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設計學
十年來,生態設計促成了什麼?近十年來,生態設計領域的理論與技術都突飛猛進。然而,無論是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日漸擴增,我們的星球面臨的挑戰急遽增加。目前大家已凝聚共識,從目前生態災難與悲慘的社會不平等情況,轉變為再生能源、穩定的生態系服務及符合人類基本需求的時間,僅剩一個世代。這樣的轉變需要堅定不移的政治意志、大規模經濟、社會與價值轉換,並整備大批生態設計指標、工具、個案研究與實務人才。撰寫《生態設計》是希望即便政治經濟情勢吸納永續性概念有如牛步,建築師、地景設計師、都市規畫者、產品設計師、化工工程師及類似領域的專業人員等都能發展出一套全面整合且關照文化的設計架構。你相信嗎?◆堆肥廁所裡,竟然藏著最先進的設計概念,一年還可以省下一萬五千加侖的水。◆擁有一棵樹,相當於擁有一台足以冷卻十個房間、全天候運作的冷氣機;種植五十萬棵樹,一年可節省約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的電費。◆如果美國人都採用現有最高效率的冰箱,節省的能源足以讓二十幾座核能發電廠關閉。◆看似不起眼的布袋蓮,竟然可以解決有毒銀廢料的污染危機!一場最具投資效益、各行各業爭相投入的設計革新正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蔓延中……第一原則:在地尋求解決方案第二原則:生態會計充實設計第三原則:設計道法自然第四原則:人人都是設計師第五原則:彰顯大自然
搶救野生動物大進擊:從台灣出發
在動物世界裡,最殘暴的入侵者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當被破壞的食物鏈,逐步影響人類生活時,才終於警覺、彌補。台灣的保育過去在國際間,頗為人所詬病,數度引起保育團體抗議。經過多年努力,台灣也能在保育上做出一番成績,讓許多動物在台灣受到妥善照顧,本書將記錄、介紹這些照育技巧經驗、故事,分享給還在學習中的國家,並以越南為例詳細說明,用不一樣的方式表現台灣、榮耀台灣。
地球零垃圾
吃不完就丟、壞了就丟、買了新的所以丟、討厭的就丟……,讓遠從世界最高山聖母峰,近到台灣海濱,都可以看到隨意丟棄的垃圾。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垃圾?起因於你和我的大量製造、大量消費,同時創造出大量的垃圾,使得天然資源日漸貧瘠,造成空氣、水質和土壤遭受污染,我們也百病叢生,甚至危及人類物種的存續。垃圾放在正確的位置,就是資源!全書以生動的文字和可愛的插圖,讓你成為拯救地球的垃圾專家,因為寶特瓶可再生製成假髮,廢棄塑膠袋可製成固態衍生燃料,可口可樂罐能熔融重新製成電腦散熱片,免洗筷可用來製成乙醇燃料……。歡迎加入守護地球健康的零垃圾行動──簡單過生活,響應節約的綠色消費;惜福愛物,讓物盡其用;垃圾勤分類,回收再生變「黃金」……,資源循環得以生生不息,讓地球健康、零負擔!本書特色一、鄭重聲明「地球從不製造垃圾」:重新釐清垃圾必然存在的迷思,並引導大家正視人類超限使用地球資源,進而啟動地球自動療傷的良善循環機制。 二、消費、消費、再消費V.S.垃圾、垃圾、又垃圾:大量的消費、大量的開發資源,造成滿山滿谷的廢棄物到處流竄,嚴重地污染了我們賴以維生的空氣、土壤及水源……。三、教育大眾垃圾燒埋公害問題多:垃圾焚化及掩埋對環境的影響問題重重,因此有必要教育大眾,丟入垃圾筒之際,當思垃圾處理大不易!四、「前端思考-垃圾管理」勝過「末端思考-垃圾處理」:在垃圾產生之前,以避免垃圾產生的行動和方案,最終的目標就是達到完全沒有要掩埋或焚化的垃圾,也就是零廢棄。五、「全分類、回收再利用、零垃圾」要靠你我他:提醒大家食衣住行育樂消費過程中所出現的垃圾產自於你、我,而如何處理也該由你、我來著手。
綠色生活家(彩色圖文版)
「綠色生活家」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未來的潮流趨勢。「綠色生活家」引領讀者知道最新的環保生活須知,從飲食、室內裝潢、美容養生、服裝流行等作為各層面的探討,希望能提供讀者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及滿足雅致的生活品味。聽到「有機」、看到「綠色」會讓你聯想到什麼?糙米類的粗食、棉布麻衣、不濫殺野生動物,還是減少垃圾、資源再生的「綠色運動」。這些通通都對,但是如果你真心關懷地球、珍愛自己和身邊的親人,只有瞭解是不足夠。看完本書,你將會深刻感受到改變現有的生活模式,不僅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對未來,更是幸福而正確的選擇。不管是上班族、菜籃族、繭居族、SOHO族、白髮族、龐克族、養生族……哪一種族群的人,如果你還以為「環保」就是有關於垃圾回收分類,那就…太落伍囉!快點自力救濟吧!--熟讀本書,讓你成為跟上時代的「綠色生活家」!
綠色資本家
因為地球資源迅速耗竭,人類勢必將面對下一波的工業革命。身為一個開創性的綠色企業,英特飛將告訴你可永續性的實踐秘訣。作者雷.安德生把可永續性的追求比喻為「登上比聖母峰更高的山峰」,他鼓舞英特飛的所有員工動起來,針對每個可能產生污染物或廢料的製程,反覆檢討、修正、查核,目的是使人類在享受工業文明的同時,不要毀滅了地球上其他千千萬萬物種的未來。生態專家早有共識,無論「拯救地球」的口號怎樣響徹雲霄,假使工業界不帶頭推動,其他人的努力終將是杯水車薪。在本書中,雷.安德生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企業如何邁向可永續的雙贏」的實踐典範,對於有遠見、有良知的企業家、政治菁英乃至關心地球未來的社會大眾,都是絕佳的學習範本。
黑面琵鷺的鄉愁(續篇)
濱南工業區開發案位於台南縣將軍鄉青鯤鯓以南,七股鄉西寮村、龍山村以西的七股潟湖、沙洲、台鹽鹽田與近海海域;依據當初的構想,包括東帝士集團與燁隆集 團在內的開發業者,擬以填海造地的方式開發面積約為三千五百公頃的工業區,引進煉油、石化(東帝士)與煉鋼產業(燁隆),投資金額約為四千億;但這麼大的 開發規模在歷經第一階段的環境影響說明後,開發業者將開發面積縮小到2,659公頃,其中,使用潟湖的面積比例由100%降到29.6%。 & 然而,如此的規模,在第二階段環評中仍引發爭議,在環評委員與專家學者的不斷質疑中,開發業者終於經濟部門的協調下,於最近一次的環評專案小組會議中 (1999年7月23日),提出縮小規模方案。自從1993年7月,東帝士集團宣佈著手七輕建廠計畫,到1994年8月,東帝士與燁隆集團聯合提出「台南 縣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以迄今日。 & 這段漫長的五、六年歲月裡,地方住民與民間綠色團體基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護潟湖與濕地生態、漁業資源與黑面琵鷺」、「防止海岸國土流失」、「尊 重國際間二氧化碳減量要求、水資源永續利用與世代公平」等理由,堅決反對濱南開發案,從一連串的公聽會、記者會、村里巡迴說明會、抗爭、舉辦八日七夜的南 瀛苦行、串連發動1004全國愛鄉護水大請願活動、出版「黑面琵鷺的鄉愁」、舉辦「黑面琵鷺攝影展」,以至於規劃替代方案與帶動生態觀光旅遊熱潮。 & 我們除了以流血抗爭表達我們的不滿,也以軟性的訴求,透過演講、文字、影音與圖片記錄我們的主張,雖然我們獲得海外的迴響與國內的共鳴,但也一直受到「反 商、為反對而反對」的抹黑;雖然我們似乎已獲得政府高層的正面回應,但也深深感受到政府經濟掛帥、積極推動濱南案的壓力,而推動的壓力似乎一直是超越正面 的回應。
瓦礫中的小樹之歌:921失依孩子的故事
1999年9月21日凌晨,一場無情的地動山搖,造成2455人死亡,11305人受傷,並改變了許多家庭的命運。煙塵過後,天色漸明,在憂傷的瓦礫堆中,有134位未成年的孩子失去父母親,成了失依的孤兒,其中,年紀最小的未滿一歲,還在襁褓之中。詳細統計,「零歲至六歲」的幼兒有二十二位,「六歲至十二歲」的孩童有三十四位,「十二歲至十八歲」的青少年有七十八位。他們臉上留著未乾的淚痕,眼中有著倉皇的哀傷,既脆弱又堅強。他們是這場災難的倖存者,更是九十六個家庭遺留在世間的珍貴禮物。當時,雖然救災工作百廢待舉,但如何安置這些孩子,卻是首要之急。基於「血濃於水」的親情,有九成以上的孩子,由祖父母、叔叔、姑姑、阿姨或舅媽等家族親人扶養;其餘的孩子則進入育幼院或其他扶養家庭。小小年紀的他們,來到陌生的新家,一方面努力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一方面又要揮別命運帶來的心靈陰影。他們必須不斷為自己打氣,才能走過艱辛的童年跟青春期歲月。 而今,六年過去了,昔時牙牙學語的幼兒,已進入小學;當初滿臉稚氣的孩童,已長成早熟的青少年,更有七十五位已陸續成年,有的在大學和研究所就讀,有的踏入社會,有的結婚成家,開始孕育下一代。他們走過跟一般孩子不一樣的人生,帶著父母留給他們的愛,以及身邊親友和社會的祝福,混合著淚水、辛酸和微笑,努力地為自己的生命尋找希望和陽光。《瓦礫中的小樹之歌》是兒福聯盟的社工們,在過去六年來,透過定期訪視,陪伴孩子成長的一份珍貴整理記錄。當初,許多社工們根本沒有創傷輔導的經驗,卻只因為看見孩子孤單的眼神,就在心底許下承諾:「孩子,雖然我不知道可以為你做什麼,但請讓我在你身邊,一路陪伴你長大!」六年來,兒福聯盟的社工們在摸索中學習,有時雖感到疲憊挫折,但在團隊的支持中,不斷透過自我檢視而成長。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孩子們的堅強和韌性、扶養家庭的辛苦和付出,以及年輕社工員們在陪伴過程中的反省和思索。921是台灣全民共同經歷的傷痛,這些堅強小樹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即使生命無常,世事難料,但人性底層的愛與溫暖,卻是黑暗時刻最珍貴的力量。但願,我們能夠持續凝聚這份心意,疼惜所有受苦的孩子,並珍愛這片不斷受到重創,卻仍承載著我們家園的遼闊大地。
水:了解人類最珍貴的資源
「本書文字清晰流暢而且力道十足,令人愛不釋手。當統計數字顯示,全球乾淨無污染的地下含水層,已屆危急之際,在了解全世界的國家,無論『開發』或『未開發』,都遭遇同樣的挑戰後,多少令人感到舒坦些;看到作者把這些情況細心整理並加以敘述,更教人感到欣慰……」---瑞克.巴斯(Rick Bass);《滄海桑田不復在》(Where the Sea Used to Be)作者「作者描述了……全球各地乾燥地區的危急狀況,包括︰西南非、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埃及、以色列、印度、中亞……字裡行間彷彿吹來那股熱風,嚐到那帶鹽的氣味,看到那被風捲起的塵沙,甚至嚼到夾入齒縫間的沙粒。讀者還可以聽到地方政府汲汲營營地在策劃灌溉所帶來的好處,無視於它所造成的損害……全書淺顯易懂……即使若干年過去,它仍然是一本令人著迷的水資源參考書。」──《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水資源已經成為新世紀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書中滔滔不絕地陳述為何會演變至此?它代表什麼意涵?以及我們該怎麼做?這本書寫得正是時候,而且極具權威性,可讀性超高。」---莫里斯.史壯(Maurice Strong);地球評議會主席。「就我致力於全球水資源問題的專業生涯所知,我可以說,能使水源議題如此生動有趣,使大眾感到興味盎然的,沒有一本書可以媲美這部傑作。本書作者從水源的角度,掃描了全球的景況。他以流暢、幽默的文筆,以及一種罕見的深度睿智,刻畫人類未來將會如何面臨水源短缺的困境。這是一本絕妙好書,我極願意給這本書高度的評價以及推薦。」--桑德拉.波斯特爾(Sandra Postel);全球水資源政策計劃執行長
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實錄
本書為《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實錄》的摘要本,全書除第一篇緒說、第九篇成果與檢討外,計分各級政府重建重要措施、大地工程重建、公共建設重建、產業振興與重建、住宅及社區重建、生活重建與社區總體營造、民間參與七篇。這七篇分別針對各級政府與民間於九二一災後重建部份,加以蒐集編撰為實錄,以完整而有系統地保存重建資料,俾提供廣泛而有效的運用。 本書雖為摘要本,但九二一重建實錄的精華盡在於此。閱讀本書,可以了解面對九二一的空前災難,台灣人民如何本著堅毅奮發的強韌意志,從傾覆的廢墟中,重新建設美麗的家園;政府部門、民間部門如何攜手同心,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關懷,重新打造未來的願景。本書的出版,承蒙前行政院重建會劉副主任委員兼執行長兆玄、黃執行長榮村、陳執行長錦煌等人,分別追記任內主持九二一重建的艱辛與成果,豐富了本書的內容,使本書更具可讀性。
時終
「人文科學已經發展了一段時日,我們走過的路程預示了當往之方向。所有的過去僅是一個開始的開始;所有人類心智的成就僅是甦醒前的夢。」這是年輕威爾斯(H. G. Wells)在上個世紀的一段預言式風格的講演。他還強調了全球災難性的危機:「為何不會有某些事物把人類的種族及歷史毀滅殆盡?……某種來自太空的物體、瘟疫、空氣中的惡疾、隨彗星而來的毒素、地球內部噴發的氣體、新物種把我們當作獵物、藥物,或者人類的心智陷入毀滅性的瘋狂狀態。」對科學悲觀的他如果至今依然在世,眼前更甚於以往的科學進展恐怕更會讓他憂心忡忡。二十一世紀遺傳學、機器人學,以及奈米科技固然勾勒出令人興奮的前景,但新發現的影響良窳互見,科學強大力量所引發的威脅,真實得令人不安,而且不斷尖銳化。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人類不僅具備了以核戰毀滅文明的能力,並逐漸獲得同樣致命的生物學專業知識。電腦網路的風險威脅著社會的整合。而人類加諸全球環境的壓力更不斷升高,產生的風險可能高過地震、火山爆發及小行星撞擊等存在已久的災難。如果將整個太陽系的生命周期用一年的時間「快轉」播放,那麼有歷史記錄的時代會全部落在六月初,所佔的時間不到一分鐘。二十世紀會在三分之一秒中一閃而過。下一秒鐘的幾分之一將至關緊要。人類文明能不能熬過這最後關頭,取決於我們對諸多威脅的危機處理能力。這些努力同樣攸關小小的地球能否擁有宇宙級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未來是否可以更長久、更多元。文明歸零──新科技前景?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改變的不只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可能連人類本身都會被改變。一種具備超級智慧的機器可能是人類最後的發明。末日之鐘──軍備的賭注冷戰讓我們曝露在人類已知承受過的最高風險之中。核戰蹂躪世界的危險仍然隱隱作祟,可是源自新科學的威脅更為棘手。生物性威脅──恐怖主義與實驗室錯誤在二十年內,生物恐怖行動和生物學上的失誤將使一百萬人喪命。對往後數十年而言,這預示了什麼?透明社會──預防犯罪的權宜之計當只有區區幾個技術老練的人能夠威脅人類社會時,放棄隱私似乎是維持安全的最小代價。但「透明的社會」就夠安全嗎?捨棄與約制──科學陰暗面二十一世紀的科學展現了明亮的前景,可是也有黑暗的一面。將倫理的限制加諸研究之上,或者捨棄有潛在威脅性的科技,不但很難獲得共識,更難以執行。小行星撞擊──不可忽略的天災底線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帶來的危險要比墜機為大,這個風險不至於大到讓人夜不成眠,可是也沒有小到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第六次大滅絕──人類對世界的威脅人類的各種活動引發了什麼環境的變化,我們仍然不太暸解,或許會比地震、火山爆發及小行星撞擊等更具威脅性。風險管理──最小的機率、最大的危險可想而知,有些實驗可能會威脅到整個地球的安全。風險要低到什麼程度,才能許可這些實驗的進行?末日哲學家──人類未來的悲觀推論光憑思考能否告訴我們,人類來日無多?科學之終結?──人類心智的極限未來的愛因斯坦可能會超越目前有關時間、空間以及微觀世界的理論。可是,生命科學的全貌與複雜性,設下了人類心智可能永遠無法了解的謎。
為時未晚
遠在環保成為時尚話題之前,本書作者已提出警告:地球這個人類的家,已瀕臨毀滅。原因其實很簡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四十年來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糧食、土地、海洋、天然資源毫無節制地耗損,全球性的林本砍伐、空氣污染、沙漠蔓延不可遏止,日趨惡化。人類的生存正受到嚴重威脅。 裴徹是羅馬俱樂部的創始者,一直致力於評估人類的生存狀說;池田大作幾十年來風塵僕僕,宣揚佛教普渡眾 生,爭取和平。在本書中,表現了他們的俗世情懷和應付人類危機的精闢見解。在詳細討論了人與大自然、人與人的關係後,作者深刻地指出,人類需要一次道德上的革命,才能對自己及其與萬物的關 係,得到新的體會。
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
本書收錄2000年以來台灣與日本青年研究者交流會議的最新研究成果。延續重層壓縮型近代化的社會史研究角度,討論的範圍從臺灣延伸到東亞,展現了跨地域、跨座標的台灣史研究,也提示了東亞史研究的新視角。本書特色*從重層到跨界*思考台灣史研究的新方向*在東亞史的交錯中*尋找理解台灣史的新座標
生活中的無形殺手.危險的化學物質
精子數驟減,雌性的雄性化,雌雄同體......。持續破壞地球上所有生殖的環境荷爾蒙,現在世界上,在國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人類還有存活的空間嗎?另人錯愕的最新報告。
拯救鮭魚736一見證水域生態危機的魚
本書描述一隻植入晶片的鮭魚,游經山谷、草原、森林、農場、城市、海岸,回溯到出生地產卵的艱辛歷程!人類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看待所有生物的生命,但這是違反天地運作的常理的。這本概述鮭魚的一生是一個好例子,透過這段旅程,藉由魚的觀點,幫助我們回顧人類對待其他生命的方式,以及釀成全球環境惡化的禍因;或許再想想台灣河川的生物、也想想櫻花鉤吻鮭的未來!讓我們共同為自然生態的保護盡一份心力。
七個環保綠點子
你一定很好奇什麼是七個環保綠點子?自行車、保險套、吊扇、曬衣繩、泰式河粉、圖書館、瓢蟲,就是這七件東西;我知道你開始在心裡暗想,這那算得上是什麼神奇寶物其實這就是我們要訴諸的重點:簡簡單創告綠色新生活:小小幾個食、衣、住、行的綠點子,就可以明顯解決環保困境,人人成為地球模範生。自行車的神奇魔力=阻止在奈及利亞或阿拉斯加極區的油井鑽鑿。保險套的神奇妙用=拯救數百萬人免於疾病威脅及意外壞孕的機會。吊扇的神奇威力=阻止水力或核能發電廠的興建及臭氧層持續破洞的恐懼。曬衣繩的神奇魔法=肆無忌憚地盡情享用不請自來的免費太陽能。泰式河粉的神奇妙用=阻止造成現代人「富裕病」的無情肆虐。圖書館的神奇魔力=保護地球數以萬計物種永續生存的權利。專吃害蟲瓢蟲的神奇威力=阻止成千上萬座農場的殺蟲劑噴灑。相信你應該信服了吧!如果還是不服氣,歡迎來獻寶,相信你也有七件「寶物」,不但足以維護生態平衡機能,也可以讓地球環境永續承擔且利用。
環境科學概論
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是一個正在迅速發展著的新興科學。主要研究環境包括結構與狀態,它的運動變化規律及其與人類社會活動之間的關係,也即是砲瓅人類社會與環境之間協同演化、持續發展的規律和具體途徑。 其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決定了它不可能被傳統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中的任一門類所包容。因此,環境科學涵蓋的範圍甚廣,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又表明它與上述三大門類中許多學科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本書擬以《環境科學概》為名,探討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全球和筆者在台灣所面臨到環境重大問題。在實質上,對於各類環境污染問題,包括目常生活常見的污染,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特別在廢棄物的回收和減量方面,強調再利用和再循環的重要性。 闡明人類生活與環境變化的互動作用,警示大家只有一個地球,為了追求永續發展,期待廿一世紀是一個「環保的世紀」,為人類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發展的物質條件和建立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平衡及「第七倫」的環境倫理。
漫天蛙魚雨
作者簡介 作者傑瑞‧丹尼斯﹝Jerry Dennis﹞旅遊各地追尋對戶外題材的資訊。他為《紐約時報》、《奧杜邦》、《國家雜誌》、《野外運動》、《戶外生活》、《獨木舟》及《優涅讀者》等雜誌寫稿。談論不尋常野生動物行為的「自然詢問者」,是《野生動物保育》最受歡迎的專欄。 插圖作者格蘭‧渥爾夫﹝Glenn Wolff﹞,曾為十餘本書繪製過插圖。 四季變換與天空奇觀 世界是個奇妙之地,雖然英國詩人濟慈﹝John Keats﹞抱怨,自然科學家如果逮到機會,將「使彩虹解體」。過度解釋、分析,確有可能喪失事物的美感與神秘;但解開奧秘,並不一定會減少其所帶來的快樂。 認識世界以及其所運作的方式──不為征服,而是因為知識提高觀察的樂趣,加深我們的鑑賞力。守望自然,是心靈的饗宴;了解自然,是心智的盛饌。詩人和科學家證明,人類在兩方面都仍有所渴求。本書是生硬科學與傳奇神話的完美結合。 毫無疑問,這個世界是個奇妙之地,但有些時候,若非孩子們的提醒,我們很容易忘記它是多麼奇異而美妙。孩子們在牙牙學語時重新創造語言,也同樣地懷著探險家初履新大陸的驚奇,來發掘這個世界。他們看的既深且廣,對所見的事物充滿疑問。
你能懂-千禧蟲危機
解讀Y2K 電腦,是工業革命之後最偉大的發明,其快速運算的能力和各種程式的廣泛運用,數十年間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幾乎使人們相信,一個美好而理想的未來世界,是指日可以實現的。 然而,由於一個很小很小的疏忽,或者原來以為的並不太嚴重的問題,人類也即將、或者已經要為電腦科技的運用,付出歷史上最龐大的代價。保守估計,解決千禧蟲危機(Y2K)的代價高達六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如果發生問題之後的復原重建。 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問題,會像千禧蟲(Y2K)這樣,深入而廣泛的引起全球性的影響。而這個問題,又如此迫在眉睫,亟需所有的人去正視、面對與解決。 政府非常重視國內對這個的問題的處理,報章雜誌也不斷有Y2K的報導,可以說,社會各階層都漸漸了解Y2K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然而,一般民眾,對Y2K這個全球性的世紀問題,仍然相當陌生,甚至不覺得Y2K對個人有什麼影響。事實上,不管用不用電腦,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無法自外於Y2K帶來的災害。但是,沒有人可以確實告訴我們,Y2K危機會發生什麼事情,這也意謂著,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小從個人的銀行存款紀錄、醫院檢查結果,大到企業的作業流程、客戶資料、財務管理,工廠的生產與控制,整個社會的交通與秩序,國家與國家之間軍事的武器管制、防禦和攻擊,新聞媒體的運作等等,所有你想像得到的範圍,都可能發生重大的危機,並且造成極為嚴重的災難。而且所有的影響都會有連鎖反應。即使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可以克服Y2K危機,他還是不能避免受到Y2K的影響。 本書作者鄒景平小姐是國內對Y2K問題有相當研究的專家,她曾經深入訪問了許多企業,宣導Y2K,並協助他們處理Y2K,對Y2K可能造成的影響,有非常深入的評估,而張成華先生以淺顯的文字,把Y2K這個錯綜複雜的問題分析得非常清楚,相信對所有的讀者來說,閱讀本書,不但可以了解Y2K問題發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影響,並可以知道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採取有效的措施,使自己可能受到的損失減到最少。
綠色保險絲:大地的最後一道防線
綠色保險絲 在這本深具啟發性的書中,作者以詩人營造出的景象和他自己對環境的研究,清楚的揭示在相異的生態系統中各種複雜的聯繫網路。他帶領讀者進行了一趟生態之旅,從阿拉斯加的鮭魚行徑路線,到佛羅里達州的禾草之丘,再到南太平洋上的珊瑚礁小島,最後到達人跡罕至、荒涼蕭瑟的西藏高原。 本書密切結合了科學、藝術與文學,將自然演變過程和其受到的干擾,做出精密的科學計算,再配合抒情的筆調,生動活潑的描述自然界的奇景,以及今日自然界所面聯的威脅。 這本《綠色保險絲》是一本可以讓不學科學的人也可以一睹為快的生態探險之旅﹔並且更能令學科學的人,在顯微鏡底下重拾對世界之美的熱情。結合了個人的情感和知性的分析,哈特的故事不帶有一點說教的意味,告訴我們令人驕傲的科技發展和毫不留情的政治角力,是如何徹底破化了自然機制。 科學家的研究證實了詩人的洞察:當綠色保險絲留下我們從自然中創造出解放人類的能量,也可能是創造出人類破化自然的力量˙˙˙ 作者簡介 約翰˙哈特 加州柏克萊大學能量與資源的教授,同時為美國物理學會研究員。著有《思索地球的危機》,《耐心的地球》,《毒物A到Z》等書。
新世紀的環境保護政策
環境保護 永續發展、疼惜台灣,是推動環境保護及追求永續生存的基本共識。環顧過去環境保護之成效緩慢,甚至有更加惡化之現象,故藉由對問題的分析和探討,喚醒全民的環境危機,形成共識,繼而著眼全球,改革消費型的社會為保育為主的社會生活,以追求永續發展,創造人類的福祉。
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
自然保育行動 台灣地形複雜,自然景觀及野生動植物頗為豐富,因此享有「福爾摩沙」的美譽。但台灣的自然生態環境在追求經濟成長的政策下,以嚴重遭受破壞,並已逐漸反噬台灣經濟發展的結果,自然生態環境問題早已深入生活裡的每個角落,他不在只是一個區域性的公害或破壞事件,而是全民性的運動。
未來的地球:環境與人類健康
20世紀── 人類以每秒鐘相當一個足球場的速度摧毀熱帶雨林,物種加速滅絕,人類不治之症的藥方正迅速消失中。 台灣── 已開發國家禁用的農藥,輸往台灣大量使用,你知道你面臨了什麼食的危機? 邁向21世紀── 你是否期待著一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本書透過科學角度客觀剖析,告訴你環境與人類健康間鼻息相聞的密切關係。 一本繼《寂靜的春天》後,深入淺出的環保生活書,值得關心環境的現代人知性擁有!
全民參與搶救河川(下)
搶救河川 這本書所收錄的所有文章是中國時報河川保護小組結合環保署和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從今年 2 月 17 日開始,一連兩個週末共五天,分別在高雄、台南、台中、花蓮和台北五城市召開的五次「河川保護、地方自治與民眾參與研討會」中,針對高屏鹽水、大甲、美崙、和淡水等五大河域的污染現況和保護策略所寫的。 中國時報河川保護小組自 79 年成立以來,即以河川保護為相關主題,先後舉辦水的關懷、六年國建與水資源、水資源永續發展和水患與防洪排水等學術研討會,本年度則以強調「保護河川、地方自治、社區意識、及人文精神」為主。為了積極落實社區意識,今年學術研討會另一個重點,為結合社區運動,鼓勵積極推動的團體。因此,研討會之主軸係以學者專家的認知、政府單位的因硬漢環保團體之間的訴求為三大核心,針對高屏溪、鹽水溪、大甲溪、美崙溪和淡水河進行研討,期盼能拋磚引玉式的喚起「地方人關心地方事」的新治河理念。 本次顏倒會的成功特別要感謝總召集人蕭新煌教授(兼北區召集人)、中區召集人陳秋楊教授、南區(二)召集人陳鎮東教授和東區召集人徐國士教授,由於他們的精心籌劃使研討會能如期於 84 年2 月 17、18、19 及 25、26 日五天,分別假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台南成功大學、花蓮東華大學及台北台灣大學舉行,並獲致相當熱烈之迴響。 時報文教基金會一本回饋社會之熱忱,特將研討會成果重新彙編整理,分上下二冊出版,以饗讀者,並希望能提供政府與民間建立親水、近水文化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