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世紀經典名著,全新直排校對新版)
讓規劃大師霍華德「田園城市」、建築巨擎科比意「光輝城市」黯然失色的經典名著! 世紀好書、永恆必讀經典!超越時間與空間、跨越世代的城市之心 & 2006年4月25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北美各大媒體紛紛以大篇幅報導一名沒有大學文憑和「專業」背景的老太太過世,這就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的作者,珍‧雅各。這是她的第一本書,也是成名之作,一本徹底顛覆當時歐美規劃理論的經典之作。1961年剛出版時,便以淺白易懂的庶民觀點,深入人心。歷經半個世紀,它的影響力至今持續不墜。 本書以城市生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城市的規劃與重建,首重了解城市神秘和複雜的運作方式,以及城市人的真實生活。書的第一部分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歸納出街道鄰里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一個普遍性原則,就是城市需要一個非常複雜、細緻、多樣化的土地利用形態,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不時相互支持。這也是作者的論述核心。第三部分對住宅、交通、設計、規劃提出建議,並討論城市在處理組織複雜性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書中最後強調,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具有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那樣才有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否則,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是注定失敗的。 本書從社區鄰里的街道生活和商業及文化的多樣性等「生活城市」的概念出發,強調唯有多元混合的「人性尺度」,始能造就「平凡而偉大的城市」。因而對於大規模開發和夷平式更新的都市發展策略,大加抨擊。1996年紐約市立圖書館精選出版的「世紀好書」將它與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凱因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魏伯倫的《有閒階級論》等書,並列為20世紀「經濟與技術類」中,十一本最重要的經典巨著之一。 本書特色 ◎全書以淺白的話語和實際的生活案例,闡述美國大城的興衰之道。 ◎立論基礎均奠基在真實的城市生活,並用這些具體的生活經驗,對20世紀的主流規劃與建築理論加以反省和批判。 ◎將城市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用生理學觀點理解城市運作機制,有助於反思都市計畫如何與市民生活完美結合。 ◎本書探討的「混合使用」多樣性策略,提醒讀者如何善用現有的珍貴城市資產,創造一個神奇非凡的生活城市。
手繪地圖畫起來!:挖掘地方魅力的魔法
•榮獲日本2020 GOOD DESIGN AWARD •巡迴日本各地的手繪地圖推動委員會,推出地方創生活動的實作指南與案例解析,帶領你發現前所未有的新風景。 •不可能有毫無特色的鄉鎮,手繪地圖告訴你日常也能成為出乎意料的驚喜 不會畫圖也沒關係,任何人都能樂在其中, 透過手繪一張地圖重新走入地方,發現前所未有的新風景! 誰說地圖一定只能記錄正確的地理資訊, 手繪地圖告訴你,看似平凡的日常也能找到意料之外的驚喜! 只有你沒料想過的主題,沒有畫不出來的地圖。 一起來看看,本書作者「手繪地圖推動委員會」在日本筑波市的百貨公司「BiVi筑波」內,舉辦手繪地圖工作坊的真實故事。筑波位於東京市郊,因為近年鐵路快速發展,成為來往東京的通勤族會優先選擇定居的城市,有越來越多年輕家庭移入。大家對在筑波生活有什麼心得呢?委員會在人來人往的購物商場中,隨機邀請民眾提供「在地生活的小道消息」並繪製地圖。短短三天的活動中,就募集到六十四份手繪地圖。這些地圖中,既有不同群眾的生活話題,也有流傳已久的經典傳聞。例如:只有在地人才知道,好吃到媲美甜點的烤地瓜、公園裡神秘的鳥類紅面鴨;對剛搬來此地的親子家庭會很實用的育兒小知識,有開到很晚的診所資訊、強力推薦週末遛小孩的絕佳地點;甚至連百貨公司「BiVi筑波」,也有逛街達人提供的秘密指南。 像這樣,只是地方上口耳相傳、「看似沒什麼、但只有少數人知道」的小道消息,一放進手繪地圖,讓地方瞬間活躍起來。 《手繪地圖畫起來!》是手繪地圖推動委員會,集結在日本各地舉辦挖掘地方魅力企劃的「手繪地圖工作坊」的經驗,透過4大執行步驟X16個真實案例,逐一解析發現與展現地方魅力的訣竅,在本書中整理出「你也可以動手操作」的實戰指南。 他們帶領大家以容易操作、輕鬆無負擔、覺得有趣的方式繪製地圖,並且讓參與者可以生產出自己的作品。大家在繪製地圖的過程中,找出地方上令人懷念的回憶、街坊八卦等無奇不有的資訊,從自己看似平凡的生活中重新發現居住地方(家鄉)的特色,這些特色對別人來說或許會是意料之外的驚喜。 手繪地圖推動委員會認為,工作坊的重點是在繪製地圖的過程,每個人對地方的奇思妙想和觀察心得,可以在視覺化的地圖上被毫無保留地呈現。參與者透過手繪一張地圖,搖身一變成為地方的代言人。手繪地圖工作坊是不分男女老幼、各種社群,都可以愉快地參與並獲得成就感的活動。 我們希望「手繪地圖」這個在日本各地持續發酵的「地方魅力發掘」的企劃與方法,也能在臺灣生根,協助各個地方工作者們,一同找出每個地方有趣的事物。
明日城市:二十世紀城市規劃設計的思想史
英國知名規劃學者彼得‧霍爾教授經典著作 都市及區域規劃領域學生及專業者必讀之作 彼得.霍爾堅信:透過適當的規劃,能營造出好的城市,進而造就好的生活。基於此信念,本書深刻地闡述近一百多年來規劃專業者與人民為了追求可以安身立命之理想城市所經歷的艱辛軌跡,以及所遭受的諸多苦難。本書以跨領域的觀點切入,批判性地論述著西方近代重要都市規劃設計思潮的內涵及發展歷程,並深入地探討歐美近百年的都市發展與都市規劃設計思潮間之關係。全書以主題導向的方式,涵括了近百年來的重要規劃議題。以史鑑今,作者希望透過對規劃史及規劃思潮的公平回顧,能為明日的城市發展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都市及區域規劃究竟是為誰而做?要解決什麼問題?在現今社會大眾對於都市規劃及公共治理有越來越多的質疑之際,規劃的起源與核心價值、專業定位、何謂合理的規劃程序與方法、政府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效率與公平如何在規劃過程中落實,這些都是與人民生活切身相關且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此外,本譯注專書中的導讀、譯注與評述,亦能引發學生及專業者來進行相關的省思。 放眼近代全球都市化發展的歷程,我們的城市雖有諸多問題,但卻也一直是創新與改革能量的主要來源。歷史會重演,本書中所提到的故事其實也不斷地在世界各地重複發生,亦隨時會出現在我們的周遭。對於未來城市發展問題的有效解答,或許就在於人們是否能從近代都市規劃設計史的教訓中學到一些有用的經驗。
未竟之事:實踐都市更新的希望之書
少子化、超高齡社會的今天,我們真正需要的,究竟是更多房屋,還是——符合實際需求、安心生活的居家住宅?保留都市紋理又符合21世紀現代生活所需的都市規劃? 結合都市再生、人文觀察與行動反思——探討與檢視我們想留給後代一座「怎麼樣的城市」 這是一篇老屋重建過程的忠實記錄,也是臺灣都市更新改革的行動指南。書中以「忠孝懷生危老案」推動過程為楔子,再透過一場生動的都市展演,深入剖析都市更新法規框架、制度矛盾與住戶心理,省思配套措施的不足,如何影響臺灣城市再生;顯示都市再生需要跨足技術、政策與人文整合的能力,該如何展現更新推動者的現場智慧? 在都更的爭議與拉鋸之間,本書提出六大改革倡議,面對當前臺灣都更實務的制度困境與信任裂痕;企盼對於過去錯失契機的反省,為未來都市再生提供新的想像。 對從事都市規劃、建築開發、公民參與、甚至文化研究者而言,書中不僅聚焦臺灣現場,也參照國際案例——從紐約的城市再生、英國國王十字車站開發計畫、法國大巴黎計畫與日本虎之門地區開發案等經驗——為我們檢視臺灣在全球都市變革中的位置。 █ 獻給每一位關心城市的你 █ 對於都市更新心存疑慮的市民、面臨都更整合過程的住戶、或想理解城鄉命運的讀者而言,這是讓你更加清楚「如何經營建造生活聚落」的城市學普及讀物。 ✔給住戶:「都更不是只有一坪換一坪,而是生活、資產與未來的選擇。」都更並非冷冰冰的交換條件,而是牽涉到你與家人的居住安全、未來生活方式與資產選擇;本書讓住戶有機會重新審視與鄰居及建商之間的競合關係,如何共創雙贏,也帶你看見社區更新後的美好。 ✔給一起為都市更新努力的建設開發同業:「都更推動需要的不只是雄厚資金,更需專業與互信以求得共識。」本書揭露推動重建所需的不是死板板的SOP,而是針對基地特性找出最適合的開發方式,兼顧住戶之間的公平,建立起信任與有效的溝通機制,進一步降低誤解與抗拒。建商應致力於以具社會責任的方式推動都更,提升其企業品牌價值。 ✔給政府與行政單位:「獎勵不必然是越多越好,重點是要清楚定義追求的目標,並完善法規與制度的配套。」唯有兼顧公平正義,重拾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才能讓都市更新之路有永續的未來。 █ 裝幀設計與書名 █書封是「忠孝懷生危老案」一整排18幢透天老房,戰後於1970年代「舊市區更新」的都市地圖——即中正路更名忠孝東、西、八德路,仁愛、信義、和平路業經拓寬以後。 在透明膠片的書衣上,則是今日已截彎取直的基隆河道,以及淡水河之水路變遷;同時標注臺北市區蜿蜒潛流的歷史水系——很多人覺得城市好像一成不變,但其實不斷地在改變。 *為了通用易讀,本書外文名採用羅馬拼音「Hikarie」——來源是日文平假名「ひかりヘ」(向著光);希望能表現「在當前台灣都市更新萌芽摸索掙扎的時代,成為破曉前的那道希望之光,指引未來改革的方向」之寫作初衷。 ▌本書特色◇深入揭示住戶、建商、政府三角關係與制度缺口。◇策展式編輯內容呈現,融合資訊圖表、社區模型、建築透視,淺顯可讀。◇使用大量親撰語言而非轉述,完整記錄協商、整合與行動,具有第一手史料價值。◇整理出六大都市更新倡議,涵蓋公共參與、制度透明、文化記憶、空間再生等,為臺灣都更實務提供路徑。 各界推薦:▌齊心推薦,讓城市更進步 〔專文介紹〕黃南淵|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前署長林長勲|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創會理事長、將捷集團總裁張溫德|臺北市副市長花敬群|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董事長潘 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徐燕興|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吳厚毅|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理事長 〔持續地精進不懈.藝術、學界推薦〕王伯宇|當若科技藝術創辦人余白(Hubert Kilian)|法國攝影師李家儂|中華城市管理學會理事長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林君安|《台北步登公寓》作者阿 忠|強強滾一家 凌宗魁|建築學者、文資工作者姚仲涵|藝術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彭揚凱|OURs 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黃風然・陳義升|MR.BOX袖珍模型設計-人生場景記憶保存事務所黃繼賢|伏地影像工作室導演廖庭輝|OURs都市改革組織政策研究員、《無住之島》作者潘信榮|9floor 玖樓共享公寓(以上推薦人按姓名筆畫排序) 都市更新中的價值,承載著情感與記憶,也映照著家具的氣味、牆面的痕跡與居民的故事。理性的土地價值計算中,藝術讓人看見溫度與重量。它記錄的不僅是空間的變遷,更是情感的延續——那些曾存在的日常與生命,都在此獲得再生的可能。感謝這本書,讓這些記憶得以延續。——王伯宇|當若科技藝術創辦人 都更似乎難以避免,而守護臺北市文化脈絡則是必要之舉,因為沒有過去的城市,亦無未來可言。連雲建設願正視並思考此兩難,實為重要之舉,當予以鼓勵並廣為推展。——余白(Hubert Kilian)|法國攝影師 「未」來之光,點亮城市更新的願景;「竟」能化解舊街巷的傷痕與困境;「之」間交織著專業、文化與人情;「事」成之日,便是希望再生的時刻。——李家儂|中華城市管理學會理事長 房子,就應該照顧它,努力使它歷久彌恆、再生重生,每一片刻都真切地享受它的存在。本書提供危老個案的第一手視野,寄望我們對於都市這樣的生命共同體,終能有更大的願景。——林君安|《台北步登公寓》作者 我的老家在我小四那年拆掉,我今天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因為五戶的釘子戶,如今那個從小長大的家還是一片死氣沉沉的柏油地,偶而被當停車場,偶而被借去當競選總部。合建戶的不團結,釘子戶的跋扈,建商的沒誠意,讓我這幾十年搬了十幾次家,從沒想過上一代的糾纏,到我已經有了下一代,拉扯的力道絲毫沒有減弱。《未竟之事》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都更的勝利,更像是一種信任與願景的傳承,是我自身的建案從沒感受過的溫度,也是我很期待的契機;而那個契機的起點,往往來自願意多走一步的那個人。——阿忠(板橋都更受災戶20年)|強強滾一家 「都市更新在臺灣的市場機制中,只是由房地產商主導以獲利為最優先考量的資源分配」,本書破除這樣的印象,記錄各領域探討如何改善環境的努力,也期許更多人一起加入及實現。——凌宗魁|建築學者、文資工作者 每個人都想住得更舒適,但「擁有的」與「想要的」之間,不是簡單的加減。本書透過實際案例,讓人看見都市更新的多重面貌,也能看見我們對於舒適明日的想像。——姚仲涵|藝術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本書直面都市更新課題與挑戰,提出制度建議與創新想像,充分展現業者在城市治理中的公共責任與積極角色,為當前都更推展注入一股活水,也為未來改革方向帶來深具啟發性的參照。——彭揚凱|OURs 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 我們一直相信,模型不只是縮小的建築,更是放大的記憶。這本書記錄了三件極具代表性的都市更新作品──從文林苑到城中城,再到南機場,承載的是一座城市數十年來的時代變遷與人情軌跡。當年創作時,我們不只動用了團隊的全部心力,也讓孩子、家人、朋友一起參與,將每一棟建築的身世化作溫柔而堅定的手作表述。這些模型雖小,卻是城市歷史的微觀切片,是人們無聲生活的縮影。孩子的遙控挖土機、等待多日的消防車,甚至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也讓我們的家庭記憶與城市記憶產生深層的交會。透過創作,我們也持續思考:一座城市的更新,是否只能用拆除與重建來實現?如果空間記憶得以保留,那麼「更新」會不會是另一種「延續」?願這本書不只是記錄,更是一次對城市、歷史與人心的凝視。我們誠摯邀請您,從模型中看見城市的昨日,也想像明日的可能。——黃風然・陳義升|MR.BOX袖珍模型設計-人生場景記憶保存事務所 經歷60年歲月的忠孝懷生大樓,具有18連棟,90個住居空間——在大樓即將拆除前,連雲建設和住戶們,願意撿拾這些珍貴過往,讓工作團隊在斷水、斷電、悶熱的空間持續記錄,延續「家」的意義。這份紀錄不僅凝視當下,也試著回望過去。使得這棟走過一甲子時光的水泥建築,確實地承載了住戶與地主所共同累積的記憶;在建物拆除時刻,透過拍攝重返現地,理解家園的本質,這是前所未有的創舉。——黃繼賢|伏地影像工作室導演 本書誠實面對臺灣都市更新的制度困境,從實際案例中提出可行策略與制度轉譯的想像,為都更實務提供可再現、可對話的希望路徑。唯有讓都更參與者成為集體主體,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制度改革才得以可能。——廖庭輝|OURs都市改革組織政策研究員、《無住之島》作者 《未竟之事》除了是產業第一線的紀實,也深度揭露臺灣都更的挑戰。引領我們從政策、人心、公共性與永續發展重新勾勒下一個世代城市生活的新願景。——潘信榮|9floor 玖樓共享公寓
故鄉魅力俱樂部【世代共好新生版】:日本17個社區營造故事,給台灣家鄉守護的啟示
西村幸夫:我認為有必要將這些街區的故事,作為「故事本身」來口耳相傳,珍惜刻印於其中的奮鬥痕跡。 地方的魅力,是因居住這片土地上的人之魅力而產生出來的。有時起於一位主婦的提議,或是關心自己家園的小學生。而社區改造不光只是淨化水溝或把房子弄漂亮,還包括了對故鄉的那份摯愛,以及維護並推展社區特色的熱忱。本書是日本十七個小城鎮大改造的故事,記錄著一群打從心底深愛自己居住土地、熱心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的人們,面對產業蕭條、人口外流等困境,如何透過建築、老屋、護城河等的再生利用,創造出地方新生命的過程。不只是建築和景觀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穿針引線的人的故事。這種藉由營造社區追求美好生活的想像與渴望,超越了文化與國界,標示著台灣向日本學習社區發展的里程碑。此刻台灣正邁入地方創生時代,希望有志於社區營造者經由這本書,更進一步接合台灣的特殊情境,為了更美好的未來一起築夢與圓夢,讓台灣成為更有魅力、更宜居的地方。 很不喜歡早起的我們,為什麼能如此持續不斷,彷彿消防隊的清晨練習活動一樣?這是愛護鄉土的心情在支持著我們。──矢部和男 每天在這個地方工作、購物、和人相會,我們都能汲取自己所感受到的、「在這裡生活」的微細事物,和街上所擁有、潛藏的東西,用來推動社區營造。這些東西也許並不亮麗時髦,但我們確信,它卻是能將我們的地方特色發揮出來、真正的社區營造。──《臼杵──街景創造.景觀導覽》
土地正義(十週年紀念版):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你不知道的土地黑歷史,第一本全方位解剖臺灣的土地政策。◎從1949年施行的「三七五減租」到今天,為何還有3萬多筆未解除的租約?◎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總共徵收了14萬多甲土地,為何其中還包含了將近10萬甲「共有出租耕地」?◎為何當年蔣介石要急著推動土地改革?當年接收臺灣的資源委員會究竟是怎樣一個單位?它與現在的中油、台糖和經濟部又有何關係?◎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我們琅琅上口的「政府德政」,到底影響、改變了臺灣什麼?◎台糖公司的土地有如「魔戒」,政商名流趨之若鶩,其廣大的土地如何演變而來?◎何謂土地改革、區段徵收、一般徵收、市地重劃、都市計畫?在這些名詞背後,地方派系與財團究竟在操作著什麼樣的「土地遊戲」? ◎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幾乎臺灣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被「區段徵收」,臺灣現今處處充斥著浮濫徵收案件的起源是什麼? ◎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但為何臺灣政府不需經過人民同意,就能強制剝奪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與人性尊嚴? 出身雲林農村的徐世榮教授,秉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關懷與社會實踐,在土地政策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臺灣盤根錯節的土地問題,雖然政權幾度轉換,人民的土地和家園被侵害、強奪的故事,仍不斷上演。 他在本書檢視了臺灣近代以來的土地發展,處處充斥著看不見的「合法掠奪」。從日治時期糖業株式會社半強迫徵收土地,到戰後的土地改革、經年累月遍布全臺的浮濫徵收,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其實都是政權掠奪與炒作土地的工具。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不僅削弱地主階級的力量,更剝奪了數萬小面積土地的所有人賴以生存的工具,導致臺灣的經濟菁英大量流失;而國民黨政權則藉此培植樁腳、扶植地方派系、改組農會,並與財團、特權相結合,以政策法令保護特權和財團,進而控制地方政治。 然而,大多數的掠奪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如近年爆發的土地徵收抗爭事件,包括苗栗大埔、灣寶、竹北璞玉、二重埔、桃園航空城、彰化二林中科四期等,在在印證了土地政治就是地方政治,而土地炒作是拉攏地方政治勢力最簡單的方式,被犧牲的往往是無辜的弱勢民眾。 土地究竟是什麼?是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心之所向、家之所在?還是政治家與財團眼中的龐大利益?被剝奪與被損害的土地所有人,何時才能得到補償與正義?土地正義如何能達成?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這段歷史之中,不能不關心,因為「看不見」的掠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當我們談論臺灣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談論土地的轉型正義!「土地、住宅與空間的議題一直都是臺灣社會的核心問題,徐世榮教授鑽研這個研究主題已經有十多年,《土地正義》一書正是他長久學術心得的累積,內容非常深入與豐富,值得所有的讀者好好閱讀,可以說是臺灣土地課題研究的代表作品。世榮兄在這本書充分揭櫫一種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他的論點相當有批判性,促使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是成功的政策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一般學者主要會專注在理論論述,但世榮兄是言行合一,對於不合理的土地徵收作為可以說是無役不與,總是衝到第一線,長期投入社會運動,從體制外來維護公眾權益,展現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典範,令我非常佩服,也是當前學術界少有的實踐型學者。本書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朋友。」──陳東升「世榮老師真正做到不以學識服務權勢,而是用以濟弱扶傾,是薩伊德所定義公共知識份子的最佳詮釋者。」──詹順貴「一位從研究土地改革歷史,到義無反顧投身捍衛土地正義的行者,再次用心、用行動寫我們自己土地的歷史。」──林子凌
都市上工治未病
◎本書探索道家、術數、醫藥等傳統知識在城市管理上的應用。◎從煉丹、占卜到藥膳,解鎖都市發展的新視角。◎終究道家丹道之術結合中醫藥材,如何為城市治病?你吃的藥膳養生之法,真能運用於都市管理?味覺中的「酸、甜、苦、辣、鹹、淡」六味,為何又與市政息息相關?本書從中醫觀點,開啟都市發展的獨特視角,提供融合丹道智慧與《金口訣》、藥膳、《資治通鑑》、《傷寒鈴法》、《玄隱遺密》等古籍經典,以古鑑今,適合所有關心城市發展、尋求治市解方者。太乙神算、大六壬、金口訣、《湯液經法》五臟用藥、太素脈法、夢醫、藥膳學說、《資治通鑑》、《傷寒鈴法》等,都是中華道醫裡的返老還童、長壽永生之術,李淳一博士遵循古道,將道醫之學運用於城市管理,成為現代都市永續發展與經營治理的有力理論。◎代理經銷:白象文化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872.pdf
在遺忘之前 一屋邨一故事
【從屋邨說起 那年的香港故事】要書寫香港故事,公共屋邨從不能缺席,大概是因為我們過去又或現在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跟公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連。本書是一本以公屋為主軸的香港故事書。作者以公屋作藍本,不止於緬懷昔日的美好時光,更會記下屋邨土地的變化,重溫社會民生事件,談談社區空間。希望的是,更能立體地呈現香港的歷史,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態。然後,你會發覺,身在香港,穿梭屋邨,我們是被歷史包圍,歷史就在腳下。作者祈盼藉著本書,重構歷史場景,結伴走進屋邨,說說不同層面的香港故事。【專業推薦】對於香港的書寫,我總會希望在情感以外能讀到深刻的思考……本書不放過每一個細節,認真發掘每一條邨的故事,所在地的歷史典故,在公屋發展歷程中扮 演的角色,還有建設歷程如何反映當時香港的社會狀態。閱讀本書,讓我感到無比滿足 。——梁啟智 曾職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香港公屋》作者一屋邨不止一故事,一個香港也不止七百萬人的故事,彼此就是點線面的關係, 錯綜複雜地交織出香港的過去今天與未來。從前覺得香港很沒趣的我,現在會說「只要你用心觀察,就是走在最恆常的路上也能發現他的不同面貌,讓你重新認 識並嘗試重新愛上他。」感謝喜兒的新書,誠邀大家一起坐上這架時光穿梭機 。——霍文芔(Sonya) 旅行寫作人,【渴喝】店主,《屋宇平民誌》聯合作者
創意.都市.幸福感:驅動區域創新及經濟成長(第2版)
美國著名女性都市計劃學者Jane Jacobs在她的世紀經典名著「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1961)裡曾經說過:「無趣、沒有活力的城市, 事實是因為自身埋藏了走向毀滅的種子。……而活力、多樣、緊湊的城市,具備了處理問題的充足能力,因此保有不斷再生的種子。」Charles Landry在其經典之作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2000, 2008)一書中,特別提到「21世紀將是城市世紀,『創意城市』成為一種行動的號召。……『創意』就是當今城市的命脈,應該將城市的觀察焦點放在『人』的身上。」 在創意城市理論中,Richard Florida(2002)提出「創意階級」與「3T」理論,主張美國城市應該制訂足以吸引「創意階級」前來的政策才行,堪稱是先驅者,但其理論在「地方經濟的發展」上仍有不足。Florida為了彌補先前理論的不足,分別於2005年發表一篇名為「The world is spiky」的論文,以及2008年出版專書「Who’s Your City? How the Creative Economy is Making Where to Liv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of Your Life」,進一步主張「尖峰都市」(Spiky City)與「地點」(Place)對當今每個人生活的重要性,而其重要性是來自於「創意經濟」,Florida自此即可將他的「創意理論」與「城市地方經濟」彼此關聯起來。他的研究結果顯示:「世界是平的」此一神話並非事實,全球多元化與分殊化造成城市經濟結構已大不同,選擇居住地點也決定了人們的「幸福」。個性開放者群聚是區域創新及經濟成長的驅動因素。「開放」與兩個特別的因素有關:一是「美感」,二是「好奇心」。區域創意及創新與多元化、活力以及開放有關,但與社會資本無關。 然而,正當全世界關注並熱愛「創意城市理論」之際,Thomas Hutton在他的2016年新書「Cities and the Cultural Economy」中特別提到:文創經濟在城市中可能造成的不公平現象,並且預先告訴文創經濟研究者與政策制定者,必須設想有效方案。Florida也於2017年出版一本新書:「The New Urban Crisis」,對於先前的創意城市的樂觀或地方發展主義導向看法,有了一些修正與新的論述,甚至提出解決對策。從Hutton與Florida二位學者的先知預言,是否說明了「創意城市」不完全是樂觀的、美好的,從「創意城市」到「幸福城市」理論典範的轉向,可能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循此一思維出發,創意城市帶來的正面效果、創意城市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以及未來幸福城市規劃與政策,乃成為本書鋪陳的三大主軸,自然也正是本書論述的核心所在。讀者們,您認為「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與「幸福城市」(City of Happiness),孰優孰劣﹖您要的是「市民全贏」的都市(Urbanism for All)抑或「贏者全拿」的都市(Winner-Take-All Urbanism)呢﹖上述問題的答案,則有待觀察,當然也都會在本書中提供線索與梳理。
地方創生可以不一樣:沒有人完美,但我們可以PERFECT!(第1版)
地方創生近年來備受討論,也經歷了許多實踐歷程,成果令人敬佩。在各地的案例不斷累積之餘,如何透過系統化的整理,將政府與民間的角色清楚地說明與釐清,是本書的初衷;而如何從中找到關鍵的議題進行分析比較,進而找到臺灣可行的軌跡,是本書的內容。三位作者分別從PERFECT等七個面向進行探討,並以簡練易懂的文字和所有關心地方創生發展的朋友們對話,一起澆灌這片土地。
都市計劃:牛津非常短講017
系列總引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引言 黃偉茹,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根據調查,直到2030年,人類將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是地球上最為壯觀的人為設施。久遠以來,人類精心安排自身的聚居空間,在其中打造群體的認同感,也試圖解決群體之間的衝突。不僅如此,城市本身就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每一項基礎建設、每一次土地使用的選擇,都在重新書寫人與自然的關係。隨著城市生活越來越複雜,都市計劃更成為一門專業。本書由小空間尺度到大空間尺度,包括街道和建築物、郊區、市中心區乃至於大都市與都會生活圈;在談到空間的性質時,也從歐基里德幾何式的空間,進展到1990 年代興起的空間關係性(relational)觀點;也帶出規劃實務者對於區域中的都市與都市之間、都市與鄉村關係的想像與佈局,以及這些布局對地方發展的深遠影響。作者指出都市計劃面臨的新挑戰:● 我們如何透過交通問題,解決城市中心和邊緣城鎮的連結?● 城市中心如何面對衰敗,迎接都市更新的挑戰?● 規劃者和政治家,如何安排城市裡的自然元素?又如何解決極端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到底什麼是環境(environment)?為什麼人們不乾脆用「自然」(nature)就好?環境,顧名思義,就是周遭(surroundings)的意思;若是如此,人們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此「周遭」的重要性?環境是透過什麼樣的科學實作(如觀察、測量、監測)而成為一個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東西」?「環境」一詞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或許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根本上,這是個發現土地、認識土地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需要地圖,同時也產製了更多地圖。期待「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課」可以是這樣的地圖。你不是按圖索驥地去發現環境,因為環境就不是躺在某處、等著你去發現的「物」。而是如同宙斯的pharos,這六冊書讓你想認識的環境有了更清楚的形體。當你歸來時,你將感到環境離你更近了一些,成為了你的「周遭」。——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灣在推動都市更新過程中的一個議題就是,「一坪換一坪」的口號深植房屋所有者的心,使得市區建築重建更新難上加難。要杜絕這樣的負面結果,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居住這個問題。房屋究竟該被視為一個商品,還是居民基本生存權的確保?又或者,讓大家由單一房舍的私空間照顧,擴大到整個鄰里及都市公共空間品質的探討。而達成此理想的第一步,就需要對都市計劃及其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進行思考與理解,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貢獻。——黃偉茹,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
文化設計:生活再創造指南
文化是什麼?抽象的概念如何轉化為實際感受?融合文化研究與設計實踐的跨領域使用手冊田野觀察╳企畫編輯╳視覺美學╳生活策展文化設計:人人都能參與的生活再創造作者融合多年實務經驗與學術理論,深入淺出,簡練生動,從文化研究觀點切入,跨領域剖析文化再創造的思考脈絡與符號可視化的轉譯過程,穿梭臺灣與世界多國,梳理出文化身分和社會關係之間的獨到見解,同時提出可具體落實的操作方案,為跨領域專業協作系統注入多元視角。無論是新手小白、經驗豐富的文化人,均能從中獲取亮光,開啟生活設計創新的無限可能。
靈基壹築:見證百年香港社區故事
是歷史的回顧,更是對愛、憐憫與信仰的永恆見證香港神託會及靈基的變革之旅、未曾發表的故事翻開《靈基壹築:見證百年香港社區故事》,走進香港神託會和靈基的歷史長廊。這本書帶你走近那些無私奉獻的傳教士與社區先驅,見證他們如何在百年歲月中,從戰時根基到文化重生,為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通過生動的口述歷史、訪談故事和豐富的歷史資料,從沙田警署到沙田育嬰院,再到靈基學校和營地,靈基的每一個轉變,都映射出香港社會發展的印記。本書深入探討了靈基在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領域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成為連結信仰與社會的橋樑。與我們一同走進這段深具影響力的歷史,感受百年來的信仰與奉獻如何改變了無數生命。香港神託會和靈基營香港神託會由1962年開辦至今,一直提供優質而非牟利之社會福利、教育及醫療服務,並致力宣揚基督福音。機構設有6間中、小學和幼稚園,1間牙科診所、3間社會企業以及14個社會服務單位,並與8間伙伴教會和不同地區教會合作,攜手推動身、心、社、靈全人服侍。靈基的主樓於1924年落成,她經歷了百年的社會變遷,並一直蛻變,透過不同的服務模式關懷和服侍社會中有需要的群體。於八十年代,香港神託會正式接手靈基,並將其發展為生命教育退修營地,接待各教會、團體和大小機構,成為城市中的心靈綠洲。更多資料:stewards.hkhighrock.stewards.hk
啟動幸福方程式:臺中,邁向永續宜居的實踐計畫
20世紀享譽全球的英國都市規劃學者彼得.霍爾(Peter Hall),在其經典著作《明日城市》(Cities of Tomorrow)中深入剖析都市規劃的核心價值——它不僅僅引導資源與空間的分配,更是一門城市與區域發展的藝術,指引城市在全球化變遷的過程中走向最適合的方向。邁入21世紀,環境氣候的驟變、科技與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迫使許多城市重新思索都市規劃的方向。地方文化的保存、自然生態的保護、產業發展、經濟成長,以及民眾生活需求,在全球化加速推進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引領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臺中市做為臺灣重要城市之一,積極回應國際趨勢提出施政藍圖,包括2050願景計畫、十五項守護臺中幸福策略,引領臺中市成為以人為本、具有獨特魅力的城市,也是健康、創新、幸福、富強、宜居及永續的城市。2020年臺中市被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網絡(GaWC)評為世界城市的Gamma級,為臺灣僅有的五個入榜城市之一;2024年從APSAA亞太暨臺灣永續行動獎評選中抱回二十四座獎項,並連續兩年從亞太地區眾多參賽城市中脫穎而出,獲得宜居永續城市獎Outstanding City的最高榮譽。此外,更屢次在全國性的評比調查中,拿下施政滿意度、宜居城市首獎。書中梳理了臺中市引領都市規劃發展的八大實踐計畫,並針對達成的效益以及理想目標詳加介紹,同時更對接國際案例。
都市康復Urban Recovery
◎運用《道德經》、《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金元四大家思想,作為城市管理者思考依據。◎對城市戰爭與地道戰之方法、城市破產之解方進行闡述。◎提出天城合一、大同城市、建構城市同盟理念,讓世界走向和平大道。作者將城市當作有機體,運用華夏文明建構城市管理機制。本書內容包含四部分,共二十三篇:一、問題(瘟疫、災害、遊民、衰敗、磁磚、破產、天年)二、診斷(虹膜、老子、孫子、金元、三十六計、美學、風水、內經)三、方法(我城、九宮、地道、奇門)四、願景(康復、天城、大同、世界)可供關心城市者參考之用。●李淳一博士有機都市三書,以論文合集形式,探討現代都市問題,從而建構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城市管理學,理論與實務兼具,嚴謹卻容易閱讀,為各國擘劃現代化都市的重要著作。《都市發展診斷與策略:運用中醫理論解決城市問題》《都市養生(Urban Health)》《都市康復(Urban Recovery)》
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
用破框力,打造共生社區認識臺灣共生社區實踐的第一本書!從新北市民活動中心、臺南老街、彰化農村,到花東偏鄉;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社區營造蹲點地方,也有一個人的共生之旅。看這些人如何打破框架,找到新的突破點,重新設計自己的社區與生活!你理想中的社區生活是什麼模樣?阿公、阿嬤平日能到社區的公共空間共餐、玩桌遊,而不是整天窩在家看電視;小朋友放學了也不怕沒人照顧,他們能在長輩們的陪伴下,寫作業、與同伴玩耍;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則可以安心上班,不怕有突發狀況無法請假處理……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放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彼此照應,又不互相打擾。「共生社區」讓每一個人都不再是孤島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即將突破20%。隨著國家人口高齡少子化,勢必面臨照顧人力減少和老人獨戶數攀升的衝擊,社會福利與資源量能不足,這時候更需要社區中自己長出來的「互助」能量。「共生社區」正是藉由跨年齡、族群的自助、互助、共助和人情味,讓社區裡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並能貢獻自己所長。就像傳統農村鄰里間彼此認識,不同世代可以共同幸福生活那般,看似平凡的日常,底層是居民互相信賴、扶持所結成的安全網。11個臺灣在地案例,指引一條可能的未來本書用十一個熱血感人的在地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共生社區。不同的人、文化、環境會造就出不同的社區和共生條件,因此營造共生社區並沒有一個標準的SOP;甚至大部分的人一開始並非有意識地營造共生社區,但他們做了某些很關鍵的事,讓社區長出了共生價值。共生模式無法直接套用,但共生的經驗可以借鏡與學習,藉由前人的道路,指引出一條可能的未來。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故事中,提出屬於自己的,共生社區想像與實踐。▍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找到一個突破點,打破框架,善意就會在社區循環! 先讓大家願意來,從歡迎每一個人,任何人都可以放鬆待在這裡的社區客廳開始!──高雄前金「林投好客廳」 誰說長輩只能是被照顧的對象?活化農村長輩的技能做金碳稻,發揮永續社會影響力──彰化埔鹽「大有社區」關懷據點 帶著爺爺奶奶一起當保母,在社區成立嬰幼兒臨托服務,疫情期間成為防疫人員堅強後盾──新北永和「民權社區」關懷據點 調解舊(年長)居民與新(年輕)商家對立,讓古都不同世代一起好好生活──臺南「Oh Old!」 「防跌互助換工」,弱弱相扶,每個人都可以被承接,每個人也可以有付出──基隆暖暖「左下角工作室」 開一間二手商店培力青少年,讓孩子找到對家鄉的認同,成為社區營造重要的生力軍!──花蓮豐田「五味屋」 小鎮醫師開「社會處方箋」,讓老有所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嘉義新港陳錦煌醫師 山邊海濱、小學穿堂、廟埕教會,都是診間!將在宅醫療帶進臺灣──臺東都蘭余尚儒醫師 從零開始打造臺灣第一個原鄉共生基地,讓長輩養雞當復健──臺中達觀部落「伯拉罕共生基地」 不是養老院,而是解決「照顧」與「孤獨」需求的居住創新基地──臺中沙鹿「好好園館」 用打工換宿的書店,創造移居人口最落地的實踐──臺東長濱獨立書店「書粥」
合作社不是福利社:18家合作社的在地實踐與創新力量
── ★ 台灣在地經驗+香港、廣東案例借鏡 ★ ──── ★ 社區、消費、儲蓄、勞動、生產,認識多元的合作社性質 ★ ──&◤ 本法所稱合作社,指依平等原則,在互助組織之基礎上,以共同經營方法,謀社員經濟之利益與生活之改善,而其社員人數及股金總額均可變動之團體。◢──《合作社法》第1條 ──&&▋▋▋▊▋▎▏▎▋▋▍▍▍▎▊▉▋▊▎▉&▎社員的共同需求,造就合作社的誕生合作社(Co-operative)是由社員依共同需求、共同意願,實踐互助合作與民主治理成立的法人組織。與一般企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合作社不以營利為目的。鑑於合作社的性質,因此,相較於其他方式,合作社對於地方發展與社區改造常能發揮更大的力量。&▎經驗借鏡與更多想像作者走訪台灣各地,採訪18家不同性質的合作社,包括創立的初衷、經營方式、創新作法等,也赴香港、廣東採訪當地合作社,廣納不同地方的經驗。希望藉由匯集這些故事,為合作社的可能性帶來更多想像,讓合作社成為年輕世代與地方創生的新出路。&▋▍▋▊▍▎▊▉▋▋▋▎▏▎▋▋▍▎▊▉&&從社區共好、災後復興,到循環經濟與女性賦權,歷史悠久的合作社,為地方創生帶來全新的機會&來自台灣各角落、最在地的合作社實作經驗,讓我們看見眾人凝聚而生的力量,也為社區改造帶來不同的視野與啟發&&▋▍▋▊▍▎▊▋▋▍▎▉▋▋▋▎▏▎▊▉&&▎專文推薦孫炳焱|台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名譽教授曾旭正|前國發會副主委、台灣心靈生態村協進會理事長&▎ 齊聲好評陳佳容|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副司長范 雲|立委彭桂枝|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林詩涵|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理事張瓊文|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副教授周睦怡|台灣海洋大學海洋觀光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宇輝|香港社區伙伴項目統籌常天樂|食通社創始編輯&▎合作事業是社會基層的組織,道德經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健全基層組織著手,一步一腳印,為社會普羅大眾改善生活,提高生產力,緩和資本主義的貧富不均與階級對立,才是實現祥和社會的基礎工作,從這個觀點說,本書的出版是別具意義的。——孫炳焱|台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名譽教授&▎不論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要引入合作社的機制,都必須經歷一段社會學習的歷程。雖然「合作社」對台灣社會似乎並不陌生,但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其實欠缺有組織的合作經驗。或許,從最貼近生活的合作社開始,會是一個解方,但我們需要更多的學習,特別是向內的學習。——曾旭正|前國發會副主委、台灣心靈生態村協進會理事長&&▎合作社制度在個人,是互助信任的連結;在國家,是一種有助均衡所得、城鄉發展的庶民經濟。大部分人聽過「合作社」,但對合作社的內涵卻是依經驗印象各自解讀。作者怡樺與郁玲有心有力,行萬里路踏訪國內外合作社組織,用一個個精彩故事演譯合作社精神。——陳佳容|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副司長&▎透過怡樺及郁玲對台、港、中等合作社的採訪,讓我們鮮活地看到在各個角落以合作事業型態,並且嘗試以民主決策方式,實踐另類經濟型態的人們。相信這些鮮活的故事,能讓我們一窺民主式經濟及實踐人先於資本的樣貌。——彭桂枝|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表裏談創生:破解迷思,掌握關鍵,從提案到實踐的地方創生全方位行動指引
迷思x誤解x思維x理念x方法x實踐 地方創生無死角透徹剖析、全方位執行細節! 打造厲害的藝術祭或設計展,找設計師「做一下」,就能建構地域品牌? 假日去台北舉辦市集,平日在地方接團體走讀,地方就有發展機會? 貼紅榜拿中央計畫的「返鄉」絕對賺很大? 創生就是好好發展「商業模式」,賺到錢,活下去才是真實? 不是在地人絕對就是想來蹭、來賺錢,得想辦法趕他走? 自「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二○一九年至今,台灣的地方創生政策推動已六年有餘,公、私部門都展開了許多台灣獨有的政策計畫與推進策略,並融入永續城鄉、社會創新、智慧城市等概念,也參考了不少日本的案例和行動方法。 身為當代顯學,地方創生的過程絕對是現在進行式,卻依然常見各種誤解。每年至少參與十五場以上中央部會審查,總共審閱千份以上簡報的「地域活化傳道士」林承毅將以第一線現場的觀察與累積超過七年的豐富經驗為基底,為所有在地方創生之路上的利害關係人解開各式疑惑。 從表到裏,首先將仔細說明地方創生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一一破解相關迷思,接著手把手詳盡傳授如何整合與爬梳提案思維,撰寫一份邏輯清楚明白的提案計畫書,最後提供二十八則逆算未來的活化行動,讓各種常見的手法成為一帖又一帖地方創生良方。 一本讓有心有力投入地方創生的人能夠精準理解關鍵概念,具體習得提案計畫書撰寫精要,同時獲得能夠實際執行的參考手法,徹底於地方真正活用的全方位地方創生教戰手冊! &
寄生之廟: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中英對照│二版)
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 無神不拜、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奇不有 市場廟、地下廟、電話亭廟、打帶跑廟…… 從36+1款台灣廟怪奇典型,窺見108種適應都市變遷的韌性與變形 有 廟 稱作 寄生之廟 大多沒沒無聞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隱身街頭巷尾,你家我家之間 是最常民的建築,直接效率經濟是最大特色 長時間在都市的水泥叢林自然繁殖,有機演化的生物 當慾望能以空間呈現時,是台灣人真正想要也需要的有形產物 這些廟,多處在荒謬離譜基地,是不刻意設計的設計 這些廟,展現了台灣人合法或不合法適應環境的韌性 這些廟,生活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或選擇視而不見 這些廟,扮演著某年代的台灣人、社區與鄰里的核心 這些廟,是宗教場所,亦扮演著社區生活的集會場所 這些廟,視整個都市為宿主,寄生台灣的都市環境中 這些廟,拓印台灣社會都市的縮影,現實生活的反映 極少符合現代建築美學標準,卻絕對切中都市供需之必然 並非模範般的文化大廟,卻最能赤裸地反映台灣都市的獨特性 & 在都市夾縫求生中的廟,是台灣城市有別於世界其他地方最顯而易見的與眾不同,這些廟在日益變遷的都市環境下越顯越小,收縮到只占據了最極限的都市空間: 在橋下、在圓環中、在屋頂上、跨越街道…… 小到一個箱子、大至一棟高樓,甚至有的長出輪子…… 從起心動念、實際田調行動到歸納整理研究,歷時七年多,成員有建築師、學生、台灣人、外國人……的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觀察、記錄、蒐集了「廟與都市的結合關係」108種類型,書中選介36+1種典型,呈現台灣微型宗教空間的多元寄生現象。
從地方再生到地方創生之路:文創產業發展邏輯
後全球化世界圖像,數位化社會效應:零工經濟、高齡少子化與虛實世界整合;全球化社會效應:貧富、醫療、環境的極化,以及因此而來的民粹政治;地緣政治效應:新冷戰形成、美中對峙、供應鏈裂解、孤立主義。 & 這種新型資源的配置方式,潛在地創造社會秩序大規模變革,從低通膨高增長轉向高物價低增長的年代,從環境極限走向環境制約,從全職工資勞工轉而僱用隨叫隨到勞工,全球化將不得不回歸到地方化。 & 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解決問題的空間單位轉到地方的領域,地方人文、自然、環境的多樣性與內在動能性,將躍成核心的課題。 & 本書選擇台灣古坑建構咖啡原鄉意象與體驗氛圍的案例經驗,一方面是因作者身歷其境有第一手資料,另方面這是地方再生與創生的具體行動,企圖解決全球化極化現象。 & 好評推薦 & ◆古坑選擇具有「地域特殊性」的「咖啡」作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軸,憑藉著知識和創意、衍生的產業網絡、城鄉交流和觀光體驗的吸引力,成功地讓「咖啡」成為古坑主領的潛力產業,更將古坑連接到全球網絡節點上。許博士正是此案的規劃與推動者,他身歷其境的敘述非常精彩。——雲林縣縣長& 張麗善 & ◆不當的「全球化」,使地球的多元文明遭受強力抹平,資源被更少數人掠奪。然而「地球化」卻是重現每個「極小」與「極大」文化的和諧發展,開展新地球文明,這將是重建地球倫理最重要的路徑。許博士本書以博大的理念與落實在地的再生與創生,是真正思想與理想的實踐者。——中華大學講座教授& 洪啓嵩 & ◆本書提出台灣咖啡發展三部曲,從品牌、品質到品味,讓台灣的咖啡轉換成有靈性與文化的咖啡。——前統一集團總裁& 林蒼生 & ◆原本衰頹的邊陲鄉鎮卻意外成為全球極化的「逃避場域」,吸納全球化的失業人口,本書企圖尋找地方發展中的「新的藍海」!——年代集團創辦人& 邱復生 & ◆地方創生是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的具體行動!這是一本從事地方文創的單位,或希望主導自己人生文創領域願景的人,都應該「拜」讀的書!——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館館長 方力行 & ◆這是第一本從資訊科學來詮釋文創產業的書!——螺陽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何美慧 &
地味手帖NO.16地方刊物行不行
刊物,地方發行中! 是文化記錄、自我認同、還是改變地方? 改版首發,再度出發。 |本期特輯──地方刊物行不行| 遍地開花的地方刊物(誌),大到縣市政府委託專業團隊、小至地方工作團隊都在製做和推動,幾乎成了推廣和認識一地的基本配備。在這波發展近20年的地方刊物浪潮中,刊物形式、內容取材、乃至出版目的,已經過不同時期的創刊更迭。本期透過刊物豆知識、全台刊物地圖總整理,打開台灣地方刊物的大門,並首先邀請「見域Citilens」共同創辦人謝爾庭、探尋地方刊物與地方營造關係的研究者黃喆亮、與獨立書店「有間書店」主理人朱毓萍,以編輯者、研究者與蒐藏者的身分對談,先為讀者分析這波由「地方書寫」而始的發展脈絡與觀察。 接著,藉由每本刊物都會遭遇的階段:出刊產製、休刊狀態、停刊原因、到官方刊物等各種角度,一探各種編輯團隊的「進行式」。不管是基隆八斗子的《東北風》、以曾文溪全流域為地方的《小事報》、及澎湖發行《去(Khù)海女神龍》持續發刊的原因;或暫時休息的《轉個灣》、《大雄誌》、《Kiâm-tsúi心適代》、《WuTalk!台南在地誌》如何來場同好會;《掀海風》和《返腳》分享結束刊物之後,隨之而來的發展和滾動;及全台最不官方又具有官方認同的《奇萊有誌》,如何運作甲乙方的協作。 透過所有編輯團隊的歷程,都直指地方刊物的本質不止於出版,而在於整個刊物運作的「行動」本身,編集的地方關係和理想藍圖。因此,編輯部也蒐羅推薦了近50本跨時期的台灣地方刊物,整理出屬於的刊物圖書館。最後,也邀請歐洲、香港與日本的觀察者,以地刊來通信,分享地方刊物與該地的發展與關係,一窺刊物如何從訊息編輯,走向關係編輯的時代。 當地方既是生活地,也是田野處,一本經過企劃、拍攝、採訪、編輯、設計、發行、寄送……等過程而生的地方刊物,是為了記錄文化、自我認同、建立關係,還是改變地方?在多媒體時代,仍然想大聲提問,地方刊物在當代究竟行不行? 為了讓心變強大,繼續下去 一年,可以改變或造成什麼? 在漫長的改版時間裡,層層自我拷問讓人佚失方向,近乎迷路的茫然感竟與水面折射的光線相同,光被吸走了,進入霧中。偶爾,接到讀者和通路商的詢問「請問《地味手帖》還會繼續出刊嗎?什麼時候會推出下一期?」,字字句句像是劃破重霧的閃光,提醒著:有人在期待、有人在等待。 「世上應該沒有怎樣都好的事情,一定是因為你心裡的聲音太小聲了。」 意識到自己,想在眾多決定背後連動到成功,試著找到方方面面皆美的方案時,心裡的聲音消失了,原來那是光不見的原因。再問一次心,得到了這個答案:改版是為了靠近更多人,編製可親又有深度的內容,傳遞生活在地方的價值和可行。 改版第一期,藉由「地方刊物」的主題,看見編製團隊把對生活之地的心,攤開來、展現出來的極致表現,不同開本、紙質、設計、裝幀的書頁,華美素樸與否,每一頁都傳達出「為何而做的心意」。在翻閱近百本刊物的過程中,接受到震動不已的原動力,那是跨越時間的封存,比埋藏在土裡的時間膠囊更顯而珍貴。 鼓舞著自己,不疑不信,持續去做,保持飽滿,讓心不斷、不斷變強大。 一年的時間,霧已清朗。請深吸一口氣,跟著我們繼續通往地方,看見人的心意和創意可以如何展現! &
規劃理論的進階導引
規劃=認識×參與×開處方×執行都市設計、公共行政、組織管理借鑒不同領域的經驗,以社科及哲學視角反思「理性」!從都市計畫到參與式民主公民投身政策規劃的第一本指南我們每天都在規劃(planning)。從處理日常庶務、進修,到安排出國旅遊,生活中的規劃無所不在。然而,若從個人層次上升到組織、企業或政府的層次,情況就截然不同了。規劃是什麼?它有哪些特質?尤其,規劃與政治的關係又是什麼?在規劃一件事情時,我們通常需要充分掌握資訊,才能夠對目標與程序進行安排。國家在規劃政策時看似也是如此。為此,規劃常被當作具有全盤的理性。然而,問題在於,政策的執行總是涉及「人」,這使得價值觀差異與倫理的問題無可迴避。例如,都市更新由於涉及土地徵收,我們不可能讓規劃完全出於政府的一己之意,而輕忽居民的意見。由此可知,在政策規劃的領域中,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的面向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除了政府帶頭、由上而下施行的規劃之外,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員,每個人其實都能憑藉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出更好的計劃方案,以便為弱勢群體倡議乃至於培力。近期台灣的路權運動者,與體制內力量合作的道路改善方案,即為一個明證。總之,規劃可以草根化,融入審議、參與、民主的要素,進而讓我們居住的空間,更朝著「正義城市」邁進一步。本書特色●「規劃」無所不在,從政府組織、公司、社會企業到NGO,行動皆是以規劃為基礎,然而卻鮮少受到討論。本書正是台灣首本專門以「規劃」為主題探討的書籍。●跨學科的旁徵博引,人文地理、空間規劃、社會組織、公共政策、應用倫理學、科技與社會研究等次領域的重要概念與相關討論,均收錄於此書。●從計畫經濟引起的左翼/右翼論述之爭,對國家角色進行全面反思,也汲取都市社會運動的經驗,反省規劃專家與常民關係的多面性。佳句摘錄☆規劃管理學▌應該將不確定性當成一項要考慮的條件來做規劃。▌規劃者不應該只是實質規劃領域的專家;他們也應該能創造解決問題的辦法、利用機會、與非規劃者合作以便就該做的事情達成共識。理論家提出,要做到這點,實務工作者需要反思自己是如何做計畫的;這是規劃能變得有效、公正且民主的唯一方式。規劃理論的目標之一,正是指導實作。▌五項與成功的計畫實施高度相關的要素:計畫的品質、規劃機構的能力、專案尺度、開發商與顧問的行動,以及規劃者與開發商互動的品質。▌群眾教育和社會學習是反叛的核心,而且,「在日常基礎上,鬥爭活動圍繞著交談、對話、說服、協商」。[...]一張基進規劃者可以貢獻事物的清單:對現狀的批判、轉型式解決方案的技術改良、策略性倡議的通用智識,以及過去採取類似行動的知識。☆規劃的政治經濟學▌政策制定的世界裡沒有全盤理性模型。相反,政策制定者往往「勉強過關」(muddled through):決策是漸進式而非概要式的。▌在一個理想世界中,規劃者只參與事物的管理。他們面對的所有問題,都是技術問題,逃離了政治貪腐。但這種命運不在他們能夠企及的範圍。這[種想法]不僅不現實,道德上也有問題。規劃者的目的是傳達城市如何改變的特殊理解,並推薦應對辦法。要這麼做,需要超越數據,超出課題的事實。這需要察覺到人們看重什麼、他們想要如何生活在一起。這要求規劃者置身於世界之中,而非在外旁觀。▌1950和1960年代的社會動亂顯示,奠基於專業知能之理性的規劃與政策制定是不民主的,它主要用來服務掌權者的技術需要。簡言之,這個模型不僅行不通,還道德破產,也沒察覺到自身的政治[...]這催生了辯護式規劃(advocacy planning)的提議,根據它的主要倡議者保羅.大衛朵夫,規劃者要與國家以外的群體結盟。▌海耶克厭惡的不是規劃本身,而是國家與集中式規劃,它體現了集體主義和計劃經濟。對他來說,地方規劃(local planning)也就是所謂的城鎮規劃或土地利用規劃,並不會對個體自由與市場的恰當運作造成類似威脅。▌反叛[式]規劃者承擔三項任務:揭露、提議和政治化。☆規劃的哲學▌理性模型假設規劃者擁有無限能力去吸收資訊、計算數據,並解釋結果。恰恰相反[…]所有規劃者──實際上是所有人──具備的都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經驗、價值與主體位置在認知探究中不會歪曲事實:相反,它們是追尋真理的工具。▌規劃就是選擇,建立不同利益與群體之間的聯盟,動搖或是加強權力、資源、機會、甚至地位的差異。▌開處方包含規劃者的倫理與道德責任,以及他們的意識形態信念。它直抵規劃的政治核心。[...]事實不會為自己說話,但處方一定是出自於知識。▌理論正當化了實作。[...]當理論立足於且出自實作,它讓每個人更好地理解他們在做什麼。
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經典典藏版)
糧食就是生命!而江湖啊,水的流域。 二○○五年,震驚社會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宣判入獄,也是在這時,吳音寧開啟了與楊儒門的書信往來。《江湖在哪裡》藉由這起事件,從媒體對事件的挖掘報導談起,真實在「實況報導」中消失殆盡,取代的是各種臆測,也「現形」了台灣島嶼,農業成為藍綠政治對決的犧牲品。 本書不僅是一頁台灣農業史,更是這塊土地曾有的豐美記憶與耕者的斑斑血淚。作者以感性的筆觸、佐以詳盡的文資史料,從家鄉溪州出發,帶領讀者走過政權更迭前後、走過「多吃麵,少吃米」,走過紅葉少棒年代,走過左翼社會主義、走過偉大的領袖,走過國際孤立本土認同,從蔗糖、香蕉到鳳梨罐頭,印證了「稻米就是生命」。 ★「Books From Taiwan 2008」國際版權推薦書 ★2007年《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 ★2007年8月誠品選書 ‧特聘金鼎獎與金蝶獎書封設計師得主 楊啟巽,重新打造新款封面,以稻米作為設計發想主軸,單純的農業,不應該有那麽多的人為因素干擾,故在書名間,牽起象徵造成阻礙的線段,形塑稻米從生長到落地,須面臨的困境。並選用較具纖維成分的封面紙張,佐以燙金呈現顆顆米粒,顯現層次。 ‧一窺台灣農業發展史,以農業狀況,現形台灣島嶼。 &
城中一座島:築堤逐水、徵土爭權,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市計畫
外界看來破敗、待開發的社子島,有著你所不知道的面貌 豐富文化、聚落人情、河岸水路、小農耕作 從社子島開發案思考:臺灣需要什麼樣的都市計畫? 社子島是臺北市一方特殊的區域。南面淡水河,遠眺蘆洲;北面基隆河,對望關渡,這裡曾是大臺北地區重要的蔬菜產地,一條主幹道通往臺北市中心。社子島掛著首都的門牌,但又如都市的異地,保有農田、水道、船屋、工廠、宮廟與低矮失修的房屋。對許多人來說,社子島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位於兩河間沙洲,社子島被劃作不宜高強度開發的「洪泛區」,一九七○年以來的「禁限建」政策,使居民無法自由修繕或增改建房屋,愈發破落的建築,激起的是更積極的改變呼聲,然而「發展」在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樣貌。五十年來輪番上任的政治人物提出各種開發計畫,從「色情專業區」、「海上遊樂區」、「河濱之春」、「臺北曼哈頓」到「生態社子島」計畫,無一不是將這片首都僅餘超過三百公頃的土地極盡經濟利用,而忽視了在地居民、地方文化與自然環境條件。 看似「亟待開發」的社子島,實際上有著豐富深厚的獨特紋理:元宵弄土地公、祖公會、流水神像、小農耕作、寮子共餐、鄰里關照網絡、河濱船屋等,都是都市人稱羨的現在進行式。 都市計畫有除舊布新與全面夷平之外的做法。保留文化底蘊與地方紋理,更有助於創造空間、自然與人的和諧關係。透過社子島的案例,也能進一步討論:公民參與的都市計畫、多元共榮的開發想像、考量承洪韌性及生態系服務的建設、區段徵收之外的土地開發工具,以及,我們希望有怎樣的居住生活? 本書最後,以空間規劃專業,拆解社子島開發問題,並且列舉國外案例作為參照,期望能擴大對於「發展」的想像,並思考:臺灣需要什麼樣的都市計畫?
都市養生Urban Health
城市是有機的,以中醫理論建構的城市管理體系,更能加以望聞問切,並施予診治! ◎運用中醫理論解決都市管理問題 ◎教導城市如同人體應備養生之道 ◎提供都市計畫相關科系研究參考 城市是最古老也是最現代化的人口分布形式, 人類最大的幸福便是居住在有名的城市, 眾多的專業者以及市民關心它,希望它繁榮昌盛。 就讓李淳一博士告訴你一個 依據人體養生之道發展而成的都市發展策略。 「城市有機論」是由17世紀生物學的發展所引起, 將城市視為一個有機體,如同人體一樣,探討其成長管理過程, 城市也有生病的時候,亦可將治療人體之法運用於都市。 本書將都市各種問題,對應中醫21種脈法作為診治之法, 此外,如傷寒論、黃帝外經、難經、經絡學、祝由科、五行、 運氣、意念循經、道德、卦象、風水、房本草、休息淳養等, 也都能用於治療城市的疾病。 李淳一博士繼《都市發展與策略:運用中醫理論解決都市問題》後又一力作, 內容大多為研討會論文,專業嚴謹又創意獨具。 &
作為城市的海馬迴:打開「家」的記憶,寫嘉興街的地區文化
成為城市的海馬迴 讓居住記憶形成文化 珍藏即將消逝的街廓風景 傳遞土地與人相互連結的情感 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靠的是穩定的運動,相同地,當歲月更迭,一座城市的機能若要保持活力,則需要透過都市更新,這是作為一個不斷進步的城市不可或缺的過程,對於整體城市設計的應用與發展,都是最佳的選擇。以往辦理「都市更新」多半都在講法律的條件,對許多人來說,都更案講的也不過就是條件交換,事實上條件是必備的,但缺乏了溫度。這次在《嘉興街公辦都市更新案》中,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挑戰了前所未見的全新嘗試,透過田野調查、實地探訪,經由設計的整合與轉化為影音、插畫、作品創作、展覽,甚至是這本書的誕生,將之命名為《嘉興街區記憶延續-海馬迴實驗計畫》。 我們探討的是人們在這塊土地的「借居」,我們擁有的是在土地上所產生的一切回憶,包含曾住過的房子、隔壁的鄰居、巷口的牛肉麵,從一個人的記憶到一個家庭的記憶,再聚合到整個街廓成為共同分享的記憶,便形成了一個地方區域的文化。當嘉興街公辦都市更新案將這裡拆除重建以後,有些人會再回到此處,有些人則就此搬離,各自都會展開全新的生活、創造新的地方文化。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有些記憶也會逐步消失,所以海馬迴實驗計畫希望可以在拆除前一一捕捉、梳理後再重新輸出,對於未來住進來的新住戶或曾經住過此處的人,都還有新的想像機會,不再只是拆除重建、不要只是法律上條件的完成,讓街坊的溫度和地方文化在新的想像中,不斷延續下去。 《嘉興街公辦都市更新案》的過程維持公開透明、注重公益且不虧待任何人,達成彼此相互信任的信賴關係,除此之外,未來的營運管理顯得同等重要,著重每戶單位的方便性與安全性,同時將公共空間保留給托嬰幼與托老等社福團體,擴大公共生活圈。我們認為,下一個世代的住宅應該與鄰居、社會周遭、自然環境維持高度的連結與互動,在溝通之中找到學習的過程,讓我們的下一代能自覺長大之後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創造什麼樣的環境,這是我們對都市更新的期許,也是自我鞭策的動力,希望嘉興街公辦都市更新案完成之後,可以成為臺北市都市更新的典範。 過去、現在、未來,不僅僅是單一方向性的時間軸,我們在海馬迴實驗計畫當中希望做的是「保存記憶、展望未來」,一步一步地往前邁進,讓這座城市能夠在新舊迭代中,創造更好的都市未來。 &
圖說都市規劃科學
都市規劃是一門正在演進的學科,然而學界及業界中相對少的人認識到這是一門科學。這本書嘗試從複雜學的觀點,以相對淺顯的圖文來說明都市規劃科學的一些見解。本書所介紹的都市規劃科學,便是探討社會科學針對人類選擇行為的解釋,與自然科學針對複雜系統的理解,並將兩者整合成一系統性的都市規劃現象的描述與解釋。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三位從事複雜系統研究的學者,正說明了複雜學已獲得最高學術殿堂的認可。目前學界都意識到都市是複雜的系統,而本書的目的便是要告訴你,面對都市複雜如何作一個好的理性選擇。本書的論點在於,都市是複雜多變的,而傳統經濟學所宣導的理性選擇不足以應付這樣的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我們應該制定計畫來幫助我們採取合理的行動,而計畫的制定又必須遵守都市運作的自然規律,也就是與自然同行。本書便在於以一貫的邏輯,精要地闡明這些概念,並提出可操作的原則。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對有志探索人類如何面對都市複雜性的學術或專業規劃師有所幫助。
社造幻想:為什麼地方創生會失敗
地方創生權威木下齊,用種種實例點破所有造成失敗的幻想,雖然嚴苛但卻必要。無法成功不一定是不夠努力、用錯方法,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有一些錯誤幻想:幻想一:「疫情導致東京等大都市衰退,人們加速移居地方!」從2020疫情開始沒多久,「人口」就開始往鄉下移動的新聞就一直出現,新聞也以這樣的標題一直宣傳,好像從此地方、鄉下就會蓬勃起來。這種一廂情願的幻想非常典型,通常就是不看實際數據的結果。事實上,疫情之後,主要從東京往外移的人主要是遷去埼玉、千葉、神奈川三縣市,根本不是所說的沒有資源的「地方」。再仔細看,也會發現,東京移出人口也沒跟上移入人口。這個幻想導致許多錯誤的樂觀。幻想二:「只要模仿成功案例就能成功」每年,一大群人到某個地方考察「成功案例」,然後向政府爭取足以抄襲這個案例的預算,自己試著執行,如果失敗了就尋找另一個「成功」案例,再次爭取預算……很多地方都陷入這樣的無限迴圈。這種一再運作的模式除了消耗預算、消耗年輕人的肝,根本就是一個空轉的無限循環。從高中就開始一頭鑽入「地方創生」事業的作者木下齊,曾經出版過很多本地方創生的專論,是台灣日本各地的該領域公認專家,出版過《寫給凡夫俗子的地區再生入門》(臉譜,2023)、《地方創生戰鬥論》(行人,2018)、《地方創生》(不二家,2017)、《地方創生大全》(不二家,2018)。在無數次擔任評審、顧問之後,但依然看到地方創生或社區再造的失敗案例遠高於成功者。他決定寫下本嚴厲指出事實的書,希望在這個領域的行動者徹底明白眼前的幻想是什麼,唯有這樣,才有機會逆轉結果。本書圍繞在作者木下齊先生所歸類出來的五大幻想,然後衍生出這個幻想下產生的種種錯覺。書中直接點名一些知名的「地方創生成功案例」背後的黑暗面。因為直言不諱,本書在日本得罪不少人。但因為論述清楚,讓許多日本讀者終於明白該如何思考這些方興未艾的計畫。台灣有許多熱情與有能力的專業人士,也一直推動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但我們同樣也面對極多幻想。希望以這本書為標竿,讓那些導致失敗的幻想現形。希望透過這本書,讓讀者從幻想中尋找到下次出發的動力。
映劃台北:20個公辦都市更新的時光紀行
在舊公寓與新大樓的邊界,在歲月與場域的交匯處,散佈在臺北城市角落的 20 個都市更新故事,像一部長鏡頭 Long Take 的電影,持續不間斷的上映在你、我的生活之中。用不同角度的眼,看見臺北城市發展的身影談到都市治理,我們一般會在腦中浮現出一幅又一幅的大地圖,那是用鳥瞰與綜觀的方式,由上而下的俯視城市。大樓建築、交通道路和人的行動軌跡,都濃縮成小小的一個點、一條線。然而由點與線串聯起來的網絡,經過不停地放大、特寫,最後呈現的,是在每一個街區、社區和住戶的故事。這些拼接出臺北城市意象的故事,帶著不同的色調視角。不盡相同的喜怒哀樂,以及多元的身份,不僅讓臺北成為眾多電影鏡頭中瑰麗魔幻的景象,也折射出城市隨著時代演變的風貌,昭示著在大樓與大樓之間、家戶與家戶之間、以及不同的人群之間,都市的發展始終是一種永動的現在進行式——包括青年的逐夢與拼搏、夫妻的育兒日常、在地老居民的退休生活、以及家庭親友或社區鄰里的牽絆。當電影鏡頭向細微之處拉近,能發現城市紋理的縱深與人們臉龐上的皺褶同步增長:20 世紀末臺北所經歷的高樓起造時代是朝向未來拼鬥的青春,整個臺北的急速現代化是生命馬不停蹄奔馳的寫照;而 21 世紀初的後狂飆時代,停緩下來的擴張開發則是一種中場休息。本書「映劃臺北:20 個公辦都市更新的時光紀行」,即是以電影鏡頭的運鏡手法,呈現不同角度光影之中,那些發生在過去與未來的城市故事。時至今日,曾經無比嚮往的未來在抵達的瞬間就成為現在,人們在歲月中遺落淡忘的記憶皆化為城市的痕跡,時刻準備著重啟、迎接新生,並在土地被喚醒、樓房再次興建時,進入城市再發展的劇情序幕。在 2015 年啟動的公辦都市更新,落在臺北都市更新發展的時間軸上, 正是要向下一個三十年邁進的階段。本書透過電影般的運鏡視角,取景公辦都市更新不同的個案現場,觀看將近三十多年來,臺北市走向公辦都市更新所經歷的過程。這部由公部門及民眾合作開拍、上演的城市電影,將透過影像和文字重新召喚出跨越時空的場域,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點尋找連結人與城市的行動敘事,持續對話,共同摸索耕耘這一座城市綠洲的多種方法,在留下階段性的時代見證之餘,一起翻開臺北的下一章。
地方創生理論概念與個案應用
本書集結臺灣南北各大院校跨域專業師資的研究成果,是一本有別於坊間科普型創生書籍,而以學術專書出版的首部曲。本書一方面引領研究者對地方創生新興議題的關注,另方面提供實務者對地方創生理論基石的認知。首先聚焦地方創生的理論概念,針對政策整合觀點、協力治理觀點,乃至於地方增生、寄生及創生的政策演繹進程,作出系絡的爬梳、整理與研究;其次,著重於日本經驗的參考及借鑑,無論是日本地方創生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鏈結治理的經驗啟示,還是日本地方創生的光與影,抑或日本農村一村一品運動到地方創生制度發展與變革,皆顯示作為政策領頭羊與發源地的日本,其政策擬定與執行成果的重要性;最後,焦點回歸臺灣的個案應用層面。除為臺灣地方農業創生提供策略建議,也從彰化縣鹿港鎮、東勢區大茅埔、新竹縣尖石鄉梅花村、花蓮食魚洄遊吧及臺南大崎藝農聚落等地,探討臺灣地方創生的侷限與可能。
良醫藥師本舖:坪林茶鄉╳老屋新生╳共善共好,打造松竹蘭梅健康販賣所
坪林老屋風華╳行動藥師厝邊共好╳在地人文巡禮 37-1坪林北宜路上最美的新地標──── & 「健康」是能讓大家感受到源源不絕的快樂精神! 良醫藥師本舖在北宜路上閃耀,詮釋出健康生活的內涵與底蘊,成為在地居民的好厝邊,最接地氣的健康守望。 & ──實踐健康是人生中的第一選擇!── & 放下手機,來一趟「慢。健康生活」之旅── 良醫藥師本舖不只是坪林人文風情的新地標, 也是放慢步調,身心減齡,找回健康的好所在。 & & ۩ 良醫藥師本舖,樓層配置與內涵 1F/Matsu──松 不只是咖啡館 行動藥師時間 & 2F/Take──竹 減齡餐盤 抗發炎處方箋 & 3F/Ran──蘭 茶禪淨化所 人文生活日常聚落 & B1/Plum──梅 老梅精神 樂齡中島廚房 & ➤醫藥使命|坪林半世紀老宅院,與健康共生 很多人看見的,就是一間半世紀的斑駁老屋,然而老屋將與健康共生,傳承許多代人的記憶和生活。 & ☉坪林茶鄉X青銀攜手,賦予坪林新生力量 ☉成就老宅事業,打造健康防疫宅 ☉藥師走進茶鄉,傳達健康的根源與精神 & ➤健康風潮︱一起來老屋品茶、喝咖啡、找健康 匠心獨具的藥舖子,一路拾級而上,四個樓層配置,彷彿跟隨四季的變化,應運而生松、竹、蘭、梅,四個意象和健康境界── & ☉推廣「健康餐桌」計劃,老少共享樂活食趣 ☉良醫與藥師の防疫飲食 ☉醫食同源,健康餐桌的飲食儀式感 ☉強身健體,日式放鬆伸展與呼吸自癒法 & ➤藥師好厝邊︱健康不打烊,用愛串起街頭巷尾 以茶鄉為家,用愛與熱忱澆灌,結合自身藥師與醫師專業背景,坪林老宅變身人情舖子,成為在地居民的好厝邊,守護健康。 ☉工作即修行,職人成功精神──陳登均夫婦 ☉「山菴雨茶疏院」隱士茶主人──謝仁昌老師 ☉「百味人生」坪林的女兒──玉環 ☉坪林五代在地人,書法飄茶鄉──楊超銘老師 ☉新北茶山人文景觀,「圖書館」最美的身影──秀玲 ☉「宗慶屋」鐵壺達人,開啟坪林的春天──蕭銘煌 ☉隱藏坪林老街巷弄,傳統技藝達人──郭棗阿嬤 ☉坪林世代傳承的百年老店──滴滴香茶行、幸福小廚 ☉SUP & PIZZA──坪林31 號種紹 & ➤醫藥起家︱共好時代,打造社區健康願景 歲月有痕,一生懸命,這份行願如同大智菩薩,在坪林留下醫藥精神的足跡。 & ☉行動藥師,坪林在地的好鄰居 ☉結合「長壽養生村」觀點,發展社區良能 ☉老屋活化細節,新舊文化交融的空間創意 & ➤良醫藥師本鋪|在社會責任與公益活動這樣發揮 ☉全面整合專業領域:從一般藥局、醫院、診所、實驗室、行銷業務、公關監製,到學術研究等,結合藥師、醫師專業背景,打造出社區健康互聯與互助系統。 ☉藝遊坪林在地人文:小鎮多故事,醫師和藥師攜手共進,在此「坪」水相逢,為忙碌的現代人開展新型態生活空間。 ☉醫藥服務和健康推展:結合社區社團、老人長青會、國中小學等宣導藥物的正確用法和反毒衛教,推廣健康「減齡餐盤」,落實健康、樂齡的幸福好「食」光。 & ▎實踐健康,人生中的第一優先── 良醫藥師本舖子不只是坪林人文風情的新地標,也是身心減齡,找回健康的好所在。 & ➤本書特色 ☉坪林社區居民的好厝邊,最接地氣的健康守望 ☉以愛與熱忱選定茶鄉坪林的透天老屋,成為「慢。健康生活」新據點 ☉融合在地茶飲文化與減齡飲食,啟動日常療癒的自我修復機制 ☉結合藥師、醫師專業背景,打造出社區健康互聯與互助系統 ☉小鎮多故事,藝遊坪林的在地人文,好朋友的「坪」水相逢 ☉減齡餐盤幸福好「食」光,共享、健康、樂齡的自煮大公開
森耕細作
透過大大小小的社區實驗,在石屎森林裡「犁田」、撒下「種子」,種出一個充滿可能性的社區,重建人與人相遇之地,結出人與地之間的愛。拾起街上一個橙,建成社區藝術館;在街邊起個會所,街坊齊齊曬太陽睡午覺;將傳統街市變成貓貓街市,搖身一變打卡勝地;在花墟街頭隨便坐下,捉棋畫畫野餐……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城市不一定要這樣,還可以那樣?三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學者,透過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社區實驗,反思與重塑人與地的關係,連結起土地上的人與人,營造真正屬於「众」的社區。在土地上深耕細作,原來社區是可以種出來的,而你與我也可以一起耕作,把社區變成我們真正想要/需要的模樣。‧「本地」及「社區」議題近期大熱,本書就紀錄了香港多個社區的社區實驗,包括北角春秧街及旺角花墟等,紀錄了這些地區的歷史、社區互動、設計等。‧本書所記錄的實驗和案例很有趣,例如在花墟地上坐下野餐來觀察途人反應,再去反思社區設施,而不止於理論式的社區營造。‧讀者可以跟著書中的小測試,看看自己的「地方感」程度,再參考書中的建議,自己親身參與社區營造。
地味手帖NO.00-NO.15(共16冊)
本套內含以下16冊:& & 地味手帖NO.00 流動生活:實現二地居住、自創工作的新可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01 地方個性:創造地域生活感的人與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02 風土技藝:留住文化留住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03 秘密據點:地方工作者的地下事務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04 繼承家業:新時代的返鄉傳承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05 家屋現在式:家的面貌再定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06 移動販賣車:日常中的地方行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07 野孩基地:長出地方的歸屬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08 聲音風景:聆聽地方的不可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09 街區一直在:地方生活感的來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10 地方兼業:創造自己的在地交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11 村之寫真:凝視而後改變的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12 鄉村博物館:尋找自己是誰的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13 地區賽隊:地方愛的熱力展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14 望族之後:穿過時代脊簷的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味手帖NO.15 游牧聚落:探尋生活原真的可能性& &
未來城市備忘錄:從基隆治理經驗看台灣
這是一本寫給未來城市的備忘錄基隆,位居台灣北部、住有36萬居民的城市,曾是失業率、離婚率、自殺率三高的不幸福城市;負債比是全國第三;也是座臥房城市,通勤、通學比例是全國最高。做為台灣早期發跡的城市之一,曾身居推動台灣發展的重要地位並昂首面向國際,儘管具有擁抱無盡海洋的天然良港,卻因歲月流轉,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失去往昔的優勢地位,被邊陲化,成為不易生活之地。曾經牽動時代的基隆,變成被時代牽動著。過去八年、近三千個日子,基隆重新梳理自己,誠實面對自身的弱點與優點,善用城市資產並大刀闊斧,拆除一信陸橋、打造國門廣場,興建結合在地特色與需求的基隆塔、太平國小、正濱漁港、潮境公園等建設,改頭換面,改寫外界長期對基隆的印象,負債比更大幅降低近四成。這座城市努力重新尋回她與山、與海的關係,重啟散布在城市中各式被遺忘的空間,喚回諸多遊子。城市與人的連結再次成形。在都市規劃專業的城市主政者極富遠見的城市治理之下,這座城市不只涵蓋精神層面的歷史文化、家鄉榮光,也顧及民生所需的產業、社福服務、交通布建,期望用城市規劃與治理,改善社會問題。這座曾經陰鬱甚至被遺忘的海洋城市,逐步擺脫歷史上的種種失落,展現潛藏的獨特之處。基隆開始不一樣了!本書將從基隆出發,但不只聚焦基隆的蛻變,而是從基隆過去的歷史背景,到如今因應全球化時代,與台灣、亞洲甚至世界之間的關係,藉此找出未來城市的擘畫願景,已經目前基隆市政府治理城市的經驗,透過論述、收斂、整理的過程,重新省思,找到未來方向,也期望能做為其他城市治理,甚至中央政府國土規劃的參考。城市治理攸關居民生活各層面,一次次地優化再優化,都是希望城市居民在城市中得以安居樂業。過了二十一又五分之一個世紀,基隆勇於面對困境、大膽勾勒願景,並走過蛻變之路,娓娓道出經歷,無論好與壞,都是成長的養分,都希望能做為基隆自身與其他城市的參考指引,更希冀在現今與未來,更多城市居民都能享有,與歷史、與環境、與時代平衡共處的理想城市生活。
野力再生:翻轉社區營造DNA
野,是地方生猛活力的「野」! 野,是突破既有政策、反省專業限制的「野」! 野,是不被現實條件拘束、用心開創與蛻變的「野」! & ●人口老化的社區還有再生的可能嗎? ●小朋友除了會玩,還能對地方做出什麼貢獻? ●神明的意見和專業者的提案相互衝突時,如何解決? ●專業者面對「動」不起來的社區,可以如何「興風作浪」? & 15個社區營造案例, 15則專業工作者摸索踩踏出的顛簸之路 15段對未來工作者充滿靈感與刺激的經典故事, 揭開15個地方回春的秘密。 & 承繼《城市造反》《反造城市》《反造再起》, 《野力再生》精選15個在地社區營造案例, 從審議民主到更深入日常生活的「參詳」(tsham-siông), 從社會抗議到擁有運作完整的農業產銷循環和社區教育, 從彼此有嫌隙的社區到藉由朝聖之路重新黏著在地感。 從台東到馬祖,從台灣頭到台灣尾, 專業者如何捕捉野力,社區又如何長出自己的主體性? 15個經典案例、15個值得細細體會的社區再生過程! & 最後,也許這本有關方法的書, 希望激發的是無招勝有招的「反方法」, 探索以社區民眾為主體、跳出專業框架的社區設計與社造模式。 &
高齡城市學
高齡友善的城市環境將成為世界潮流,讓每一個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慢慢變老的人們,都擁有快樂及生活品質。 根據2019年聯合國(United Nations)全球人口展望(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最新公布資料顯示,目前全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總人數9%,直至2050年將翻倍成長至超過17%。高齡現象讓各大城市都面臨著重大挑戰,高齡者活動易受土地使用模式、交通運輸系統、居住環境變化、安全性、可及性與連通性等要素影響,可見對於生活環境的規劃與設計更應重視高齡者需求。 在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於2018年3月介達331萬餘人(占總人口14.05%),已正式成為「高齡社會」。老人住宅、老人安養照護之需求逐年增加,未來如何因應高齡社會所產生的衝擊,為使臺灣朝向高齡友善城市與TOD環境永續發展,尚有諸多議題皆值得再加以深入探討。「老去」是每一個人都將會經歷的過程,尊重他們的決定和生活方式選擇,促進他們融入社區生活的所有領域,是很值得思考與努力的目標。 聯合推薦 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理事長 林楨家教授 內政部 花敬群次長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陳彥仲教授 立法委員 鍾佳濱先生 &
中間‧中堅:島嶼中心的不平凡
在台灣島中央,有一塊清淨的所在,能讓你沉浸在鍾靈毓秀的自然美景中,更帶你遇見幸福未來的樣貌。南投,是台灣地理位置的中心點,也是濁水溪的源頭,原始自然的優美環境,是許多人心嚮往之的地方。在台灣這座島嶼上,每天都有許多勤勤懇懇的素人為生活打拚,還有許多中小型企業,努力創新研發出更好的產品與服務,這群人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創造台灣奇蹟的關鍵要素。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群中堅力量,就是勾勒出這幅美麗風景的畫筆與顏料。南投是台灣唯一不靠海的縣市,資源沒有比六都豐富,但是在地人純樸踏實的性格,堅持不懈面對工作與生活的態度,可以說是台灣人的精神與代表,而南投所代表的中間力量,也正是穩固台灣產業與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本書分別從六種不同面向,包括觀光、物產(茶與咖啡)、五大園區、青年創業、醫療及教育等,挖掘在這片土地上奮鬥的素人故事,他們對土地的愛、對社區的感情,以及與縣政府之間的合作,都是讓南投之所以美好的緣故。
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台灣返鄉從農領頭羊20年實戰全紀錄:穀東俱樂部成立至今近二十年,本書第一手全程記錄兩位作者相繼從農,歷經困境、抉擇、調整的點滴過程。 ★反映農村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契機轉變:半農半X生活者的進入,促進台灣農村自工業化走向服務業化的進程發展,是歷史變局,亦是嶄新可能。 ★勾勒網路時代斜槓農夫的理想國藍圖:田地媒合機制與新農育成平台等的提出,如何成為網路時代新農夫實踐夢想田園生活的選項與路徑。 & ◢ 從穀東俱樂部啟程,走出台灣農村新路徑 ◣ 2000年,賴青松偕妻女回到宜蘭員山深溝村,一邊耕田種菜,一邊從事翻譯工作,踏出實踐理想人生的第一步。2004年,他結束日本岡山大學碩士課程,回到台灣,在宜蘭農村成立「穀東俱樂部」,就此展開「高調」的務農人生。 賴青松不但為自己尋得安身立命之道,也藉此實現了「讓都市人也可以吃到自己種的米」、「志願農民運動」等理念,並積極對外倡議。賴青松與穀東俱樂部掀起了台灣返鄉從農的時代浪潮,成為友善農業的先驅,並讓後繼者看到各種可能性。 & ◢ 實踐半農半X,第一個新農育成平台誕生 ◣ 為永續經營,賴青松持續號召歸農人力,接觸農村潛在資源,並積極建立在地人際網絡。2012年政府啟動休耕田地活化政策,賴青松因此得以成為老農託付代管田地的對象。他將目光聚焦在嚮往農村生活的都市人,即半農半X生活者。 當時,從事農村規劃工作的楊文全,與深溝夥伴成立「倆佰甲」,匯聚一群小農共同參與第一年耕作計畫。倆佰甲就此成為新農育成平台、傳統老農地主與新農社群間的中介者,除了媒合代管農地,尋求空間房舍,更提供農耕技術的支援,滿足陪伴的需求。許多歸農者因此走進深溝村,開展出新產銷模式。 & ◢ 打造開放社群,展現多元社會創新 ◣ 半農半X生活者大多懷抱強烈的性格與理念,因此深溝新農借助網路時代的開放社群概念,彼此之間不形成共識,不統整腳步,如此自由開放氛圍,尤其吸引更多新世代農夫。 他們大多具備個人專長,各自種田賣米,彼此間激發創意,造就深溝村百花齊放的新氣象。例如:展開農田裡的科學計畫、舉辦公車小旅行、成立廣播節目、開放農業實驗基地等。街區更陸續出現著名的小間書菜、貓小姐食堂、美虹廚房、一簞食素食餐廳,以及「月光莊‧宜蘭」民宿等。 2019年,以盈利為基礎、孕育商業模式的「慢島生活公司」成立。慢島生活透過專案方式營運,新農育成平台則轉型成「慢島學堂」,結合田地實作與室內課程,接續協助新農踏出從農的第一步。 & ◢ 為嚮往農村生活者闢一條路 ◣ 本書從穀東俱樂部,到倆佰甲,再到慢島生活,記述一路以來,以半農半X為主軸,貫穿二十年的深溝村新農社群生活演變脈絡。作為先行者,賴青松與楊文全不斷披荊斬棘,持續解決困境,點滴經驗累積,足以作為意欲實踐生活理想者的重要參考。 他們更示範了在農村服務業化時代,如何透過網路與平台,協助新農順利進入農村,實踐個人理念;進而打造出一個虛實整合的新農村社群,因應台灣農村世代交替的困境,迎向農村的復興。 &
九州傻瓜的在地創生創業論:從地方創生到商業模式,九州鬆餅的目標可是全世界!
「從在地邁向全球」(Local to Global), 今後絕對是從故鄉前進世界,一決勝負的時代。 & 「熱愛故鄉,尊重自身文化與個性,想著手解決社會課題,擁有Social Good想法的社會創業家愈來愈多,這個世界也會因此愈來愈美好。我相信如此豐盛的時代終將到來,也希望這本書能助剛剛踏出這一步的人一臂之力。」──村岡浩司 & 所謂的「九州傻瓜」,就是九州超級狂熱愛好者、世界級的九州無敵鐵粉。 & 身為無比熱愛家鄉的「九州傻瓜」,村岡浩司不只是返鄉創業,還為了向全世界的人推廣九州的美好,與九州各地的生產者合作,親手開發了足以代表地域環境和人文的超級明星商品「九州七榖原味鬆餅粉」,不但完美融合九州各地農特產,更一舉成為日本地方創生最成功的典範。 & 對村岡來說,「創造經濟循環」是在地創生的重點,完成某樣商品的開發不算成功,能夠在當地創造不斷循環的經濟才稱得上成功。更重要的是,「製造東西」或「提供服務」之前,一定要先思考「想傳遞什麼訊息」。清楚定義「想傳遞的信念」,誠實又專心地面對生意以後,與你的信念和用心產生共鳴的顧客,才會和你一起讓商品更加茁壯。 & 讓地方魅力凝結為原創商品或服務,二十二世紀是屬於「地方創生」的時代。如何重新檢視在地價值?如何打造能夠全面活化在地商業生態的產業?九州鬆餅的創立過程將為你我獻上最精彩完整的在地創生式創業思維。 & ◎日本地方創生經典案例「九州鬆餅」創辦人親撰 ◎林事務所執行長林承毅專文推薦 ◎AMAZON.JP 四顆半星好評 &
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 ★ ★ 認識臺灣社會住宅的首選入門讀物 ★ ★ ★ 附錄社會住宅資訊圖解,掌握社會住宅關鍵知識、深入了解社會住宅 社會住宅能做的,遠比提供一個便宜的殼多更多, 不只是居住政策,更是社會合作、共享價值的社會實驗。 公部門與民間倡議團體,如何共同發動一場關於居住的社會實驗 都市規劃者x市政府住宅部門xNGO共同策劃,紀錄耗時11年的臺灣社會住宅運動 ▋為什麼我們需要社會住宅? 多年來以都市經濟發展為首的價值導向,造成住宅資源過度炒作、房價租金不斷創新高。即使過去的住宅政策提供了平價住宅、整建住宅與國民住宅,也都無法有效緩解都市居住的高成本。直到社會住宅的出現,以只租不售、合理租金、弱勢優先為原則翻轉既有的住宅體制,將照顧社會弱勢、資源重分配納入都市規劃的政策發展方向。 社會住宅的誕生,回應了我們「居住權不應視為個人的責任,而是生而為人的權力」。 ▋什麼才是好社宅? 社會住宅除了合理租金、免於歧視、好居住品質之外,也是都市整體發展的一部分,例如:建築設計與鄰里融合,增加硬體公共服務設施(如長照、托嬰),同時發展軟體配套機制,從「共同生活」的角度出發,試圖照顧到社會各階層的的生活需求。 社會住宅不是孤島,應該回應社會需求與挑戰,讓人們住得起、住得好、有溫度的「生活」在一起。 ▋為什麼社會住宅不是居住正義的全部,卻可能成為住宅政策的領頭羊? 居住正義的願景是讓每個人擁有多元且可負擔的居住「選擇」。 想要買房、買得起房的人,能在政策監管下以合理價格購屋;想要租房的人,能有穩定的租期租金保障;買不起也租不到的人,能住進社會住宅得到庇護與支持;不喜歡市場上的物件,也能以合作住宅打造屬於自己的最適解! 政府以社會住宅為首,為居住市場提供新的選項,讓我們看見社會住宅裡發展的新居住生活,藉此鬆動舊有思維,破除「居住」=「購屋」的邏輯,區分「居住權」與「所有權」的差異,帶領我們開始思考所謂「好居住」之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真正意義。 唯有社會真確地了解與體認這些新的居住價值,「住者適其屋」的盼望才有被落實的可能。 新一波的社會住宅思潮已經不只是蓋房子給人住, 更從「要不要蓋」的思考方向轉為「要如何經營理想生活」, 深入到「經營管理」,涵蓋制度層面。 臺灣社宅的現況是什麼呢? 本書將打開社會住宅的大門,帶你一窺在臺北生活的一群人, 面對著環境與社會的挑戰,如何經營理想生活。 2022年是臺灣社會住宅運動十一週年,本書以平實的採訪紀錄,帶你從社會住宅的真實故事中,看見目前的成果與侷限,同時也收錄東亞與歐洲社宅先進國的案例與反思,進一步與臺灣現況對話,提出未來的可能與想像。 本書特色 ■ 全彩圖文特輯,深入淺出的資訊圖解,快速了解社會住宅關鍵知識 ■ 認識社會住宅發展的歷史脈絡,開箱臺灣社宅第一線生活場景 ■ 從現有的臺灣社會住宅計畫,展望臺灣社宅軟體機制的下一步 ■ 收錄日本、香港、歐洲……等國際社宅案例,看見先行者如何做到共治營造、多元混居、照顧支持、物業管理 &
地味手帖NO.12鄉村博物館:尋找自己是誰的方法
鄉村博物館的存在, 不只是為了過去, 更在尋求指向未來的路。 & |本期特輯──鄉村博物館| & 走訪各地鄉鎮時,稍留心,會發現有著各式文物館、紀念館、文化館、故事館……,鋪蓋著灰塵和歲月痕跡的指標招牌,指引著過去的地方文化經驗。數量之頻密,讓人不由得好奇這些館舍由誰經營?誰會來參觀?又為何各地都能看見鄉鎮型館舍? & 藉由這些提問,我們邀請到長期參與宜蘭社區發展的陳育貞、台藝大文化資源學院院長的林承緯,和擅博物館學與文化政策的林玟伶,以文資、社區和博物館三方視角對談,談鄉村博物館的脈絡由來、現況和參與經驗,了解到各地在1980~1990年代社會風氣、社造趨勢下而啟的本土文化追尋,及至2000年後的地方文化館政策導引,而有了鄉村博物館的整體發展輪廓。 & 依此為基礎,實地拜訪宜蘭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和大二結紙文化館,了解經營者大二結文化基金近30年來深厚的社區能量;雲林的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運籌團隊,扮演多點溝通和推動平台,帶動地方眾多文化館的活力;近年來極受矚目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將長久以來的社造能量,逐步引導至生態博物館的路徑。三種地方案例,展現出由一群人、一個團隊和一個館舍而出發的起點,如何展開多點串聯、人地相連的豐沛經驗。 & 接著,藉由各路博物館人、策展者和插畫家的分享,從紙上飛躍至金門、馬祖、花蓮、台東、台南、屏東……及至日本和摩洛哥的地方館舍,從中可看見在地人透過博物館方法,召喚出一段段產業、生態、工藝、族群、歷史等記憶,逐步拼湊出「自己是誰」的完整樣貌。 & 每個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典藏。透過鄉村博物館,濃縮見證了有限的人生,如何延續對土地和對人事的地方關懷,並以此為踏石,尋求指向未來的路。
無路,可走:屏東沒有路就自己鑿路
走出屬於屏東的價值,也找回屏東人的光榮感講到屏東,你腦中第一個浮現是墾丁嗎?其實,屏東的美不只如此,從台灣燈會、台灣設計展、屏東縣民公園、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屏菸1936文化基地……,親身領略,會讓人不斷驚嘆。屏東這些年的改變,是集結眾人之力所達成,老舊校舍、公共空間、交通建設、水利工程、醫療院所等硬體更新、升級,新闢:人才、觀光、藝術等軟體的培育、擴展、深化,這一股突破限制的力量,讓屏東在荒蕪中創造了契機,走出屬於自己的價值,也找回屏東人的光榮感。
地方創生×SDGs的實踐指南:孕育人與經濟的生態圈,創造永續經營的地方設計法
SDGs永續發展x地方創生實踐 ~全民參與區域發展的時代來了~ 讓每個人都能找到生存價值與幸福的 永續生活方式 & ◆「SDGs」是什麼?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由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的 全球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共有十七大永續發展目標項目, 其中包含可負擔的潔淨能源、永續城市與社區、消除飢餓、促進性別平權、 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減緩氣候變遷等。 不僅是透過政府機關或企業主的決策, 從小小孩到大人,每個人經由你每一次的行動和選擇, 都能將SDGs永續發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 「SDGs不僅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更一針見血地指出地方創生在第一線執行時所面臨的課題本質!」 &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實作經驗,帶著讀者 從SDGs的立基點出發,賦予「地方創生」全新的心臟和大腦―― & 該怎麼做,才能打造得以永續發展的地方營造呢? 該怎麼做,才能避免社區營造流於曇花一現,而能綿延不絕呢? 永續發展的區域營造是長期性, 並非依賴單一的組織或領導者,而是以當地居民為主體進行區域的活化。 這樣的地方營造並非只是為了特定族群,而是服務「全體居民」, 以實現「不拋下任何一人」的永續美好生活。 & ◆重新建立起熱絡的地方生態圈 地方創生最好入門、最佳實踐工具書 & 活著的地方系統= 「地方社群」x「未來願景」x「挑戰」x「新世代教育」 & 為了實現能永續發展的地方營造, 就必須在地方先建立起豐富而熱絡的「人與經濟的生態圈」, 作者以簡淺易懂的比喻,導入基礎必要知識與科學實作方式, 從社區、願景、挑戰、教育四大元素 具體說明經營實踐心法, 讓讀者不用再擔心無經驗不得其門而入、 或只聽說過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卻不知如何實踐。 & ——建立 四種生態環境—— 土壤:建立關係,彼此合作,切磋琢磨的「地方社群」 太陽:照亮方向,帶領大家前進的「未來願景」 風 :創造每個人生活意義的「挑戰」 水 :培育開創未來能力的「新世代教育」 & ——養成 六大實踐技術—— 描繪地圖的技術/建立對話場域的技術 聆聽的技術/呈現未來的技術 提問的技術/創意的技術 & &
城市不服從:以失序設計打開生活想像
失序才能帶來都市活力! 社會學大師理查‧桑內特──都市設計實踐指南 ╲╲╲社會學X都市規畫╲╲╲ 顛覆城市的僵化生活 ◆特別收錄帕布羅.森德拉──臺灣版前言 ◆榮獲2020英國《衛報》最佳書籍 2008年起,西班牙經歷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數年。政府財政、文化資源受限之際,在地表演藝術團體聯手建築師,反而為當地僵化的都市規畫創造出截然不同、以「失序設計」為概念的新型態文化基礎設施──塞維利亞半邊陲空地上的馬戲學校。前期他們先架設了馬戲團帳篷,以及稱為「 蜘蛛」的特製組合貨櫃;兩種設施皆為自建且採用再生素材。其他團體也陸續加入合作,在同一片土地上進行新的建設:執行視聽計畫的攝影實驗室、開放式教室、綠色廊道。豐富多樣的文化場合和活動在此地應運而生。 由於不斷有新建物、元素納入組合,加上持續歡迎新的團體加入其中,被稱為帳篷(La Carpa)的這個空間,展現了過往都市基礎設施從未有過、充滿彈性且具自然成長的能力。 當代都市規畫常以「區分功能」與「同質化人口」的概念打造城市,促使城市發展成一個個規矩、服從限定功能的空間,進而扼殺其他有機的使用可能。以此論點回顧、反思「帳篷」的例子:城市作為多數人口居住與活動的空間,是否能藉設計失序型態的基礎設施,協助城市展現彈性,掙脫既定秩序,持續進化、變形,以回應更多使用者的需求? 《城市不服從》由著名的社會學家理查‧桑內特,以及建築師暨學者帕布羅.森德拉共同撰寫。以桑內特於1970年的著作《失序之用》( The Uses of Disorder)為基礎,開展討論。 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縱觀了1970年迄今,城市規畫的發展與限制,以理想的公民社會為標的,藉運作「開放城市」的探討,桑內特試圖釐清,當代城市如何透過「失序基礎設施」的介入,被改造成多元、可變,獲得隨使用者需求自行進化的成長能力。 第二部中,森德拉闡述自己將「失序設計」執行於實務的心得,透過建築設計的五個執行方式,提出改造城市基礎設施的實驗/作與流程,並列舉案例對照。第三部則收錄兩位作者對談,分析「失序設計」之於現代社會的涵義與發展方向。 臺灣人口稠密,而其中多數集中居於都市,讓城市空間與基礎設施能自我成長茁壯,以廣納更多生活需求,成為當下都市規畫重要課題。《城市不服從》促使我們展開全新思考:如何以失序設計協助都市自然進化,對應各種居住需求,毋須服從既定秩序,邁向更臻成熟的開放城市。
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重探台灣戰後四大公司民營化的前因後果
國民政府遷台後,於1953年實施耕者有其田,將原為公有的四大公司(水泥、紙業、工礦與農林)民營化,以其股票做為給予地主地價補償的三成。為了配合農村土地改革而進行民營化的做法世所罕見。這做法宣示了土改是要促使農村資本轉移到工業,以推動現代化。一般認為土改使得地主損失嚴重,然而影響並不平均。民營化過程中,甚多對工商社會應變能力較佳 ,且擁有既有資源較多的本省地主菁英積極參與,並成功轉型。缺乏此等條件的大部分小地主,在轉型上則較為困難。 & 《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重探台灣戰後四大公司民營化的前因後果》呈現高度複雜的四大公司民營化過程,探究作為地價補償的出售公營事業的選取、估價、發行股票與輔導等過程,以及其涉及的政商博弈。就日後經營情況而言,民營化成績甚為參差。台泥最成功,農林甚失敗,而工礦農林售出的47個獨立單位中則不乏經營成功者。
地味手帖NO.09街區一直在:地方生活感的來處
街區,是一座城市的想像與實驗, 是一地鄉村的發展原型, 也是一個人步行可及的生活範圍。 |本期特輯──街區一直在| 你最熟悉的街道是哪一條呢? 從住家出發,最常走的街道路線,是前往步行可及的便利商店、是轉角處的餐食小吃、亦或是稍遠一些的公園?人們在街區採買、吃食、走晃, 日月穿梭,把街走成了回憶、基地和生活。 街區,是個人生活所及的最小範圍,也是城鎮村落發展的最小單位。這次,我們將從城市、鄉村至個人,由大至小的視角,探看街區與人的關係,如何形塑當地最適切的生活風景。 首先跟著跟著地景建築背景、投入街區再造至深的侯志仁、連振佑和施佩吟,線上對談,俯瞰理解「何謂街區」和其功能,及這幾年來的街區轉變和想像,並實地拜訪台北南萬華街區、台中舊城區等都市活躍組織,如何以街串聯,連結城市中人和人之間、建築和建築之間的行動。 同時,邀請地方者書寫他們對生活街區的觀察與情感,從新竹新埔湖口的客家街庄、台南官田的火車站前市街、屏東市區的大陳村落,到台東關山街道與周邊村落的連結關係,深入了解各地鄉村街道發展的裡層和表層。 最後,再跟著「西城Taipei West Town」的李政道、「白杞寮誌Liâu Life」的蘇瑞琦與團隊,分別拜訪台北大同萬華區和嘉義竹崎鄉內埔村的街區,看街廓如何在都市發展下被改變、如何在村落發展中被隱沒,不變的是,街道一直在,帶著生活其中的人們對它的愛。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續篇,邁入21世紀
本書為《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巨流,1995)之續篇。以人口與住宅普查及工商普查資料為主要素材,配合其他資料與文獻,呈現1990年以後約二十年間四大都會內之鄉鎮市區在各個面向的變化。結合前篇的結果,以都會成長的變化、中心都市與外圍環帶的社經分化、住宅類型的變化以及公共運輸與個人機動運具的成長,總結臺灣都會發展的特性;並就西方都會發展的大趨勢,反思臺灣都市與都會發展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