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2_114 國中小參考書現貨
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咱的臺灣史:詩文中康熙時的島嶼群像

蘇淑芬  著
時報文化 出版
2024/07/02 出版

活在這片我們熱愛的土地上,你我都該知道先民如何一步一腳印地打造「幸福島嶼」 & 從《裨海紀遊》、《全臺詞》、《臺灣巡行圖》、《諸羅縣志》、《番社采風圖》等古籍和名畫中,看到當時仕臺官員的逢迎文化、外派心情、思鄉情緒,以及對臺灣原住民生活習性的觀察。 & 同時對清初時期臺灣人民的生活進行考據,在深刻理解當時艱辛社會環境的基礎上,架構出一幅胼手胝足、堅忍打拚的畫面。 & 也介紹了早年臺灣獨有特色,刺桐城牆、勇猛番犬,財富象徵的鹿群和各種季節水果,每個細節都彰顯出本地生活及文化風貌。 & 作者透過精心蒐集臺灣土地所孕育創作的詩文、畫作和各種文獻,帶領讀者進入一場豐富多彩且意想不到的歷史之旅。除了剖析這座島嶼的人物群像之外,更是對人文精神的深刻反思與讚歌。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史:後清開港與洋務

戚嘉林  著
戚嘉林 出版
2024/03/27 出版

晚清年間,清政府先後調派沈葆楨、劉銘傳赴台佈防,十年間成功抵禦日本、法國的侵略,並建設台北府城,在台灣推動現代化洋務運動,創設西式煤廠,興建中國第一條現代化鐵路,架設電線營運電報,施行新式郵政,創建第一代兵工廠,創辦新式學堂,將台灣建設成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本書務求注釋詳盡,客觀展示歷史事實,配置多幅珍貴彩圖,梳理19世紀台灣社會發展脈絡,展示在英美勢力覬覦下,晚清二十年的台灣保衛戰與建設台疆的壯麗史實。

79 特價77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史:大明荷據與明鄭

戚嘉林  著
戚嘉林 出版
2024/03/27 出版

明朝鄭和下西洋所用之航行海圖已知平湖(澎湖);明軍用地圖《福建海防圖》更是清晰地繪出西望臺灣;諸山羅列之景;明陳第《東番記》為臺灣撰寫首部詳盡信史。清康熙《大清廣輿圖》則將台灣納入版圖。隨後18、19世紀的西方航海圖,均將台灣繪入中國版圖。本書詳盡梳理台灣史前時代至17世紀的歷史和社會發展的脈絡,客觀回望史前、荷據,明鄭這段歷史,彌補斷裂的歷史記憶。

9 特價8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史:前清盛世與發展

戚嘉林  著
戚嘉林 出版
2024/03/27 出版

自清政府將台灣納入版圖,在台漢人從1686年的3萬人,增至1781年的90萬人,最終於1824年達到250萬人。清政府在台設科取士,台灣人亦可透過科舉制度擔任中央或地方文武官職,由此開創百年盛世。本書務求注釋詳盡,客觀展示歷史事實,配置多幅珍貴彩圖,展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留下甚多的御批和奏摺,及當代繪製之山川、港口,物產名勝,縱橫南北,跨越百年,深化歷史記憶。

9 特價88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圖說清代台北城(風華金典藏版)

徐逸鴻  著
貓頭鷹 出版
2020/03/05 出版

◎台灣新生代古蹟與手繪建築達人三大著作壓軸 ◎了解清代台北城建築的唯一選擇 ◎邱博舜(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顏忠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教授)專文推薦 & Ë裝幀設計特色:典藏版以青花底襯精細建築繪圖,絳唇紅燙金呈現清代台北城風華,方背精裝完全展開,跨頁手繪圖一覽無遺。 台灣首善之都台北城,150年前並不存在;台北城的初始建設得追溯到中法戰爭,在隆隆砲火聲中,一磚一瓦慢慢築起。本書以史料為基,細心還原歷史現場,深入淺出勾勒清代台北城的建設始末、發展及風華。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台北盆地建城前,已經充滿蓬勃的市井活動,街巷熱鬧雜沓,自然而然發展出來豐富又多元的建築樣貌,如:土埆厝、磚砌合院、街屋、寺廟、書院。後因淡水開港通商,引進商館、領事館、洋樓、倉庫、教會等西式建築。泉州人在大龍峒建造的「四十四坎」街市與漳州人在今日士林一帶建設的「八芝蘭城」,儼然就是功能完整齊備的迷你城池,道路規畫井井有條,排水措施和防禦功能無不一應俱全。 選址、築牆、看風水 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政府進行台北城的規畫與建造時,並沒有遵循「先有街市而後築城」的慣例,而是另行選定城池位址,然後才大興土木,構築城牆與城門,城內的道路規畫更經過審慎的風水考量後才擬定,讓台北城得以成為一座方正完整的城池。 繁華鼎盛的清代台北城 從選址、籌畫、開工興築到落成,台北城經歷道路重劃與中法戰火的波折,最終在劉銘傳親自坐陣下,成為台灣現代化建設的典範。讀者透過七十五幅細膩的手繪圖,一一走過西式城堡、平埔族聚落、漢人農村合院,再遊逛繁華的商店街屋、淡水洋樓。從設置台北城到興建公共建築的歷史場景中,穿越時空,來一趟清代台北城之旅!

9 特價45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清代黑水溝的島鏈防衛

李其霖  著
淡江大學 出版
2018/08/24 出版

黑水溝原指臺灣海峽,在十六世紀以來,經過黑水溝海域是個畏途。 大清帝國雖然幅員遼闊,但卻不是一個海洋國家。清朝統治者的想法,只想維持現狀,並無領土擴張的野心,在海權方面也是如此。清廷領有臺灣之後,在整體水師以南北向為防衛的設計,增加了東西向的聯防,並將澎湖及臺灣定位為鞏固東南海域的第一線水師基地。東西向聯合防線即是黑水溝防線。 本書論述金門、澎湖、臺灣三個區域的海岸軍事防務,以及彼此間的合作,共同維持該區域的治安,最後形成一個黑水溝之防線。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最早的中國大航海家-鄭和

江鴻  著
台灣中華 出版
2018/04/02 出版

本書詳述明朝著名探險家鄭和八次航海,期喚起世人對這位最早的大航海家之注意,不讓晚其八十年的哥倫布專美於前;另一目的則是希望鄭和所到之處的遺跡能夠重現。作者對於此八次航海事件一一分析比較、去偽存真,並且製作各種圖表,詳盡確實,閱讀本書不僅對於鄭和下西洋之歷史史實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對中國史地有更廣袤的認識。(※本書為作者江鴻教授唯一一部中德著作。) 本書特色 1.&& &本書詳述明朝著名探險家鄭和八次航海,一一分析比較、去偽存真,並且製作各種圖表,詳盡確實,閱讀本書不僅對於鄭和下西洋之歷史史實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對中國史地有更廣袤的認識。 2.&& &本書為作者江鴻教授唯一一部中德著作。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

前衛 出版
2017/12/08 出版

國姓爺猶未來,紅毛人還沒走,熱蘭遮城前帆影點點 台灣人四百年史的起點,一個野蠻勇敢的美麗新世界 ★台灣史權威翁佳音證言 若精讀,且妥當理解本書,那麼他對荷蘭時代的認識,級數與我同等。 英譯自荷蘭史料的《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Formosa under the Dutch),是台灣宣教先驅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的代表作,自1903年出版以來,即廣受各界重視,至今依然是研究荷治時代台灣史的必讀經典。 英文版的《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選自Francois Valentyn的《新舊東印度誌》,這部權威著作中所有關於台灣的地理、貿易及宗教的記述,悉數翻譯收錄。另外,荷蘭首位駐台牧師干治士那篇極著名的台灣原住民報告,也收錄在此。第二部分選自J.A. Grothe的《早期荷蘭海外宣教檔案》,主要是當時荷蘭派駐在台灣的行政人員及教會人士的書信與決議,舉凡台灣原住民風俗、各地原住民間的歷史恩怨、漢人與原住民的敵友關係、日本人及西班牙人對台灣主權的爭奪,以及荷蘭殖民政權在台灣所推展的貿易、農業及傳教諸事務,皆有詳盡的第一手描述,相當珍貴。第三部分節譯自末代荷蘭長官揆一所寫的《被遺誤的台灣》,此書已於2011年由前衛出版完整漢譯版。 前衛版《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收錄甘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初版發行於2003年,頗受學界好評。隨著近年來早期台灣史研究的不斷深化,為謀精益求精,本社特地委請精通荷蘭治台文獻的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翁佳音教授校訂,針對少數甘為霖誤譯的段落,直接由荷蘭原文譯出,並對原書中大量的地名拼音,盡可能考據出當前的實際名稱,讓這部百年經典更趨精確,也更貼近現實。 讓我們打開本書,隨著荷蘭人的足跡,航行在波光粼粼的台江內海,馳騁於群鹿徘徊的莽原曠野,一同探尋我們各族祖先當年的容貌吧! 本書特色 ①由台灣宣道先驅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選取最重要的荷蘭文原檔直接英譯,透過本書即可毫無隔閡地閱讀第一手文獻,因此自1903年出版以來就廣受重視,不斷被後世學者引用。 ②這次前衛漢譯本的修訂新版,由精通古荷蘭文獻的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教授校訂,除了修正少數甘為霖牧師誤譯段落,還盡可能考據出原書所載地名拼音的實際名稱,讓本書更貼近當前台灣現實。 ③本書內容廣泛,不管是台灣原住民的風俗習慣,或是原住民與漢人、日本人、荷蘭人的互動歷史,或是荷蘭人在台灣所進行的各項殖民事務等,皆有相當深入詳細的記載,公認是台灣研究的第一級經典。

9 特價58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解碼臺灣史1550-1720

遠流 出版
2017/08/30 出版

★暢銷書《臺灣歷史地圖》姊妹作 & ★議題性×可看性×權威性 全新歷史全民讀本 接地氣觀點,方法論研究,為早期臺灣史開光解密 & & 臺灣的存在,從頭說起── 有圖為證,以史為憑,翻轉臺灣史,全新說故事 & 你知道在1650年代的安平,有一條東西向的大道,翻譯成英文就是Broad Way(百老匯)嗎? 你知道根據一位蘇格蘭人於1650年代的記載,當時臺南一帶漢人尊奉的72位神祇中,媽祖排名僅第39嗎? 你知道荷蘭時代的臺灣長官召開「地方會議」時,有幾種通用語?需經幾手的翻譯,才能讓鄒族的長老理解他的宣講嗎? 還有,你知道在1683年清軍攻佔澎湖後,康熙帝、施琅、姚啟聖等人都曾想將臺灣兜售,甚至歸還給荷蘭嗎?…… & 許多與臺灣「出身」緊密關聯的問題,四百多年來一直朦朧、訛誤,甚至曲解;臺灣的存在,必須從「頭」說起!本書以早期臺灣史(1550-1720)扎實的第一手文獻為基底,將精闢的研究成果作有系統的整理,精心規劃成渾沌、開光、翻轉、傳奇四篇共51個主題,超過200幅的珍貴歷史圖像、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擷取關鍵性的場景、紀錄、對話,蒐羅原汁原味、生鮮驚奇、聞所未聞的故事,帶領讀者重返歷史現場,來建構臺灣早期歷史的多元與主體…… & 兩位作者各有專攻,中研院臺史所翁佳音教授在東番、荷西、鄭氏等領域的獨到見解,學界共睹;具百科編輯經驗的資深編輯人黃驗對文獻素材之統整與編寫素有所長。雙管齊下,能量共濟,精闢而深入地呈現近代初期(Early Modern)170年間的臺灣歷史風華! & & 本書三大特色 & ◆定位+揭謎 1554年葡萄牙人在世界地圖上標記一個Fremosa的島嶼、1555年中國徽州幫大海盜在臺灣盜砍樹木遭到追殺──本書以1550年代作為臺灣信史的開端,並將1570-1620年代定義為臺灣史的「東番時期」;以大量的文獻、故事,為臺灣史撥開迷霧、辨正訛誤。 & ◆精粹+原味 本書將作者翁佳音教授精闢的研究成果與創見,摘其精粹,以此作為基底,同時以重建臺灣歷史現場的概念,彙整各種文獻史料原汁原味的內容,在知識架構下呈現一部故事版的臺灣歷史讀本,並搭配超過200幅的珍貴圖片,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為朦朧的早期歷史打開一個一個視窗,讓臺灣史有立體的、深邃的視野。 & ◆縱軸+橫軸 本書之撰寫,隨時關照歷史的縱軸、橫軸。從縱軸顯現不同時代之間的脈絡、影響;橫軸呈現不同族群、社會、制度的對比、差異。縱軸,即貫時的(Diachronic),在歷史的進程中尋找脈絡,建立歷史的連續性。橫軸,即共時的(Synchronic),讓同一年代、不同空間的人物、事件或制度形成參照/關聯/對比。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Forgotten Heroes: San On County and its Magistrates in the Late Ming

城市大學 出版
2017/07/01 出版

This book is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history of San On County — the broader Hong Kong area — centring on the troubled year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It is based on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San On County Gazetteer, which allows for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role, attitudes, and personalities of the San On magistrates, who were the heads of the county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Particular focus is given to Zhou Xiyao (magistrate 1640–1644) and Li Kecheng (magistrate 1670–1675).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y, and at least some of the other magistrates of this period, were genuinely concerned about the county and its people, and tried as best they could to provide good and effective government for them.

9 特價873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

康培德  著
聯經 出版
2016/09/30 出版

臺灣原住民族中,誰是三百多年前荷蘭人筆下的『文明人』? 荷蘭人曾差點讓離島蘭嶼的達悟族,消失在臺灣原住民族的成員中? 除了日本帝國與國民政府外,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曾計劃把『山地人』遷移平地? 三百多年前跨國婚姻已在臺灣流行? 臺南除了安平追想曲中杜撰的船醫之女金小姐外, 其實還有因臺灣妻子而丟掉公司職務的分分合合真實故事? 曾將外來殖民者耍得團團轉的臺灣歷史人物,除了傳說中的廖添丁外, 也有身後才讓荷蘭人『恍然大悟』的原住民族人物? 康培德的《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討論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南島語族之間的歷史。內容觸十七世紀荷蘭人對島上原住民的「文明人」與「野蠻人」論述係如何形成與演變?又發展出哪些不同的「文明化」地理空間?東印度公司對不同地區的島民遷徙、移住與部落整併有什麼具體作為與理念?陽盛陰衰的歐洲人殖民地如何解決婚嫁問題?另一方面,公司統治島民用的藤杖、親王旗等信物,島民如何看待與使用?書中並藉由北臺灣一名原住民頭人,勾勒出當時與荷蘭人之間微妙的互動;以及討論南臺灣新港社族人與荷蘭人的互動過程與歷史記憶,如何創造出兩百多年後的「紅毛先祖」。

79 特價4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與日本的前世今生: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的歷史教訓

閻建國  著
大旗 出版
2015/05/01 出版

被遺棄的福爾摩沙,你不能遺忘的命運傷痕! & 穿越120年的歷史,回溯兩甲子的時空, 看見臺灣的過去,見證我們獨立的曾經! & 甲午戰爭,又稱中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關鍵點,沒有甲午戰爭,就沒有馬關條約,也沒臺灣的割讓與之後120年來的滄桑…… & 甲午戰爭推下了滿清崩壞的第一張骨牌,敲開了中國走向近代的大門,之後的連環效應,除了為中國帶來抹滅不去的歷史恥辱外,還有血流成河、數不盡的屍體。這麼重要的歷史事件,如今已屆滿二甲子,雖不值得紀念,卻是我們不能不記取的歷史教訓。 & 了解大清名列世界第八強的海軍為何一敗塗地,日本又為何能躍上國際,翻轉過去千百年來的兩國關係,以及臺灣是如何捲進中日之間的爭鬥,導致今日的命運,這些都是歷史之於我們的意義。 & 而臺灣民主國的存在,更是我們現下必須正視的歷史時刻!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西風東漸:晚清民初上海藝文界

張偉  著
要有光 出版
2013/12/04 出版

十九世紀的上海正是融匯多元中西文化表演的大舞台 各種語言的報刊、廣播、電影和唱片流行其中 & ◎百張精選圖片,懷念舊上海的繁華 一八四三年上海開埠後迅速發展成為西方文化輸入中國的最大窗口和傳播中心。這裡集中了全國最早、最多的中、外文報刊和翻譯出版機構,也是中國最大的藝術活動中心,電影、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等,均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它們在這裡合作競爭、交匯融合,共同譜就了上海文化的開放格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上海已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區域內最繁華、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大都會,並與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城市並駕齊驅,躋身於國際性大都市之列。 本書內容追溯土山灣畫館和樂隊、上海世博會、電影史和新聞史。作者並對中國早期攝影的思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並披露一些罕見文獻。 本書特色 1.百張精選圖片,懷念舊上海的繁華 2.本書內容追溯土山灣畫館和樂隊、上海世博會、電影史和新聞史。作者並對中國早期攝影的思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並披露一些罕見文獻。&

9 特價4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鳥瞰清代台灣的開拓

賴福順  著
日創社 出版
2007/08/31 出版

17至19世紀是世界史上的大移民時代,也是大開墾時代,在這股浪潮中,台灣沒有缺席,與世界潮流並進。台灣的拓墾方向從南到北,由西而東;若細看,有從北到南,如由台南而高雄、屏東,從台北而桃園,台北而宜蘭;而花蓮、台東是南、北、西三路合進。本期結束,台灣西部平原及一些丘陵地及東部平原大部分都已開墾。這段開墾的大時代,士農工商全部參與,其中農人最多,而士紳階級則擔任領導人的角色,出錢出力。

特價20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南明行紀

何高濟譯  著
臺灣古籍 出版
2003/11/01 出版
95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北部的

播種者文化 出版
2003/07/23 出版

位處清帝國邊陲的臺灣北部,直到十九世紀,社會上仍然充滿了不安定,漢「番」衝突、分類械鬥、土地爭奪與業佃糾紛,以及出口暢旺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失衡,在在都是廳縣衙門必須面對的課題作者從卷帙浩繁的「淡新檔案」,揀擇五樁案例,論述國家法律機制如何斷處這類紛爭,並詳細分析官僚體系如何發揮其維持社會安定的影響力,進而修正過去一般認為百姓畏官如虎、不敢上衙門打官司的誤解,衙門確實是當時地方排解紛爭的一項倚靠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台灣第一世家之二:台灣之父鄭成功

秦就  著
遠流 出版
2002/07/01 出版

鄭芝龍致勝的秘訣在於「政商合一」。他接受徵召成為明朝東南沿海海防官員,不但可以擺脫「海賊」、「海獠」身分,還能得到朝廷在兵力和物資上的奧援;表面上盡職地進行海防工作,私底下無視明朝海禁政策,進行著搬有運無的買賣,成為西歐國家對中國貿易的唯一窗口。鄭芝龍是十七世紀的「智慧型海盜」;在今日,則是跨國企業家,實力不容小覷。 鄭成功與台灣的第一類接觸鄭成功為了反清,出兵十多年,在始終無法突破清軍防線後,決定退守台灣。要登陸台灣,首先要與荷蘭人交手。鄭成功「登陸鹿耳門」之所以膾炙人口,在於鄭芝龍的奇襲奏效,利用潮汐漲落的時機,毫不遮掩地在荷蘭人面前進入台江內海,攻打熱蘭遮城。加上島上早已凝聚對荷蘭人不滿的情緒,裡應外合,終於使荷蘭人退出台灣。鄭成功在台灣不到一年,開墾荒地,設郡縣。他過世後,將台灣建設為海角樂園的遺志由鄭經繼承。在鄭經的規劃之下,開發台灣的工作粗具規模,後人感念不已,在台灣各地建祠立廟,尊鄭成功為「開台聖王」。鄭家後裔在日本大放異彩鄭成功留在日本的同母胞弟──田川七次郎左衛門這一支系的後代,一直在日本長崎擔任通事(翻譯)工作。十九世紀六、七○年代,日本鄭家的鄭永寧在與台灣有關的牡丹社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通譯與幕僚角色。此外,鄭永寧在日本漢語教育發展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鄭永寧的三個兒子:鄭永慶是日本第一家咖啡館「可否茶館」的創辦人。鄭永昌亦從事外交工作,伊藤博文謁見光緒帝時,即由鄭永昌作陪。鄭永邦也是外交官,曾參與台灣割讓日本的簽約事宜。台灣香魚之父有台灣香魚之父尊稱的鄭明能先生,今年八十三歲,是鄭成功的九世孫。他早年留學日本,師承動物學大師木村重,與日本現任天皇明仁為同窗好友。回到台灣後,致力於櫻花鉤吻鮭和香魚的保育工作。明仁曾在七十四年送四百顆受精完成的香魚發眼卵給鄭明能,支持鄭明能進行香魚復育工作。台灣第一家族台灣是鄭芝龍海運事業的中繼站,是鄭成功的海角樂園,而他們的後代鄭永寧父子則參與清末幾次與台灣相關的重要中日外交事件,鄭明能付出畢生新血復育台灣香魚和櫻花鉤吻鮭。自鄭芝龍以來,鄭家的發展即與台灣命運緊緊結合,鄭家是名副其實的「台灣第一」。關於本書作者──秦就本名徐金財,1966年生,東吳大學、京都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獲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留學,日本語能力試驗一級合格。曾獲雙溪現代文學獎新詩、小說首獎、散文佳作,全國學生文學獎散文首獎,中央日報報導文學獎評審獎,長榮寰宇文學獎。以《鴿》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後改編為公共電視電視劇,該劇並曾獲金鐘獎)。 現任採編、撰述等工作。平日喜歡研究日本與漢文化的交流問題。

9 特價22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

何冠彪  著
聯經 出版
1997/10/01 出版

本書的主旨是研究概括崇禎至康熙近百年間,其中包括與順治朝並存的南明時代的明季士大夫的殉國情況,及明清之際士大夫對上述殉國者的意見和評價。而所謂「士大夫」則指一切已出仕和未出仕的讀書人,包括各級在任、停職及退休官員,以及取得進士銜而未授職的士人、其他具有科舉銜頭的士人、國子監和地方庠序的學生及一般布衣之士。  明季士大夫所面臨的是一連串的抉擇。他們最先必須選擇的,自然是生存或死亡,即殉國與否。明季士大夫殉國不始於明亡以後,因為明末在「流寇」和滿清交侵下,不少士大夫在城陷或被俘時,便要作出抉擇。殉國者固然一死百了,不殉國者隨即得面對反抗或不反抗的抉擇。不反抗者在新朝統治下,固須在出處之間作出取捨;而反抗者在失敗後也再次面臨生與死的抉擇。如果他們願在清朝統治下生活,又必須在出處之間作出最後的抉擇。由此可見明季士大夫面臨的抉擇是一個接一個的,而以生與死作為開端。當他們在生與死之間作出抉擇後,才產生出殉國、起義、歸隱甚或仕敵的取向。由這些取向,我們可以了解明清之際知識分子在忠孝思想和個人主義相互影響下,所表現的行為及道德標準,也可以窺見當時知識階層的心態,從而推想當時的社會及政治狀況。  

79 特價22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清代台灣社會經濟(精裝)

王世慶  著
聯經 出版
1994/08/01 出版

作者王世慶先生從事臺灣史研究及臺灣田野調查達數十年,專門於臺灣與對岸地域的米價比較研究,臺灣農村的開發及自衛組織等。本書收集作者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間的論文十三篇,每篇均結合文獻資料及田野調查資料,對臺灣農村社會作更進一步的研究。透過由臺灣和對岸大地域米價的比較研究,看出臺灣社會在清朝政府政治力控制下,米的輸出及價格均與對岸地域有相當高的依存性。臺灣傳統的土著資本亦透過米價與典胎制、土壟間的結合,控制農村金融社會,由小租戶成為大地主。相對於此,對臺灣農村社會的開拓,政府的力量很少介入,水利工程方面,不同於中央集權式的「亞洲生產模式」,而是透過公共契約,結合民間力量,進行埤圳等水利工程。地方治安方面則透過公館、民間信仰,結合成區域性的地方自衛組織。而經由隘寮的設置,漢人勢力則進一步拓展入番界。因此,透過本書,可對臺灣社會發展的性格及農村組織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9 特價40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

黃秀政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1992/12/01 出版

本文旨在研究光緒乙末割臺,以及其後的臺灣抗日運動,分別從臺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近代中日關係史三個不同角度,探討其彼此互動之關係。跟據本文的研究,臺灣割讓可遠溯甲午戰前日本的侵臺企圖,而其主因則與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外交戰略的運用與列強的外交動向有關。惟清廷雖割棄臺灣,但臺灣住民不願接受日本統治,為自力商結外援,拒日保臺,因而成立「臺灣民主國」;惜其並無一戰的準備與決心,終於潰敗。繼之而起的是劉永福所領導的臺南抗日政府,結合義軍、新楚軍、黑旗軍,成為各地的抗日主力,迫使日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占領臺灣。此一抗日運動,對臺灣住民與臺灣總督府均各有其深遠的影響,具重要的歷史意義。

9 特價28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枯榮之間-明代卷

劉新風  著
書泉 出版
1992/10/01 出版
9 特價22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清代臺灣之鄉治(精裝)

戴炎輝  著
聯經 出版
1979/08/01 出版

作者根據淡新檔案研究清代台灣的鄉治,以台灣北部、西部及中南部之鄉庄為主要研究對象,漢番兼顧,並深入考察其政治、社會、經濟等背景及各種制度的發展與變遷,對台灣早期官治之組織也有詳盡說明,是研究清代台灣的重要著作。

79 特價474
立即代訂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