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論圖解【經典新校版】
── 政治理論經典、馬基維利《君王論》簡明易懂圖解介紹 ── 《君王論》是領導者欲增進統御、指導能力的最佳選擇更是現代公司管理、領導各式情境的參考指南提到馬基維利的《君王論》,很多人都對它敬而遠之,認為它是一本倡導性惡、強權霸術的書。但是詳讀之後,書中對於性惡、權謀霸術等根本多有著墨,是一本完全適用於現代商界經營的古籍經典。★ 領導者應具備的統御、指導能力 ★》領導者應勇猛如獅、狡猾如狐》領導者需具備並善用「好運」與「能力」》領導者懂得運用「大逆不道」》領導者能承受惡評★ 領導者如何維持威信? ★》領導者以成就服人》親賢臣、遠小人》傑出的部屬決定領導者的價值》失敗的原因不是命運而是怠惰★ 本書特色 ★》以圖解方式,將馬基維利的經典名著《君王論》內容拆解,以易讀好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內容精準扼要,是吸納經典知識的最好途徑,適合各界想要理解領導素質的讀者閱讀。 》搭配真實國家政權變動歷史為例,理論貼近現實,概念輕鬆內化、靈活運用。★ 專業推薦 ★丁菱娟│作家、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創業導師 張旺山│國立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馬基維利的《君王論》揭露了:權力中不僅隱藏著魔鬼的力量,還有自己的理性、權力的理性。《君王論》中所描述的,是現實權力政治中的君王,而被迫遠離政治的《君王論》作者馬基維利,則成了政治的思想世界的君王。」──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張旺山
君王論:世界最完美的君王之道
君王內裡藏著狐狸的狡猾和獅子的凶猛 君王的華麗光輝只是一種裝飾 他們的榮耀是王道詭譎的外表 它是不朽的也將是空前絕後的 這本書明明在他生前就完成,因怕殺傷力太大,到他死後才印行。 && & 據說歷史上最壞的政治家都是從馬基維利那裡學會統治老百姓的技術,包括:拿破崙、希特勒、墨索里尼、蘇哈托、馬可仕....等。 影響人類永恆價值的三大奇書之一《君王論》的問世,對整個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學術領域,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它因為成為第一部政治禁書而受到世人的矚目,但在二十世紀八○年代,它又被列為最具影響力和最暢銷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 它是有史以來,對「政治鬥爭技巧」和「為君之道」最精闢、最誠實的論述。據說拿破崙常隨身攜帶這本書,許多君王都將它視為治國寶典。 本書將其相關內文,以濃縮編輯和插畫呈現,為的是能讓讀者以輕鬆活潑的心態,賞心悅目地閱讀,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學有所得、學能所用。 原版原味 最新譯著 本書特色&& & 歷史上的第一部政治禁書 影響世界的十大名著之一
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經典45週年新版)
自由意志主義奠基之作 美國國家圖書獎最佳哲學與宗教類 全球翻譯超過100種語言 二戰後百大影響人類社會書籍 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暨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納格爾(Thomas Nagel)作序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何信全導讀 本書發表於一九七四年,是繼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之後,英美政治哲學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諾齊克是古典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對現代自由主義的轉向,並要求政府積極介入財富重新分配深表不滿,而主張應該回歸市場機制運作。 諾齊克透過本書,將市場經濟的思潮推向嚴謹的哲學論證。他的論證是以個人權利為核心,而歸結於最低限度的國家,是在道德上真正能被證成烏托邦架構的思惟。諾齊克認為,唯一正當的政府是最小政府,僅限於維持契約執行、保衛公民安全,以及保護財產。他主張:行動與結社自由的個人權利,具備道德優先權,不應受到干涉;政治機構引用的道德原則,必須源於人們的自然權利;並否定減輕社會與經濟不平等的道德理由。 本書的論證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據洛克式的論證,指出國家的形成,源於自然狀態中個人權利的維護,須由個人來執行,難免造成不便,因此必須有提供保護服務的機構;第二部分顯現他的賦予權利理論,以此批判超越最低限度國家的觀點,這些觀點支持財富重新分配的正義理念,主張規劃與實踐福利國家;第三部分,諾齊克提出烏托邦架構,他以最低限度國家為宗旨,勾勒出可允許人們依據自己認定良善的生活價值,追尋自己的烏托邦國度。 本書是一場辯證的饗宴,展示最高層次智慧的敏銳迅速,其寫作風格有種難以抗拒的聲口,充滿活力與動能,宛如在耳際訴說。諾齊克的中心論點十分明確:只要不違反他人的平等權利,每個人都絕對具備道德權利,可以自由行動,不受他人干涉。 得獎紀錄 美國國家圖書獎最佳哲學與宗教類
理想國的磚塊:當盲目民粹遇到審議民主?
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發展至今,在許多國家都產生了難解的問題:在媒體煽情的助威下,是否走向盲目民粹政治?政治人物的首要技能是否在於表演,民主政治應有的理性討論程序在那裡?短期救急政策凌駕於長期發展政策之上,導致國家債台高築,如何解決?雖然一人一票,真正有政治影響力的,是否只限於少數家族和團體,所以表象為民主,實際為寡頭政治?可否改進民主制度,來克服這些現象?有沒有其他的制度可供學習或選擇?這些制度最後會朝同一方向演進嗎? 本書所稱「理想國」,是引用柏拉圖的書名來探討群體治理模式,從而試圖對於以上各問題,提供一個民主制度運作的另一選項。具體而言,本書所聚焦介紹的「審議式民調」,是群體治理模式優質化中一個可以被考慮的單元,好比磚頭是整棟建築的一個單元,故書名稱為《理想國的磚塊》。 「審議式民調」是在相對沒有選任代表,也沒有任何媒體作為「中間人」的情況下,讓隨機抽樣產生的公民代表有機會對特定議題做較深入瞭解,和專家交流,彼此討論,而後每位公民形成個人的意見。這種模式,最早由美國詹姆斯•費什金教授所倡議,後來在美國、歐盟、中國大陸等各地均曾試辦。台灣也曾經舉辦過類似模式的實驗。 各種制度互相競爭,有時共同進步,有時造成衝突。我們希望人類盡量往共同進步的方向走。如果有一些基本的公共治理項目,在許多國家都是透過同樣的機制來運行,即使其他制度要素不同,畢竟也就出現了人類制度的共通點。 在本書中,我們將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這個群體治理方式的由來。我們也將詳述晚近採行過這個制度的案例,包含實驗活動和真實應用,其課題涵蓋教育、能源和地方公共建設預算,地區則跨越台灣和中國大陸。
國家認同之比較研究
美俄冷戰結束之後,全球化與民族主義浪潮高漲,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議題普遍受到重視。國家認同的形成要素,包含心理、文化、領土、歷史、與政治等五個面向,著者針對這五個面向深入分析,對象包含民主先進國家、新興國家、與共產國家的個案研究。 本書選擇的個案國家為美國、比利時、芬蘭、烏克蘭、愛爾蘭、印度、韓國、新加坡、越南與以色列,以未來學的「多層次因果分析法」(Causal Layered Analysis, CLA),綜合歸納各國在國家認同的主題上,由淺至深,分層分析其中的本質與實踐,有相當深刻而讓人耳目一新的視野。
政府論
孫中山主張五權分立的「總統制」,總統直接民選,並建構一個「民主廉能政府」,主張總統是有實權的國家元首。作者認為,我國政制如採類似法國的「半總統制」,並不違反孫中山政府論之本義。五權分立的要旨在保障監察制度的超然,文官制度的中立及司法獨立。但如果行政權介入司法審判,如果監察委員、考試委員與大法官的產生皆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則一旦總統與國會多數黨是同一政黨時,就可能變成「一黨獨裁」,完全失去「五權分立」的意義。而考監制度之超然中立,即在杜倖進於前,復有以懲溺職於後,防止行政權的濫用。此外,孫中山也強調「地方自治」的重要性。本書特色★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演講為基本骨架,並加上《孫文學說》、《國父全集》等相關言論著作,整理出的教科書性質書籍。★以政治學研究法長期分析,區分為政黨論、政權論、政府論三篇,此為第三冊。
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
當代民主政府的運作,正面臨去中心化及效能不彰雙重的壓力,解決的關鍵在於如何面對國家治理中的「公共行政黑洞」,尋找官僚體系在回應與責任價值之間制度性調和的可能性。本書提供解開民主國家「治理績效秘密」的鑰匙,是建構一個跨領域的「民主治理」(democratic governance)理論,從理論與實務上調和政治與行政關係中價值衝突的問題,讓政府持續性的公共治理任務,可以和變動的民主政治建立有效的連結,這是一個講求過程與結果並重、價值與制度調和、既屬政治又屬公共行政的研究領域。全書以四篇十五章30萬字的篇幅,完整討論這個重要的當代議題;第一篇共四章,主要處理民主治理理論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篇到第四篇當中,作者以公共行政「回應」、「責任」與「課責」的三元價值競逐理論為主要框架,各以三章的篇幅討論這些價值內以及彼此之間的重要議題。本書的出版,勢必成為國內討論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關係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
群己權界論 (精裝)
自由在個人與群體間的分寸是非常精微的,嚴復當年用文言語句翻譯穆勒的《論自由》時(On Liberty),將書名譯作《群己權界論》。嚴復以「自繇」二字,將穆勒對個人尊嚴與自由的想法引介至中國,讓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對於西方的自由思想,有了一個開創性的認識;並相當重視群與己之間的互動與平衡。由一人一己之自繇,乃至一會一黨之群體,須明白群己權限之劃分,使不偏於國群而壓制小己,亦不袒護小己而使國群受害,並強調自由民主制度的實施其實是涉及一個國家的形勢與國民程度。對於自由的內涵、個人與群體、公域與私域間的權界,析論分明。
民主與真理
「民主與真理」於2006年在德國出版時即已得到廣大讀者的重視和肯定。它向當今的政治人物提出強烈的反恭自省、正視己身責任的呼籲,提醒他們要謹慎面對倫理道德的價值觀。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即被它簡單扼要的書名所吸引,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政治和倫理可以如此直接而 地結合在一起。我很想一探究竟,也希望能將它翻譯成中文,讓台灣的朋友們也能認識這本好書,讓這本書裡面所探討的問題也同樣能在台灣引起大家廣泛的注意和討論。今天當我們面臨金融危機排山倒海而來的破壞和傷害時,也正是出版這本繁體中文版的正確時機。因為一個標榜「真理無用、利字當道」的市場秩序是注定要走向失敗一途的。最近這幾個月來所發生的事情一一驗證了本書所憂慮的現象,而且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們不知道未來還會有多少顆金融未爆彈會無預警地爆發。作者在這裡也提出他的想法,「這個在過去看來是傳統保守、如今卻相對切合實際的政治任務。制定適當的規範條件使資本主義市場的能動性不致於持續地損害平等的自由的這個理念,曾經在民族國家的框架內或多或少地獲得成功的嘗試。如今這種政治型態的模式遭遇瓶頸,也許歐盟是一種可能的替代方案。」(頁138)我們確實需要一個新的政治型體。「國家」總是在遍體鱗傷的最後一刻才體認到任由所謂「自由派人士」予取予求的下場為何,如果不能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就要注定失敗。相對來說,一個有倫理道德感的國家會造就一個有倫理道德感的市場。如果有人看懂這本書,而且早一點看完這本書的話,也許也就不會產生這一連串的世界性金融風暴,更別提那些另世界各國元首傷透腦筋的振興經濟方案。在我們享受民主的資本主義市場之前,先讓真理和誠實為我們徹底整頓這個世界吧。民主而沒有對真理的追求(Wahrheitsanspruch),是沒有實質的民主。民主政治也不只是利益的遊戲。政治的決策並不僅僅是〈決斷〉(Dezisionen),而沒有其依據和倫理的內涵。民主可以促成和平,但卻不是齊一的民主,而不顧及【不同社會】在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上存在著的基本差異。任何設法讓歷史屈就於自由的無差異性(liberale Indifferenz)主張,和以追求商業精神和全球市場作為民主的目的的嘗試,註定終會適得其反:想像的【在文化間】不存在差異(das vermeintlich Indifferente),不僅無法達成整合,而且反而可能發展成為嚴重的威脅。這本書分四章來探討哲學理性和政治理性之間的關係。知識的邏輯與政治決策的邏輯,這兩者之間如何相互影響?我支持這樣的論證:真理,這個存在於經驗與規範的正確性之間的角力,是民主的重點所在。這個命題必須反對後現代的隨興(Beliebig-keit),同時也反對普同性市場(universeller Markt)的自由烏托邦論來為自己辯護。但是,它也必須與大多數為自身辯護的理論劃清界限:真理,這是我們在這本書裡要談的,並不要求最終的確定性,甚至不須要經過專家鑒定(Expertise)的洗禮。世界上沒有任何檢驗的程序確保能夠區別真的和假的信念(berzeugung)。因此,除了倚賴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以及對規範的信念作為根據之外,我們別無選擇。儘管這種來自於經驗的和對規範的知識所得到的信念的公民民主文化,正被科學的理性所滲透,然而它們卻無法被科學所取代。關於這點,我將在第一章《哲學理性vs.政治理性》作進一步闡述。民主有一個倫理學的基礎。這不僅反映了一個〈西方〉社會的文化架構(Verfasstheit),並且對於人權在內涵上要求它的普遍適用。民主處於規範上的普同性(Universalitt)和屬於各個政治文化的特殊性(Partikularitten)之間的緊張(Spannung)。這在倫理學和政治理論裡扮演著什麼角色?我們必須指出,在這種緊張關係下,人們如何維繫在一起,以及在必要時,如何來消除緊張對立。對於這些問題的討論,我們放在第二章:《普同性與特殊性》裡來談。當我們深陷於道德危機當中的時候,沒有履行義務(Verbindlichkeit),也不接受真理追求的規範,我們怎麼能夠談論民主的倫理基礎?我們是否必須懷疑一切我們對道德的直觀知識,以便發展一種新的,具有理性主義雙重意義的後傳統(post-traditionale)倫理學,一是因為它們是從一個基本的理性原則所推論出來的倫理學的理解。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們認為,事物只有在涉及它切身利益的時候,才會為自己提出論據基礎?如果事情果真是這樣子的話,那麼根據事實來看,對於民主的倫理向度的處境,前景的確不很樂觀,並且就整體而言,人類共同生活的倫理向度,處境也是如此。我因此要在第三章闡述一個從這個意義上看,不是理性主義,而是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的概念(Konzeption)。我的看法是,作為我們社會世俗化結果的道德危機並不存在,因此也沒有必要藉助於哲學的倫理學,來消除這樣一個建立在距離我們生活世界遙遠的道德危機。道德的動機一直是多於我們對於自身利益的計算,無論是根據事實,或違背事實的條件下都是一樣。最後我們要問,民主的規範基礎,如何在內容上,再作更詳細的規範。自由與平等,對我而言像是民主政治的兩根基本支柱。二者缺少了任何一個,都將會獨木難支。我們不能用自由來交換平等,或用平等來交換自由。許多年前,主張為了有利於平等這個基本價值,用犧牲另一個基本價值〈自由〉作為代價的意識形態,曾經盛行一時。在兩者之間,這個鐘擺也同樣劇烈地擺向相對的方向。就如同當年我為自由辯護,反對那些以意識形態對自由進行批評的人一樣,現在我也不同意時下盛行的對平等的漠視,並且要為平等辯護。關於這些,我寫在第四、也是本書的最後一章。所有四篇文字從不同的角度,處理哲學理性與政治理性之間的關係。四篇文字的共同點在於,它們對這兩者都採取反對的立場:一方面對抗後現代的相對主義,另一方面對抗過度臃腫的理性主義。代表這本書的方法論立場,至少和維根斯坦《論確實性》(ber Gewissheit)書中的思想相近。對理性論向度(rationalittstheoretische Dimension)比較有興趣的人,我建議他們讀我寫的《結構性的理性》(Strukturelle Rationalitt)那本書。我知道我無法用我在這本書裡所發展的理念,來說服所有的人,也無法說服那些根據形上學和無以質疑的基礎之上,尋找對於規範的信念的人,我同樣無法說服那些對於他們來說,這一切只是-基於利益,或是權力的-遊戲而已的人。然而對於嚴肅看待在這本書中討論的主題的人,對那些認為書裡所討論的,是關係著民主秩序裡人的本質的,那些不願意只是關心自己切身利益的法權人(Privatperson)而已,而且同時是公民,【本書】或許會對他們有所鼓勵-因為寬容和對於規範的堅定信念,兩者之間是一致的,因為科學只是理性的一種型式而已,也因為,民主政治如果沒有實務與理論之間,嚴肅和公開地對話(Austausch)作為基礎,將會是一齣盛大的幻劇(groes Illusionstheater)。
思想(10):社會主義的想像
兩百多年前,當歐洲的舊體制正在崩潰、「現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逐漸成形之際,「自由、平等、博愛」三個理念一氣呵成,凝聚體現了整個時代的嚮往。但歷史演變弄人,這個口號所包容的一體社會理想,後來卻分化崩離,蛻變成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套意識型態,彼此呈現水火之勢。 這套理念之所以分化,關鍵在於有一個龐大的、具決定性力量的歷史結構──資本主義──必須面對,可是面對的方式卻有兩種迥異的可能。自由主義有條件地接受了資本主義的多數制度前提,而社會主義卻相信必須推翻資本主義。如今,經過了上百年的爭鬥,資本主義依然健在甚至益形壯大,不過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反而雙雙陷入危機:蘇東的崩潰與中國的轉向,說明了社會主義傳統有先天性的盲點;而自由主義遭放任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鵲巢鳩佔,也顯示自由主義的價值意識不夠明確清晰。這兩種政治傳統有必要相互參考,重新認識資本主義的功過與動力,也重新整理「自由、平等、博愛」這套理念的現代含意。 歷史上,「社會民主主義」曾經特別有意識地想維持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後來遂演成資本主義體制之下實行多黨民主、社會保障的福利國家。在西方,當蘇東式國家社會主義結束之後,社會民主對某些殘存的左派似乎是僅餘的選項。在中國,近年也有人在呼籲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轉化為社會民主主義。即便在台灣,雖然多年以來視社會主義為禁忌,但只要統獨這個雞肋爭議聲勢稍斂,便不乏有人想像社會民主或者「第三條路」。類此的發展,要求我們不僅去思考社會民主,也要思考整個社會主義傳統、包括它對內與馬克思主義、對外與自由主義的關係。 因此,本期《思想》的「社會主義的想像」專輯,有著很重要的時機背景。張君勱學會延續已經解散的中國民主社會黨香火,對社會民主自然關切,熱心幫助本刊規劃了這個專題。不過,社會主義所指不限於社會民主;在這個專輯的五篇文章之外,讀者會發現,本期「曹天予與民主社會主義」欄下的三篇文章,以及陳信行先生對前期《思想》上陳明忠先生訪談的回應,也都直接介入了社會民主、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以及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參照可能性等嚴肅議題。不難理解,只要資本主義存在一天,社會主義就不會喪失存在的理由。問題是:它說得清楚自己存在的理由嗎?分辨得出自己該以甚麼形式存在嗎?依據現實條件、但是又不為現實條件所侷限地回答這些問題,即構成了社會主義的「想像」。 可以預期,既然涉及「社會主義」這樣敏感的議題,各方對本期這些文章的反應會多采多姿、甚至難免激烈高亢。我們很歡迎大家參與討論、相互攻錯。但不容諱言,歷來左派內部的爭論──從馬克思本人一直到今天的各路理論家──不時會陷入一種以「正確」自居、以「反動」誣人的窠臼,十分不健康。而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爭論,也往往以區分敵我為尚,少了一份包容心態與學習的欲望。本期陳信行先生對陳明忠先生的回應,雖然不惜以「毛派」這個引人側目的頭銜自許,卻既不失對前輩的尊敬,又表現了對自己信念的堅持,這種兼顧尊重與原則的爭論倫理,值得推許。我們自然還希望,社會主義之外的其他立場與意見,也願意各抒己見,彼此參考和理解。必須指出,本期茨仁夏加和錢理群兩位先生關於西藏問題的文章,以及許德發先生關於馬來西亞華人處境的分析,都涉及了今年發生的事件,目前正在進行中,未來也還會有新的發展,極具現實意義。(馬國最近的「華人寄居論」風波,即為一例。)但在思想層面,兩篇文章都涉及了國族認同以及包容差異這兩項具有高度普世性的難題,值得台灣乃至於整個華人世界參考。最後,身為編輯,我們要強調,「拓展視野」是本刊的夙願。在這個意義上,陳相因小姐紀念索忍尼辛、單德興先生訪問哈金、廖美小姐從兩個面向呈現戲劇史的發展軌跡、以及林濁水先生挖掘奚淞畫作中「時間」與「平淡」兩項旨趣,均幫助本刊開拓了一些此前較為疏忽的面向,讓所謂的「思想」不以觀念的邏輯論述為限,反而延伸到其他形式、媒介的呈現、深入到更為細緻敏感的藝術與文學世界,取得豐富的內涵與表現。我們盼望類似的擴展延伸,能夠繼續。
為什麼是民主?
這個詞,含有當代國家政治與社會意識中,世界認同的最高原則——「民主」。雅典人給予「民主」這個稱號,並針對政治情勢的需要,提供精確詳盡、高度具特色以及驚人的徹底詮釋。但要等到兩千年後,法國大革命才將「民主主義者」轉化為黨派稱號和一種政治榮譽的象徵,而且首度提供能轉變人類集體生活、具有想像力的可靠想法,不管是在何處何地,都能達到這樣的需要。一直要到1789年後,人們才開始提及他們所屬的是「民主化」的社會。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故事。這個詞,一種我們堅信的政治模式,書中將透露其背後漫長、不光彩的歷史。這個歷史上不甚正面的詞,直到最近卻主導了世界政治的想像力。作者將鉅細靡遺地讓讀者了解民主思想地位的提昇,與學習理解它的起因和重要性。我們不禁還是要問:「為什麼是民主?」這是個有關我們的故事。描述一個令人震驚的故事。這是有關某個詞的原始意義,以及其背後漫長、不光彩的歷史,直到最近,卻主導了世界政治的想像力。鄧恩用這本書試著回答兩個很重要卻很基本的問題。第一,現代政治中某個極為古怪的現象。第二,在過去七十五年來,產生某個明顯又重大的政治結果。作者知道鮮少有人會認真回答第一個問題,甚至很少人會以清晰理性又坦率的方式提出這個問題。相反的,回答第二個問題的人則多如過江之鯽。這些人在嚴肅大報上寫出多如牛毛的見解,甚至形成一種常見的當代政治評論。但大多數的看法卻明顯錯誤百出,所以若能細心思考這些問題,則會更清楚顯現出回答問題時的難處。我認為這些問題的答案是緊密相扣的,而兩者間的關係也對現代政治至關重要。但是,讀者可能會另有異議,所以我希望讀者在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時,能從其中的挑戰中學到新東西。【本書特色】※ 冷戰時期的結束,原本以為宣告民主政治終於成為萬靈丹,卻因為宗教基本教義派與恐怖主義,帶來對民主制度的懷疑。這本書,說的是「民主」這個詞,而不是民主獲得最終的勝利。台灣在2008年3月選舉中,再度用選票支持了再一次政治權力輪替。民主真諦,一直以來以為,應該以交相辯詰以達到最好的成果,讓人民以多數選票?國家的未來選出未來的路。民主的討論是制衡還是牽絆?這本書將告訴我們,來自西方文明的民主,這個制度怎麼會以今天的方式呈現。
莊老師瘋國旗
本書是熱愛國旗研究的莊銘國教授數十年來親訪世界各地,體驗每個國家的風土民情、文化歷史…等與國旗間的關係。不但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相片,也使得本書成為目前國內少數幾本介紹最完善、文字表達最通俗有人味的國旗專書。本書特色你知道哪個國家的國旗最搞怪嗎?你知道中華民國的國旗也有分身嗎?你知道那一國的國旗最早開始使用嗎?你知道那一國國旗最有「仿冒之嫌」嗎?你知道全世界最複雜與最單調的國旗是什麼嗎?本書有太多關於國旗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快點翻開本書,您將會找到答案! 本書是熱愛國旗研究的莊銘國教授數十年來親訪世界各地,體驗每個國家的風土民情、文化歷史…等與國旗間的關係。不但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相片,也使得本書成為目前國內少數幾本介紹最完善、文字表達最通俗有人味的國旗專書。 莊教授妙筆生花,用淺顯易懂、老少咸宜的方式,向國人介紹國旗背後的故事與淵源,值得喜愛遊歷世界的大朋友、小朋友細細品味與珍藏。您會發現,當對國旗多一分瞭解時,也無形中為您的旅程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歷史上的三把利刃:部落主義、種族主義與
在二十世紀結束之時,人類思想更是迫不急待的要揚棄一切的現代,加緊腳步趕上「後現代」。於是「後冷戰時代」、「後現代主義」…,都在對「現代」的超越或反動,表示一種更為前進的思想,而表現在全球各個國家發展現況,正是現代化運動與反省。現代化的政治發展( Political Development),正是現代國家發展(不論標榜主權國家或民族國家)的主要目標。 現代國家發展也面臨諸多困境,部落與部落主義有時像一個不能丟棄,轉型困難的傳統包袱。倒底「部落」這種存在已數千年的古老社會組織形態,在現代社會面臨甚麼困境?部落主義或思想在現代國家發展中,是一種障礙嗎?為本文探究之要點 本書由三篇各自獨立的論文組成,以三樣東西為論述核心:部落主義、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這三篇論文是: 第一篇:部落主義在現代國家發展中的困境與轉型研究。 第二篇:種族主義與國家整合與國家安全影響之研究。 第三篇:民族主義對國家整合與國家安全影響之研究。 在國家發展的數千年歷史中,部落主義、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又常與國家糾纏不清,而三者之間的「三角關係」更是相互牽扯,人類幾千年來無數相互攻伐殺戮,大體上都逃不出這三方面的糾纏。至今,後冷戰時代標榜「國際新秩序」,但在這個領域並未改善多少。這是本書把三個核心問題分成三篇獨立論文來研究的理由,希望把複雜的問題疏理清楚,使讀者易懂易讀。 三個核心問題與國家發生密切的關係,這關係也有三種:國家發展、國家整合與國家安全。所謂的「發展、整合、安全」三者之間,有部分重疊的交集,也有衝突對立的成分,當然有更多是「共同利益」。從古到今,國家總是為這些難解的習題而「抓狂」,部落主義、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從不放棄機會,介入攪和,戰爭、衝突、大屠殺、滅種…都是這樣搞出來的。 為探討問題的本質,並期望打開千百年來糾纏不清的「結」,部落主義、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都從最早的源頭探究起,找尋中間的轉折、變質、發展之軌跡。希望讀者看到事情之本質與真相後,能豁然貫通、徹悟宏觀,事情解決了,天下太平。這也是我寫這三篇文章的動機。 自我任教台灣大學教官以來,四年間所教、所學、所著及研究者,都在「國家安全」領域內,學生學習情緒甚佳,我教的很有成就感。這也是我在台灣大學四年任教期間,所寫有關國家的第四本書。我希望對學術界、對國家發展有一點點幫助。
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精)
「資本主義」的名實,歷來言人人殊。本書不作抽象觀念與意識形態上的爭論,純從技術角度與事實層面著手,根據西歐、北美、日本的經驗事例,分析討論資本主義初起的生產與經營方式,以至其導致社會、經濟、政治全面改觀的具體歷史演變過程,而澄清作為牽連廣泛的「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的資本主義現象的精神風貌。 這是一部資本主義生理發育史,體大思精,書法獨步中文與世界學術界。 全書並以「中國本位」命意,回顧與前瞻並重,為中國的過去與未來提供意義深重的意見。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知識界雖然人人熟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但是資本主義究竟在歷史上是怎樣發生、成長和變化的,則很少人有親切的認識。我們對於這樣重要的一個概念竟缺乏基本的知識,正是因為中國史學家在這一題目上完全交了白卷。現在這個缺陷已由作者填補起來了。 ──余英時〈序〉
三民主義新論
本書最初出版,是在民國三十四年,迄今已十年。在此期間,共曾修訂過兩次。這次的修訂是第三次。關於這次修訂,有三點必須提出說明: 第一,作者利用十年來新發現的資料,寫成了一篇『三民主義新論補篇』,列於卷首。第二,本書第十九章『「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的詮釋』,由於作者重新研究的結果,完全改寫。第三,在這次修訂版的後面,附有胡編總理全集、中宣部出版總理遺教及陸達節輯孫中山先生外集各書與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印行的總理全頁碼對照表。 本書的目的在確切的了解 中山先生所主張的三民主義。作者所用的資料,幾乎完全是原始的,即 中山先生的遺書與演講或談話紀錄。轉承的材料,用得比較少。引用他人的著作時,差不多都是為了與他人的主張作一比較。 使用的方法,共有三種。說明其每一主義的發展時,使用歷史法。研究其思想的內涵時,使用方析法。發現其主義與他種理論的區別時,使用比較法。作者相信,這些不同方法的使用,是頗有助於闡明三民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