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公法原理
布朗利之《國際公法原理》(Brownlie's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於 1966 年初版問世,從第一版到第九版橫跨半個世紀,一直深深影響國際公之研究與適用。布朗利教授於書中極力主張「國際公法」作為一個「學科體系」之概念,並將其內涵架構、國家相互間以及與其他實體間的法律互動,提升至國際體系脈絡之思維向度,建構出基於國家與其他實體之間於國際層次的關係。在 1960 年代的英國法律學界,乃至於各國之法律實踐,皆為當時一項創舉。 英文原書在布朗利教授過世後,自第八版起接續由其門生詹姆斯.克勞佛(James Crawford)教授執筆撰寫。第九版於2019年由英國牛津出版社出版,問世後不久,克勞佛教授病逝於荷蘭海牙國際法院法官之任內。布朗利及克勞佛二位作者皆可謂「客觀實證主義者」(Objective Positivist),強調基於國際交往之客觀事實以形成國際法,並盡力考慮不同地緣國家之觀點,並非僅僅做為西方論述之代言人而已。 本書作為國際法領域之經典著作,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各地師生及國際執業律師之基本國際公法教科書。本書係以偏重於大陸法系的法學理論紮實論述,內容以單元章節論述方式書寫,系統性介紹國際法原理之單冊書籍,藉以建構國際公法之體系脈絡,以及援引國際法原則及學理適用。全書層次井然、結構嚴謹、涵蓋廣闊,不僅側重於國際條約之釋義,更輔以國際習慣及重要實踐案例作為說明舉例,建立起本書於當代國際法上崇高之歷史地位,本譯注專書為繁體中文唯一譯本。 &
跨國商務法律的第1本書:學校教的怎麼不夠用
從法律系畢業踏入商務法律領域的你,赫然發現將怎麼在學到大學裡學習的各項法律學理原則好難應用在實務案例上好難! 要如何審約?如何和外國客戶溝通並提供客戶解決方案solution?英美契約法原則又是如何落實於實務合約中? 從小到大學了十幾年的英文的你,卻還是對於法學英文好陌生! 如何寫英文email?如何進行合約談判?如何寫英文律師函?如何進行法律文書翻譯? 本書特色以拆解合約共同之原理原則,以點(用字)、線(結構)、面(通篇條款分析)方式分論解構,更進一步對於各式常用合約提供審閱要點,另針對英文email、合約談判、法律文書翻譯、英文律師函等提出實務經驗建議,兼論英美契約法之實務合約條款落實情況,讓你快速上手商務法律工作! Bonus: 企業併購實務、文創工作者法律議題及醫藥業者合約議題!
海洋法與國土認識
本書引導讀者學習基礎的海洋法制與法律、環保生態議題、我國的能源政策及發展,以及重要的海洋活動的安全知識等,作者擁有多年的海洋教學及實務經驗,將知識與實務相結合,讓讀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一併與實務案例相融合,是一本豐富又多元、不容錯過的教科書。 & 全書共8章:第1章為緒論,第2章起依序闡述海洋法制、海洋法治、國土安全、海域治理、危險海域、危險生物、海洋休憩,引導讀者從研讀本書中學到:面對國際事件時能以國際法作為評價與判斷標準;面對環保綠能問題時,能以國家政策、民眾權益福祉為考量基準;面對海盜及漁船遇險問題時,能理解安全情勢及漁民辛勞;從事各項海洋遊憩活動時,能遵守法規規範、熟悉安全規則;面對危險魚類及海域時,能正確自我防護並維護活動安全;對於海洋復育、自然資源維護等議題時,能兼顧國家發展與生態平衡。 & 臺灣為海島型國家,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因此也有著多元化的海洋知識,目前海洋教育已融入現今的國民教育體制中,一路延伸到大專院校的課程,從認識海洋資源、地理環境開始,一步步推展海洋教育,並認識到海洋相關職業。本書不僅適合做為大專院校的海洋通識課程教材,也適合熱愛台灣、熱愛海洋的大眾閱讀。 &
國際公法導論(4版)
國際法是國家間相互活動之行為規範,冷戰結束後,國際法在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書是作者在大學講授國際法課程所用資料,提供當代國際法詳細資訊,是學習國際法理論與實務的簡易入門書籍。本書並提供進一步詳細研究參考文獻,對於有志於國際法學或涉外相關科系學生,亦深具研讀及參考價值。
由福利到人權: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深/申論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國際人權公約,影響全球身心障礙者的權利保障,是國際人權非常重要的發展。金亨植教授運用西方政治哲學與福利國家改革及發展的各種觀點,對公約內涵進行討論。另外,他曾代表韓國及亞洲區域參加聯合國CRPD 委員會,參與多次國家報告審查並提供意見。透過豐富的實務經驗結合理論基礎,深入探究公約各條次的意義,及國家的義務與責任,對CRPD提出周延的分析與解釋。 由福利到人權,不僅闡述障礙者的公民權利,更指出國際社會對障礙者基本權利觀點的演變。金亨植教授特別強調,除了認識到自身為權利的擁有者,障礙者更需要意識到對等義務的角色,善盡一個國家的公民義務及責任,這才是公約對身心障礙者平權最深的期待。
台灣當前重要國際法議題
本書特色 本書是2018年8月起的一場國際法普及運動的初步成果。 共13位國際法研究者撰寫的20餘篇文章,「普及國際法」為台灣國際法學會與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共同在網路媒體──風傳媒上經營的國際法專欄,以非專業讀者為對象,嘗試寫出國際法的法普文章,應該是國內國際法學界的創舉。這些文章是由兩會共同合作,推廣國際法的產物。感謝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陳長文教授與李念祖教授、陳純一教授以及其他參與投稿作者之大力促成與支持。
國際法概論(第三版)
「國際法」為國際社會之法,以國際社會為其法效力的範圍,一旦國際社會隨著歷史演進而產生變化時,國際法的內涵也常因此而有所變動。近年來的國際社會,連繫愈密,爭端愈多,因應國際社會變化的國際法,無論是理論或實務也迭有變化,因此「國際法」相關書籍的適時性就變得更重要了。 為了便於教學者能夠將全部內容做最完整的教授,同時考量使用者考試複習的時間所需,著者將相關的理論、學說與實務內容,馭繁瑣於精要並力求內容的全面,第二版的本書更增添與修正許多內容,以求符合當前國際社會之實際。全書包括了現代國際法的最新理論,是全面理解國際社會新秩序的入門書。 隨著全球化進展,有關國際法知識的需求亦相對增加,研讀本書絕動有助於釐清國家的國際地位、個人與國際法的關係,使台灣能真正成為國際社會的成員,對於當前台灣面對國際社會所需具備的法知識,本書實為必讀之書。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 第四卷 下冊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是中國有名經濟法學家陳安教授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近四十年來,潛心研究經濟法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主要成果的第四次匯總、精選、融合、提煉,全書共約二百一十萬字,分列四卷七編,即經濟法基本理論(一),經濟法基本理論(二),投資法,貿易法,經濟法熱點問題短評,有關陳安學術論著和觀點的書評,涉及陳安的其他學術文檔等。《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各編專論均立足於中國國情,從當代社會弱勢群體即第三世界的視角,探討和論證當代經濟法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以及熱點難點實踐問題。《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作者致力於實行「拿來主義」和「消化主義」相結合,在積極學習和引進西方有關經濟法學新鮮知識的基礎上,站在中國和弱勢群體即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立場,認真加以咀嚼消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逐步創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努力為社會弱勢群體「依法仗義執言」,為維護其應有平等權益而鍛造和提供推薦的法學理論武器。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 第四卷 上冊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是中國有名經濟法學家陳安教授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近四十年來,潛心研究經濟法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主要成果的第四次匯總、精選、融合、提煉,全書共約二百一十萬字,分列四卷七編,即經濟法基本理論(一),經濟法基本理論(二),投資法,貿易法,經濟法熱點問題短評,有關陳安學術論著和觀點的書評,涉及陳安的其他學術文檔等。《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各編專論均立足於中國國情,從當代社會弱勢群體即第三世界的視角,探討和論證當代經濟法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以及熱點難點實踐問題。《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作者致力於實行「拿來主義」和「消化主義」相結合,在積極學習和引進西方有關經濟法學新鮮知識的基礎上,站在中國和弱勢群體即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立場,認真加以咀嚼消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逐步創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努力為社會弱勢群體「依法仗義執言」,為維護其應有平等權益而鍛造和提供推薦的法學理論武器。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 第三卷 上冊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是中國有名經濟法學家陳安教授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近四十年來,潛心研究經濟法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主要成果的第四次匯總、精選、融合、提煉,全書共約二百一十萬字,分列四卷七編,即經濟法基本理論(一),經濟法基本理論(二),投資法,貿易法,經濟法熱點問題短評,有關陳安學術論著和觀點的書評,涉及陳安的其他學術文檔等。《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各編專論均立足於中國國情,從當代社會弱勢群體即第三世界的視角,探討和論證當代經濟法學科領域 的基本理論以及熱點難點實踐問題。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作者致力於實行「拿來主義」和「消化主義」相結合,在積極學習和引進西方有關經濟法學新鮮知識的基礎上,站在中國和弱勢群體即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立場,認真加以咀嚼消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逐步創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努力為社會弱勢群體「依法仗義執 言」,為維護其應有平等權益而鍛造和提供推薦的法學理論武器。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 第三卷 下冊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是中國有名經濟法學家陳安教授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近四十年來,潛心研究經濟法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主要成果的第四次匯總、精選、融合、提煉,全書共約二百一十萬字,分列四卷七編,即經濟法基本理論(一),經濟法基本理論(二),投資法,貿易法,經濟法熱點問題短評,有關陳安學術論著和觀點的書評,涉及陳安的其他學術文檔等。《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各編專論均立足於中國國情,從當代社會弱勢群體即第三世界的視角,探討和論證當代經濟法學科領域 的基本理論以及熱點難點實踐問題。《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作者致力於實行「拿來主義」和「消化主義」相結合,在積極學習和引進西方有關經濟法學新鮮知識的基礎上,站在中國和弱勢群體即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立場,認真加以咀嚼消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逐步創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努力為社會弱勢群體「依法仗義執 言」,為維護其應有平等權益而鍛造和提供推薦的法學理論武器。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 第一卷(修訂版) 上冊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是中國有名經濟法學家陳安教授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近四十年來,潛心研究經濟法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主要成果的第四次匯總、精選、融合、提煉,全書共約二百一十萬字,分列四卷七編,即經濟法基本理論(一),經濟法基本理論(二),投資法,貿易法,經濟法熱點問題短評,有關陳安學術論著和觀點的書評,涉及陳安的其他學術文檔等。《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各編專論均立足於中國國情,從當代社會弱勢群體即第三世界的視角,探討和論證當代經濟法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以及熱點難點實踐問題。《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作者致力於實行「拿來主義」和「消化主義」相結合,在積極學習和引進西方有關經濟法學新鮮知識的基礎上,站在中國和弱勢群體即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立場,認真加以咀嚼消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逐步創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努力為社會弱勢群體「依法仗義執言」,為維護其應有平等權益而鍛造和提供推薦的法學理論武器。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 第一卷(修訂版) 下冊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是中國有名經濟法學家陳安教授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近四十年來,潛心研究經濟法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主要成果的第四次匯總、精選、融合、提煉,全書共約二百一十萬字,分列四卷七編,即經濟法基本理論(一),經濟法基本理論(二),投資法,貿易法,經濟法熱點問題短評,有關陳安學術論著和觀點的書評,涉及陳安的其他學術文檔等。《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各編專論均立足於中國國情,從當代社會弱勢群體即第三世界的視角,探討和論證當代經濟法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以及熱點難點實踐問題。《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作者致力於實行「拿來主義」和「消化主義」相結合,在積極學習和引進西方有關經濟法學新鮮知識的基礎上,站在中國和弱勢群體即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立場,認真加以咀嚼消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逐步創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努力為社會弱勢群體「依法仗義執言」,為維護其應有平等權益而鍛造和提供推薦的法學理論武器。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 第二卷(修訂版) 上冊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是中國有名經濟法學家陳安教授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近四十年來,潛心研究經濟法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主要成果的第四次匯總、精選、融合、提煉,全書共約二百一十萬字,分列四卷七編,即經濟法基本理論(一),經濟法基本理論(二),投資法,貿易法,經濟法熱點問題短評,有關陳安學術論著和觀點的書評,涉及陳安的其他學術文檔等。《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各編專論均立足於中國國情,從當代社會弱勢群體即第三世界的視角,探討和論證當代經濟法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以及熱點難點實踐問題。《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作者致力於實行「拿來主義」和「消化主義」相結合,在積極學習和引進西方有關經濟法學新鮮知識的基礎上,站在中國和弱勢群體即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立場,認真加以咀嚼消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逐步創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努力為社會弱勢群體「依法仗義執言」,為維護其應有平等權益而鍛造和提供推薦的法學理論武器。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 第二卷(修訂版) 下冊
《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是中國有名經濟法學家陳安教授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近四十年來,潛心研究經濟法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主要成果的第四次匯總、精選、融合、提煉,全書共約二百一十萬字,分列四卷七編,即經濟法基本理論(一),經濟法基本理論(二),投資法,貿易法,經濟法熱點問題短評,有關陳安學術論著和觀點的書評,涉及陳安的其他學術文檔等。《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各編專論均立足於中國國情,從當代社會弱勢群體即第三世界的視角,探討和論證當代經濟法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以及熱點難點實踐問題。《中國特色話語:陳安論國際經濟法學(全四卷)》作者致力於實行「拿來主義」和「消化主義」相結合,在積極學習和引進西方有關經濟法學新鮮知識的基礎上,站在中國和弱勢群體即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立場,認真加以咀嚼消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逐步創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努力為社會弱勢群體「依法仗義執言」,為維護其應有平等權益而鍛造和提供推薦的法學理論武器。
跨國侵權行為法論叢
本書闡述跨國侵權行為選法規則之適用,先介紹定性、分割選定等選法方法,並以案例實體事實為定性之客體,進而論述分割選定選法規則之可行性。次而剖析涉外民法第25條侵權行為選法規則,主張該條之本文為獨立性選法規則,但書為輔助性選法規則。再將跨國侵權行為選法規則分割為成立要件與損害賠償,分別在涉外民法第25條之結構中,建構出通用性侵權行為選法規則。又為了能準確適用侵權行為選法規則,本書詳細討論侵權行為地、共同慣居地、當事人合意等連繫因素之認定。跨國侵權行為之時效、損害賠償之項目及數額之核計、懲罰性損害賠償等無法忽略之問題,本書也都一一詳細討論。最後一章,研究了跨國侵權責任與跨國契約責任之競合問題。本書之內容有選法方法之討論,也有選法理論之介紹,更納入多件跨國侵權行為案件,並深入介紹各種爭議問題。希望從實際案例以及問題導向,介紹、討論、研析跨國侵權行為選法規則之適用。
國家人權機構之國際比較分析?
本書架構式地討論國家人權機構之歷史發展、類型模式、組織架構,並接續討論國家人權機構與歐洲人權法院、兒童權利機制、身心障礙權利機制、國家防範機制之互動。作者希望本書能夠完整討論國家因應國際人權條約要求而設立獨立人權機制之全球面貌,此為學術界尚未完整論述之領域,也期待能提出不同視野及角度之論述。
美國、台灣、中國的關係: 國際法與政策觀點
在這本非常出色的大作,陳隆志教授就法律與規範性的觀點,提供詳細與鏗鏘有力的分析,強調國際社會應接受台灣為一個正常化國家。以他對國際法與台灣地位廣泛淵博的學識著作為基礎,陳教授引導讀者瞭解台灣政治發展及其與美國、中國關係的錯綜複雜歷史。本書對法律、歷史及政治獨特的綜合分析。作者應用新港學派(New Haven School)政策導向及全球性國際法研究法,展現達觀的願景,建議具體解決時時充滿危機傾向、台灣在國際體系的地位問題。」──戴杰(Jacques Delisle),法學與政治學講座教授,賓州大學 「陳教授就台灣的國際地位提供精闢極高水準的政治-法律分析,使讀者瞭解此問題所有的觀點、層面;同時,基於政治與法律的觀點理由,提出獨創深刻精闢的理論,強調台灣已經是一個國家。本書寶貴的特色是詳細分析探討台灣關係法的起源與意義,根據此法美國國會界定闡明美國對台灣政策持續恆久的原則。」──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政治學講座教授,哥倫比亞大學 「一本最精深博學與重要的大作,闡述台灣進化為一個自由與民主的國家,致力於確保二千三百萬台灣人的人權與政治自決自主。本書探討:台灣重要的過去、現在與可預見的將來以及與美國、中國的關係;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人類安全、經濟進步以及人性尊嚴的共同利益與機會。此適時的大作也提供令人佩服、深深感動的政治行動建議,包括透過公民投票讓台灣人民確認決定他們的國家地位。」──鮑斯特(Jordan J. Paust),法學講座教授,休斯頓大學法學中心
國際私法、法律哲學與法學教育--馬漢寶大法官九秩祝壽論文集
馬漢寶大法官九秩華誕,其任職法學界、實務界的學生們發起出版祝壽文集恭賀嵩壽,內容包括國際私法、法律哲學與法學教育。作者皆為法界專家,任職於各大學與法律事務所。探討方向廣泛,包括由涉外婚姻事件定性方法評台灣台南地方法院92家訴字第八號民事判決、從反致之起源探討其概念、自然法思想對現代法學教育的意義、日本國際裁判管轄規則中之特別情事原則、法律診所作為鋪設法學教育最後一哩路之必要法學課程之一、法學方法上的類型思維於國際私法之運用──以契約、不當得利、侵權行為衝突法則為中心、台灣與中國大陸律師事務所的經營與發展、法學教育的目的與宗旨試論──兼論正義教育、台灣地區認可之大陸地區裁判之效力問題、論仲裁中建構專家證人制度之可行性、涉外假扣押事件之國際裁判管轄權──最高法院103年度台抗字第1020號裁定評析、台灣在WTO主要活動之實踐、涉外婚姻與移民法規之衝突、再論國際私法上之合意管轄/──以最高法院102年度台抗字第1061號裁定事實為中心、全球法的回顧與展望──兼論台灣廣義國際法教學之設計、解析中華民國外交部釣魚臺說帖的國際法主張、國際私法實務的新課題──新舊衝突規則的衝突、美國法院制度史──1850年至1900年的法官、法官審判先有心證始找理由?從涉外案件之審理談我國之審判、涉外離婚訴訟之假扣押──以最高法院103年度台抗字第1020號裁定、再論國際私法上侵權行為「地」之確定、法律哲學與國際私法交會的幾則故事 & .作者均為在線法界專家,有教授、律師、法官。 .深具研究價值
海域管理與執法
臺灣四面環海,國家安全、社經福祉和世代發展,都必須依賴海洋;為因應世界各國開發海洋、管理海洋的潮流與趨勢,我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探討分析所面臨的情勢與威脅、挑戰與問題,擬定管理執法的最佳策略,並全力投入海洋政策的推動與管理。 為使我國海洋管理執法,能具備國際化宏觀視野與國情發展需求,並符合我國海洋政策發展的總體目標,本書蒐羅、研析國際海洋法律制定的背景與沿革、海域疆界規範與劃定、海域管轄運作執行方式,以及海域執法的機制等。本書最具價值的部分在於蒐集多則「挑戰與衝擊」案例,探討海域各類衝擊案件發生的原因、背景,以及應變的決策、處理的過程,並探討其影響與得失及法律之適用;這些案例包括台日、台菲經濟海域的重疊區,以及東海、南海的衝突與糾紛、中國大陸公務船舶在我國經濟海域活動、我國遠洋航行作業船舶危安事件等案例。期望可提供從事海洋領域工作之管理與執法等先進夥伴參考、運用。
國際司法互助法規與裁判要旨彙編
本書特色 國際司法互助學說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司法互助一般乃是依據1990年聯合國一系列之國際刑事司法合作模範公約進行定性,範圍可涵蓋引渡、狹義之司法互助、判決以及執行之承認、跨國移交受刑人以及刑事訴訟移管等;而我國長期以來雖與各國以及中國大陸軍有密切之司法互助合作,惟乏一綜整我國內國法、與重要國家簽署之司法互助協定以及相關法院裁判之參考手冊,因此本書除試圖透過內國法規、重要協定協議、行政規則以及重要國際公約之彙整,呈現我國在司法互助實務上之實踐依據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各級法院民事、刑事案例之蒐集,一窺這些跨國、跨境司法互助案件經由各管道取證後,相關之證據是否為各級法院所採納,來呈現我國各級法院之相關見解。
憲法基本人權之法制保障
人權與近代民主政治、立憲主義乃相因而生、相輔相成;隨著社會權、人權意識的普及,人權的種類及內涵更趨廣泛而多元化,人權之保障對於現今社會,極其重要。本書之論述以我國《憲法》基本人權為核心,觸角遍及原住民族人權、病患人權、科技人權、宗教人權、被告人權等,蒐集和引證資料相當新穎而豐富,足具建言與供各界參考之效。
無力年代的有力書寫:2012台灣人權報告
台灣人權促進會成立於1984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當時台灣仍處於威權獨裁的階段,台權會身兼社會運動與政治反對運動,以爭取人民的政治權利與公民權利為首要之務,尤其著重政治犯的救援、解除黑名單、要求保障人身、言論、集會遊行和結社等自由。台權會除了持續爭取應有的政治權與公民權之外,人權工作的範疇亦隨著社會文化之多元化而日益複雜。
聯合國人權兩公約與我國人權保障
2009年3月31日立法院審議通過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全部條款,同時通過《兩公約施行法》,使得兩公約所揭示保障人權之規定,具有我國國內法之效力。自此,我國行政、司法機關於行政作為或偵查、審判上即可直接適用,人民亦可本於兩公約所揭示保障基本權的規定,據以抵抗國家不法權利之侵害,進而對不法侵害所造成的損害請求賠償。本書全面檢視我國通過兩公約後的執行概況,如:台灣刑事被告之人權保障、從法律觀點談我國對原住民族土地之保障、台灣勞工權益保障發展之探討、從人權觀點談校園輔導管教問題……等,值得關心我國人權發展的各界人士一探究竟。
國際私法:新世紀兩岸國際私法
本書匯集三位作者共三篇論文:武漢大學法學院宋連斌教授「中國國際私法的實踐困境及出路」、東海大學法律學院林恩瑋教授「國際私法上『分割爭點』(issue-by-issue)方法之適用─以台灣最高法院兩則判決為中心」,及拙著「由歐盟經驗論中國式國際私法」,希望延續兩岸國際私法既有的合作基礎與模式,並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國際私法開啟新里程。本書三篇論文共同關注國際私法上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之議題,可謂為新世紀兩岸國際私法之合作新頁。
國際私法: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
本書是繼「國際私法-國際程序法新視界」一書之後,作者以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國際私法為導向所出版的國際私法專論。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或判決一致與個案正義)無法兩全,向為國際私法學界的迷思。從法院解決紛爭的角度而言,邏輯一致性的政策應受到國際私法實現正義之基本目的所規制,法院應將法律.判例規則視為工具、而非束縛,去提昇、而非防止它們功能的實現。智慧財產權法院97年度重附民字第1號民事判決,似乎將法律邏輯的演繹推展到極致,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天秤不啻失衡!外國判決的承認與執行法制,藉由承認國司法程序的檢驗,尋求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平衡。美國2005年集團訴訟公平法更是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角力、折衝的結晶。本書四篇論文分別針對上述議題,援引學理論據與實務案例為基礎,深入剖析其中原委與精髓,對涉外法律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而言,均有高度參考價值。
國際私法:國際程序法新視界
國際私法之研究領域,包括國際程序法與法律衝突法。法律衝突法係指準據法選擇相關之議題,而國際程序法通常係指國際訴訟(尤其著重國際裁判管轄)、國際仲裁以及境外判決與仲裁判斷之承認與執行等相關議題。從立法現況與進展而言,兩岸成文國際私法均以法律衝突論為核心,然而學理上與實務運用上,國際程序法之重要性,向來不亞於法律衝突法。本書即以國際程序法之最新議題與發展為中心。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376號判決認大陸地區之判決雖經台灣地區法院許可執行仍不具既判力,觸及境外判決承認與執行之核心問題,引起兩岸法界高度關切;國際商務仲裁的重要性與實用性與日俱增,仲裁協議與其效力之認定,直接影響仲裁之進行與勝敗;國際合意管轄與不便利法庭原則非僅牽涉國際訴訟之合法性與妥當性,實際上往往決定爭訟之最終結果。本書四篇論文分別針對上述議題,援引學理論據與實務案例為基礎,深入剖析其中原委與精髓,對涉外法律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而言,均有高度參考價值。
國家人權委員會
為了確實實踐人權需要建立保護及促進人權之國家基礎設施,最近幾年來許多國家建立了正式的人權機構,儘管這些機構在各國有很大之差別,但是他們有共同之宗旨,因此被統稱為保護及促進人權之國家機構。而所謂國家人權機構的概念更具體地涉及到其職責被專門確定為促進及保障人權的機構。大多數的國家人權機構是1980年以後設立的,這種趨勢是受到聯合國的積極鼓勵。 第一次有關國家人權機構的國際研討會於1991年10月7至9日在巴黎舉行,並形成「巴黎原則」(Paris Principles)。「巴黎原則」之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即(1)權限與職責;(2)組成和獨立性與多元化的保障;(3)業務方法(4)具有準司法權的人權機構的地位。「巴黎原則」成為國際上衡量各國國家人權機構的最重要標準。 聯合國認為國家人權機構至少可以扮演三種重要的角色,包括橋樑、促進者及保護者。而各國國家人權機構可以歸類為以下五種類型:一、諮詢委員會:法國模式、二、人權中心:北歐 / 德國模式、三、單一職權委員會:不意歸類、四、人權監察使:伊比利半島及東歐模式、五、獨立人權委員會:與監察使分離。
當代國際法(下)
國際法是一部「活」的法律,隨著國際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以及國家或國際組織角色的變動,均會使得國際法「變動」或成長。本書即是考量到這些因素,才會覺得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法應該有哪些內容及未來國際法成長的趨勢,有興趣之人事及青年學子「必須」具備的國際法「知識」,可以在本書中「發現」。 & 我國在退出聯合國之後,國家處境日益困難,亟思「國際化」或「走出去」,在這樣的情勢,更需要懂的國際社會的「遊戲規則」,這些規則就可以在本書中「找到」。 & 本書的寫作,更是不同於國內類似著作的作法(或寫法),可以輕易的找到你所尋找的問題之答案,有添加學習效果之功能。最後,本書涵蓋之內容,既含廣度,也有深度,是本不易多見的專書。
國際法(王)
人類生活的環境需要各國共同合作,非由單獨一個國家,個別處理全球性的問題。國際社會交往密切,國際關係除在符合國際法原則下,經由對話及談判方式和平解 決衝突,新興的學科如海洋法、經濟法、環境法、外太空法等,國際法更加展現其規範國際社會的重要性。 & 國際法是國家在相互交往中,公認的必須遵守的規則體 系。作者在吸取西方國家以個人為主體的基礎上,自創研究體系,強調以國家為主體。全書從國際法的概念、基本原則、主體、國家領土、海洋法、國際法上的居 民、外交和領事關係、條約、國際組織等,作有系統之詮釋,特別是對國際經濟的論述,詳盡中肯,為本書一大特色。行文簡潔,內容豐碩,值得讀者多加探究與瞭 解。
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是一本結合理論與實踐之書,對於初學者而言,本書提供相當簡明的人權教育理解梗概;其次,理論篇說明人權教育是其他相關議題與異同,其他議題包括法治教育、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民主與公民教育、和平教育與生命教育,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人權理念與實踐與其他議題之重要關聯。本書第二部分為實踐篇,實踐篇是為人權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實際運用於教學的參考,首先說明了人權教育可能遭遇的挑戰,並予以回應,有助於教師或家長釐清對實施人權教育的疑慮,同時,實踐篇也介紹人權教育的基本理念,例如適合的環境、人權教育素養內涵、設計人權教案原則、評量人權教學基本概念,最後,實踐篇提供九個獨立教案,可作為實務工作者直接運用於教學或自行編寫教案參考之用。
美國聯邦公務員的政治活動規範兼論國內問題與法制發展
作者曾任考試院科長,對於文官體系相關問題,有實務上的參與。本書則從美國經驗,同時探討國內相關的發展,是很精采的好書。本書分述美國聯邦文官政治活動規範的發展脈絡、實務規範、執行機制、司法審查、公務員工會及現役軍人的政治活動規範的議題,並兼論國內問題與法治發展,內容結合工法與公共人事行政、美國聯邦與本土、理論與實務,是經過理解、整合及實地訪查後的用心之作。
你的權利從哪裡來?
我們權利的來源為何? 在《你的權利從哪裡來?》中,法學巨擘德蕭維奇提出全新而令人信服的答案,以解決法哲學與道德哲學中持續已久的難題:我們的權利來自何處?所謂的「自然法」是否真的存在於憲法與法律條文之外?如果是,我們如何知道自然法說了什麼?為什麼權利會隨時空不同而變?另一方面,如果權利不過是人類法律的產物,為什麼我們允許權利凌駕於人民意志之上?少數人的「權利」竟可勝過多數人的偏好,其論證的基礎何在? 在本書中,德蕭維奇主張權利並非來自上帝、自然、邏輯,或是光只來自法律。權利產生自人類對不義的經驗。正義是個捉摸不定的概念,難以定義,而且各種詮釋彼此衝突;不義則正好相反,它是立即的、直覺的、具有廣泛共識的,並且是具體的。《你的權利從哪裡來?》是第一個不以完全正義理論為起點的權利理論,它從反面入手:由下而上、從試誤中以及從集體的不義經驗出發。人類的權利源自人類的惡行。
放眼國際:領土地位變遷與台灣(下)
如果台灣已經是個國家,就不應有紛紛擾擾的問題;若台灣還不是國家,它必然是塊領土、擁有某種地位以及接受至少一個管理國的治理。領土地位與變遷的模式十分多樣,但無論模式如何,領土地位的變遷都是在管理國與領土間的國內法與國際法架構下進行,單從國內法或國際法的面向觀察,都難以一窺領土地位變遷的全貌。本書企圖在國際社會與歷史中找到足以借鏡的案例,提醒國人趕緊備妥必要的視野與能力,在未來可能的巨變中做好準備。
國際人權法文獻選集與解說(精)
本書廣蒐2004年前締結生效或正式公佈的當代國際人權條約、宣言及相關文獻,按其性質歸納整編,計收(1)一般性的基本國際人權條約或宣言,共23個;(2)針對特定對象(如原住民、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身心障礙者、難民、外國人、勞動者等)的人權條約與宣言,共37個;(3)針對特定事項(如人身自由、禁止歧視、刑事正義、環境權、社會發展權、人道待遇等)的人權條約與宣言,共33個;(4)區域性(如歐洲、非洲、美洲、亞洲等)的人權條約與宣言,共28個。除詳錄各條約或宣言之條文(已有多種中文版本者,則選其最適用者;若尚無中文版本者,則由編輯小組成員翻譯),每條條文均加要旨提示,並針對重要條約宣言附加解說。是為法律學界、政府機關、民間組織,尤其人權運動組織及工作者最實用的案頭工具書。
2004年台灣人權報告
本書為集結韓柳、三蘇及古典小說名篇賞析之作,共有十二篇:一、韓愈〈馬說〉賞析二、韓愈〈送董邵南序〉賞析三、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賞析四、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賞析五、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賞析六、三蘇三篇同名作比較七、唐傳奇〈李娃傳〉賞析八、唐傳奇〈任氏〉探析九、箱沉、情斷、命絕的杜十娘十、細品《水滸傳.景陽岡武松打虎》 ──兼論與〈黑旋風沂嶺殺四虎〉之比較十一、《聊齋》牡丹花精名篇 ──〈香玉〉與〈葛巾〉之人物分析十二、蒲松齡〈地震〉賞析
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十七)
《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出版目的在於促使國際社會了解每年我國在國際法上之學術研究成果。內容有1.特載2.論文3.學術活動報告4.最近發展5.書評、書摘6.官方文件與資料7.國內出版的國際法及國際事務書籍與論文選錄8.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