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社區營造策略分析
◎一本通往「社區營造」的最強參考書 從單一社區文化產業分析到社區營造論述形構的分析,再到今日由種種社區營造策略所帶來的自省,作者在《猴硐的礦業資產研究:瑞芳區猴硐礦業文化產業環境發展經營分析》、《永續經營的社區營造策略》、《21世紀臺灣社區營造論述之形構》等3本社區論述之後,彙整各種社區營造策略,企圖以案例來給予簡單易懂的社區營造觀念,讓你我的社區可以改變,找到社區的特殊文化潛力,利用社區重要元素將人心凝聚起來,成就真正的社區總體營造。並期望這本書可以給予讀者正面的意義,更深入地去體驗社區經營者的用心,從各種現象去探討社區總體營造原始的態度與樣貌。 本書特色 ◎蒐集全臺52個不同向度的社造案例與營造策略,並從策略中反省自身社區的營造議題。 ◎深入體驗社區經營者的用心,從各種現象去探討社區總體營造原始的態度與樣貌。 ◎本書為作者第4本社區營造研究論著,圖文並茂,值得參考。
弄美-民生社區巷弄文化
●全國第一個以「田園城市」都市計畫打造的社區 ●以社區巷弄為介紹主體之人文地誌書寫 ●附贈民生社區手繪風地圖,地標街景紙上漫遊 & 一個位處靜僻的社區裡頭包括: 圓環巷弄、靜安巷弄、草埔市場 日光住宅、綠蔭大道、咖啡巷、花木巷 生態公園、水族街、文創街廓、綠地公園 & 四十七年前台北市想模擬英國都市計劃專家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首度提出的一種理論「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也稱為花園城市或田園都市,這個都市計畫,其實是企圖將人類社區坐落田地或花園的區域之中,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區域的比例的一種都市計畫理念。 & 北市的都市區塊,民生社區多年以來是一直保持某種極度生活感的高水準都會區塊,也代表戰後台灣現代社區規畫與居住的精彩案例。一個在居住生活感如此之高的地區進行「都市社區地誌書寫」,除民生社區之外,很難可以找出另一個都會型社區的可以比民生社區更完整典型。 & 針對民生社區分化成十一塊代表巷弄或小區,用以討論民生社區全面性的特色與狀況,許多特色其實是貫穿民生社區,但又以某些區塊的生活或商業機能為最主要狀態。另邀請都市規畫與居住空間建築師金光裕,針對民生社區之於居住狀態等,專文推薦。
這裡原本是我家
當家園以都市更新的名義被強迫拆遷 當官員說:「都更有這麼多優惠,你們為什麼不參加?」 城市的金權遊戲,正在吞噬你我 & 士林文林苑王家事件,是台北都市更新爭議中的代表性案件。 & 「建商沒有徵求我們同意,就把我家劃入都更範圍。」2012年3月28日,市府派來的怪手拆毀王家那一刻,家人和聲援者還在屋內。作者王瑞霙抱著祖先遺照與牌位悲憤走出屋外,目睹祖厝變瓦礫。沉澱三年後,她以王家女兒的視角,寫下小市民被迫成為抗爭者的故事。 & 本書記錄了王家與政府、建商間的鬥智、官司、膠著壓力,也寫下與聲援者之間的溫暖交流。 & 這些被抹黑成暴民的聲援者,其實是學生、學者、市民甚至原本拆厝的工人,他們陪伴王家面對建商挑釁、警察暴力、鄰人羞辱。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形成互助互信的團體;這樣的社區精神,正是所有革命的基礎。 & 王家事件持續發酵、滾動,串連起島國各角落的力量。 & 此次抗爭不只出於人民對金權勾結的義憤,更吶喊著真正屬於市民的城市發展願景。雖然王家最終無法保存,但此爭議已進入台灣社會的視野,促使我們共同思考,怎樣的城市、怎樣的國家,才是我們希望安身立命的處所。 & 「這真是我做過一件最愧對台灣的事!我被分派到士林文林苑去拆厝,一些大學生在那捍衛正義…媽的,明天我不幹了!我還要買幾箱飲料去贊助那些聲援王家、在那裡抗戰的勇士們。…的確熱血和正義不能當飯吃,但我是不會靠強拆別人房子吃飯的!」——來自一位拆厝工人的臉書
集合式住宅管理
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公司在8、90年代,仍是個新興的服務業,各家從業者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與學習中。當時的總幹事,大都是軍系的退役軍人,靠著自身的軍中 行政歷練經驗,在社區摸索中學習與成長,但陣亡率卻高達60~70%,原因就在於沒有實務的教育訓練可循。筆者整理從業10餘年的實務經驗,藉由本書的散 播,期能讓新進從業者減少新手摸索期,提供執業參考方向,以讓各集合式住宅管委會能在從業者的協助下,達成管理有序的良善社區。 各式社區所發生之管理問題繁多,綜觀每個社區發生之管理問題均大同小異,惟各家物業管理公司的處理方式卻毫無標準規範可依循,導致各社區行政管理工作各行其事,讓社區管委會與住戶無所適從。 經常發現管理權人逾越應有權限或應作為而不為,造成住戶之權利受損;此時,社區聘僱的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員就必須發揮其專業功能,依據所受的專業訓練 與知識,協助管委會依法規處理各種行政管理工作,將社區運作導入常軌,以發揮管委會應有的管理功能並維護全體住戶之權益。
2014「TEAM20」兩岸建築新人獎暨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論壇紀實
以建築回應時代的呼喚,擔當歷史的使命,尋求更好更細緻的解決方案 「TEAM20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規畫出版的這本書,結合兩岸建築學系的優異新秀參賽,本書為參賽與得獎的作品集,足為新世代建築業明日之星的閃耀。 TEAM20執行長魏孝宇提出聯合會的宣言:「海峽兩岸快速轉型發展,尤其是大陸新型城鎮化建設浪潮的強烈需求,為兩岸規畫建築學科與行業,帶來了新一波的發展機遇與寬闊的舞臺,作為海峽兩岸規畫建築專業的從業人員,理應回應時代的這個呼喚,擔當歷史的使命,未尋求更好更細緻的解決方案而凝聚在一起。」
魅力城市
如何打造台灣的創意城市? 市長候選人該看、政府官員都不該錯過的一本書 看見七大世界創意之都的成功關鍵! 城市的智慧來自於當地政府、居民、企業與各類組織智慧的集結,正向的稱之為智慧,負向的則是惡鬥。目前,全球遍地開花的時尚觀念是,不論大城小城都在 尋找自己的特色與定位,企圖打開國際知名度。在此潮流下,過去工業社會帶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漸漸起了改變,鄰居開始互相打招呼,水泥隔牆打掉了,變成了 番茄矮籬,兩戶人家一起採收番茄,愉快的聊天,聊小孩,聊如何使社區更安全更美麗,因而產生了實際行動。例如不少可食風景(以可以吃的蔬果打造成社區風 景)應運而生,吸引了全球的注目與報導,結果當地居民有了社區的驕傲,大家更加團結,為了整體的利益,無私的貢獻時間、專長、甚至金錢,活出了生命的價值 與快樂。 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安和樂利圖畫,城市的定位起源於在地居民智慧的凝聚,而成功的發展成大家喜愛的城市,有賴當地政府、居民、企業與各類組織為了整體 利益,無私的合作。本書第一章瑞典媽媽廚師成功的促成了家鄉美食之都的認證,除了其智慧、見識、無私的勇氣、執著、與不屈不撓的精神之外,周邊關鍵人物與 制度環境的配合亦不可或缺。雖然本書介紹的七個聯合國創意城市分屬不同的類別,也都各有其歷史背景與人文特色;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就是所謂的成功關鍵因素,以下綜合整理這些城市在演進過程中的異與同。
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
1980年代是台灣社會運動的「黃金十年」,當時人民對社會的不公、國家的無能及資本的霸道發出悲鳴怒吼,各種運動風起雲湧。1990年代中期以後,社會運動的力道逐漸減弱,而社區營造開始蓬勃發展。本書致力捕捉、描摹及分析的,正是這股社會動能的延續與轉變。 在2000年前後的世紀之交,楊弘任帶著三重身分(社會學博士生∕國會法案助理∕保育協會研究員),進入國境之南的屏東縣林邊鄉,從事長期的深度參與觀察。憑藉對當地社會紋理的洞識與掌握,構築出理解黑珍珠之鄉的三個視角(蓮霧技術創新、在地結社風潮、社區總體營造),寫就這部扣人心弦的社區民族誌。 本書精巧地結合了林邊與台灣、在地與外力、個案與整體,使得這份針對特定地區的田野研究具有更廣泛的啟示意涵:呈顯出過去百年來所謂邊陲社會共同面臨的課題,即諸如傳統與現代、外來與本土、中心與邊陲等二元範疇彼此拉扯所引起的相互搓揉摩盪問題。 值此「社造二十年」之際,《社區如何動起來?》的增訂版帶我們重返黑珍珠之鄉,透過當地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引領我們再次思索:在怎樣的機制下,組織者與群眾才能交會融合,共同創造出嶄新的「公共性」與「社會想像」,讓看似不可撼動的地方派系得以鬆動甚至轉化,進而啟動社會改革的機制,讓社區自轉前進。
僭建都市:從城鄉規劃到社區更新
《僭建都市》是我近年讀過的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難得今天仍然有人借理論對這座充滿不平等的城市作深入反思,崇銘引用阿巴斯(Ackar Abbas)一書,令人明白今天批判城市發展已不再是西方學者之專利。本土學者起來加入批判行列,誠是可喜現象。 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際城市,香港已不再是一個「借來的地方」,躲在殖民管治下孤芳自賞。香港和所有國際大都會一樣,正在經歷一由新自由主義主導之空間大改造,目的是讓土地和空間結合,為資本創造更大租值和財富。新自由主義已無情地使本來平衡的城市發展演化成社會階級的兩極化。到底香港這個城市應該怎樣再發展下去?這應該不再是官員和規劃專家們的專利,而是廣大市民的責任。
故事與故鄉:創意城鄉的十二個原型
本書將原型(Archetype)概念應用在創意城鄉上,藉由分析十二個國家的文化代表如何述說他們家園的故事,探討以故事的感染力所發展出的文化特色和優勢,以及集體認同與價值。作者巧妙的把榮格的「人格原型理論」運用到這些國家身上,每個國家的性格和面貌因此變得更加鮮明,我們可以從這些國家的角色和脈絡原型,進而思考台灣的原型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創造建構屬於自己的、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與文化?這是一本關於「故事」的書,告訴我們如何說一個好故事,也告訴我們什麼是故事的「原型」。不管是個人、組織甚至國家,故事力其實就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都市規劃與區域發展
結合產官學界智慧經驗.替國土規劃、都更問題解套「都市規劃」的好壞,攸關都市的發展與國家的競爭力,當今21 世紀的都市發展,已在國際化、自由化、全球化的趨勢下,隨著時空的推移,都市規劃的專業性、普及性與觀念、內容及方法等,皆已不斷地加強、改進與創新。《都市規劃與區域發展》即是作者吳惠巧博士特別為學習「都市規劃」課程的授課教材,內容異於傳統的「都市規劃」教科書以規劃為主。除了依照教育部規定的「認知」、「技能」、「情意」教學原則,分為三大部分:第壹篇的「認知基礎篇」介紹「都市規劃」的核心內容;第貳篇的「技能運用篇」是在「都市規劃」基礎上,運用在「都市更新」、「新市鎮開發」、「土地變更」、「土地開發」的範疇;第參篇的「情意素養篇」針對臺灣特殊又棘手且難以根本治理的「違章建築問題」、「宗教土地問題」進行探討,並論述「社區發展」的區域發展內涵,最後在上述基礎上,探討「房地產投資」的課題。因此,這是一本概念性的「都市規劃」教材,結合理論與實務,超越「都市規劃」的學術領域,結合案例,目的為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與傳授相關的人文素養之創新的「活用教材」。本書所撰寫的每一個章節都是經過請教相關領域的政府官員、業界專家及各領域的專業人才,都很熱誠地協助此書的定稿;因此,這是一本結合產、官、學三方面領域之智慧與經驗的大學用書。且全書內容綱舉目張,條例縷析,實務與理論並重,實為國土及都市規劃界值得推薦的好書。
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
珍.雅各1961年傳奇之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的現代升級版 隨著城市的縉紳化,有教養的都市人逐漸開始珍視他們所認定的「純正」都市生活,像是古老建築物、藝術館、精品店、高檔食品市場、民族風味餐館等。這些都顯示出一個地方的「純正性」,與平淡乏味、千篇一律的都會規劃截然不同。然而,人們對於「純正性」迅速而膨脹的需求——顯現在飛漲的房價、昂貴的商店、嚴密監控的都市街道——卻使得最初賦予鄰里「純正」氛圍的人們遭到驅離,包括外來移民、勞工階級及獨立藝術家。 朱津以記者的敏銳眼光、資深評論家與觀察員的透徹理解力,對當代紐約進行全景式的調查,追溯六大原型區域的經濟與社會變遷,並帶領讀者參觀紐約第一間宜家家居、憑弔世貿中心遺址。她指出地產開發商和政府官員聯手抹平城市街貌的粗礫與差異,消除社區的歷史與認同,試圖讓一切變成乾淨和嶄新的。《裸城》喚起我們思考如何捍衛一般民眾與弱勢者的生存權,如何讓年輕文化人有空間可以開創新的想像,以及如何讓城市保有多樣的風貌。 本書特色 作者活用網路媒體(地方維基、部落格等)做為分析的素材,這是一般都市作家感興趣、卻礙於方法論限制而鮮少運用的。此外,都市空間深受消費文化的重塑與影響,作者特以消費做為分析的重要視角。最後,飲食在當代都市文化體驗中佔有關鍵地位,作者引領讀者穿梭在紐約的各式食物間,並指出各種食物的競逐,其實是一種權力的爭奪。
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制下的轉向
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糧荒及糧價高漲等問題,重新引起全球性地對農業、農村與農地的重視。在國內,一方面經由休耕獎勵、小地主大佃農、農村再生等措施來解決當前問題,並且由農政單位召開各項全國性會議,提出對策;另一方面則因為農地廢耕、違規使用、徵收農地、農舍豪宅林立、農戶所得偏低、農村仍然相對衰敗等,引發民怨及社會衝突。面對全球性及國內特有的農地及農村問題,本書引介了新農業體制(包括後生產論及多功能農業)、農村發展的第三條路及規劃理論等,用以詮釋、檢驗現有國內的處境,並且提出新的觀點和對策。本書為農業、農村發展、農地政策、農村規劃及地理等相關領域,教學、研究及考試必要之參考用書。
城市與自然
城市裡沒有「自然」災害這回事,猶如沒有獨立於自然而存在的城市。——《城市與自然》,頁3 地理論著向來認為城市只是種社會現象,環境科學家則傾向忽略都市。因此,《城市與自然》旨在藉著檢視都市,重新連結科學與社會科學,批判忽視都市生命與生活環境基礎的主流學院論述,討論都市自然環境與都市本身如何受到社會影響。 本書環繞三項核心主題:1歷史脈絡中的都市環境;2都市-自然關係的議題;3(重新)調整都市-自然關係。內容包括進階讀物和專題個案研究,論及孟加拉、巴黎、德里、羅馬、庫巴坦、泰國、洛杉磯、芝加哥、紐奧良和多倫多。作者試圖重新引介社會科學的視角,檢視都市自然、城市及城市的實質環境,對於環境研究、都市研究與規劃的學生和學者,本書可謂深具價值。 本書1章概述全書架構;第2章檢視早期城市如何改變自然環境,而自然環境也影響城市。隨著城市浮現與成長,汙染和疾病這類新的環境問題,也推動新的管制系統和基礎建設翻修,回頭修正城市-環境關係。第3章說明工業城市的興起如何造成與日俱增的空氣、土地與水汙染,但也引發後續的政策改革和新型都市設計。處理工業化過程中的都市環境問題,是新知識的重要刺激,也激發新政策和基礎建設的創建。 第4章把故事帶到今日,介紹當前都市轉型浪潮的五種趨勢;巨大都市區域和鉅型城市(megacities)的衝擊;後工業城市與棕地(Brownfields,即廢棄土地)、都市蔓延(urban sprawl)、新工業空間,以及違建區(shantytown)。許多城市都有不只一種趨勢同時發生。第 5 章指出占據特定位址(如沙漠、海灘和沖積平原),如何創造限制和機會,以及生產都市意象及都市-自然動態的場景。 自從911、2004年海嘯,以及2005年卡崔納颶風之後,城市易受災害侵襲的態勢逐漸明朗。第6章將探索這種脆弱性,並且主張沒有所謂「自然災害」這種東西,寧可用「環境危害.災害」這個詞,因為它強調中介或惡化危險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力量。同時也承認城市也有回復力(resilient)。譬如火災和地震後的復原及重建努力,往往替都市成長提供動力。 第7章描述都市生態學的出現。將城市視為生態系統,為傳統生態學洞見和批判社會科學觀點的結合,帶來極大可能。研究領域的發展使我們得以更準確地將城市視為社會-生物物理綜合體(social-biophysical complexes)。在第8、9和第10章,分別檢視水源、空氣和垃圾議題。某些案例中,城市已經取得重大改善和進展。對許多開發中世界的鉅型城市而言,這是一幅混雜某些正面發展的圖像,但也有某些城市的實例,卻因為其成長規模相較於可用資源過於龐大而幾乎要被壓垮。 第11章研究階級、種族與性別議題,如何與都市環境議題相互關聯;第12章則將緩慢成長(Slow Growth)和新都市主義運動(New Urbanist movements)、智慧成長(Smart Growth)律則和歷史保存,視為這些新都市環境論述的事例。最後討論都市的可持續發展,試圖重新連結城市及其地域、區域和全球生態的主要理論及實踐論述。
兩岸鄉村發展與農村治理
在全球關注農村發展議題的背景下,2009年4月24-25日,政治大學的中國大陸研究中心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合辦了一場「兩岸鄉村發展與農村治理」的學術研討會。本書是在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的基礎上,經過作者本人的修整後集結而成的。本書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就農村治理問題的綜合論述;第二部分乃針對農村合作組織的組成性質、發展模式及組織化成效進行探討;第三部分討論農業工業化及農村金融的制度與發展走向;第四部分則就兩岸所執行重要的農業政策,如興建農舍政策、災後重建政策、扶貧政策、農村學校整併等政策,進行了研析。本書的內容廣博且具深度,不但有理論的探討、制度的研析,並有實地的調查研究。可為讀者提供兩岸農村治理的經驗與績效,以供比較學習之用。
世界遺瓷DP歷史城市
此書討論的內容從目前阿富汗大佛遭到嚴重破壞,國際社會與阿富汗內部如何進行保護的過程出發,呼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主要的三個國際文化公約,思考世界遺產與文化多樣性的關係;繼而在吸收、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政策的基礎上,側重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下的世界遺產保存國際合作計畫、以及歐亞重要歷史文化名城如法國巴黎、法國雷恩、西班牙聖地牙哥和中國曲阜的自發性可持續發展實踐,通過遺產保存、傳統街區保護與都市適度更新的多類型案例,思考城市文化多樣性的保存與城市發展和諧性的關聯,並從中提煉出實際的政策指導和操作意義。本書特色 ★收錄世界遺產難得一見之照片,其中不乏遭受破壞危機之建築或景觀,彌足珍貴。 ★作者希望借此書拋磚引玉,喚起大眾關心傳統街區保護與都市適度更新與發展的熱情,共盡保護人類珍貴遺產的世界公民責任。
創意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10年來對於文化創意園區的研究。 & 內容以文化創意產業及其所形構之空間政策為主軸,題材包含文化創意產業之定義與理論思潮、發展脈絡、文化創意產業特性及新市場結構、文化創意園區定義、文化園區發展政策、創意產業核心產業架構、文化創意產業鏈及群聚效益分析等,除了上述理論及政策剖 析外,並針對各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政策及18個文化園區個案之發展政策、開發類型、規模及模式、主體產業等,皆有深刻的比較論述及精闢的解析,讓讀者對 文化創意產業部門之發展議題能汲取更多的理論思維和概念的領略。 & 綜合言之,本書是一本兼具理論與實務且發人深省的書,係結合文化、創意、空間、政策等整體觀點,讓不同背景的讀者可分別獲得不同的體驗與學習,期待本書能帶領讀者對文化創意邁向新的行動、新的思考及新的價值。
認識城市系列1:城市世界
《城市世界》(City Worlds)是《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叢書的第一冊。《認識城市》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推廣教育機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籌劃一系列以新角度觀照當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叢書。「開放大學」規劃的叢書向以策畫嚴謹、編寫活潑聞名,體察讀者需求,以充足多樣的經驗事例、圖表、活動和重要文章選讀,勾勒特定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議題,並能與日常生活體驗連結。 《認識城市》嘗試以新的角度觀照城市。為了充分地認識當代的城市,作者群主張運用地理學的想像理解城市是如何造就出來的,一方面要放在延展到城市以外的社會關係脈絡裡;另一方面,則要安置於城市內部社會關係的交錯中。這些論點的開展,將會顯示城市無法以單一地理及唯一歷史觀點來思考,因而也不會只有一種未來。相反地,城市的特徵在於開放性:向新的機會開放,也向新的人際互動開放。這套系列叢書將會逐漸揭露出,城市無可避免的開放性所呈顯的困難與弔詭之處,因為各種歷史與地理都在這裡交會重疊。那麼,很顯然地,如果大家要學會在這個逐漸都市化的世界裡生活,就必須了解這些議題。 作為該書系的第一冊,《認識城市》呈現出該系列的整體論點和重點。值此全球化時代,本書的論點在於:城市所體現和展現的問題與可能性,是地球此刻面臨的最重要議題之一。歷史上首度有半數以上人口不僅生活於城市中,還生活在鉅型城市裡。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新來人口,抵達世界各地的城市。這種地理現象,世界人口如此集中,可說是前所未見。這種新地理形勢帶來了什麼樣的可能性和問題?我們又如何加以分析和解說呢? 由於城市至關重要,確實已經有很多關於城市的論著。本書所採取的途徑,既要將現有的材料廣泛納入考慮,也要提出不同的視角。《城市世界》追索城市未曾明言的空間關係,述說新的城市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萌生了對城市的新認識。藉由挖掘各式議題,得以開始提出有關城市未來的疑問,以及環繞著不公平、容忍、民主與永續性等議題的問題與可能性。 本書特色 再也不能輕忽城市對我們的影響力了。 這是一本教科書,卻又是一本不那麼教科書的教科書。 甚麼是「城市」?在學界與藝文界的領域中這麼多關於城市的討論,在詩人與音樂人的想像裡這麼多關於城市的歌頌,身處全球化時代的我們,體認到的城市面貌會是甚麼? 歌手用浪漫的歌詞描繪出一幅屬於城市的風景畫,而這本書則透過深入的分析與淺顯的言語,告訴你──城市是甚麼。
認識城市系列2: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
《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Unsettling: Movement/Settlement)是《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叢書的第二冊。《認識城市》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推廣教育機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籌劃一系列以新角度觀照當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叢書。「開放大學」規劃的叢書向以策畫嚴謹、編寫活潑聞名,體察讀者需求,以充足多樣的經驗事例、圖表、活動和重要文章選讀,勾勒特定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議題,並能與日常生活體驗連結。 《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是《認識城市》系列叢書的第二冊,衍生了第一冊《城市世界》(City Worlds)裡的若干洞見。本書強調城市是開放、流動、相互連結的地方。具體而言,城市之內與之間的連結,不僅是地圖上繪製的線條,不只是連接各地,或是拼組城市裡不同地區的表面關係。城市關係的運動、節奏、穩定和緊張,乃是刻意為之,一如突顯城市生活導源自鄰近性與並置的密集狀態。放在一起考量,它們的意圖是要讓城市擁有生命,讓城市有活力。 因此,有趣的是,正是城市的地理形勢、城市的空間性,可說是提供了這種活力;正是城市隨時間演變而沒有單一的邏輯或軌跡,讓許多不同的故事、許多分歧的未來,可以推向前台,在城市裡彼此會遇、共存。無論過往或是當前,它們有部分是城市地理開放性的產物,這或許就是本書最重要的訊息。 本書特色 在城市找尋人生的意義、在城市落地生根、在城市嬉鬧玩樂、在城市感受悲傷、在城市不斷追求成功、在城市經歷人生……。 這是現代人的寫照,城市是人生重要的舞台與故事場景,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在這大遊戲場中不斷上演。 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斷往城市移動,對城市的印象既陌生又熟悉,重覆著打包、拆封、裝箱、整理,流動已是城市中必然的現象,然而在流動的背後,當問起「何處是我家」的問題時,答案卻並非如此肯定,對城市又充滿疑惑與迷惘。 或許,從這樣的迷惑中可以獲得一個肯定的答案,城市,就是游離、開放、流動、人群相互連結的所在。
認識城市系列3: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
《《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推廣教育機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籌劃一系列以新角度觀照當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叢書。「開放大學」規劃的叢書向以策畫嚴謹、編寫活潑聞名,體察讀者需求,以充足多樣的經驗事例、圖表、活動和重要文章選讀,勾勒特定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議題,並能與日常生活體驗連結。 《認識城市》嘗試以新的角度觀照城市。為了充分地認識當代的城市,作者群主張運用地理學的想像理解城市是如何造就出來的,一方面要放在延展到城市以外的社會關係脈絡裡;另一方面,則要安置於城市內部社會關係的交錯中。這些論點的開展,將會顯示城市無法以單一地理及唯一歷史觀點來思考,因而也不會只有一種未來。相反地,城市的特徵在於開放性:向新的機會開放,也向新的人際互動開放。這套系列叢書將會逐漸揭露出,城市無可避免的開放性所呈顯的困難與弔詭之處,因為各種歷史與地理都在這裡交會重疊。那麼,很顯然地,如果大家要學會在這個逐漸都市化的世界裡生活,就必須了解這些議題。 《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Unruly Cities?: Order/Disorder)是《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叢書的第三冊,延伸了第一冊《城市世界》(City Worlds)與第二冊《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Unsettling Cities: Movement/Settlement)的討論。本書旨在探討城市裡分化的空間如何產生,都市空間的分化不僅涉及了差異的形式,也牽涉這些差異如何被生產、維持、減弱、挑戰與轉變。本書一一重訪理論家的經典著作,這些人都曾試圖拆解與詮釋城市的秩序與失序。 對秩序的呼籲,以及失序重要性的宣稱,都源自於都市空間的分化──無論這牽涉的是人群在街上的安全,或是都市生活的活力與創造力,還是惡意地將某群人與其他人隔離開來。介入都市空間以產生特定效果的嘗試是模糊曖昧的,無論好壞,沒有可以輕易或確切預測的社會後果,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對此社會後果毫無置喙餘地。本書邀請讀者一同思索規約城市秩序的新可能性,以及思考城市的無可駕馭。 本書特色 台北是個有趣的城市,在所謂的現代大都會裡,角落卻隱藏著傳統小市集;在鋼筋水泥的高聳建築物錯落的表面下,有時會出現紅磚平房小屋,令人感覺突兀,充滿衝突的特色。 台北看似無序,卻又充滿秩序;傳統市場出現的地點雖然突兀,卻不會越界。市場有它該有的範圍,高樓商業區也井然地座落在它的位置。秩序∕失序的衝突在這小而美的城市之中不斷上演。台北很符合這本書的討論,透過本書,讓我們更能了解我們身在何處、長在何時。
遇見都市: 理論與經驗
本書首重理論與經驗的交融,為你解開都市為何主宰了21世紀社會、經濟與文化之發展的謎團。作者以都市理論皆會碰觸的四種都市經驗(文化、消費、衝突和社區)為剖面,以歷史為縱軸,縷析從古典到當代都市理論繁花似錦的各種流派與實踐主張,以供讀者發展全景式的理論觸覺,並於每張最後對讀者提出反思的問題。所附延伸閱讀則頗為豐饒,讓讀者以本書為出發點,進一步可以深探理論堂奧與經驗的肌理。
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
五篇專論、12則社區藝術行動案例探討,具體而微呈現近年台灣藝術進入公共領域的過程公共藝術與社區生活接軌,本書收入黃海鳴、曾旭正等五篇文論,探討藝術如何在社區發生,介入公共生活,該有何願景與規劃,又有哪些實踐方式。實例部分則有台北寶藏巖藝術聚落、台南海安路藝術造街、高雄市洲仔等地的社區藝術整體營造等案例,透過策劃者、參與者的說明,搭配圖片,讓讀者更容易了解近年對於台灣社區藝術與公民美學的發展。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本書以城市生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城市的規劃與重建,首重了解城市神秘和複雜的運作方式,以及城市人的真實生活。書的第一部分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歸納出街道鄰里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一個普遍性原則,就是城市需要一個非常複雜、細緻、多樣化的土地利用形態,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不時相互支持。這也是作者的論述核心。第三部分對住宅、交通、設計、規劃提出建議,並討論城市在處理組織複雜性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書中最後強調,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具有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那樣才有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否則,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是註定失敗的。 & 2006年4月25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北美各大媒體紛紛以大篇幅報導一名沒有大學文憑和「專業」背景的老太太過世,這就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的作者,珍.雅各。這是她的第一本書,也是成名之作,一本徹底顛覆當時歐美規劃理論的經典之作。1961年剛出版時,便以淺白易懂的庶民觀點,深入人心。歷經半個世紀,它的影響力至今持續不墜。 & 本書從社區鄰里的街道生活和商業及文化的多樣性等「生活城市」的概念出發,強調唯有多元混合的「人性尺度」,始能造就「平凡而偉大的城市」。因而對於大規模開發和夷平式更新的都市發展策略,大加抨擊。1996年紐約市立圖書館精選出版的「世紀好書」將它與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凱因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魏伯倫的《有閒階級論》等書,並列為20世紀「經濟與技術類」中,十一本最重要的經典巨著之一。 & 本書特色 ◎全書以淺白的話語和實際的生活案例,闡述美國大城的興衰之道。 ◎立論基礎均奠基在真實的城市生活,並用這些具體的生活經驗,對20世紀的主流規劃與建築理論加以反省和批判。 ◎將城市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用生理學觀點理解城市運作機制,有助於反思都市計畫如何與市民生活完美結合。 ◎本書探討的「混合使用」多樣性策略,提醒讀者如何善用現有的珍貴城市資產,創造一個神奇非凡的生活城市。
鄉村社會發展理論與應用
作者從事鄉村社會發展理論教學與研究多年,近年在著作與教學中體認出,談理論固然不能忽視自創的重要性,但多了解他家之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此外,談鄉村發展理論對修讀社會學及鄉村社會學的人而言,應特別注重鄉村社會面的發展理論,而這種理論是立基在社會發展理念上的。 然而多半的社會發展理論也都建立在社會學理論的基礎上,因此要廣泛探討鄉村社會發展理論,也必要從社會學理論入手。故此,作者對鄉村社會發展理論的研究,乃轉從社會學理論中加以選擇了解,並進而探討這些理論在鄉村社會發展上的意義與應用。
社區動力遊戲
工作坊使社區活起來 強調社區自主與居民參與、社區意識的凝取,採行由下而上的方式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這兩三年在各地實踐、操作過程中,面對了不少共通的問題。因此,如何在理論之外,建立操作方法或推動的技術,成為落實社區造的重要課題。「人」是社區營造最根本的部分,也是社區的動力所在。缺少了對人的關懷,再好的方法也只不過是一些技術而已。 本書提供種種良性的互動與操作方法,讓我們開始學著如何當自己的主人,是社區營造入門必讀的一本書,本書的特殊貢獻在於提供了一套實踐的方法,讓社區活起來、活出生命來,它使得社區營造不再只是空間的規劃,同時也是人性的昇華。 如何在推動社區工作時,讓熱情持續燃燒,將心底的想法,落實為可行的目標?適時引導與可及的承諾顯得非常重要,本書正是提供了好方法,讓社區重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實現自己。 當專家進入社區,捲起袖子,和居民一起發現問題,「工作坊」成了生活中有計劃的議題。這些行動與方法或許微渺,卻有如磚塊與水滴,長久累積之後,可以庇護我們、滋養我們,使頹敗、衰落的老故鄉,一一再生,成為子子孫孫安身立命的新家園。 作者簡介 鄭晃二,19歲離開故鄉台南到淡水流浪,念完大學後在宜蘭新訓中心放了幾年電影,隨即至美國德州大學,跟著查理士.摩爾旅行,做設計,首度接觸民眾參與,畢業返台,開始建立本土經驗。30歲前往荷蘭,在希臘裔教授亞力山大.聰尼斯指導下研究對話模型,並取得博士學位。 陳亮全,留學期間學習了日本的社區營造,並實地加入當志居民參與的環境改善行動計劃。回國後與毛正羽氏、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熱心社區工作人士共同發起參與式的環境改善實驗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