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1105_深夜食堂30
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相關主題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簡單,也是一種哲學

八旗文化 出版
2017/06/28 出版

歐陸長銷百年經典,歷久彌新, 從生活中探究「簡單」的深邃哲理。 & & 《簡單,也是一種哲學》(La Vie Simple) 一八九五年首度於法國巴黎出版,書中傳遞的理念清新,出版後廣受大眾喜愛,英譯本當時在美國也蔚為風潮。時任美國總統的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曾因甚為喜愛本書,進而邀請作者瓦格納在一九○四年秋天訪美,前往白宮暢談。 & & 出身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瓦格納雖然身為牧師,但他在書中闡揚的觀點並不帶特定的信仰立場,而是訴諸普世人類的共同性。從「簡單」的本質開始,他殷殷陳述,從日常生活、言談用語、本分職守、物質欲望、對金錢名利的追求等面向談起,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現實及精神層面簡單地生活,以及這樣的價值觀若落實於日常中,能為內心帶來何種益處。 & & 《簡單,也是一種哲學》雖然現在看來文字稍顯古拙,但當中的曖曖光芒仍讓它在百年間持續受到法語及英語世界的讀者喜愛和討論,日本講談社甚至也在今年初推出日文版譯本,無疑更彰顯出這本生活哲思小書對於現代人的意義。 & & 有趣的是,本書雖寫於一百二十餘年前的法國,書中呈現的社會狀況和大眾心態卻和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世界並無二致,而瓦格納對於「simplicité —簡單」所闡述的觀點和這個價值觀之於人類心靈的助益,也未過時淘汰,反而更因時間淬鍊,更顯真切,值得生活在過度追求速度及物質消費社會的現代讀者做為反思借鏡。

79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BEST理論----通往幸福之路

鍾廣喜  著
博客思 出版
2017/01/10 出版

何謂《BEST理論》? 著者以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自然而合理地引導出這個世界萬事萬物唯一共通的「本質」(Essence)為「平衡」(Balance),並進一步尋找到平衡所依存的兩個必要且充分條件為「系統」(System)與「技術」(Technical)。從而概括出,在這個世界上,由B、E、S、T這四個要素所組成的有機結合體才是主宰著一切事物的存在與發展,支配著所有生物的動機與欲望,決定著整個人類的和平與幸福的根本。以此為根據,作為概括這個世界一切的「自然哲理,客觀真理,普遍規律,統一法則」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科學系統,普遍實用」「橫跨歷史而千古不變,縱橫宇宙而萬事皆通」的全新的哲學理論便是本《BEST理論》。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古典時代瘋狂史(附導讀別冊)

時報文化 出版
2016/11/15 出版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 重量級經典再現! 華文世界最佳全譯本! 「簡言之,我希望,一本書不要以文本(texte)的身份出現,那是教學法或批評爛熟的化約對象;我要它瀟脫大方,以論述(discours)的樣貌出現:同時既是戰鬥亦是武器,既是戰略亦是撞擊,既是鬥爭亦是戰利品或傷口,既是時局不是遺跡,既是不規則的遇合亦是可重複的場景。」--傅柯 & 《古典時代瘋狂史》為法國思想大師暨後結構主義思想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重要著作,內容衍生自其博士論文。本書的中心議題為:在歐洲的啟蒙過程中,「理性與非理性」以及「理性與瘋狂」如何在歷史的條件中成形與出現。從這一角度,傅柯討論了兩個主要問題:第一,精神病學與心理學作為一種科學,是如何形成與開展的;第二,在舊王室崩潰的過程中,精神病院在 18 世紀末的出現,具有何種意義。要理解傅柯的方法論,此書為不可不讀之作。 & 傅柯在本書談的主要是由中世紀到 19 世紀一部瘋狂的禁閉史;更深入地說,它企圖透過對監禁結構的研究,建立起瘋狂和非理性之間的對話;最後,它也規劃出一份草圖,談「一部界限的歷史--其內容是一些晦暗不明的手勢,它們一旦完成,便必然遭人遺忘。然而,文化便是透過這些手勢,將某些事物摒除在外。」 本書曾以英文濃縮本《瘋顛與文明》風行知識世界。此次重新出版的中文翻譯是直接源自法文版本,且較英文世界現在流通的全譯版本更早幾年面世,其不僅還原了傅柯這部重要著作的原貌,而且避免許多因版本和英譯本原因所導致的許多爭論與問題。 & 「《瘋狂史》的中譯絕對要比英譯本更具學習價值。它的出版,無疑是台灣出版界引介西方思潮的新譯標,在這地平線上,讓我們期待更壯闊的氣象!」--李威霆(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助理教授)

75 特價6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黑暗時代群像(第二版)

立緒 出版
2016/10/21 出版

漢娜.鄂蘭論萊辛、羅莎.盧森堡、卡爾.雅斯培、華特.班雅明…… 19世紀末與20世紀前半葉,是個政治大災難、道德大淪喪、藝術與科學卻突飛猛進的時代,這裡所論的正是那個時代的知識份子。 一個最黑暗,也是思想文化最燦爛的年代, 鄂蘭與這些精采的人在同一時空中交會。 本書是20世紀重要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於20世紀70年代完成的著作。鄂蘭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 她在書中所論的都是20世紀前半葉的知識份子,都是她身邊熟識的人。處在上一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學術文化中心,一個最黑暗,也是思想文化最燦爛的年代。 「黑暗時代」一詞出自德國詩人布萊希特的名詩〈致後代子孫〉,指的是20世紀黑暗現實中無所不在的恐怖。 漢娜.鄂蘭認為,本書中她所談到的幾位人物──包括萊辛、羅莎.盧森堡、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卡爾.雅斯培、伊薩.迪內森、賀曼.布羅赫、華特.班雅明、貝托爾特.布萊希特、華特馬爾.居里安與藍道.賈雷爾──照亮了那個時代的黑暗。 漢娜.鄂蘭相信,「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代,人都有期望光明的權利,而光明與其說是來自於理論與觀念,不如說是來自於凡夫俗子所發出的螢螢微光,在他們的起居作息中,這微光雖然搖曳不定,但卻照亮周遭,並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流瀉於大地之上。」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乃有了這組群像的勾勒。

9 特價351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草思

譚家哲  著
漫遊者 出版
2016/10/20 出版

人類存在始終只以形上超越性或現實優越性為向往,作者相反,其所深愛,是一平凡生命及其中所體驗道理。 道理之平凡,已為人類在追求優異性中所遺忘,更為形上價值所從來摒棄。對作者而言,平凡性始是一切之根本,亦人類真實所在。 《草思》結集了作者二十多年對生命與存在道理之反省,其主題亦環繞作者生命而有。 《草思》所憧憬的,是在現實與知識外,人類平凡應本然具有之平淡懿美與真實,在日復一日存在感動中、那人性作為人性之永恆真實。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責任與判斷(新版)

左岸文化 出版
2016/10/13 出版

過往不曾消失,它甚至還沒過去 本書集結鄂蘭生前最後十年未出版的文章與演講稿,她在其中針對道德哲學提出幾個問題,尤其是關於「惡的本質」與「道德抉擇」。 沒有人比鄂蘭更了解二十世紀的政治危機可以從道德崩潰的角度視之。勢如瓦解,顯而易見。鄂蘭看到那具爭議性、挑戰性以及困難的核心,不是由於人的無知或邪惡,未能辨識道德的「真相」,而是由於道德的「真相」竟不足以作為標準,去對人已經可能做到的事情下判斷。鄂蘭允許自己提出的唯一的概括結論,反諷地指向一種大幅變革的無所不括,即西方思想傳統原本引以為神聖之事全盤改變了。道德思想的傳統斷了,不只由於政治觀念,也由於二十世紀的政治事實,傳統斷裂,再也無法復原。 鄂蘭既非虛無主義者,也非道學家;而是思想家,追隨其思考的指引。然而要跟上她,卻是讀者的艱鉅任務——主要並不是對於讀者的智力或知識的挑戰,而是對思考能力的挑戰。她提出的並非理論的解決,而是豐富的刺激,刺激你自己去思考。她覺得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洞見無比深刻,亦即,危機時刻或在真正的轉戾點,「過往無法給未來帶來啟示,人心徘徊在晦暗之中。」她認為在這種時刻(此時對她正是),心靈的晦暗就是最清明的指示,指示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人類責任的意義,以及人類判斷的力量。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現代生活的畫家:波特萊爾文集

波特萊爾  著
麥田 出版
2016/10/01 出版

巴黎從深夜的憂鬱醒來... 詩人睜大眼睛、評論褒貶, 混亂的時代縫隙冒出了新芽。 現代生活的畫家筆下,惡之花蕊輕展煉金術 詩壇王者召喚散文魔幻時刻 芥川龍之介感嘆得好: 「人生啊,不如一行波特萊爾。」 身為近代創造力最豐沛的詩壇巨人,波特萊爾不只在詩國澆植惡之艷花,更在散文、評論諸領域灑落魔魅靈光。本書收錄波特萊爾六篇精妙散文,瞄準事物的繽紛面向,在美學折射中,現代感漸次透光明晰。詩心凝成散篇,筆筆刻繪入魂。 〈現代生活的畫家〉取古今對照為軸,以美感、時尚、風俗、畫家、戰爭、儀式、女人、化妝、貴公子等人事物為發想端點,或速寫,或細描,「現代性」概念在此肌理畢現,一錘定音;〈德拉克洛瓦作品與生平〉、〈愛倫坡作品與生平〉兩篇論文,雅言暢談兩位大畫家、大作家,看大詩人如何側寫與其藝術成就等高的時代人物,用一針見血的華辭妙語,托顯對方成就,同證自身文筆之高妙;〈笑的本質〉從喜感、幽默、滑稽、諷刺畫、造型藝術等質素與媒材切入,巧論笑之本質;〈玩具的寓意〉則還原玩具、器物原貌,提撕出遊戲物件背後的哲理意涵;最後,在〈給年輕文人的建議〉短文中,詩人向年輕作者一語點破創作之道,實為文藝人不可錯過的精魄心法。 詩壇鬼才以這本革命式文集,鳴響現代派旗號,此後百餘年迴音不絕,今日猶感。

9 特價28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凝視優雅:細說端詳優雅的美好本質、姿態與日常(雙封面書衣珍藏版)

奇光 出版
2016/09/07 出版

21世紀最全面、最深入、最迷人的優雅專書 我們活在一個「優雅空白」的年代, 現在,正是讓它重現的開始。 「優雅,是一種面貌多變的美感: 就算美的主體來來去去,優雅的美依舊能芬芳流長。」 § 普立茲獎得主以溫暖、幽默和敏銳之眼 帶你穿梭古今,深入端詳優雅的每一種面貌、姿態與靈魂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人性的真善美之最,只不過是這本讓人熱血沸騰、鼓舞人心之作所能提供給讀者的一小部分。」 ★《書單》雜誌、《圖書館期刊》、《華盛頓郵報》、《哈芬登郵報》……各大媒體好評 ★中文版獨家限量雙書衣.優雅典藏:本書採同紙雙面書衣設計,無論您拿到哪一個版本,都能一次擁有兩款風格獨具的封面,請挑選您喜愛的版本包起書本,盡情享受閱讀! 「優雅,存在於溫暖包容的態度中,流轉於從容自在的肢體動作間,兩者經常並存。」 普立茲獎得主莎拉‧考夫曼透過多位古今中外名人、素人的事蹟、態度與日常行為,在這個不優雅的世界中篩選出各種優雅作為,頌讚各領域動人的優雅時刻,引領讀者端詳探討「優雅」的各個面向,期盼大眾重新認識這個或被遺忘、或被誤解的美德。 「有點歷練、有點缺陷,正是生命所淬鍊出的極致優雅。」 從好萊塢傳奇巨星卡萊.葛倫開始,一一列舉各界名人的優雅,如氣質女神奧黛麗‧赫本、網球名將費德勒、芭蕾女伶瑪歌.芳婷、兩小腿截肢的滑雪選手艾 美‧帕迪等。還有,在不經意間瞥見優雅的驚豔感,如高檔餐廳的繁忙廚房、非必要但仍為之的友善之舉、脫衣舞孃從容圓融的人生姿態等,無論你對這些人或故事 熟不熟悉,但那一個個迷人或出糗瞬間,盡顯各色優雅。 「我們對優雅二字的聯想通常侷限於上流情境......然而,這種裝飾性的優雅對我等凡夫俗女沒有多大用處。」 書中對肢體優雅和社交優雅的深刻思考發人深省。優雅,其實是民主的美好展現,人人皆能優雅。優雅不代表完美無瑕,而是存在於不完美之中,尤其當一個人能正視自己的缺點,面對意外能沉穩以對,並謹慎看待與處理時,所展現的正是最迷人的優雅風範。 【書衣設計構想】 優雅,是一種面貌多變的美感,存在於完美協調的流暢動作中,也能展現在謙卑從容的態度上,故以一動一靜、一黑一白的同紙雙書衣設計,並以耀眼螢光橘作為連結,呈現出最完整的優雅面貌。 態度(靜):格放「奧黛麗.赫本」的照片,強調「凝視」與「專注」。若攤開兩本書的書封併一起即是一張完整的臉,恰好呼應「優雅,存在於與人溝通、往來之間」。 協調(動):捨去芭蕾常見的躍動美,藉由舞伶定點豎起腳尖的動作視覺,從頭到手到腳,是縈繞旋律的連續感,畫面滿滿皆是肢體的和諧、平衡和自在,這也是優雅的一種。

9 特價37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人的本質:死亡‧愛情‧工作‧統治‧遊戲

Eugen Fink  著
師大書苑 出版
2016/05/25 出版

本書原作者德國思想家芬克教授與胡賽爾、海德格曾被譽為二十世紀哲學三大宗師。本書從存在與共存分析觀點,探究人生五大領域,詮釋死亡、愛情、工作、統治與遊戲等五種人類基本現象。凡對人類的本質和特性有興趣認識的讀者,皆適合閱讀參考。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典藏 出版
2016/02/25 出版

布赫迪厄討論文化生產最重要的作品, 為其藝術社會學理論集大成之作。 & 透過科學分析,對於作品的感性之愛,就能實現在某種對事物的理智之愛。——布赫迪厄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Félix Bourdieu, 1930-2002)是法國當代重要的思想家,也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之一。 本書是布赫迪厄以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文學場域為起點,所展開的一場對於文學與藝術場域的深刻分析。書中,他企圖在場域系統中把社會結構與複雜的情感心理連結起來,並以福樓拜的《情感教育》作為一個寫實主義文本裡的社會生活寫照摹本,深入發揮他的場域理論。 全書共分為〈前言〉、〈序曲〉和三個部分。作者分別在〈前言〉指出當代學術研究問題所在,並提出解決之道;〈序曲〉主要針對《情感教育》的分析;〈第一部〉,以法國19世紀中葉以後的文學與藝術現象,討論了文化生產場域中的自主性問題;〈第二部〉,為藝術作品的系統科學分析設立了基本原理;〈第三部〉,則是對純美學的分析。 布赫迪厄首先提出一個對於文學與藝術作品的質疑,亦即「為什麼那麼多人宣稱藝術作品的體驗是不可言喻?為什麼人們會表現出抗拒文學與藝術作品的科學分析?」對此,他認為社會學家對於文學與藝術作品的科學分析,並不會破壞閱讀或觀賞文學與藝術時的愉悅感受;此種科學分析看似消解了創作者先驗的特殊性,但這全是因為要重建那個圍繞著作者、將作者「像個點一樣地包含進來」的社會權力場域空間,並且在重建工作的最後,再找回這份特殊性。 而福樓拜與其小說《情感教育》即是布赫迪厄實踐此種科學分析的楔子。透過對於《情感教育》當中各個角色的討論,布赫迪厄指出,小說此種文學類型——如同《情感教育》所顯示出的那樣——之所以如此迷人而深具魅力,就在於其呈現了一個「真相」,亦即作者在小說當中所架構出的某種社會世界結構,也即是某種權力場域,在其中,每個角色及其之間,都象徵了在場域當中受到秉性(disposition)與各種慣習(habitus)影響的各個位置(position)、及所佔位者之間的關係。布赫迪厄繼而論證了,無論文學或藝術,所有社會場域的運作,其根源皆是一種「幻象」、一種對於場域內「遊戲」的潛心投入,亦即一種集體生產與複製的集體信仰價值,藉此交織建構出社會世界的意義,同時,也是各個位置之間的認證權力的壟斷與鬥爭。 由此,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在那些由文學作家所打造的幻覺形式(小說),又或者是藝術家所拋出的關於藝術作品的體驗當中,究竟是什麼樣特定的構成條件,使得這些作品得以成立,並受到讀者與觀眾的認可。 本書可謂讓藝術從純粹藝術、美學的探討角度,轉而去分析作家、作品、團體和社會場域之間的關係。 本書特色 1.百年來不可不讀的當代社會思潮經典。 2.布赫迪厄討論文化生產最重要的作品。 3.內容廣博精深,可說是布赫迪厄藝術社會學理論集大成之作。

9 特價52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

先覺 出版
2015/07/30 出版

來自生命的最終邀請,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長春藤名校最受歡迎的三大公開課程之一,全球上億人次點閱! ◎最犀利風趣的生死學!顛覆你對於生命與死亡的想像與理解。 & 長春藤名校有三大最受歡迎的公開課程:哈佛桑德爾的《正義》、班夏哈的《更快樂》,以及耶魯雪萊‧卡根的《令人著迷的生與死》。猶如老頑童的卡根教授,留著落腮鬍,穿著牛仔褲與帆布鞋,盤腿坐在講台上,幽默熱情且手舞足蹈的與學生探討死亡的本質,讓哲學課一點也不枯燥,大師風采令人著迷。 卡根教授挑戰一般人對於死亡的普遍觀點,例如真的有靈魂嗎?死後還能繼續存在?永生是好事?自殺是不道德的?我們應該對死亡感到恐懼嗎? & 他在書中援引古今哲學,並以日常生活事件為例,透過反覆辯證,以清晰的脈絡探討死亡的意義,進而帶領我們探索生命的價值,該以何種態度面對人生這趟旅程:思考死亡,才能了解生命的美好;當我們正視生與死的本質,才能擁有好好活著的勇氣,並且懷抱感激。

9 特價4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玉山社 出版
2013/08/10 出版

一本精彩至極,卻絕對令讀者坐立難安的第一手觀察報告!邪惡…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六年後的1961年4月11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法庭中,展開一場令全球矚目的納粹戰犯審判。審判的主角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納粹德國在東部佔領區內「尤太問題」的執行者之一,雖然並非納粹政權的高層決策者,但在尤太人滅絕上仍扮演重要角色。國際著名政治學者漢娜.鄂蘭全程參與此次的審判活動,透過現場的實際觀察,以及對歷史的大量分析,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惡本身並非得如希特勒般狂暴,而是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其發揮的作用絕對不亞於血腥屠夫。本書在1963年出版後,受到廣大注意,也引起許多反彈。但即使經過數十年後,這本書依然是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本書特點:◎ 本書由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黃默老師審訂、東吳大學人權學程雷敦龢(Edmund Ryden SJ)老師專文導讀。◎ 陳瑤華(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黃長玲(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聯合推薦◎ 透過政治學者漢娜.鄂蘭的深入分析,顛覆一般對尤太人的既定概念,讓讀者重新思考近代尤太歷史、社會的最佳入門書。◎ 對台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更讓我們可以去思考,當一個國家機器假以「公」的名義進行非正義行為時,決策者、執行者、社會群體在公義、在道德、在責任上,該如何去面對。

9 特價43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卡巴拉,科學及生命的意義

樂果文化 出版
2013/03/13 出版

◇現代科學的「終點」就是卡巴拉科學的「起點」。◇量子物理科學和卡巴拉科學之間一場精彩的對話。◇打開有關生命意義和宇宙創造奧秘的終極科學大門。◇瞭解你自己,瞭解生命和宇宙進化背後真正的奧秘。科學對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在尋找著原因,並試圖去解釋維繫生命的機理,而卡巴拉科學則解釋生命為什麼存在,解釋生命存在的意義和目的。身為一個卡巴拉學家同時又是科學家的麥可.萊特曼博士,在他的這本《卡巴拉,科學及生命的意義》一書中,透過在量子物理科學和卡巴拉科學之間進行的一場精彩的對話,將科學和精神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從而向我們開啟了一門真正的科學,一門接手量子物理等科學的,有關生命意義和宇宙創造的奧秘的終極科學的大門。正像書中一段量子物理學家的對話所說:最重要的事實是,量子理論使它自己很清楚地知道,科學的能力是有限的,科學發現了這個邊界的存在,並同時指出在邊界的另一邊存在有「某種別的東西」。……量子理論明確指出科學可以達到這個極限並證明它的存在,但量子理論還指出科學對於邊界那邊有什麼卻說不出來。這不是普通科學所能發現的,在這一點上,科學承認其本身的局限性。那麼,科學發現了那個邊界,沒有辦法突破那個邊界,卡巴拉又是如何突破的呢?在那個邊界之外能看到什麼呢?想知道嗎?真理就在等著你來探尋。幾千年以來,卡巴拉學家就一直寫道:這個世界是由分離的個體存在構成的一個單一的現實。今天,身處科學最前端的量子物理學得出了一個非常相似的結論,也就是:在物質的最根本的層面,我們和這個宇宙的一切都是一。科學證明了對現實的觀察結果受到觀察者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切的觀察結果都是主觀的。但卡巴拉告訴我們更多:甚至這個現實的創造者也只存在於觀察者之中。也就是說,創造者就在我們心中,它不存在於其他任何地方。當我們死亡時,創造者也跟著走了。這些令人震驚和難以置信的概念,在《卡巴拉,科學及生命的意義》中還有更多更富有說服力的闡述,即使那些不懂卡巴拉或量子物理科學的人們也能輕鬆地明白。所以,如果你對諸如為什麼你會出生在這個世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怎樣做才能獲得更多快樂?為什麼人類發展到今天,危機災難越來越頻繁地發生?人類的明天在哪裡?等等這樣的問題,哪怕有一丁點的好奇的話,這書正好適合你。

9 特價25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疾病的隱喻

麥田 出版
2012/08/28 出版

「疾病並非隱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誠的方式--同時也是患者對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盡可能消除或抵制隱喻性思考。然而,要居住在由陰森恐怖的隱喻構成各種風景的疾病王國而不蒙受隱喻的偏見,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寫作此文,是為了揭示這些隱喻,並藉此擺脫這些隱喻。」--蘇珊.桑塔格1987年,當桑塔格被診斷出罹患乳癌之後,她赫然發現我們早已發展出一套應付疾病的神話學,這套神話的誇張程度,經常扭曲了疾病的真相,讓病患備感孤立。桑塔格提出,人們對某些疾病,尤其是癌症的迷思,不但給病患加諸更多的痛苦,且往往壓抑了他們去尋求適當治療的方法。她因此為文闡釋,去除了癌症的神祕面紗──癌症不過是一種疾病,而非詛咒或懲罰,當然更不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十年後,另一種同樣被神祕化與污名化的疾病──愛滋病出現了,桑塔格再次寫下另一篇論文,針對愛滋病這種流行病,延伸了自己之前的論述。《疾病的隱喻》一書主要闡釋三種曾被視為絕症的疾病,肺結核、癌、愛滋病,全書包含了〈疾病的隱喻〉與〈愛滋病及其隱喻〉兩篇論文,桑塔格剝除掉疾病千百年來在文化中被誤解的種種迷思,呈現出它們的真正意義。〈愛滋病及其隱喻〉更將她的評論範圍延伸到與愛滋病相關的種種隱喻,揭露真相,讓病患免於罪惡、羞恥和恐懼。本書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對醫學專業人士,以及成千上萬的患者與照護者,造成了無比深遠的影響。本書特色《疾病的隱喻》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解放人心的經典之作女性國家書會列為「改變世界的女性著述」這是一本關於疾病、死亡、美學、文學與社會的書,當我們的身體為疾病所苦之際,社會的論述如何解釋疫病的恐慌呢?

79 特價22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從混沌到和諧

樂果文化 出版
2012/08/13 出版

從混沌到和諧人類面臨的最大的敵人是無知,而最大的無知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是自以為自己已經知道。我為什麼不幸福?人生為什麼這麼痛苦?為什麼我永遠得不到滿足?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發生這麼多的自然災害?為什麼到處都是危機?人類的未來在哪裡?  人類正陷入深層的危機之中,這已經不是秘密了。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已經感覺到它了。人生的無意義感,頹廢、沮喪和空虛的感覺吞噬著我們的人生。家庭危機、令人憂心忡忡的教育體系、毒品濫用、個人的不安全感、對核戰爭的恐懼以及生態惡化的威脅,所有這些都給我們的幸福籠罩上一層層的烏雲。我們似乎對人生失去了控制,而且看起來我們不但無法脫離這些問題的泥淖,而且似乎在其中越陷越深。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道路:歷史‧現在‧未來

樂果文化 出版
2012/04/16 出版

卡巴拉智慧揭示創造的秘密解讀達爾文進化論和上帝創世之謎《歷史.現在.未來》從卡巴拉智慧的嶄新視角,縱覽了整個宇宙創造的過程和人類歷史的關係,揭示了那個驅動了生命起源和進化的隱藏著的力量。在對創造者和創造物,也就是給予的願望(利他主義)和接受的願望(利己主義),這兩個宇宙中唯一存在的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的解讀當中,讀者不但可以瞭解創造和生命進化的秘密,還可以看到我們人類在這整個宇宙創造和進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為什麼我們人類歷史是過往這麼一種痛苦的歷史的背後秘密;我們人類又為什麼會在今天處於一種全面的危機當中;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清晰地「看見」創造者將引領人類到達的將來是什麼,危機與歷史事件,現在狀況和人類未來的關係,我們人類的自我在整個進化過程中的變化和作用。我們人類目前面臨的危機只有在真正「看見」將來的情況下才能知道如何去化解並同時步入一個幸福的未來。 透過閱讀本著作讀者還可以對達爾文的生命進化論和《聖經》的上帝創造論之間存在了幾百年的矛盾有一種全面的認知,從而真正解開宇宙創造和生命意義之謎。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詮釋之生化:應用,差異與理解

陸敬忠  著
橄欖 出版
2011/01/30 出版

《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論叢第壹輯【海德格、高達美、大乘佛學與宋明理學】,已試圖開啟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對話與融通之嶄新向度或境界。 本輯【詮釋之生化:應用,差異與理解】乃接續該序曲之第一波開展。在當代西方詮釋學與東方傳統哲學之交會、對化與融通的宏大敘事中,本論文集從一核心概念亦即詮釋學本身之原詞「詮釋」(hermeneuein)出發,並且因此涉及詮釋學之知識學、存有學及倫理學或實踐哲學三向度間的脈絡關係問題。可以說,本論文集不但使當代西方詮釋學哲學與東方傳統漢語哲學進行詮釋學對話與對化之生化過程,也使新儒學與大乘佛學可以藉由哲學詮釋學生發進行對話與對化!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溝通、批判和實踐

黃瑞祺  著
允晨文化 出版
2010/09/01 出版

哈伯馬斯的學說圍繞著「溝通、批判和 (民主) 實踐」的旨趣,本書的論文自然也呼應此一主軸。兩位國際知名學者William Outhwaite, Peter Dews的主題講演,William’s “Habermas at 80” 在極簡的題目下,鳥瞰、回顧了哈伯馬斯的學說中的緊張或對立;Peter’s “Habermas and Post-Structuralism: The Debate and Its Aftermath” 在同樣簡潔題目下分析哈伯馬斯與後結構主義者之間的爭論。其他15位本地與會學者(詳見作者介紹欄)的論文大致圍繞著溝通、公共領域、民主法治等主題(詳見內容目錄)。本書脫胎於紀念哈伯馬斯八十歲的研討會 (「哈伯馬斯研討會」[Habermas Conference],中央研究院歐美所,2009 年10 月16-17日)。這是哈伯馬斯學說自從1970年代末傳入台灣之後,在台灣第一次舉辦的比較大規模的專題研討會。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衝突與調和

紀金慶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08/09/01 出版

  二元對立與陰陽分別代表了西方和中國文化發展中,極具影響力的思想模式。在本書中,分別追溯了西方二元對立思想與中國陰陽論述的發展過程,並在最後,追問這二種基本思維模式在當代的意義。本書特色  深度解析、比較西方的「二元對立」和中國的「陰陽」,讓讀者看見此一議題上,中西文化的異同。

79 特價16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重點所在

大田 出版
2008/08/25 出版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 專序導讀 蘇珊‧桑塔格以熱烈的獨到思維,披荊斬麻開闢閱讀價值的瑰寶路徑,只有精力充沛的讀者才能從中找到細細密密的驚奇; 她提煉電影、舞蹈、攝影、繪畫、歌劇、空間的精緻批判,凡視覺所及洞察力穿透概念、感覺、印象、刻板; 她顛覆那裡與這裡,她擁護的自由,提倡的激情,她從不熱中慣例, 她省思,以過去二十年間發表的四十篇長短不一的傑作,抵抗假象。 美國最重要的知識份子、最具爭議、最受注目的女作家蘇珊‧桑塔格,冷靜的真知灼見,永恆維護思想的尊嚴與風格。蘇珊‧桑塔格說:我反對庸俗、反對道德與美學的膚淺與漠不關心。我是好鬥的審美家,幾乎不閉門造車的倫理家。我沒有準備寫那麼多宣言,但是我壓抑不住警句似的品味陳述,加上我堅定的對抗意志,呈現方式有時候會讓我吃驚。

9 特價34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哲學的慰藉(新版)

先覺 出版
2007/11/26 出版

為他人的目光煩心,或是因失戀而心碎、因生活困頓而苦惱? 身處不受歡迎、財務困難、挫折不斷的窘境中? 讓艾倫.狄波頓為你對症下藥,開一帖哲學的處方箋, 以六位哲學家的大智慧,解決六種人生的疑難雜症! & 若是無法解除身體上的疾病,醫學可謂毫無助益; 同樣地,若是無法去除心靈的苦難,哲學亦是毫無用處。 ──伊比鳩魯 & 哲學不應該只是躲在象牙塔裡的文字遊戲,而應該成為幫助人們解決心靈傷痛的良方。 & 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深切了解現實人生的苦難及其所引起的傷痛。他向蘇格拉底、伊比鳩魯、塞內卡、蒙田、叔本華、尼采這六位偉大哲學家取經,希望他們的個人體驗與思想學說,能夠在我們飽受折磨時,舒緩我們的症狀,為現實生活的鬱悶提供慰藉。 & ◇如果不受人歡迎,該怎麼辦? 進行一場蘇格拉底的思考法,將注意力從不受歡迎的表象,轉移至其背後的原因。 & ◇如果經濟拮据,無法享受多采多姿的生活,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 來一份伊比鳩魯式的快樂清單:友誼、自由、思想,將我們從追求快樂的錯誤計畫中解救出來。 & ◇遭遇挫折卻無力回天,該如何走出懷疑自我的陰影? 和塞內卡一起預先默想,了解我們應該懷有何種希望,便不會輕易動搖。 & ◇被認為身體、文化或是智力具有缺陷,該如何不受他人目光影響? 蒙田要告訴你:一個有品德、努力追求智慧卻又難免愚昧的平凡生活,本身就是一項成就。 & ◇當愛情的破滅使我們怨懟自傷,要怎麼平撫心碎的苦難? 哲學史上最偉大的悲觀論者叔本華,以「生命意志」,把我們從痛苦的期待中解放出來。 & ◇當你在人生歷程中深陷泥淖,該如何脫離困頓? 和尼采一起登上高山,認清痛苦所扮演的角色:任何美好事物都必須經歷過這樣一個自然且無可避免的階段,才有可能獲得。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心智生命

立緒 出版
2007/03/30 出版

本書是鄂蘭生命中最後幾年的著作。在這部著作中,鄂蘭不同於其他政治理論方面的著作,審視「思想」並再度回歸到哲學上的思考,探究思想在當代生活中的各種面貌—— 認為「思想」這件事,是人最基本的心智活動,亦即思考、意志與判斷。

9 特價40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傅柯考

麥田 出版
2006/02/09 出版

這是一本進入傅柯理論世界的入門導讀,由法國中生代研究傅柯的代表性學者格霍教授執筆。書中全面考察了傅柯思想的發展,扣緊「知識」、「權力」與「主體」這三大軸心,簡明而精確地傳達出傅柯思想從早期到晚期的轉折與演進。誠如格霍教授所言:  傅柯從沒有放棄講歷史:被排除的瘋狂的歷史、接待死亡的歷史、思想體系的歷史、監獄與戰爭的歷史、告白與主體的歷史,以及快感、肉體及欲望的歷史等。  他以講歷史的方式試圖完成現代哲學家的任務:舉發被隱藏的權力關係;挑動諸種抵抗;讓經常被壓制的聲音能夠表達自身;生產某些能夠對抗主流治理性的真知識;促進嶄新主體性的發明;懷疑我們的自由及我們行動的可能性;凸顯我們的知識、權力及主體化之體系的歷史性;展現我們從未陷入宿命,以及要改變我們的生命。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蘇珊‧桑塔格文選

麥田 出版
2005/04/06 出版

  由桑塔格與陳耀成先生為華文讀者選編的這本文集,共收錄了桑塔格近十年來的三篇訪談、兩篇演講詞和一篇文論,除其中一篇外,其餘各篇只散見報刊,從未收錄於其他文集之中,而壓卷作(戰爭與攝影)的英文原稿,牛津大學甚至尚未出版。可以說這是桑塔格首先以中文出版的一本新著。   從書中收錄的訪談與文字,可以清楚了解桑塔格近十年對於文學創作、知識分子的定義與責任、後現代主義、中國、影像和戰爭(特別是波士尼亞戰爭)等問題的看法,並讓我們在閱讀之後無法迴避文字、影像與良心之間複雜的辯證關係與要求。

9 特價23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科技渴望社會

吳嘉苓  著
群學 出版
2004/11/01 出版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3/3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