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住時代:打造社區共融生活的合作住宅
公民該有的居住選擇,國家應有的社會想像! 一群人行動,從建商和投機客手中奪回居住權!! ╱╱╱ 居住運動再起!行動與論述並行 ╲╲╲ ✓理念、實踐、機制、未來,四大主題一次擺開 ✓數十種不同合作住宅嶄新模式,且囊括多個城市治理創新及民間互助網絡機制 ✓New全彩圖文,豐富的小檔案、手繪插畫、名詞解釋box滿滿吸收! ✓中文版獨家收錄前言、後記接台灣地氣! 1989年,數萬民眾夜宿街頭抗議高房價!2021年,無殼蝸牛依舊無殼? 居住正義、房市改革、租屋市場透明化……遲遲不來,不如挽袖自主起造! 臺灣購屋市場的「高房價」已是人盡皆知卻又無能為力的結構性問題;租屋市場不僅嚴重供不應求,長期的管制不力及資訊不對等則形成缺乏保障的「租屋黑市」。現實逼迫人們只能在買不起或租不好間抉擇,特定群體的安居權益往往無法被滿足。難道買/租之外,沒有第三種選擇了嗎?我們是否有機會參與打造住宅的過程?如何才能創造更具共融性、經濟可負擔的居住環境? 當今社會快速變遷,家庭結構改變,高齡化、家戶小型化、孤獨化產生新居住需求;高房價下青年世代亦重新思考產權和居住的意義,浮現群體價值、共享經濟、社區營造等新居住價值。呼應越來越嚴峻的住居課題,多樣化的合作住宅正有其發展潛力。 你想知道……… 跨世代混齡共居的樣態及其永續性嗎? 租客也可以團結起來對抗縉紳化嗎? 無家者、難民、障礙者等居住弱勢如何翻轉能動性? 同志如何挑戰主流家庭結構、融入鄰里建立新社區? 新市鎮、區域開發、都市設計如何應用合作住宅發動社會創新? 長期地上權、理念徵選、優先承購權、社區土地信託怎麼操作? 公民社會究竟可以自主長出什麼樣的變革力量? 臺灣有沒有可能成就合作住宅?發展現況為何? 本書逆向產權置上的價值觀,奪回住宅生產的自主權,跟誰住、如何居?重構社群連結同時滾動社區永續。《互住時代》呈現了共融家園的多元輪廓,也揭示擘劃藍圖與克服困難的可行方法,借鏡他山之石重點更在導回臺灣現場落實。總括一句,「決心」要做最關鍵,接下來行動就是我們的事了,合作住起來!
高層建築の基礎工法篇
台灣新創都更集團,旗下品牌「台灣都更」、「台灣都更聯盟」、「台灣都更危老諮商中心」、「台灣都更地政聯盟」、「台灣建築」、「台灣建築履歷」、「台灣都更─危老都更諮商中心」、「Angle Voice數位文創」、「Angle Infinity天使無限─百工百業IP授權」、「台灣心輕旅─旅宿品牌」等。 「台灣都更」加盟總部,為全國首創建設、都市更新加盟服務業獲獎事蹟:榮獲2020年金鋒獎殊榮之優質企業榮獲2020年台灣金玉獎殊榮之優質企業榮獲2019年國家品牌玉山獎殊榮之優質企業榮獲2019年台灣優良商標獎殊榮之優質企業 為台灣新創都更集團旗下創立全國第一個建設業、都市更新業的加盟品牌,台灣都更加盟新創服務平台,是為打破了曠日廢時的傳統建設及都更公司的營運模式,配合政府最新法規與台灣都市更新推動全國學會所規劃的從業人員認證專業知識技術,以加盟創新服務方式,希望提振長期委靡不振的都市更新產業,創造出一個新的產業生態系統,讓屋主及都市更新從業人員成為最大贏家。 全國首創唯一提供六大安心安全保險及保障制度第一道保險:每案工地均強制投保工地險、讓老屋重建過程安全無死角第二道保險:每案工地均強制提撥「續建保證基金」,讓每案都獲得安全保障第三道保險:每案工地由台灣都更加盟總部提供「續建保證制度」,讓您安心有保障第四道保險:每案工地均強制執行「建築履歷」智財專利登錄,讓您安心又放心第五道保險:每案代工服務費強制提撥存入信託專戶擔保,讓您付費安全又安心第六道保險:華夏科大台灣都更產學中心公正第三方工程履歷查核,透明無黑箱 『台灣都更』的優勢【台灣都更】業界唯一大規模鎖定小型基地重建的建設、都更平台。【台灣都更】是市場唯一大規模以「委建代工」方式,協助屋主自立更新,將傳統建商合建的利潤,回歸到屋主身上。【台灣都更】是業界唯一大幅讓利給第一線的合作夥伴,輔導合作夥伴成為建商的建設都更平台。 台灣都更共創四贏效益一、業主(屋主)端 1.委託安心 2.過程透明二、台灣都更加盟總部 1.深耕品牌 2.口碑專業三、加盟主 1.輕鬆推案 2.系統創新四、合作廠商 1.尊重受用 2.案小量多
創生方舟:社區的文藝復興,在廢墟中找到鑽石
地方創生關注的領域,比社造文創更廣大, 需先再生後創生,才能帶給偏鄉幸福感。 本書以文化做地方創生,點亮每一個鄉鎮! & 台灣有許多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老街區, 但卻因都市化、人口老化,所以發展遲緩。 如何將地方老街區給予創新活化? & 雖然大家常把「雙北生活圈」掛在嘴邊,但實際上內湖發展資源明顯優於汐止,更何況是平溪、瑞芳、金山等地方了。這些地方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移,非常需要資源與升級。 & 要如何給予地方老街區新生命?可興建文教觀光設施,或發展當地產業。然而若沒有合宜的發展計畫,前者很容易淪為閒置空間;後者可能引入不符合地方需求的惡質產業。「藝術」與「文化」是推動地方創生事業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切入點,藝術需要與地方的文史脈絡連結呼應。一旦產生連結,可以讓在地居民感受到情感,更願意同心協力一起為地方發展付出。 & 本書介紹了地方創生的概念,並以平溪、瑞芳、金山、萬里這幾個地區推動地方創生的實際案例,激發年輕人對地方創生的興趣與熱情,鼓勵年輕人返鄉就業,讓地方重新恢復生機與活力! ※本書含音頻Podcast,掃描QROCDE即可線上聆聽!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
在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有的地方行政機關可以在短時間達到目標,也有花費多年才開花結果。箇中差異何在?作者認為主要是「把理所當然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一旦做到理所當然的事情後,再多加一把勁,會得到更好的成果。 本書將理所當然的觀點以及多加一把勁,歸納成20個成功法則,提供「點子」給讀者們,為推動地方創生帶來一些創新想法和觀點,帶動地方產業永續與重生。 本書的組成包括:第一部分,說明中央進行的地方創生及在地方自治體或地域層級的地域創生之現況與展望。第二部分是從20個不同的相關面向介紹讓地域創生能夠成功的基本觀點。第三部分是針對地域創生領域中有一些成果、或是還在努力中的地方自治體,以訪談的方式整理相關資訊。至於,今後地方自治體必須轉型為地方政府。轉型為地方政府的要點,將放在第四部分來介紹。 本書的封面用了「搶救故鄉」這樣聳動的詞彙,其實是希望正在努力掙扎的地方自治體能夠清醒。另外,本書也加入了一些專欄,是由幾位地方創生相關的中小企業診斷士所撰寫的,希望能夠成為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期許本書能夠給予讀者們一些「提供啟發」的點子。如果能夠幫助讀者多思考些什麼,而萌生一些新的想法,無非就是作者寫書的目的與意義。
重生之路:基礎設施的死與生,全球經典案例圖解
基礎工程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息息相關, 本研究試圖釐清基礎工程的迭代關係, 並探索未來再利用方向。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侯君昊 專文推薦 「重生」這個詞的意思,根據某宗教經典,是指一個人與神建立了一種新的關係。 本書所指的「重生」,不單只是基礎設施從廢墟狀態中復活,更正確的描述,是指一座基礎設施與人建立了一種新的關係。 本書收集全球53個經典案例,如:德國的廢棄核電廠改造成遊樂場、美國紐約的舊高架橋改造成公園、西班牙的舊水泥工廠改建成辦公室及住家、英國的廢礦坑變化為巨型植物溫室、台灣高雄的垃圾掩埋場化身為公園綠地……等等。 名人推薦 吳光庭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玉華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成員 李昀蓁 東京建築女子 李乾朗 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 李清志 建築作家、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辛永勝、楊朝景 老屋顏工作室 周育如 水越設計/都市酵母總管 林一宏 國立臺灣博物館助理研究員/設計學博士 林淵源 建築師 & 邱秉瑜 專欄作家、《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作者 侯君昊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 畢恆達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曾憲嫻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黃俊銘 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楊恩達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褚瑞基 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鄭開翔 《街屋台灣》作者,城市速寫畫家 蘇睿弼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理事長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城鄉重建規劃與管理
在這天然災害已經嚴重衝擊著日常生活的時代, 努力減災、備災、應災,是一定要面對的課題! & 近年來,全球天然災害頻發的狀況,讓都市防災、應變的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產生更大的警醒;然而,如何廣泛探討都市防災的基礎課題、緊急應變救援的技術、以及復原重建的適當做法,實為防災規劃專業者們應共同致力之處。 & 2016-2017期間,四川大學小出、卡比力江研究室與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APAUD研究室,經過多次互訪及訪視兩地災後重建的案例、並多次舉行共同Seminar及研討會;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交流的雙方,合意就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災害應變與復原重建經驗,進行初步的整理與探討,期望藉此發掘災害管理的通則與差異處,並在知識確立與經驗交流的基礎上,逐步建構災害應變管理與災後重建的適當機制。進而開啟真正彼此尊重、彼此關愛的人性情懷。 & 本書的內容,除第一章與川大共同寫作完成,並由筆者做最後的定稿,及終章的分別案例評析外,主要就九二一震災的重建規劃與管理來出版。本書另對於台灣與中國在專業用詞與一般用語的差異,由APAUD研究室嘗試進行初步彙整與比對,除了藉由有效的交流,增進彼此的深層理解與真實溝通外,對於彼此經驗的實質整合,亦期望在此基礎下,開啟明確對話與共同研究的契機。
土地正義(2冊套書)土地正義+超額徵收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你不知道的土地黑歷史, 第一本全方位解剖臺灣的土地政策。 徐世榮教授以這套書揭櫫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這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是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人必讀之作。 徐世榮教授以這套書揭櫫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這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是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人必讀之作。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你不知道的土地黑歷史, 第一本全方位解剖臺灣的土地政策。 ★從1949年施行的「三七五減租」到今天,為何還有3萬多筆未解除的租約? ★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總共徵收了14萬多甲土地,為何其中還包含了將近10萬甲「共有出租耕地」? ★為何當年蔣介石要急著推動土地改革?當年接收臺灣的資源委員會究竟是怎樣一個單位?它與現在的中油、台糖和經濟部又有何關係? ★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我們琅琅上口的「政府德政」,到底影響、改變了臺灣什麼? ★台糖公司的土地有如「魔戒」,政商名流趨之若鶩,其廣大的土地如何演變而來? ★何謂土地改革、區段徵收、一般徵收、市地重劃、都市計畫?在這些名詞背後,地方派系與財團究竟在操作著什麼樣的「土地遊戲」? ★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幾乎臺灣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被「區段徵收」,臺灣現今處處充斥著浮濫徵收案件的起源是什麼? ★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但為何臺灣政府不需經過人民同意,就能強制剝奪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與人性尊嚴? 出身雲林農村的徐世榮教授,秉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關懷與社會實踐,在土地政策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臺灣盤根錯節的土地問題,雖然政權幾度轉換,人民的土地和家園被侵害、強奪的故事,仍不斷上演。 他在本書檢視了臺灣近代以來的土地發展,處處充斥著看不見的「合法掠奪」。從日治時期糖業株式會社半強迫徵收土地,到戰後的土地改革、經年累月遍布全臺的浮濫徵收,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其實都是政權掠奪與炒作土地的工具。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不僅削弱地主階級的力量,更剝奪了數萬小面積土地的所有人賴以生存的工具,導致臺灣的經濟菁英大量流失;而國民黨政權則藉此培植樁腳、扶植地方派系、改組農會,並與財團、特權相結合,以政策法令保護特權和財團,進而控制地方政治。 然而,大多數的掠奪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如近年爆發的土地徵收抗爭事件,包括苗栗大埔、灣寶、竹北璞玉、二重埔、桃園航空城、彰化二林中科四期等,在在印證了土地政治就是地方政治,而土地炒作是拉攏地方政治勢力最簡單的方式,被犧牲的往往是無辜的弱勢民眾。 土地究竟是什麼?是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心之所向、家之所在?還是政治家與財團眼中的龐大利益?被剝奪與被損害的土地所有人,何時才能得到補償與正義?土地正義如何能達成?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這段歷史之中,不能不關心,因為「看不見」的掠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當我們談論臺灣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談論土地的轉型正義! 《超額徵收:都市計畫?或炒作土地、侵害人權?揭開區段徵收的真相》 區段徵收合憲嗎? ◎源自十九世紀的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我們必須了解超額徵收在歐洲及美國是如何被實施及被放棄。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仍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但在二十世紀初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 ◎區段徵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區段徵收」是中華民國特有的「土地徵收」制度,但後來在台灣延用實施下,政府從未依法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十年前,苗栗大埔強拆張藥房的事件引發社會廣泛的關注。在那之後,許多類似的區段徵收個案也都引起土地被徵收人的強烈抗爭,如桃園航空城、台北社子島、林口A7、新北八里台北港、淡海新市鎮、竹北台知園區(璞玉計畫)、竹東二三重埔等,這是因為區段徵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區段徵收的實施顯然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個時刻,台灣社會亟需盡快理解何謂區段徵收,並辨明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如此惡劣的情勢或許有機會隨著羅伯.庫斯曼教授《超額徵收》中譯本的出版而有所改觀。在本書中,庫斯曼教授以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為例,將土地徵收分為二大類:強制徵收(eminent domain)、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後者又可分為三個類別:殘餘地徵收(或稱附帶徵收、一併徵收)、為了保護某項公共建設而在其周圍所實施的有限度擴張徵收(台灣的法律制度似無此徵收),以及為了賺錢財政目的所實施的獲利徵收(即國內的區段徵收)。當時他為了撰寫這本書,還特地從美國遠至歐洲蒐集資料及進行移地研究,如法國、比利時、英國三個國家的實務經驗,而後在一戰期間從德國返回美國。本書也敘述美國各州當時所實施的眾多案例及法院的判決,內容詳實豐富,也具有很高的價值。雖然這本書出版於一百多年前的1917年,但書中所討論的主題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在台灣,「土地徵收」主要分為「一般徵收」與「區段徵收」,其實施的關鍵都來自「都市計畫」。政府經常以「都市計畫」的手段,強制徵收人民的土地,以致引起抗爭。在國外,「超額徵收」是指政府透過強制徵收來獲取土地,其政策的重點在於政府徵收超過實際所需的土地。對都市規劃者來說,超額徵收是一種掌控都市實體環境發展的手段。在《超額徵收》一書中,庫斯曼教授探討了區段徵收的合憲性,他特別強調,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財務目的而進行徵收,這絕非徵收的公共目的,這樣的徵收不僅違背了法律公平的保護原則,也牴觸了法律的正當行政程序,而這大抵是為何西方民主國家在二十世紀初都逐漸不再使用區段徵收的主因。 到了二十一世紀,台灣竟然還在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至今大抵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即使超額徵收的廢止在國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政府不斷啟動區段徵收,並將其誤導為土地合作開發事業,以致國人受其蒙蔽而產生誤解。區段徵收的定義為何?又從何而來?在中華民國的法制史中,區段徵收最早出現於1930年所制訂的舊《土地法》中,該法後來於1946年做全面的修訂,成為現行的《土地法》。其中,區段徵收的定義規定於第212條第2項:「謂於一定區域內之土地,應重新分宗整理,而為全區土地之徵收。」但這個定義很不明確,而且賦予了政府非常大的權力。其立法緣由是為了仿照德國人於中國膠州灣租借區之開發前例:在地方建設開始之前,由政府先行「照價收買」擬建設地區的全部土地,防止私人壟斷土地。但在台灣,政府從未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在解嚴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台灣的土地亟待解嚴。《超額徵收》這本書幫我們找尋到區段徵收的根源,找到了區段徵收的身分密碼。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喚起大眾的共識,督促政府重視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廢除侵害人權的區段徵收制度。
超額徵收:都市計畫?或炒作土地、侵害人權?揭開區段徵收的真相
區段徵收合憲嗎? ◎源自十九世紀的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我們必須了解超額徵收在歐洲及美國是如何被實施及被放棄。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仍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但在二十世紀初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 ◎區段徵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區段徵收」是中華民國特有的「土地徵收」制度,但後來在台灣延用實施下,政府從未依法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十年前,苗栗大埔強拆張藥房的事件引發社會廣泛的關注。在那之後,許多類似的區段徵收個案也都引起土地被徵收人的強烈抗爭,如桃園航空城、台北社子島、林口A7、新北八里台北港、淡海新市鎮、竹北台知園區(璞玉計畫)、竹東二三重埔等,這是因為區段徵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區段徵收的實施顯然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個時刻,台灣社會亟需盡快理解何謂區段徵收,並辨明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如此惡劣的情勢或許有機會隨著羅伯.庫斯曼教授《超額徵收》中譯本的出版而有所改觀。在本書中,庫斯曼教授以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為例,將土地徵收分為二大類:強制徵收(eminent domain)、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後者又可分為三個類別:殘餘地徵收(或稱附帶徵收、一併徵收)、為了保護某項公共建設而在其周圍所實施的有限度擴張徵收(台灣的法律制度似無此徵收),以及為了賺錢財政目的所實施的獲利徵收(即國內的區段徵收)。當時他為了撰寫這本書,還特地從美國遠至歐洲蒐集資料及進行移地研究,如法國、比利時、英國三個國家的實務經驗,而後在一戰期間從德國返回美國。本書也敘述美國各州當時所實施的眾多案例及法院的判決,內容詳實豐富,也具有很高的價值。雖然這本書出版於一百多年前的1917年,但書中所討論的主題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在台灣,「土地徵收」主要分為「一般徵收」與「區段徵收」,其實施的關鍵都來自「都市計畫」。政府經常以「都市計畫」的手段,強制徵收人民的土地,以致引起抗爭。在國外,「超額徵收」是指政府透過強制徵收來獲取土地,其政策的重點在於政府徵收超過實際所需的土地。對都市規劃者來說,超額徵收是一種掌控都市實體環境發展的手段。在《超額徵收》一書中,庫斯曼教授探討了區段徵收的合憲性,他特別強調,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財務目的而進行徵收,這絕非徵收的公共目的,這樣的徵收不僅違背了法律公平的保護原則,也牴觸了法律的正當行政程序,而這大抵是為何西方民主國家在二十世紀初都逐漸不再使用區段徵收的主因。 到了二十一世紀,台灣竟然還在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至今大抵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即使超額徵收的廢止在國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政府不斷啟動區段徵收,並將其誤導為土地合作開發事業,以致國人受其蒙蔽而產生誤解。區段徵收的定義為何?又從何而來?在中華民國的法制史中,區段徵收最早出現於1930年所制訂的舊《土地法》中,該法後來於1946年做全面的修訂,成為現行的《土地法》。其中,區段徵收的定義規定於第212條第2項:「謂於一定區域內之土地,應重新分宗整理,而為全區土地之徵收。」但這個定義很不明確,而且賦予了政府非常大的權力。其立法緣由是為了仿照德國人於中國膠州灣租借區之開發前例:在地方建設開始之前,由政府先行「照價收買」擬建設地區的全部土地,防止私人壟斷土地。但在台灣,政府從未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在解嚴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台灣的土地亟待解嚴。《超額徵收》這本書幫我們找尋到區段徵收的根源,找到了區段徵收的身分密碼。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喚起大眾的共識,督促政府廢除侵害人權的區段徵收制度,重視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
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
˙科技很是很棒的工具,但不是最終答案! ˙當台灣許多都市正準備轉型成智慧城市時,我們真的已經瞭解這代表什麼了嗎?或者我們只是被科技沖昏頭罷了?這本書將會改變你對科技的看法! ˙深入且敏銳觀察當代智慧城市發展,生動舉出許多實際案例,帶你看見智慧城市發展趨勢與困境! 你知道你被科技系統監控了嗎? 你知道免費WI-FI可能竊取你個資的大數據嗎? 你知道影響你是否被判定可能犯罪而遭到逮捕的科學數據,可能充滿歧視與偏見嗎? 在「科技決定論」的邏輯下, 我們該如何脫掉「科技有色眼鏡」,不以科技作為改善都市的唯一方法? 我們該如何警覺到「智慧城市」背後所隱含的政治性、階級性,及其被特定集團把持的危險? 我們該如何以「適當的智慧」,打造出一個民主、公正與平等的「適宜智慧城市」? 格林對「適宜智慧城市」的展望,對科技導向的城市規劃的侷限,提供了一個尖銳的批判。他生動地描繪出為何當我們談起智慧城市時,必須放入價值與政治。更重要的是,格林給予我們一個對於道德和民主地參與創新道路的地圖。 ——Beth Coleman (滑鐵盧大學實驗性科技媒體教授.新媒體研究者) 這是一本深思熟慮,充滿了倫理感、技術精確的著作。書中講述了大數據、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如何在不以公共的自由與精神的平靜為代價的情況下,進一步促進城市的效率與移居。 ——Frank Pasquale(馬里蘭大學法律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會大數據與社會倫理領域的諮詢委員) 當全世界暢談智慧城市的好處──科技大量介入日常後,會使生活更便利、更有效率時,班.格林在《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一書中,透過分析眾多的案例,讓我們看見「科技至上」邏輯的限制與危險,並提醒我們對於科技過度美好的想像,反倒可能會忽略人真實的需求、加重社會不平等或被特定集團掌握監控。 我們總是期待科技或人工智慧可以解決都市的諸多問題,因而積極嘗試以其提升全人類的生活品質,但本書透過未來交通的想像規劃、預測犯罪系統的運用到免費Wi-Fi的使用等,一一解析智慧城市忽略的問題與可能陷入的困境,指出我們創新新穎的科技並非解決都市問題的唯一方法,及被這種方式所忽略的人文關懷。是以,班.格林以此書提醒我們,唯有讓科技歸於適當的位置,我們才有可能打造出真正公正、民主與平等的社會,不至於讓科技反客為主,取回未來城市的掌控權。 格林為應用數學家,曾任職於紐約大學與耶魯大學的科技研究機構,更曾服務於與美國波士頓的公共服務與市民參與案例的相關數據分析機構。目前他致力於關注科技與社會的研究和創新,注重人性的科技服務。因此,在此書中,格林才能如此詳盡地分析美國城市發展中科技應用的優缺點,並切中要點地批判當代城市發展中科技導向的弊端。 在「智慧城市」的觀念日漸在全世界蓬勃發展,甚至被視為是解決都市問題的唯一解方時,《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一書帶領我們拉高視野,在全世界被「科技」全面凌駕之前,先發出警訊,點亮一盞警示燈,讓我們看到在科技發展的亮光之下,未被即時發覺的陰暗角落。
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理查.桑內特作品集1
城市是如何建造的,人如何生活其中? & 紐約中央公園設置多出入口、低矮柵欄,卻未能促進城市社交? Googleplex打造自給自足的內部設計,竟阻礙了創意發揮? 黑格爾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經典《肉體與石頭》、《再會吧!公共人》作者 聲譽卓越的社會學家理查.桑內特 結合歷史、社會學、哲學、文學及城市設計理論,剖析近代城市的困境和解決之道 打造意義豐富的開放城市,真正實現「城市空氣帶來自由」 &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康旻杰.專文推薦 本書是理查.桑內特談城市規劃的權威著作。他說明都市規劃的歷史演變,巴黎、巴賽隆納、紐約市如何呈現現代風貌,並重新審視珍.雅各(Jane Jacobs)、劉易斯.孟福(Lewis Mumford)和其他重要思想家對於城市規劃的論述。 桑內特帶我們參觀深具象徵意義的當代地點,從哥倫比亞麥德林市的後街小巷,到曼哈頓的Google辦公室,以其獨到見解記錄封閉城市令人遺憾的崛起,向讀者展現這股風潮如何從北方國家擴散到南方國家的爆炸性都市聚集。 在封閉的城市裡,社會分化、貧富差距與建築本身彼此強化,人居於其中的體驗往往並非順暢完美。桑內特觀察到封閉城市中建築與人形成的倫理衝突,都市規劃者與大眾價值觀經常難以協調。他所面臨的挑戰是──都市規劃是否能解決快速成長、迴避異己、濫用科技的問題,最大程度增進人民「棲居」其中的公共生活體驗?桑內特點出城市的雙重性:ville與cité。ville是指整個城市,cité是人在城市中的生活經歷與特徵,兩者能否相互融合,便是打造出開放城市的關鍵。公民能積極化解分歧,都市規劃者嘗試塑造讓居民更容易溝通及應對的城市形式,即意味著城市走向開放的新契機。 現代愈來愈多人的生活與城市密不可分,《棲居》的重要論述,為城市未來提出了嶄新願景。 【國際書評】 ★充滿同理心,寓教於樂……令人愉悅的城市生活沉思錄,涵蓋了城市生活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安德魯.啟納西(Andrew Kinaci),全球格網(The Global Grid) ★精彩……桑內特教授學識之淵博、歷史想像力之豐富、分析之嚴謹執著,令人欽佩。 ──克里斯多夫.李曼赫普特(Christopher Lehmann-Haupt),《紐約時報》 ★我很羡慕最近才接觸桑內特作品的讀者。過去四十年來,他的著作愈來愈專業、平易近人、通俗易懂,針對城市生活與工作的各種弊病做了全面的診斷,並為拯救與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有歷史淵源的務實處方。 ──博伊德.鄧金(Boyd Tonkin),《獨立報》
鄉土重建
面對處於不斷被損蝕和衰敗、癱瘓的中國鄉土社會,以經濟結構和行政體系入手,從社會治理、產業、資本幾個方面尋找鄉土重建的方法。 費孝通教授學術高峰期的代表作,《鄉土中國》的姊妹篇。 《鄉土重建》是費孝通教授的著作,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繼《鄉土中國》之後加入「觀察叢書」系列出版。在《鄉土中國》中,試圖勾畫出中國基層社會結構的基本規範,而在《鄉土重建》中,則是以分析中國鄉土社會問題癥結為基礎,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主張。 在本書中,討論了「中國社會變遷中的文化結癥」「鄉村˙市鎮˙都會」「基層行政的僵化」「損蝕沖洗下的鄉土」「現代工業技術的下鄉」「鄉土工業的新形式」「自力更生的重建資本」等十四個題目。鄉村與城和鎮的關係,鄉村經濟面臨的問題,重建的資本從哪裡來……費孝通教授就這些深刻影響中國鄉土社會的問題,在本書中做出分析,提出主張。 這些問題提出於七十年前,現在來讀仍然很有借鑒意義。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
✽突破困境!居住的另一種選擇,住宅供給第三條路──合作住宅✽一種居民自主、社區群體共同生活、永續經營的居住型態新提案✽九個歐洲城市、九種各異的典範計畫,描繪了合作住宅百花齊放的樣貌無殼蝸牛運動30週年,我們的居住條件有更好了嗎?1989年8月26日的台北,數萬人聚集在忠孝東路上過夜,抗議受到財團炒作而狂飆的房地產價格。這是台灣自政治解嚴以來,由人民自發而起、最龐大的一次都市社會運動—無殼蝸牛運動。隨著時間的過去,房價仍持續升高,「廣建國宅」與「擴大購屋貸款」政策成效不彰。在居住議題上,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人們該怎麼辦?「共同形構都會空間」的概念由此而生。「合作住宅」模式帶領大家尋求另一種住宅的可能。不僅住宅的位置(WHERE)重要,住宅怎麼形成的(HOW)也很重要。人們如何過活,還有他們怎麼住在公寓或樓房裡,表現了他們的習慣、價值觀和願景。住宅形式反映了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也成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關鍵表徵。從居住議題更加擴大,合作住宅甚至關注到長者獨居議題、社會福利,更甚至是醫療、教育等課題。這本書是合作住宅運作的指南,提供概念及歐洲各國典範,收錄九個以創新住宅文化聞名的歐洲城市於其中,分別是: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布魯塞爾、哥本哈根、米蘭、斯德哥爾摩、圖賓根和維也納。每個城市與「永續住宅和社區發展」相關的條件都被詳加分析,描述著重在居民組織的方式和他們的經歷,因著這群人和他們投入的精力、資源和能力,每個計劃都長出自己的面貌和性格。在id22的城市實驗中,他們認為合作住宅非常適合用於實踐創造性永續的理念。住宅合作社的概念是自發性的,以社區為導向,並且永續發展。居民共同合作去規劃住宅的樣貌,並且共同經營管理,經常舉辦活動,也成為彼此生活上的支援。我們想透過這本書,提出居住問題可能的解方,為住宅模式提出新方案,也讓你可以想像到生活的另外一種可能。
有種生活風格,叫小鎮(改版):天空的院子:翻轉地方的夢想、信念、價值
我們始終相信,有一種信念,能夠凝聚一群人,造就一個勢,最後萌動了一座山城……夢想,從廢墟裡再生一切,都必須從遇到這座被遺落在山林間的百年古宅開始說起……十多年前,年輕的兄弟扛下鉅額貸款,誓言要讓破落古宅重生。這座全台灣最美的民宿──天空的院子,開啟了小鎮的改變:人才、活力、創意逐漸湧進街弄,竹山從靜默的鄉鎮,翻轉成帶著濃濃在地味的文創小鎮。且來聽聽竹山小城的故事。小鎮的天空,沒有極限你擁有的夢想,比你想像的還巨大座落於竹山山上的古宅民宿「天空的院子」,十多年前由一位剛退伍的大學畢業生何培鈞,與擁有建築師魂的急診室醫師古孟偉一手改造、創建。十多年來,「天空的院子」不但成為一間熱門的民宿,何培鈞還繼續創辦了「小鎮文創」,試圖結合竹山小鎮的各種在地特產、商家、人才……希望以眾人之力為沒落小鎮注入活力,永續發展。他又陸續在竹山當地以「打工換宿」、「青創平台」、「竹藝復興運動」、「竹馬之友慢跑步」、「廟口分享」、「小鎮未來行動平台」……等活動,吸引年輕人到小鎮,創造在地生產與活力。他希望能將這些想法移植到其他台灣偏遠小鎮,一步一步將更多年輕人拉到鄉鎮,參與改變,也喚醒在地人對自己土地的愛。本書有何培鈞自己的個人故事,也有許多珍貴的創業經驗,及對鄉鎮文化與經濟的獨特看法與實踐,是一本有熱血故事,也有實務經驗的實用書。
空間正義
「當一位都市理論的世界領導者將他的思想與當前都市社會運動的意義相結合時,產生的就是一部精采卓越的著作,它告訴我們另一種城市是可能的,並且進而探索成就這種城市的各種方法。」 —— 曼威.柯斯特 (Manuel Castells),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城市規劃系榮譽教授 & 1996年,一個名為洛杉磯公車族聯盟的草根倡議團體,在對該市大眾運輸局的訴訟中贏得了歷史性的勝利。法院判定的協議迫使大眾運輸局在為期10年的期間,需要重導大眾運輸系統的政策方向,使該市最窮的居民獲得更好的服務。這個決定令人驚嘆地反轉了美國慣常的治理與規劃,後者幾乎總是偏袒富有的居民。而對知名的都市理論家愛德華.索雅而言,這也是空間正義行動的一個具體案例。 & 索雅主張正義是有地理的,而且資源、服務以及管道的公平分配乃是基本人權。建立在目前批判地理學與新空間意識上,索雅將理論與實踐交織在一起,替了解與改變我們所生活的不義地理提供了新的方式。藉由有效地將空間正義定位成一種理論概念、經驗分析模式以及社會與政治行動策略,本書為當今有關正義、空間與城市的論辯,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遊牧世界的市民城市:探討未來新生活型態城市創生發展新思維
當「移動」成為生活、工作、探索的常態時, 世界成為處處挑戰、處處是機會的新遊牧時代, 在此流動浪潮下,居住者與城市的關係必須重新被定義 以創意推動城市改造的國際權威查爾斯.蘭德利最新力作 探討未來新生活型態城市發展新思維 & 各界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朱平 (漣漪人文化基金會創辦人) 林崇傑 (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局長) 許毓仁 (立法委員、TEDxTaipei創辦人) 張基義(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黃瑞茂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 溫肇東 (創河塾塾長、政大科智所兼任教授) 蕭麗虹 (竹圍工作室負責人) &&&&&&&&&&&&&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 &創意城市學權威查爾斯‧蘭德利在《創意城市》一書,提出如何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睽違多年,查爾斯‧蘭德利再度以他對全球城市發展的觀察與研究,推出新作《遊牧世界的市民城市》,開展對於人類城市文明不同想像的對話。 查爾斯‧蘭德利指出,現代人生活在一個處處是機會,卻也處處挑戰的新遊牧時代。我們的社會、群體內外均處於緊繃狀態,焦慮感不斷上升,導致我們身處的世界出現極深的斷層,城市變得更複雜。二十一世紀的城市開始面臨新的挑戰。城市裡數位建設不斷加速,跨國移動交通工作日益便利,人類城市再次進入新的遊牧時代:部分是仰賴數位工具而居不定所的新遊牧人,另一部分則是為天災人禍所推動的大規模移民。這兩者無不挑戰城市發展的想像,挑戰市民的內涵,從而形塑不同城市的軌跡:成為自閉城市或開放都會。 本書分成四部,前兩部闡述對於移動中世界與城市的觀察,點出現今城市面對的挑戰。例如城市中出現各式各樣的遊牧者,挑戰了城市擁有者的定義;公民資格也不再是城市居民獨有,反而成為待價可沽、高價者得的商品;大量湧現的移民潮、觀光客改變了城市地景與功能。 蘭德利精闢剖析現代人生活的悖離困境:當世界趨向遊牧狀態,反而呈現巨大斷裂。許多人為了工作或休閒在世界各地游移。部分的人熱愛此種生活狀態,觀念與趨勢的交流成為廣大世界的一環。但其他也有人卻深感恐懼。基本上,遊牧指涉圈內與圈外;歸屬與不歸屬。遊牧是關於矛盾張力。」當我們熟悉的世界持續內縮,而城市愈加混雜、多元而游離時,我們的部落/社會天性,我們的抱團/離群直覺,就會持續拉扯這份矛盾張力。…… 後兩部則提出因應策略:城市,即是回應挑戰、適應挑戰的重要場域。城市應該創造更多「相逢區域」(zones of encounter),是平行生命得以遇見與混雜的地方,也是創造淺深不同連結的所在。許多的微型相逢,造就社群興起的沃土。城市住民與非住民透過不同形式「相遇」,各自以自己的長處,形塑地方紋理。觀光客、客人或半住民,可能尚未成為社群正式成員,也沒有政治權利,卻有看待城市資源與機會的嶄新眼光,發現城市住民習以為常的特色。積極參與的圈外人與圈內人之間的界線將逐漸模糊。 蘭德利堅信,唯有透過人民各自行動產生的創意矛盾張力,以及面對矛盾的集體行動,方能成為新一代城市創生的基礎。作者的立論具前瞻性,處處帶給生活於「移動」頻繁的遊牧世界的我們更不一樣的思維。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
「地方創生」到不了的地方,就來「反造」吧! 「反造」是種非典型都市規劃的精神和方法,強調人類共同居住在一起的單位——城市,不只由政府主導,從上而下,做理性計算的技術官僚計劃,還能由住民發動,從下而上,進行更包容、更具創意的空間安排,進而實踐更多元的社群意義。 《反造再起》為「反造系列」第二輯,以「城市共生」為主軸,分為〔關懷弱勢:人生百味、萬華協力〕〔老城再生與活化:台中中區再生、高雄哈瑪星〕〔聯合公民社會和公部門資源:Open Green〕〔人群關係的再造:古風小白屋、南機拌飯〕〔用其他方式重組社區關係:玖樓共生公寓、燦爛時光書店、都農網、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五大方向,收錄十二個經典案例。各案例之間並非獨自發展,而是可資相互參照,彼此交疊。在實踐上這些案例也相互協力和串連,有的已經發展出社會企業甚至商業化的運作方式。 「共生」指的是一群市民對於城市空間與發展的重新想像,當他們在經營共生實驗的同時,也同時在創造一個新的城市。相較於容易落入事業導向或物質環境改造的「地方創生」,「城市共生」的核心在於社會與社群關係的建構與資源的再生產,提供合作的機會與地方活化的基礎。 《反造再起》(第二輯)不同於《反造城市》(第一輯),在抗爭、游擊與開創之餘,嘗試進一步用「城市共生」的觀點,強調市民之間的協力、合作甚至跨域,與公部門的串連,進而發展自我治理的機制,創造城市生產與生活多元的新可能性,是對日益私有化、商品化、財團化、全球化,以及政府無所作為的應對之道。 本書特色 1.每篇皆有案主集經驗之大成的「教戰守則」,幫助其他社群更快掌握行動方針。 2.每個案例皆是台灣地方生活的創造與發明,寫作者交代組織的起源、待解決的社群問題、行動的過程、和取得的成效,有些甚至成為社會企業、邁向商業化。透過具體的書寫,讓社區的經營留下紀錄,讓行動的內容不會只是空話,甚至能激發讀者對這類的群體和行動有更多的理解與同理心,進而想去參與類似的案例,或自己揪團採取行動。 3.「地方創生」如何不變成「地方創傷」?本書提供了可能的答案。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增訂版)
「反造」是種非典型都市規劃的精神和方法,強調人類共同居住在一起的單位——城市,不只由政府主導,從上而下,做理性計算的技術官僚計劃,還能由住民發動,從下而上,進行更包容、更具創意的空間安排,實踐更多元的社群意義。「反造」代表對城市霸權結構的不從與反抗,它可能是狹縫中的求生之道,也可能是更積極、有組織的替代行動。 經過六年,當初的抗議案例有了哪些新的進展?政府的承諾落實了嗎?作者們針對這六年來的後續進展加以增訂,讓這十一個經典案例,不只停留在歷史裡,也有更當代的意義。另外,我們又集合另外十二個經典案例,成書為《反造再起:城市再生ING》,在「反造」的概念下,用「城市共生」的新角度,提出在地生活的新可能。 從十四、十五號公園到華光社區,從樂生爭議到大埔事件,從溪洲部落到寶藏巖,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追逐國際美好城市的榮銜,公園綠地、便捷交通、拔地而起的嶄新高樓,窄化為我們視野裡唯一的目標。為了這些競爭力,政府進行美其名為都市規劃,實際作為卻是Cities for Sale的手段:讓大資本進駐、清除邊緣族群的身影、抹除歷史紋理,彷彿眼不見為淨。 我們要問的是:怎樣才是好城市?誰來定義好城市?這些名為公共的利益,是由誰決定的?一座城市的勝利除了經濟繁榮,還有其他選項嗎?人民的智慧如何可以幫城市靈魂注入多元的可能性? 《反造城市》試圖提出更兼容並蓄、思考更周延的非典型都市規劃方法。抗爭往往只是部份案例裡居民初期的對應,更值得我們參考的是後來的具體行動和溝通技術;專業工作者與居民如何在制度與政治的縫隙中,保障社會正義的存在,成為其他社區可以仿效的先例。 在增訂的章節裡,作者們細細觀察多年來各田野地的演變,並從歷史的凝視裡,描繪社區運動、社會設計的變遷,以及從中學習到的經驗值,宛如一部台灣城市「反造」實踐的微型史。 好評推薦 每個故事都是一種行動,一種動員的技術。這些個案述說了特定社區或社群的生存故事。透過《反造城市》的實踐,我們逐步尋找到相對更公平、正義的解決方式。我們追求的目的是讓這些非主流力量持續發酵,在匯聚成主流的同時,做為一面鏡子,提供我們所處社會一個反省、檢討的機會。——劉可強(前台大城鄉所教授) 都市計劃不僅是在預估增加多少經濟成長率及就業率,它充滿了政治、社會、利益及道德的重要議題,絕不應由專家或行政官僚所獨占,它必須併入民主的過程中來決定它的方向,《反造城市》即是這樣的努力。十一個故事為我們展現了重新建構知識體系的可能性,並召喚人民的直接行動,一起來改造我們所生活的城市,為都市計畫注入一股生生不息的活水。——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城市的勝利:都市如何推動國家經濟,讓生活更富足、快樂、環保?(最爭議的21世紀都市規畫經典)
底特律為何一墜千里、紐約為何浴火重生? 從經濟學角度剖析都市, 挑戰你對郊區生活完美的迷思, 揭開為何都市才是歷史上引領創新、繁榮、技術與民主之地 ★《經濟學人》非文學類年度好書、《金融時報》商業類年度好書 ‧&& &什麼時候高薪成了一件壞事? ‧&& &為什麼不能為了經濟發展犧牲古蹟與綠地? ‧&& &搬去郊區享受綠意,才是最破壞環境的做法? 本書破解你對於都市又亂又小又嘈雜的迷思,證明「人口集中在都市」×「自由競爭的商業」,才是讓國家富裕又環保的方法! 十四世紀,布魯內雷斯基將透視幾何學傳授給多那太羅,多那太羅與馬薩喬將之運用在浮雕與繪畫上,帶來藝術與商業爆炸性進展的文藝復興。十九到二十世紀初,莫內與賽尚在巴黎找到彼此,創新交流的能量帶來人類文化史的重大轉折。從古自今,匯聚眾多人口的城市,往往是推動文明進展的主因。 哈佛經濟教授愛德華.格雷瑟,耙梳從古至今的都市發展史,透過詮釋底特律、矽谷、紐約、巴黎、波士頓、溫哥華等大都市之興衰,提出都市衰退的原因,來自於政府的干預政策:高樓管制、土地限建、保護古建物,這些政策限制了經濟發展,讓都市無法自由成長,使人群散往郊區,不僅無法透過交流使技術創新,同時增加的碳排放也扼殺了環境。 以經濟學及歷史發展為角度,格雷瑟認為唯有將人口集中在都市,才能讓教育均衡普及、經濟發展與資源分配更為集中;也只有匯聚眾人的大都市,才能負擔藝術團體,滋養各階層,做到真正的打破階級。他主張經濟應該是都市規畫的首要考量,坦言「永遠站在建設的那一方」,將發展置於文資與綠地保存之前,讓本書可謂都市規畫之爭議經典;然而格雷瑟卻也融合了珍.雅各「街道生活與土地混用」以及柯比意「摩天大樓與綠地共享」的理想,透過將地面留給街道、將上空留給摩天大樓等有利經濟之形式,維持高密度都市的優點,發揮城市真正的作用。 普及的教育、完善的公衛系統、高度經濟自由、技術創新交流,是格雷瑟心目中理想城市的根基。當現今的台灣為了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爭執不休時,本書另一種「以人為本」的經濟主義,也是思考都市規畫之餘,值得一讀的作品。
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我們離不開石化,也為石化付出代價,石化業不該是犧牲的體系。 首部揭開半世紀以來臺灣石化地帶變遷的圖文調查報導。 它完整追蹤從一輕到六輕,臺灣社會、經濟、民主、環境與科學發展的歷程, 以及未來石化與土地共存的機會。 & ✦✦ 最權威的媒體、最榮耀的得獎紀錄 ✦✦ ✦✦ 《報導者》團隊傾力投入,極深刻的調查報告 ✦✦ & ▪「六輕營運二十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專題 ★榮獲2019年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新聞數位設計競賽銅牌獎 ★勇奪2018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入圍2018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是國際重要獎項,得獎者多為紐時、衛報等英美一流媒體﹞ ▪「看見高雄土地傷痕:五輕系列與高雄旗山系列」 ★榮獲2016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 一九八七年七月臺灣社會才步入解嚴,高雄後勁居民在中油五輕廠展開長達三年二個月的圍廠行動。一九九四年,台塑六輕在雲林濁水溪出海口動工,臺灣出現大型離島工業區。二○一一年四月,原定設於彰化大城鄉的國光石化,在全臺關心環境人士的串連下由總統宣布停建。二○一四年高雄地下管線丙烯外洩造成石化氣爆,造成三十二人死亡,三百二十一人受傷。石化業在臺灣歷史記憶處處留下難以抹滅的記號。 從一九六八年在美援支持下開始有第一座石化廠以來,石化業在臺灣的近兩萬個日子,每一個轉折都說明石化業是一個特殊而複雜的產業,它的誕生往往帶來龐大經濟利益,但也如一條巨蟒綑綁在煙囪下生活的人民,讓他們窒息,淪為環境難民。 報導者從二○一五年後勁五輕關廠開始,針對雲林與高雄的石化地帶進行超過三年的追蹤調查,以兼具歷史縱深與前線發展的報導,全景式地勾勒石化業交纏的國際政治經濟、黨國體制、產業路線、民主化與環境運動、公共安全,甚至是最新的空汙與健康風險關聯之辯的科學戰爭。 我們的日常生活仍舊充斥大量石化產品,石化地帶沒有隨著後勁五輕關廠縮小,而是繼續往南移動,遭八九一根煙囪包圍的大林蒲成為新一代煙囪之島的代表。本書企圖提問,石化汙染難道只能是大風吹的選擇題,還是應該改成是非題,成為可以兼顧人民健康、土地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產業?所有生活於臺灣土地的我們,都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石化業未來不必然是犧牲的體系,而是催生不斷前進的產業轉型、科學新標準與公民新力量。
城市與設計
好設計打造好生活好生活活出好城市城市原本是製造業年代的產物,卻按照消費社會的形象徹底改造。富裕家庭之間相互競爭的消費支出,強化了風格與設計在各領域的重要地位。設計崛起形成一種專業,更在規模上急速成長,一方面反映了獨特的地理形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注意到,設計業大都落腳於與全球關鍵企業服務系統連結最緊密的城市。設計與城市血脈相連。《城市與設計》即以社會科學的視角,凝視設計在當代城市的經濟與文化脈絡,探討設計與城市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本書首先追溯都市設計的知性根源,針對設計專業在塑造都市環境上的印記與效能,提出批判性的評價,檢視設計在當代城市之物質文化中的角色,並且具體剖析了當代城市中設計者、生產者和分配者之間的複雜關聯:例如,紐約的時裝和平面設計;倫敦的建築、時裝和出版業;米蘭的家具、工業設計、室內設計與時裝;巴黎的高級時裝等等,不一而足。2006年是個關鍵年,地球上超過一半的人口落居於城市。城市為設計、設計服務,以及與設計相關之「情感」所繫的場景。相對的,設計也進化為行銷城市—當前台灣政治亮點—的起點。
城市與電影
城市電影,為那些認得自己的城市,以及城市對他們而言宛如遙遠夢想或夢魘的人,製造了幻想。電影重塑城市規劃者的希望,卻再造了城市居民對於現代都市的恐懼。分析城市電影可以回答都市研究的叩問嗎?城市電影提供了什麼樣的未來願景及過去意象?城市電影經歷了什麼變化?《城市與電影》召喚都市理論和電影研究對話。第一篇依照歷史順序,分析三種重要的城市電影類型,每一種類型都與特定城市有關:威瑪共和的城市電影、洛杉磯的黑色電影,以及法國新浪潮(French New Wave)電影的巴黎意象。第二篇討論了都市研究的社會-歷史主題。首先是電影產業和個別城市的關係,接著是描繪飽受戰爭荼毒及分隔的城市,最後是都市科幻小說中,烏托邦和惡托邦的電影表現。最後一篇則是在全球化世界中,協商認同與地方的問題:從貧民窟與族裔聚居區,轉移到男女同性戀慾望的城市場景,最後以跨國電影實踐裡的全球城市再現作結。城市和電影之間的連結是現代性。現代性解釋了城市電影通過全球化過程而產生的大變遷,在這個過程中,城市從國族電影的象徵,發展成為跨國電影實踐的優勢位址。本書允為電影研究、都市研究及文化研究學生與研究者的關鍵讀本。
舊概念與新環境:以人為本的城鎮化
……表面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內裡是矛盾、張力、憂慮、怨恨,怎能是「美好生活」?營營役役地逐利、惶惶恐恐地求存,怎算是「活得像人」?中國步入小康,是衣食足。衣食足可以「思淫慾」,也可以「知榮辱」。我們是理性動物,應如何選擇?城市人規劃理論的使命是恢復人類理性和物性的真貌,復興人類聚居結社的文明。嚴格來說,是城市(人居)文化的重建。 ——梁鶴年〈再談「城市人」〉 & — 城市是種物理現象,是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這些千變萬化的現象底下有沒有一些恆理、恆律? — 如果城市的最終目的是為理性的人締造具效率生產和美好的生活空間,它是如何「成形」的? — 資本主義的自由聚焦於競爭博弈的自由,強調強者逐利的公平。 — 城市人即理性選擇聚居去追求空間接觸機會的人。城市規劃工作即匹配典型城市人和典型人居。 & 城市規劃聚焦於城市空間的使用和分配,為城市人提供具效率生產和美好的生活空間。 然而怎樣的規劃才能達至城市空間合理的使用與分配?資本主義的經濟道德形塑了西方城市房地產私有與窮人的住房福利;社會制度形態限制了開發者與公民社會的發展;再往前追溯,古雅典的城市化締造了雅典大街的工商業與政治活動的活躍,也誕生了「泛雅典遊行」的公民標誌。在不同文明進程下的城市規劃背後,作者梁鶴年從先哲的思維談起,以哲學切入,幫助我們解讀現代城市現象和實踐現代城市規劃,並以此為參照去重新思考人類聚居的意識和意義。
北投學彙編:地方知識與社區營造
北投是在台北這個繁忙大都市中 具有特殊悠閒漫活氣氛的城鎮 & 「全球化」潮流並不是單向發展,它促成了「地方化」的蓬勃,並且強調「學習」在新社會的重要性。此時,「社區總體營造」即可以視為台灣社會對「全球化」的回應,在於該政策重新發掘本土文化內涵並重建其價值、鼓勵民眾透過學習以適應社會變革。致力於地方營造的西村幸夫老師曾表示:「即使每個人、每個團體都有不同的關心對象,但仍然可以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因素下,結合民眾的力量,進而改變社區。」 & 北投是在台北這個繁忙大都市中,具有特殊悠閒慢活氛圍的城鎮,地方的人們透過社區擾動、發掘在地知識,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醞釀、累積出地方學的內涵及想像。本書節選了自2001年以來舉辦過的16屆「北投學學術研討會」的發表內容,彙整19篇由地方專家的深入觀察從北投學、經濟產業、健康與環境規劃、社區營造、藝術文化等面向切入,深入觀察社區營造之各種可能性。邀請大家一同透過本書,再次發現及認識北投。
這裡有玫瑰,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挖掘自1999–2018年,最貼近永和在地的生活記憶與生命故事,呈顯屬於永和的常民文化與公民社會發展歷程;回看這二十年來,永和在台灣歷史洪流中走出的軌跡、留下的印記、發生的改變,並以此展望這座城市與台灣社會的未來。
都市社區工作:生活質素改善
《都市社區工作》一書是針對現今社會發展,深入說明社區工作在都市變化中運用的技巧,建立社會工作者對社區工作技巧運用在都市環境工作應有的概念。 書中以簡淺方式深入介紹社區工作在都市獨有的工作思維及工作特色,尤其在面對都市更新、樓宇維修、樓宇管理造成居民衝突等常見問題,以實例介紹社區工作者協助居民處理都市社區工作這類問題的過程。 都市社區工作除了組織居民的技巧外,還要與其他工作配合,當中包括會議帶領、調解、撰寫工作的技巧等。書中以各種特性作深入說明,讓社區工作者能掌握在複雜的都市環境下,應用社區工作的專業技巧。
二代牽手,回家:休閒農業走過20年,承傳兩代的20篇生命故事
》這本書對有志在台灣從事休閒農業的人來說,是一本最有血有肉的真實教材。 》這本書告訴你經營一家農場得先排練多少場內心戲,才有可能含淚豐收果實。 》這本書是向台灣休閒農業發展二十年來,在這個領域努力不懈的人致敬之作。 & 《二代牽手,回家》以休閒農場第一、二代生命故事為主題,按理該是充滿親子歡笑主題的農場書,透過作者實際走訪後,卻在筆下看到其中很多糾結與感傷。例如宜蘭童話村農場,這個看名字該是充滿歡樂童趣的農場,採訪過程卻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女兒說,為了幫忙家中農場,她從國中開始就沒有假日,推掉同學的逛街邀約,一次、兩次、十次,終於再也沒人約她,在那個最重同儕友情的年紀,她卻一個人在班上孤零零。但媽媽也不好過,她為了這個家從不放假,遙想當年懷孕時,挺著變形走樣大肚身材搬蜜餞,卻看見對面客人模仿她的醜樣,一群人笑成一團。「面對客人,我表面還是笑,但淚水已塞滿心裡。」 & 休閒農場就像舞台上的小丑,他們把喜悅呈獻給遊客,卻把很多的汗與淚往肚子裡吞,如果不是細細採訪,很難知道一個這麼歡樂的產業,有那麼多的艱辛。台灣休閒農業不像許多民宿或旅遊區,是主人為了圓夢或為創造歡樂而設立的景點,它是一個從泥地裡爬起來的產業;它是20多年前傳統農業面臨生存困境,不得不轉型,從沒有法源、沒有經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 & 20年前,農場第一代主人懂得種田養牛,完全不懂休閒;20年後,他們的小孩到國外學觀光、學行銷、學企管,結果卻已不懂怎麼種田養牛。一、二代間有很大的價值觀差異,也正面對完全不同的社會環境。 & 每一家農場,每一個人,都有讓人心頭為之一緊的哀傷故事,也有讓人心裡暖暖的故事。作者將這些感人肺腑的好故事,全都寫在這本書裡了!
妙想氈開:展開台北與香港都市再生的社區共利計畫
地方的記憶是一面草根為床的魔氈 Memory of a place is a grassroots-matted Magic Carpet 本書以中文英文雙語展開魔氈飛行之旅。 妙想氈開的廣東話發音, 接近妙想天開。 魔氈從故事的源頭起飛, 透過地方探索和影像觸媒, 飛過不同城市領空, 吸納草根萌發的聲音, 然後在最不經意的鄰里角落降落, 開展一場接一場的映演分享。 但魔氈不是天馬行空, 接地氣的妙想才能讓城市的天穹開啟。 規畫田野的耕耘 催生了社區行動的實踐。 無論社區中的行動, 或行動中的社區, 在都市再生的輪迴, 妙想氈開的起降, 總朝向一個社區共利的未來。 Magic Carpet takes off from the beginning of stories, flying across the skies of different cities and absorbing the voices of the grassroots via the exploration of places and the catalysis of filming, then lands at the most unexpected neighborhood corners to unfold screening events of community sharing one after another. But Magic Carpet is not a purely whimsical or unconstrained fantasy, and only when the imaginations touch the ground can the ceiling of the city open up. The cultivations of the planning fields activate the practices of community actions – whether actions in communities or communities in action – and, in the continuous reincarnation of urban regeneration,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Magic Carpet always glide towards a future of community benefit.
東京散步思考
東京,一個美感天生、變幻萬千的都市 其潮流表象的背後,藏著縝密的設計心機 用設計師視角,引你看見不一樣的東京! 每次去東京旅遊,你的收穫是什麼?是行李超重的血拼戰利品,還是數百張的旅遊照片?如果你已對這樣的旅遊方式太過熟悉,或接近厭煩的話,不妨跟著本書、以設計師視角重新認識瞬息萬變的東京,進而觀察你可能沒想過的另一面,從小細節思考日本設計與台灣生活的連結。 曾在日本留學、工作多年的陳岳夫是設計師、也是城市觀察者,在這個再熟悉不過的城市裡,他看到日本人的設計思考總是經過計算、長遠考量,才讓某個建築、某個計劃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納進美感、全盤思考以帶動城市樣貌精進更迭。 跟著陳岳夫散步東京的知名景點,從街道到大樓、從車站到機場、從下町到寺廟、從器皿店到書店,用更宏觀的思維看見東京、反思台灣,重新發掘城市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思考究竟我們想要什麼樣的風景在日常生活裡? 城市設計其實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態度! .新舊融合.日本人怎麼思考都更的現在與未來? .願景藍圖.工程設計如何不擾民又兼具美化功能? .建築氣度.讓商辦大樓與公共空間開闊的設計安排 .日夜景致.白天銀座的爭奇鬥艷與晚上的小巷夜色 .古典現代.如何保有老建築的過去又賦予新姿態? .舊町活力.完整留存舊文化與機能的庶民生活圈
褐地與污染土地再利用:再創土地新生機
本書第一章首先進行土地污染的闡述與褐地的定義及概念介紹;第二章針對歐美國家褐地相關法規及相關法案的發展歷程進行說明;第三章則介紹國內污染土地相關法規並進行研析;第四章闡述綠色及永續整治的概念和願景;第五章描述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和中國的褐地與污染土地活化再甦案例和其省思;第六章列出國內污染土地活化再甦案例並進行評析;第七章介紹國內政策走向與挑戰,以及可能的瓶頸與對策。希望經由本書的介紹,可使國內讀者對污染土地永續再利用的概念、流程、架構及應用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外,並希望藉由國外成功案例的介紹,使讀者能以更務實的角度評估污染土地再開發和利用的議題。
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
本書的內容由在地國立屏東大學的教授們,與一群關心在地文史的工作者,多年來默默地耕耘,組織自發性的研究社群,從可參考的地方文史縣誌、耆老訪談、口述歷史及田野調查等,去呈現「屏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個完整的面貌,也營造出一個地方學的特色研究亮點。& & & 本書定名《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即是編輯小組從舉辦12屆的「南臺灣社會發展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中,精挑細選出15篇有關屏東研究的代表論文,並經原作者增修後編輯而成,內容涵蓋從學理分析的認識論(2篇)、社會結構(7篇),到社會實踐的社區營造(6篇),體例堪稱完備,亦為後續研究者開啟研究「屏東學」之大門。
人的城市
城市是人們交換想法、從事商業行爲,或是單純放鬆娛樂的地方,城市的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與公園則成了活動的舞台也催生了這些活動。而揚‧蓋爾,這位公共空間設計的先驅,對人們公共空間的使用有著深入的了解,提供了經改善公共空間,進而提昇都市生活品質的方法。 楊‧蓋爾強調為人服務的都市設計,每個人都應享有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就像有權得到乾淨的水一樣。人性化的城市,能以其完善的規劃,每天都帶給拜訪者、遊客與在此間工作、生活或遊樂的人們愉悅的經驗與感受。望向窗外可以看到開闊的景色、舒適地坐在住家附近公園的長椅上休憩、擁有機能完整的廣場作為表演或活動的空間,以及良好的行人用路品質。完善設計的都市激勵入住的人們,而不良的設計則殘忍地壓迫居民。 然而多年來人們幾乎不了解城市規畫的影響。大號誌、大建築,以及很高的噪音強度,是服務汽車的展現,不是宜居的市民城市。揚.蓋爾提出了對現代主義城市與建築的批判與反思,在這些問題的背後是建築師的英雄主義,扭曲又巨大的建築形體表現,完全不在乎市民的感受與基地周邊的脈絡;高空俯視城市的習慣左右了設計師的思維,更是缺少小尺度的市民空間經驗。 楊‧蓋爾從生活出發的觀念將成爲規劃與建設的重要角色,以人爲本的概念去達成更有活力、安全、永續經營與健康的城市,由「生活、空間、建物群」的順序著手設計,城市為人所建,而為人存在,如同揚‧蓋爾所說:「人們建造城市,城市改變人們。」本書對城市結構與空間使用的深入檢視,將帶給讀者公共空間與社會生活間緊密聯結的精闢觀點。
在田中央:宜蘭的青春.建築的場所.島嶼的線條
◎ 台灣建築界傳奇異數、揚名國際的宜蘭「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第一本中文專書 ◎淡水雲門劇場、羅東文化工場、櫻花陵園、[口丟][口丟]噹森林、幾米廣場、三星張宅⋯⋯背後的建築靈魂。 ◎ 籌備時間長達七年、費盡多方心力採訪寫就;娓娓道來田中央歷年作品背後最動人的故事 ◎ 全書裝幀由設計大師聶永真操刀,裸背穿線裝幀,五色繡線,書衣四特色印刷。 ◎ 書中收錄數十幀首度曝光的田中央幕後珍貴照片 & 「把這裡當作家園,能做什麼就做什麼,暫時做不到的就放在心裡等待,能做也要故意留下一些空白。」——黃聲遠 & 田中央工作群,台灣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家建築師事務所,至少是空前的一種建築師事務所。 & 這群建築師選擇長期定在宜蘭過活與工作,同時是居民與專業者,二十多年來蔓生而出一大片開放的、從小步道至大橋樑的公共建築群,為未來的空間契機提供更多想像。而從最初一人——建築師黃聲遠開始,田中央也早已發展為一大群體——由百位以上歷代夥伴組成,持續在生活裡、在台灣各地,以建築為主要溝通語言,探索真實的本質。 & 有人以為田中央的作品之所以好、之所以屢屢獲獎,是因為其具有高度的社會性。但明眼人知道:單憑意識型態無以成就田中央。建築落成之前必得歷經的一切專業考驗與磨難,他們皆走過,而且走出自己的路。論及影響力,田中央夥伴在工作之外不間斷地至台灣與國際間各大建築系所教學、演講,這些年也經常受邀至海外辦展。然田中央本著善意與順其自然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多年來成了某一群年輕建築世代的優先選擇,更可謂潛移默化。 & 為什麼?田中央人首度以一本書來回答。本書耗時七年製作籌畫,書中仔細介紹十八件建築作品,並由二十多位身處第一現場的田中央人娓娓道來作品背後動人的細節轉折。書中呈現的答案沒有對錯,就是個依然說不完、也不打算說完的故事⋯⋯
農村,你好嗎?:寫在農村的24則鄉野求生筆記
返歸家園,一個農村女兒對土地的深情問候 種田筆耕,一部全景式的台灣農村觀察 & 水圳滋養沃土、種子破土張葉 農家持著一股農氣、女力盡出 採種育苗、引水娑草、禾埕曬榖、釀漬手作 這些動人的風景,守著的人才知道⋯⋯ & 作者是嫁入美濃農村的「新來嫂」 她寫下24篇生動的鄉野光景 島嶼世代累積的「農村學」智慧 以及我們對土地與未來的深情提問 李慧宜,當了十六年公共電視記者,現為自由記者,一生以跑新聞為志業,經常在路上趕赴環境生態與農業議題的第一現場。 & 曾經,她小時候的願望是離開出生的北部鄉下、在都市安家立命,卻在三十多歲時選擇嫁入農村。生下兩個幼兒也協助婆家操持農事,她一手拿鋤一手持筆,寫下農家日常,亦刻畫台灣農村近二十年的變化光景。 & 她種田與筆耕的田野地——美濃,是最典型的農村小鎮,也是一扇看見台灣真實農業農村的窗口。她睜大眼睛好奇張望,彷彿世界重生。她看見水圳滋養沃土、種子破土張葉,農家持著一鼓農氣、女力盡出;她領受「伯公」與樹神庇護鄉人、老夥房八音繚繞、禾埕飄出日曬香氣、土生土長的節氣好食⋯⋯ & 作者帶著我們「跈水圳」,沿著水路走入南島的生產地景: • 立春:圳水入田,田中水光粼粼,新秧種在朵朵浮雲上;戴笠揮汗的農村女性撐起半邊天,開成一片片「笠嬤花」。 • 暑夏:初颱來襲,搶收不及的稻穀倒伏成了「停格的稻浪」;二期稻作休耕,歐吉桑閒來「肖粉鳥」搏輸贏。 • 霜降:畸零田間上演寸土寸金的「菜園大發生」;家家總動員,準備搶種「秋冬裡作」。 • 臨冬:「土中生白玉」皮薄肉嫩的白玉小蘿蔔獨領風騷,是城市孩子歡鬧採收的農村初體驗,也是農家蓄積下一年能量的新開始⋯⋯ & 這些動人的鄉野光景,傳遞島嶼世代累積的「農村學」智慧,守著的人才知道。而她必須寫下來,送給以後以後的農村兒女們。 & * & 當鏡頭從美濃拉開,作者帶著我們走入更多的台灣鄉野與小地方現場。 & 與她一起回訪歷史,那是台灣八〇年代以來「重商輕農」的主旋律,與加入WTO二十年後一波又一波的離農浪潮—— & 我們驚見無聲海嘯席捲各地農村,從來沒有緩下腳步。而今,全面水泥化的水圳田埂、灑遍農藥化肥除草劑的土地、農作價格崩盤年年輪替上演、桃竹雲嘉南工廠廢水毫不留情排入灌溉河圳;獨居三合院的老人和困守祖田的老農、離農棄土與返不了鄉的青壯年;怪手山貓濫墾肆虐的山坡地、土地徵收家園不再的悲歌、農地炒作下綠野平疇矗立一幢幢別墅農舍⋯⋯ & 她記寫農家與現實拼搏的日常、農村經濟的結構變遷,輔以文資史料,刻畫老農身土不二、無田不富的信念,與這一代被迫離農、主動從農、青年農民⋯⋯等各自經歷的轉型陣痛、價值重構和情感沉澱。 & 透過生動的田野文字和圖景,《農村,你好嗎?》全景式地呈現了美濃客庄與台灣農村的變遷軌跡,亦是我們這一世代對土地與未來的深情提問。
都市理論新思維:勞動分工、創意經濟與都會空間
本書聚焦於都市理論的新思維,主要關切在「文化經濟作為空間發展」此一信仰價值下,未來都市的「生產」、「就業工作」、「社會生活」以及「都市創意性」,如何在「都會空間結構」中加以展現,進而讓文創經濟與都市環境得以有效連結,產生綜效(Synergies)。 &循此主旨出發,第一章先就各階段代表性的都市理論學者之學術價值與信仰、歷史評價與定位、經典啟示與批判等層面,加以論述,奠定本書思維新都市理論的基 石,並以「勞動分工」、「創意經濟」、以及「都會空間」三者作為未來新都市理論的論述基礎,接下來各章分別從「都市生產」、「都市就業」、「都市社會生 活」、「都市創意性」、以及「都市治理」等面向,討論全球化、從製造到智造、數位資訊化與網絡化、知識與文化的能量、都市勞動力分工、都市運動與正義、革 新社會生活秩序、文化/藝術與創意城市等諸多未來大趨勢下,都會空間結構可能面臨到的挑戰。最後,本書以「新都市理論」作結,期待建立一個城市的「價值、 信仰」與「願景、目標」,並且探討文創經濟作為新都市理論的可能性。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找回以「人」為本的大街小巷,創造人與人的互動連結
★ 蟬連亞馬遜都市發展∕都市經濟∕城市規畫排行榜 ★ 作者蒙哥馬利特別為台灣版新增亞洲案例 & 好的城市設計讓你心情上天堂, 不好的城市設計讓你心情住牢房! 為何生活在都會裡心情會這麼煩躁?人口太稠密?錯!路邊的攤販太多?錯!因為現代城市的設計就不是要讓你過得好! & 以下這些人應該要出來負責: & ‧讓車子時速能超過40公里的車商 ‧主張「車子最大」的道路規畫者 ‧建築蓋得超密,害陽光無法照到街道上的建商 ‧硬把都市蓋成棋盤狀,結果沒留任何綠地給市民的政府 ‧以為要「空間」就得搬去郊區的都市規畫師 ‧因為財務危機,就把公車班次減少的公車處 ‧把商場蓋在市郊,害你得浪費油開車大老遠去購物的零售商 & 這些設計讓我們以為生活要過得好,就得遠離都市、搬去郊區:於是我們的道路越蓋越筆直(撞死的行人也越來越多)、住宅區離市中心越來越遠(想購物?要上班?先開一小時車再說)、「路」變成車子走的而非人走的(去哪裡都得開車,所以我們越來越胖)、土地都蓋高樓大廈不見綠地(想去公園玩耍?對不起,你得開車去那個超遠的森林公園)、與鄰居完全沒有互動,不認識彼此。 & 長期投入城市規畫的得獎記者查爾斯‧蒙哥馬利,透過大量的追蹤訪談,結合環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將影響人快樂/不快樂的元素融合為一個個小故事以及妙味橫生的心理學研究,抽絲剝繭現代都市規畫的利弊,以及我們該如何追求更舒適的居所。他以巴黎、波哥大、紐約、溫哥華等地為例,指出快樂城市應該有充足的人口、完善的大眾運輸、車流量越低越好、道路以步行為主,而每個路口都要一片綠地,並有充足空間讓市民彼此交流。 本書特色 & ★ 作者為台灣版新增亞洲案例 ★ 蟬連亞馬遜都市發展、都市經濟、城市規畫分類榜 ★ 榮獲2014年羅伯布魯斯獎,並入圍查爾斯泰勒非文學獎與其他獎項 ★ 以一個個故事為例,陳述快樂城市所需具備的元素 ★ 從政策、規畫、設計、管理各種角度,點出都市規畫的重要性 ★ 融合大量訪談、行為經濟學、環境心理學等,抽絲剝繭快樂的成因 ★ 提供給所有都市規畫者、官員以及社會人士的重要參考
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
「城市」的改造,能導致「人」的改造。 & 臺灣也可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 & 1950年代,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飽受塞車之苦,空氣汙染及噪音問題嚴重。政府決定將車水馬龍的市中心商業街改成行人徒步區,反對聲浪不斷,商家擔心生意將與車流一起消失,文化評論家說丹麥人不習慣室外生活。但事實證明,徒步區迎來了更多的消費人潮,從此人們愛上這樣的空間,也期待更多這樣的空間。──這正是環境影響人類行為的經典例證。 & 邱秉瑜將自己在英國攻讀都市規劃碩士一年之所學、回臺灣任職工程顧問公司一年之所獲,以及七年來在不同城市生活旅行之所思,化為本書二十四篇文章,希望能激發人們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想像力。 & 借鏡世界的一流城市規劃──哥本哈根的行人悠閒自在,倫敦的自行車暢行無阻,波特蘭的輕軌活化街道,魯爾的工業區蛻變重生,紐約的住宅追求公義,京都的夜色魅力獨具──臺灣也可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 & 一致讚揚|周奕成(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林洲民(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林崇傑(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姚文智(立法委員)、孫啟榕(建築師)、彭揚凱(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簡旭伸(臺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依姓名筆畫排列】 & 專文推薦|黃金樺(東海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曾柏文(端傳媒評論總監)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你不知道的土地黑歷史, 第一本全方位解剖臺灣的土地政策。 & ★從1949年施行的「三七五減租」到今天,為何還有3萬多筆未解除的租約? ★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總共徵收了14萬多甲土地,為何其中還包含了將近10萬甲「共有出租耕地」? ★為何當年蔣介石要急著推動土地改革?當年接收臺灣的資源委員會究竟是怎樣一個單位?它與現在的中油、台糖和經濟部又有何關係? ★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我們琅琅上口的「政府德政」,到底影響、改變了臺灣什麼? ★台糖公司的土地有如「魔戒」,政商名流趨之若鶩,其廣大的土地如何演變而來? ★何謂土地改革、區段徵收、一般徵收、市地重劃、都市計畫?在這些名詞背後,地方派系與財團究竟在操作著什麼樣的「土地遊戲」? ★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幾乎臺灣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被「區段徵收」,臺灣現今處處充斥著浮濫徵收案件的起源是什麼? ★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但為何臺灣政府不需經過人民同意,就能強制剝奪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與人性尊嚴? & 出身雲林農村的徐世榮教授,秉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關懷與社會實踐,在土地政策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臺灣盤根錯節的土地問題,雖然政權幾度轉換,人民的土地和家園被侵害、強奪的故事,仍不斷上演。 他在本書檢視了臺灣近代以來的土地發展,處處充斥著看不見的「合法掠奪」。從日治時期糖業株式會社半強迫徵收土地,到戰後的土地改革、經年累月遍布全臺的浮濫徵收,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其實都是政權掠奪與炒作土地的工具。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不僅削弱地主階級的力量,更剝奪了數萬小面積土地的所有人賴以生存的工具,導致臺灣的經濟菁英大量流失;而國民黨政權則藉此培植樁腳、扶植地方派系、改組農會,並與財團、特權相結合,以政策法令保護特權和財團,進而控制地方政治。 然而,大多數的掠奪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如近年爆發的土地徵收抗爭事件,包括苗栗大埔、灣寶、竹北璞玉、二重埔、桃園航空城、彰化二林中科四期等,在在印證了土地政治就是地方政治,而土地炒作往往是拉攏地方政治勢力最簡單的方式,被犧牲的往往是無辜的弱勢民眾。 土地究竟是什麼?是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心之所向、家之所在?還是政治家與財團眼中的龐大利益?被剝奪與被損害的土地所有人,何時才能得到補償與正義?土地正義如何能達成?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這段歷史之中,不能不關心,因為「看不見」的掠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當我們談論臺灣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談論土地的轉型正義! 本書特色 本書歷經長時間製作,收錄數十張珍貴歷史照片,呈現徐世榮教授多年研究和參與運動的心得,唯一完整闡述臺灣土地政策的震撼力作。
品牌.城市:從風格生活再造城市DNA
沒有品牌故事的城市,城市發展就像個空虛的殼子。 品味世界上無可取代的城市印象,識別城市品牌建立之路。 獨樹一格的lifestyle 是形塑城市品牌的核心元素。它讓一群對生活有共同信仰的人移居,並在獨特的信仰價值下,發展出獨特的在地產業,活化在地發展。與其探討複製大都市的表象,更重要的是了解現代都市發展的領航者,到底是蘊含著怎樣的lifestyle,因此讓人憧憬。 深感台灣需要一個有別於世界大城市的舊時代城鄉發展方法,作者提出了七個城市趨勢關鍵字:創新、生態、農業、宜居、品味、藝術與新興。希望從世界各地區的十七個指標城市,深入了解它們如何塑立自己的品牌價值,找出新的城鄉發展典範。 本書不談大家已熟知的國際大都會,而要透過七種城市品牌定位類型,帶領大家走一遭它們的品牌建立之路。或許你對它們已有些許認識,但每一個城市故事背後,我們試圖串接它的文化脈絡、生活風格、產業發展、城市景觀,從無形到有形,逐步建立品牌識別度,支撐起該城市的意象,也藉此看到我們自身城鄉的可能。
社子島!囚禁半世紀,被遺忘的孤島
社子島是台北市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 這裡沒有高樓,到處可見的是鐵皮屋工廠和資源回收場, 過去社子島背負大台北地區防洪的重責大任,長達半世紀都限建, 磚房壞了不能拆掉重建,只能在屋頂以鐵皮加蓋的方式拉皮整修。 整個社子島生活機能很差,甚至沒有超商、大型商店, 更別提診所、銀行、郵局,居民不明白,明明有繳稅,卻活得像二等公民。。。 沿著台北市延平北路向北行駛,繁華市容漸漸變了樣,如果不是看到延平北路七段這個路牌,根本無法想像這裡就是台北市,說這裡像鄉村一點也不為過,主幹道狹小,發展原地踏步,都是因為限建。 & & 1963年葛樂禮葛樂禮颱風對台北地區造成重大的災害後,政府為了降低水患的風險,先是加高淡水河、基隆河的河堤,進而將士林段的基隆河改道,1970年經濟部在「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中,將社子島列為洪泛區,停止島上一切建設,土地建物限制開發,房屋也不能改建,不能申請水電,電力公司及自來水公司也不能幫居民接水電,居民如要搬進來得寫切結書。徹底放棄了對社子島居民安全承諾的天職,藉以換得台北市精華地段、政府機構的安全。 & & 老屋不能整個拆除重建,只能原地修緝,為了防漏雨,磚牆屋頂跳tone地搭上鐵皮,形成違建多、磚瓦防搭蓋鐵皮屋頂的景象。當地富洲里里長李賜福無奈說:「房子結構可能都存在風險,但拆了就成無殼蝸牛,只好勉強湊合」 && & 還有一家好幾戶住在一個屋簷下,一門牌一水表只能共用。居民挖了蓄水池存水,以免水壓不夠,被台北盆地首要兩條河川--淡水河與基隆河環繞的社子島,竟連居家用水都有問題,更別提生活機能。社子島居民說:「不要說什麼台北曼哈頓、威尼斯…什麼的,這裡根本是三流的城市啊!」就像許多人形容的「台北市的庄腳所在」,相對於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台北都會風貌,這裡全是低矮房舍,破舊的瓦簷磚房、歪歪斜斜的巷弄,有些巷弄窄到僅可通行摩托車或腳踏車,與行人錯身而過時,得小心慎行,以免相撞,也有些巷弄裡,甚且是你家後巷緊貼著我家門前,一不小心就會闖進別人家裡。 78歲林慶章,六個家庭住在一起的困窘 陳金枝,連PIZZA都不願意送來咱這 復健阿嬤,等不到公車只能自救 李賜福里長,半世紀被遺忘的孤島 謝文加里長,補償金連買間廁所都不夠 市民覺醒卸下十字架,復活咱的島! && & 半個世紀以來,社子島的居民在颱風、暴雨來的時候,惶惶不安,洪水隨時可能沖毀家園,生命得不到保障;同為台北市民,連個便利商店都沒有,生活機能比高山上的原住民還差。 & & 從李登輝當市長時期提出的社子島開發計畫,至今歷經12任台北市長皆提出不同的願景與政治支票,但社子島的居民從年輕等到白頭,等到的卻是承諾連續跳票。「台北曼哈頓」、「水都威尼斯」、「河濱花都」……,甚至還有「色情風化賭博專區」。但不管甚麼開發案,沒有一個能過關、實現的,社子島至今仍被滯洪區、禁建令的緊箍咒牢牢套住,台北的世外桃源已經荒廢近半世紀,1萬多居民聽得到口號,卻始終看不見希望。 & & 2014年,新的臺北市長上任,社子島居民對開發模式進行了一次住民公投,似乎窺見了解禁的曙光,從戒嚴時期的政治粗暴到今天,台灣逐漸走向進步的公民社會,社子島民半世紀的血淚犧牲,仍持續成為歷史的遺憾?或能翻轉社子島現象成為台灣社會民主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期盼本書的出版為社子島居民權益發聲,為落實開發承諾進行督促。 本書特色 市面上第一本以「社子島」為主題,探討居住正義的書籍。 特別設計【PHOTO ESSAY】透過專業攝影師影像,勾勒社子島人、地、事、物輪廓 精美地圖,隨閱讀節奏出現不同表現方式的地圖,城市規劃,歷歷在目。 產、官、學、在地居民全面訪談,忠實呈現不同面向想法。 圖、文各半的編輯比例配置,閱讀、理解社子島開發故事加倍輕鬆。
古查布鞍遷村一年
「伊蔑怒素」,你要去哪裡呀? 「悠搭哇那那咕」,我要回家。 無處為家,沒有家的感覺是什麼?有了家卻不是家的感覺又是什麼? 流離,離散,一位女性白浪,在古查布鞍與他們遷村的一年 一個人可以承受多少流浪的震盪,一塊土地可以承載多少族人流離的歷史,一個部落無法言喻的深沉,一年之後,有了歡笑,有了新局,而往逝的悲傷灰燼,故事漂流,細細拾起來,聽到舊好茶的古風,看到新好茶的面容,古查布鞍(「好茶部落」魯凱族語)的此情此景。 《古查布鞍遷村一年》敘述二○○九年莫拉克八八風災之後,屏東縣霧台鄉好茶部落遷村一年的真實點滴,從核心的「家」開展微觀軸線,描摹出一個深受災難重創,仍充滿可能性的希望空間;一個命帶漂泊的女性白浪(漢人),跌跌撞撞移動於南北兩地,用全部生命的能量,在部落、山林間,找到誠實的勇氣。這是一本結合田野日誌、報導文學、私小說等跨文類的文本形式,記錄在民國百年的歷史脈絡裡,古查布鞍的回家之路。 回家的路一直長,長長,才要一直走下去。 總有一天,不管是舊好茶、新好茶或古查布鞍。當族人回到家,大地、部落將會輕輕吐訴,「Ua kelanga su」,你回來了,包圍著你。 「與部落交往,而錯綜複雜。」──吳瑪悧(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小倩的作品真切地示範了田野研究如何做為一獨特求知方法,某程度必須全身心投入,哪怕是受傷,而到頭來發現『答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求索一段深層開放的思想交流』……這本書最大的貢獻之一,應該是呈現了總是想提出問題卻又不能的研究者如何痛苦前進(或該說爬行),終於體認到『問題』未必存在當下……在感受過程中,研究者可能發現自己距離邊緣沒有那麼遠了,甚至成為邊緣的一部分。唯有如此能看見文明世界之暴力內在,奠基於夢的流放。而追趕流動的夢需要身體參與,睜眼閉眼不變。」──黃舒楣(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一個流浪的人,身在這塊土地(部落)流離的宿命之上,覆蓋無言六、七百年舊部落、三十多年遷村新好茶、安置在外三年多歷史脈絡層層面面的語言及記事……一再一再回到好茶,抽離不開,感染到土地抽象的流離介面,碰撞出一時身心失調的異變。這不是一塊新土地,它是一塊流浪的土地,生活在裡面的族人,所有流浪遷移的過去,積沉在同一個地方。」──林倩如
社造公民的記憶地圖
自從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社區營造」就在台灣展開一場最基層、最普及、最溫和,也是席捲式的社會運動。姑且不論其在各地的成功率,但它的確一點一滴在喚醒人們對土地、對家鄉的感情,拉近了鄰里間的關係,也交還給人民對生活環境與空間的主控權,是一個真正由下而上、浩大綿久的家園再造工程。 洪德仁醫師以宏觀的角度,看到全國及世界社區營造的發展,也在社區深耕,不論在社區總體營造、文化資產保存、社會企業、社區健康營造、健康城市及高齡友善城市等議題,都有實務的參與和經驗。特別是,因應台灣的快速高齡化趨勢,洪醫師也以社區醫師的角色,整合區域的醫療和社福資源,積極提供給老人家健康促進課程,乃至於推動社區醫療群、到宅醫療及安寧關懷服務,爲台灣的高齡健康做出一些前瞻的規劃和執行模式。同時,在香港及台灣的公民運動中,洪醫師也積極參與年輕人的行動,這種建立在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的基礎,逐步邁向公民社會的建構,正是台灣的希望之所在。 《社造公民的記憶地圖》記錄了洪醫師在社區和公民社會的20年歷程,這也正是台灣社區營造的縮影,這本書可做為學界及實務工作的朋友很好的參考資料。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暨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論壇
用歷史、文化與生命的情感,建築出有機流動的想像和未來,讓人們譜寫出城市下一段篇章。近年來,全球化的思維浪潮已由原始的消除國家疆界藩籬,經濟發展整合,轉變為思考全方面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與策略,都市化的合理性與正當性不再就單一經濟面向討論,從物理的建築功能到生理的情感要求,甚至城市整體的文化歷史象徵,創造理想的居住環境,賦予城市自己的心跳。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在於鼓勵建築新人以創新的角度,國際化的思維提出獨到的見解與規劃,邀請兩岸三地優秀的大專院校應屆畢業設計作品,讓莘莘學子不設限的揮灑對於生活模式、居住發展甚至到城市規劃的藍圖與夢想,在如此燦爛的火花激盪下,世界在這一場競圖中蠢蠢欲動的蛻變著。
洞見都市:臺灣的都市發展與都市意象
本書集結作者多年來都市研究的主要論文,分成三篇。第一篇為都市發展與都市體系,展現臺灣自清末以來都市化的演化,各階段相應的社會經濟特性呈現,相較於一般開發中國家較順遂的發展以及與資源分配相關的議題。第二篇為都市發展與都市內部結構,以都市生態分析呈現臺灣都會在社會經濟地位、發展階段以及商業特性與省籍的分布狀態,並且相應於西方都市的郊區化,說明臺灣都會擴展下中心都市的持續優勢。第三篇為都市意象與都市生活型態,本諸都市人社會心理的探討,呈現都市的資源優勢與負面社會心理並存的矛盾狀態,以及難以維持的緊密鄰居關係。全書從都市發展體系與結構以及都市意象與日常生活兩大取徑著手,輔以調查資料的運用分析,期能勾勒出臺灣都市發展的面貌與軌跡。
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
能夠阻止「便宜就好」這種想法的, 不是經濟的力量,而是文化的力量! & 消費至上的時代,你是否厭倦了統一的超商、假時尚的連鎖商場,還有文青過度的大型書店?雖然懷念人情溫暖,但發現老屋改建的那些商家背後還是由財團操控? 在漸趨一致的風景裡,還能牽繫起人與人的交流、保有文化力量,讓人心甘情願掏錢消費的,莫過於隱藏於街頭巷尾的獨立小店了。 & 【了解獨立小店的魅力,就從聆聽街區的聲音開始】 & 透過京都最美書店惠文社一乘寺店店長堀部篤史的探訪,我們見到邊做邊學,在常客挨罵下成長的居酒屋;作風自我,學習跟街區達成完美互動的書店;討厭商業行為,想在消費時代過緩慢步調的古董店;不管銷售好壞,只注重提供良好服務的唱片行;只想成為人們的落腳處,不想被美食部落客讚揚的咖啡館……在這些獨立店家的現場裡,藏著小店們如何生存,又如牽繫起地方文化的提示。 & 【用CP值評斷店家已經落伍了,用錢抵制獨立小店才是王道】 & 外行人的錢奄奄一息,既愚蠢又無聊;內行人的錢活跳跳,用力一敲還不同凡響。與其把錢花在不知會落入誰口袋的連鎖店,還不如當個內行人,把錢付給熟悉的店家,為守護街區文化進行的投下自己的一票。 & 【惠文社一乘寺店長堀部篤史領軍,帶你一探左京區的文化魅力】 & 去EMUSICA租一輛單車,在出町双葉一嚐京都名產,接著前往惠文社與崖書房晃晃,在古董店迷子體驗舊日氛圍,接著去六曜社地下店品嘗自家烘培的咖啡,前往WORKSHOP records挑選喜愛的唱片,最後在屯風用餐。就搭乘電車前往出柳町吧,體驗左京區有別消費社會的文化魅力。 & & /不可錯過本書的好理由/ & 》》想要開店者必讀 惠文社×崖書房私房對談,教你獨立小店的未來商業法則。 & 》》獨立書店愛好者必讀 惠文社店長堀部篤史的私房經營觀點,破解獨立書店的維生祕訣。 & 》》文化愛好者必讀 徹底了解京都的文化魅力,在消費時代仍然屹立不搖的原因。 & 》》京都愛好者必讀 一訪真正充滿京都風情、當地不可或缺的店家。 & 「那些真正理解並守護自己所在街區環境的消費者,才是支撐在地獨立店家繼續經營的必要條件」 ──男子休日委員會,讚不絕口推薦
垂直農場:城市發展新趨勢
●在都市裡如何興建農場? ●餿水廚餘為何是重要資源? ●冰冷的高樓大廈如何變成綠建築? 所有的答案,都在《垂直農場》裡 在人口破70億的今天,資源足夠卻分配不均 未來,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生存問題 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真正能夠實現的目標 你有沒有想像過這樣的世界?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在地的糧食來源,以最安全的方式種植,沒有浪費任何一滴水、一絲能源,而且只要乘坐電梯就可以前往販賣天然食品的商店……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波米耶教授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著手解決美國糧食、水資源及能源危機,他不但想得很遠大,也想得很「高」。戴波米耶的神來之筆──「垂直農場」的概念,鼓舞了全世界的科學家、建築師以及政治家。如今,戴波米耶在這本開創性的著作中闡釋垂直農場將如何影響未來的世世代代、改變世界的面貌。 他將帶領讀者進入不可思議的垂直農場之旅,這一棟棟充滿水果與蔬菜的建築物,將成為在地的食物來源,供應整座城市所需。 垂直農場將為我們帶來何種益處: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生產食物。 &*保護糧食作物不受不可預期及有害的天候所影響。 &*回收利用室內環境的水。 &*提供在地工作機會。 &*減少殺蟲劑、化學肥料及除草劑的用量。 &*大幅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減少因為運送或儲存造成的糧食損失。 &*遏止農藥逕流。
民生東鹿&后象
從點到線再到面 在藝術裡凝聚的社區意識 民生社區裡的公共藝術嬉遊記 在早期台北城的版圖中,民生社區尚屬未開發的邊陲地帶;曾幾何時,戰後美援資源與技術的投入、城市向東發展的都市政策,讓民生社區這個首度引進最新的美式社區概念、高品質與高標準的生活環境,開始熱絡起來,甚至發展成人們嚮往的「高級」聚落。在多數人的價值定義中,民生社區象徵著優質生活與追求頂尖的優越感。 民生社區,這座位於台北東區的聚落,是傳說中的「花園城市」,社區裡的大小公園,是都會中珍貴的綠意;公園與街區裡的樹木,隨著年復一年的四季輪轉,為街區變化出不同的表情;近代,這裡的幽緩與綠意不斷吸引著餐飲業者、多元的創意工作者進駐,使得老舊的民生社區成為一處充滿藝文氣息的生活區域;不同影視團隊到此取景,多元的電影題材,更豐富了社區故事的想像。 然而,從八十多年前曾存在於基隆河畔的磚窯廠、一望無際的田野與溪流,及沿著溪流旁的米粉寮,這些僅留存於老一輩居民的環境記憶;到都市規劃概念造就了她今日的環境特質,餐飲、服飾、創意業者的進駐,帶來民生社區為人所憧憬的熱絡與文藝氣息;再因擁擠與過度商業開發,讓社區居民不斷遷徙變換。隨著民生社區初代居民的凋零,新一代的住民與後來的移入者,對於社區發展都有不同的看法,存在且辯證著不同的價值觀點。 這本書,記錄了民生社區埋藏的扉頁,以及一個發生在民生社區的當代藝術事件。2014年,一群外地的藝術家帶著他們的創作,來到民生社區進行一段遊學計畫;無論是談著社區發展的「民生東鹿」與「后象」、透過「洛克搖搖馬」、「西瓜好朋友」來述說社區人物的故事,或是在公園裡跟孩子們聊著社區童話的「故事附件」,藝術的進駐,讓居住於這裡的孩子們,擁有一段特別的生活經驗,這一場藝術行動,透過集體參與所形成的美學成果,更成為另類的地方標示;序列的地景藝術物件,透過住民的分享,吸引了外來者的參訪;在當今這個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不斷的擴張、傳播,再詮釋出另一種台北都會生活的新頁……這是一段透過多面向的住民屬性,來成為「家」的討論;在這裡,藝術創作不再是被仰望的議題,而是一種媒介,與人們一起標示出生活在台北都會中,對於家的想像與認同。 民生社區,也與各地的生活聚落一樣,曾走過風華歲月與種種困境,典藏著一段段屬於自己的故事。在這2014這個藝術行動中,藉由不同的時代價值與生活議題,分別以在地與外地的思考角度,表述著對於這座社區的不同見解……在這裡,藝術的目的,並非在於成就創作的表現,其價值,是如何在集體共識下,重新詮釋出「家」的定義。
巴黎不出售:人人有房住、生活低負擔的法國好宅新思維
當今社會住宅已經成為城市美好生活的發展新趨勢,也是台灣民眾強烈需求的居住選項。本書作者從個人經驗出發,緩緩道來法國當局突破當代居住困境的諸多成功案例,以及法國政府積極推動社會住宅發展的百年大計。以期能在台灣民眾共譜安居樂業的幸福夢想中,借鑑法國經驗、展望未來,落實台灣安居好宅。 ◎社會住宅百年大計,法國是怎麼做到的? 歐洲國家重視住宅政策,半個世紀前已成立住宅部,專責人民的居住幸福和都市發展。法國從1960年代起,就將人民的居住問題視為國家政策,依不同時期的需求而調整。進入21世紀後,住宅部的功能相對受重視,與就業、環境等,都被視為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元素。最近幾年,法國政府傾全力以達到人民對居住權的要求,無論左右派政府所制訂的住宅相關法規,都標示著那一任政府或法案主導者的政績,這也顯示法國人對住宅問題的感受度之高。2000年,法國的左派聯合政府制訂了「社會連帶與都市更新法」(簡稱SRU)這條法律的核心條款是第55條:法國人口15萬以上城市其周圍衛星市鎮人口超過3,500人,大巴黎區超過1,500人的,就要有20%的社會住宅。事實上,有不少市鎮並沒有達到規定,每年得繳罰金。2013年1月18日,法國國會將這個條款上修為至2025年,必須達到25%的社會住宅。同時也將法條的精神增加為永續發展,社會住宅普級全國各地。究竟法國是怎麼做到的呢? ◎平凡人的大確性,追求幸福感生活 在歐洲,許多人將住宅視為「民生必需品」,不是投資標的或炒作的商品。對於法國人來說,無論房子是租的或買的都不重要,入住後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才最重要。少了房租和房貸壓力,就算收入不多照樣能過著較寬鬆的日子,享受陽光假期,自由之於法國民眾,即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目前法國有超過460萬戶社會住宅,占主要住宅的15%。社會住宅依房屋種類和地理位置分為四個等級,房租差距可能達三倍,但是再高的房租也低於市價。住社會住宅的人不見得都是中低收入者,也並不是買不起房子的人才住社會住宅,那是一種選擇,不願一輩子辛苦背房貸,寧可沒房產沒房貸壓力,過著比較有品質的自在生活。在法國很少聽到巴黎那個街區的房價因為新添社會住宅而下跌,房屋市場買氣低迷和社會住宅無關,那是因為收入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所致。 ◎揮舞自由平等博愛大旗,讓人民享受完善社會福利 法國在社會住宅的規劃和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揚人道精神,積極維繫居住品質。無論收入多寡,只要入住社會住宅就享有同樣的待遇,社會共生理念和社會連帶關係,讓法國人充分享有分配正義,立足點的平等。社會住宅作為友善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居住指標,既非過度標籤化的貧民窟,反而是為了消弭階級界線存在,利用混合居住的方式讓人民共享好宅,提升整體生活品質,社會住宅於是成為城市幸福生活的起點。法國更具備高度發展的人文精神,女人與小孩不可露宿街頭,冬季休兵不驅趕無住屋者,加上完備的緊急住房措施,諸多法律上的人性寬容尺度,讓法國穩扎穩打、逐步踏實建立起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借鑑法國,展望未來,落實台灣安居好宅 暴漲的房價早已成為台灣民眾生活雪上加霜的萬惡之首,排擠了許多弱勢族群於城市生活的權利,頂著經濟發展大名的房地產火車頭也毫不留情的碾碎許多青壯年的夢想。為了落實真正的居住正義,除了微薄的補貼政策之外,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到底是什麼?保有生活品質的宜居城市究竟該如何落實?舉凡各類棘手問題: 如何在高級住宅區興建「社會住宅」,利用空屋來「平抑房價」、透過「規範房租」訂定雙向互惠的租屋價格、設計讓貧富更加均衡的「房租付費分級制」,書中將進一步揭露法國廣建社會住宅的秘訣,且看年輕有魄力的巴黎副市長如何透過「國有地重新分配」、「優先承購權」、「社會企業管理模式」,善用公權力翻轉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