考價值的圖片,增添閱讀的趣味與臨場感。-------------------------------------------------------------------------《戰爭史中的小故事與大戰略:國際軍事史專家帶你了解戰爭的第一本書》最切中當前世界局勢的作品越害怕戰爭,就越應該了解戰爭。國際權威歷史學家與軍事專家格溫‧戴爾將五千年的戰爭史濃縮成一本引人入勝的小書只要一個下午,就能了解人類為何發動戰爭,我們又該如何避免戰爭。※※※※※※※※※※※※※※※※※※※※歷史 × 人類學 × 心理學 × 地緣政治 × 軍事戰略,深入探究戰爭根源,全面呈現戰爭面貌◆《出版者週刊》當月選書英國獨立報、BBC歷史雜誌等權威媒體高度推薦本書不僅僅是重述歷史,更是對人類行為與心靈的深入探究。當你翻開書頁時,你會驚訝於作者如何發掘戰爭的根源,並揭示塑造我們好戰過去的隱藏力量。任何想了解戰爭在人類歷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能如何防止戰爭決定我們未來的人,都能從中受益。【本書特色】‧以極短的篇幅完整講述長達5千年的戰爭史,一天之內就能讀完。‧結合人類學、心理學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來揭示戰爭的驅動因素。‧全書穿插極具參考價值的圖片與清晰的圖表,幫助讀者理解內容,並增添閱讀的臨場感。【媒體與專業人士推薦】林齊晧/《udn global 轉角國際》主編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林穎佑╱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副教授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 」創辦人舒孝煌╱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達米安╱己歷歷人podcast主持人金老ㄕ╱金老ㄕ的教學日誌-------------------------------------------------------------------------《世界史中的小故事與大變遷:以「大歷史」的宏觀角度,重新看待、世界與人類》篇幅最短、時間跨度最大(138億年)的作品◆◆◆將眼光拉遠鳥瞰138億年能使我們超越人類事務的紛亂看清歷史的整體樣貌和軌跡◆◆◆跨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界限以比爾‧蓋茲大力推行、全新的「大歷史」角度看待地球與人類的起源與發展◆◆◆《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約翰•葛林(John Green)專文推薦◆◆◆只要花一個下午閱讀,就能獲得改變人生的知識與觀點這是一本為每一位對世界充滿好奇、渴望理解世界的人而寫的書,也是一場穿越生命、宇宙和一切事物的迷人旅程,不僅將重塑你對世界與其歷史的想像,也會讓你敬畏自身的存在,並從中找到在未來蓬勃發展的生活方式。【本書特色】★ 以比爾‧蓋茲大力推行的全新「大歷史」研究方式,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全景式地呈現地球歷史的完整圖像。★ 作者為全球第一位「大歷史」博士,也是知名YT節目《大歷史速成課程》(Crash Course Big History)的撰稿人,善於將複雜的知識化為一般人都能理解的內容。★ 篇幅極短,文字淺顯易懂、深具啟發性和幽默感,搭配清晰有趣的圖表,令閱讀過程充滿樂趣【好評推薦】蔡政修│台灣大學生科系副教授周樑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林郁梅│北一女中地球科學老師
了解世界史的全新途徑微觀的身體部位,宏觀的人類處境埃及豔后的鼻子、宙斯的陰莖、馬丁路德的腸子、愛因斯坦的大腦……從舊石器時代的手到太空時代的膀胱,一個又一個身體部位,一段又一段影響世界進程的故事。透過27位名人的眼睛……或耳朵與脾臟,探索被課本忽略的歷史。古希臘人認為「小陰莖」是完美男性的特徵?馬丁路德的腸道問題促成西方宗教史上最火熱的戰鬥?為了襯托出都鐸王朝的救世主形象,理查三世「被」駝背?從華盛頓的假牙可看出他對奴隸制度的態度?秋瑾的雙足促成追求自由的女性主義抗爭?過去的人如何看待身體?怎樣使用身體?呈現出什麼樣的文化樣貌與生活型態?這些身體部位在歷史上又代表了什麼?改變了什麼?從拜倫的腳、威廉一世的手臂、馬丁路德的腸子、列寧的皮膚、喬治•華盛頓的假牙到愛因斯坦的大腦,本書提供瞭解世界歷史的全新途徑,用27個知名人物的身體部位,透過他們的眼睛(或嘴巴、耳朵與脾臟),探索被課本忽略的歷史,審視身體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影響世界的發展與走向。
【本書特色】★創新記憶法!「記憶宮殿」╳ 歐洲史人體圖像化記憶打造可視化、易記憶的世界史架構,讓你不再於歷史時間軸中迷路!★最適合108課綱的歷史學習法!破解新課綱「主題式教學」的混亂與挑戰,把世界史的脈絡說清楚、講明白。★適合高中生,也適合人生迷路者!畢業後就不用讀史了?其實人生沒有新劇本,只有舊錯不斷輪迴,換一套面具後接續上演,而歷史課本正是你的第一本「人生指導手冊」!★問就是推!《一歷百憂解》Podcast製播人&作家/李文成、臺灣吧執行長/蕭宇辰、歷史作家/謝金魚、《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頻道》Podcaster/Hazel、高雄市立陽明國中歷史教師/吳宜蓉、臺北市立成功高中歷史科教師/簡杏如【內容簡介】常常迷失於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考試時總是欲哭無淚?那是因為你還不知道「記憶宮殿」有多好用!你是否曾在歷史課本裡迷失方向,不明白為什麼上一秒還在古希臘,下一秒就跳到了十九世紀歐洲列強?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個「迷路」問題而誕生!透過「記憶宮殿」這個連福爾摩斯都愛用的記憶法,參與過高中歷史課本編輯的人氣作家海獅,巧妙地將歐洲史比喻成人體,從頭到腳對應各個時代與轉折,用身體記歷史,既直觀又不容易忘!⚠注意!課本只給你劇情大綱,本書直接劇透人生結局!歷史人物踩過的坑,保證比你人生遇到的還誇張!殺死蘇格拉底的,是受盡驚嚇的民主社會?你的技術改變了世界,但你可能還是窮得要死,就像古騰堡?宗教改革時代的兩個女王,一個選擇愛情,另一個選擇權力,各有什麼下場?本書以歷史事件為骨架,揉以輕鬆詼諧的筆調與精闢的人性剖析,讓你明白歷史不只是背誦名詞,而是學會看穿「人性不變的劇本」:權力的誘惑、信仰的選擇、風險與利益的賭局……。你會發現歷史不是發生於過去的事情,而是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重演,若沒有學會看懂、體會、連結,很可能在你的人生中再次出現。
天生我材必有用!──詩仙李白超齊全古人圖鑑,笑看他們的人生高峰與暗黑時刻! 四大單元,帶你笑中讀懂人性:13位 生涯規畫師:哲人、軍師、改革者,人生可以自己設計嗎?7位 大人物病:帝王權力愈大,焦慮也愈深!20位 筆比刀利:文人不只寫詩,還能瘋到跨界!14位 一技之神:神醫、畫師、怪才,甚至還能變神明!是故事也是風格,活出自己的路,寫給現代人的54篇個性小傳──★繼人氣系列《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後重磅匠心力作。☆史上最有哏的千年人物誌──讀完歷史,也讀懂自己。☆跨越兩千一百年,從孔子弟子到明清文人,最狂人生一次蒐羅!【內容重點】 你以為歷史人物只有正經八百的帝王將相?其實古人比你想像的還「忙」,不只忙著治國打仗,也忙著社交、創作、談戀愛、追夢想。本書精選五十四位中國歷代代表人物,重新走進他們的宇宙,不同於教科書嚴肅的敘述,而是以「哏」出發,看他們怎麼做人、怎麼面對挫折、怎麼在歷史裡留下痕跡。有的令人佩服、有的令人唏噓,但每一位都讓人想說:「這人我好像在哪看過!」 本書作者引領我們穿梭數千年人物風景,融合歷史、文化與心理觀察,既有豐富知識,又有故事感。每章像一則則人物小劇場在眼前上演,用現代視角重新體會古人那些超展開的人生命運與關鍵時刻所做的抉擇……,讓你發現原來歷史不只是朝代更迭,更是每一個「人」的選擇與冒險。適合對歷史和傳記故事感興趣卻怕無聊的讀者,也適合老師、家長做為輕知識的延伸閱讀。本書讓你讀人物,也讀自己。▍ 你,是否遇過以下困境?□ 職涯規劃卡關,不知何去何從□ 明明努力,卻還是被小人、上司或環境拖累。□ 偶爾懷疑人生:活著,到底為了什麼?放心,兩千年前的古人,也跟你一樣!有人焦慮、有人失敗、有人熱血衝撞,甚至有人活成最怪、卻最自在的模樣。▍ 獻給每一位想讀「有哏」歷史的現代人──「天生我材必有用!」□ 歷史不是冰冷的朝代更迭,而是一群真實的人,本書重現古人真實的掙扎與選擇。□ 李白的狂、杜甫的憂、蘇軾的灑脫……不是教科書的嚴肅版本,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 跟有趣、有智慧的靈魂對話,會發現另一種看待自己的方式。▍ 閱讀收穫:□ 用輕鬆文字+現代視角,解析古人的「職涯、愛情、夢想和人生難題」。□ 用淺白卻深刻的筆法,融合歷史、文化、心理觀察。□ 適合歷史和傳記故事的愛好者、知識傳播者,或任何怕無聊卻想認識古人的你!
★梁啟超曾譽其乃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毛澤東稱:「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中正稱:「足為吾人之師資。」■ 一代洞悉內聖外王之術的名臣的家書本書記錄了曾國藩自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後,長達三十年的翰林院和從軍打仗生涯,精心選了近三百篇家書。上至祖父母、父母,中對兄弟,下及子侄,內容多為家務、勸誡,有國事,有政務,有軍事指示,有人物評論,還有讀書、寫字、作文的理念。儘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不多,但僅這一部家書足以呈現出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是家書也堪稱是一部研究清朝歷史的珍貴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他的家書不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也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更是一部蘊藏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智慧的書。「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功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左宗棠天下之理,滿則招損,亢則有悔。——曾國藩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曾國藩
唐太宗如何締造輝煌治世?為何宋仁宗、忽必烈、乾隆皇帝,與日本的德川家康、明治天皇,都在推崇《貞觀政要》?其中關鍵,正是現今執政者與普羅大眾所應培養的胸襟與智慧。 身居高位卻不固執,虛心採納臣下諫言。 拔擢賢才任官,不因私利影響用人準則。 擺脫慾望束縛,不鋪張浪費,自我節制。 不受成見蒙蔽,以他人為鑑,反求諸己。 居功而不驕,追求力行不倦,貫徹始終。吳兢《貞觀政要》描繪的盛世圖景,不僅是過去海內外帝王將相推崇的治國心法,更是映照現今社會的明澈借鏡,為你我指引修己處世之道。【《貞觀政要》內容簡介】《貞觀政要》為唐代史學家吳兢所撰。此書共十卷,分為四十篇。當時吳兢有感於唐朝國勢逐漸衰微,故採對答的形式,將貞觀年間(627-649)唐太宗與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的政論,以及其他太宗的言談、事蹟等,分類彙編成書,以期後人以古為鑑,擇善而從。《貞觀政要》在問世後輾轉傳抄,並於元朝時由戈直整理、刊刻。時至明朝,戈直的校訂本又經重校、重刻,成為流傳至今的主要版本。吳兢曾將《貞觀政要》上呈唐玄宗,卻未受到相應程度的重視。然而,《貞觀政要》對於後世的影響卻相當深遠:除了唐憲宗、宋仁宗、元世祖、明神宗、清高宗等歷朝君王之外,日本的歷代執政者如北條政子、德川家康、明治天皇,也奉此書為圭臬。由此可知,《貞觀政要》不僅是古代中國知識分子必讀的書籍之一,更是影響力遍及國外的重要著作。【本書特色】本書為《貞觀政要》的注譯本,由「原典」、「注釋」、「譯文」三個部分構成。在每段「原典」之後,皆有說明文中字詞意義的「注釋」,與以白話通篇解譯原典的「譯文」。另外,為了幫助讀者理解《貞觀政要》所涵蓋的核心議題,本書更透過「君德王道」、「擇賢建政」、「自律內省」、「崇儒正典」、「內治外化」等五大主題,將《貞觀政要》十卷四十篇重新分類,凸顯各篇涉及的重要議題,以及篇章之間的連貫性。
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會出現在菜單上。 If you’re not at the tabl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you’re going to be on the menu. ――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024年2月 ‧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達的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三巨頭」三次會議中最重要的一次。這次會議的爭執和達成的協議,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以致於世界上很多學者和政治家,都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四十多年的世界格局稱為「雅爾達體制」。 ‧雅爾達體制與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美、英三國首腦在談判桌上對世界事務所作安排的產物,影響著戰後世界的發展進程,經常是各種危機和衝突發生的源頭。‧本書告訴我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同盟大國對戰後世界作了怎樣的安排,它們為什麼要作這樣的安排,它們是怎樣作安排的?然後,我們才會知道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國際背景。‧如果你真愛台灣,務請購讀本書,張開眼睛,看看台灣在全球政局中的位置,從而找到未來的出路。
馬雅文明曾經輝煌,卻在歷史長河中消逝。解讀碑文與遺跡,破解古文字密碼,重建文明的真相,窺見古馬雅人如何觀察時間、記錄歷史,以及建立政治與聯姻關係。★碑文密語:文字背後的文明印記每一塊馬雅石碑都刻劃著馬雅人對世界與宇宙的觀察。深入解析碑文與象形符號,揭示它們如何記錄歷史事件、祭祀日程與政治脈絡,讓我們彷彿聽見千年前文明的低語。★文明斷代:興衰的歷史線索馬雅政治中心的興衰到文化象徵的變遷,曾像重重迷霧。作者結合碑文、遺跡、天文與考古資料,逐步用細節串聯斷裂的文明線索,重建文明時序與事件脈絡,使歷史圖景得以鮮活重現。★歷史啟示:古文明的智慧對話穿越千年的遺跡不僅是觀察歷史的途徑,更是理解人類智慧與文明演進的窗口。馬雅人的思維對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啟示意義,本書重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引領我們思索文明的延續與人類文化的深度價值。破解馬雅石語,重現古文明的智慧與祕密!
一、本書以「結」取代一般的「章」、「節」。以追懷先人來台開發的艱辛,並傳承先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宜蘭開發初期,常以「結」標示開墾進度,也以「結」作為課徵租稅的依據,從而成為地名,例如一結、二結、三結,目前還有五結鄉、二結王公廟、十六結福德宮等。二、本書介紹一些嬰兒潮世代的童玩,例如走九龜、戳田鳥、彈觀音、圓紙牌等,記錄三、四年級生的歷史記憶。三、本書用十幾個精彩的常民故事,來闡述作者的見解及主張,書中人物常見於生活周邊或工作職場,可增加讀者觀察人生的視角。四、書中有多處簡短地引述古今中外思想家的論述,以佐證本書作者的見解及看法,以提升讀者的思維層次與價值。五、本書內容涉及道德修為、人生觀、健康養生、現實生活體驗等多元面向,所費閱讀時間,物超所值,並可增加讀者的正向信念。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爆發,因清軍節節敗退。翌年(一八九五)春,歲次乙未,日、清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澎。當外商告知島內買辦,臺灣已被割讓之際,社會人心惶惶,進而出現「義民vs.安民」、「反抗vs.談和」等兩樣情結,此一時期蘇格蘭長老教會扮演著安定人心的角色。作者以水彩速寫的「府城學院」,即今臺南神學院前身。該學院源自於旗后與府城的兩所「傳道者養成班」,巴克禮牧師於一八七六年接手整合,進而創辦「府城學院」(Capital College),並在神學教育之外,輔以天文地理等近代西洋知識,成為臺灣近代文明開化的原點。作者透過日記、文書、回憶錄等試窺日軍接收臺灣當下的社會實態,打破既往對一八九五臺灣社會混沌未分的刻板印象,當時臺灣社會的文明開化顯然超乎你我想像。
本書是取自連橫先生撰著的第一部臺灣史,由連震東先生文教基金會主編白話譯文版:《臺灣通史──原文+白話文注譯》《臺灣通史》的前四卷白話文內容:卷一開闢紀、卷二建國紀、卷三經營紀、卷四獨立紀;敘述從史書有「臺灣」記錄以來,到臺灣民主國結束的經歷。篇幅簡潔扼要,足以認識先民開創臺灣歷經的滄桑。作家楊渡先生在〈序〉中寫道:「……如今史書寫成,他感覺到,那些被歷史所遺忘的、那些渡過黑水溝來臺開墾的先民,那帶著復國之夢來臺的明朝遺民,都不會惘然消逝,在九洲的大地上,他們的英魂依然磊磊落落,偉岸挺立,一如英雄。……」並在文中介紹連雅堂的生命史與寫作歷程,讓讀者更深刻了解史學家的生命情懷。
「世界史」、「政治」、「宗教」、「科學」、「現代」、「日本」六大主題探索拉丁語至今範圍廣布、歷久彌新的影響遺緒! 近11萬人追蹤,人氣X帳號@latina_sama首作日本出版半年內,銷售7萬7000冊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楊詠翔|譯者謝智翔|《這位台灣郎會說25種語言》作者──推薦恆久遠拉丁語是不是一種「死語」?抑或早就已陳舊過時?世界上是否僅剩極少數人還在使用拉丁語?又或者,只有專門領域的學者、專家才需要懂它?哪怕是唯一以拉丁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梵蒂岡,日常會話也普遍使用義大利語,那麼,這種語言是否終究會從地球上逐漸消失?上面這些令人耳熟的問題,反映了大眾對拉丁語常有的迷思與陳見。早在2016年,本書作者拉丁語先生就開始經營推特/X帳號,上網分享拉丁語相關的語言及文化知識,也試著打破一般人對這種語言的陌生與誤解。本書以「世界史」、「政治」、「宗教」、「科學」、「現代」、「日本」六大主題,將拉丁語連同古羅馬藉由語言流傳至今的文化與智慧,分門別類來介紹。與此同時,作者高聲疾呼:拉丁語不僅僅博大精深,還是一種富於趣味、活力及「生存韌性」的語言,絕對不容小覷!這本書談語文、說歷史,也細看拉丁語這塊文化瑰寶如何嵌入今天世界上人文與科學的許多領域中,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知識:▶百香果passion fruit很熱情嗎?不是的。從拉丁語理解「passion」,會發現這是一種植物形象與名稱引申自基督教典故的水果。▶在《哈利波特》小說中,重要角色賽佛勒斯.石內卜的名字裡,藏著得要用拉丁語才能破解的玄機。▶追溯法西斯fascism的拉丁語源,會發現法西斯黨徽中斧頭與束棒的由來,以及從古羅馬至今相關的政治流變。▶暗殺美國知名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殺手,在行刺前大喊一句著名的拉丁語名言:「這就是暴君的下場」──但卻可能扭曲了原意。▶地處遠東的日本國際機場也藏有拉丁語彩蛋!若有機會到東京羽田機場,請睜大眼找找,哪面牆上有拉丁語寫的「來訪之人皆平安。離去之人皆安全。」從重要歷史人物的名言與生平故事、家喻戶曉的企業品牌名稱由來、現代人對古羅馬語言的挪用或誤用……本書有滿滿的逸事趣聞與親民知識,就算沒有太多的拉丁語基礎,讀者一樣看得懂!作者誠摯邀請大家,一同領會數千年積累於此語言中的文化結晶,用一種不同以往的視角來理解世界。 ▍好評佳譽拉丁語看似離東方的我們很遙遠,本書作者拉丁語先生卻以淵博學識和生花妙筆,提醒讀者拉丁語在日常生活中的無所不在。這不僅關乎語言或文字,更觸及了文化與思維的結構。透過本書,我們不僅得以一窺拉丁語及其承載的西方文明內裡,也能體會同為西方「他者」的日本,接受和學習西方時的覺悟與苦心。本書同時也可視為當前「轉譯」潮流的實踐,為那些希望讓學術走出象牙塔、深入大眾閱讀的寫作者提供參考範本。當語言學習在AI浪潮中日漸式微,本書以拉丁語為例,示範了語言絕非僅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跨越時空、傳遞文明與記憶的文化容器。──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有趣」是AI時代學語言最重要的關鍵字,「授業」和「解惑」已經不需要師父領進門,但如何維持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才是為師的難題。這本《不死拉丁語》是為日本一般民眾撰寫的拉丁語趣談書,深入淺出且結合時事,讀完之後讓我懷念起當年跟康華倫老師一起學拉丁語的往事,對拉丁語的熱情再次被點燃。推薦這本有趣的著作給所有喜歡語言的朋友。──謝智翔/《這位台灣郎會說25種語言》作者
本書從臺灣原住民族祖先型文化的起源開始談起,建立一個看待臺灣歷史的時間架構,從地面上各種可移動/不可移動的有形文化資產,穿越至地底下、水面下的考古遺址,將這些錯落在臺灣及離島各地的文化資產視為一個個座標,它們在這個大時間序列下,為不同時期的人群與物質文化發出有意義的訊息。透過十個文資現場的實地履勘,包括古蹟、歷史建築、考古遺址、聚落建築群及文化景觀等,帶出臺灣文化資產的真實脈絡與現況,反映文資保存在觀念與執行上的發展課題。此外,借鏡日本文化財的保存政策,觀察日本如何在「文化景觀」架構下維護歷史風貌並推動地區活力,以及在文資修復、人才培育的卓然成果。並針對臺灣目前在實務推動上面臨的挑戰,提出論述與分析,全面檢視了臺灣文資保存的進展與困境,期以前瞻性的政策思維面對這個重要議題,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一起守護臺灣的文化資產,永續傳承人類珍貴的歷史紀錄。
【限量贈送|無厘頭報紙分類廣告明信片×2】 傳達52+2人生正能量用一份小報,讓職人的精神被看到「採訪52個職人,像是聽了52個故事,得到52種不同的人生經驗。看到師傅們對職業注入這麼大的熱情,就覺得我們也都應該這樣對待自己的工作。」 職人,是指傳承守護著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並透過雙手製造出良品的生產者。這群人熱情的從事創作,以擁有嚴謹、專業、用心、負責的態度感到自豪,這就是經過時間淬煉而形成的職人態度。 兩個學設計的女孩,12年前大學畢業製作以一週一報的小報形式,深入探訪52位台灣傳統工藝職人,在可能是一生一會的相遇裡,師傅們大方分享其畢生經驗與工法技巧,而兩位好奇女孩的回饋,就是親手用文字、畫筆、攝影、排版,一一記錄描繪職人製作的場景、作品與工具,用青春的全部熱情,為這片土地留下見證,向頂真的職人們致敬。 《職人誌》2013年初版即獲得多項大獎肯定,成為年輕人認識台灣傳統工藝的入門書。今睽違12年再度全面修訂出版,補上職人的最新動態,不僅讓本書的生命得以延續,繼續報乎恁知,也讓新世代的年輕人得以看到職人魂的匠心永續,再次體驗手感時代的美好。 當年憑著憨膽、拖著行囊、揹著相機全台走透透的兩位女孩,如今也延續大學時代踏查的勇氣與熱情,在創作領域中發光發熱,展現新世代職人認真打拚的精神。 【本書特色】▲一週一職人,帶領讀者走入52個頂真的工藝世界▲仿舊報紙編排、創新出版視覺表現▲Q版精細工筆插圖,迎合讀圖世代需求▲無厘頭報紙分類廣告,融合新世代的幽默感 ★榮獲肯定★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美好生活書」北市圖年度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金蝶獎台灣出版設計大獎「榮譽獎」
本期是《思想》第52期,專輯是:香港:離散與連結,主題是呈現這幾年離散港人複雜而深層的感受。專輯共收錄五篇文章,分別探討港人離散生命經驗的多重層面、個體如何面對流離與重塑、離散者與留港者之間的情感連結與張力,以及在台灣、英國和美國等地,離散者如何參與當地社會,並重新思索香港人的身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