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0924_三采成書全書系
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圖解世界5大宗教全史(修訂新版)

中村圭志  著
遠足文化 出版
2024/10/09 出版

佛教、印度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影響世界歷史極深的五大宗教,你都了解嗎?宗教學者☓幽默圖解的宗教入門書以淺顯文字及趣味圖表帶你一探推動人類歷史文化的宗教全史*「極樂」和「地獄」不是相對的概念?*基督教和佛教有什麼共通點?*印度為何盛行印度教而非佛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仰同一個神?*《古蘭經》的「吉哈德」真的倡導聖戰?宗教自古以來便與人類歷史緊密相連。信仰作為人類心靈的依託,常在滋養心靈的同時,因誤解和錯誤的信念成為衝突與對立的導火線。在這個資訊爆炸、交流頻繁的現代社會,理解宗教的本質,是消除誤解、尋求共識的關鍵第一步。 無論你是虔誠的信徒,還是只在關鍵時刻向神祈求,宗教信仰都已深深融入我們的生活,並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演變。從激進主義的恐怖襲擊到各種公共議題,宗教的影響無處不在,即使是自認「無宗教」的人,也難以完全擺脫其影響。 儘管宗教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們對其理解卻往往流於表面。無論是參觀寺院、教堂,欣賞佛像或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作,甚至沉浸於漫畫或奇幻文學中的神話世界,也很難全面理解宗教的真諦。 為此,本書將繁複深奧的宗教歷史與內涵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並搭配精美插畫:──以宏觀角度比較世界諸宗教的歷史、教派、教義、救贖精神、典籍內容與風俗習慣等。──捨棄細節,聚焦重點,詳細解說。──利用圖表和趣味插畫輔助介紹以上二點。 作者行文保持中立,從第三者的觀點以符合邏輯的方式解說。除了比較世界五大主流宗教的架構,還介紹地域性的信仰型態,並在讀者具備基礎宗教知識後,從宗教學的角度簡單分析宗教信仰的形成、如何適應社會的變遷以及展望未來。透過對宗教內涵的理解,加以提升人文涵養,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舊社會,新信仰:中國與羅馬的宗教轉化(西元一至六世紀)

聯經 出版
2021/04/08 出版

羅馬人成為基督徒,但基督徒也成為羅馬人。 & 當新的宗教信仰、活動、機構與價值觀,傳播到有著深厚宗教傳統的舊社會時,無可避免會出現衝突、抵抗、交流和爭論等複雜的互動,讓雙方都產生深刻的改變。基督教和佛教進入歐洲和中國的過程,便是人類文明史上兩個最重要的案例。 & 歷來學者對兩者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很少著作能像《舊社會.新信仰〉一書,將兩者放在一起,做出既深入又全面的比較。本書作者群在這極端複雜的歷史中各自選擇主題,探詢新舊之間的交流、交融、衝突與轉化,到底有何異同?對了解這兩種宗教文化,又可能有什麼助益? & 透過哲學、法律、建築、藝術與物質文化等不同面向的研究,他們指出,在中國和羅馬,新宗教都沒有簡單地掃除舊社會的信仰和習俗;而是在多個世紀的互動和對話中,舊社會改變了新宗教,而新宗教也改變了舊社會。 &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多元宗教社會的政治傾向:台灣的宗教差異

巨流圖書 出版
2021/02/26 出版

長久以來,台灣的政治學界認為宗教是一個與政治科學研究無關的領域,甚至昔日威權政治的貽害,使得政教關係的研究演變成雙重禁忌。然而,政治與宗教之間,難道毫無聯繫?宗教的效應也從來不顯現於政治範疇嗎? 本研究嘗試運用質化與量化的方式,企圖探究宗教形上的神論解釋,對經驗層次行為表徵的影響,藉此比較各教派的政治態度、價值及差異。對許多信眾而言,一句信仰的教義,是信眾判別倫理道德的價值來源,更是政治行動邏輯的思維基礎。宗教所隱含政治態度,將會形塑信眾對政治的思考邏輯,最後影響到政治的發展。 因此,在本書的研究過程中,證實了政治與宗教是一體兩面,實是不得忽視彼此之存在。面對愈趨複雜的國際與國內的政教關係,本書期許未來學界能對政教議題的研究保持更客觀與開放的態度,進而建立豐富而多樣的研究內涵。

特價38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宗教和信仰的區別

芮賢海  著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20/01/01 出版

眾所周知,基督教帶給西方國家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基督教的文化確實讓西方的人民樂於接受,因此,普及很快;基本上算是成為國教,連美國也是一樣;號稱基督立國的國家。但現在為什麼衰退的這麼快呢?究其原因,乃是將宗教當信仰。因為宗教是洗腦,而信仰是洗心;宗教是索取,而信仰是付出;宗教是死的,而信仰是活的。本書將宗教與信仰的區別呈現出來,例如:宗教會將人的靈魂帶入死地,而基督的信仰才會將人的靈魂帶入永生。願世上所的宗教徒,離開宗教(包括基督教),進入基督信仰!將來一同得享永生!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

王治心  著
台灣中華 出版
2018/12/05 出版

本書專論中國宗教史,從上古(夏、商、周)以迄近今,共分六章敘述,尤重周秦以後,漢代、魏晉南北朝、唐宋元、乃至明清之思想變遷。縱軸為朝代,橫軸為宗教內涵,除論述佛教與儒道思想交織而成的中國化佛教,更有景教、回教之輸入與基督教入華的百年歷史,內容豐富、立論多元。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從宗教的演進途徑,可以看出一民族文化的發展軌跡。宗教思想透露出一時一地的人類思想,是為形而上之人類史,故宗教史可謂為研究社會文化的重要材料。

9 特價3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圖解世界5大宗教全史

中村圭志  著
遠足文化 出版
2017/08/16 出版

宗教學者☓幽默圖解的宗教入門書 以淺顯文字及趣味圖表帶你一探推動人類歷史文化的宗教全史 & 無論你是堅定的信徒,還是只在關鍵時刻求神拜佛,宗教信仰已是無所不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與社會一同成長演化。包括過激主義的恐怖攻擊在內,如今可以看到許多與宗教相關的新聞,各種公共議題也不乏出現宗教力量的介入,讓許多人就算平常覺得「無宗教」也無妨,卻也無法完全置身事外。不論信仰的有無,現代能有系統地接觸宗教的教誨或典籍的機會仍然不多;儘管不少人透過參觀寺院或教會的觀光旅行、鑑賞佛像或歐洲中世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作,或是漫畫或奇幻文學的神話世界接觸宗教,卻也稱不上獲得全盤的知識。 雖然市面上有各式各樣宗教的導覽書,但有些用了許多艱深的詞彙,有些則有濃厚的勸信色彩,又有些寫法不合乎邏輯。許多書籍都是針對不同的宗教由不同的人執筆共同完成,但這種作法缺少整體的關聯性。本書意在解決宗教知識方面的「缺乏」,特別留意以下幾點: ——以宏觀的角度比較世界諸宗教的歷史教派、教義、救贖精神、典籍內容與風俗習慣等。 ——雖然捨棄細節,但聚焦重點,詳細解說。 ——利用圖表和趣味插畫輔助介紹以上二點。 & 本書與信仰的立場保持距離,從第三者的觀點盡量以符合邏輯的方式解說。除了世界五大主流宗教的架構與相互比較,另外也介紹地域性的信仰型態,在讀者具備基礎宗教知識後透過宗教學的角度簡單分析宗教信仰的形成、如何適應社會的變遷以及展望未來。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神的演化:西方三大一神教的起源、衝突與未來

大家 出版
2017/06/02 出版

人類逃不出天擇的手掌心,神也是! 是上帝,還是演化論,才是主導歷史的首要法則? 如果神也在演化的過程中,道德關懷的圓周能夠不斷擴大, 那麼,當前的文明衝突將不是諸神的永恆戰爭,而是邁向和平的必經之路。 自上個世紀末以來,宗教間的文明衝突取代東西方的冷戰對抗,成為全球國際情勢的基本格局,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恐怖攻擊事件,更強化了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對立,彷彿是新「聖戰」的到來。 本書提醒我們,從長遠的歷史眼光來看,西方三大一神教有著共同的淵源,宗教間雖然衝突不斷,但也有其促進和解的機制。宗教的教義並非總是一成不變,而往往能夠包容調整,接納異端。與其說是永恆不變的神創造並主導了人類和世界的方向,不如說是神在人類歷史的進展中,不斷改頭換面而得以「存活」至今。在宗教的演化過程中,人們必須運用道德想像力,體認宗教間的歧異不應是一場零和遊戲,為當前的文明衝突尋得緩解之道。 ◎「神的面貌,不斷改變!」 神祇的功能、意義和面貌在人類歷史上不斷轉換,而正是因為這些的轉換,讓神在人類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中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 部落時期的神祇要保佑狩獵採集順利,農耕時期的神祇必須保障作物豐收,君主帝國中的神祇要有助於統馭人民,而工業和資訊時代的神已不再需要扮演物質生活的保障者,卻更需要填補現代世界帶給人類的心靈空虛,並闡明某種更高目的,某種可讓我們組織日常生活、分辨善惡、明白禍福意義的根據。隨著科學逐漸昌明,科學所掌管的領域逐漸擴大,表面上來看,神的領地日漸縮小了,但也讓宗教的意涵更為清晰,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展現更重要的意義。 ◎「神性,始終來自於人性。」 與其說是上帝依自己的形象造人,不如說是人依自己的形象造了上帝,人間不是天國的倒影,反過來說,天國才是人間的投射。宗教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覺,是人類用以掌握世界、控制事物的虛構物,至於神祇觀念及其後續發展,其實都是這個錯覺的演化。而在宗教演化的過程中,原先的錯覺不斷煉淨,變得愈來愈真實。 演化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的宗教,神應該以何種面貌出現,才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如果科學能夠從物質的層次解釋一切,誰還需要上帝?現今各大宗教之間的衝突如何調和?它能夠在紛亂世局中為個人提供指引並帶來慰藉,甚至讓世界減少一些混亂嗎?作者對於宗教的未來抱持樂觀態度,因為過去歷史的進步,印證了上帝存在的軌跡,而只要人類仍需要神,神就會持續存在,演化出最適應現代人需求的樣貌。這些線索,就在本書講述神的歷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

9 特價45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印度哲學宗教史 新譯本

臺灣商務 出版
2017/03/01 出版

《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的姊妹作 揭示吠陀的神話與哲學 論述梵書及奧義書思想 無可取代的原典導論著作 全新中譯本 沒有印度哲學,就不會有叔本華哲學, 「在這整個世界,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了。它是我生的安慰,也是我死的安慰。」──叔本華 《梵我思辯──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作者木村泰賢與其啟蒙老師高楠順次郎,合力編譯的佛學經典之作,傾注一生所學,為初學者和門外漢講解印度思想發展的過程、來龍去脈。認識佛學、印度學,你不可不知奠定日本佛教研究基礎的高楠順次郎:日本學者說:「今日佛學界,未直接間接受他影響的人,可以說一個也沒有。」歐美學者讚譽為「漢譯佛典權威」。 《印度哲學宗教史》自一九一四年初版以來,長銷一百多年,堪稱為全面了解印度思想的最佳指導書。 告訴你,印度為什麼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宗教國、罕見的哲學國,簡明、生動有味地剖析印度思想的真正面貌:哲學是信仰的指南,指引印度宗教發展的方向。 ◆關於印度的思想: 宗教與哲學自始至終都保持密切的關係。 印度,有猶太人的信仰,又有希臘人的哲學特色,能巧妙統御這兩種信仰的能力,是印度思想最具妙味的特色,堪稱為一切宗教或哲學的理想典型。 ◆關於印度的宗教: 從神與人的關係,發現宗教的意義。 印度教的吠陀諸神,對印度人來說,是可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與人們不斷交涉的神。神與人相似,人人皆具神性,信仰「眾生悉有佛性」。 關鍵特色 ★臺灣全新中譯本,兼備學術專業與流暢可讀性。 ★引領西方哲學家叔本華思想的重要前導作品。 ★研究宗教與哲學跨領域學術的必備經典。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從寺廟發現歷史

卓克華  著
揚智文化 出版
2003/11/01 出版

古蹟是人類社會發展與文化活動之留存證物,具體地反映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在台灣古蹟中以寺廟之份量占得最重也最多,是民間社會文化的重要表徵。明末清初,一批批閩粵地區居民,渡海來台拓荒,也帶來了原鄉的宗教信仰,在各聚落建立起寺廟。這些寺廟不僅是移民精神的慰藉與寄託,更轉而為移民斬荊棘、闢草萊,團結互助的所在,而且地方上舉凡如治安、產業、交通、教育、聯誼娛樂……等等,莫不透過寺廟以推行。   台灣大多數寺廟每隔若干年代,便會有擴建、增建之舉,每次的修建,不僅記錄了寺廟自身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軌跡,更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群等的變遷興衰。台灣寺廟古蹟之所以可貴,是它可以凝固時間,讓歷史的某一段紀錄忠實地表達出來。一部台灣開發史可以說即濃縮在寺廟史中。這種價值可以與文字歷史互相引證,也可以修正文字記載之偏差與謬說。   職是之故,作者挑取了十二座寺廟,採取個案式的研究,研究結果不僅印證了寺廟興衰歷程正是地域社會變動過程,而且也發現幾乎台灣每座寺廟流傳的廟史有極多的錯誤,誤導學者與一般大眾,亟待一一釐清修正。作者引證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並佐以詳盡的田野調查,一方面破解諸多虛假誇大的寺廟史,一方面又如實重建了寺廟從草創到奠基到昌盛(或是衰敗)的發展過程,伴隨著的是各個地方從發展到繁榮或沒落的經濟狀況,並反映出從大陸渡海來台篳路藍縷開墾,迄今人文薈萃百業鼎盛的社會環境變遷。本書不僅橫跨台灣社會史、地方史、宗教史、古蹟史諸領域,並且綜合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建築學等科理論,而又不失歷史學本色的著作,實為台灣寺廟史開創一嶄新的、嚴謹的,又不失通俗的一本學術著作。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三:從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

商周出版 出版
2002/01/06 出版

這是一部雄渾沉鬱、氣勢磅礡的世界宗教史著作,世界宗教史權威埃里亞德歷經十年始寫成,主要是依據他在布加勒斯特大學、索邦高等知識學院和芝加哥大學任教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彙整成為這部空前絕後的作品。埃里亞德認為,「人類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的行為,因為飲食、性愛和工作都有類似聖事的價值。換句話,作為一個人,或更好說是成為一個人,都意味著有宗教信仰。」他以文化史發展為經緯,以及比較宗教的研究方法,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到近代的宗教改革,探討各個民族的宗教思想之生成源流和遞嬗。  一方面,埃里亞德提醒我們在比較世界宗教史研究可能發現的一致性線索,另一方面,他也告訴我們現代世界正如何地摧殘人類最寶貴的存在根柢。本書以文明出現的年代先後為脈絡,著成三卷,分別是《卷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秘宗教》、《卷二:從釋迦牟尼佛到基督教的興起》、《卷三:從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

9 特價45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