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方法喚醒的!為什麼有些人學得又快又穩?為什麼孩子明明很努力,成績卻停滯不前?小提琴家 × 電機工程 × 教育家余道昌以跨領域視野揭開「讓大腦升級」的祕密——✔ 專注力訓練 × 分心管理 × 視覺潛能 × 自主學習✔ 每天練對20遍,就能讓學習速度翻倍✔ 用「慢學快思」的方法,打造天才般的腦這是一本寫給想真正有效學習的人看的書,你不需要天賦,只需要用對學習的方法,無論你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這本書都將帶你重新定義——什麼叫做真正的「學會」。20遍的祕密:練小提琴速度翻7倍的啟示我在多次挫敗的練習中觀察到一個問題:每當我練到一個容易出錯的段落,如果在連續幾次錯誤後拉對一次就停止,隔天一定會再錯。於是我改變練習方式——在正確拉完一遍後,繼續再拉10遍,每一遍都要正確無誤才行。實行的第一天,隔天練習效率立刻提升。後來我增加到20遍,驚訝的發現原本要14天才能練好的段落,現在只要兩天。我的學習效率提升了7倍,大腦運作速度也變快。從那天起,我進步神速。別人以為我天資聰穎,但我知道——我只是改變了學習方法。學得好,不是因為聰明,而是因為方法對我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先修班擔任小提琴教授,遇到許多被稱為「天才」的孩子。在指導他們的過程,我最驚訝的不是他們與生俱來的音感與天分,而是遇到問題時,能自己找方法修正。我問他們:「這個問題是你自己發現的,還是有人提醒?」多半的答案都是:「自己發現的。」這些優秀的孩子從小就習慣自己找問題和解決方法,比一般人更早掌握學習的竅門。最終我得出一個結論:優秀的學生不是靠「天才的腦袋」取勝,而是比別人更早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以及主動檢視問題與做出相應調整的習慣。學習並不快樂,卻不要害怕學習阻力我常看到父母期待孩子「快樂學習」,卻把快樂誤解成只要輕鬆愉快、避免困難,這樣就是給孩子的快樂。然而,哈佛大學教授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在其著作與演講中,卻提到真正的幸福或快樂並非片刻的愉悅,而是來自更深層的享受、滿足與意義的追求。真正能支持孩子一輩子快樂學習的,是把知識轉化為有意義的能力。書中揭開「學習的科學祕密」——大腦如何記憶、專注、遺忘與再學習。從F1賽車手的反應訓練、視覺專注練習、結構性筆記法,到音樂訓練中的細微重複技巧,作者提出具體且可立即實踐的步驟,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內提升專注力與理解力。這不是教你死背的書,而是一場「讓大腦升級」的學習革命。它教會我們:學習的極限,從來不是天分,而是方法,當我們懂得如何專注、如何練習、如何思考,大腦就會自己長出學會的能力。本書重點:▶打破天才迷思:證明卓越表現不是天分,而是方法與習慣的累積。▶以科學解釋學習觀念的偏誤:◼一萬小時的練習前提是,要練得對。◼大腦天生就分心,期待孩子專心,要做的是分心管理。◼沒有快樂學習,真正的快樂學習就是要先苦後甘。◼晶體智力的培養,可以打破「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魔咒。▶針對孩子常見的學習痛點:◼難以專心◼學了就忘◼很用功還是考不好◼拖拖拉拉學不會時間管理▶具體練習可操作: 30個親子日常生活即能實踐的微練習與小遊戲,就能養出高效學習腦:圖片細節辨識、網球反應挑戰、迴文偵探、專注呼吸......。▶自主學習力養成: 引導父母與老師從「給答案」轉為「陪孩子找答案」,培養孩子內在動機與思辨力。▶貼近亞洲教育現場: 擺脫考試評鑑制度的陋習,專為台灣學生常見的「死背、分心、沒動力」問題設計。▶跨界權威觀點: 小提琴家×電機工程學位×教育家三重背景,證明感性與理性可同時激發大腦潛能。閱讀對象:◼學生:想提升學習效率、專注力與記憶力的學生。◼家長:希望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擺脫死背與補習依賴的父母。◼教師與教育工作者:尋求以科學方法改善教學與學習動機的實務者。◼一般讀者:對腦科學、學習心理學、潛能開發有興趣的成人。本書功能與價值◼可操作:每章皆附有實用「Tips」練習,能立即應用於學習現場。◼具科學性:以神經科學、心理學與教育研究為基礎,兼顧理論與實踐。◼具啟發性:顛覆「聰明=天才」的迷思,讓每個人都能打造自己的高效學習腦。◼具延展性:適用於學齡兒童至成人,從課業到職場學習皆受益。專業推薦:周芳妃(北一女教師、台灣女科技人學會理事)高淑芬(台大醫院副院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特聘教授)馬大元(精神科醫師、YouTuber、親子專家)黃榮村(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曾任教育部長與考試院院長)黃春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謝伯讓(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按姓氏筆劃排序)好評推薦:郝廣才(格林文化發行人)小熊媽(張美蘭)(親職作家、繪本作家、書評及兒童文學工作者)綠君麻麻(作家/閱讀推廣人) (按姓氏筆劃排序)
隨書附贈「計畫控媽媽的超實用生活學習表單」別冊如何養成閱讀習慣?寒暑假要怎麼安排?讀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好?該不該考資優班?怎麼帶孩子準備月考?如何面對考試挫敗?養兒育女的各種問題就像隨堂考,突如其來又讓人不得不接招!當媽這堂課沒有課本,也沒有標準答案,只能在一次次參考、嘗試與修正中,摸索出屬於自己家庭的成長方式。綠君麻麻可能不是這堂課的「學霸」,但絕對是擅長整理考試重點的「筆記達人」。她根據十多年的親職學習經驗,把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親子難題彙整成冊,為家長提供一本好讀、實用的練習筆記。好評推薦丘美珍 品學堂文化長羊咩老師 南山高中國文科教師吳宜蓉 歷史教師/作家葉揚 作家/Podcast主持人歐陽立中 作家/Podcast主持人/講師賴以威 台師大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依姓氏筆畫排序)本書特點.以循序漸進、溫柔陪伴的方式,化解家庭教育中常見的親子難題。.內容涵蓋書房打造、作息安排、閱讀養成及競賽攻略,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性。.結合理性規劃與感性啟發,讓孩子穩健成長,也讓天賦自由發光。.隨書附贈「計畫控媽媽的超實用生活學習表單」別冊,幫助家長輕鬆落實規劃。「計畫控媽媽的超實用生活學習表單」別冊規格:平裝(騎馬釘)/16頁/14.8×21 cm/雙色印刷
手機、短影音正在「偷走」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學習效率下降、情緒不穩。培養孩子的的專注力,重啟學習動能,小學階段至關重要! 如今的孩子們,一邊看電視一邊滑手機,還會抱怨20分鐘的YouTube影片太無聊,轉而被1分鐘內的短片吸引。在這個學習內容不斷增加,但專注力被分散的失衡時代,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保護他們的專注力呢?韓國專注力教育專家李林淑指出,專注力不是特別的天賦能力,而是一種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的習慣。現代孩子面臨手機、影音等媒體干擾,專注力常被「偷走」,導致學習效率下降、情緒不穩。作者提出 35 個具體方案,幫助家長在日常生活裡重建孩子的專注力,包括規劃作息、調整環境、培養閱讀與遊戲習慣、合理管理媒體使用等。作者強調,父母不必一再催促「專心」,而是要透過正確的引導,讓孩子自然進入專注狀態。書中結合心理學理論與家庭、學校中的真實案例,讓父母理解專注力與學習、自信心、情緒調節之間的緊密關聯。《搶救小學生專注力》一書可以說是在過程中協助家長的指南手冊。從「所有孩子都是帶著專注力出生」的事實開始,到小學時期達成培養孩子的終生專注力為止,透過簡單、具體且有效的方式來進行引導。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孩子的天生專注力不會被偷走,並培養成一輩子能夠運用的強大優勢。 本書特色l 35 個具體可行的專注力培養方案l 特別針對小學生的生活型態與需求l 兼顧生活習慣與數位媒體管理l 結合實務經驗與心理學基礎
【內容簡介】我們真的幫孩子逃離了壓力,還是讓他們更無力面對現實? ★日本教育現場第一手紀錄,直指「讚美取代責備」、「怕孩子不開心」的教養危機。★現象級暢銷書!出版不到半年即突破兩萬冊,雄踞分類暢銷榜前三名!★引發家長、教師、輔導老師等教育界熱烈討論、口碑推薦!★韓國版本即將共鳴上市!**** 「或許有人看到這個書名,會感到疑惑。畢竟現今社會提倡『以讚美取代責備』,許多人一聽到『責備孩子』就直接聯想到負面情緒。 事實上,我以輔導老師的身分與家長面談時,也常常得到這樣的回應: 『現在不是都不能罵小孩嗎?』 當然,肯定與讚美孩子是必要的。只是若把『讚美』當成萬靈丹,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 我認為:『讚美對某些孩子有效,但對有些孩子卻不見得有用。』 換句話說,責備若用得恰當,也能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 ▎ 日本作家藪下遊,身為學校的資深輔導老師,在多年來與學生、家長的互動中,敏銳地察覺到——當「責備」在教養中被避開、而過度依賴「讚美」時,孩子反而更難學會面對現實、承受挫折。於是他與心理學家高坂康雅合作,結合教育現場的深入觀察與心理學洞見,以一個個具體的真實案例,探討當今學校與家庭所面臨的教養困境: ▎ 拒學、霸凌、關係退縮…… 其實在這些問題的背後,往往都藏著大人對衝突的恐懼。藪下遊指出,親子之間產生衝突並非壞事。關係的穩固,也不在於是否總是快樂、和諧,而是能否一起面對那些不快與不安。如果父母不迴避衝突,能夠誠實堅定地指出問題,並在孩子情緒爆發後,仍以互動關係接納他、安撫他,「責備」就不再是傷害,而是修復與成長的契機。 ▎ 《責備孩子的勇氣》是寫給在教養中感到猶豫的大人。當我們一心想做「讓孩子開心的大人」,很可能反而失去了誠實的勇氣。這本書可以讓我們重新理解: 「責備」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一種信任關係裡的誠實與勇氣,也是一種能讓孩子變得更堅強的愛。 【本書特色】◎ 從日本拒學問題出發的教育現場記錄:面對超過三十萬名不到校學生的現象,作者藪下遊以多年輔導經驗指出:當大人害怕責備時,孩子反而更容易陷入不安與逃避。 ◎ 揭開「不責備」教養風氣的盲點: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說明,孩子需要適度的「阻力」與「指正」,才能培養內在的穩定與韌性。 ◎ 重新思考「讚美」與「責備」的平衡:提醒大人反思:真正重要的不是讓孩子永遠開心,而是幫他學會面對挫折與情緒。 ◎ 以真實案例呈現親子衝突的成長契機:透過學校輔導現場的故事,讓讀者看見「責備」在理解與信任中,如何轉化為愛與引導。 ◎ 給父母與教師的實用溝通指南:提供具體方法,幫助大人既能堅定表達立場,又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與信任。 ◎ 重拾「責備」的原點──愛與成長:讓我們重新理解,責備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陪伴孩子面對現實、學會成長的勇氣。 【真實輔導案例節選】◆ 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在和同學互動時,只要遇到自己的要求沒有被接受,或是在團體中被拒絕時,就會說自己「被霸凌」。例如他不能玩想玩的遊戲,或是在玩躲避球時被同學打中,就會這樣說。父母一聽到,就認為兒子被欺負,立刻跑去要求學校採取處置或道歉。 ◆ 一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只要活動不是他喜歡的,就會離開教室。如果老師出面阻止,他便會大聲哭鬧,甚至出現失控的暴怒行為,而且情緒一發作就停不下來。只有順著他的意思,他才會慢慢平靜下來。不過這也意味著老師得時刻緊盯著,非常辛苦。有一天,輪到爸爸來接他,他卻堅持說:「我要媽媽來接。」結果爸爸只好先帶妹妹回家,過了一會兒,媽媽才過來把他接走。 ◆ 一個三十幾歲的父親,雖然在三歲小孩做錯事時會責罵,但孩子總是不認錯。這個父親覺得管教得很累,所以責罵時就打開「鬼來電」的應用程式,用請鬼打電話的方式讓孩子害怕、認錯。 ◆ 這是某個麵包店裡發生的事。孩子不聽話,一直想摸還沒結帳的麵包,母親不停阻止說:「別亂碰,店員會生氣喔。」店員雖然認同父母應該制止小孩,但是心裡不免嘀咕:「幹嘛說我會生氣啊!」 ◆ 一位小學五年級女生的母親,在學校選舉運動會副隊長時,女兒其實也有意願參選,但當下沒有舉手。回家後,她告訴媽媽:「其實我很想當副隊長。」母親聽了之後立刻聯絡學校,帶著不滿的語氣表示:「我女兒說她想當副隊長,為什麼學校當時沒問她的意願?希望能重新選過。」 ◆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雖然沒有需要特別擔心的問題,但卻長期不寫作業。孩子和家長都知道這種情形,可是班導竟然整整兩年都沒有提出指正。家長對這位導師印象極好,覺得「老師很了解我兒子的狀況」。而當男孩因為對低年級生有粗暴行為,引發問題時,校方要求導師介入指導,班導卻以「問題沒那麼嚴重」為由婉拒。升上新學年後換了導師,新導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也同樣會提醒男孩、要求他交作業。從此以後,男孩開始出現拒學的行為,家長則指責新導師的教法有問題。 ◆ 小學一年級女生,沒有任何智力障礙的問題。某天測驗,老師在寫錯的答案上打了一個「X」,卻接到家長的電話說,孩子回家大哭,不知該怎麼辦。要求老師「不要打X」,導師只好在寫錯的答案改成打「✓」。後來家長回報:「孩子看到✓很高興」。 ◆ 一名高一女生在課堂上被科任老師依序點名時,輪到她卻完全答不出來。下課後,她走到老師面前說:「請不要再點我名。」老師跟她解釋,因為課堂上是依序提問,其他同學也一樣被點名,如果只有她例外,會很奇怪,對其他人也不公平。女學生聽了之後沒再回話,便離開了。但就在當天傍晚,女學生的母親打電話到學校要求:「請不要再點我女兒回答問題。」 (書中還有更多真實案例,待藪下遊老師一一提出解方。) 【老師 ∣ 父母 讀者好評推薦】✦ 作者以臨床經驗,深入分析近年來孩子越來越不想上學,翹課人數逐年增加的嚴重現象,並提供教師與家長可立即運用的具體建議。我相當推薦這本書,認為它十分值得指定為教員必讀書目。——Sa, 高中老師 ✦ 自從有小孩後,我有感覺到「容易受傷的孩子變多了」,還有他們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我本來以為這只是我的偏見,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是有其真實根源。我很感謝作者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方法與心理建設,讓我不害怕去面對教養這件事。——YOYO ✦ 在標榜不責罵孩子的風潮中,令人相當有共鳴的一本書。書名雖然用「責備」來表現,但是它要說的是,向孩子懇切說明將來進入社會終究會遇到的阻力、不如意,是多麼的重要。我們要尊重性格或自主性,每個人各有特色,沒有對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我認為真的很好。但是,再怎麼說,現實社會的容許範圍會越來越窄,某種程度將自己收斂在社會框架中的經驗,會成為孩子的力量。——焦慮的國二生的母親 ✦ 會有很多人曾經像我一樣不敢責罵小孩嗎?現在大家都說要正向教養,多鼓勵孩子就會聽……但許多時候我真的很迷惘,該怎麼做對孩子才是對的?這本書為我指引了清楚的一條路,我已經越來越清楚該怎麼做了,謝謝作者。——Marrrr ✦ 因為這本書,我與孩子的互動變得「輕鬆了」,這是我最真實的感受……看到書中提出「來自世界的阻力」,我深刻理解到這正是孩子所需要的。於是,我開始能夠面對孩子的「不開心」,也不再害怕會變成孩子討厭的大人。——紀藤 ✦ 在讀完書的那一刻,我心裡突然湧現一種感動,很幸運自己在這個時刻遇到這本書,它像給予溺水者的救命繩……我終於理解了,讓孩子隨心所欲,並不是愛。——Just do it ✦ 書裡很多案例讓我很有感觸,其實不必羨慕別人說他們「親子關係融洽」,而你家卻有親子衝突……看了這本書,你會更瞭解,原來衝突是這麼回事,它很可能是你和孩子關係修復的開始。一定要推薦有跟孩子打交道的所有人來閱讀。」——赤久
▎孩子願不願意說,取決於大人怎麼聽 ▎當孩子邁入青春期,劇變的開關悄然按下。曾經黏人的孩子,一夕之間變得冷淡、易怒、封閉自己──不再分享心事、動輒頂嘴、說謊掩飾,甚至拒絕上學。父母焦慮又困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重新靠近他?」──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帶領父母理解青少年的行為訊號──從網路成癮到人際衝突,從情緒低潮、拒學到叛逆對立,一同穿越青春期的不安與矛盾(原書名:青春期免驚)▎「過曝世代」下的青春期,連帶考驗也升級做為「數位原住民」的一代,孩子從小就浸泡在手機與網路的世界裡。當青春期撞上這股資訊洪流,他們的情緒更易失控、人際衝突更劇烈,甚至連自我認同都被網路輿論左右。對父母而言,這些由行動裝置與社群互動引發的教養難題,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複雜、更讓人心累。▎青春期不是「難搞」,而是「需要被理解」青春期是一段孩子從「依賴」邁向「獨立」的過程。孩子在尋找自我與追求獨立的過程中,試探規則、挑戰界線;同時間,又得面對荷爾蒙引發的情緒起伏、社群焦慮、與他人比較的壓力——他們並非故意叛逆,而是連自己都還在摸索:「我怎麼了?為什麼這麼煩、這麼敏感?」此時,「理解」正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的起點。▎未來的親子關係,取決於現在的互動品質隨著孩子年齡漸增、身高漸長,他看向你的角度也在改變。尤其當他進入青春期,情緒更複雜、距離更拉開,這段關係正接受新的考驗。有一天,當他凝視你的時候——那份目光會是解脫?是逃避?還是親密?當孩子有一天離開家後,他對家的思念,不再來自責任或習慣,而是源自那份深刻的「連結」。而這份連結,建立在此刻關係的品質之上。▎本書特色 ▎1. 青春期對話練習 x 校園常見挑戰 x 特殊困擾,一次解鎖24個青春期關卡第一線現場的觀察與經驗,帶你看見在社群媒體與資訊爆炸下成長的青春期「過曝世代」,如何在焦慮、自我懷疑與人際壓力中摸索自我,並拆解最讓家長頭痛卻又最關鍵的課題──・從現實延伸到線上的24小時人際壓力,讓情緒一觸即發・滑手機、追偶像、創帳號──網路成為逃避與認同的出口・拒學、拖延、逃避現實,成為壓力下的自我保護機制・對外冷淡、對家人暴躁,情緒界線模糊又失衡2. 從心理解析到行為策略,父母都能即學即用從清晰易懂的心理學觀點,拆解「情緒管理」、「自我認同」、「同儕關係」、「身心界線」等四大議題,幫助父母看見青春期孩子表面冷淡背後的真實需求,提供陪伴與溝通策略──・親子衝突時的自我降溫「放聲覺察法」:練習自我覺察,而非壓抑或失控;先穩住自己,才有空間理解孩子・當孩子被焦慮淹沒的「延遲焦慮法」:為焦慮設個時間;先記下煩惱、晚點再想,讓焦慮有出口也有界線・與青少年的溝通四步驟:擷取注意力→一句入魂,反應情緒→避開雷區→我訊息・「因、弊、則、責」原則:從3C使用開始,教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責任3. 強調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不再用一把尺教養「教養」不是一套SOP,而是一段學習了解彼此的過程。透過認識孩子的氣質、能力與限制,父母能學會調整期待、設立合理界線,讓孩子自在長大,也讓關係更靠近。
任何來到這世上的孩子,都值得被珍視和滋養陪伴少男少女心靈成長,釋放被批評、被比較、被期待的壓力肯定自我價值,邁向內心強大的成人之路★美國心理諮商師推薦書單★專為心理轉大人時期的青少年而設計★奠定健康自尊的40堂課+超過40個實用練習這40堂課,將引導我們的孩子:・如實自我接納,停止再和別人比較・發現自己的潛在信念和熱情所在・培養責任感和同理心・設定務實的目標,面對眼前的挑戰・擱置不安,保持正面態度本書簡介健康的自尊,意味著擁有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擁有健康自尊的人,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存在價值。當一個人的自尊,常隨著比較的對象而忽高忽低,就是不健康的自尊。不健康的自尊,將阻礙我們感受一切幸福,而這往往關乎最關鍵的青少年時期。擁有健康自尊的人,能認同自己的價值,也能肯定他人的價值;能坦承自己的不足,卻不會覺得彆扭或羞恥;在肯定自己的長處之際,也不會去貶抑他人。透過本書,孩子將學會建立健康自尊的方法,依循書中的練習,逐步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每一個面向,進而在往後的人生創造令人讚嘆的奇蹟。專業推薦小熊媽(張美蘭)/親職作家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呂明霖/「豬導碎碎念」粉專創辦人、北市中正國中老師李貞慧/親子作家暨閱讀推廣人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林靜如/律師娘邱特/「特老師談學養」粉專創辦人倪美英/作家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心理師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廖笙光(光光老師)/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嘿,我是專輔/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歐陽立中/Super教師 、暢銷作家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好評如潮「一直以來面對學生問題,都會希望孩子們能在與自己對話中了解自己、尊重自己、做自己、愛自己,書中提供了很多經驗談,讓孩子與我讀完收穫滿滿。」——呂明霖(「豬導碎碎念」粉專創辦人╱北市中正國中老師)「情緒素養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必須面對的自我修練,也是人生意義的基石所在,藉由本系列著作,盼望我們都能更貼近的覺察自己。」——陳品皓(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少年自尊的40堂課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好多具體作法和活動讓我更懂得愛自己,每閱讀完一篇都迫不及待想融入輔導與課程中。如果你想提升自我價值感,推薦你一定要閱讀它。」——嘿,我是專輔(國中專任輔導教師)「這本練習手冊的結構與形式,以成果導向的練習為主,量身定制了受用一生的心理建設——健康的自尊。我高度推薦這本書給家有少年或曾是少年人的你。」——蘇珊・施瓦茨(Susan Schwass),臨床社工師,專職青少年與家庭心理諮商領域逾三十五年「這本書的論述邏輯脈絡清晰,提供有助益的資訊,幫助學生投入深思熟慮的自我解構與分析,藉此反省與釐清個人的強項和正面特質。除此以外,也引導學生去調整與改變那些危及自身成長的行為與思想。」——溫蒂・梅里曼(Wendy Merryman)博士、諮商師,致力於提升正向成長「內文中安排了大量獨特的練習,讓孩子們可以在安全又正向的空間,調整他們的思想與行動,最終幫助他們建立更純熟的人際關係,享有更優質的高中生涯。」——妮可・布萊恩(Nicole Brown) ,法律事務課程、兒童與青少年倡導者「身為學有專精的心理諮商師,作者集結了專業知識於內容的安排中,每一章的前言詮釋了作者的務實的洞察力,與深度的臨床諮商技巧,再從青少年與各自家庭所面對的情緒問題,跨越到思想與行為等層面。」——蘭道夫・盧森特(Randolph Lucente)博士,芝加哥羅耀拉大學社工學院青少年心理學教授「貫穿全書的主軸,不外乎引導青少年聚焦於對真實自我的追求,以及如何以具體行動來完成『真實自我』的目標——這是多麼重要而珍貴的生活技能。這本書可讀性高,容易理解與上手,適合個人也適合團體。」——南希・韓拉漢(Nancy Hanrahan),伊利諾州利伯蒂維爾聖約瑟學校諮商輔導老師「這本書為讀者提供了務實可行又創意十足的有力工具,不但能引導青少年去探索自己的身分認同,也助他們重振自信,讓自己更有能力做出聰明又健康的決定。」——瑪格麗塔・塔塔科斯基(Margarita Tartakovsky),理學碩士,心理中心網站副主編(原書名:《為何你不敢自在做自己?:建立自尊的40堂課》)
全球著作暢銷超過百萬冊「心智圖」發明人親授神奇記憶法‧英國《獨立報》票選10大複習指南!‧教育部、學校機關肯定、推薦學習法!‧各科、學習領域都適用的超強記憶法!1枝筆+1張紙,就能實踐的超強記憶法,1張心智圖記住10張圖=記住11000字,利用圖案來幫助想像,利用聯想來幫助記憶。誰需要這本書?.想激發孩子潛能的父母 .想金榜題名、得高分的考生.想提升教學效率的老師 .想擁有職場競爭力的上班族如何開始? 這方法,簡單極了,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心智圖。 只需要準備:一張紙、彩色筆,還有你的大腦!範例圖說:第1步:用橫向全白紙張,進行思考更專注。第2步:中央畫上主圖,開始全神貫注聯想。第3步:以色筆畫上分支,想像力無限延伸。第4步:重要資訊加插圖,重點凸顯不忘記。當你能牢記所有事,將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好處!.苦讀成績沒起色>>更專注花一半時間效果加倍.考試時一片空白>>緊張時還是能正確運用資訊.碰到數理就投降>>輕鬆理解原理、數字與公式.史地知識記不牢>>複雜資訊能快速系統化儲存觀察孩子花了多少時間,準備以下科目?‧數學 ‧國語 ‧英語 ‧社會(歷史、地理)‧自然一般人的答案,通常是幾千個小時(以上)吧,好驚人!但是運用心智圖法,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準備完成。〔複利記憶內容〕要領1 不可思議的記憶力 要領2 記憶的心智圖要領3 複習與休息,記性會更好要領4 牢記事物的小訣竅 要領5 動動你的大腦
Amazon讀者星評4.8顆星,蒙特梭利教師的親身實證!繼《0~5歲蒙特梭利魔法小任務》後,以蒙特梭利結合發展心理學,深入孩子內心世界、處理真實情緒衝突的「心靈進階指南」!看懂孩子在失控行為背後,最需要被協助的脆弱與渴望。◎從「生活實踐」深化至「內在情緒」,把孩子的失控時刻,變成強化內心的10個黃金轉機!你是否發現,當孩子學會了生活自理,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面對挫折時的崩潰大哭、開始出現的謊言與手足爭執,是否讓你理智線瀕臨斷裂?身兼蒙特梭利教師與母親的丘山亞未,融合了自身從崩潰媽媽到育兒專家的心路歷程,溫柔而堅定地提出:「孩子最令人頭痛的失控時刻,正是強化他內心的黃金時機!」在本書中,她運用蒙特梭利的「情緒工具箱」,聚焦於孩子成長中三大類、10個最需要協助的關鍵時刻:◆面對高張力的情緒風暴失控的哭鬧與脾氣 & 因挫折而暴怒、甚至動手 & 被糾正時的叛逆與頂嘴 ◆處理內在的品格挑戰為了逃避而產生的謊言 & 輕易放棄、無法堅持的無助 & 任性且無法忍耐的時刻 ◆人際與獨立的難題抗拒上學的分離焦慮 & 過度撒嬌與凡事依賴的行為 & 與朋友、手足間的爭執與糾紛 本書將陪伴父母化身孩子心靈成長的「協助者」,在這些關鍵時刻,從「問題行為」的表象看見孩子內在的渴望與脆弱,進而培養出健全而強大的內心,為親子關係帶來深刻、正向的改變。◎告別無效管教!蒙特梭利4大互動核心,贏得孩子信任,化解每日情緒風暴作者丘山亞未認為,想培養孩子堅強的內心,關鍵不在於「管」,而在於「懂」。只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刻,掌握正確的互動核心──尊重、接納、不否定與讓他撒嬌,就能建立穩固的信賴關係,引導他發展出健全、能自我調適的情緒力。本書不談抽象理論,而是將這套核心心法落實在日常的教養情境中。透過蒙特梭利的溫柔解方,你會發現,那些過往因傳統管教而錯過的連結時機,將轉變為深化親子關係的黃金時刻:◆化解情緒風暴與信任危機──當孩子失控、說謊時[× 傳統無效應對].喝斥「不准哭!」或用條件交換來安撫、妥協。.嚴厲質問「為什麼說謊!」,施加威脅懲罰,導致孩子因害怕而隱瞞更多。[⇨蒙特梭利解方].理解這是大腦發展的必經之路,協助孩子將情緒化為語言。.同理說謊背後的動機(害怕、想像),以溫和「教導」取代嚴厲「責罵」。◆回應依賴需求,加速真正自立──孩子黏人討抱、動作慢、催不動時[× 傳統無效應對].擔心寵壞而推開孩子,反覆要求「要自己做、要獨立!」.不斷催促孩子「快一點!」,逐漸拉高音量,親子關係變得緊張。[⇨蒙特梭利解方].理解這是孩子確認安全感的「分離焦慮」,給予擁抱,讓孩子學會真正自立。.用具體選項取代抽象命令,尊重孩子活在「當下」的節奏。◆建立溫柔而堅定的家庭秩序──父母訂定家庭規矩,或感到疲憊時[× 傳統無效應對].靠吼叫或威脅立下規矩,卻因孩子哭鬧而輕易妥協,標準不一。.壓抑負面情緒,事後卻對孩子感到內疚、自我責備。[⇨蒙特梭利解方].運用「教養3步驟」,給予孩子「自由與紀律」並存的穩定環境。這是一本能同時療癒親子雙方的指南,從心法建立,到10大場景的精準拆解,再到父母自身的心態調整,層次分明,極易實踐。不只提供方法,更給予父母最需要的同理與支持,將日復一日的育兒挑戰,轉化為滋養彼此的寶貴養分。◇特別推薦給•希望及早建立良好親子溝通模式,預防未來教養問題的父母。•讀過許多育兒書,仍對「發脾氣」、「說謊」等狀況束手無策的父母。•認同蒙特梭利,但想尋求「情緒教養」具體實踐方法的讀者。•常因教養感到挫折、內疚,希望能先安頓好自己的父母。【誠摯推薦】小熊媽張美蘭/親職作家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趙崇甫/育兒顧問大樹老師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按首字筆畫排序)「當我們調整看待孩子的問題行為,重新給予不同的詮釋,我們將發現親子關係不再是衝突、疏遠。孩子透過各種形式,來發出他想尋求協助的訊息。這本書將提供父母教養上的心法,讓陪伴孩子有所遵循,不再茫然、不知所措。」──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日本讀者絕讚推薦】「『那些會發脾氣、不聽話,讓父母感到棘手的孩子,並不是麻煩的孩子,而是正在感到困擾的孩子。』──這句話令我深受觸動。本書清楚地告訴我們,當孩子處於『感到困擾=心靈變得脆弱』的情況時,父母的應對方式對孩子心靈的發展有多麼重要,並配合具體的互動方法,讓讀者容易理解。一般的育兒書多半只停留在理論或建議上,而本書寫下了能接納讀者真實育兒狀況(即使與理想相差甚遠),並為未來鼓勵打氣的訊息。當你對親子相處方式感到迷惘、困擾,想尋找提示時,這是一本值得隨手放在身邊、隨時翻閱的書。丘山老師的那句『沒問題!』,會讓原本不安的心情變得輕鬆,並注入『接下來再努力一次!』的正面能量,絕對不會讓你失望!」「主題是『強化孩子的心智』,但也包含了許多提升家長心智的技巧。這本書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一種解脫,我強烈推薦!」「照著書中所說去做,我找到適合自己的做事方法,把所有事情都簡化,自己的時間變多了,也不再焦慮,能以寬裕的心情教養孩子,真的幫了我很大的忙。」「在育兒過程中,會感到痛苦的最大原因在於『知識不足』,如果事先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應對,就會輕鬆不少。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讓我學到許多訣竅。丘山老師的前一本著作,我當成護身符般,珍貴地閱讀與實踐。這一本書在我的育兒歷程中,更給了強大的後盾與助力。當我感到困惑時,只要打開這本書閱讀,就能得到啟發,謝謝老師出版這麼棒的書。」「作者對父母充滿善意和同理的話語十分振奮人心,書中介紹的方式都非常實用有效!」「我自己常在育兒方面遇到困難,這本書讀起來輕鬆愉快,能讓父母安心。它讓我意識到,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刻正是培養他們心智的機會。書中的問答環節也針對問題進行了具體的解答,例如孩子打人怎麼辦?兄弟姊妹打架怎麼辦?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本書特色】1. 心法與時機的完美結合將專業理論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心法,結合對話時機、具體問題,對於想增加親子對話的父母十分實用。2. 提供清晰的應對腳本精準拆解10個最令父母頭痛的黃金時機,從哭鬧、說謊到手足爭執,給予具體、可實踐的步驟。3. 獨創父母「情緒關照」練習這不只是一本教養書,更是父母的自我療癒指南。教你如何為自己的「心靈杯子」注水,並在必要時勇敢「拉下心靈的鐵捲門」,成為孩子最安穩的後盾。
父母的陪伴,要在愛與界線之間找到平衡, 放手不放任,尊重不放縱,才能靠近長大中的孩子。 小學那個乖巧的小天使,怎麼一進國中就變成難以溝通的外星人? 成績像溜滑梯,情緒像雲霄飛車,還會說「老師很機車」? 這些都是令青少年父母驚訝、但卻很常見的現象。 青春期的孩子還是你的孩子,但他已不再是小孩。不論是國中時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幻想家」,或是進入高中已經進化至較為理性成熟的「務實派」,青少年的腦袋都在不斷進行大改造,他們會認為「別人的父母比較好」,發現「朋友最懂我」。此外,還會有叛逆、頂嘴、講不聽……令大人頭痛的行為,這些其實都是孩子正在學習獨立、邁向成長的正常歷程。 超人氣親子暢銷書作家尚瑞君,以她一貫真摯溫暖的文字,跟家有中學生的父母分享容易忽略的陪伴細節,以及從容面對孩子身心挑戰的方法,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最佳神隊友。她深信,真正的陪伴,是相信孩子能長出面對世界的力量,也是放手後依然存在的支持。父母不需要完美,只要願意守護、願意理解孩子,親子間能說笑談心,才是孩子長大後還願意回望的避風港。 ——在青少年的成長路上,陪伴他走向自信與獨立 —— 中學成績的起落,是邁向成年的必要修煉。 許多小學課業名列前茅的孩子,到了中學時,分數會呈現「斷崖式下跌」。當孩子成績不如預期時,父母應該先關心與穩定孩子的心情,這樣能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是只愛「考好成績」的自己。 別讓孩子在還不會負責時,就先學會了抱怨。 青少年在接受照顧中,也要逐漸學會獨立,還有學習付出愛。這些能力不是年齡到了就會長出來,而是在日常中就要學習與練習。 不要讓孩子渾然不覺別人對他的付出和服務,冷漠地置身事外,在還沒有學會扛起責任、付出能力前,就先學會了抱怨。 「比較」不可怕,「比輸了就放棄」才可怕。 父母不是不能比較,但可以用正向的態度,鼓勵孩子跟自己比較,從每一次的小進步,都能累積「超越自我」的成就感。有強韌的心理素質當根基,才能讓孩子從比較中獲得激勵與進步,而不是陷入焦慮與挫敗。 不知道怎麼該孩子聊天?社會上發生的大小事,就是最好的談資。 跟孩子討論社會事件,除能增添親子互動的話題,也可以藉此跟孩子討論風險與責任,讓他們從真實世界學會「趨吉避凶」,而非只是關在溫室裡,這樣孩子才能慢慢成熟,日後在外能獨立生活。 本書金句: 1.當對孩子的期待落空時,父母要自己去消化那種難受心情,而不是用情緒去怨懟孩子。因為父母的愛,不應該跟對孩子的期待,綁架在一起。 2. 孩子要學會愛自己,需要從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與信任而來。愛與信任,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祝福。 3. 孩子在接受照顧中也要學習付出愛,才不會變成眼中只有自己而自私自利的人。 4.各種能力不是年齡到了就會長出來,而是需要學習與練習。萬能的父母會養出無能的孩子,千萬不要苦了自己而養出廢孩子。 5. 孩子的價值不是由分數決定,父母的價值也不該以孩子的成績為衡量。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貞慧 親職作家暨繪本閱讀推薦人∣沈雅琪 神老師∣林中斌 前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前國防部副部長 ∣洛洛老師 「洛洛老師—情緒x學習雙趨力」FB版主∣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若雲 今周學堂總監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彭菊仙 暢銷作家 ∣劉坤億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
給幼教老師的 SEL 實戰教案!十年經驗淬鍊,十篇跨年齡教案,讓國際專家都驚豔的幼兒園情緒課!教育部於2025年頒布「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當多數學校正準備展開課程之時,吉利幼兒園已深耕 SEL 教育十年。他們從小班到大班,循序漸進地規劃適合各年齡段孩子的SEL課程,並自然地融入在原有的日常活動中。過去的情緒教育可能大多只是帶孩子閱讀「情緒繪本故事」,或增加幾堂單獨設立的「情緒課程」。但吉利幼兒園跳脫這種碎片化的模式,他們藉由完整的 SEL 架構,安排各年段情緒教育的學習內容,建構出具體可行,並且持續精進的高品質教案。在這十年間,吉利幼兒園累積了無數的國際交流與專業肯定:曾接待來自新加坡、芬蘭、美國密西根大學等教育團體的參訪。園所的情緒教育執行狀況,也在2019 年歐盟布達佩斯國際論壇上被分享,受到國際專家矚目。同時多次受邀於教育部、地方政府與幼教團體的研討會,分享推動 SEL 的經驗。本書集結了深耕情緒教育多年的幼教老師群寶貴經驗,收錄十篇跨年齡教案,涵蓋小班到大班的不同發展階段,這些教案都不是單一老師獨立完成,內容都經過教師群多次實作與琢磨,提供了最實用、最深刻的專業分析與教案建議。是一本專為幼教老師打造的SEL實戰指南!【教案特色】● 真實場景:每篇教案都來自孩子在教室裡的日常情境。● 集體智慧:每個案例都是多位教師彼此優化腦力激盪的成果。● 立即可用:教案經過驗證,老師可以立即套用在班級裡。每篇教案皆涵蓋六大重點,提供完整的教學架構與策略:● 基本資料: 清楚標示適用年段、教學目標,以及 SEL指標雷達圖。● 重點心法: 掌握教案核心觀念與引導方向。● 教學情境: 呈現最真實的師生互動與對話。● 老師有辦法: 提供後續延伸教學與課程建議。● 聚焦提問: 解答老師在施行時可能遇到的困境,並提供解方。● 看見SEL教室:點出 SEL 實踐教室處理事件時的獨特做法與教師心得。全書不只是處理孩子的正負向情緒,更深入探討幼兒的人際關係、正向經驗、自我覺察等多元的社會情緒學習主題。書中收錄孩子在幼兒園最常遇到的問題,並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課程:● 當孩子情緒卡住了,什麼話都聽不進去怎麼辦?● 孩子玩遊戲容易起衝突,如何處理?● 怎麼樣教「開心」?怎麼樣讓孩子把開心保存下來?● 當老師忙碌時,孩子卻接二連三的呼叫老師,該怎麼處理最適當?這些每天在教室裡上演的情緒問題,都可以轉化為不斷加深加廣的社會情緒學習課程。SEL 不只成就孩子,更賦予老師力量「在實踐情緒教育後,我看到孩子和老師們的改變與成長。孩子更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哭泣頻率與時間變短;老師們則能更彈性地應對教學,並與孩子建立更親近的關係。」吉利幼兒園園長柯秋桂說。《SEL幼兒課堂這樣教》不是一篇篇制式化的教案,而是一場「孩子更好、班級更穩定、老師更有力量」的師生成長之旅。能幫助老師們將 SEL 理念融入日常,在教育孩子成長的路上,也能同時滋養自己,找到新的力量。好評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陳學志|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暨SEL教育專家廖鳳瑞|幼兒教育博士蘇信如|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學【家長大好評】「很感動也很感謝吉利幼兒園的環境氛圍 。老師們獨特的觀點幫助我重新看待孩子的特質,也學會欣賞他。這對孩子來說,是他的幸運 」——宇晨的媽媽(張黛眉)「羽希上學以前不懂得負面語詞,現在面對負面情緒,也能知道自己的感受是『生氣』、『害怕』、『無聊』等,能講出自己確切的心情,且負面心情消失得很快。」——羽希的媽媽(余佳華)「在吉利幼兒園就讀,家長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接納和同理孩子的情緒,再去想辦法陪伴孩子解決遇到的問題,謝謝老師們!」——書緯的媽媽(林淑雅)「還沒進入吉利之前,在孩子早療的路上我覺得很孤單,有時會覺得沮喪沒有希望 。來到吉利之後,我覺得找到了陪伴孩子的力量,看到老師們那麼用心和投入,讓我覺得更有努力的方向 。」——弘翊的媽媽(白麗芳)「小柯園長以及所有的老師讓每個孩子都能包容與關愛特殊兒,並且給個別孩子自信心與耐心 。園所還讓老師們在課後接受專業的特殊教育訓練 ,這些用心與實際行動,讓我們的特殊兒有了一個健康茁壯的機會,也有了一個能與非特殊兒小朋友一起長大的安全環境 。」——品岑的媽媽(陳紫琳)「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很感謝現在的環境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情緒教育,甚至讓他們有機會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情緒教育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學習,並且不斷地練習而後內化。一旦內化後,就能更容易地覺察自己的各種情緒,並且知道如何面對、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處理,慢慢地變成一種正向的循環。 我們家的兒子今年十三歲,從小班就讀吉利幼兒園開始接觸情緒教育,學校從認識常見的情緒開始,然後慢慢地教他們面對各種不同情緒不同強度時的方法,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運用。 在幼兒園時期,我的孩子在面對「輸」這件事時,反應總是特別大。只要一輸,就會徹底崩潰。甚至會還問我們,為什麼要把他生下來,讓他這麼難受;有時也會在地上打滾,大哭說他現在就要去死。當時,我與先生已經嚴陣以待,預期他的青春期會帶來更極端的情緒和挑戰。 但驚喜的是,幼稚園時期情緒教育的練習正慢慢發酵。現在的他,面對不舒服的情緒時,反而能用不傷害自己、不破壞關係及物品的方式來處理。例如:他會轉身離開現場,躺在床上發呆、看一本書或是聽幾首歌,等情緒慢慢平復後,再試著跟我們表達他生氣憤怒的原因,可能是他被誤會感到委屈,或我們沒有理解他的心情。即使遇到比賽表現不佳、偶爾還是會丟東西發洩時,他也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的方式不對,並主動尋求更好的方法。 由於兒子怕輸的個性,我們從幼兒園起就常常陪他做「輸」的練習。三個人的遊戲,讓他當第二名;帶他去參加足球隊,希望藉由隊友的陪伴,讓面對勝負時的負向情緒強度能降低。大班時,我們陪他創作《怕輸的豬豬》,也是希望藉由回憶,去整理每一次輸的時候的心情,引導他分析當時的感覺,回想吉利幼兒園老師們教導的方法,再結合圖畫治療,鼓勵他去覺察每個負向情緒下的自己,透過繪畫來釋放情緒。創作的過程中,他甚至能用旁觀者的角度畫下自己生氣的樣子,去鼓勵書中的主角練習用老師們教的方法,讓自己冷靜下來。 學習情緒教育,不會讓孩子馬上變成情緒小達人,但透過一次次的練習,家長們會看見很大的改變。最近,兒子在他的生活小札記中寫下這樣一句心得:『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要讓情緒控制你。』我想這就是情緒教育的意義。」——沐衡的媽媽(簡依帆)
學好社會情緒力,學業、人際、生涯更順利! 臺灣SEL教育先驅楊俐容, 專為3~12歲孩子設計的「家庭SEL」教養指南, 25個生活情境×覺察工具×對話方法, 搭配人氣畫家小熊熊一家的溫馨漫畫小劇場, 好讀好用,爸媽輕鬆上手、孩子受用一生! 你經常為了孩子失控的情緒行為困擾嗎? 孩子跟手足、朋友的相處情況讓你有些擔心? 想到孩子將面臨AI協作的未來,總讓你感到不安? 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到: 「SEL可能是孩子因應情緒、行為和人際困擾, 以及面對未來挑戰最重要、最有效的解方。」 一項涵蓋全球約27萬名3~18歲學生的大型研究發現: 學過社會情緒技巧(SEL)的孩子,學業成績平均比沒學過的孩子高出11%。 其他研究也指出,社會情緒能力較佳的孩子, 在心理健康、人際互動與未來的適應力方面,都表現得更好。 具備SEL能力的孩子, ✓更懂得管理情緒,不被衝動綁架。 ✓更願意合作,能負責任的完成任務。 ✓在青春期風暴,更能理解親子差異,更有能力化解衝突。 ✓未來進入職場,更能快速適應變化、有效解決問題。 把握3~12歲!培養未來成就的關鍵三力 SEL教養的知識和方法來自現代心理學與大腦科學。 兒童青少年心理暨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 將SEL的五大核心能力,化繁為簡整理為三大面向: ①情緒力:讓孩子懂得並能夠調適情緒。 ②人際力:讓孩子學會合作與溝通。 ③決策力:讓孩子培養韌性,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本書透過25個常見生活情境, 搭配小熊熊筆下吵鬧又溫馨的一家四口, 陪伴親子一起在教養日常中練習內化SEL, 孩子將慢慢培養出── ✓自我情緒理解力:知道自己現在的感覺,並知道背後原因。 ✓自我情緒掌握力:能安頓情緒,不做出傷人或傷己的行為。 ✓人際情緒理解力:能看出對方感覺,理解別人的想法與立場。 ✓人際關係處理力:能溝通與修補關係,懂得合作。 ✓延宕滿足忍耐力:忍住衝動,選擇長期有利行動。 ✓心理韌性決策力:面對挫折與不確定,理性思考並承擔責任。 情緒穩定、人際和諧、能做出明智決策的孩子, 就算時代變幻莫測、挑戰前所未見, 他們都能乘風破浪,朝著自己熱情所在的方向前進。 本書特色 循序漸進:從情緒→人際→決策,一步步讓孩子練就SEL心理肌肉。 馬上能用:25個親子情境示範,搭配實用對話與方法,可立刻操作。 一翻就懂:知識觀念X插圖漫畫,閱讀無負擔的SEL教養入門書。 幸福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吳怡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助理教授、SEL in Taiwan創辦人 李依親|臨床心理師、IEQ心理師團隊發起人 林怡辰|作家、國小老師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