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中國當代民族文學的現代性構建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對西方現代主義的接納,是一次意義更為深遠的交融。是中國民族文學第一次較為系統地接受外來文藝思潮的影響,而改變傳統詩學觀的濫觴。二十世紀八○年代後一些年輕的民族作家(詩人),在具有本民族濃厚的文化心理觀照下,吸收了許多現代藝術特徵的表現手法;相對於多數漢族作家(詩人)而言,他們的創作更加貼近自然、更貼近生命本真,形成了民族文學創作一個獨特的藝術視閾。本書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或有特色的少數民族作家與詩人,在整體上對他們的創作進行審視、研究與把握,試圖在另一藝術世界裡尋找一種情感歷程與藝術形態。
【電子書】玉梯:當代中文詩敘論
本書是首次對文革至今的當代中文詩歌的系統研究,全書六章,每章聚焦一種詩體,分別為:抒情詩、敘事詩、組詩、新古典詩、實驗詩、長詩,作者基於不同的詩體特徵,在細讀深讀的基礎上,從古典資源、外來影響、歷史源流、現實因素、形式美學、思想價值、中文特質等方面,充分回應當代傑作,為力求在「詩的詩學」意義上有所建樹。本書涉及的所有詩學問題,大體可以分為文化詩學、形式詩學、漢字的符號詩學這樣三個相互關聯、相互包含的層次。其中漢字的符號詩學是作者首創的一個概念,作者認為它是中文詩學的獨得之秘,中國文學真正的特殊性說到底就是漢字性問題。對於漢字的符號詩學以及如何將其運用于批評實踐,本書進行了一些有益的開拓性的嘗試。
【電子書】從「話語」視角論中國文學
為什麼越來越多文學作品讓人讀不懂?因為這些話語本身就是「反懂」的!「話語」是一種透過一定術語、概念和範疇的言說,術語、概念和範疇是最重要的「話語成份」;話語是文化和思想的具體方式及形態。本書從「話語」範式研究中國文學,深入考察「現代性」、「翻譯」、「今譯」、「懂」、「個人」和「自由」、「民族」、「詩性」、「文學性」、「超越」、「精確」等文學理論話語,並包括「話語」本身。其中特別研究「懂」、「個人」和「自由」作為話語是如何形成的,這些話語一旦形成,它在言說上具有何種「權力」及其如何影響中國文學與文學理論。
【電子書】滄海遺音: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
本書重現了《滄海遺音集》這部遺民詞集所連接的兩個世界:一個是清末民初的社會文化變遷,一個是感時傷世的集體書寫。作者通過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和細膩的文本解讀,遊刃有餘地出入於史事和文本之間。在全書五章的論述中,作者精彩復現了清末民初的遺民詞壇場域,向讀者展示了朱祖謀、陳曾壽、王國維、陳洵等遺民詞人的群體風貌,並進一步揭示了他們的主體身分和詩詞創作之間互相塑造、牽制的關係。 迥異於五四新文學以來的主流論述,作者拒絕對遺民詞人進行政治判斷,而是採用記憶、稱號、時間、地方、物件等獨特的觀察點切入史料文本,對於遺民的家國情懷予以更同情的理解。與此同時,作者的詞學造詣和對文本的嫻熟導讀,令古典作品中的各種元素變得易於理解而又不失其動人。
【電子書】在生命無限綿延之間:童年.記憶.想像
童年記憶是生命初啟的家屋,人人心中皆有段過往純真情懷的生命經驗,而我們總是對消隱的童年時光有無限想像、追憶、或悔恨。童年並非真正離逝,只是消隱於精神體存有層面,童年憶景會在我們當下的生命時間藉由感知的心智召喚片斷地浮現,因此我們心中皆懷著「一個小孩」不停地長大與老去。本書為台灣外文學界第一本對童年議題的論文集,集結生命記憶、童年想像主題,廣邀童年論述學者參與,擴大且深化「童年」議題多元面向探究。希望透過此書,引發讀者對童年的回眸與關注。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童年回憶、童年意識、童年論述、廢墟記憶、劇場,共收錄十篇論文。本書特色1.由中興大學文學院頂尖整合型子計畫補助出版。2.台灣外文學門第一本對童年議題的論文集結。3. 橫跨文學、劇場、電影、繪本、歷史、文化論述等領域,探討童年/記憶/想像之間多元且多變的面向。
【電子書】世界最優質的經典好書
世界最優質的經典好書:永不磨滅的經典鉅著世界最優質的經典好書「要生存,還是不要生存,這是個問題。」 ——《哈姆雷特》「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就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麼價值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好書有一種魔力;是人生的縮影、智慧的結晶,更是鍛鑄生命品質的重要環節、引領你走向人生寶庫的鑰匙。在人生無以反覆的過程中,只有那些歷史上最具天賦的作家創作的絕妙經典,才能指引我們遠離浮華空虛,引領我們走進一個更廣大的世界。本書採取全新的編輯體例,每本著作分設「名家導讀」、「華文精選」、「讀到之處」、「文成名就」、「典故逸話」、「延伸閱讀」等欄目,透過這些欄目,從各個不同角度對這些經典著作進行全面的評點與解讀,並附以與著作相關的奇聞軼事,不僅兼具思想深度與閱讀樂趣,更是由點至面地引領您,走入文學殿堂的絕佳導讀指南。
【電子書】基督教文化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
作者對於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關係的研究,源於二十世紀八○年代在揚州師範學院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時。當時,作者大量閱讀「五四」時期的文學作品,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文學現象,諸多現代作家與基督教有著某些關聯,或受洗入教,或親近基督教,在他們的創作中先後出現與基督教文化有關的題材,或描寫教會生活,或塑造教徒形象,或提倡博愛,或提倡寬恕。 「五四」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時期,「五四」也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時期,僅對於基督教文化就有著許多不同的態度,讚賞者有之、批評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就是陳獨秀在「五四」時期對於基督教文化就有比較複雜的姿態。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背景中的基督教文化思潮,對於梳理探究此時期基督教文化思潮與新文化運動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電子書】中國新文學運動述評
此書對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新文學運動發展的軌跡與流變有所述評。凡六章:戊戌政變與文章的新趨勢、五四文學革命運動的總清算、自然主義的文學運動、浪漫主義的文藝運動、革命文學運動、左翼作家聯盟以後的中國文壇。
【電子書】國文課沒教的事
繼《一次看懂自然科學》、《一次看懂社會科學》之後,劉炯朗要讓大家重新愛上國文課!‧古代也有流行歌曲?而且,就跟現今的歌曲一樣,同一首曲子可能填了不同的歌詞,喜歡唱歌、聽歌的你一定要懂「填詞的學問」。‧你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跟曹操有關嗎?而且,人稱亂世梟雄的曹操除了懂得帶兵打仗,他作的詩也是一流的?‧跟周杰倫合作多年的方文山,除了寫過膾炙人口的「髮如雪」、「青花瓷」等歌詞,他還創作了許多精彩的小詩喔!‧傾國傾城的楊貴妃原來替詩仙李白磨過墨!而且,李白還作了好幾首詩,來形容她的美貌。‧你聽過武松打虎,但你知道武松不止打虎嗎?他還打了……還有,打虎的人可不止武松,歷史上打虎的人還有……
【電子書】閒讀亂彈:二十世紀中國文人的風骨與追求
本書文章六十篇,分為三輯,每輯二十篇。一輯為品人,通過品讀巴金、老舍、汪曾祺、林斤瀾、朱正和謝泳等名家之作,談了一點心得體會;二輯為說書,對於光遠、秀羨林、邵燕祥等人的舊著,以及作張賢亮、袁鷹、高信等人的新書作了點評;三輯為話刊,則是將《詩刊》、《裝飾》、《人民戲劇》和《上海文學》等期刊的創停起始作了簡單介紹,通過它們的一些作品,也見證了臧克家、沈從文和林斤瀾等人的辦刊歷程和創作道路。
【電子書】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學者朱汝曈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近百次的文學爭議進行了選擇,梳理其中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有過?定性影響的十二次爭議。作者運用的史料詳實,分析透徹,見解新穎,反思深刻。儘量做到客觀、公正和理性的剖析,?讀者還原文學流派爭議的歷史面貌,具有精當的理論借鑑意義。 此書與《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漫談》(秀威版)是系列著作,讀者若能參照閱讀,當更具有相互發明之效。
【電子書】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
小說是一面反映出國家社會民情的鏡子,在清末民初那個動盪不安、新舊交替兼之東西合璧的年代,筆記小說紀錄下了屬於那個朝代的真實:或有稗官野史、或有正史補遺、或有反映民情。作者吳禮權在學術界中堪稱筆記小說史研究者的第一位,繼前作《中國筆記小說史》後,又再度深入幾乎無人探討的清末民初時期的筆記小說史況。「筆記小說」的名稱,在中國由來已久。但是,長期以來,它與「筆記」的概念事實上是劃等號的。十八年前作者發凡起例,首著《中國筆記小說史》,第一次明確界定了「筆記小說」的概念內涵,並基本清理爬梳出中國筆記小說發展演進的歷史軌跡,對各個歷史時期筆記小說創作的成就與不足、經驗與教訓予以總結,基本上建構起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筆記小說史研究的架構體系。之後,海峽兩岸的學者先後加入研究隊伍,研究成果漸多,學科體系亦儼然成形。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清末民初的筆記小說史研究卻多年來被學者們忽視了。為此,作者打破當初自設的學術史研究不碰觸近現代史的戒律,對被學術界疏忽已久的清末民初的筆記小說創作進行研究,再次發凡起例,撰寫出這部《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全書不僅較全面地介紹了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概況,清楚地勾勒出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發展演進的基本軌跡,也較深入地探討了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在著重分析「國史派」、「軼事派」、「事類派」、「雜俎派」等四類作品的代表作時,除肯定其創作成就與歷史地位,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創作上存在的不足,從而對其在中國筆記小說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作出了客觀的評判。
【電子書】文學與寫作
文學是人類生活的紀錄。一流的文學作品,不作不寫,如何能留傳萬世?文學的修養需要厚積學力、豐富想像力,視野愈廣,天地愈寬;見聞愈廣,趣味愈濃。而寫作確是一件苦事,這滋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杜甫嘗言「新詩寫罷自長吟」,賈島在「推」與「敲」間難以取捨,古人如此,何況今人?本書作者長年從事寫作,為了與人分享筆耕心得,分別由文學的內涵、文學的形式與描寫、文學作品的構成、古詩文鑑賞等各個面向,介紹各類文體的寫作方法,分享古今文學的賞析要點,期使讀者能以此認識文學,進而創造文學。
【電子書】大陸當代女性小說研究
本書考察當代大陸的女性小說,不僅從女性的立場出發,還結合文化和性別的視角,以揭示其文化蘊涵與精神實質,可以扣合當代女性文學與文化、性別研究,深化讀者對當代大陸女性小說的認識與了解,提供對女性文學研究者相關研究資料,並從當代的女性小說中的傳續與變化之跡,接續中國當代女性文學史的發展脈絡。
【電子書】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現代文學體制〈1919─1949〉
我匆匆看了第一篇談《新語》,極有收穫。韓(日含)不僅發掘被人忽略的現代文學期刊史料,而且加以評論,撚出當中在今日看來頗能啟發人的意蘊。我會抽時間再看下去,相信一定很有意義。 ──瑞典皇家人文、藝術與考古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張隆溪韓(日含)的這項研究資料豐富,令我大開眼界,也十分佩服韓(日含)治學的功夫。他對於這些期刊的研究,應該是有相當的開創意義。我相信韓(日含)若繼續努力,必能在學界佔有一席之地。 ──世界華人傑出人文學者、哈佛大學東亞系終身教授 王德威韓(日含)的期刊研究,與時下大多數流於材料展示與歸納不同,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並能在局部史料的深研中,以小見大,體現出對文學史問題的深入思考。他的歷史知識與文學感受超過一般的博士生,而文字功夫也看得出是厚積薄發的。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聯芬
【電子書】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
本書上編通過對女性形象的類型化分析,反思中國現代男性事中的男性中心意識,下編考察「五四」時期女作家獨特的青春女性情懷及其審美表現,文筆犀利,見解獨到。
【電子書】色彩詞的文化審美性及其運用:以新詩的閱讀與寫作教學為例
色彩具有普遍性,它能象徵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或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在現存的世界三大文化系統中,西方民族受創造觀型文化的支配影響,對於色彩的分類細膩且豐富,蘊涵著崇高的審美性。而漢語民族因為受氣化觀型文化的影響,表現在色彩上則是含糊不敏銳的,有著優柔和諧的審美。本書從色彩詞的文化性與審美類型作一探究,並且透過中西方新詩作品的色彩詞統計分析,比較在不同的文化系統中對色彩詞的偏差異。最後,在新詩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運用上,我們可以強化學生對色彩詞的認知、分析色彩詞在詩中如何與其他成分作互動、讓學生類推色彩詞的語義組合與構詞系統、以及塑造色彩詞在詩中的意象美,使學生能藉由多元使用色彩詞而豐富詩的美感和意涵。
【電子書】中國文學審美命題研究
中國文學審美命題是中國文學理論思維的結晶,體現中國文學家的理論素養和中國文學藝術的精神特質。本書運用系統思維的方法,選擇中國特有的文學藝術理論命題進行研究。全書分十章,由大到小,由本至末,由主幹及旁枝,形成脈絡清晰而互有關聯的系統。本書是作者二十多年在中國文學批評和文藝審美理論領域深入耕耘的成果,開拓了一條專門從事文學理論命題研究的學術新路,將文學研究者關注的視野拓寬到文藝審美領域。
【電子書】漢語是這樣美麗的
以漢語語言為中心,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向內分析了漢語之構成成分──文字、文辭、文句、文韻之美,向外則論述了由漢語語言為媒介的中國文學的文篇、文體、文法、文風、文論、文變等六大題目,是一部很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專著。
【電子書】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
「離散」、「漂流」、「放逐」、「移民」等文學主題,其實內涵都不外懷鄉。因而此一主題早已成為文學中之大宗,不容加以忽視。惟今日所見大陸的現當代文學史,或無視「台灣文學」,或予以邊緣化;台灣所謂本土文評家也常無視外省籍作家的作品存在,以致遷台作家懷鄉書寫的一大主題,不論其重要性及文學上的成就如何,竟流為「邊緣中的邊緣」,對1949年從大陸遷台的作家不甚公允。楊明恰在此時完成了對早期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研究,她的論述在中西有關理論的觀照下,架構相當龐大,舉凡與懷鄉有關的子題無所不包,也幾乎囊括了兩代遷台的外省籍作家,在此一領域實有開疆之功。--馬森
【電子書】小說與詩歌的藝術智慧
這是一本多重跨界的智慧言說。這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言說多重跨界的智慧,即討論小說與詩歌的不同文體的寫作智慧;二是指這種言說或討論本身的智慧,即研究者的研究智慧。合二為一,這本書其實是通過前者的方式表達了後者。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原因就在兩位作者本身就是兩個成功的跨界者。單純的小說家或詩人,或單純的學者,我看都很難寫出這樣一本有著多重藝術跨界特點的著作。——李其綱或徐芳一個人能寫嗎?同樣不能寫。——吳俊
【電子書】開卷有緣:桑農讀書隨筆
全書分五卷:卷一「書話雜談」,現代書話、舊書版本及收藏問題的感想;卷二「書人偶識」,現當代文人境遇和心態的解讀;卷三「書邊瑣記」,重要文本及細節的考釋;卷四「書評散輯」,新書的評介;卷五「書緣漫錄」,個人讀書生活及見聞的敘述。書中各篇曾先後發表在《讀書》、《書屋》、《文匯讀書週報》、《開卷》、《萬象》、《文學自由談》、《藏書報》、《中國圖書評論》、《博覽群書》、《中華讀書報》等報刊上。部分篇目或被《作家文摘》等報刊轉載,或被相關專題文選收錄。
【電子書】批評的抵制:2005─2010年書評論文自選集
此書收錄作者2005至2010年間發表的較有代表性的書評論文作品,主要涉及現當代西方文學的探討和評論,有對麥爾維爾、布爾加科夫、福克納、馬爾克斯、奈保爾、庫切、拉什迪、萊辛等作家作品的分析闡述,也有對後殖民文學批評理論的反思評價,能夠反映作者的文學視野和文學見解。此書還收錄作者評論木心創作的一篇長文。
【電子書】管見之外:影像文化與文學研究:周英雄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
周英雄教授為臺、港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學界備受尊崇的資深學者,先後任教於臺、港著名大學,主持學術行政,並膺選為香港比較文學學會會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及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執行委員。周教授學養豐厚,勤於研究,著作等身,誠懇謙和,煦煦紳士,數十年來作育英才無數,兼之古道熱腸,服務學界不遺餘力,其為人、治學、處事,堪為後進之楷模。為祝賀周教授七十壽辰,臺、港若干重要學者特撰論文,輯為文集,以為賀禮。本文集主要分為二輯,分別論述影像文化與文學,所論類型包括電影、攝影、小說、戲劇、詩及理論等,多元豐富,兼具廣度與深度。文集另輯有訪談錄一篇,周教授首次暢談其學思歷程與其對臺、港學術教育界之觀察與思考,實屬難得。
【電子書】吳濁流及其小說之研究
一生以詩人自居的吳濁流,然其在臺灣文壇的成名,卻是來自於他以獨特的性格所創作的小說。他的小說,以為歷史存證言為其特色,然而如此特色的小說創作,卻為強權政府所不容。 日據時代,他必須冒著生命危險,躲起來創作他的成名作《亞細亞的孤兒》。光復後,為揭露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同樣地,他必須再次冒著生命的危險,而寫下了自傳色彩濃烈的小說《無花果》,然此書最終仍不免落於遭查禁的命運,於是迫得他必須改以日文創作同性質的《臺灣連翹》,並留下待二十年後出版此書的遺言。 吳濁流在晚年曾自謙其文學是「拼命文章不足誇,人生如夢夢如花。」但佩服於他一生均能堅持於為歷史存真的道德勇氣,於是筆者除讚以「拼命文章才堪誇」外,並期望藉著本書中為吳濁流日據時代的小說所作之介紹,及為其光復後遭查禁的小說所作的辯誣,能獲得政府及關心臺灣新文學發展的文壇先進和後輩之認同與迴響,並能夠真正地還給吳濁流在臺灣文壇一個應得的不朽地位。
【電子書】隱喻‧記憶‧創意:文學與文化研究新論
在這部以「隱喻.記憶.創意」為名的論文集裡,收錄了六篇學術論文。它們是在「古典/經典與當代對話」以及「學術與生活/生命結合」這兩大概念之下的產物。因此,六篇論文依內容性質可分為「文學的隱喻」、「文學的記憶」與「文學的創意」等三大主題。首先,「文學的隱喻」指的是研究文學文本的隱喻性質及其所透顯的主體特性。收錄的兩篇論文,一為<隱喻的文本•沉陷的欲望—以拉岡的精神分析觀看屈原《九歌》中的自我/主體建構>,另一篇為<物戀化凝視.旁觀她者的痛苦—以「視覺文化」重讀施蟄存<石秀>對女體的凝視與暴力的觀看>。其次,「文學的記憶」亦收錄兩篇論文,一為<銀杏的文化身分與文學記憶—以文化研究/大眾文化為視域>、<大塊假我以文章.漢字召我以情感—唐諾《文字的故事》與張大春《認得幾個字》如何記憶漢字>。最後,「文學的創意」所收錄的兩篇論文,一是<旅行至「文學家的房子」—以西西和鍾文音的旅行文學觀看「文化觀光產業」的創意>,另一篇是<如何烹製一頓文學盛宴-「飲食文學」課程設計與教學實例>。以上六篇論文,大致涵納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裡的幾個重要議題,不僅以跨界視野重探古典,更以多元觀點掘發文學文本的無限可能性,值得深思與探究。(340)
【電子書】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
為什麼這位學者的英文著作比較少,可是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所名牌大學任教數十年,而且是頭一位獲頒克魯格獎(Kluge Prize)的亞洲歷史學家?這位學者就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教授。研究中國歷史是余先生畢生志業之所在,他多年來在海外嚴肅的用中文發表學術著作,不但提升了中文著作在海外的學術地位,也提升了海外中國研究的水平。余先生是國際知名的學者,他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在中國史學研究有多方面開創性的貢獻,更培養了許多出的中外研究人才。余先生在2006年克魯格獎得獎演說的題目是〈我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追索〉,本書所收的各篇論文,也正是想要從各個不同的面向呈現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以表達對余先生的敬意。
【電子書】篇篇起舞:文學/文化評論
歷史上無數個時刻,彷彿千百個細小的碎片。而閱讀故事的我們,有時僅如戲水般地任其從指縫間一一流逝。往事如飄散的雲,即使我們曾經瞥見了那粼粼閃耀於古老扉頁裡的朦朧光暈,卻奈何未曾留下蹤跡,只在閱讀的瞬間,我們旋即又失去了文中幾段耐人尋味的老歌、幾許繽紛的花影、一串串揮灑的笑語,和一些……,曾經是我們熱愛的生命底色。本書以閱讀時刻的心靈足印為起點,在文學文化學的舞台上,展演閱讀經驗裡眾多躍動的感官意象,使那些關於藝術、遊宴與愛情的舞步,翩然迴旋於現實生活裡,再隨著行文的節奏跳躍到攸關生存意義的無限時空,以喚起人們重拾記憶中溫暖而有情的往日時光;也在漫長的文化歲月裡,尋找文人詩般的生活質地。
【電子書】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他們都說:要填補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空白,本書非讀不可!向陽、江寶釵、何寄澎、吳佩珍、李瑞騰、林明德、郝譽翔、陳芳明、陳建忠、彭小妍、彭瑞金、焦桐、劉紀蕙、蔡振念、鄭明娳(推薦人按姓氏筆劃排列)一九三○年代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台灣文學研究史,當初視此論戰為二○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強調台語保存運動的訴求。即使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定位隨之改變,然而在討論「鄉土 / 本土」、「台灣意識 / 中國意識」等議題時,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被納入日本帝國殖民地之後已過三十五年後的台灣,台灣人民逐漸遺忘其母語---台語。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發生「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何在?本論文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探討一九三○年代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以及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惟。
【電子書】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他們都說:要填補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空白,本書非讀不可!向陽、江寶釵、何寄澎、吳佩珍、李瑞騰、林明德、郝譽翔、陳芳明、陳建忠、彭小妍、彭瑞金、焦桐、劉紀蕙、蔡振念、鄭明娳(推薦人按姓氏筆劃排列)一九三○年代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台灣文學研究史,當初視此論戰為二○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強調台語保存運動的訴求。即使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定位隨之改變,然而在討論「鄉土 / 本土」、「台灣意識 / 中國意識」等議題時,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被納入日本帝國殖民地之後已過三十五年後的台灣,台灣人民逐漸遺忘其母語---台語。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發生「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何在?本論文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探討一九三○年代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以及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惟。
【電子書】上海的美麗時光
作者陳子善為上海人,對昔日的「遠東第一大都市」懷有深厚的感情,本書正是他梳理和解讀現代上海、文學上海文字的結集,分?「上海羅生門」和「文化上海」兩輯。從徐志摩到邵洵美、從郭建英到木心、從張愛玲到東方蝃蝀,還有上海的咖啡館、上海的名人故居、上海的舊書店……,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春申舊事」奔流作者筆端,歷史的、摩登的、多元的上海透過本書重新走近我們。
【電子書】朗山筆記:現當代文壇掠影
此書共分作三卷:第一卷大多是關於人物的,或可為當下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些史料資訊;第二卷都是書評,借此可以瞭解近年中國一些人文社科類著作的出版資訊;第三卷都是青春少兒文學評論。
【電子書】父子談藝錄
八十年代我們這代人進入高校時,曾普遍閱讀《傅雷家書》,為書中濃郁的理想情懷所感召。二十年後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而世風敗壞,人們普遍厭惡藝、文兩界。在這一特定背景下讀明明父子家書,不說可與《傅雷家書》媲美,但也彌足珍貴,能給人以希望。——朱學勤徐明明、徐跋騁父子倆都是個性色彩極濃的讀書人。一個喜吟哦,一個擅丹青。在他倆身上,尋求的痛苦和發現的歡樂都異乎常人。他倆愛寫那些有感而發,無心於問世,只是為己而寫的詩歌和隨筆(包括他倆之間的書信)。前者是他們的感情日記,後者是他們的思想日記,更是他們生命中最真實的部分。——馬穎南
【電子書】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
一九一九年五四白話文運動即屆九十載,散文創作在兩岸三地、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開枝散葉,迄今異鄉/在地書寫已難辨其身世。而成長於赤道的文學跨界作家鍾怡雯,在本書卷一「短篇評論」中,簡潔俐落地道出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書寫脈絡,為當地散文留下精譬的紀錄。本書卷二「書評」,是精采的二次創作,以內斂的題材引入鍾氏的諧趣與抒情,兩者合體,嗅出原著的氣味,也看見令人熟悉的鍾怡雯身影。本書展現了遼闊的文學視野,以及細膩的觀察。論述範疇涵蓋台灣、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華文文學,論述議題包括:散文創作觀察、當代小說評述、命名機制、文學版圖分析、自然寫作、遊記等,時間跨度則從清代延伸到二十一世紀初。
【電子書】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
一九一九年五四白話文運動即屆九十載,散文創作在兩岸三地、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開枝散葉,迄今異鄉/在地書寫已難辨其身世。而成長於赤道的文學跨界作家鍾怡雯,在本書卷一「短篇評論」中,簡潔俐落地道出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書寫脈絡,為當地散文留下精譬的紀錄。本書卷二「書評」,是精采的二次創作,以內斂的題材引入鍾氏的諧趣與抒情,兩者合體,嗅出原著的氣味,也看見令人熟悉的鍾怡雯身影。本書展現了遼闊的文學視野,以及細膩的觀察。論述範疇涵蓋台灣、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華文文學,論述議題包括:散文創作觀察、當代小說評述、命名機制、文學版圖分析、自然寫作、遊記等,時間跨度則從清代延伸到二十一世紀初。
【電子書】大虛構時代: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當代台灣文學乃是一活潑潑的生態,想像力在其中獲得釋放,不拘一格,沒有所謂正統,也沒有邪魔歪道,故眾聲自由喧嘩,各唱各的調,是之為「大虛構時代」。不賣弄艱澀的文學理論,不玩耍空洞的學院術語,不止是理性的閱讀,更要有解謎一探究竟的好奇、渴望與熱情。《大虛構時代》將要帶領讀者直探當代台灣文學的虛構迷宮,從地誌書寫、飲食文化、政治認同到世代交替,從前輩大師到新生代寫手,從經典之作到二十一世紀出版市場觀察,郝譽翔化身成為文學時空的導遊,鑽入一條又一條以文字構築而起的叢林小徑,揭示交織其中的繁複紋理,並且一一拆解書寫好手的各路招式,分享個人私房的閱讀秘笈。彷彿是一場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無聲無息地流動著的、竊竊私語的盛宴,於子夜時分舉辦的一人派對,佐以創作、閱讀、懷疑、追求、公理、正義……,以及溫暖與寂寞、愛與美的終極課題。
【電子書】大陸當代文學史下編〈1980─1990年代〉
本書對20世紀1980-1990年代的中國大陸文學做了較為全面的評述。內容涉及重要文學現象、文學思潮,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影響、制約文學狀況的大陸政治、文化體制,以及在特定社會環境中文學題材、體裁、文學成規、敘述方式發生的變易,是這本書關注的重點。
【電子書】歷史往往以進步的名義倒退:一個知識邊緣人的思想自白
「知識份子最大的貢獻就是保持異議。」 「知識份子的責任就是說出真理、暴露謊言。」 「知識份子扮演的應該是質疑而不是顧問的角色。」 「知識份子在某種程度上仍然認為自己所持的是準政治的對抗立場。」 「知識份子必然被看作是邊緣化的批判者。」 這是一個知識邊緣人若干年來的思想自白。談寬恕、談真理,說學術、說教育,縱論知識份子,橫議自由權利……。思之至,信言是求;筆之所圖,唯達而已矣。
【電子書】三蘇散文研究及其他
唐之韓愈、柳宗元啟古文運動之先路,然直至北宋,古文方取得文壇的正統地位,使古文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之盛況,此項成就,固有賴歐陽脩以其勳業文譽出而領導,實亦倚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之接踵繼起,桴鼓相應,終竟文學革命之全功。 宋代古文六大家中,蘇氏父子即居其半,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歷代學者對三蘇古文(即散文)著力並不多,故本文就三蘇散文,分為六章,加以研討。首章緒論,概述散文的界說、散文的分類、北宋的文風與唐宋八大家。 第二、三章,以歷史背景、政治概況、文學脈絡為輔,依蘇洵、蘇軾、蘇轍撰著及志傳、筆記、詩話等資料,勾勒出三蘇生平遭遇、師承交遊、學養淵源、性格嗜好等,作為分析三蘇散文異同之張本。 第四章,則就記體散文來看三蘇散文的特色;分由命意、章法、修辭、內容四個角度切入。第五草,說明三蘇散文的成就;包括三蘇的文論,對蘇門四學士、六君子及後世的影響。 最後指出三蘇的相同、相異處,藉以彰顯三蘇散文的關連性與分歧點。此外,也順帶將探討蘇洵的現存著述、遊學四方之因、「老泉」稱號歸屬問題,與蘇軾的讀書態度方法、魅力軼事、愛兒素描等篇一併置於〈附錄〉中。
【電子書】明代學術論集
書中各篇所涉時代皆屬明代,均關涉朱子學。自黃宗羲《明儒學案》到現今「中國思想史」著作,幾以陽明學代表明代學術。然考察後發現,明代理學家,如曹端、薛瑄、胡居仁均受朱子思想影響,但在內聖、外王主張、形上學及社會實踐方面,皆有所開展。明代《易》學家,如蔡清、來知德及清末的王船山、李光地,在朱子《易》為卜筮之書及探求《易》「本義」的基礎上,在易象解釋及義理發揮上,亦有重要突破。明代政治,自成祖以降,政治昏闇,然明代學術卻是生機盎然,值得後人深入研究。
【電子書】通識中國文學
《通識中國文學》以小說形式,將中國文學的基本知識結合進小說情節中,尤其著重介紹中國文學中的情,包括父子情、爺孫情、手足情、師生情和兒女情。希望在輕鬆閱讀小說之餘,能夠系統地吸收中國古典文學的知識,了解到文學作品中蘊藏的人生哲理,以及中國古典文學跟現代人生的緊密關係,從而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更深刻體會。 本書可配合中學通識課程「現代中國」單元之「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及「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
【電子書】文學之用:從啟蒙到革命
《文學之用──從?蒙到革命》,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用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方法,從實證和話語分析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功用觀,特別是對從晚清到20年代末的文學功用觀,作了細緻深入的闡述和分析,既有對歷史的梳理,又有對文論核心命題的研究。選題新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功利主義文學觀是中國文學的核心觀念,它們在中國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學的發展中,仍有重大的影響。作者對它的歷史淵源、現代演變及其具體理論表現,都作了較前更深入細緻的解剖;並在此基礎上真實可信地總結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經驗、教訓。研究成果的創新,集中表現在作者找出了支撐主流文學觀念理論結構的三個支點——真實性、傾向性和時代性,並在三者的關係中,深刻地論析了功利主義文學觀的內部運行機制。
【電子書】異彩紛呈:大陸新時期女性小說賞讀
中國女性文學女性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是在「五四時期」,外在的大環境牽動著女作家的意識流轉,然而,因為傳統深層的意識積浸已久,其女性意識僅限於外在的表面的覺醒;「新時期」文學,可說是繼承「五四時期」女性文學的第二次高潮期,該時期崛起的女作家,除了關心「五四時期」女作家所重視的女性文學的第一世界(內在世界)外,還有所謂的第二世界(外在世界),即女作家對整個社會人生的觀照。因此,這兩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對女性當時所扮演的角色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本書收錄新時期重要女作家的小說評論共十一篇,其中附錄〈從現實處境看五四時期女性婚戀小說中的女性〉一文可提供比較與參考。
【電子書】中國文學概論
激發讀者對中國文學的興趣,提供讀者更廣闊的文學視野,作者將中國文學有系統地整理表述。全書分五編,首先說明中國文學推演的進程,並將儒家、道家及佛家經典對中國文學創作之影響,進行極深入的探討與分析﹔其他四編,則涵蓋詩歌、詞、曲、小說等文類,詳盡地論介其特質、形式、內容與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與流派;此外,精確地評論中國文學各類作品發展之實況,更可使讀者對中國文學發展背景,獲得極深刻而明晰的認識。透過此書,讀者必能從中得到清晰的中國文學觀念,並適切掌握到學術思想發展與演變的樞紐。
【電子書】唐人音樂詩研究:以箜篌琵琶笛笳為主
早期「音樂」,是一種詩樂舞融和的概念。《禮記?樂記》:「聲成文,謂之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闡述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在聆聽之下感動於心,以展現美與善的關係。所反應步驟:人心所感→聲→音→樂。 「音」是單純的音調、節奏;「樂」是詩歌、音樂、舞蹈融和體;以「樂舞」稱之,融匯後,即以樂器搭配,因此「詩樂舞」的音樂涵義,具有共通認知。 本書乃是闡述唐人音樂詩是透過詩人創作得到不同的審美感受,進而探討詩人對音樂詩的審美態度與感知的獨特境界。此外,利用四種研究方法從各種不同聲音角度,闡發音樂詩歌的豐富內在,以探求並深入音樂詩的內涵: (一)歷史考證法:對於各項樂器的形制、命名以及歷史考察,逐一探討其演變的情形,以及流傳到唐代所普遍呈現的型態。& (二)美學研究法:音樂詩是藝術的一部分,藝術上的審美觀照,事實上是離不開感知能力與想像作用,聽覺與美感的呈現,既是一種精神與心靈的領略,須仰賴自由性的想像力,以呈現優美的感受。因為詩歌與音樂的內涵表達,攸關審美的觀感,以及真善情感的表現,就以審美情趣的表達,期以達至全面性論述。& (三)歸納推論法:針對各種音樂詩歌的內容進行剖析,因此對音樂詩的探索,歸納其所呈現的不同類型,以結合時代的背景、形制、歷史進行探討,詮釋其詩歌音樂的運用情形,以歸納出運用的共通原則。& (四)分析演繹法:最後匯集上述各種方法,基於唐詩出現樂器的普遍原則與方向,以「音樂詩歌」的審美情趣角度,進行探討與推論,期以達到與前面論述的關聯性,並且體驗音樂詩的美感經驗。 基於此,本書將以八個章節作為主要論述,除第一章緒論與第二章探討唐樂部分,第三?六章則對各絲竹樂器(箜篌、琵琶、笛、笳)作分別論述,第七章則彙整前六章節之論述為基礎,總述音樂詩的審美情趣。第八章依據前七章之推論,彙整要點,總為結論。
【電子書】清代詩文理論研究
本書獲教育部獎勵東海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撰寫「清代詩文理論研究」的教材。為配合博碩士課程撰寫,將平日教材整理匯聚而成。全文包括五章,第一章〈承襲擬古之餘緒〉,第二章〈由擬古主義脫胎之系列〉,第三章〈承公安三袁系統〉,第四章〈自創一派〉針對清代詩論討論,第五章〈桐城古文系統之文論〉,論述清代文論。末,摘取姜亮夫《歷代名人年表里碑傳表》部分為〈清代名人年里碑傳表〉以供研究參考。
【電子書】章回小說的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
明清章回小說特有的敘事藝術成就與敘事架構,應是來自某些具涵蓋性的特定意識的影響,亦即特定的敘事文化,而此文化內涵應可歸結於作者對現實生命之多重詮釋。作者的特定價值詮釋往往影響敘述架構、情節發展、人物命運,乃至結局。即使是歷史演義,文本內容雖是相對真實的人事,但亦得見小說作者的特定取捨與歷史觀照,以及多元詮釋與內涵。本書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為研究中心,以作者意識對敘述活動之影響與操作為思考主軸,無論是文本藝術特徵或相關內涵,皆視為作者對文本之操作運用。分別就敘事基調與情節模式、價值對話與文化引導、文類內涵之擴大與互為文本等現象加以論述。結合小說敘議內涵、小說理論之虛實辨證及西方後現代歷史敘事學與文本理論等,取其共同思考點,即作者敘事意識為分析中心,由天命人事之敘事基調與士庶價值交流之分析,以見作者於文本敘事表現,從而形成小說文類特質之擴大,尤其關注互文現象,以見小說做為主體間之發言平台,相互溝通等超越單純敘事功能之表現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