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花蓮
環保花蓮 環保花蓮這本書裡,希望提醒大家注意隨著開發的巨斧揮向這塊美麗家園的破壞的陰影。花蓮應該歡迎什麼樣的產業?是否已具備能力,在開發的同時兼顧到環境資源的保護? 環境限制發展,而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對環境的考慮,所以,此刻正在承受由於隨機發展而引發的擁擠、髒亂及污染等種種苦果。 當然,花蓮的環保問題絕非這樣一本小書得以完全論述解析,況且污染源及其破壞效應正隨著多元的發展而日趨複雜。我們希望藉這本書來尋求人們對花蓮生態環境的共識,建立我們對鄉土的愛,並希望經由瞭解來產生對環境的憂患意識,經由關心來產生愛,經由行動來實踐--環保花蓮。 作者簡介 廖源基 台灣花蓮人,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為花蓮環保聯盟一員,現從事漁業,並著手海洋散文寫作。 花蓮 洄瀾 花蓮古稱奇萊,稱花蓮始見沈葆楨奏疏,前此無聞焉。故老云,花蓮溪東注,其水與海濤激盪,紆迴澎湃,狀之以其容,古日洄瀾,後之人諧為花蓮,至今沿襲之,佑迴爛者,百無一二焉 花蓮縣誌
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 現代生態學和生態文化思潮的興起,可說是科學史和人類思想文化史的一場變革,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它已發展成一種全球性的思潮和運動,並對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產生重大影響;在台灣,近年來也逐漸作為一門顯學。 本書之出版,期能達到拋磚引玉之效,使生態文化此一至關重大的課題不斷研究下去,幫助人們減少及避免重大災難,建設美好的生活及世界。 生態的文化,始於重要的基本知識和態度;生態的維護,也絕不能因一人或一團體利益而有所變動,在此書中,將以生態為主軸討論人在生物圈中的立場與角色扮演。 作者簡介 王勤田 一九三七年生,河北沙河人。南開大學哲學系畢業。現為南開大學政治學系國際文化學教授。主要著作有:《生態文化》、《歐洲哲學通史》(上、下兩卷;與冒從虎、張慶榮合著)、《現代文化思潮──藝術、宗教、生態、未來、傳統》、《現代西方文化思潮鑒評》等書。
生存危機-環境污染與生態失衡
本書以詳實的資料,透過淺白的文字和圖表,揭示生存危機之所在。分就大氣、水質、農藥、重金屬、化學品和臭氧層空洞等環境污染及全球性重大的生態失衡現象,科學地論述了危機背後的物質因素和化學因由。 作者並語重心長地提出:“人類的命運,掌握在人類自己己手中。能夠拯救人類的,只有人類自己”。
核電夢魘
沒有核電的台灣,光芒更能持久 從美國的三哩島事件到舉世震驚的前蘇聯車諾堡核電廠災變,核能發電安全又經濟的神話,已徹底粉碎。 在台灣,核電廠疏失所導致的輻射鋼筋、秘雕魚、珊瑚白化......正逐步侵害我們生存的環境,帶來令人恐慌的夢魘。而一次類似車諾堡的核災變,更將使地狹人稠的台灣,立陷於萬劫不復的地步。 核電的災害不是台灣能夠承受的,捨棄核電,仍有許多發電的方法,這就是「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堅持反核四的立場--沒有核電的台灣,光芒更能持久。 或許你對核電已稍有認識,但這本書仍有它的參考性。它收集了一九八七年以後刊登於報紙和雜誌的一部分文章,已收集在專書或文集的文章從節約資源和環保的立場只好麻煩各位自己去尋閱了。但作者將做一較完整的目錄列於書後。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這方面的知識,並且過去也相信核能是發電的最佳選擇,那麼你一定要有好奇心去拓展另一種不同概念的存在空間。如果本書能被你接受,那麼地球上又多了一個生態環境的保護者,人類也再向無核的世界跨進了一步。
水的關懷:河川環境與水源保護會
台灣在過去幾十年中從「匱乏」、「小康」中,已漸漸邁入「富足」,甚至「暴發」的時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台灣的生態環境卻沒有受到良好的對待,並遭到嚴重的破壞。為此時報文教基金會於民國八十年首次舉辦大型的「河川環境與水源保護研討會」,會中四十位跨科際的專家、學者紛紛就台灣水的文化理念、水資源管理、水利政策、河川污染與整治等問題提出他們的看法。「水的關懷」提供了「自然、人文與經濟發展」三者之間一個解決之道。 水的關懷」是時報文教基金會十年來關懷台灣河川、水利問題的第一本水資源系列叢書,希望能對台灣的河川環境與水源保護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