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坊有理
民主設計在台灣 三十多年來,我不斷從專業實務中學習所謂的社區設計。我深信,它需由政治與社會層面切入設計,強調使用者經由身體的介入進而爭取環境權,透過轉化使用者需求與特殊模式,產生新的環境形式,最後逐步達成我們對理想社會了願景。因此,對我而言,社區設計不但是參與式設計,也是民主設計,以及多元文化的社會設計。雖然,現在我已經是教授參與式設計方法的老師,但不斷吸收參與式設計的新經驗,仍然是我持之以恆的自我要求。機緣巧合,台灣竟成我近年來,反省、檢討社區設計的跨文化老師。 過去十年,我有幸加入台灣參與式規劃一些案例,台灣,變成了我的老師與靈感泉源。台灣新民主衍生的創意與實驗精神,將開創社區設計新的技術與形式。台灣社區設計蘊含著一種我從未體驗的活力與能量。事實上,台灣的參與式設計不只是創造出如宜蘭演藝廳或蘭嶼朗島國小的文化教室那樣的新環境,它同時也創造出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這種新關係,依照夏鑄九教授的描述是,政府正痛苦地將權力轉移至地方民眾。抗爭使得政府透明化,草根爭得了權力,並阻止了中央集權的可能。然而,我們的下一步是什麼?台灣的運動者,包括我自己,目前面臨的 作者簡介 倫迪鶴斯特,現任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暨系主任。美國景觀建築界著名學者。1997年期間,為了搶救黑面琵鷺,更與台大鄉城所發起跨國性的保育聯盟,一時成為台灣媒體追逐的焦點。 張聖琳,台大園藝系畢業,美國加州柏克萊分校博士候選人。1980年代末期開始投身國內性社區規劃、社會改善運動。
控制革命(上)
控制革命(上) 我們何以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個資訊社會?在發達的工業國家裡,與物質和能量的作用相比,資訊的收集、處理和傳播是如何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的?為什麼這一變化最近才顯現出來? 貝尼格(James R. Beniger)追蹤溯源,將上一世紀的重大經濟與商業危機視為資訊社會的起源,美國十九世紀初,蒸汽機的運用使工業處理在速度、規模以及複雜性方面產生令人注目的危機。工業革命,隨著其日益膨脹地使用能量以促進物質生產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必須在資訊開發方面有相應的發展,而有電報、電影、無線電及電視的使用,此即控制革命的產生。 貝尼格認為最近在微處理機、電腦及電訊方面的發展亦是這一控制革命的自然延續,沿著這一思路,他觸及到許多吸引人的課題,本書以其學識的淵博,及其論據的精細和說服力,予人深刻的印象,並讓讀者有機會解讀控制革命的面貌。
控制革命(下)
控制革命(下) 我們何以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個資訊社會?在發達的工業國家裡,與物質和能量的作用相比,資訊的收集、處理和傳播是如何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的?為什麼這一變化最近才顯現出來? 貝尼格(James R. Beniger)追蹤溯源,將上一世紀的重大經濟與商業危機視為資訊社會的起源,美國十九世紀初,蒸汽機的運用使工業處理在速度、規模以及複雜性方面產生令人注目的危機。工業革命,隨著其日益膨脹地使用能量以促進物質生產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必須在資訊開發方面有相應的發展,而有電報、電影、無線電及電視的使用,此即控制革命的產生。 貝尼格認為最近在微處理機、電腦及電訊方面的發展亦是這一控制革命的自然延續,沿著這一思路,他觸及到許多吸引人的課題,本書以其學識的淵博,及其論據的精細和說服力,予人深刻的印象,並讓讀者有機會解讀控制革命的面貌。
台灣跨世紀建設論
台灣人民已普遍遠離貧窮歲月。可是,出門看到的卻是: 混亂的政治爭奪、擁塞的交通、路邊發出惡臭的垃圾、死亡的河川和光禿的山…。 台灣走到今天,正是到達了可好可壞的十字路口。民間充沛的活力加上 數十年來累積的經建成果,是台灣邁向真正成功的大本錢; 反之,如果任令黑金猖獗、政黨惡鬥、社會道德淪喪以及公權力說而不行、 萎靡不振,那麼台灣逐步被推落萬劫不復的深淵, 睽之人類歷史車鑑,也不算稀奇! 廿一世紀,是一個人類理當擁有更大幸福的世紀。世界一流趨勢專家, 在過去這幾年紛紛描述新世紀的理想:人們將厭惡永無止盡的爭奪和浪費, 厭惡主宰了人類數百年的浮誇思想和功利觀,代之以對健康和諧的追求, 代之以人類個別才能的創造和發揚。 就政府之功能而言,便是更好的福利政策,更好的文化建設,更好的生存環境,以及做好這些施政推動基礎的非戰與和平。 《台灣跨世紀建設論》正是這種憂喜參半心情之下的產物。 作者丹心熾熱,希望能夠激出朝野更多的決心,共同為台灣的未來一起努力。
革命.歷史.小說
社會與思想叢書之一 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末,橫跨一個半世紀的中國革命是人類歷史個案中最宏大、最複雜的社會變動。本書並不是要研究這些革命,而只是研究對這些革命的「講述」。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以「小說」形式對這些歷史變動所作的敘述。 作者把中國大陸五十至七十年代生產的一大批作品「文學史」命名為 「革命歷史小說」。這些作品在既定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成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本書不想為讀者提供又一種固化了的文本意義,卻亟願意展示作者一一作為基本上由「革命歷史小說」 滋養了因而也拘限了其閱讀想像力的一代人中的一員一一尋求新的解讀可能性的艱難過程。&
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草之路:對薩克斯和科
浪漫派是英國文學中最豐富的文學遺產,詩歌、小說、散文、文學批評,成就卓然。本書在歐洲十八至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歷史背景、作者的生活環境和思想歷程中,分析浪漫主義時期英國著名作家的作品,論及的作家包括:布萊克、華滋華斯、柯爾律治、奧斯丁、司各特、雪萊、濟慈等等。為什麼十九世紀之初,英國文學能有這麼豐收的創作?華滋華斯等作家才華橫溢,各呈異采,是什麼原因令他們備受歡迎,又是什麼原因促成其文學成就。
跨世紀台灣-人口、社會、產經與環境
跨世紀台灣 一九九○年代以來,台灣經過戒嚴時代的終止、刑法第一百條的修正,過去威權命令式的發言空間已成明日黃花,代之而起的是一片新發的枝芽綠葉在台灣言一塊大地上各展其長的欣欣向榮氣氛,令人不禁對台灣的前途寄以無限的厚望。 新台灣發展文教基金會,將其所企劃的各種領域的研討會成果整理成冊,本於基金會「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出發點,將社會各界先進參與研討會所累積的睿智、真知與灼見呈現出來,作為台灣跨世紀社會發展方向的思考。 由這一系列的書,讀者除了可以看到跨世紀台灣社會發展所面對的現況與困難及各方專家思考後所提出的建議外,更令人興奮的是讀者應能感受到台灣到處充滿著作為台灣社會一份對台灣鄉土關愛的深情,這些點點滴滴的愛心將鋪設成台灣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康莊大道。 希望讀者閱讀時,能夠體驗台灣土地的脈動及新社會誕生的胎動,並且充滿感動。
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變遷
文化變遷 在中國大陸最近四十多年的歷史中,無疑的,一九七八年之後的十多年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書正是這一段不尋常歷史的見證,涉足其中,既是觀眾,又是演員,與歷史休戚相關,同國運上下浮沈,在中國當代文化的變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抹印痕,從而也就賦予本書某種深層象徵性涵義。
現代人的夢魘
中國的傳統社會是在我們眼前一步步消逝了。 & 中國,包括大陸與台灣,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正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擾與挑戰,但中國的前途仍是中國的現代化。「非現代化」與「反現代化」決不能把中國引向幸福的境界,我們應該繼續不斷努力的是克服現代化的病態以及其內在的問題,唯如此,「現代人的夢魘」將只是一種警告,而不是人類的命運。 & 本書是作者在民國五十五年發表的一個文集。這個文集與他鼓吹中國現代化的「從傳統到現代」一書大約同時問世。文隻所收文字之性質範圍甚廣,其中「傳統社會的消逝」「新社會」及「現代人的夢魘」諸文分析傳統社會現代化的過程,同時指出現代人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