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
20世紀上半葉,摩登上海用她的光與色塑造了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戴望舒、杜衡、徐遲、路易士、徐訏、張愛玲等一群都市之子。他們是「敏感的都市人」,汲取了異域的熏香,開拓著文學的新潮,或用變幻的色彩和快速的節奏描繪出都市的「風景線」和「狐步舞」;或通過都市浪漫的愛情和漂泊的人生探討人性與愛的哲學,或在都市日常世俗的生活空間不經意地釋放出蒼涼的人生感受。
【電子書】投岩麝退香:論1946─1948年間平津地區【新寫作】文學思潮
1980年的沈從文在回答舊時的學生林蒲有關動亂年代的生活方式時,曾淡然回答:「投岩麝退香」。傳說中,麝被獵人追到極處,會自行撕裂香囊,投岩而亡。1940年代後期的沈從文對自己歷史命運似乎也有某種預知:「最後一個浪漫主義者」的自省,大約也是「麝退香」式的生命補償吧。本書以史料為基礎,論析了20世紀40年代後期,圍繞著沈從文、朱光潛形成的自由主義作家群,在左翼文化進程之外,對文學自由主義的自覺探索,揭示了在中國現代文學由多元發展趨向一元生存的轉折中遮蔽多年的文學探索。本書將這一文學思潮概括為「新寫作」文學思潮,描述了「新寫作」文學思潮形成、發展和消亡的歷程,剖析了其生成的歷史淵源、政治意識、文學立場和主張。
【電子書】大虛構時代: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當代台灣文學乃是一活潑潑的生態,想像力在其中獲得釋放,不拘一格,沒有所謂正統,也沒有邪魔歪道,故眾聲自由喧嘩,各唱各的調,是之為「大虛構時代」。不賣弄艱澀的文學理論,不玩耍空洞的學院術語,不止是理性的閱讀,更要有解謎一探究竟的好奇、渴望與熱情。《大虛構時代》將要帶領讀者直探當代台灣文學的虛構迷宮,從地誌書寫、飲食文化、政治認同到世代交替,從前輩大師到新生代寫手,從經典之作到二十一世紀出版市場觀察,郝譽翔化身成為文學時空的導遊,鑽入一條又一條以文字構築而起的叢林小徑,揭示交織其中的繁複紋理,並且一一拆解書寫好手的各路招式,分享個人私房的閱讀秘笈。彷彿是一場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無聲無息地流動著的、竊竊私語的盛宴,於子夜時分舉辦的一人派對,佐以創作、閱讀、懷疑、追求、公理、正義……,以及溫暖與寂寞、愛與美的終極課題。
【電子書】在史坦利公園:人文山水漫遊
本集子收輯了詩人大部分山水旅遊/漫遊詩,大都以現代/後現代的視覺 (vision) 觀察、架構、想像甚至扭曲組合內外界景致/物以達成。集子裏前三輯詩作為舊作重新潤飾而成之新文本,第四輯為近年來完成之新作,想像幻想之著力更深,為開拓新境界而努力。詩人之作品看似不多,可其視界多元化,中學時期之作上百首還尚未出版成集呢。 第二輯裏的〈淡水素描〉和〈山茶花〉為內人所作。
【電子書】大陸當代文學史下編〈1980─1990年代〉
本書對20世紀1980-1990年代的中國大陸文學做了較為全面的評述。內容涉及重要文學現象、文學思潮,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影響、制約文學狀況的大陸政治、文化體制,以及在特定社會環境中文學題材、體裁、文學成規、敘述方式發生的變易,是這本書關注的重點。
【電子書】行走的歷史─新時期以來【文革】題材小說研究
「文革」歷史已逐漸離我們遠去,但烙印在我們民族肌體上的創傷和諸多親歷者心靈深處的隱痛並沒有真正癒合和消失,而由這場荒誕而複雜的歷史所引發的政治、歷史、人性的思索也遠遠沒有充分深入,這是中國知識份子難以迴避而遠未完成的精神負債。對「文革」的不斷審視和反覆敘事,不斷地把歷史的演進過程轉變為思想營養,並把這份營養以思想的形態留給後人,這是當代知識份子仍需努力的精神債務。打撈記憶,不只是再次揭開「文革」血淋淋的創口,也不僅是以懺悔來減輕心靈的舊債,重要的是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路,不僅是文學之路,也是民族之路。
【電子書】臺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科幻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定位,往往被歸類於以休閒娛樂為取向的通俗小說類別之中。然而在臺灣卻有一批科幻作家和推廣者,對其抱有極高的期許。因此,在不斷的摸索嘗試之下,三十多年來,臺灣科幻亦耕耘出一片園地,成為不容忽視的文類之一。對此,本書試圖從歷史、作品主題及傳播機制等三大方向,重現當代臺灣科幻小說的發展風貌。
【電子書】歷史往往以進步的名義倒退:一個知識邊緣人的思想自白
「知識份子最大的貢獻就是保持異議。」 「知識份子的責任就是說出真理、暴露謊言。」 「知識份子扮演的應該是質疑而不是顧問的角色。」 「知識份子在某種程度上仍然認為自己所持的是準政治的對抗立場。」 「知識份子必然被看作是邊緣化的批判者。」 這是一個知識邊緣人若干年來的思想自白。談寬恕、談真理,說學術、說教育,縱論知識份子,橫議自由權利……。思之至,信言是求;筆之所圖,唯達而已矣。
【電子書】河流裡的月印:郭松棻與李渝小說綜論
郭松棻、李渝生長於台灣現代主義世代,兩人創作甚早,在大學時代便有作品發表,直到七○年代 因保釣運動的投入,寫作進入擱置。八○年代當兩人重新回歸文學領域,創作才開始受到矚目,其後出產的作品,在形式上直達現代主義美學的極高標的,在內涵上又常寓有深刻國族身分的省思,作品在「詩性文字的魅力」與「歷史社會的寫實」之間取得一個相當恰當的媒和,是八○年代以後台灣現代小說十分值得注意的對象。郭松棻與李渝,除了夫妻身分的關係以外,背景又各具戰後本省族群與外省族群的台北地方記憶(大稻埕、溫州街),因七○年代以後兩人共同的經歷,使他們在生活與創作討論上有更緊密的結合。表現在文本裡,從「學院派的特質」、「現代主義」、「左翼思想」、「流離經驗」、「歷史關懷」、「藝術美感」方面都可見其兩者的共通處。
【電子書】三蘇散文研究及其他
唐之韓愈、柳宗元啟古文運動之先路,然直至北宋,古文方取得文壇的正統地位,使古文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之盛況,此項成就,固有賴歐陽脩以其勳業文譽出而領導,實亦倚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之接踵繼起,桴鼓相應,終竟文學革命之全功。 宋代古文六大家中,蘇氏父子即居其半,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歷代學者對三蘇古文(即散文)著力並不多,故本文就三蘇散文,分為六章,加以研討。首章緒論,概述散文的界說、散文的分類、北宋的文風與唐宋八大家。 第二、三章,以歷史背景、政治概況、文學脈絡為輔,依蘇洵、蘇軾、蘇轍撰著及志傳、筆記、詩話等資料,勾勒出三蘇生平遭遇、師承交遊、學養淵源、性格嗜好等,作為分析三蘇散文異同之張本。 第四章,則就記體散文來看三蘇散文的特色;分由命意、章法、修辭、內容四個角度切入。第五草,說明三蘇散文的成就;包括三蘇的文論,對蘇門四學士、六君子及後世的影響。 最後指出三蘇的相同、相異處,藉以彰顯三蘇散文的關連性與分歧點。此外,也順帶將探討蘇洵的現存著述、遊學四方之因、「老泉」稱號歸屬問題,與蘇軾的讀書態度方法、魅力軼事、愛兒素描等篇一併置於〈附錄〉中。
【電子書】喬伊斯的都柏林:喬學研究在台灣
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對其作品的研究已是全球化的現象。喬伊斯出生於都柏林,但自1912年離開都柏林後就不曾回到故鄉,在異地飄泊的28年當中,作品主題不曾離開都柏林,加上其獨特的愛爾蘭寫作,吸引了眾多學者加入喬學研究,同時勾起台灣人民國族與身份認同的記憶與情感。本書收錄近年來在學界十分活躍的喬學專家,如:莊坤良、林玉珍、梁孫傑等教授,精選11篇代表作並涵蓋喬伊斯的各重要著作,按其出版先後依序為《都柏林人》、《一位年輕藝術家的畫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靈夜》等。本書的出版為台灣的喬學研究提供歷史性、多元性的回顧。書末附上相關研究書目與重要參考書目,供讀者研究、參考。
【電子書】大陸當代文學史上編〈1950─1970年代〉
本書對20世紀1950-1970年代的中國大陸文學做了較為全面的評述。內容涉及重要文學現象、文學思潮,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影響、制約文學狀況的大陸政治、文化體制,以及在特定社會環境中文學題材、體裁、文學成規、敘述方式發生的變易,是這本書關注的重點。
【電子書】蓼草續集─耿雲志學術隨筆
從一個學人的專門著作中瞭解他的思想系統和學術專長,這通常是其同行們所關注的。但一般人可能更希望瞭解一個學人的主要見解,特別是他的基本文化關懷與社會關懷。而這些東西,往往在其隨筆雜記、短篇演講或序跋文字中表現得更為集中,更為明顯。這本《蓼草續集》中所收的65篇文字,體裁有論文、講話、隨筆、序跋、訪談、自述等等,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對傳統文化的詮釋,對近代文化思潮的解讀,對諸多重要人物的評析,對史事的研判,對學問與人生的領悟等等。作者當然不敢以為所言必是,但卻可以坦然地說,這些都是作者誠實的思考的結果。其是非當否任由讀者批評。
【電子書】文學引渡者─林海音及其出版事業
林海音的出版事業在台灣文學發展與傳播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她的創作。林海音歷史位置的形成,亦無法迴避這些曾聯係著她生命的文化因素。然而,對於林海音做為一位出版人的論述,相對於討論其創作表現的篇章,明顯缺乏。研究者對於現代文學的認識/研究偏重於觀念、型態方面,對於它的生產機制非常忽略。因而本文嘗試由文學而進入出版,將林海音的研究,由創作領域延伸至文學傳播,以守門人的角度切入──以林海音的編輯出版生涯為個案研究,希望擴大研究視野/方法,發現林海音另一種成就。進而肯定林海音及其出版事業對台灣文壇培育、推展、繁榮文學上的重要貢獻,及其文化事業所代表的時代意義。
【電子書】魯迅與周作人
魯迅和周作人兩兄弟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曾經致力於文學事業,結果以失敗而告終。由北大教授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半農、陶孟和、沈尹默等人輪流編輯的同人刊物《新青年》,?周氏兄弟的橫空出世提供了絕佳的公共平臺和人生轉機。橫空出世的周氏兄弟,憑藉著文學成就直接影響甚至主導了幾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路徑選擇,兄弟之間即使反目決裂也依然藕斷絲連、息息相通的絕情恩怨,所觸動的更是充滿血親家族觀念的中國人,最?深邃也最?敏感心弦。 本書從魯迅和周作人的家世談起,如祖父周福清的科舉大案、親族的衍太太,如何影響到兩兄弟的想法;再次從科舉、洋務瞥見兩兄弟的抱負和其後的事業發展,最後從《新青年》刊物、魯迅評論的學者和人物如陳獨秀、劉半農、孫中山、傅斯年等人的話語,逐漸拼湊出魯迅和周作人處世的態度、思想和為品行,為研究周氏兄弟提供了相當足資確信的觀點和剖析。
【電子書】傅柯與文學
傅柯的權力論述是最被學界所廣泛討論的議題。其權力觀不僅反映出社會運作模式,更體現在文學藝術作品內。書中所收錄之文章是以傅柯不同時期的概念為「自我技術」,進而與不同文學作品所轉化成的「生存美學」之作。本書收錄的七篇選文為:「《卓九勒伯爵》中的性、知識與權力」、「看不見的「暴力」:《發條橘子》中的規訓實驗」、「《最藍的眼睛》中社會規訓之機制、危害與抵抗」、「身體政治之病理學:薇拉‧凱瑟《保羅的案例分析》中的「生命權力」」、「從馬格麗特.愛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到9/11之後的宗教及自我倫理」、「不名譽者的海灘:從史蒂芬金的小說看逃脫傅柯式權力結構的可能性」、「邊緣者的生存美學-童妮‧摩里森《愛》中的自我技術」。
【電子書】精校詳註《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印刷本很多,然文字上錯誤不少,文本亦有不少用典故之處,不易瞭解清楚。而歷來註解,相當簡略,尚有錯誤及不明確之處。故需更精校詳註,補充與訂正。註解資料參考前輩學者之成果,復加刊謬補缺。使讀者一覽無「疑」。 本書前附錄原來題詩、題詞、序、跋,及數篇重要名家題序,冀能予讀者更豐富之引導,作多元觀照。書末附錄〈《浮生六記》年表〉,使讀本書者脈絡更清晰。後兩記雖是偽作,尚有參考價值,故仍收入本書中。
【電子書】越界的西洋文學:從聖經/牧歌到童話/電影
這是一本探索西洋文學的文集,本書採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方法;展現文學專題課程的風貌,及多元議題與新銳潮流,以「課程導論與專題論文之聯展」方式編輯,再現校園課程中的活潑學術研討。杜鵑花城的西洋文學課程是激揚智慧的學識講壇。臺大外文系暨研究所精彩的「文學專題課程」為活潑的學術研討。「課程導論」界定專題課程的特定議題、研究領域與學術意義,並列舉閱讀書目。「專題論文」則實舉一例重要文本與核心議題,依其研究方法和詮釋策略,撰述而成。二者相互參照;「導論」呈現杜鵑花城西洋文學課程的菁華,「論文」則展現專題研究的範例與學術成果。
【電子書】承先啟後的文學家:韓愈
這一天,徐耿南跟著媽媽到「昌黎祠」拜拜,祈求金榜題名。昌黎祠裡的主神是韓愈,右翼是韓湘,左翼是趙德。徐耿南突然心生疑問,為什麼考試要拜韓愈呢?歷史上的韓愈只是一個平凡人!韓愈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沒有超人的聰明才智,就連科舉也多次不第,但他敢說、敢做、敢寫,憑著自己的努力,堅持自己的信念,以及對傳承文化的使命感,提倡古文運動,讓他改寫了中唐時代的文風與中國文學的歷史,也復興了當時日益衰微的儒家學說。想更了解韓愈嗎?想知道韓湘和趙德是誰嗎?為什麼韓愈會變成文昌神呢?就請你跟著徐耿南到中唐進行一場神遊吧!旅途愉快!
【電子書】明代學術論集
書中各篇所涉時代皆屬明代,均關涉朱子學。自黃宗羲《明儒學案》到現今「中國思想史」著作,幾以陽明學代表明代學術。然考察後發現,明代理學家,如曹端、薛瑄、胡居仁均受朱子思想影響,但在內聖、外王主張、形上學及社會實踐方面,皆有所開展。明代《易》學家,如蔡清、來知德及清末的王船山、李光地,在朱子《易》為卜筮之書及探求《易》「本義」的基礎上,在易象解釋及義理發揮上,亦有重要突破。明代政治,自成祖以降,政治昏闇,然明代學術卻是生機盎然,值得後人深入研究。
【電子書】【人文】肖像:在朝內166號與前輩魂靈相遇
這是一部以列傳形式書寫的中國知識份子的命運史。 & 馮雪峰、聶紺弩、巴人、孟超、牛漢、樓適夷、嚴文井、韋君宜、綠原、舒蕪、林辰、秦兆陽、蔣路……這些名字不僅深深嵌入了風雲變幻的中國現當代文化和文學的歷史,而且也與北京朝內大街166號——人民文學出版社息息相關。 & 剛直、狂狷、率真、超然、勇毅、堅韌、倔強、謙和、篤實……他們中的每個人都足以構成一個富於精神文化內涵的社會單元,而當作者在這眾多的人生畫面中揭示出一種歷史的同一性時,則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既催人淚下,又發人深思。 & 這是人格的力量,這是悲劇的力量,更是理性的力量。
【電子書】何故亂翻書:謝泳閱讀筆記
本書是一位大陸知名學者的讀書隨筆;雖是讀書中的偶然感想,但因眼光獨特,所見皆有?發意義。作者所發感想均以第一手史料?根據,學術性和思想性兼備,加之文筆簡潔、明白曉暢,實為一本具可看性的閱讀筆記。 &
【電子書】通識中國文學
《通識中國文學》以小說形式,將中國文學的基本知識結合進小說情節中,尤其著重介紹中國文學中的情,包括父子情、爺孫情、手足情、師生情和兒女情。希望在輕鬆閱讀小說之餘,能夠系統地吸收中國古典文學的知識,了解到文學作品中蘊藏的人生哲理,以及中國古典文學跟現代人生的緊密關係,從而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更深刻體會。 本書可配合中學通識課程「現代中國」單元之「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及「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
【電子書】知道點-中國文學集錄
迢遙中國史,道不盡文藝風華千古情, 曾經榮華、曾經淒婉、曾經遒文壯節, 撫一抹千歲塵沙,見百家崢嶸更迭, 誦唱《詩經》歌謠,體驗樸實的地土風俗; 攻習孔孟諸子智慧,寓懷高志於春秋戰國; 斟一壺美酒與李白對飲,醉吟雄奇詩百篇; 賞?宋詞的俊逸精妙,漫遊幽雋意境; 過眼繁華《紅樓夢》、寫實巨著《金瓶梅》、神魔共存《西遊記》……。 昔日的文學輝煌,交織成不朽的傳世樂章。 《知道點中國文學集錄》是一本收錄中國歷代傲世鴻篇的文學書,取材廣泛、補充詳盡,展現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華與古人智慧。書中除了包含神話淵藪《山海經》,歷史豐碑《史記》、《漢書》,文學奇葩〈木蘭詩〉、臧否科舉《儒林外史》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佳篇,更有許多至情感性、用筆工巧的妙理偉辭。篇篇清新明麗、達意深遠,自戰國迄民國初年的偉大文學作品,皆收錄在此,是一本研究中國文學不容錯過的精采好書。
【電子書】中華茶人採訪錄:大陸卷(四)
《中華茶人採訪錄》大陸卷(四),計採訪了33位當代茶人,涵蓋漢族、回族、苗族、壯族、瑤族、滿族、藏族、蒙古族、客家人。以研究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專家、學者茶人較多。採訪目前在高校中實際擔任教育行政工作的專家、教授,主要針對高校內設置茶藝文化學課程的可行性及對課程安排的看法為重心。除此之外,也刻意採訪較多的少數民族代表,請他們談談少數民族的茶文化情況,讓大家可以從中得到對少數民族茶文化較多的認識與了解,也得到一些參考資料。
【電子書】文學之用:從啟蒙到革命
《文學之用──從?蒙到革命》,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用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方法,從實證和話語分析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功用觀,特別是對從晚清到20年代末的文學功用觀,作了細緻深入的闡述和分析,既有對歷史的梳理,又有對文論核心命題的研究。選題新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功利主義文學觀是中國文學的核心觀念,它們在中國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學的發展中,仍有重大的影響。作者對它的歷史淵源、現代演變及其具體理論表現,都作了較前更深入細緻的解剖;並在此基礎上真實可信地總結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經驗、教訓。研究成果的創新,集中表現在作者找出了支撐主流文學觀念理論結構的三個支點——真實性、傾向性和時代性,並在三者的關係中,深刻地論析了功利主義文學觀的內部運行機制。
【電子書】Literary Theory:Some Traces in the Wake
Here is a collection of fifteen papers bearing on some interesting issues or problems that a modern literary scholar may have often thought of. In this book, you will find critical, and often original, ideas about such things as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wit, imagination, literariness, originality, and genre classification. You can consider, along with the author, such topics as the intentional fallacy, the circle of textualization, the linguistic spaces of poetry,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the concepts of work, text, and discourse, the reconciliation of mimetic and expressive theories, and the analogy between biotechnology and creative writing. These traces in the wake of literary theory can be very awakening and rewarding.
【電子書】異彩紛呈:大陸新時期女性小說賞讀
中國女性文學女性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是在「五四時期」,外在的大環境牽動著女作家的意識流轉,然而,因為傳統深層的意識積浸已久,其女性意識僅限於外在的表面的覺醒;「新時期」文學,可說是繼承「五四時期」女性文學的第二次高潮期,該時期崛起的女作家,除了關心「五四時期」女作家所重視的女性文學的第一世界(內在世界)外,還有所謂的第二世界(外在世界),即女作家對整個社會人生的觀照。因此,這兩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對女性當時所扮演的角色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本書收錄新時期重要女作家的小說評論共十一篇,其中附錄〈從現實處境看五四時期女性婚戀小說中的女性〉一文可提供比較與參考。
【電子書】杜詩舊注考據補證
宋代以後杜詩舊注舊說的錯謬舛訛現象係古來杜詩學中的重要議題,杜詩的偽注錯解關乎杜詩詮釋的正確與否,因此古人一直致力於刊削舊注的紕誤。杜詩舊注的重要考據家有:趙次公、黃希黃鶴父子、錢謙益、朱鶴齡、仇兆鰲與史炳等。本書即是研究宋代至清朝前人對杜詩舊注的考據情形,探討注杜舊家考據杜詩時所建構出的杜詩考據理論。
【電子書】鄭清文童話現象研究─台灣文學史的思考
鄭清文是台灣重要的童話家與小說家,本書從鄭清文童話切入,進行台灣文學史的思考。揭開台灣文學長期以來將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主流文學)一分為二的盲點。觀點新穎,立論精闢,值得關心台灣文學的學者參考。
【電子書】文豪的世界
本書以文豪為文明開啟者的觀點,列舉荷馬至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文豪三十餘人,指出他們以詩歌、戲劇、論述、歷史傳記、寓言、對話、申辯、小品文、小說等著作開啟深度感情、人性觀察、正義追尋、政治批判、生活智慧、文化觀念、英雄情懷、優雅品味、紳士及淑女風度、語言文字的發展及人生諦觀,而終極地大大開拓了文明的過程。
【電子書】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個案的分析
宋代文人接受陶淵明的歷史意義在於扭轉了南北朝至唐代以來的陶學發展,使得陶淵明的典範地位成為文學史上的定評。因此,宋代陶學的發展,其意義就是建立一個新的文學「典範」,使「陶體」成為人格風格與文學語言風格合一的藝術極品。 宋代陶學於文學史上的價值,在於以讀者角度重讀陶淵明的文學史評價。特別是陶淵明作品價值的變動,正好適合援用接受美學理論做為探討這個問題的理論根據。此外,宋代陶學在文學批評史的價值,則在於宋代評陶所提出的理論建構最能相應於陶;其超越前代的批評觀點,使得陶淵明的地位得到充分發明。 因此,宋代陶學對於整個陶學史的意義在於,此時正是陶學史的巔峰期,開始出現有規模的史料整理及有系統的理論批評,進而奠定陶淵明的典範地位。
【電子書】一代漂泊文人
十世紀的中國文人命運多舛,本書講述五個家庭出身背景和經歷迥然不同,卻都嘗盡漂泊滋味的小說家、雜文家、翻譯家、戲劇家、學問家的生平與思想。 總觀本集中柔石、聶紺弩、姚克、徐訏、徐梵澄五位文人,從柔石生於1902年始,至梵澄逝於2000年,恰有百年時間。他們一生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歷盡坎坷漂泊之 苦,是二十世紀百年歷史的親歷者。
【電子書】李長之和他的朋友們
李長之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批評家、學者,才華橫溢而經歷坎坷,具有強烈悲劇色彩。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先後在中央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任教,雖然在1958年48?時被打成右派,被禁錮,可是已經寫有近20部專著,幾百篇論文了。其傳記文學批評的成績尤?人所稱道。他?人真率熱情,交遊廣泛,朋友遍於當時的文學界和學術界。本書以他和魯迅、周作人、老舍、梁實秋、宗白華、巴金、?功等人的友誼作??述對象,試圖從這一側面勾畫李長之的人生歷程,並進一步窺探上一代文人們的人格、學養和時代的風氣。
【電子書】另眼看作家
人與人相處,難免有「快意恩仇」,而作家更是「哀樂倍於常人」,因此「恩怨情天」也倍於常人,尤其是宗派與宗派、社團與社團之間,常常為了某些事情,可以爭得你死我活,從師生變陌路,從好友變死敵。但後人卻常常不明他們爭得是什麼,其實當你追源溯本,你就發覺他們為的是「誰主沉浮」,誰能取得「話語霸權」 而爭論不休。 文學史上的這種論爭,可謂多矣。因此筆者試圖從這些論爭中,一一揭開迷霧,還原事實的真相,而在重建歷史現場的過程中,你將可以看清他們的另 一層面目。
【電子書】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
五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風起雲湧的第一個十年,大陸來台作家辛勤筆耕,不僅造就了反共文學高潮,也催生了標榜西化的現代主義文學。 這兩股潮流之外,五0年 代女性作家接受五四洗禮,憑她們特有的才情與細膩的筆觸,開發出女性文學史寬闊的天空。 作品不但講究藝術性,更與眼下這塊土地關係深厚。後代讀者對於這群 作家的生平與作品,理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電子書】中國文學概論
激發讀者對中國文學的興趣,提供讀者更廣闊的文學視野,作者將中國文學有系統地整理表述。全書分五編,首先說明中國文學推演的進程,並將儒家、道家及佛家經典對中國文學創作之影響,進行極深入的探討與分析﹔其他四編,則涵蓋詩歌、詞、曲、小說等文類,詳盡地論介其特質、形式、內容與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與流派;此外,精確地評論中國文學各類作品發展之實況,更可使讀者對中國文學發展背景,獲得極深刻而明晰的認識。透過此書,讀者必能從中得到清晰的中國文學觀念,並適切掌握到學術思想發展與演變的樞紐。
【電子書】數風流人物:梁啟超‧徐志摩‧陳獨秀‧雷震
梁啟超、徐志摩、陳獨秀、雷震,曾經在近代歷史上各領風騷,具有重要的地位,人格魅力足以映照當代而無愧色。梁啟超飲酒打牌之餘,文筆神采飛動,但他也有 江郎才盡,一晚寫不出一字的窘況。 徐志摩與張幼儀情感如何,一直很撲朔迷離,直到晚年張幼儀親口說出,才令人恍然大悟。陳獨秀晚年在江津時期生活,臺靜 農、魏建功等人是較為親近的朋友,他的《小學識字教本》力作是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本書據一百多封陳獨秀原始信件,為讀者揭開鮮為人知的軼事。 雷震創辦《自 由中國》雜誌,影響到台灣民主化的進程,1960年9月4日被捕,官方如何策劃作業,其蒐證構陷入罪的過程,本書依據檔案將此事件撥雲見日,真相大白
【電子書】丁文江圖傳
這是一位在很多領域都有所建樹的著名科學家——丁文江的傳記。由於種種原因,丁文江的形象在世人的視野中已日益淡漠,甚至逐漸消失。筆者在浩瀚的史料王國??沈、梳理出有關這位科學巨人的點點滴滴,目的是?了還丁文江本來的面目,給他以應有的歷史地位。
【電子書】唐人音樂詩研究:以箜篌琵琶笛笳為主
早期「音樂」,是一種詩樂舞融和的概念。《禮記?樂記》:「聲成文,謂之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闡述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在聆聽之下感動於心,以展現美與善的關係。所反應步驟:人心所感→聲→音→樂。 「音」是單純的音調、節奏;「樂」是詩歌、音樂、舞蹈融和體;以「樂舞」稱之,融匯後,即以樂器搭配,因此「詩樂舞」的音樂涵義,具有共通認知。 本書乃是闡述唐人音樂詩是透過詩人創作得到不同的審美感受,進而探討詩人對音樂詩的審美態度與感知的獨特境界。此外,利用四種研究方法從各種不同聲音角度,闡發音樂詩歌的豐富內在,以探求並深入音樂詩的內涵: (一)歷史考證法:對於各項樂器的形制、命名以及歷史考察,逐一探討其演變的情形,以及流傳到唐代所普遍呈現的型態。& (二)美學研究法:音樂詩是藝術的一部分,藝術上的審美觀照,事實上是離不開感知能力與想像作用,聽覺與美感的呈現,既是一種精神與心靈的領略,須仰賴自由性的想像力,以呈現優美的感受。因為詩歌與音樂的內涵表達,攸關審美的觀感,以及真善情感的表現,就以審美情趣的表達,期以達至全面性論述。& (三)歸納推論法:針對各種音樂詩歌的內容進行剖析,因此對音樂詩的探索,歸納其所呈現的不同類型,以結合時代的背景、形制、歷史進行探討,詮釋其詩歌音樂的運用情形,以歸納出運用的共通原則。& (四)分析演繹法:最後匯集上述各種方法,基於唐詩出現樂器的普遍原則與方向,以「音樂詩歌」的審美情趣角度,進行探討與推論,期以達到與前面論述的關聯性,並且體驗音樂詩的美感經驗。 基於此,本書將以八個章節作為主要論述,除第一章緒論與第二章探討唐樂部分,第三?六章則對各絲竹樂器(箜篌、琵琶、笛、笳)作分別論述,第七章則彙整前六章節之論述為基礎,總述音樂詩的審美情趣。第八章依據前七章之推論,彙整要點,總為結論。
【電子書】看張‧張看─參差對照張愛玲
無論是客觀敘述或主觀描情,張愛玲的作品一方面搬演著都市上海弄堂街景中的真假情緣。色澤從昏黃灰濛、鸞紅磁白到蒼茫華麗,其中包括了記憶與未來的參差對照、傳統與現代的奇異組合、現世的安穩與原欲的飛揚以及各種情境的摺疊︰實境與幻境的交錯,喜劇與悲劇的共生,虛偽的享樂與真實的愁苦。 另一方面浮動著人物的自憐、矛盾與淡漠,他們都不快樂,各有各的心事——未成年時充滿夢與嘆息,雲裡霧裡,不大懂事。一但成年懂事了,想看穿一切,把那些濫調的感傷清除乾 淨,卻又不知道感傷之外還可以有感情。這些人既不是意志堅定的英雄角色,亦不復是標準的善良人民。他們多是些不徹底的小人物,愚昧而缺乏自信,但究竟是認 真的。 尤其是處在亂離中,他們有時表現出固執不通的任性、但大多時候是無動於衷的淡漠,對世事無情。難怪夏志清說張愛玲是個「無情世代」的先覺者。……
【電子書】清代詩文理論研究
本書獲教育部獎勵東海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撰寫「清代詩文理論研究」的教材。為配合博碩士課程撰寫,將平日教材整理匯聚而成。全文包括五章,第一章〈承襲擬古之餘緒〉,第二章〈由擬古主義脫胎之系列〉,第三章〈承公安三袁系統〉,第四章〈自創一派〉針對清代詩論討論,第五章〈桐城古文系統之文論〉,論述清代文論。末,摘取姜亮夫《歷代名人年表里碑傳表》部分為〈清代名人年里碑傳表〉以供研究參考。
【電子書】錢鍾書與書的世界
錢學已形成顯學,才氣縱橫學問淵博,名震學林聲揚海外的大學者錢鍾書先生,是當代中國學術界的一代宗師,他懂六國語言英、法、德、西班牙、義大利、拉丁語等,學識凌駕「七度空間」逍遙的人,縱橫四海,博覽古今中外典籍,暢談典故、比喻、批評、詮釋樣樣搬上舞臺,博的令人昏眩,吊的書袋多的驚人。四九年之後潛心著作,《管錐編》醞釀而生。欲親近他的人,卻反遭拒絕,認為他崖岸自高、高不可攀。事實不然,他只是淡泊名利不願意「走江湖賣狗皮膏藥」,他調侃的說:「假若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也勉勵年輕人說:「你們年輕人,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輕人需要的是充實思想,要多層次,多方位去思惟」,對於這位營建巴別塔(Tower of Babel)大學者,筆者是他的Devotees(皈依者)。舊書坊的天地是每位愛書人最鍾情的地方,每為一部書縮衣節食,日夜思念,往往在其中獲得寶物,喜悅至極,縹緲滿室也忘過去的辛酸。當代著名學人王叔岷先生、柳存仁先生都是令人敬重、宅心仁厚的長者,筆者多年來與他們親近,從他們的學問及為人處事獲益良多。
【電子書】徐志摩與劍橋大學
作者首度發現徐志摩給奧格頓的六封英文書信,他以這些英文書信及其他新挖掘的史料為依據,對徐志摩在劍橋大學時期的生活、遊覽、學習、創作、交往情況做了全面梳理。徐志摩從劍橋美麗的自然風景中汲取創作靈感,從劍橋大學獨特的學院導師制中受益,從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中找到精神支撐,並且通過與在英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劍橋學者的交往,參與到英國現代思想、文學潮流中去。劍橋將徐志摩造就成一位傑出的詩人、學者,他本人也因此成為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電子書】魯迅愛過的人
魯迅是百年中國文化思潮中不可缺少的存在。透過文史工作者蔡登山先生的筆,讓我們更能看清魯迅的一些面影,它不是傳記作者或小說家筆下的魯迅,而是和魯迅實際接觸過的人的觀察。它們是那麼鮮活,那麼逼近事實地呈現在眼前,足以成為讀者認識魯迅的另一個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