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宜蘭縣佛寺志.第二集
寺為人建,法憑人弘。 寺志紀錄了幾代人的努力, 興衰起伏,人事變遷,一切歷歷在目, 故「精求徵信,以備古今興廢之林」為寺志之要。 封塵的歷史隨著一張張老照片而重現, 每一次田調、每一次行動, 發掘沉甸甸的史料,接觸活生生的人物, 或因輝煌而欣喜,或由現難而暗垂 吾等見聞者當感物而記事, 借鑒歷史,以發菩提道心。 ──佛光大學教授 闞正宗 《宜蘭縣佛寺志》經宜蘭縣佛教會居中連繫,佛光大學闞正宗教授帶領九位博碩士研究生,分組進行田調與口述訪談。本書以山川地理、歷史圖片、沿革、人物、建築、藝文為綱目撰述,類例分明,含括全面,使閱者很快能因類究書,因書就學。 第二集收錄頭城、礁溪的兩間寺院: 一、頭城開成寺 建於嘉慶初年,民間色彩濃厚,佛道信仰混合,現以管理委員會制度運作。最早為開蘭先賢吳沙隨身攜帶的「黑面金身觀音佛祖」供奉之所,故清代以來當地居民皆稱之為佛祖廟,後來陸續增建吳沙祠、大眾爺廟、城隍廟。同治四年(1865)因洪水而遷建現址,更名為開成寺。道光年間起,作為「搶孤」進行的場所,至今仍是民俗佛教最大的代表活動之一。 二、礁溪開成寺 前身是齋教龍華派齋堂,為宜蘭實業家謝火於大正八年(1919) 所建清修之所, 昭和十年(1935)妙月法師接任住持,齋教信仰正式轉為正信佛教信仰。妙月法師出身礁溪福崇寺,為鼓山通本法師派下系統,住持期間以清修苦行為主。民國七十四年(1985)道清法師引薦見如法師接任住持,專修唐密孔雀明王法。常通法師接任住持時,帶入淨土宗的修持,形成孔雀明王法兼弘淨土法門。 &
【電子書】新物理學和宇宙學
第六屆心智與生命研討會 對話者名單: 尖端物理學家 戴維.芬克爾斯坦(David Ritz Finkelstein) 阿瑟.查恩茨(Arthur Zajonc) 安東.翟林格(Anton Zeilinger,20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宇宙學家 喬治.格林斯坦(George Greenstein) 皮埃特.哈特(Piet Hut) 哈佛大學哲學暨史學家 杜維明 藏傳佛教領袖 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 ――量子力學 X 多重宇宙 X 達賴喇嘛―― 隨著現代物理學的出現和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現實的認知, 第一次,&& &經典科學的理性之光無法再繼續照亮宇宙, 而是隨著我們知道範圍的增加,我們發現自己變得越發無知。 這場典範改變的幅度影響將有多廣,我們還不清楚, 透過《新物理學和宇宙學》這場重要的對話實錄, 達賴喇嘛所代表的藏傳佛教,與現代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們 一起就現代物理學的人文和哲學意義進行深入的探究。 當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不再互不相涉, 而是一種參與的關係, 當新科學強烈地提醒我們, 身體/心智、精神/物質、主觀/客觀的二分法將被取代, 當我們深入科學的根以及宗教的根時, 就會在根源之處找到彼此會通之處, 開啟新的可能性的大門。 20世紀的新物理學和宇宙學改變了我們對身處其中的宇宙的理解,這些改變同我們從19世紀繼承來的幾乎所有經典科學觀念相衝突。 19世紀末,開爾文爵士宣布整個宇宙都已被人類探測得一清二楚,只剩下若干無關緊要的細微之處尚待探討。不過他的見識足夠敏銳,看出地平線上還有兩朵「烏雲」不符他的樂觀願景:一是麥克爾遜―莫雷實驗 沒能找到「以太」,二是預測物質在高溫下產生光譜的理論未得到證實。後來,從第一朵烏雲中產生了相對論,從第二朵烏雲中產生了量子力學。開爾文爵士的確有先見之明,雖然他有點高興得太早。 而在自牛頓力學為經典物理學和宇宙學奠定下基礎的三百年當中,物理學理論的機械論和唯物主義觀念開始統治西方思想,甚至延伸到了這些領域之外。經過笛卡爾、康德和洛克等思想家之手,科學對哲學的影響越來越大。生命科學為了獲得可與物理學相比的精確性,也尋找了類似於物理學的發展道路。遺傳學、演化論和細胞生物學取代了自然史和整體性的有機生物學。而心智本身,傳統上被理解為精神的表現,現也漸漸成爲機械論宇宙的一部分。到20世紀初,17世紀物理學已成功占領了與其毗鄰的學科領域,並開始侵入心智領域。一種機械論範式和與唯物主義形而上學開始統治西方思想。 然而,在進入20世紀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將對我們的宇宙概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我們至今還在為試圖掌握它們的含意而苦苦掙扎。它們挑戰我們過去幾百年繼承而來的物質與宇宙的單純機械論敘述,代之於完全不同於機械論圖像的另一種敘述。而且,無論是量子論還是相對論,都給予觀察者一種新的地位。 & 如今在西方,新物理學的哲學意義還在探討過程中,雖然佛教沒有同現代物理學的專門理論打過交道,但是佛教數千年來一直在探索物質的本質和心智的本質,佛教對我們思維中的經驗、推理、因果關係、概念和理論的作用等等有過深刻的思索。物理宇宙的漫長歷史也曾是佛教思索的主題,從中所得出的精彩觀點非常接近今天宇宙學家們的理論。 && & *& *& * 透過與達賴喇嘛的對話,讀者有難得的機會可以學習新物理學和宇宙學,也能學到亞洲最深刻的哲學思想家在這方面的思想。本書記錄的這場對話發生在1997年10月27日至31日,為兩年一次的心智和生命研討會的第六場。在印度達蘭薩拉的會議桌旁,不同學科和不同傳統的五位科學家、一位哲學家和達賴喇嘛坐在一起,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也就是佛教哲學和現代物理學,展開了獨特的交流和對話。 整個對話當中,大家都真心地尊重每一個人的觀點,協同探究的美好氣氛充滿整個會場。快樂的笑聲和認真激烈的辯論交錯出現,還有五十個受過哲學或科學教育的客人特邀而來的人,旁聽所有的對話,這場對話是個開始,對於現代科學的人文和哲學的探索,還在持續當中。 && & 達賴喇嘛和科學家討論了什麼? •當客觀性的科學走向既有客觀性也包括主觀性在內的科學時,科學知識和人類經驗之間該如何聯繫? •新物理學如何要求我們重新認識世界?又會多大範圍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新科學中,觀察者以何種方式介入和干擾了觀察對象? •為什麼未來的知道者的「個人知識」將變得非常重要? •如何結合靈性學科的訓練,加強觀察者的自我意識? •如何透過探討實在的本質、知識的本質,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如何深入科學和宗教的根,來找到兩者共同的目標。 &
【電子書】請以真名呼喚我
◆《請以真名呼喚我》是一行禪師生前唯一在英語世界出版的詩集。一行禪師大部分詩作皆以越南文寫就,此繁中版詩集直接從越文翻譯,除了英文版原本收錄的作品,也額外收錄20多首未曾英譯的詩作,共結集143首。◆繁中版封面邀請知名插畫家王春子設計、繪圖,並根據詩中意象繪製各個段落的圖像。隨書附贈5款彩色書籤。「我們能否看著對方,在對方身上認出自己?」一行禪師第一本中譯詩集「一行禪師的作品,證明是現代人的痛苦與憂愁的一方解藥。」──王鷗行,《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作者一行禪師的作品突破宗教界限、平易近人,將正念的修行方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然而,他也是非常傑出的詩人與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這本出色的詩集展現一行禪師比較不為人知的面向,包括創作詩的技巧、和平運動者的貢獻,以及作為一名年輕流亡者的經驗。透過這一百四十三首詩,一行禪師揭示了他的過去──他在南北分裂的越南度過怎樣的童年?到後來是如何踏上內在的靈性之旅?他在詩作中分享各種想法,探索人要如何聚在一起,共同創造更和平、更有覺察能力的世界。《請以真名呼喚我》別具感染力與洞察力,更富有創作深度,不僅結集了高水準的詩作,也描繪了這位知名禪師與和平呼籲者難得一見的面貌。一行禪師的教導昭然若揭:我們手中握有改變的力量,能讓一切改觀──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觀看、認知、思考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每一個選擇,包括每一天採取或逃避的行動、與親友或敵人的相處方式,還有身處危機中當如何反應。***{極大甚深的柔軟心}在漢語詩的世界,禪師作詩寫偈,本是一個豐富的寶山,妙境無窮,因而觸發了許多學佛人、修禪者的自性,開啟了心眼,每一首動人的禪詩,都指向「反聞聞自性」。讀一行禪師的詩,乃知臨濟禪師說:「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石火電光中,有時看到桃花開了、皓月當空。一行禪師的詩,不追求機鋒,用一種極大至深的柔軟心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發生的種種本是一佛的心所化現。讀一行禪師的詩,山靜雲閒,鳥鳴花放,月光湧流,彷彿知道為什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了。──許悔之,詩人.藝術家◆本書特色‧隨書附贈5款彩色書籤:由知名繪者王春子精心繪製,透過質樸的筆觸傳達詩中的關鍵意象。‧一行禪師的詩集首度中譯:除英文版同名詩集原本收錄的詩作,額外收錄20多首未曾英譯的詩作。詩集雖是文學創作,但處處可以感受並體驗到禪師的相即概念與文字深入人心的力量。‧不只是詩集,也含括禪師的教法:這本詩集很獨特,包含禪師早年的行誼、入世的觀點、敏銳的同理心,乃至追求與倡議和平的實際行動。‧直觀、敏銳的心思,觸及人最真實的內在:修行人真摯不造作的創作,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細節,也足以憾動人心,軟化最硬的心腸。‧是文學創作,也處處參得法味:禪師的創作技巧並不花稍,都是很具象的描述,但是字裡行間流露的情感與慈悲,充滿修行人特殊的感召力。‧詩作主題具時代性,與今日世界有著強烈連結:禪師創作的時代或許早已遠去,可是來到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政經情勢更加複雜,煩惱也更多。例如面對階級衝突、戰爭、瘟疫、資本主義的剝削,人要如何回到內在、尋找生命核心價值,是更為急迫的課題。
【電子書】怎麼過好這生活
生命這麼重要的產品,怎麼可以不教不學,不聞不問,讓它野蠻生長?&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方便舒適,世界豐富多彩。物質帶來的種種誘惑,時刻都在刺激我們的欲望,讓人想要擁有更多、更新、更好的享樂。我們是否想過,為了擁有這一切,付出了多少代價?&我們只是勞作,沒有閒暇;得到許多享樂,卻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不自由。我們只是在使用生命,卻不懂得享受生命!&我們的生命都被用來做交換。追求權力,就會被權力束縛;追求事業,就會被事業障礙;追求財富,就會被財富捆綁……&一旦我們放下這些,既承擔起在世間應盡的責任,又不使心執著其間,就能體會到放下的自在,走也方便,睡也安然。&
【電子書】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直指修道上易犯的錯誤和迷思!曲解修道的真義,以自我為中心來解釋修道,並以修道來加強我慢,這是修道上的唯物。&我們對修道的觀念是正確的嗎,抑或我們是用修道在加強我慢?我們有誠實面對修道上的問題嗎,抑或我們總是穿著自欺的糖衣在修行?我們對修行的誤解有深,前方的阻礙就有多大。&☆ 2011年出版至今,長銷不墜!本書在Amazon擁有4.7顆星,近千次的評分,讀者五星評論:「這本書就像沙漠中的綠洲,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再次肯定了真正的精神導師的智慧力量。」中文版初版至今已有累印十一刷的佳績,可見讀者對這本書的喜愛程度。☆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講法風格直接、創新、幽默&邱陽‧創巴仁波切是將藏傳佛教弘揚到歐美國家的開創者,也是建立香巴拉訓練課程的始祖,在中西方的佛教推廣上擁有重要地位,是一位備受崇敬的禪修大師。創巴仁波切在書中用貼近日常的比喻來闡述真實之道,沒有高高在上的教條口吻,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仁波切的真誠、敞開之心。就像一位與我們同行的善友,分享他在修道上的覺悟點滴和洞見的智慧。☆本書為所有修道者指引一條辨識唯物陷阱的明路藏傳佛教用「唯物三王」的隱喻來形容「我」的運作。真理之道是深奧的,並非天真地投入即可有所成。如果誤入歧途,就有可能發生曲解和以自我為中心來詮釋靈修的情形;我們自以為是在發展道心,其實是在用修道法門加強我慢。這種曲解,可稱之為修道上的唯物主義。創巴仁波切從小接受藏傳佛教噶舉派和寧瑪派的教義薰陶,即使本身擁有豐厚的佛學基礎,他也曾面臨修道上唯物主義的危險。他的上師訓練他去認識自我的陷阱,避免表面上看來有益、但其實是世俗物質追求的誘惑。書中所提供的教義、指示和引導,可以幫助修行者脫離唯物三王的統治,從根本上達到無我的境界,成就解脫之道。我們有很多期望,尤其是當我們求道而陷入修道上的唯物時,我們預期靈修會給我們帶來安樂、智慧和救助。這種對靈修的膚淺、自私的看法,必須徹底改正。最後,我們一放棄所有成覺的希望,在那一刻,道即開始敞開。這就好像等人一樣,在你正要放棄希望,已經有了他來等於是做夢的想法,而認為他根本不會來的時候,他卻出現了。修道也是如此。修道是耗盡一切期望,耐心是必須的。你不必過分強迫自己入道;等一等,停一下,不可太急於想要瞭解「實相」。我們首先必須看清求道的動機。如果我們以敞開的、不落「善」「惡」二邊的心態來修道的話,那就無須野心。──邱陽.創巴仁波切
【電子書】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直指修道上易犯的錯誤和迷思!曲解修道的真義,以自我為中心來解釋修道,並以修道來加強我慢,這是修道上的唯物。&我們對修道的觀念是正確的嗎,抑或我們是用修道在加強我慢?我們有誠實面對修道上的問題嗎,抑或我們總是穿著自欺的糖衣在修行?我們對修行的誤解有深,前方的阻礙就有多大。&☆ 2011年出版至今,長銷不墜!本書在Amazon擁有4.7顆星,近千次的評分,讀者五星評論:「這本書就像沙漠中的綠洲,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再次肯定了真正的精神導師的智慧力量。」中文版初版至今已有累印十一刷的佳績,可見讀者對這本書的喜愛程度。☆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講法風格直接、創新、幽默&邱陽‧創巴仁波切是將藏傳佛教弘揚到歐美國家的開創者,也是建立香巴拉訓練課程的始祖,在中西方的佛教推廣上擁有重要地位,是一位備受崇敬的禪修大師。創巴仁波切在書中用貼近日常的比喻來闡述真實之道,沒有高高在上的教條口吻,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仁波切的真誠、敞開之心。就像一位與我們同行的善友,分享他在修道上的覺悟點滴和洞見的智慧。☆本書為所有修道者指引一條辨識唯物陷阱的明路藏傳佛教用「唯物三王」的隱喻來形容「我」的運作。真理之道是深奧的,並非天真地投入即可有所成。如果誤入歧途,就有可能發生曲解和以自我為中心來詮釋靈修的情形;我們自以為是在發展道心,其實是在用修道法門加強我慢。這種曲解,可稱之為修道上的唯物主義。創巴仁波切從小接受藏傳佛教噶舉派和寧瑪派的教義薰陶,即使本身擁有豐厚的佛學基礎,他也曾面臨修道上唯物主義的危險。他的上師訓練他去認識自我的陷阱,避免表面上看來有益、但其實是世俗物質追求的誘惑。書中所提供的教義、指示和引導,可以幫助修行者脫離唯物三王的統治,從根本上達到無我的境界,成就解脫之道。我們有很多期望,尤其是當我們求道而陷入修道上的唯物時,我們預期靈修會給我們帶來安樂、智慧和救助。這種對靈修的膚淺、自私的看法,必須徹底改正。最後,我們一放棄所有成覺的希望,在那一刻,道即開始敞開。這就好像等人一樣,在你正要放棄希望,已經有了他來等於是做夢的想法,而認為他根本不會來的時候,他卻出現了。修道也是如此。修道是耗盡一切期望,耐心是必須的。你不必過分強迫自己入道;等一等,停一下,不可太急於想要瞭解「實相」。我們首先必須看清求道的動機。如果我們以敞開的、不落「善」「惡」二邊的心態來修道的話,那就無須野心。──邱陽.創巴仁波切
【電子書】怎麼過好這生活
生命這麼重要的產品,怎麼可以不教不學,不聞不問,讓它野蠻生長?&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方便舒適,世界豐富多彩。物質帶來的種種誘惑,時刻都在刺激我們的欲望,讓人想要擁有更多、更新、更好的享樂。我們是否想過,為了擁有這一切,付出了多少代價?&我們只是勞作,沒有閒暇;得到許多享樂,卻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不自由。我們只是在使用生命,卻不懂得享受生命!&我們的生命都被用來做交換。追求權力,就會被權力束縛;追求事業,就會被事業障礙;追求財富,就會被財富捆綁……&一旦我們放下這些,既承擔起在世間應盡的責任,又不使心執著其間,就能體會到放下的自在,走也方便,睡也安然。&
【電子書】大師的智慧:亂世醒鐘.聖嚴法師
人間淨土的踐行者:「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 喧囂人世的一口警鐘,碌碌人生中的智慧禪醒。 發人深省禪之法語,如醒醐灌頂,甘露滋心。 「大雨天,你說雨總會停的;大風天,你說風總是會轉向的;天黑了,你說明天依然會天亮的!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來。」──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是穩定台灣人心的力量,更是亂世裡的暮鼓晨鐘! 人世充滿誘惑與煩惱,在這一片苦海中,塵世間的人們如何方得解脫? 讓大師為你指點迷津,幾十年歲月的沉澱,數十載風霜的洗禮,大師思想綻放出的智慧也許並不像三伏天正午的太陽熾熱,散發出炫目的光芒,但卻如那一輪美麗園潤的仲秋明月,用最柔和的淡淡月光撫去你心上的粒粒塵埃。 讓大師為你檢視自我,本書如同一面清澈的鏡子,整個世界與你我都映在上頭,讓你閱讀故事的同時亦能照出你對於自我疑惑的癥結點,不論是睿智或是癡迷,剎時間,猶如醍醐灌頂。 我們需要一本好書,從字裡行間內得到人生最清澈的心靈智慧,讓大師與你共乘一葉扁舟,在浮沉的苦海中得到心靈的昇華。 &
【電子書】不怕苦的惠能傳奇(上)
大人小孩都愛看的學佛漫畫書, 這是大人陪伴小孩快速理解佛法的好幫手。 這部漫畫的內容是適合大人小孩閱讀,由其是讓大人快速讀懂佛法,幫助小孩理解佛法的好幫手,它是針對大人小孩一起陪讀的設計。畫風採較古典的漫畫方式,適合大人小孩一起讀的學佛漫畫書。以漫畫圖像的呈現方式,這讓佛法變得更容易理解,也能夠讓更多小孩容易接觸佛法。因此這漫畫適合吸引剛剛接觸禪宗的大人小孩,作者將六祖惠能的故事情節,結合圖像式解說編撰繪製而成。從這部漫畫的圖像流暢度和互動性來看,讀者可經由文字思考與圖畫理解,瞭解更多六祖惠能禪師的歷史,以及中國佛法的知識內容。此外,漫畫內容及訊息量相當豐富密集,能讓忙碌的現代人陪伴小孩,更有效率地快速吸收學佛知識,及將佛法訊息更容易分享傳遞。 作者以貼近兒童的語言,讓大人小孩輕鬆讀懂佛法: 惠能是一個很厲害的佛教老師,他創造了一種新的佛教方法,叫做禪宗南宗,很多人都受到他的影響。他的一生很不容易,但他也很聰明和勇敢。 惠能從小就很窮,他的爸爸死得早,他和媽媽靠賣柴火過日子。他沒有讀過書,不會寫字,但他有一顆想學佛的心。有一天,他聽到一個人念一本叫《金剛經》的書,他覺得很有意思,就問那個人哪裡可以學到這本書。那個人告訴他,有一個叫弘忍的老師在黃梅山教這本書,惠能就決定去找他。 惠能把自己的錢都給了媽媽,然後走了很遠很遠,才到了黃梅山。他見到了弘忍老師,跪下來說,我想學佛,請你教我。弘忍老師看了看惠能,說,你是南方人,又是野人,怎麼能學佛?惠能說,人雖然有南北,但佛性沒有南北,我和你雖然不一樣,但我們的佛性都一樣。弘忍老師聽了,覺得惠能很有天分,但沒有表現出來,就讓他去碓坊舂米,做一些辛苦的工作。 惠能不在乎,一邊舂米,一邊修行。後來,弘忍老師想要傳授他的佛法給別人,就讓所有的學生寫一首詩,說出他們對佛法的理解。惠能聽到最厲害的學生神秀寫的詩,說要像擦鏡子一樣,時時清淨自己的心,不要讓塵埃沾上。惠能覺得這首詩不對,就寫了一首詩,說本來沒有樹,也沒有鏡子,也沒有任何東西,所以也沒有塵埃,不用擦。弘忍老師看了惠能的詩,知道他已經開悟了,就悄悄地把他的衣服和碗給了他,並告訴他趕快離開,不要讓別人知道。 惠能拿了衣服和碗,就往南方跑。但是有些學生不服氣,覺得惠能不配得到佛法,就追殺他。惠能一路逃亡,遇到了很多危險和困難,幸好有一些好心人幫助他,才沒有被殺。他來到了寶林寺,想要住下來,但是又遇到了一些壞人,想要奪走他的衣服和碗,他只好再次離開,躲到了一群獵人裡面,不敢露出身份,就這樣過了十五年。 後來,惠能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到了法性寺,開始教導別人禪宗的佛法,讓很多人得到了開導和救度,成為了一個很偉大的佛教老師。 &
【電子書】明公啟示錄:解密禪宗心法——《六祖壇經》般若品之六
明公啟示錄:解密禪宗心法——《六祖壇經》般若品之六 於文字中即可獲般若大智慧,開啓無上菩提之門,破世間諸煩惱。 所謂「但於自心常起正見」,因為起了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才不會被內五欲以及外六塵所沾染、執著,這才是見性。明心見性就是從內心常起正見開始起修。 由正見就會自然生起八正道,正見是八正道之首。先有了正見,之後才能有八正道。由格物、格苦,佛法一整套的體系才建立了起來,這一整套的佛法體系是建立在一整套正知正見的基礎上。 開卷語 一、此套心法,已於文字之中灌頂巨大加持之力量。 二、只須堅信不疑,恭敬讀誦即可獲無上力量之加持。 三、讀誦之時,身心有不同程度的感應實屬正常,乃感應交道之現象。 四、信奉受持此書文字,即可獲得強大息災、轉運、祛病、富貴、滿願之增上緣。 五、信奉受持此書,於現實中必有諸多神蹟示現。
【電子書】證悟瑰寶:佛陀與成就大師們的智慧教言
這是一本集結密勒日巴尊者、岡波巴、瑪姬.拉準等藏傳佛教大師千年智慧的語錄,不僅是禪修與深思的最佳友伴,更是活出有意義人生的最佳指引!&◆本書由一篇篇精簡扼要的語錄彙編而成,如珍貴的寶石交織成串,照亮人生的道路本書彙編了佛教各派的願文、道歌與教言,讓讀者能一探西藏豐富的宗教遺產。這些既寶貴又實用的語錄,試圖展現藏傳佛教博大精深的特質,每一篇都是大成就者獲得證悟後的精妙見地,深入淺出,用最簡潔的字句,闡述佛法深廣的哲理。也正是這份特質使得藏傳佛教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成為世界上越來越多靈性追求者所追隨與修行的法教。&◆依循三善法的架構,逐步實現修行的最終目標書中所引用的教言都不離三善法的架構,初善以產生菩提心的目標開始,而後學習安定,最終以利益他人為使命。只要遵循此三善法,你會發現即使是短暫的修行,也能意味深長如大海般,使人生變得更有意義。如果你想尋找真知灼見或生命的意義,這裡有從泱泱證悟滄海汲取出來的甘露滴,能夠使我們獲得安樂、自由和證悟。&
【電子書】有疑惑,才能開悟
生命是無限的延續。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終結,同時也是新生命的開始。如果沒有宗教信仰,往往會在對生死的探究中迷失方向。&現在的教育側重知識和技能,我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想著:將來出社會要找份什麼工作?做番什麼事業?卻很少考慮: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到底應該怎麼做人?&人生如果缺乏這方面的思考,在一帆風順時可能不會出問題;一旦遇到挫折或面對生死問題時,往往走不出逆境。還有很多人年輕時忙於工作,無暇他顧,退休後無所事事,精神生活乏善可陳,逃不開寂寞空虛。這時候,唯有信仰才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立足點和最終歸宿。&
【電子書】醫者慈悲心:對醫護者的佛法指引
悲心是一種希望解除他人痛苦的誠摯願望,不只包括正在經歷的不適,還包括痛苦的潛在原因,希望讓他人感覺好一些,不再痛苦的真正祈望,就是悲心的全部內容。&本書是西藏上師確吉.尼瑪仁波切和美國醫生大衛.施林長期合作項目的一部分,探索如何將慈悲和醫療結合,提供給醫護專業人士的建言――慈悲可以被訓練而變得不費力,並帶給病患和醫護人員極大的利益。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從人類本有的慈悲特性、造成痛苦的原因、明瞭事物是無常的概觀;到如何開展慈悲的態度、學習禪修、放鬆,達到心的平靜狀態;最後提供醫病關係的實用建言。其中所包含的訓練,在於幫助我們放下對自我念頭的執著,使我們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能以一種甚深、穩定及不費力的方式顯耀出來。大衛.施林醫生並在每一章之後用「學修指導」的形式,增補了仁波切的指引教法,突出該章的關鍵要點,並隨著書中內容的開展,解釋了這些概念應如何相互搭配應用。要從本書的建言中獲益,並不必然是醫護人員,也不必成為佛教徒,書中的慈悲修持是以探索我們的心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來呈現,是任何人都能依教學習並獲得自在快樂的寶典。&
【電子書】醫者慈悲心:對醫護者的佛法指引
悲心是一種希望解除他人痛苦的誠摯願望,不只包括正在經歷的不適,還包括痛苦的潛在原因,希望讓他人感覺好一些,不再痛苦的真正祈望,就是悲心的全部內容。&本書是西藏上師確吉.尼瑪仁波切和美國醫生大衛.施林長期合作項目的一部分,探索如何將慈悲和醫療結合,提供給醫護專業人士的建言――慈悲可以被訓練而變得不費力,並帶給病患和醫護人員極大的利益。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從人類本有的慈悲特性、造成痛苦的原因、明瞭事物是無常的概觀;到如何開展慈悲的態度、學習禪修、放鬆,達到心的平靜狀態;最後提供醫病關係的實用建言。其中所包含的訓練,在於幫助我們放下對自我念頭的執著,使我們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能以一種甚深、穩定及不費力的方式顯耀出來。大衛.施林醫生並在每一章之後用「學修指導」的形式,增補了仁波切的指引教法,突出該章的關鍵要點,並隨著書中內容的開展,解釋了這些概念應如何相互搭配應用。要從本書的建言中獲益,並不必然是醫護人員,也不必成為佛教徒,書中的慈悲修持是以探索我們的心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來呈現,是任何人都能依教學習並獲得自在快樂的寶典。&
【電子書】有疑惑,才能開悟
生命是無限的延續。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終結,同時也是新生命的開始。如果沒有宗教信仰,往往會在對生死的探究中迷失方向。&現在的教育側重知識和技能,我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想著:將來出社會要找份什麼工作?做番什麼事業?卻很少考慮: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到底應該怎麼做人?&人生如果缺乏這方面的思考,在一帆風順時可能不會出問題;一旦遇到挫折或面對生死問題時,往往走不出逆境。還有很多人年輕時忙於工作,無暇他顧,退休後無所事事,精神生活乏善可陳,逃不開寂寞空虛。這時候,唯有信仰才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立足點和最終歸宿。&
【電子書】楞嚴經易知錄(上)
經題具如玄義中說。今更略提綱要。此經以人法為名。謂此大佛頂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無不依之。如來果人。以此為密因。故若修若證。無非了義。而果徹因源。諸菩薩因人。亦以此具足萬行。故根塵識大。一切皆得畢竟堅固。而因該果海也。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由法法皆如來藏。故稱為大佛頂也。不生不滅因果為宗。因果皆不生滅。故稱密因也。離愛得脫為用。永離諸愛。究竟解脫。故號首楞嚴也。生酥毒發為教相。此是方等部中圓頓味也。將釋經文。大分為三。初從如是我聞。至歸來佛所。是序分。次從阿難見佛。至第十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是正宗分。後從阿難若復有人。至終。是流通分。
【電子書】楞嚴經易知錄(下)
經題具如玄義中說。今更略提綱要。此經以人法為名。謂此大佛頂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無不依之。如來果人。以此為密因。故若修若證。無非了義。而果徹因源。諸菩薩因人。亦以此具足萬行。故根塵識大。一切皆得畢竟堅固。而因該果海也。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由法法皆如來藏。故稱為大佛頂也。不生不滅因果為宗。因果皆不生滅。故稱密因也。離愛得脫為用。永離諸愛。究竟解脫。故號首楞嚴也。生酥毒發為教相。此是方等部中圓頓味也。將釋經文。大分為三。初從如是我聞。至歸來佛所。是序分。次從阿難見佛。至第十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是正宗分。後從阿難若復有人。至終。是流通分。
【電子書】太虛大師開示語錄(3):佛學篇
《太虛法師文鈔》,太虛著,王明福、謝健、張善長編校。一九二七年中華書局出版。是太虛的佛學論文集。原擬作十編,依次為雅言、世論、佛學、講錄、註疏、書札、章草、制議、雜文、韻語等。後編印出版三編。第一編「雅言」,收有《致私篇》、《宇宙真相》及《無神論》等二十篇,為以佛法作隨俗雅化之言之作。第二編「世論」,收有《論周易》、《論荀子》和《論墨子》等二十三篇,為以佛學評論世間學術之作。第三編「佛學」,收有《教觀詮要》、《佛教史略》、《佛法導言》等四十篇,為闡發佛教教理和教史之著作。
【電子書】大成就者之歌:法源篇—祖古.烏金仁波切靈修回憶錄(二版)
一個大伏藏師的玄奇世界! 16世大寶法王為何堅持祖古‧烏金仁波切給他大圓滿三要的灌頂? 頂果欽哲法王為何會轉世為祖古烏金仁波切的孫子? 做為新伏藏大師秋吉林巴的曾外孫,烏金祖古仁波切一生的所見所聞, 是藏傳佛教密續的珍貴史料也是修行人的活典 故事從老婦人整理行囊開始,她不顧險難要前往遙遠的拉薩去帶回她的喇嘛兒子。這個老婦人不是別人,而是大伏藏師秋吉林巴的女兒,她要去找回她那素負盛名的兒子,回家來整理編纂她父親所發掘出來的珍貴教法「新伏藏」。祖古‧烏金仁波切出身自這樣的伏藏世家,他身邊所環繞的均是證量高深的大修行人與伏藏師。他的所見所聞,對一般人來說也許匪夷所思,但是在修行人之間卻頗為尋常。從他平和不誇張的敘述中緩緩流洩出來的,是一首綿長深遠的靈修史詩;其中有驚心動魄的修行經驗、有風趣幽默的行者風範、有人性的掙扎與轉化、也有靈性的錘鍊與提昇;不可思議的轉世故事讓你屏息、大修行人的特異行逕讓你困惑、弟子對上師的堅定信心讓你感動;當你為書中的一切發生所深深吸引時,請記住,這不是奇幻故事,書中的一切都是你可以去親證的――如果你也踏上求取自性的解脫之路。 祖古・烏金仁波切以其清晰、完整的記憶,親切、直率且饒富趣味的口吻,所生動口述的,關於他所承繼的法脈傳承、薩藏家族、他所認識或聽說的偉大上師們的傳奇故事,以及他生平所經歷的許多不平凡的遭遇。 《大成就者之歌》不只是祖古・烏金仁波切的格人靈修回憶錄,更是近代眾多偉大藏傳佛法大師們以生命應證佛法的非凡成就總集,可說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西藏靈性史詩。透過祖古.烏金的眼睛,也讓讀者有幸得與廿世紀西藏最具證量的靈修上師們相遇。 本書由祖古・烏金仁波切的西方弟子艾瑞克.貝瑪.昆桑(Erik Pema Kunsang)與馬西亞.賓德.舒密特(Marcia Binder Schmidt)花費14年時間,記述完成,全書近32萬字,分上冊【法源篇】與下冊【傳承篇】。 在上冊【法源篇】中,祖古.烏金仁波切詳述了八世紀以來,包括松贊.干布、蓮花生大士、密勒日巴尊者、岡波巴等,將佛法帶進西藏的偉大導師與譯師們的傳奇事蹟,也將巴戎噶舉與新伏藏的法脈傳承做了完整的敘述與整理。 在下冊【傳承篇】中,祖古‧烏金仁波切回憶當代重要的禪定大師和教界人物,如十六世大寶法、宗薩‧欽哲仁波切、雪謙‧康楚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和敦珠法王等等。透過祖古‧烏金的眼睛,不但展現了這些最具證量的靈修上師的風采,也敘說他們是如何把藏傳佛法傳布到西藏以外的世界。 名人推薦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作者): 「慈悲、智慧、虔誠心,以及心的甚深自性──所有這些你都將在本書中讀到。這些故事與回憶意味著靈性上的了證真的有可能發生。這本書不純粹只是一部發生於過往印度與西藏之現象的古代歷史。感謝像祖古.烏金仁波切這樣的上師,佛陀的智慧與靈性覺醒的活生生傳統,才能於此時此刻仍持續不斷,讓各地的人們都隨手可得。」 丹尼爾.高曼(《EQ》作者): 「祖古.烏金仁波切是廿世紀藏傳佛教最偉大的上師之一。他的回憶錄《大成就者之歌》邀請我們和他一同回顧以他為中心點,而富含無比靈性的生平故事。經由他的雙眼,我們遇見了奇特的冥想高手。而透過他覺性之鏡頭,我們得以用一個清新、眼界大開的觀點來看待世界。這是一部內容廣泛的敘述,與讀者們分享著一個神蹟、奧秘與深刻洞悉力蔚然成風的世界──一個透過祖古.烏金開放、清晰的心靈所反映出的世界。」 &
【電子書】大成就者之歌:傳承篇─祖古.烏金仁波切靈修回憶錄(二版)
一個大伏藏師的玄奇世界! 16世大寶法王為何堅持祖古‧烏金仁波切給他大圓滿三要的灌頂? 頂果欽哲法王為何會轉世為祖古烏金仁波切的孫子? 做為新伏藏大師秋吉林巴的曾外孫,烏金祖古仁波切一生的所見所聞, 是藏傳佛教密續的珍貴史料也是修行人的活典 故事從老婦人整理行囊開始,她不顧險難要前往遙遠的拉薩去帶回她的喇嘛兒子。這個老婦人不是別人,而是大伏藏師秋吉林巴的女兒,她要去找回她那素負盛名的兒子,回家來整理編纂她父親所發掘出來的珍貴教法「新伏藏」。祖古‧烏金仁波切出身自這樣的伏藏世家,他身邊所環繞的均是證量高深的大修行人與伏藏師。他的所見所聞,對一般人來說也許匪夷所思,但是在修行人之間卻頗為尋常。從他平和不誇張的敘述中緩緩流洩出來的,是一首綿長深遠的靈修史詩;其中有驚心動魄的修行經驗、有風趣幽默的行者風範、有人性的掙扎與轉化、也有靈性的錘鍊與提昇;不可思議的轉世故事讓你屏息、大修行人的特異行逕讓你困惑、弟子對上師的堅定信心讓你感動;當你為書中的一切發生所深深吸引時,請記住,這不是奇幻故事,書中的一切都是你可以去親證的――如果你也踏上求取自性的解脫之路。 祖古・烏金仁波切以其清晰、完整的記憶,親切、直率且饒富趣味的口吻,所生動口述的,關於他所承繼的法脈傳承、薩藏家族、他所認識或聽說的偉大上師們的傳奇故事,以及他生平所經歷的許多不平凡的遭遇。 《大成就者之歌》不只是祖古・烏金仁波切的格人靈修回憶錄,更是近代眾多偉大藏傳佛法大師們以生命應證佛法的非凡成就總集,可說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西藏靈性史詩。透過祖古.烏金的眼睛,也讓讀者有幸得與廿世紀西藏最具證量的靈修上師們相遇。 && & 本書由祖古・烏金仁波切的西方弟子艾瑞克.貝瑪.昆桑(Erik Pema Kunsang)與馬西亞.賓德.舒密特(Marcia Binder Schmidt)花費14年時間,記述完成,全書近32萬字,分上冊【法源篇】與下冊【傳承篇】。 在上冊【法源篇】中,祖古.烏金仁波切詳述了八世紀以來,包括松贊.干布、蓮花生大士、密勒日巴尊者、岡波巴等,將佛法帶進西藏的偉大導師與譯師們的傳奇事蹟,也將巴戎噶舉與新伏藏的法脈傳承做了完整的敘述與整理。 在下冊【傳承篇】中,祖古‧烏金仁波切回憶當代重要的禪定大師和教界人物,如十六世大寶法、宗薩‧欽哲仁波切、雪謙‧康楚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和敦珠法王等等。透過祖古‧烏金的眼睛,不但展現了這些最具證量的靈修上師的風采,也敘說他們是如何把藏傳佛法傳布到西藏以外的世界。 名人推薦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作者): 「慈悲、智慧、虔誠心,以及心的甚深自性──所有這些你都將在本書中讀到。這些故事與回憶意味著靈性上的了證真的有可能發生。這本書不純粹只是一部發生於過往印度與西藏之現象的古代歷史。感謝像祖古.烏金仁波切這樣的上師,佛陀的智慧與靈性覺醒的活生生傳統,才能於此時此刻仍持續不斷,讓各地的人們都隨手可得。」 丹尼爾.高曼(《EQ》作者): 「祖古.烏金仁波切是廿世紀藏傳佛教最偉大的上師之一。他的回憶錄《大成就者之歌》邀請我們和他一同回顧以他為中心點,而富含無比靈性的生平故事。經由他的雙眼,我們遇見了奇特的冥想高手。而透過他覺性之鏡頭,我們得以用一個清新、眼界大開的觀點來看待世界。這是一部內容廣泛的敘述,與讀者們分享著一個神蹟、奧秘與深刻洞悉力蔚然成風的世界──一個透過祖古.烏金開放、清晰的心靈所反映出的世界。」 &
【電子書】苦才是人生(二版)
認識痛苦、正視痛苦,是邁向快樂的第一步 & 假如你一直看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認為它應該充滿快樂, 一味地蒙蔽自己,以「苦」為「樂」,那永遠也離不開痛苦。——索達吉堪布 這是一本幫我們解脫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寶之書, 把它請回家,就好像與佛陀朝夕相處,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 洗滌心靈的說法者,藏傳佛教受尊敬的佛學上師索達吉堪布,暢銷百萬冊作品。 附:觀音心咒,勤唸此咒可護持自心,解脫痛苦。 & 【離苦得樂的法門】 在我們的人生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什麼都在變。 位高權重的,會一落千丈;生死相許的,會勢同水火; 闔家歡聚的,會曲終人散;壽比南山的,會撒手人寰。 所以,一切的美好都難逃變化,變化就會帶來痛苦,這才是「人生皆苦」的真諦。 & ․佛教中之所以說「苦」,並不是不承認生活中的一些快樂。但這些快樂往往稍縱即逝,只是偶爾的「點綴」,卻不是人生的「底色」。 & ․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困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 ․當你特別痛苦時,首先要認識到痛苦的來源是我執,也就是自私自利的這顆心。若想斷除一切痛苦,就要先斬斷它的來源。 & ․如今,世人多為各種痛苦所逼,究其根本,主要是源於對利他的漠視,對無常的無知,對死亡的毫無準備。 & ․天地之間,一切都在變化,身體、財富、名聲、親眷等皆為無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自己的心才與自己生死相隨。 & ․要想除掉曠野中的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上面種莊稼。要想遣除內心的苦惱,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利他的美德去占據它。 & ․何時放下了,何時就會滿足,何時才會幸福。 & 【收錄】 消除痛苦的實修五大法 離苦得樂的幸福咒語 大歡喜——索達吉堪布開示錄 &
【電子書】善,最好的禮物
把心安住,時時行善, 用善良的心,在人生旅途踏實走, 一步一步,都要踏在善的道路上。 & 「最微小的善舉,勝過最偉大的意圖。」 ──王爾德(Oscar Wilde) & 「再微小的善念和善行,都比巨額現金有價值。」 ──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 不要低估善意,善良也不是弱點;堅強的人才有餘力行善,行善的人必須學會愛與原諒,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好。 & 本書精選自證嚴法師《靜思語》、《菩提心要》、《衲履足跡》等上百則與「善」有關的智慧語錄,以及「光影詩人」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精采作品。透過這些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以及精簡、智慧的文字,讓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長存於心中,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 & 人生實難,時時以「善」的智慧小語提醒自己,把心安住、日日行善,踏實行走於生命旅途,做個願意選擇善良、相信世界會因為善行而改變的人,匯聚更強大的善的力量,形成善的循環,減少苦難。 &
【電子書】善,最好的禮物:靜思心靈小語
把心安住,時時行善, 用善良的心,在人生旅途踏實走, 一步一步,都要踏在善的道路上。 & 「最微小的善舉,勝過最偉大的意圖。」 ──王爾德(Oscar Wilde) & 「再微小的善念和善行,都比巨額現金有價值。」 ──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 不要低估善意,善良也不是弱點;堅強的人才有餘力行善,行善的人必須學會愛與原諒,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好。 & 本書精選自證嚴法師《靜思語》、《菩提心要》、《衲履足跡》等上百則與「善」有關的智慧語錄,以及「光影詩人」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精采作品。透過這些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以及精簡、智慧的文字,讓視覺的盛宴與文字的智慧之美長存於心中,描繪出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 & 人生實難,時時以「善」的智慧小語提醒自己,把心安住、日日行善,踏實行走於生命旅途,做個願意選擇善良、相信世界會因為善行而改變的人,匯聚更強大的善的力量,形成善的循環,減少苦難。 &
【電子書】禪語心燈
禪的本質,是覺醒的心。 修行,就是幫助我們開發覺醒的心。 在這無明、浮躁而混亂的時代, 禪的覺醒之光,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寧靜與祥和。 & 這是一本適合慢慢閱讀、細細思索的書。在平實的文字背後,是濟群法師對佛法、對人心、對世間萬象的長期思考與關懷,希望能帶給讀者啟發,藉此反思人生,觀照內心;進而轉變觀念,調整心行,以消解現實人生中面臨的問題。 書中,沒有枯燥無趣的說教、高深莫測的禪理,而是以短文、詩偈的形式提點出人心百態與對應之道,如:「我們總在追求想像中的快樂,而忽略了眼前的快樂,使得快樂常常和我們擦肩而過。」 或是:「信佛並非接受一種與己無關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困惑和煩惱,佛法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煩惱真相,並提供究竟的解決方法。」 又如:「世間的風光,有時一陣風就吹光了。」 在浮躁矛盾叢生的現代生活中,這本語錄無疑是一劑清涼法藥,如醍醐灌頂,甘露滋心。 &
【電子書】禪語心燈
禪的本質,是覺醒的心。修行,就是幫助我們開發覺醒的心。在這無明、浮躁而混亂的時代,禪的覺醒之光,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寧靜與祥和。&這是一本適合慢慢閱讀、細細思索的書。在平實的文字背後,是濟群法師對佛法、對人心、對世間萬象的長期思考與關懷,希望能帶給讀者啟發,藉此反思人生,觀照內心;進而轉變觀念,調整心行,以消解現實人生中面臨的問題。書中,沒有枯燥無趣的說教、高深莫測的禪理,而是以短文、詩偈的形式提點出人心百態與對應之道,如:「我們總在追求想像中的快樂,而忽略了眼前的快樂,使得快樂常常和我們擦肩而過。」或是:「信佛並非接受一種與己無關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困惑和煩惱,佛法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煩惱真相,並提供究竟的解決方法。」又如:「世間的風光,有時一陣風就吹光了。」在浮躁矛盾叢生的現代生活中,這本語錄無疑是一劑清涼法藥,如醍醐灌頂,甘露滋心。&
【電子書】紫柏大師開示語錄
大師應機說法。隨緣拈舉。不假安排。俱從第一念中流出。惟期與人共明此事。原無意於文字語言。凡所開示人者。即令其人代書。書畢隨手携去。大師未嘗再一寓目。故其中意旨。或多重複。即累字疊句。亦復不少。惜當時未有專掌書記者。微言妙義。散於四方多矣。
【電子書】太虛大師開示語錄(2):世論篇
《太虛法師文鈔》,太虛著,王明福、謝健、張善長編校。一九二七年中華書局出版。是太虛的佛學論文集。原擬作十編,依次為雅言、世論、佛學、講錄、註疏、書札、章草、制議、雜文、韻語等。後編印出版三編。第一編「雅言」,收有《致私篇》、《宇宙真相》及《無神論》等二十篇,為以佛法作隨俗雅化之言之作。第二編「世論」,收有《論周易》、《論荀子》和《論墨子》等二十三篇,為以佛學評論世間學術之作。第三編「佛學」,收有《教觀詮要》、《佛教史略》、《佛法導言》等四十篇,為闡發佛教教理和教史之著作。
【電子書】怎麼微笑
現代人往往忘記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是什麼滋味。【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用發人深省的簡短段落,讓人隨時隨地念念清明。一行禪師的方法從聆聽、感受下手。在一切回歸簡單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碰觸生命肌理,實實在在感受生活喜悅。繁體中文版佐以台灣知名插畫家王春子的作品,陪你體驗「微笑」的單純與美好。微笑能放鬆臉部數以百計的肌肉,也能放鬆你的神經系統,讓你成為自己的主人。【跟一行禪師過日常】怎麼微笑◆內容簡介一行禪師以直接、清新的禪修方式,提供讀者轉換痛苦並培養幸福的靈感與工具。藉由具有感染力的文字及簡單的練習,一行禪師說明何謂「受苦的藝術」。他運用各種工具和教法,讓讀者瞭解如何轉換痛苦,以及如何碰觸到幸福與微笑的時刻。這些充滿洞見的思考,皆立基於禪師一生奉行的禪法與和平主義,向我們展示如何回到自己、安定身心、避免被痛苦淹沒。當我們願意面對自己的苦、深入觀察苦,就開始瞭解苦的根源。這時候,轉換與療癒便有了可能,對他人痛苦的理解能力隨之提升,關係中的衝突也得以解決。唯有利用這些方法,創造內在和人際間的和平與理解,才能在社區、社會、世界,營造真正的理解與和平。一行禪師示範的方法,能讓我們轉換自身的苦,也深度聆聽他人的苦,更可以培養微笑與幸福的能力。《怎麼微笑》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的第十本,提供簡單明瞭的指導,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禪修的人都能深受啟發。書末「微笑的練習」列出實際可行的步驟,讓你感受何謂「培養微笑與幸福的能力」。繁體中文版佐以台灣知名插畫家王春子的作品,陪伴你重新體驗「微笑」的單純與美好。***【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怎麼坐》《怎麼吃》《怎麼愛》《怎麼走》《怎麼鬆》《怎麼吵》《怎麼看》《怎麼連結》《怎麼專注》忙碌的現代人往往忘記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是什麼滋味。本系列用不囉唆卻發人深省的簡短段落,讓人在紛擾世界中,隨時隨地,念念清明。全套完整收集,體會一行禪師的日常禪法。一行禪師的方法非常直觀,從聆聽、感受下手,講的是一般人都能體會、理解的方法。尤其是被忙碌生活節奏帶著走的都市人,更能在一切回歸簡單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碰觸生命的肌理,實實在在感受生活的喜悅。
【電子書】唯識學與物理學的統一
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唯識學是彌勒菩薩所傳,一個古老的佛教修行經驗結晶,它主要探討人的意識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其實是由我們的心識所構成的一個幻象,而這個幻象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心識在運作,所以一切都是心識的表現。 唯識學和物理學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想像一下你在做夢,你的夢境是由你的意識所創造的,就像唯識學所描述的,這個世界是由我們的心識所構成的一個幻象。但是,當你醒來後,你會發現那些在夢中看起來很真實的事物其實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這就像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一樣,它告訴我們,現實世界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穩定和確定,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在我們觀察時才會變成現實,就像夢境中的事物在我們夢裡時才變得真實一樣。 因此,唯識學和物理學都在提醒我們,我們所認為的現實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確定和絕對的,而是受到我們的意識和觀察的影響。本書以融合唯識學和物理學的角度,深入解析宇宙、生命、陰陽五行等重要概念,展現作者對於宇宙與生命起源的獨特見解,並結合佛學、易學等多元觀點,帶您一窺宇宙奧秘,解密生命真諦。 本書特色 *宇宙與生命的創生:探討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強調永恆存在的主體、六大的誕生、能量的空間分布等關鍵元素。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專注於陰陽五行學說的建立,介紹物質能量的體用、陰陽與五行的理論,並融合易學的相關內容。 *眾生的法報化三身:解釋有情識與無情法的演化,剖析識與中有的演化,並闡述法身與生物的電磁波的關聯。 *八識的演化: 逐一分析八識的演化過程,從多個面向深入探討八識的發展,包括八識的起源、演化階段以及與生物的關聯。 &
【電子書】唯識學與物理學的統一
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唯識學是彌勒菩薩所傳,一個古老的佛教修行經驗結晶,它主要探討人的意識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其實是由我們的心識所構成的一個幻象,而這個幻象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心識在運作,所以一切都是心識的表現。 唯識學和物理學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想像一下你在做夢,你的夢境是由你的意識所創造的,就像唯識學所描述的,這個世界是由我們的心識所構成的一個幻象。但是,當你醒來後,你會發現那些在夢中看起來很真實的事物其實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這就像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一樣,它告訴我們,現實世界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穩定和確定,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在我們觀察時才會變成現實,就像夢境中的事物在我們夢裡時才變得真實一樣。 因此,唯識學和物理學都在提醒我們,我們所認為的現實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確定和絕對的,而是受到我們的意識和觀察的影響。本書以融合唯識學和物理學的角度,深入解析宇宙、生命、陰陽五行等重要概念,展現作者對於宇宙與生命起源的獨特見解,並結合佛學、易學等多元觀點,帶您一窺宇宙奧秘,解密生命真諦。 本書特色 *宇宙與生命的創生:探討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強調永恆存在的主體、六大的誕生、能量的空間分布等關鍵元素。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專注於陰陽五行學說的建立,介紹物質能量的體用、陰陽與五行的理論,並融合易學的相關內容。 *眾生的法報化三身:解釋有情識與無情法的演化,剖析識與中有的演化,並闡述法身與生物的電磁波的關聯。 *八識的演化: 逐一分析八識的演化過程,從多個面向深入探討八識的發展,包括八識的起源、演化階段以及與生物的關聯。 &
【電子書】圖解藥師經
修習《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最佳讀本 & 只要修持藥師法門,就能滿足世俗富貴名利、 遠離危厄凶險、趨近安穩吉祥, 獲得現世的身心安康與喜樂,從而悟得終極智慧。 & 本書將經文拆解為55個單元進行分析, 並介紹相關儀軌及其中的24股智慧能量, 同時深入探討有關藥師佛和十二神將的典籍及文化, 帶領讀者認識藥師佛的慈悲與智慧。 &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特別著重於利益現世眾生,促進現實社會的繁榮;其願望是解除眾生因「無明」而引起的生理疾病和精神痛苦。 & 經中不斷叮嚀,「只要」呼喚祂的名號,即可下載琉璃光清淨的能量,進而啟動每個人內在潛藏的動能。 & 《藥師經》是一本非常適合新時代人類的神聖經典,可以啟動我們原始身體的能量,來面對身心靈的負面能量。現今寺院流通的版本,包含了:1《藥師經》、2〈藥師咒〉、3藥師儀軌三大部分,內容相當完整,能夠為人們提供心靈和身體的滋養與修護。 & 這部經典的指導老師是釋尊,為眾生開啟了一系列藥師講堂。在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協助下,修行者在諸佛菩薩(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救脫菩薩)、人類聖者(阿難)、山林自然精靈(十二神將)的協助下,精進地前進智慧道路。 & ★藥師法門的核心要素 1.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 2.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 3.拔除一切業障 & ◎《藥師經》的組成結構 第一部分:釋迦牟尼佛與文殊菩薩的宇宙智慧對談 描述了地球上的聖者釋迦牟尼與宇宙神聖意識體文殊師利菩薩對談,這是地球真實人類與宇宙智慧體的對話,首先談論了藥師如來尚未成佛前的十二大願,這是一系列自覺(自己覺醒)、覺他(協助他人覺醒)的美好願望,也包含自利、利他的修行實踐,完整涵蓋眾生心靈層面與物質層面的祈請與滿足。接著,談論下載藥師佛智慧能量的方法:藥師法門,除了先前提及「諸佛的名號」的聽覺聲韻與「像法轉時」的視覺影像,又添增了「儀軌」的重要性。最後,談論藥師如來的神聖淨土「淨琉璃世界」,那裡居住著藥師佛、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這三位宇宙智者在神聖的空間會散放慈悲的光芒,讓眾生獲得智慧,遠離苦惱。 & 第二部分:阿難與救脫菩薩的對談,關於困難與病危的拯救 透過阿難的提問和救脫菩薩的回答,指導人們如何避免九種不幸的死亡,以及當死亡來臨時,重病患者和陪伴家屬應該如何面對。當人們面對這些嚴峻的生命困境時,宇宙神聖意識體藥師如來都會前來協助。 & 阿難與救脫菩薩的生死對談之重點,在於「病危」與「死亡過程」的「解難」。經中提供相當完備的拯救計畫,非常精采,步驟明確且有效率。修行者以虔誠的心靈依據救脫菩薩的指導,按部就班完成藥師儀軌,即可協助親人回復到完美健康的身體,這是因為藥師如來的威神力。最後,救脫菩薩講談的內容不僅止於個人的病痛困厄,還延伸到國家的危難,也擴及所有眾生的困難。 & 第三部分:十二藥叉神將的日夜陪伴與守護 這是關於十二藥叉神將的能量下載,經文寫著「只要」修行者虔誠呼喚了十二藥叉神將的名號,就能擁有「世俗間」遭遇危難時的保護能量。該法門是透由十二藥叉的「梵音名號」所產生的振動能量,來保護娑婆世界的眾生。 & ◎本書精選學習主題 .病院急救包:藥師救護身心靈的寶物& 這是為了突發狀況而準備的。當親人或自己突然住進醫院,遇到緊急狀況,無需讀完整本書,請先閱讀這個單元,立刻直接進入藥師法門。人生難免病痛,而且住進醫院更是辛苦的事。此刻,不妨轉換心境,將病痛視為修行的機會。醫院即是寺院,門診即是講堂,病房即是禪房。在病房中,可以準備一尊小藥師佛像(或平面相片)。於憂慮或病痛時,面對著藥師佛像念誦〈藥師咒〉,能夠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更多的平靜和安寧。 & .十四位宇宙神聖意識體的連結:名號與形象 《藥師經》中充滿許多神聖的智慧能量,以藥師如來為首,總共24股智慧能量。祂們是來自宇宙虛空中抽象的神聖智慧體,由菩薩層級的智慧總代表文殊菩薩開始,祂恭請釋迦牟尼佛說法。此外,宇宙星體(日月光菩薩)、地球自然環境(十二神將)、生命危急時的拯救能量(救脫菩薩),也引人注目。每一位菩薩或神將都充滿動能。不妨記住諸佛菩薩的梵音名號意義(或稱佛號),對名號的念誦就是一種能量振動,這些有意識且有智慧的宇宙心智會不斷地產生振動,讓正面能量於誦讀中轉入自己的身體。漢譯名號、梵語拼音、梵語的原意拆解、形象,都是這個精選學習的重點。 & .探訪世界文化遺產:融入寺院的實修旅程 《藥師經》的另一個龐大篇幅,就是摘要了「藥師儀軌」的精髓。如果依據「藥師儀軌」的核心概念,去規畫一個城市的修行空間,那麼現代的日本京都是最相近的。自唐代以來,在京都就有藥師十二寺,並且一一對應於藥師十二大願。 &
【電子書】穿透《心經》:原來,你以為的只是假象
到底《心經》跟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有什麼關係? 《心經》是一張描繪我們自性的圖,是我們的究竟實相。 帶領我們回到真實的家,走向那個名為「佛性」的寶藏…… 在我們的生命裡,有很多迫切的待辦事項: ‧工作 ‧學業 ‧婚姻 ‧社交 ‧其他:自己 人類不管是身體還是思緒,總是不停移動,我們去上學、上班、去超市……即便是禪坐時,心還是往四面八方地去,如此一來,更產生了許多煩惱及痛苦。等到我們終於打算好好解決生命中的問題時,我們已經垂垂老矣,行將就木了。 作者循著龍樹菩薩詮釋空性的脈絡,輔以禪宗公案、現代量子物理學,還有啟迪人心的故事,徹底解構人們對於實體物質及現象的執著,破解「色不異空」、又為何「空不異色」的謎團。到頭來,哪裡有彼岸?什麼又是痛苦呢? &
【電子書】走出生命的迷霧
讓向外尋求的心回到當下吧! 因為真正的答案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此刻的心行。 我們能夠把握當下,就能把握未來,把握生命的方向,走出生命的迷霧。 在夜深人靜時、在失落徬徨時,或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刻,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靈魂之問:「我是誰?活著為什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嗎?」 常常,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在世俗和理想之間,在混沌與清醒之間,似乎隔著一層迷霧,讓人悵惘。打開這本書,濟群法師將拂去迷霧,直指生命的本質,告訴你何為真正的幸福;與你談信仰與人生、輪迴與解脫;指引你看到涅槃之美,帶你認識佛教,以及如何用佛法智慧淨化社會人心。 想找到答案嗎?讀這本書吧!試著從源頭解決痛苦,成就解脫自在的人生。 &
【電子書】穿透《心經》:原來,你以為的只是假象
到底《心經》跟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有什麼關係? 《心經》是一張描繪我們自性的圖,是我們的究竟實相。 帶領我們回到真實的家,走向那個名為「佛性」的寶藏…… 在我們的生命裡,有很多迫切的待辦事項: ‧工作 ‧學業 ‧婚姻 ‧社交 ‧其他:自己 人類不管是身體還是思緒,總是不停移動,我們去上學、上班、去超市……即便是禪坐時,心還是往四面八方地去,如此一來,更產生了許多煩惱及痛苦。等到我們終於打算好好解決生命中的問題時,我們已經垂垂老矣,行將就木了。 作者循著龍樹菩薩詮釋空性的脈絡,輔以禪宗公案、現代量子物理學,還有啟迪人心的故事,徹底解構人們對於實體物質及現象的執著,破解「色不異空」、又為何「空不異色」的謎團。到頭來,哪裡有彼岸?什麼又是痛苦呢? &
【電子書】太虛大師開示語錄(1):雅言篇
《太虛法師文鈔》,太虛著,王明福、謝健、張善長編校。一九二七年中華書局出版。是太虛的佛學論文集。原擬作十編,依次為雅言、世論、佛學、講錄、註疏、書札、章草、制議、雜文、韻語等。後編印出版三編。第一編「雅言」,收有《致私篇》、《宇宙真相》及《無神論》等二十篇,為以佛法作隨俗雅化之言之作。第二編「世論」,收有《論周易》、《論荀子》和《論墨子》等二十三篇,為以佛學評論世間學術之作。第三編「佛學」,收有《教觀詮要》、《佛教史略》、《佛法導言》等四十篇,為闡發佛教教理和教史之著作。
【電子書】佛教禪關入門
禪始於對人生的覺悟,禪也終止於人生覺悟的圓滿,由覺悟後的方便拈提,便有了禪文字的流布,它是無言的妙言,參究其中,透出其外,使覆蓋已久的無明頓然銷釋,使本然的靈明洞然開顯,見到了從未見到的真實,證到了從未證到的妙用。如據摩尼之珠,如舞太阿之劍,應用無虧,活潑自在。
【電子書】虛雲和尚傳奇:行腳天涯度蒼生
虛雲和尚,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生於泉州。 歿於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凡一百二十歲,生平歷經清朝、民國建立、二次大戰及中共政權統治。 成長於動盪之中,畢生興佛學、訂新規、修佛寺古剎,把亂世中的佛教重新組織、興盛,並全力促成中國佛教會,誠為當代佛教高僧。 他的出生,是一團肉胎;他的出家,單純的只是因為他喜歡聽佛。 三年來,他三跪九叩,一路從浙江走到五台山,靠的全是他想報父母養育之恩的堅定信念。 六年來,一路從中原走到西藏再到印度,憑藉的只是他虔誠的信仰。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虛雲老和尚的一生,沒有所謂的神蹟,只有一僧一缽一步一腳印,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電子書】天台四教儀集註
蒙潤大師在序文中說:「自昔至今,注釋者眾,或略而不備,或博而太繁,矧又節去正文,但標初後,苟非精通者,莫之能閱也。」蒙潤之批評十分中肯。上述諸書,不但注釋詳略失當,而且不錄徵引全文,只錄其開首與結尾文字之做法,也不可取。若對原文不熟悉、拙於記誦之學人,是實在難於研習的。 蒙潤大師為方便初學者,將各家注解及所引經文,擇其精當者,一一匯集,注於《四教儀》正文之下。蒙潤在序文中述其集注的動機說:「今集諸部之文,注於其下,將無便於披覽者歟!」集注之目的,是為了便於初學者披覽。《四教儀集注》一出,習台教者,咸奉為圭臬,其餘各家注解遂隱而不彰,絕少問津者矣。
【電子書】真善美之旅:生命的真相
為什麼有「生」? 又為什麼有「死」?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 這是略有知識的人,都會想要了解的,那麼,請看本書。 本書中「生命的意義」一文,說明了人要怎樣生活,生命才能有意義與價值, 而「真善美之旅」一文,解釋了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是「美」,以及如何獲得「真善美」? 本書中的文章,篇篇皆表達了對生命的體驗與探討,值得一讀。 面對生死的遷流,我們困惑於生命的無常,活著如果可貴,為何又充滿了痛苦與煩惱?究竟生命的真相是什麼? 慧廣法師早年參究了生死問題,從理悟到證悟,經過無數的修行歷程。 本書收輯的文章是作者近年發表的作品,但在次序的安排上,卻有意逐步引導讀者去領略生命的奧祕,並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電子書】西藏度亡經:中有聞教得度密法
生命的終點是一扇門, 門的後面別有一番不可思議的風景 問題是:你準備好怎麼打開門走過去了嗎? 1992年索甲仁波切的作品《西藏生死書》(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問世,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在全世界掀起了生死學和臨終關懷的風潮。而藏傳佛教的《西藏度亡經》正是《西藏生死書》的原本。 《西藏度亡經》原為印度經典,由蓮華生大士傳入西藏並由藏僧譯為藏文,由喀齊達瓦桑杜喇嘛(Lama Kazi Dawa-samdup)於1919年譯成英文,並由其弟子美國學者伊文思溫慈(W. Y. Evans Wentz)於1927年編輯出版,名為《西藏度亡經》(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傳入西方,成為英語世界深遠影響的藏傳佛教經典。 「凡夫之人,報盡命終,將入已入,中陰境界。有上妙法,使之聽聞,即得救度,是名中陰救度密法。」人在捨報之後,由於沒有了身體的煩惱束縛,覺性反而更加廓然分明,學佛人這時候更加應該生起菩提心以證悟法性。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正是要救度眾生出三界火宅,永離生死流轉。世人聞說此法,無論是臨終者或是亡者,都可以因而解除種種「中陰險難」的恐怖,證入不生不滅的法性。「從一七、二七,乃至七七,不斷導示,提醒亡者識神,使得著落。究竟不離實相,處處呼令識自本心。離開有喜樂忿怒等觀境,已指示其未在心識以外。時時囑念觀世音,尤相應於無緣大慈悲主,誠哉度亡妙法。」
【電子書】西藏度亡經:中有聞教得度密法
生命的終點是一扇門, 門的後面別有一番不可思議的風景 問題是:你準備好怎麼打開門走過去了嗎? 1992年索甲仁波切的作品《西藏生死書》(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問世,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在全世界掀起了生死學和臨終關懷的風潮。而藏傳佛教的《西藏度亡經》正是《西藏生死書》的原本。 《西藏度亡經》原為印度經典,由蓮華生大士傳入西藏並由藏僧譯為藏文,由喀齊達瓦桑杜喇嘛(Lama Kazi Dawa-samdup)於1919年譯成英文,並由其弟子美國學者伊文思溫慈(W. Y. Evans Wentz)於1927年編輯出版,名為《西藏度亡經》(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傳入西方,成為英語世界深遠影響的藏傳佛教經典。 「凡夫之人,報盡命終,將入已入,中陰境界。有上妙法,使之聽聞,即得救度,是名中陰救度密法。」人在捨報之後,由於沒有了身體的煩惱束縛,覺性反而更加廓然分明,學佛人這時候更加應該生起菩提心以證悟法性。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正是要救度眾生出三界火宅,永離生死流轉。世人聞說此法,無論是臨終者或是亡者,都可以因而解除種種「中陰險難」的恐怖,證入不生不滅的法性。「從一七、二七,乃至七七,不斷導示,提醒亡者識神,使得著落。究竟不離實相,處處呼令識自本心。離開有喜樂忿怒等觀境,已指示其未在心識以外。時時囑念觀世音,尤相應於無緣大慈悲主,誠哉度亡妙法。」
【電子書】城市秘密修行人:「現代瑜伽士」的修學指南
⦿城市,就是我們的「寂靜處」 歷史上的每一個時期都有劇變、戰爭與動盪,今日似乎更嚴重,隨著資訊交流快速,一股全球性的焦慮,日益蔓延。 但這看起來最焦慮的世代,卻也是修心資源最豐富的世代。只要我們願意,在很近的地方,就可以遇到善知識,在最繁華的城市,找到安身立命的修行方式,紅塵深處,做個不著相的「城市瑜伽士」,向內用功,低調修持到證悟。 本書中,堪布巴桑仁波切以「三主要道」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幫助我們摘下偏見的眼鏡,如實看清這個世界,不即不離,安定從容,在大城市活得有山林氣質。 也依照次第,指引大家如何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做一個自在的都會瑜伽士。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已學佛多年,都可以依照他的指引來修持,把握當下,穩固心性,在世俗與勝義之間共舞。 如何在大城市,活得有山林之氣? 如何忙而不亂,快而不急,還原最好的自己? 如何不著相的,低調內修,做個城市瑜伽士? 好評推薦 堪布巴桑為我們指出如何與情緒為友、而非推開,如何將我慢、貪執、嫉妒、憤怒、無明等轉化為智慧。他善巧地將這些智慧小語,交織在大家能夠產生共鳴的生活故事裡。----明就仁波切推薦序 堪布巴桑依照次第地指引大家,如何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做一個自在的都會瑜伽士。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已學佛多年,都可以依照他的指引來修持,把握當下,穩固心性,在世俗與勝義之間共舞。----措尼仁波切推薦序 &
【電子書】夜行的鳥(二版)
夜空中飛過的鳥能夠看穿黑暗 眾人徹夜在睡夢中,瑜伽士卻是清醒的 ──歡迎進入喜馬拉雅傳承瑜伽禪修的世界── ◎瑜伽就是三摩地 願暗夜之鳥飛越你的心地,將你自沉睡中喚醒,一睹喜馬拉雅智慧的寶藏。 本書被列為喜馬拉雅傳承瑜伽最重要的入門讀物之一,從傳承的法脈淵源、入門的靜坐方法、解說啟引和咒語的奧祕、日常修行的注意事項、靜默的真諦,到無上密法、宇宙的生滅,乃至領導統御、人倫關係都收羅在內,完整呈現傳承的智慧精髓。 ◎喜馬拉雅傳承瑜伽禪修的特殊之處 •是第一個禪修的傳承。 •是最詳盡、最完整及最全面的修練。 •為世界主要禪修傳承的源頭,持續充實其他傳承。 •無需依附於任何信仰,然而,經由實證經驗可以做為形而上事理的佐證。 •在禪修和啟引狀態中傳遞夏克提(shakti)法力,確保傳承永續不絕。 千百年來,喜馬拉雅山一直是聖哲的家鄉。偉大的聖哲們遠自吠陀時期便開始在此定居,傳授瑜伽之學,如此師徒相傳法脈不絕至今。 喜馬拉雅傳承的瑜伽禪修融會了三門智慧的精華:一、帕坦迦利(Patanajali)所編著的《瑜伽經》(Yoga-sutras);二、密法(Tantra)的哲理和修行,三、歷代一脈相承的聖人和瑜伽大師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所遺留下來的獨特指授和啟引體驗,並將三者相互融合,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 世上靜坐或冥想的修行方式雖然不勝其數,然而,其心法和要領大都不出喜馬拉雅傳承,或是得自喜馬拉雅傳承。比如,「內觀」強調對呼吸的觀察覺知,「超覺靜坐」專注於持「咒」,大多數「哈達瑜伽」習練者則是將注意力放在體位法上。喜馬拉雅的坐禪,則要學習正確的盤坐體位法、完全放鬆身心、練習正確的呼吸方式,然後才將呼吸覺知和咒語結合在一起。 喜馬拉雅傳承體系的幾個主要組成部分為:心念和情緒的淨化、憶持、呼吸的覺知、持咒、攤屍式、專注(Dharana)、禪定(Dhyana)等。傳承首要的目的,在於喚醒每個人內在俱有的神性火苗,目標是讓每位學生都能見到「自性」,成為未來擔負傳承的大師。 &
【電子書】你也可以這樣活著
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世人常常患得患失。 身份地位、道德名利、情感生死、股票房子……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追逐的目標? 執著與放手,有情與無情,自利與利他,我該何去何從? 紅塵中的初心,要如何守護,怎樣才能洞穿事實的真相? & 本書的內容主要根據作者幾十年來的演講和採訪,以及平日裡的文字整理而成。作者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書中收錄了濟群法師關於做人、做事與處世的開示,意在告訴讀者如何用智慧解析自我和世界,怎樣生活才會更健康,更有福。 全書分門別類收錄大量精選訪談和主題式文章,承載滿滿的知識,為廣大佛子構建了一套次第井然、學修結合的模式,引領大眾在菩提道上正向、穩步前進。書中舉例生動有趣,常常能觸動內心。智慧甘露語俯拾皆是,你會詫異、會警醒,也會眼前一亮:原來自己也可以這樣活! &
【電子書】從無我空到達解脫
佛法的終極目標,乃是在於求得人生煩惱與痛苦的解脫,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修行 因為「無我」乃是解脫的入門,修行如果不能達到無我,而要獲得解脱,那是不可能的,這在《雜阿含經》裡己經說得很清楚。何以「無我」呢?不但理上要瞭解,事上也要能達到。所以,無我的道理已經瞭解了,還必須從事於事上的修行,以去除對我的執著。等到事與理吻合,理事皆「無我」了,也就是「空」;空,便是解脫。但解脱有事解脫和理解脫,事解脱並不究竟, 必須達到理解脫—―「明心見性」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