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1128_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2
1128_2026手帳年曆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做青少年願意傾訴的大人:拆解24個青春期難題,看見過曝世代的需求、焦慮與煩惱(10-18歲適用)

陳品皓  著
禾禾文化  出版
2025/11/24 出版

▎孩子願不願意說,取決於大人怎麼聽 ▎當孩子邁入青春期,劇變的開關悄然按下。曾經黏人的孩子,一夕之間變得冷淡、易怒、封閉自己──不再分享心事、動輒頂嘴、說謊掩飾,甚至拒絕上學。父母焦慮又困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重新靠近他?」──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帶領父母理解青少年的行為訊號──從網路成癮到人際衝突,從情緒低潮、拒學到叛逆對立,一同穿越青春期的不安與矛盾(原書名:青春期免驚)▎「過曝世代」下的青春期,連帶考驗也升級做為「數位原住民」的一代,孩子從小就浸泡在手機與網路的世界裡。當青春期撞上這股資訊洪流,他們的情緒更易失控、人際衝突更劇烈,甚至連自我認同都被網路輿論左右。對父母而言,這些由行動裝置與社群互動引發的教養難題,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複雜、更讓人心累。▎青春期不是「難搞」,而是「需要被理解」青春期是一段孩子從「依賴」邁向「獨立」的過程。孩子在尋找自我與追求獨立的過程中,試探規則、挑戰界線;同時間,又得面對荷爾蒙引發的情緒起伏、社群焦慮、與他人比較的壓力——他們並非故意叛逆,而是連自己都還在摸索:「我怎麼了?為什麼這麼煩、這麼敏感?」此時,「理解」正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的起點。▎未來的親子關係,取決於現在的互動品質隨著孩子年齡漸增、身高漸長,他看向你的角度也在改變。尤其當他進入青春期,情緒更複雜、距離更拉開,這段關係正接受新的考驗。有一天,當他凝視你的時候——那份目光會是解脫?是逃避?還是親密?當孩子有一天離開家後,他對家的思念,不再來自責任或習慣,而是源自那份深刻的「連結」。而這份連結,建立在此刻關係的品質之上。▎本書特色 ▎1. 青春期對話練習 x 校園常見挑戰 x 特殊困擾,一次解鎖24個青春期關卡第一線現場的觀察與經驗,帶你看見在社群媒體與資訊爆炸下成長的青春期「過曝世代」,如何在焦慮、自我懷疑與人際壓力中摸索自我,並拆解最讓家長頭痛卻又最關鍵的課題──・從現實延伸到線上的24小時人際壓力,讓情緒一觸即發・滑手機、追偶像、創帳號──網路成為逃避與認同的出口・拒學、拖延、逃避現實,成為壓力下的自我保護機制・對外冷淡、對家人暴躁,情緒界線模糊又失衡2. 從心理解析到行為策略,父母都能即學即用從清晰易懂的心理學觀點,拆解「情緒管理」、「自我認同」、「同儕關係」、「身心界線」等四大議題,幫助父母看見青春期孩子表面冷淡背後的真實需求,提供陪伴與溝通策略──・親子衝突時的自我降溫「放聲覺察法」:練習自我覺察,而非壓抑或失控;先穩住自己,才有空間理解孩子・當孩子被焦慮淹沒的「延遲焦慮法」:為焦慮設個時間;先記下煩惱、晚點再想,讓焦慮有出口也有界線・與青少年的溝通四步驟:擷取注意力→一句入魂,反應情緒→避開雷區→我訊息・「因、弊、則、責」原則:從3C使用開始,教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責任3. 強調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不再用一把尺教養「教養」不是一套SOP,而是一段學習了解彼此的過程。透過認識孩子的氣質、能力與限制,父母能學會調整期待、設立合理界線,讓孩子自在長大,也讓關係更靠近。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少年自尊的40堂課:謝謝你接納我的真實,我對自己的存在心懷感激

橡實  出版
2025/11/19 出版

任何來到這世上的孩子,都值得被珍視和滋養陪伴少男少女心靈成長,釋放被批評、被比較、被期待的壓力肯定自我價值,邁向內心強大的成人之路★美國心理諮商師推薦書單★專為心理轉大人時期的青少年而設計★奠定健康自尊的40堂課+超過40個實用練習這40堂課,將引導我們的孩子:・如實自我接納,停止再和別人比較・發現自己的潛在信念和熱情所在・培養責任感和同理心・設定務實的目標,面對眼前的挑戰・擱置不安,保持正面態度本書簡介健康的自尊,意味著擁有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擁有健康自尊的人,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存在價值。當一個人的自尊,常隨著比較的對象而忽高忽低,就是不健康的自尊。不健康的自尊,將阻礙我們感受一切幸福,而這往往關乎最關鍵的青少年時期。擁有健康自尊的人,能認同自己的價值,也能肯定他人的價值;能坦承自己的不足,卻不會覺得彆扭或羞恥;在肯定自己的長處之際,也不會去貶抑他人。透過本書,孩子將學會建立健康自尊的方法,依循書中的練習,逐步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每一個面向,進而在往後的人生創造令人讚嘆的奇蹟。專業推薦小熊媽(張美蘭)/親職作家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呂明霖/「豬導碎碎念」粉專創辦人、北市中正國中老師李貞慧/親子作家暨閱讀推廣人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林靜如/律師娘邱特/「特老師談學養」粉專創辦人倪美英/作家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心理師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廖笙光(光光老師)/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嘿,我是專輔/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歐陽立中/Super教師 、暢銷作家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好評如潮「一直以來面對學生問題,都會希望孩子們能在與自己對話中了解自己、尊重自己、做自己、愛自己,書中提供了很多經驗談,讓孩子與我讀完收穫滿滿。」——呂明霖(「豬導碎碎念」粉專創辦人╱北市中正國中老師)「情緒素養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必須面對的自我修練,也是人生意義的基石所在,藉由本系列著作,盼望我們都能更貼近的覺察自己。」——陳品皓(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少年自尊的40堂課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好多具體作法和活動讓我更懂得愛自己,每閱讀完一篇都迫不及待想融入輔導與課程中。如果你想提升自我價值感,推薦你一定要閱讀它。」——嘿,我是專輔(國中專任輔導教師)「這本練習手冊的結構與形式,以成果導向的練習為主,量身定制了受用一生的心理建設——健康的自尊。我高度推薦這本書給家有少年或曾是少年人的你。」——蘇珊・施瓦茨(Susan Schwass),臨床社工師,專職青少年與家庭心理諮商領域逾三十五年「這本書的論述邏輯脈絡清晰,提供有助益的資訊,幫助學生投入深思熟慮的自我解構與分析,藉此反省與釐清個人的強項和正面特質。除此以外,也引導學生去調整與改變那些危及自身成長的行為與思想。」——溫蒂・梅里曼(Wendy Merryman)博士、諮商師,致力於提升正向成長「內文中安排了大量獨特的練習,讓孩子們可以在安全又正向的空間,調整他們的思想與行動,最終幫助他們建立更純熟的人際關係,享有更優質的高中生涯。」——妮可・布萊恩(Nicole Brown) ,法律事務課程、兒童與青少年倡導者「身為學有專精的心理諮商師,作者集結了專業知識於內容的安排中,每一章的前言詮釋了作者的務實的洞察力,與深度的臨床諮商技巧,再從青少年與各自家庭所面對的情緒問題,跨越到思想與行為等層面。」——蘭道夫・盧森特(Randolph Lucente)博士,芝加哥羅耀拉大學社工學院青少年心理學教授「貫穿全書的主軸,不外乎引導青少年聚焦於對真實自我的追求,以及如何以具體行動來完成『真實自我』的目標——這是多麼重要而珍貴的生活技能。這本書可讀性高,容易理解與上手,適合個人也適合團體。」——南希・韓拉漢(Nancy Hanrahan),伊利諾州利伯蒂維爾聖約瑟學校諮商輔導老師「這本書為讀者提供了務實可行又創意十足的有力工具,不但能引導青少年去探索自己的身分認同,也助他們重振自信,讓自己更有能力做出聰明又健康的決定。」——瑪格麗塔・塔塔科斯基(Margarita Tartakovsky),理學碩士,心理中心網站副主編(原書名:《為何你不敢自在做自己?:建立自尊的40堂課》)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剛剛好的陪伴:相伴不相絆,陪青少年成為想要的自己

尚瑞君  著
時報文化  出版
2025/11/04 出版

父母的陪伴,要在愛與界線之間找到平衡, 放手不放任,尊重不放縱,才能靠近長大中的孩子。 小學那個乖巧的小天使,怎麼一進國中就變成難以溝通的外星人? 成績像溜滑梯,情緒像雲霄飛車,還會說「老師很機車」? 這些都是令青少年父母驚訝、但卻很常見的現象。 青春期的孩子還是你的孩子,但他已不再是小孩。不論是國中時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幻想家」,或是進入高中已經進化至較為理性成熟的「務實派」,青少年的腦袋都在不斷進行大改造,他們會認為「別人的父母比較好」,發現「朋友最懂我」。此外,還會有叛逆、頂嘴、講不聽……令大人頭痛的行為,這些其實都是孩子正在學習獨立、邁向成長的正常歷程。 超人氣親子暢銷書作家尚瑞君,以她一貫真摯溫暖的文字,跟家有中學生的父母分享容易忽略的陪伴細節,以及從容面對孩子身心挑戰的方法,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最佳神隊友。她深信,真正的陪伴,是相信孩子能長出面對世界的力量,也是放手後依然存在的支持。父母不需要完美,只要願意守護、願意理解孩子,親子間能說笑談心,才是孩子長大後還願意回望的避風港。 ——在青少年的成長路上,陪伴他走向自信與獨立 ——  中學成績的起落,是邁向成年的必要修煉。 許多小學課業名列前茅的孩子,到了中學時,分數會呈現「斷崖式下跌」。當孩子成績不如預期時,父母應該先關心與穩定孩子的心情,這樣能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是只愛「考好成績」的自己。  別讓孩子在還不會負責時,就先學會了抱怨。 青少年在接受照顧中,也要逐漸學會獨立,還有學習付出愛。這些能力不是年齡到了就會長出來,而是在日常中就要學習與練習。 不要讓孩子渾然不覺別人對他的付出和服務,冷漠地置身事外,在還沒有學會扛起責任、付出能力前,就先學會了抱怨。 「比較」不可怕,「比輸了就放棄」才可怕。 父母不是不能比較,但可以用正向的態度,鼓勵孩子跟自己比較,從每一次的小進步,都能累積「超越自我」的成就感。有強韌的心理素質當根基,才能讓孩子從比較中獲得激勵與進步,而不是陷入焦慮與挫敗。  不知道怎麼該孩子聊天?社會上發生的大小事,就是最好的談資。 跟孩子討論社會事件,除能增添親子互動的話題,也可以藉此跟孩子討論風險與責任,讓他們從真實世界學會「趨吉避凶」,而非只是關在溫室裡,這樣孩子才能慢慢成熟,日後在外能獨立生活。 本書金句: 1.當對孩子的期待落空時,父母要自己去消化那種難受心情,而不是用情緒去怨懟孩子。因為父母的愛,不應該跟對孩子的期待,綁架在一起。 2. 孩子要學會愛自己,需要從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與信任而來。愛與信任,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祝福。 3. 孩子在接受照顧中也要學習付出愛,才不會變成眼中只有自己而自私自利的人。 4.各種能力不是年齡到了就會長出來,而是需要學習與練習。萬能的父母會養出無能的孩子,千萬不要苦了自己而養出廢孩子。 5. 孩子的價值不是由分數決定,父母的價值也不該以孩子的成績為衡量。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貞慧 親職作家暨繪本閱讀推薦人∣沈雅琪 神老師∣林中斌 前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前國防部副部長 ∣洛洛老師 「洛洛老師—情緒x學習雙趨力」FB版主∣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若雲 今周學堂總監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彭菊仙 暢銷作家 ∣劉坤億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