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安全戰略的因素分析與評估:以國防安全為選項的時間序列迴歸分析
中國崛起受到國際政治的關注,已是不爭的事實;它的崛起是如何辦到的?它憑甚麼又要和平又可以崛起?這不僅是中國國家安全的議題,更涉及到其國家安全戰略的擘劃與執行。本書研究發現,中國的安全戰略發展脈絡,關鍵期是冷戰結束後,中國領導集體在全球化國際間的相互依存、合作協商趨勢下,「宏觀調控」國內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穩定成長,國家綜合實力逐年增強,使中國的「崛起」已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世界性課題。此外,中國領導階層對於國家實力增長的發展策略,也逐漸從「量」的發展,朝向「質」的轉變,充分體現依循「理性決策模式」的結果。對於中國領導階層的治國成就,或可稱之謂具全球化治國理念的「政治CEO」領導集體。&
戰略安全理論建構與政策研析
基於國際安全環境多元變化與安全威脅多樣化走向,國際事務與戰略的研究在後冷戰時代迄今面臨傳統與非傳統的挑戰:包括國際行為體的多樣化軍事科技激化衝突本質,以及全球化下經貿相互依存的態勢,如何跳脫傳統國際關係理論途徑,進而思考有利於台灣主體性與優勢性的戰略與計畫作為,成為本所建構淡江戰略學派,以台灣本土角度分析國際戰略與安全理論與實際的具體作為。
戰爭史:從拿破崙到波斯灣戰爭
戰爭史,是軍事院校通識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級中學以上國防通識教育課程之一。然而戰爭史的史料,浩繁廣泛,如何掌握戰爭史的主軸,確屬不易。本書即以讓初學者在有限時間內,掌握要旨、有效學習做為撰寫目標。本書取材內容,均為兵學發展史上重大轉折的戰史,共分六大主題,從拿破崙戰爭到波斯灣戰爭。蓋因拿破崙是近代兵學思想的啟迪者,因此以「拿破崙戰爭」來呈顯兵制和戰法的重大突破:「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總體戰與持久消耗戰的典型:「抗日戰爭」為關係我民族興亡與二次世界大戰反侵略戰爭的勝敗關鍵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閃擊戰、攻勢作戰、聯合作戰的實踐:「越南戰爭」是冷戰體系下的游擊戰爭,當代新戰爭模式(區域衝突、小戰爭、恐怖主義等)均為其變體:「波斯灣戰爭」則是當代軍事變革的領航者。本書為軍事教育通識課程教科書,內容強調閱讀動機的觸發,帶動系統性學習的自主性持續學習,透過史料與論述的呈顯,能提供實證運用的效果。
1871年班之甲午海戰(精裝兩冊+精美書盒)
甲午戰爭120週年 1871年班是中華海軍官校第一屆畢業生,他們以一校精英對抗日本全國的意志與戰力,形成一校對抗一國的壯烈海戰史詩。 & 本書講述1871年班同學的── 「使命與夢、榮譽與責任、成長與奮鬥、英烈與悲愴」 &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畢業二十七年後(1898)北大才創校。 & ◆鴉片戰爭後,大清體認到西洋科技與海上武力的威脅,進而構建一支新海軍,培訓第一批幹部。 & ◆這批同學懷抱科技建軍、海疆衛國的使命,精習輪機、航海,畢業後派任艦上歷練,並赴英法深造,繼自歐洲接艦返國。由於他們的努力,大清於十年間建立規模達到世界前十強的艦隊,並使中國自1884年中法戰爭之後就未再遭受列強來自海上的侵凌,直至1894年再逢日本。 & ◆1891年熱愛海軍的奕譞親王去世,整個海軍建軍停頓,戶部停購洋艦洋砲。相對的,日本除了貫徹連續八年的購艦計畫與歲入三成的海軍建軍籌費外,明治天皇更率先捐款帶動全國造艦興國的運動。大清的建軍停滯,使速度與火力不如日本。 &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71年班同學在北洋艦隊九艘主力戰艦中,有七位曾選赴歐洲深造,另兩位也曾赴歐洲接受接艦訓練,並於完訓合格後安全將艦駛返國門,其平均素質不亞於當下任何一海軍艦隊。但甲午海戰之後,九艦中有七艦艦長殉艦或殉海,再加上提督丁汝昌,他們的結局非常英烈! & 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鐵甲戰艦的海上大戰,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三回合大戰。 & CNA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總體戰實力差距太大。 & 作者郭延平與劉步蟾、林泰曾等1871年班同學們有相近的求學、參與建軍與艦隊歷練背景,只是時間相差一世紀。百年後,他以海軍專業角度分析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備戰成效、雙方指揮人員之培育及人格特質,以史詩方式寫出中華民族與1871年班同學的向海情懷,以及他們被誤解和承擔歷史的罵名。為還原歷史真貌,作者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時間把雙方軍艦、海戰場景,以電腦科技逼真還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 & 套書共分兩冊,《甲午海戰之CNA 1871年班史詩》是壯闊的長詩與海戰影像的重現,《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則詳盡介紹雙方軍艦之規格、性能和配置,以及中日將校資歷。看完這兩本書,相信對甲午海戰會有更深入之瞭解,對海軍未來應發展之方向,及對中華民族應如何面對海洋會有更正確之認知。 & 本書特色 & ◆套書版為兩冊精裝,裝入精美書盒,盒蓋口為磁鐵式,盒內附上金色絲帶,極具收藏價值。 &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週年紀念,值此之際回溯甲午百年來的爭議,有其重要意義。 & ◆為了以最大的真實表達1871年班同學的事蹟,作者排除需要許多自我揣想的長篇小說形式,以及容易成為意識型態的論述,最後選擇以史詩的方式來表達,因為這是最能深入掌握、表達人們情懷與夢、悲愴與激昂的胸襟,也是最寫實的表達方式。 & ◆本書以海軍專業的角度,深入研析大清帝國建立新海軍的背景、動機、計畫、和成效。除文字外還需要適當的圖相對應,但百年前的老照片解析度不佳,難以一窺全貌,作者因此決定以電腦構圖方式模擬與製圖,並遇見熱愛海軍艦船繪者吳欲賢先生,以其對電腦3D製圖有藝術家的狂熱、工程師的嚴謹和精準,完成了這兩本書,還原歷史真貌。 & ◆本書專屬網站:www.cna1871.com
經典戰役 Vol.2
史上沒有任何一場戰役會比史達林格勒之役還具重要性。在這座窩瓦河畔的城市爆發激戰之前,德軍正邁向勝利,但戰鬥結束之後,納粹德國無可避免地走向敗亡。 當第 6 軍團抵達窩瓦河之際,蘇聯人的反抗愈來愈強烈。史達林的殘酷命令確實起了作用,但群眾真誠的愛國心亦激勵了防衛者。蘇聯士兵的信件中揭露,可恨的侵略者已 深入他們的祖國一千五百公里,若無法在此擋下敵人,又能在哪裡繼續抵抗?到了一九四二年中期,所有的蘇聯人都已經了解,納粹份子視他們為「劣等人」,德國 的統治就代表將被自認為是主宰者的民族支配。此刻,是為生存而戰的時候了。
甲午海戰之CNA 1871年班史詩
甲午戰爭120週年 1871年班是中華海軍官校第一屆畢業生,他們以一校精英對抗日本全國的意志與戰力,形成一校對抗一國的壯烈海戰史詩。 & 本書講述1871年班同學的── 「使命與夢、榮譽與責任、成長與奮鬥、英烈與悲愴」 &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畢業二十七年後(1898)北大才創校。 & ◆鴉片戰爭後,大清體認到西洋科技與海上武力的威脅,進而構建一支新海軍,培訓第一批幹部。 & ◆這批同學懷抱科技建軍、海疆衛國的使命,精習輪機、航海,畢業後派任艦上歷練,並赴英法深造,繼自歐洲接艦返國。由於他們的努力,大清於十年間建立規模達到世界前十強的艦隊,並使中國自1884年中法戰爭之後就未再遭受列強來自海上的侵凌,直至1894年再逢日本。 & ◆1891年熱愛海軍的奕譞親王去世,整個海軍建軍停頓,戶部停購洋艦洋砲。相對的,日本除了貫徹連續八年的購艦計畫與歲入三成的海軍建軍籌費外,明治天皇更率先捐款帶動全國造艦興國的運動。大清的建軍停滯,使速度與火力不如日本。 &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71年班同學在北洋艦隊九艘主力戰艦中,有七位曾選赴歐洲深造,另兩位也曾赴歐洲接受接艦訓練,並於完訓合格後安全將艦駛返國門,其平均素質不亞於當下任何一海軍艦隊。但甲午海戰之後,九艦中有七艦艦長殉艦或殉海,再加上提督丁汝昌,他們的結局非常英烈! & 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鐵甲戰艦的海上大戰,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三回合大戰。 CNA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總體戰實力差距太大。 作者郭延平與劉步蟾、林泰曾等1871年班同學們有相近的求學、參與建軍與艦隊歷練背景,只是時間相差一世紀。百年後,他以海軍專業角度分析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備戰成效、雙方指揮人員之培育及人格特質,以史詩方式寫出中華民族與1871年班同學的向海情懷,以及他們被誤解和承擔歷史的罵名。為還原歷史真貌,作者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時間把雙方軍艦、海戰場景,以電腦科技逼真還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 《甲午海戰之CNA 1871年班史詩》是壯闊的長詩與海戰影像的重現。長詩連貫中華民族的整個海洋歷程,並以1871年班馬尾海校同學的豪情與悲壯為主軸,還原甲午海戰的情境、過程,以及戰後影響。而關於中日雙方的軍艦規格、性能和配置,以及雙方將校的資歷等細節,則另以《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一書詳盡介紹。看完這兩本書,相信對甲午海戰會有更深入之瞭解,對海軍未來應發展之方向,及對中華民族應如何面對海洋會有更正確之認知。 & 本書特色 &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週年紀念,值此之際回溯甲午百年來的爭議,有其重要意義。 ◆為了以最大的真實表達1871年班同學的事蹟,作者排除需要許多自我揣想的長篇小說形式,以及容易成為意識型態的論述,最後選擇以史詩的方式來表達,因為這是最能深入掌握、表達人們情懷與夢、悲愴與激昂的胸襟,也是最寫實的表達方式。 ◆本書以海軍專業的角度,深入研析大清帝國建立新海軍的背景、動機、計畫、和成效。除文字外還需要適當的圖相對應,但百年前的老照片解析度不佳,難以一窺全貌,作者因此決定以電腦構圖方式模擬與製圖,並遇見熱愛海軍艦船繪者吳欲賢先生,以其對電腦3D製圖有藝術家的狂熱、工程師的嚴謹和精準,完成了這兩本書,還原歷史真貌。 ◆本書專屬網站:www.cna1871.com
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
甲午戰爭120週年 1871年班是中華海軍官校第一屆畢業生,他們以一校精英對抗日本全國的意志與戰力,形成一校對抗一國的壯烈海戰史詩。 & 本書講述1871年班同學的── 「使命與夢、榮譽與責任、成長與奮鬥、英烈與悲愴」 &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畢業二十七年後(1898)北大才創校。 & ◆鴉片戰爭後,大清體認到西洋科技與海上武力的威脅,進而構建一支新海軍,培訓第一批幹部。 & ◆這批同學懷抱科技建軍、海疆衛國的使命,精習輪機、航海,畢業後派任艦上歷練,並赴英法深造,繼自歐洲接艦返國。由於他們的努力,大清於十年間建立規模達到世界前十強的艦隊,並使中國自1884年中法戰爭之後就未再遭受列強來自海上的侵凌,直至1894年再逢日本。 & ◆1891年熱愛海軍的奕譞親王去世,整個海軍建軍停頓,戶部停購洋艦洋砲。相對的,日本除了貫徹連續八年的購艦計畫與歲入三成的海軍建軍籌費外,明治天皇更率先捐款帶動全國造艦興國的運動。大清的建軍停滯,使速度與火力不如日本。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71年班同學在北洋艦隊九艘主力戰艦中,有七位曾選赴歐洲深造,另兩位也曾赴歐洲接受接艦訓練,並於完訓合格後安全將艦駛返國門,其平均素質不亞於當下任何一海軍艦隊。但甲午海戰之後,九艦中有七艦艦長殉艦或殉海,再加上提督丁汝昌,他們的結局非常英烈! & 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鐵甲戰艦的海上大戰,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三回合大戰。 CNA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總體戰實力差距太大。 作者郭延平與劉步蟾、林泰曾等1871年班同學們有相近的求學、參與建軍與艦隊歷練背景,只是時間相差一世紀。百年後,他以海軍專業角度分析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備戰成效、雙方指揮人員之培育及人格特質,以史詩方式寫出中華民族與1871年班同學的向海情懷,以及他們被誤解和承擔歷史的罵名。為還原歷史真貌,作者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時間把雙方軍艦、海戰場景,以電腦科技逼真還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 《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詳盡介紹中日雙方參戰軍艦的規格、性能和武力配置,以及中日將校資歷,並比較雙方的建軍時程和質量分析。而關於甲午海戰的整個過程,請詳見《甲午海戰之CNA 1871年班史詩》一書的壯闊長詩與海戰影像的重現。看完這兩本書,相信對甲午海戰會有更深入之瞭解,對海軍未來應發展之方向,及對中華民族應如何面對海洋會有更正確之認知。 & 本書特色 &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週年紀念,值此之際回溯甲午百年來的爭議,有其重要意義。 ◆為了以最大的真實表達1871年班同學的事蹟,作者排除需要許多自我揣想的長篇小說形式,以及容易成為意識型態的論述,最後選擇以史詩的方式來表達,因為這是最能深入掌握、表達人們情懷與夢、悲愴與激昂的胸襟,也是最寫實的表達方式。 ◆本書以海軍專業的角度,深入研析大清帝國建立新海軍的背景、動機、計畫、和成效。除文字外還需要適當的圖相對應,但百年前的老照片解析度不佳,難以一窺全貌,作者因此決定以電腦構圖方式模擬與製圖,並遇見熱愛海軍艦船繪者吳欲賢先生,以其對電腦3D製圖有藝術家的狂熱、工程師的嚴謹和精準,完成了這兩本書,還原歷史真貌。 ◆本書專屬網站:www.cna1871.com &
21世紀日本對中外交決策模式研究:以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為例
本書探究日本對中外交政策決策模式的體制變革。過去日本外交主要是受到美國外壓影響,外務省相對保持獨立性,內閣官邸則因人員編制與派閥牽制而功能受限。2001年橋本行改實施後,大幅擴增了內閣府的人員編制,使得官邸主導外交成為可能。2005年,小泉純一郎與胡錦濤開啟了第一次戰略對話,2006年安倍晉三上任後便以此平台為基礎,成功訪問中國,呼籲日中建立戰略互惠關係,強化兩國在政治、經濟層面的合作,雙方並在2008年福田時代簽訂了確立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政治文件,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架構也延續到民主黨政權的對中外交政策。本書以外交政策分析為出發點,嘗試藉由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案例,來了解日本外交決策模式中各行為者所扮演的角色。
豹式戰車 The Panther Tank
精闢剖析二戰德國豹式戰車的結構與發展深入探討豹式戰車在各大戰場的作戰表現 二次大戰初期,納粹德國發動著名的「閃擊戰」橫掃波蘭與法國,盟軍的反抗勢力皆擋不住所向披靡的德軍裝甲師。不過,西元一九四一年夏德國入侵蘇聯之後,挺進的德國裝甲部隊遇上了T-34型戰車,它擁有貫穿德軍所有裝甲車的火力,而且能防禦任何反戰車砲的攻擊。因此德國迫切需要一款能與T-34匹敵的武器,豹式戰車於焉誕生。豹式戰車的起步並不是很順遂。其生涯中第一場戰役便是二次大戰最大規模的戰車大對決,也就是一九四三年七月的庫斯克會戰。由於早期型的豹式戰車經常發生機械故障,加上投入戰場的數量太少,所以未能發揮應有的戰力。後來,豹式戰車進行大幅的改良,最後產生了令人聞風喪膽的豹式G型戰車。
經典戰役 Vol.1
精闢剖析德國 二次大戰中發動的經典戰役 深入探討 經典戰役的激烈過程與實況 檢視二次大戰時期的德國武器和運用戰術,特載德軍的主要火砲、戰車、船艦與飛機。早期的德國裝甲車設計精良且機動性高,雖然火力欠佳,卻能成功將「閃擊戰」的恐慌擴及全歐。
陸戰《一次大戰至二十一世紀》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以來,坦克、化學戰爭、自動武器和核武器的出現,使得戰爭變得空前的血腥而殘酷。而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波灣戰爭的現今,戰爭的發展更是瞬息萬變,臻至一日千里之境。《陸戰:一次大戰至二十一世紀》描繪自西元一九一四年以來,從法蘭德斯浴血壕溝戰到近來巴爾幹半島、車臣及伊拉克的陸戰史。本書依照時間順序,講述著名的戰役,剖析各地革命及內戰的原由。本書豐富的圖片、全彩插圖、地圖和圖表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戰爭的勝利和恐怖。
和諧世界與亞太權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戰略文化,與地緣戰略
和諧世界是中國政府在胡錦濤執政期間為了呼應強調中國政治制度與文化優越性的新中國中心主義而進行的世界觀建構。 和 諧世界繼承中國自冷戰以來追求全球體系多極化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指導,試圖將亞太發展為美中並立、中國領導東亞的兩極體系。 作為實現此一目標的手段,中國的地緣戰略受其內政導向戰略文化攻勢本質的影響,始終強調武力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性與效用,但在行為上則展現出慎重緩圖的特色;而純粹陸權性格的 傳統,以及源自蘇聯的區域控制海洋戰略,則促使其追求將西太平洋島鏈地區作為畫分與美國勢力範圍的戰略緩衝區。 亞太權力平衡因此難以走向和諧世界追求的合 作性均衡,只能朝向以傳統的競爭型權力平衡為基礎的冷和平狀態。
空戰《一次大戰至反恐戰爭》
自西元一九一五年德軍首次展開大規模空襲作戰以來,制空權逐漸掌握了戰爭的走向,由此各國均投入大量資源,競相研發新型戰機,以奪取空戰勝利。《空戰:一次大戰至反恐戰爭》以數百餘幅珍貴的戰時照片,概述了空戰在幾十年間的發展過程和重要里程碑,詳細介紹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所進行的各次著名空戰進行,客觀評述各作戰方在空戰戰術上的缺失。對戰爭中所出現的各種新型軍機,書中皆以彩色工藝圖、具體數據加以輔助說明,從多元角度出發,一展波瀾壯闊大空戰之風采。
海戰《一次大戰至波灣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海戰愈來愈受到重視。全球軍事強國對於海上武器的研發,不遺餘力,企圖爭奪海上霸主地位。 《海戰:一次大戰至波灣戰爭》精選海戰發展數十年之經典戰列,詳細描寫戰役,評述作戰雙方戰術戰略,細數海戰的發展歷程。書中以生動的戰時照片、戰艦平面圖、戰鬥示意彩圖等等,全面展示海戰及海上武器的演變。 本書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至冷戰時期所出現的各艘著名戰艦,以及其研發過程、參數裝備等都輔以解說,使讀者深入瞭解波瀾壯闊的海戰史。
戰爭藝術:戰略、大戰術、以及政治軍事的綜合原則
與拿破崙同一時代的戰略師想大師,約米尼將軍,素與克勞塞維茨並列二大西方兵聖。他曾精準預測拿破崙的戰略路線,令拿翁驚訝不已。而拿破崙在遠征俄國的路上,也因為未能遵守約米尼的提醒,疏忽了補給路線的安全,而兵敗如山倒。後世兵學家如此稱許他:「天生約米尼,即是要讓他擔任教師,告訴世人拿破崙成與敗的教訓」。 更不可思議的是,約米尼沒有受過任何的正式軍事教育,可以說是無師自通的天才。但也正因為沒有受到正規思想的束縛,他能站在宏觀的角度,爬梳出戰爭的原則。他整理出來的四大戰爭原則「目標原則、安全原則、集中與節約的原則、機動原則、合作原則」也被我國國軍教範的「戰爭的十項原則」悉數納入。 在其傳世巨著《戰爭藝術》一書中,約米尼將戰爭的基本觀念與原則做了澄清的解釋和客觀的分析,他將科學研究的精神與方法帶入這個一向被認為不能「科學化」的神祕領域,使人們認清智慧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他一方面反對把戰爭的藝術簡化為一種「科學」,不能用簡單的機械方式計算出致勝的秘方,但也強調透過對戰爭史的細膩研究,我們能夠總括出戰爭的基本原理,「如善用之則必可成功,反之則必敗。」 約米尼從戰史中分析歸納出來的《戰爭藝術》,對當時乃至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至為深遠,無人能出其右,更成為戰略研究的圭臬。即連海軍戰略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也自承受約米尼影響甚深。 本書特色 令拿破崙讚嘆、令克勞塞維茨也為之失色 西方戰略大師約米尼的傳世經典鉅作――《戰爭藝術》 ★《戰爭藝術》是西方兵聖約米尼最偉大的戰略思想著作,被公認為「為國王和政治家所寫的論著」、「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軍事教科書」,且至今仍為世界各國兵學家必讀之經典。 ★美國西點軍校與我國三軍大學都曾列為戰略教科書。 ★我國戰略研究泰斗――鈕先鍾老師――經典譯本與權威介紹。
1949古寧頭戰紀:影響台海兩岸一場關鍵性的戰役
金門蕞爾小島,自古就是海疆重鎮、兵家必爭之地。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大陸淪陷,十月二十五日凌晨,在古寧頭爆發一場攸關今日兩岸局勢的激戰,中共準備打下金門,再進攻臺灣。這場戰役──史稱「古寧頭大戰」,共軍全軍覆沒,金門成為一座無法被共產黨解放的島嶼;短短五十六小時,規模不大,參戰人員不多,影響卻很深遠,發揮旋乾轉坤的力量,穩住國府風雨飄搖的局勢,奠定臺灣今天的發展局面,也決定了兩岸爾後幾十年的歷史命運。 作者身為古寧頭人,在戰火中出生、成長、淬煉,從戰爭的背影之中,尋繹出國府生死存亡的一戰,一字一句寫下時間無法褪去的烽火情懷,並為它找出歷史的座標。翻閱這本書,好比打開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說,你會跟著文字起伏激盪,然後重新咀嚼幸福,因而更珍惜今日所擁有的一切。 古寧頭大戰60週年,這是一本紀念意義很大的歷史讀物,記者出生的作者,書寫筆觸比一般歷史書籍更加感性柔軟;透過採訪用第一人稱觀點來描繪戰爭,深刻的刻劃讓它比小說更加動人。
步兵攻擊:經驗與教訓
「攻擊、攻擊、再攻擊!」 當年「沙漠之狐」隆美爾官拜中校,在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步兵學校擔任教官,將實際參與一次大戰時多場戰役的親身經驗綜整之後出版了本書,對隆美爾未來的軍旅生涯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 在這三年的作戰期間,從初戰的比利時、法國戰場,至東線的羅馬尼亞、南線的義大利,他一路轉戰過來的經驗與教訓為何?為何德國軍官具備了較高的優越感? 從青澀、大膽到果斷、機智,一代名將的成長歷程。 本書初版年分為1937年,迄今歷經過多次再版及世界多種語文版本的發行,卻從未出現中文的完整翻譯版。有鑑於此,與隆美爾同為步兵軍官的譯者,從自身專業出發,試圖跨越地理、多國語言、歷史、文化……等多重面向,終於讓本書問世。 然而,戰爭畢竟是一將功成的慘痛教訓。誠如隆美爾在自序中提到的:「那些消耗巨大物資與慘痛犧牲為代價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將是本書所望留給人們刻骨銘心的借鏡。」 本書特色 ◎書中作戰要圖均出自隆美爾手稿。 ◎簡潔的「行動檢討」提綱挈領,使讀者迅速掌握要點。 ◎汲取實戰經驗與教訓以為後人借鏡,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悲慘的戰況,令人驚心動魄。 ◎深入了解擔任初級軍事指揮官的心路歷程與內心掙扎。
鬼谷子天下第一兵法奇書
【鬼谷子】是一部集合心裡揣摩、臨陣對敵、政治謀略的兵法奇書;從古迄今千百年來,一直都有超強的實用價值,和借鑑理論。 【鬼谷子】兵法年代久遠,原文理論高奧深邃、字句艱澀幽玄、內容神秘奇妙;潛謀於無形無體、常勝於不爭不計,為古今中外兵家謀略之精粹。 本書採擷精髓要義,淺入淺出結合歷史典故和當今實例,將這本“天下第一兵法奇書”,全景展現公諸教化蒼生黎民。
素書天下第一謀略奇書
“素書”的作者黃石公,是一位秦末漢初的隱世奇人; 後得道成仙,被道教奉為神明,列入“封神榜”。 & 張良淪落至下邳橋下,從黃石公處獲贈此書,熟讀素書,由一介凡生,進長為一個精通治國方略、進退方圓、深謀遠慮、批亢擣虛的兵家大師。 漢高祖˙劉邦慨喟:「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吾遠不如張良矣!」。更值得後世功臣名將學習的是,張良懂得避開“功高震主”的忌諱,遂能與蕭何、韓信、英布等,被卸磨弒驢的不同下場,從素書中學得功成名就、急流勇退的悞道。
裝甲指揮官戰記
拉開閃電戰的序幕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屈辱,德國人臥薪嘗膽、整軍經武,終於在敗戰後不到廿年的時間內奇蹟似的崛起,並以發展新型態的「閃電戰術橫掃歐陸,讓騎兵王國的波蘭、陸上強權的法國迅速潰敗,軍事成就再創新頁並永載史冊,成功開創20世紀機動戰的經典模式………巴巴羅沙作戰開始1941年6月22日,三大集團軍麾下的百萬德軍跨過德、蘇分界線,成千上萬輛的機甲車隊浩浩蕩蕩的開進號稱有大地之母的俄國草原,追尋著拿破崙征俄的腳步一路往東,連莫斯科都近在百里唾手可得之遙了,眼看就要完成歷史上另一個偉大的成就,但是零下40℃的風雪、四面埋伏的紅軍……纏戰撒哈拉黃沙滾滾、烈日無情,短小精幹的非洲軍在「沙漠之狐隆美爾的靈活指揮下,不斷地給予古板守舊的英軍第8軍團痛擊,打得湯米叫苦連天、頻換指揮官;但是儘管北非的德軍相較於東線上損小、效高,卻依然得不到元首關愛的眼神。在奪下托布魯克要塞後,這一路向開羅急進的鐵血兵團終於在艾拉敏被擋了下來,至此,軸心軍再也沒有辦法向前一步……狙擊諾曼第盟軍集結史上最浩大的無敵艦隊,成功於諾曼第半島開闢了「第二戰場的灘頭堡,在當時唯一能正面迎戰盟軍登陸大軍的裝甲部隊卻苦於命令限制無法出戰,以致喪失掉反擊的良機,不過隨後看德軍將兵如何將士用命,以純熟的戰技和超乎常人戰志,對抗擁有絕對空優掩護下的盟軍洪流,一路從卡恩、法萊斯逐次抵抗到斯特拉斯堡;並在第三帝國最後一次的聖誕節發動絕望的阿登反擊戰,然而對於戰略目標設定的安特衛普終究還是一場夢……柏林保衛戰德國遭到同盟國軍隊的東西夾擊致使戰線崩壞,連帝國的首都-柏林也岌岌可危;戰力早已殘破不堪、拼拼湊湊而成的德軍最後裝甲部隊殘餘勢力,如何視死如歸地與殺進德國境內的紅軍裝甲洪流對抗,並為爭取百萬平民向西方逃難的寶貴時間而做最後垂死的掙扎……戰俘與重生血債血還,德國人再次嚐到戰敗的命運,這一次大戰後的結局比上一次更慘,驕傲的德意志淪落到幾乎分裂、亡國的情況,數百萬的德國戰俘成了史達林古拉格勞改營的免費勞工,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從事生產勞動與承受非人道的待遇,無數人客死異鄉;僥倖存活下來而返國者卻又……本書特色藉由第一人稱的實際參與方式,詳述德國在第二次大戰中的各項重要戰役, 同時適時適地與當時歷史名人、名將連結,讓讀者產生親身融入感情。另外作者以德國軍人的觀點出發加以評析,對比於坊間大量以英、美觀點為主的二次大戰紀錄出版品,雖然是小說形式的作品,卻也增加額外的學術參考價值。
司馬法今註今譯(新版)
《司馬法》又稱《司馬兵法》、《司馬穰苴兵法》。相傳是姜子牙所寫。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戰國初期齊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馬兵法,同時也把春秋末期齊景公時的將軍司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司馬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稱《軍禮司馬法》,共155篇。漢朝以後,該書多有散佚,至唐朝編《隋書.經籍志》時錄為三卷五篇,列入子部兵家類,稱為《司馬法》,即今本《司馬法》的原型。其中既涉及了春秋時的制度也涉及了戰國時的制度。對於該書的真偽、成書年代、作者等問題,歷代學者均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現今本共有五篇:「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都只是取本篇文中最前句的文字來當篇名。今將本書逐句註解,按段今譯完畢。本書特色「古籍今註今譯」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家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絕戰:金門:古寧頭戰役 結局或者開始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南京戰區副司令 王洪光對國共金門-古寧頭戰役的戰史研究和深刻反思1.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高級將領在海外首次出版專業著作2.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3.對軍事史戰史的專業研討4.內容詳盡,資料完備,論述清晰
絕戰:金門:古寧頭戰役 血戰到底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南京戰區副司令 王洪光對國共金門-古寧頭戰役的戰史研究和深刻反思1.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高級將領在海外首次出版專業著作2.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3.對軍事史戰史的專業研討4.內容詳盡,資料完備,論述清晰
追捕納粹1945:半世紀的漫長路,還原歷史真相
從1945年至2010年,橫跨超過半個世紀的納粹追捕行動,遲來的正義方能稍稍撫慰無名的受難靈魂。本書帶領讀者重新看待一個認同混淆的時代。權力的滋味讓人迷失;灰色地帶的界線讓道德腐化;公眾輿論和國家的官方責任在進行著拉鋸戰;殘破的記憶仍然希冀被傳承下去。反思歷史的真相,是無法閃躲的全民責任。本書特色納粹屠殺猶太民族,集中營、大屠殺、毒氣室、活體實驗、人體紋身標本……,這一個個令人驚心動魄的名詞,皆是殘酷時代的真實刻劃。 正義是存活下去的唯一動力。死亡集中營的倖存者維森塔爾,和拒絕沉默的克拉斯費爾德夫婦,在一個世人都想遺忘的世界,帶著一份孤執和勇氣,努力不懈地追捕納粹劊子手,成就生命中的偉大壯舉。在追捕納粹的過程中,受害者重新擁有了靈魂。「透過呼喊名字,使無數被劊子手毀滅的無名靈魂從黑夜和烏雲中走出來……記憶,是唯一的紐帶,這條紐帶將那些納粹死亡車隊所承載的亡靈從虛無中拉了出來……」
驚異!世界史:染血的世界地圖
死亡領域,請勿靠近!揭露遍布各地,真實殘酷的危險禁區!有人說:戰爭是為了呼喚和平的到來然而,這背後隱藏多少私慾、利益造成人禍染紅了世界每個角落於是天災的降臨,成為人們口中顫慄的天譴說......這個世界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和平、安穩!血腥之紅──柬埔寨殺很大的航道──索馬利亞黑色殺戮劇的舞台──剛果我不高雅,我很殘暴──太子港被殺死還是病死,請選擇!──金夏沙進來了,別想出去!──奧斯威辛集中營這堂我們來上…灌水課──S-21集中營殺成千古仇──馬哈大屠殺核子大毀滅──車諾比核電廠爆炸案雙塔奇謀?──九一一事件海神的暴怒──印度洋大海嘯殺啊!天皇萬歲!──南京大屠殺看我肉身擋車!──六四天安門事件戰爭饑荒、能源爭奪、致命病毒、洪水乾旱、環境污染、暴力殺戮……我們只是很幸運的生活在少數安定、富裕的環境。本書將告訴你,這個世界真實殘酷的一面,詳細記錄許多已發生,或是正在發生的血腥殘殺、政變動亂、毀滅性災害!所有讓人害怕的危險地點、恐怖地域、死亡禁地,就遍佈在這片染血的世界地圖上!無論是統治者暴虐無道的殘酷鎮壓、變態殘忍的迷信風俗、長年陷於戰爭中的血腥國家,還是充滿暴力犯罪的可怕都市、泯滅天良的集中營種族屠殺、海盜肆虐血染海洋......人性比我們想像中的冷血,在贏家的歷史背後,才是真正恐怖、無情的真相!最後你會驚訝、錯愕的發現,這世界沒有真正的淨土!每個人都活在這片瘋狂、現實的土地上,每個角落都染滿了我們看不見的深紅!戰亂 罪惡 屠殺 災難歡迎和我們一起踏入生靈塗炭的奪命區域
規復釣魚台:從漢疆突擊隊出發
本書特別從琉球地位未定論,與釣魚台海權爭議,討論未來發展,也從國家安全戰略觀點,探討釣魚台主權維護。以及兩岸如何突破日本侵占釣魚台的技倆入手。另就釣魚台事件的大陸觀點,與日本相關視角的討論,並就日本聲稱擁有釣魚台主權的論據,提出完整辨析,強力駁斥日方的說詞。並就所謂「新稀土戰爭」、與日本海上保安廳及陸海空自衛隊的實力,做完整評析。尤其討論萬一釣島戰爭開打,戰爭將如何啟戰與終戰?而兩岸聯手保釣可行性又將如何?由本書專家學者各紓己見。本書是歷年來有關釣魚台問題的有關著作中,極少數公開發行討論釣島軍事問題的專業著作,資料豐富,立論精闢,時效最新,甚至到了印刷前一刻仍有完整論述,尤其對台、美、日、中四方在釣島週邊海域的軍事力量有客觀的評論與報導。
墨子釣島鬥魯班與白象海之戰
釣魚台衝突,引發台日中美的多邊緊張。如果情勢惡化,甚至會引起戰爭。這個爭端如何解決呢?作者認為,釣魚台僵局過去不能突破的主因,不是爭議各方沒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在於沒有一方願意先從己方立場退讓出來,去直接站在那各方都可以接受的甜蜜點。台日中三方,能不能找出解決的辦法呢?本書令人熱血沸騰,在激昂的論點中,有許多理性的觀點,值得政府和民間共同關注。
二戰德國秘密武器
在既漫長又艱苦的戰爭過程中,迫使人類用盡聰明才智來發展新式武器,贏得戰爭。由於科學和技術上的突破性創新,而這些武器的性能達到了先前無法想像的層次。雖然目標是贏得勝利,但從科技發展的進程來思考這些武器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是巨大且傑出的貢獻,還是人類文明終將自我毀滅。《二戰德國祕密武器》深入且詳盡地探討二次大戰中的德國科學家在一場所謂的真正科技戰爭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 例如在噴射機方面,像是漢克爾He-162「國民戰鬥機」、還有外形極具未來感、就像太空船一樣的哥塔Go-229,還有具備前掠翼的容克斯Ju-287;並詳細解說地對地飛彈的出現,也著重於德國試圖製造空對空武器,以擊敗盟軍的戰略轟炸作戰。德國發展出的空對面武器,像是X-1導引炸彈;此外德國也發展了面對空飛彈,像是用膠合板製成的「龍膽」和V2體積較小的表親「瀑布」飛彈。 在陸上武器方面,也觀察到希特勒對龐然大物的迷戀,是如何導致德國專家設計和建造具有懾人巨大尺寸的火砲和戰車;至於鼠式戰車的重量則超過一百五十噸!在海上,記錄了德國在潛艇艇身建造和推進系統方面的進步,以及涉足微型U艇領域的過程。最後則檢視了一些最陰險、最具毀滅性潛力的武器,也就是核生化武器,包括德國尋求製造原子彈,以及發展最劇毒的神經毒氣,像是沙林和索曼等。
全球直擊!63大犯罪現場
20世紀以來,震驚世界的重大犯罪事件本書精選出許多案件,這些犯罪涉及竊盜、搶劫、槍殺、恐怖攻擊、販毒、爆炸等多方面內容,並透過犯罪現場照片、現場直擊、事實真相、焦點人物等形式呈現給讀者。本書特色本書詳述了犯罪現場的一些線索,希望不僅能給人們警示,還希望有些歷史上的懸案能夠早日水落石出。1947年1月,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的「黑色大麗花」謀殺案。從現場照片中,人們看到被稱為「黑色大麗花」的電影女演員伊麗莎白,她赤裸的屍體已被犯罪分子分成兩段。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達拉斯時報》攝影記者羅伯特在俱樂部老闆舉槍射殺行刺甘迺迪凶手奧斯瓦爾德時,搶好時機按下快門,為人們定格在這動人心魄的一幕。1972年9月5日,發生在第20屆奧運會的慕尼黑慘案,開啟了恐怖攻擊的先例。此後,奧運會的保安工作便成為一項重要內容。1994年4月6日,盧安達發生胡圖族人針對圖西族人的屠殺。時隔不久,人們在盧安達一處教堂發現了300多個遇難者的頭骨。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恐怖襲擊。世貿大樓發生爆炸時即將傾覆的瞬間照片,永遠烙印在人們的心頭。
現代空戰
自二戰結束後,世界進入美蘇爭霸的冷戰僵局,新戰機紛紛亮相開啟了空中軍備競賽。隨著戰機日益發展,傳統的轟炸機已不敷作戰所需,戰術及戰略兩用的轟炸機相繼問世,進一步了改變戰爭的形態。《現代空戰》描寫自二次大戰之後迄今的空戰史,以及重大戰役的核心戰機,如冷戰的 U-2 偵察機;北約的主力機種洛克希德 F-104 等等。本書完整介紹了轟炸機從第二代至第四代的演進史、海外服役情況、參戰經歷,以及作戰的主力戰機,如美國 B-52 轟炸機、俄「逆火式」轟炸機等。且看法國達梭公司製造的幻象機,如何奠定獨霸全球的地位?而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廠,更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內應美軍要求在短短 180 天內交機?全書內容廣泛,作者精闢剖析各場戰役的戰略方針、各類戰機的沿革,更以彩圖輔助說明,帶領讀者一覽聲勢壯闊之空戰風采。
國家戰略的理論與實踐-增訂版二版
國家戰略,為國家階層的戰略,是戰略層次的金字塔頂。英國及部份歐洲國家稱為「大戰略」(Grand Strategy),法國稱為「總體戰略」(Total Strategy),前蘇俄稱為「整體戰略」(Integral Strategy),美國、中共、日本、韓國、我國等稱為「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其詞雖異,其意概同,旨在發展與運用國力,使國家永續經營,長治久安。本書以較廣泛的角度,解析國家戰略理論架構,使讀者對國家戰略,能作系統化的瞭解。科技日新月異,時代變遷快速,戰略思維不斷創新,趁著本書增訂再版,首先將書中錯別字校正,其次就需要充實者增訂補充,增編第一章第二節「國家的力量」、第三章第三節「國防」;增加第三章國家發展指導、第四章軍事戰略計畫架構、第五章提高教育素質、提昇軍事專業、推動科技發展策略。並增加「附錄」,引述美國布希政府《打擊恐怖主義國家戰略》,他山之石,以供參考。使本書的理論與實務,更為完整。本書特色本書從廣泛的角度解析國家戰略,建構國家戰略理論體系,並提出制訂程序、戰略決策與研究方法,中外學說與制度兼採,理論與實務並重,使國家戰略理論體系與運作,合理周延。對國家安全、國家發展、國防及政治、經濟、心理、軍事、科技戰略研究,亦甚具助益。是一本有學術研究與實用價值的專業著作。
戰略透視:冷戰後美國層級戰略體系
本書共分四篇十五章,第一篇為理論與「層級戰略」的陳述,主要介紹「層級戰略」在理論與東西方戰略思想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社會科學知識暨研究方法的建構,說明「層級戰略」為可行的研究途徑。第二篇為「國家戰略」篇,主要檢視柯林頓及小布希政府時期有關國土安全、打擊恐怖主義、伊拉克戰爭勝利、打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及確保網路空間安全等「國家戰略」與「國家安全戰略」所揭櫫三個核心目標的關係。第三篇為「國防戰略」篇,主要分析柯林頓及小布希政府時期有關「四年期國防總檢」與「國防戰略」的內涵。第四篇則為「軍事戰略」篇,主要論述柯林頓及小布希政府時期有關反恐及打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等軍事作為。冀望經由以「國家戰略」為首,「國防戰略」為體,「國家軍事戰略」為支,建立對美國全方位戰略體系的認知。
空中決戰
在二次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在戰場上愈加重要。在西歐,英國皇家空軍與德國空軍殊死搏鬥;歐洲各國空軍奮力抵抗德國空軍;在非洲,德軍憑藉空中優勢迅速佔領北非。與此同時,地球東面上空也烽煙四起。蘇聯空軍以血肉之軀,保衛國家領空;太平洋上,美國空軍與日空軍大戰方酣。 《空中決戰》以詳實且深入的二次世界大戰空中軍事行動、世界各地的軍事衝突為背景,清楚呈現軍機的作用。本書全面展現西元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五年間,西線戰區、非洲戰場、東線戰區和太平洋戰區各場空中戰役,精闢剖析各作戰方的戰術運用以及戰略得失。本書內容廣泛,除了包含精彩空中戰鬥照片與經典戰機圖片外,更配有詳細解說以及戰機數據,為讀者全方位展現二次大戰中精彩空戰場面。
你一定要懂的姜太公兵法
借古鑑今 最高兵法中國悠久燦爛的文明中,兵書戰策一向是成功人士的必讀聖經。古時的兵法謀略無疑地超越時空界限成為行事決策、克己制人的雄兵利器。中國古代的兵書戰策的用兵藝術,至今仍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這些凝聚智慧的偉大作品,對現代的人們有諸多教益和啟迪,是非讀不可的謀略寶典。
歷史的糾結:台美關係的戰略合作與分歧(2
本書透過不同層面的分析,檢討陳水扁政府執政八年內重大政策的決策過程,以及其對台灣和美國關係,台灣與中國關係,以及統一與獨立走向的影響。目的在找出領導者面臨決策情境時,如何權衡國內外壓力以及提升團隊決策品質的方法,同時藉由具體事例的檢驗,提出未來改善決策過程缺失之道。
海戰《一次大戰至波灣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海戰愈來愈受到重視。全球軍事強國對於海上武器的研發,不遺餘力,企圖爭奪海上霸主地位。《海戰:一次大戰至波灣戰爭》精選海戰發展數十年之經典戰列,詳細描寫戰役,評述作戰雙方戰術戰略,細數海戰的發展歷程。書中以生動的戰時照片、戰艦平面圖、戰鬥示意彩圖等等,全面展示海戰及海上武器的演變。本書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至冷戰時期所出現的各艘著名戰艦,以及其研發過程、參數裝備等都輔以解說,使讀者深入瞭解波瀾壯闊的海戰史。
黨衛軍祕密檔案:西線
對許多人來說,即使是過了六十多年以後,他們仍著迷於深入探索關於二次大戰時期武裝黨衛軍的一切。《黨衛軍祕密檔案:西線》記錄了武裝黨衛軍各師在法國、低地國、巴爾幹半島、義大利和德國本土的赫赫戰功,每幅照片都有詳盡的文字說明,當中包括法國淪陷、諾曼第戰役及突出部之役等各重大戰役。本書擁有二百五十幅先前從未公開過的照片,栩栩如生地描繪出西元一九四○至一九四五年時武裝黨衛軍在西線對抗盟軍的所有細節。這些照片都是從舊相簿、報紙和各師檔案中搜集而來,經過深入且全面的研究,呈現出希姆萊麾下精銳部隊成員的真實生活狀況。
黨衛軍祕密檔案:東線
東線的戰爭是兩個相互衝突的意識形態間血腥的抗爭,沒有哪一個組織比黨衛軍更有資格成為納粹主義的血肉化身,而武裝黨衛軍就是其軍事武力,不僅是德軍裝備最先進的部隊,更擁有不敗的名聲。《黨衛軍秘密檔案:東線》精細刻劃了二次大戰間,德國武裝黨衛軍和蘇聯紅軍之間的慘烈廝殺。《黨衛軍秘密檔案:東線》本書詳盡地描繪武裝黨衛軍的傳奇關鍵戰役,細數武裝黨衛軍在東線上的豐功偉業。從曾經親臨戰場的老兵觀點出發,本書包涵二百五十幅未曾發表的照片,當中有不少來自於許多親身參與這場戰爭的官兵的個人收藏,每幅照片都有豐富廣博而詳細深入的解說提供了武裝黨衛軍在東線上生活的全新樣貌。
中國海權與航空母艦
1980年代起,中國東向太平洋擴大戰略疆界的概念與海軍的近海防禦戰略指導成為中國發展海權與航空母艦的濫觴,但是30年來中國發展航空母艦的過程卻始終是一個謎!本書從中國的國內外政治情勢、經濟發展概況以及軍事安全環境等面向,提供了一個全面性的思維方式,期藉多面向的互動分析深入探討中國各時期發展航空母艦的因果關聯性,並合理推斷其政策結果。本書內容涵蓋中國自改革開放迄21世紀初期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主政時期的國家發展重心、對外政策、經濟發展、軍事戰略指導等分析,足以提供讀者與相關研究者十分廣泛的背景資料及參考價值。近年來,中國的崛起以及追求國際強權地位的意向,經常引起世人的注目。尤其,中國自1980年代中期起結合戰略疆界擴展企圖而提出發展海權與航空母艦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國際間對中國發展航空母艦的研究與蠡測也從未間斷,但是中國發展航空母艦的過程卻始終是一個謎!由於迄21世紀初期中國尚無航空母艦成軍或正式服役,因此各國對中國發展海權與航空母艦的觀察倍感興趣。不過,軍事研究者對此項議題普遍以個別的因素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較無整體性的評估。本書特別以國防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架構自政治、經濟與安全等三個面向的互動全盤檢視中國發展海權與航空母艦的歷程,經長期的研究與分析後,對中國各時期發展航空母艦的政策結果有更為寬廣與深入的推斷。本書也以這個分析架構模擬此項議題未來發展的預測模式,以提供廣大讀者及研究者分析參考之用,更期待所有研究此項議題者共同關心未來的發展趨勢。1980年代中期,中國即有發展航空母艦芻議,但是歷經鄧小平、江澤民及胡錦濤等三個時期的發展過程卻尚無航空母艦戰鬥群正式成軍服役。中國發展航空母艦的過程中,各時期的政策結果係基於政治、經濟與安全面向綜合考量而成。但是,從三個時期發展趨勢中所呈現的政策結果與單一面向考量的發展趨勢並不一致。全般而言,在各面向發展趨勢上,政治、經濟與安全面向的考量與結果均不同。從安全面向考量,中國傾向於積極發展海權和航空母艦;但是,從政治與經濟面向考量,中國各時期均以經濟建設為主、國防建設為從的政策,以及財政與技術限制等因素,大幅限縮航空母艦的發展。相對地,在三個時期的發展趨勢上,中國各時期的國家發展重心始終在強調以進行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現代化建設,因此使其航空母艦的規劃與發展並無重大的進展。中國前海軍司令員劉華清曾在1980年代前瞻未來的海洋戰略規劃,重新詮釋中國的海洋國土內涵如后:「近海是中國的黃海、東海、南海、南沙群島及台灣、沖繩島鏈內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海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份。……根據新的國際海洋法,中國可以劃定30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管轄海域,這些海域和大陸架,構成了中國海洋國土。」
突出部之役:希特勒的最後一搏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德軍發動突出部之役,希望能迫使同盟國延遲其向柏林挺進的腳步,或者同意進行和談。《突出部之役》重現二次大戰一開始德軍獲勝之後,德軍與美軍部隊如何爭奪巴斯通(Bastogne)這個關鍵的城鎮,細述主攻的一方如何喪失主動攻勢而無法掌握任何得勝的機會,特別是同盟國奪取空中優勢後,如何將其制空權發揮到極致。《突出部之役》以權威性的文字,搭配詳盡的作戰圖以及前所未公開的照片,來描述當時兩軍部隊在戰場中的行進路線;附錄則有雙方在戰鬥前的指令情報。本書精闢地剖析德軍試圖重溫一九四○年光榮勝利的美夢,然而這次攻擊行動的失敗,導致了希特勒第三帝國的覆滅。
第三帝國的滅亡:對「D日」後西歐戰場的
盟軍諾曼第登陸成功,預示了希特勒政權的覆滅。從一九四四年八月突破灘頭堡起,盟軍迅速向柏林推進,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得戰爭的最終勝利。《第三帝國的滅亡》包含二百五十多幅圖片,其中多為獨家首次出版的珍貴圖片,極具參考與收藏價值。同時收錄戰爭雙方主要武器、服裝對比,以及作戰地圖等,詳細客觀全面的反映作戰雙方實力。
庫斯克:史上最大的戰車戰
史達林格勒之役慘敗後,希特勒極需在東戰場取得一場重大勝利,以挽救日益低迷的軸心軍士氣。殊不知蘇聯方面早已獲得情報,調集了重兵,在庫斯克一帶布下天羅地網。隨著時機的流失,俄軍在庫斯克一帶逐次強化防禦,作戰規模愈變愈大。這場仗已化為一個巨大的漩渦,德軍不能不打,但即使獲勝,也勢必損失慘重。希特勒希望能來場「光耀全世界的大勝」,已然成為日漸遠逝的癡夢。1943年7月,戰雲密布的烏克蘭平野上烽煙四起,戰事如火燎原,雙方精銳盡出,數百萬軍隊與一萬輛以上的各型戰車紛紛投入了這座鋼鐵與鮮血所構築的修羅地獄……
二次大戰的德國空軍
在希特勒的閃擊戰戰術中,德國空軍不可或缺,他們肩負著直接與盟軍強大空中勢力對抗的重任。從西班牙內戰開始登上戰史舞臺至保衛德國本土作戰,德國空軍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次大戰的德國空軍》全面直擊德國空軍從一九三○年代創建直至一九四五年服役結束間的發展歷程。本書圖文並茂,包含二百五十張戰爭圖片,許多為罕見的展示珍貴歷史資料,其中還包含前德國空軍人員私人收藏的照片。本書生動展現德國空軍如何在閃擊戰中發揮功效,以及在二次大戰後期德國空軍如何英勇抗擊盟軍轟炸,同時客觀地分析德國空軍在不列顛之役和史達林格勒戰役等戰役中失敗的原因,從不同角度展現德國空軍在戰時的精彩表現。
東線戰場
一九四一年六月,希特勒下令執行巴巴羅沙作戰,揭開了歷史上最大規模陸戰的序幕。四年中,約兩百萬德軍、一千萬蘇軍因此喪生,而被捲入戰爭中的無辜百姓更是不計其數。《東線戰場》詳盡描述了東線上慘烈而壯觀的戰爭畫面,真實再現從一九四一年蘇德兩國醞釀戰爭到一九四五年納粹德國滅亡之間的各場戰役。客觀地分析躊躇滿志的希特勒從巴巴羅沙作戰失敗後,如何逐步落入失敗的深淵;史達林又是如何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中絕地反擊贏得勝利,進而取得庫斯克之役的勝利,最後奪取整個東線戰場的勝利。本書由專業軍事史作者負責編撰,同時搭配精心製作的資料,包含雙方武器介紹、武器圖、戰爭示意圖等等,極具權威性與收藏性,全面重現戰爭畫面,幫助讀者深入瞭解「東線戰場」。
血戰太平洋
《血戰太平洋》一開始就為讀者展現了一幅太平洋地區群雄爭戰的歷史畫卷,緊接著全景式地描繪了日本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間所取得旋風般的軍事勝利,日本陸海軍席捲了香港、緬甸、馬來半島、菲律賓諸島和整個荷屬東印度群島。接下來,書中還詳盡地記述了以美軍為主的盟軍如何向日本發起反擊,以及日本的戰爭機器又是如何被迫轉入防禦。本書精心繪製主要戰役和戰區的地圖,從中可以詳細瞭解當時在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上所進行的一系列令人眼花撩亂的軍事行動。另外,作者還從各戰役中精選了二百多幅照片。包括雙方使用的飛機、戰艦、裝甲車輛和為奪取太平洋上的軍事優勢而進行殊死搏鬥的全副武裝的士兵的圖片。本書極具權威性,對讀者瞭解這段歷史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