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心理學
「環境心理學」一書的內容,都是經過有關環境和行為的最新實徵研究所證實,此外,在每一章中,作者首先敘述環境心理學家目前已知的成果,然後才介紹抽象的理論問題和爭議。而且,在每一章結尾處都有專有名詞和解釋,希望這種編排方式,對讀者的閱讀能有所幫助。本書共分十二章、第一章是對這個領域的介紹,第二章和第三章所處理的是由環境到個體的感覺訊息轉換;第四章描述當環境輸入的訊息過於極端、強烈或不尋常時,個人所感受到的壓力。第五、六、七章集中於人類的空間行為、隱私、領域性和擁擠的問題。第八、九、十章探討人為環境,以及建築物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要在自然環境的脈絡中了解人類。
社會心理學
本書既是一門知識積累的理論學科,又是一門生活實踐的應用學科。社會心理學不僅可對許多社會現象提出解釋,也可應用於生活實踐的各種社會服務領域。隨著台灣社會發展與變遷,社會心理學已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並日益顯現其重要價值。這說明社會心理學具有旺盛的學術生命力,也產生很大的社會吸引力。本書的撰寫力求兼顧理論與應用、科學與通俗。因此,它可提供大專院校社會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心理學系,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院系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之用。我們希望:它也可提供一般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公共政策規劃者、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廣大社會心理學愛好者之參考。衷心期盼本書的出版能對讀者有所助益,也讓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樂活氛圍。《本書備有教學投影片,歡迎授課教師索取》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三版)
本書修正之重要特色包括:增加社會學的知識及理論;修正各年齡階段人類行為問題及對策;增列情緒訓練及失調行為之預防及矯治。切實做到整合社會學及心理學知識,使理論與實務並重。本書迄今仍為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一本論著,坊間除翻譯本外,別無其他書籍。 本書內容包括理論及研究方法,各年齡階段人類行為發展(從出生至老年)問題及對策;家庭;社會組織及集體行為;社區、社會及文化;性別歧視及性行為變異;人類行為的多樣性;情緒訓練及失調行為之預防及矯治。本書所蒐集之資料極多,內容豐碩,圖文並茂,文字淺顯易懂易記,適合學術探究,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及學生參與考試之應用。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的支柱之一,它與人格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起構成了心理學的基本框架。本書在介紹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方法、研究歷史以及研究領域的基礎上,選取了社會心理學的幾個主要研究領域,並從理論和實際上對其加以分析。 這些領域包括:社會認知、社會行為、社會態度、人際關係、社會交換與影響、團體與組織心理,以及最新受到重視的文化心理學研究。在對這些領域的知識加以分析的時候,作者力圖使其與我們所生活的時代聯繫在一起,從而讓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幫助。本書可作為各類大學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相信任何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知識與樂趣。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 為何有人擁有好幾棟房子.卻沒有一處有家的感覺?為何有人寧願住到交通不便的山林小屋,也不願選擇美侖美奐的都會寓所?為何有人天天往外跑.家裡一刻也待不住? 人與家屋之間的牽絆與疏離,其實反映了自我內在種種隱晦不明的情愫,其中並上演著人生裡的悲歡大戲。 作者 克雷兒.馬可斯 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系及地景建築系教授,長達二十五年。曾獲多次NEA助學金及獎項、富布萊特(Fulbright)出國助學金.以及其它無數讀獎項與研究補助金。
如何與老美共事:摘下你的文化濾鏡透視老美
儘管如此.我們依舊相信在美國商業界的管理階層,一定有些傳統及共通的致勝之道。而這些致勝模式帶來的影響,是不分種族與性別的。大體而言,美國主管們在公司裡、在學校中,在美國社會中學會些傳統觀念及工作態度,這些便能影響個人在工作時的想法及行為。本書即以這些美國傳統及共通處為核心來發展全文。不可否認的,這些規則都只是一種概論及籠統的概念而已。但經驗告訴我們,這些概論可以讓我們做為瞭解美國商業界人士的出發點。世界一直在變,這些關乎致勝之道的文化規則也在變。我們而要的是在這千頭萬緒中,找出一個有用的切入點。美國人有千百種,亞洲人也一樣。我們認為,把所有的亞洲文化視為單一的整體,是不容易,也是不正確的。我們都知道,日本人跟印尼人不一樣,而泰國人跟韓國人也很不相同。可是,在和美國文化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在太平洋邊緣的亞洲國家間有些共通點是和美國文化很不相同的。我們所說的亞洲文化是根據我們在東亞及柬南亞的工作中經驗歸納出來的。此外,我們也參考了一些討論太平洋邊緣亞洲文化共通點的書籍著作。為了便於閱讀,我們並沒有每次在「亞洲人」及「美國人」前面都加上「大部分」、「很多」、「大多數」這類的字眼。亞洲讀者瞭解,本書所指的亞洲文化特點,並不是泛指所有的亞洲人:同樣地,美國讀者也知道,本書所說的美式作風,並不是代表每個美國人。我們要銘記在心的是,每個人都會傾向於把屬於自己文化裡的每個人都看成是各不相同、具有獨特性,而把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做是一模一樣的。文化概論是為了事先解釋及預測人們的行為,而做的假設可說是相當有幫助的可是刻板印象卻是將來自同一文化或地區的人視為各個相同。因此會讓我們眼光狹小,也會降低我們分辨及處理多元性情況的能力。我們希望讀者能體會本書所提的每一個看法,並相信任何事物都可能有例外存在。有了這項認知,讀者便不會掉入刻板印象的陷阱之中。這本書或許只能提供您一半的需要,對美國人的了解愈多,亞洲人獲益也就愈多;同樣的,美國人必須深入瞭解及欣賞亞洲的文化傳統才能更加獲益。畢竟,亞洲的文化傳統是促使現今的亞洲成為世界最生氣蓬勃的流通市場的主因。我們衷心希望,本書除了幫助和美國人共事的亞洲人之外,也能讓文化敏感度高的美國主管瞭解,自己與其亞洲同事之間的文化差異。如果亞洲人及美國人雙方都願意各跨出一步,來學習並瞭解自己及對方的文化,那麼在這日益全球化的商業界,我們就能運用那另一半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