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桑德爾及其他
這是著名哲學家李澤厚八十歲後的最新著作。回應目前在西方都很火紅的哲學家桑德爾 (Michael Sandel),關於市場與道德,關於公正以及各種批評。 市場經濟走向「市場社會」,一切均可你賣我買,世道已再無道德可言,桑德爾 (Michael Sandel) 深深憂慮這種市場對道德無孔不入的侵害。李澤厚回應指出,桑德爾卻並不反對市場經濟,也未提出反對這個「侵入」的底線,市場和道德的分界線在哪裏,到底什 麼是金錢不能買的?在此,他既回應桑德爾,也回應自由主義。李澤厚無意把倫理道德的根源簡單歸結為理性,他反復強調的是歷史和教育,通由歷史生存的「情」 境中產生出「禮」,經過教育,「禮」成為個體的善惡觀念,有待中國哲學登場。
論義務
古希臘羅馬文化之父 西塞羅 的最後著作 古今中外未再誕生如西塞羅這般集政治家與哲學家的偉大於一身之人 ─美國開國元勳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 西塞羅可謂是「永垂不朽的羅馬人」 ─美國古代史權威摩塞司‧哈達斯(Moses Hadas) 西塞羅的《論義務》共分三卷,分別論述「何為德性行為及其源頭」、「有效益的行為是否可與德性分離?」,以及「有效益之事與德行之間的衝突」,充分顯示西塞羅政治保守主義的立場,以及對愛國主義與道德行為的堅持。 《論義務》在不同世代都對哲學家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從西元四世紀安博洛斯(Ambrose)創作的以基督宗教為背景的《論義務》;文藝復興時期馬其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的《君王論》(The Prince);十七世紀葛勞秀斯(Hugo Grotius)的《論戰爭與和平之法》(De Iure Belli ac Pacis);英格蘭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的《政府二論》(Two Treatises on the Government);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鳩(Baron de Montesquieu)之《法意》(De L’esprit des Lois)等,在在可見對《論義務》的諸多引述或取其論證為基礎而成。接下來幾世紀的哲學家,如休謨(David Hume)、康德、穆爾(John Stuart Mill)等,亦多有對西塞羅倫理學觀點的分享。 這部西塞羅生前的最後一部哲學著作,原為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但其中論述精闢的倫理價值觀與政治學概念,實為西塞羅傳給後世的一份最珍貴的禮物。在今日衝突頻仍的政治社會現象中,這部經典著作中譯本的問世,無疑能帶給我們在行為、道德以及政治上,更多的啟發。
道德風景:穿越幸福峰巒與苦難幽谷,用科學找尋人類幸福的線索
阿爾巴尼亞人有個仇殺的古老傳統叫「卡努恩」:如果一名男子犯下凶殺,受害者家族就能殺掉他的任一名男性親戚作為報復。阿爾巴尼亞人在道德上是錯的嗎?他們的價值觀不如我們的嗎?美國仍有二十一州准許學校體罰,幾十萬兒童每年蒙受這種暴力,而支持論點是:造物主告訴我們孩子不打不成器。道德是否有絕對的答案?科學將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作者試圖論證,價值觀(關於意義、道德、生命的更大目的)的問題其實就是關於有意識動物的幸福的問題。價值觀可以轉譯成科學上可理解的事實:關於正面與負面的社會情感、報復式衝動、法律及社會制度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快樂與痛苦的神經生理學。其中最重要的事實注定超越文化,就如同生理與精神健康方面的事實:癌症在新幾內亞高地還是癌症;霍亂還是霍亂;精神分裂還是精神分裂。由此可知,悲憫仍是悲憫,幸福仍是幸福。一旦有人承認壞生活與好生活的差別跟人腦的運作、人類的行為及世界的狀態有關,那麼他就承認道德問題的答案有對有錯。「道德風景」是一個假設的空間,存在真實後果與潛在後果,高峰對應於潛在幸福的頂點,幽谷則對應於最深的苦難。我們隨時都在道德風景中攀爬、匍匐、跛躓、顛仆。我們將落入道德風景的哪一部分?科學中或許有人類幸福的線索。如果價值觀可以衡量,那麼要攀越高峰,抑或跌落深谷,就掌握在我們手中。這本書從腦神經學、道德哲學的角度,大膽試論這個可能性。未來,科學不應只描述人們以「道德」之名從事的行為;科學應當告訴我們該如何盡可能過最好的生活。
應用倫理評論vol.52
本專題刊登的文章,除了〈幸福的追尋乃發展之道〉一篇外,都是曾在2012年3月3日由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主辦的兩岸三地華人社會幸福狀況探討之會議上發表過的論文。會議主要目的是以包括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的多學科視角,從不同面向探討華人社會的幸福情況,認識其組成、原因及與探討相關的政策意涵。參與會議包括兩岸三地研究幸福及生活品質的心理學、社會學及人文學科等專家學者。
家訓一百句
人生的祕密,都在經典裡;時常閱讀,讓你恬淡從容。家訓一百句:告訴你為人處世、教育後代、成功興旺的祕密家訓是中國近代以前大家族的遺產,其中有許多不適合今天社會的內容,但也不乏反映社會風俗、處世人情的精采之作,留下許多有趣的故事,啟人至深。像顏之推所撰寫的《顏氏家訓》,從豐富的歷史變遷中,總結出極為深刻的為人處世經驗教訓,而且從各種趣聞中刻畫出當時的世態人情,成為家訓的傑作。本書從歷代各朝林林總總的家訓裡,摘取一些能夠表現中國文化特點,並對今天頗有啟發意義的格言家訓,試作現代解釋,與讀者共同品味,陶冶性情。系列特色1. 作者群為復旦、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闡述經典深入淺出,融合古今。2. 本系列收錄經典不限於四書五經,涵蓋經歷千年吟誦的詩詞文學作品等。3. 不但解釋傳統經典義理,並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讓讀者重新感受,心領神會。4. 擷取經典精華,易於閱讀,適合隨身攜帶,隨時翻閱。
榮譽法則:決鬥、纏足、蓄奴,以及榮譽感的進化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年度最佳圖書《獨立報》耶誕節最佳圖書多少世紀以來,英國紳士權貴不時互相挑戰決鬥,結果經常是致命的。本書從舉世最後一個重要的決鬥說起:打敗拿破崙的英國首相威靈頓公爵如何和一名特立獨行的伯爵拚個你死我活。在急遽改變邊緣的社會,決鬥如何因榮譽而生,又因榮譽而衰亡。接著來到世界的另一端,探討中國纏足之所以廢除的緣由。纏足在中國已經盛行千年,雖然朝廷三令五申,依舊無法禁絕,但這陋習最後卻在一個世代之間灰飛煙滅。本書重現這個狂飆的時代,展現改變的,最後並不是由上來自天子的號令,而是由內出於榮譽的古老力量。本書接著以更複雜細膩的方式,說明榮譽的理念如何推動歷史上最重要的其中一個道德革命──迅速形成的社會共識,讓平凡的男女也都信奉相同的理想,並造成大英帝國奴隸制度的崩潰。除了探討過去歷史的例證,本書也思考即便面對全球宗教和道德的譴責,至今卻依然在巴基斯坦等地盛行的「榮譽殺人」,以及是否能運用共同的榮譽感和羞恥心,來消除這樣的陋習。
一生應該知道的倫理學故事
哲學相關科系學生必讀心理相關從業人員必看關心人類發展不能錯過幫助您開拓視野和深度,並豐富生命內容,找回人的本質並確定追尋幸福的基本方向。倫理學又稱道德哲學,是以哲學方法研究道德的一門學問,更是一門做人的學問,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懂一點倫理學。很多人覺得倫理學很遙遠,其實它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道德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也避不掉的存在,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規定並指導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道德是人類心目中至高的嚮導,是人類最高貴的情感,是「人民在國家群體中一種推動的樞紐」。了解倫理學,也就是在親近道德,也是對人類情感最深切的表達。
倫理21
子女犯罪,是子女自己的責任,還是父母的責任? 環境被污染,是誰該負責?是企業?是國家?還是你我? 面對無法控制的核災,面對尚未出生的孩子們,身為世界公民的我們,又該負起什麼責任? 這些倫理(道德)問題,是21世紀人類最深層的精神問題,也是數千年來人類生存問題的核心之一。日本當代思想家柄谷行人縱剖近代歷史,橫跨基督教、佛教、與西洋哲學,尋找倫理問題的答案。最後,他以康德的思想為軸,試圖為21世紀的人類,尋找個人心靈的依歸,以及世界和平之可能。 作者提出,我們必須把「認識原因」和「追究責任」分開進行,否則永遠無法從歷史學到教訓。其次,他相信人類即使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依然有「決定自己行為的自由」,也因此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否則就無法釐清善惡,人類的文明也無法往前躍進。 作者所謂的倫理,指的是「自由」這個義務。倫理要求我們的,就是必須「作個自由的主體」,並且「不只把他人視為手段,同時也要將他人當作目的來對待」。我們除了要認真對待現在活著的他人,也要對尚未出生的人類負責。這是身為人類的義務,也是合乎「倫理」的生存之道。 從2010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可以預見資本主義即將走到盡頭。但即使資本主義社會崩解,人類仍要繼續活下去。作者提出馬克斯的「可能實現的共產主義」以對抗資本主義,為人類的未來社會擘畫新藍圖。
死刑:倫理與法理(思想17)
本期的專輯是「死刑:倫理與法理」。死刑的存廢問題,在台灣社會引起了熱烈而且不斷的爭論。不過一般媒體上的議論,傾向於高亢地表達態度、傾洩情緒、或者流於辦案及裁決等法條技術層次的分析。但是死刑是一種終極之刑,其中牽動的倫理、政治、法理、社會面向的議題都複雜而棘手,需要設法從較為基礎的層次上,從新思考這種刑罰的是與非。 台灣哲學學會與《思想》在今年度台哲會年會(10月23-24日)中,以「死刑是否應當被廢除?」為題,舉辦了一場圓桌論壇。與一般有關死刑的討論不同,在哲學視野中,「你主張甚麼」固然重要,但是「你基於甚麼理由持這樣的主張」更為重要。本著這種精神,我們邀請了幾位對相關問題關懷已久、思慮較深的學者與知識分子參加,閱讀與聆聽對方的想法,再較為系統地陳述自己的質疑與理由。這是一場很成功的公共辯論。與會者在事後將講稿定稿,交給《思想》發表,是為本專輯。 本期還有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與文學、思想訪談、思想評論、思想書評、思想人生等專欄,非常豐富多元。
新道德經:德經的處世方略
老子告訴我們具有高尚德性的人,根本就沒有『有德』與『無德』的概念,也從來不會去追求表面上的『德』。因為大道是無聲無名的,而與大道相輔相成的大德也同樣是無聲無名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為,沒有絲毫的做作。真正的有德不是裝出來的,真正有德的人是一種心境,一種名利難動的心境;是一種清靜無為;是一種氣質,一種明道後自然流露出來的氣質。有德者,從來不追求形式上的「德」,一切順其自然;反之無德者,從來都不放棄追求形式上的「德」,喜歡人為地加以施為。
新道德經:道經的哲學智慧
「道」,是不可以用言語來說明的,否則,它就一定是失去了「道」的真實涵義了老子所講的「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也可以稱作是我們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只有認識這些規律,順從而不違背這些規律,適應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才能不斷地發展、壯大自己。老子介紹了道家學說的哲學性質及其「道、無、有」這一中國古典的哲學體系。老子集中華古人的大智慧,創造並建立起以「道」命名的一套系統的哲學思想,對於今天使用白話文字的後人們,若要讀懂它,理解「道」、「無」、「有」的涵義是至關重要的。
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
*一位越戰英雄,在離開戰場三十年之後,事業有成,家庭圓滿,卻為何自甘承受自責的苦楚?*一位在非洲從事人道救援的年輕女性,歷經了恐怖的戰亂、腐敗、貧窮、疾病、威脅,為何仍能鼓起勇氣,繼續艱難的奉獻工作?*一位在文革時期被好友出賣、受盡痛苦凌辱的醫生,當有機會復仇時,他為何選擇將刀劍放下,寧願自己再次受到傷害?*一位高大英俊的牧師,為何把身體的慢性疼痛當作上帝的恩典,而甘之如飴?*一位聰敏美麗的藝術家,得知罹患愛滋病後,為何反而有勇氣面對生命的陰影,挺身為國際愛滋防治計劃而奔走奮鬥?…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到的麻煩和困境,例如:離婚、失去親人、遭受歧視或不公平的對待、工作面臨瓶頸、失業、意外事件、長期病痛、宗教信仰上的疏離等,都可能打擊甚至摧毀我們原本堅信的人生價值或信念,在那當下我們面臨到的威脅是,更難以掌握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書中描述的生命情境教我們發現,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物,如:慾望、身分地位、人際關係、資源、政治和宗教傾向、以及生活本身等,都必須經過社會大環境的考驗,面臨生存處境時,我們需要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這些故事不僅顯示出真實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挑戰,也宣告了這個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和危險。凱博文是世界頂尖的醫學人類學家,對人類的「受苦經驗」有深刻體察,他以富含情感的筆觸,思索人性和存在的意義:在晦暗不明、驚濤駭浪的現代生活中,沒有一個人能置身於社會變動和道德困境之外,「我們究竟是誰?我們要前往何處?」在人生的每個重要時刻,我們所做出的選擇,就是最佳的回答!
道德經的智慧
生活哲理第一書 不學「道」,不足以處世。 不識「道」,不足以經商。 不得「道」,不足以為官。 《道德經》老子的經典之作。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國的哲學之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給世人留下了豐富的哲理寶藏,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與陰陽變幻的微妙。下篇《德經》說的事處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與長生久視之道。 《道德經》一書中的智慧,源於老子對世情的洞察;時代的戰亂,社會的不安定,人事的紛爭,生命的無常,點點滴滴累積成關於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之學。
關於結婚後的我們《伴隨生命成長的全生教育》
這是一本伴隨著生命成長的書,無論你是為人妻、為人夫、為人母、為人父、青年、壯年、老年,你所面對的生命問題,本書將會帶給你很好的答案與方法,創造生命幸福的軌跡與歷程。在我們一生的成長過程中,要經歷人生各種不同的階段與角色,這是一本能伴隨著我們生命成長的全生教育書,本書從兩人在結婚後,想要為人父母,應如何具備選擇愛兒的主動能力,生育教養高生命品質的寶寶。並且,從決定生育寶寶開始,建立正確的觀念,從胎前教育、胎中的教育、到童年青年與成年的教育,與孩子一起圓滿生命的成長。我們如何面臨生、老、病、死,如何面對生命的最後旅程等等,這一切即將面對的生命問題,本書將帶給讀者很好的解答與方法。
世界末日:人類滅絕的科學與道德觀
「寂靜地瀰漫地獄的懲罰,但是其專業能力卻表露無遺。」──New York Times 「約翰‧萊斯理是少數精通物理學及宇宙學最新觀念的哲學家……無疑地,也是專研布萊登‧卡特(Bradon Carter)所謂『末日論證』的世界級大師。」──Paul Davies,《最後三分鐘》(The Last Three Minutes)的作者 「約翰‧萊斯理寫了一本相當煽動性的著作。他對於最陰鬱的主題投入了熱情及清楚的分析。」──Sir Martin Rees FRS,劍橋大學天文學教授 「萊斯理的書中既有迫切實用性又有理論上的重要性。」──J.J.C. Smart,澳洲國立大學哲學系教授
應用性社會研究的倫理與價值
倫理與價值 社會科學研究者快速取得大量資料最有效且最便利的方法,同時可以從這種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的推估。但是問卷的問題與答案都是預先設定的,因著成本和時間的考慮,只能放進有限的問題,個別差異大的現象也不容易設計成標準化的問題,於是問卷調查對社會現象的部析,並非無往不利。 不同的社會情境,不是家庭、醫療組織或制度、教育機構或是社區,在社會科學方法的運用上,社會科學研究者可能都有特別的因應方法與態度。另外,對各種社會方法的運用,在分析上、在研究的倫理上以及在與既有理論或文獻的結合上,都有著共同的問題。 作者介紹 Allan J. Kimmel 社會心理學與工業組織心理學方面的知名教授;在他還是研究生時,就對於實驗室實驗的倫理問題產生濃厚興趣,其博士論文專門探討美國心理學者在做成各種決策時常見的偏見,是調查研究倫理領域的權威學者之一。
倫理學
是書,凡十有五章,首為緒論,統括其要。次及德行之源,心理之本,凡本能、衝動、動機、品格、意志及行為,皆泛論之。次及道德判斷主體,批判良心諸論,而以己意「合理說」而結束之。次及道德判斷對象,闡明行為品格之意義,及意志自由諸問題。次及道德判斷標準,列舉各家學說,而批判之。次及至善論,選評各家意見以示範,俾讀者熟察精思,而有所擇焉,終結以鄙見「人格發展說」,以見德行之貴擴充也,次及人生之本務,本務,為實踐道德當然之要求,且使人知負責艱鉅,即為人格價值之表現。 總而言之,是先闡明倫理研究之概要,再及道德判斷之主體、對象及標準,以示道德原理之所論究。再及道德之至善論,以明人生最高目的之追求;己有目的,務在實現,而義務之要求,即在實踐也;實踐必須有實踐之方法,而德目,則所以示人以修德之道也。至由人格論出發,經社會國家,而至國際人類,亦不外修齊治平之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