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香港再造!
我們要塑造新世代公民,再造香港,就必須關注本土公義教育的發展與現況︰而公民教育要與社會發展緊扣,就必須包括政治教育、國民教育和人權教育,三者缺一不可!書中更述及八十後現象以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論爭,讀者不容錯過。 名人推薦 余若微、張柄良、關信基、張超雄、沈旭輝、甘國臻、張銳輝、龔立人聯合推薦!
環境倫理學概論(下)
綠色生活從心開始 環教學界全力推薦掌握環教最新發展 關心地球必買讀本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工業生產突飛猛進。由於工業化而產生大量廢氣及廢棄物,導致環境中的空氣、水、土壤的污染,以及放射性廢物的泛濫。尤其是環境災難的頻仍發生,使世人深感環境危機日益嚴重。聯合國為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遂於1975年推動國際環境教育計畫(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在聯合國各會員國發展環境教育。為傳播環境教育信息及報導各國環境教育發展概況,聯合國於1976年發行Connect(連繫)這份通訊。每期出版三十萬,分送全世界環境教育有關機構。 1991年Connect第十六期以「一個普世的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終極目標」為題,暢述環境教育發展的目標。該文中認為倫理可以視為人類行為的一種理想狀態,環境倫理就是尊重環境(包括自然的與人造的)理想人類行為。在世界各地熱烈推動的環境運動中,對環境的關切日益重視,因而興起了環境倫理,也促成了許多國際間或國內的環境法律與規律的成立。然而,眾所周知,在社會互動的脈胳下,嚴格的法律規範與禁止必須在個人有道德敏感度與意識的幫助才有效力,也就是說必須要有一套人類有關的理想行為,這也是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
知識分子論
曾獲1997年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獎如何介入社會政治與學術領域,一直是知識分子的重要課題透過本書,讀者將見證當代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薩依德如何展現其發人深省的批判立場愛德華‧薩依德年他以《東方主義》一書引起廣泛矚目,成為後殖民與後現代主義論辯的先鋒。其後著述不輟,而且焦點擴及政治觀察、文化批判,甚至音樂學述評等範疇。與此同時,他又積極介入巴勒斯坦獨立運動,毀譽交加,卻義無反顧。由坐而言到起而行,薩依德可謂實至名歸。本書為薩依德總結長期文學、文化、政治批評經驗,所作的系列反思。全書開宗明義,探問在媒體資訊繁衍、政治、學術利益團體游竄的現今社會,知識分子的自處之道。薩依德慨言今之所謂知識分子,已是一種特殊專業,集編輯、記者、政客及學術中間人於一身。他(她)們身不由己,往往成為各種權力結構中的一員。反而在去國離鄉的移民逐客中、在甘居異端的「業餘者」、「圈外人」中,我們仍能得見知識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風骨典型。 本書原為1993年在英國廣播公司的講稿,旁徵博引,深入淺出,足見薩依德本人在專業以外之文采風貌。除精譯原文外,本書譯者單德興博士曾親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薩依德,並另撰專文介紹其人的學問文章。書未所評註的薩依德著作書目,尤為中文學界難得一見的參考資料,極其值得推薦。
伊朗:東西方文明的匯合點
香港雖然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國際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對周邊亞洲國家的認識卻相當片面。由於殖民地歷史和西方媒體的影響,香港人對英美的了解遠較對日本、南韓和東南亞諸國為佳。事實上,大專院校本科學生要在港找一本認識亞洲鄰國的入門書籍也不容易。2004年開始陸續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就是從這個目的出發,鼓勵市民,特別是大專學生,多了解本港周邊的亞洲國家,其中包括日本和東盟的十個成員國。鑒於反應不錯,第二階段擴展為「認識亞洲系列」,計劃再出版10本,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韓、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亞洲每一個國家。而由於東南亞各國近年發展迅速,早年出版的「認識東亞及東南亞系列」叢書亦決定逐步更新,新版中除補充各國近年政經各方面的發展外,亦會併入「認識亞洲系列」。叢書以淺白的文字,輔以大量有趣的資料及圖片,每一本書針對一個國家作一概括性的介紹,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遊客、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該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認識。
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導論」包含三章,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構變遷經驗著手——內在地景和都市地景,說明兩者同時再現並抗拒新市場經濟的抽象化、國際化和消費偏向。 第二部分「五個二十世紀地景」,再以一系列個案研究探索去工業化與後工業或服務業經濟之間的變化光譜。案例一是西維吉尼亞州威爾頓的歷史,這同時顯示地方自主性的力道和弱點。若未能連結全球市場,沒有任何傳統產業公司可以存活;加上沒有明顯的政府干預,這些連結就必須透過能汲取新投資泉源的銀行家。別具意義的是,滋養威爾頓的地方支持來自居住或消費社區,而非僅奠基於工作的社區。這點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超越工業生產的新動員形式。再者,若沒有連結在地與全球資本,「拯救」一個地方社區是行不通的。 案例二是麥克路斯鋼鐵在工業撤資的情況下,生產性勞動的弔詭力量。麥克路斯鋼鐵遭其主要顧客汽車工業拋棄,顯示城市或公司都無法在缺乏生產工作下存活。債權人的「政治決策」,而非資金成本或比較利益這類「經濟因素」,使麥克路斯鋼鐵缺乏金融機構的投資,生存兩度受到威脅,這種情況唯有透過其他政治壓力才能對抗,而本案的壓力來則自工會和州政府。麥克路斯鋼鐵擔保債權人之間的合作也提醒我們,一切投資都發生於社會脈絡中,對於接管交易或投資債券、房地產和高階消費的偏好,顯示特定的欲望社會化。再者,以正面方式介入麥克路斯鋼鐵的是地方政治、金融和工會菁英的成員,他們無法將投資導引到其他可能關閉的工廠,決定投資方向的是生產的意願。 案例三是威切斯特郡顯示地方菁英可以補充國際經濟菁英的決策。企業總部的遷址令當地維持高房地產價值的欲望獲得新的力量,而這得壓抑工業生產。支持這項目標的菁英凝聚力,排除這些工業城鎮裡的非白人、非工會勞工,以及當地民選官員。和麥克路斯及威爾頓相反,引導威切斯特變遷的社會均質抽象意象,排除了既有人口中經濟最弱勢的一群。 最後兩個案例是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顯示從消費角度重組空間的其他情景,它們仰賴文化與經濟之間,以及中產階級消費者和全球企業之間的明顯連結。但這些地方地景也遇到投資、菁英支持和現有人口抵抗所引起的限制。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在任何情況下是否為經濟成長的可行情景,還需要進一步檢視。它們意味金融投資和文化生產的持續互動,而這可能導致兩種方向:服務業更深刻的社會根源與企業對視覺想像的更廣泛控制。 最後的「結論」的部分除了總結全書,更提出未來議程的主要焦點應該是公共價值的觀念。在地景的自然與社會力量之間,應該有無可化約的最低均衡。藉由限制開發來保有公共價值也是民主行徑,因為這容許成長由地方控制來節制。因此,公共價值並非無法與自我利益共存。它與私人價值不同,不僅回應市場力量,也反映地方的文化。公共價值保留生產和消費間的均衡,並且發現工作地景是道德秩序的最佳基礎。 然而地景具有歷史和文化上的局限,它們總是顯示權力的不對稱。在大部分地區裡,菁英與富人合力排除那些無法跟上市場力量帶來的改良的人。公共價值藉由排除來保障安全,以致地方文化屈服於市場價值。比起在工業地景裡,這在消費地景中顯然是更加危險。公共價值往往受困於私人價值。儘管如此,批評者無法再呼籲勞工階級拯救社會,他們已過度分化並過度捲入消費,無法回應舊有的工業改革願景。也不能指望藝術家和建築師對抗經濟力量,他們也深深捲入市場生產而無法描繪另類出路。籲求地方社區產生變革也是浪漫的想法,地方行動者一點也無法自主(即使曾經自主),雖然意圖保留風土形式,最終卻常令自己緊緊依附權力地景。 從公共價值角度形成議程的問題是它很模糊,無法解決全國層次的議題,也不能處理權力的不平等。然而,公共價值讓我們注意到菁英如何脫離某種資本投資形式而轉移到其他形式的關鍵問題。再者,對於以公民資格而非所有權為基礎的發展目標,公共價值能促進其討論。過去100年來,市場文化強調消費甚於公民資格。但美國與生俱來的民粹主義樂於接受強調地方社區的政治,強調投資要有給公民的社會回饋,而非給持股人的財務報酬,而企業也要有扎根的義務。人們依然希望生活於特定地方。或許,這可以成為開啟另類市場文化的標誌。
殺戮的艱難
死刑是一種誘惑。有正義感的人,多少都曾經把死刑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式……我們心裡都有一把尺,衡量罪惡與正義。但是當我們執行了死刑,我們還能保住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嗎?始於法務部長王清峰下台,2010年死刑議題自此開始延燒,媒體與大眾輿論在殺與不殺之間擺盪。作者張娟芬親身採訪死刑犯,讓大眾看見死囚在罪刑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並於此書回溯沸沸揚揚的2010年,剖析台灣司法制度在執行死刑上尚存在的缺失與不健全,讓大家深思以暴制暴之下暗藏的問題。本書提供一個空間更寬廣的思考平台,讓社會大眾能以更多元的角度來衡量生命的重量。本書分為三部分,開闢這個議題更寬廣的思考路徑:第一部 思考死刑議題不是非黑即白。它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也牽動深刻的情緒。第一部分的三篇文章,都有著迴旋往復的辯證,如同舞蹈一般......。從作者自己的對死刑議題的深刻思考,到與一位只想知道何謂愛的真諦的死刑犯,作者讓我們看到死刑議題最不為知的一面,讓死刑與廢死之間的思考空間舒展開來。第二部 行動2010年是關鍵的一年,法務部長因堅決不執行死刑而下台,國內死刑議題於是以前所未有的討論熱度浮上檯面:在這槍聲響起的時刻,作者不再有舞蹈一般的舒緩了,換上來的是與時間賽跑的急切......作者在一整年中,緊緊跟隨著一連串發燒的新聞議題的脈動與發展,寫出了一篇篇發人省思的文章。第三部 見證死刑令在下達之前,經過了哪些程序?是否每一個案子都真的被好好地對待?媒體是否有中立、如實地處理這些案件?司法制度與媒體,都是與民眾每日生活密不可分的角色,人民的生活受到司法制度的保障,一方面也受到媒體的觀點所影響。在對死刑思考的同時,作者也提供她的細膩觀察,把法律與媒體的現實呈現在我們面前。司法制度與媒體,都是與民眾每日生活密不可分的角色,人民的生活受到司法制度的保障,一方面也受到媒體的觀點所影響。影響一環扣著一環,作者細說了目前司法制度在執行死刑這件事上仍有的缺失,也透過豐富的資料蒐集,詳實剖析了媒體對死刑議題的觀點,讓社會大眾能看清媒體所建構出來的死刑輪廓,並對死刑的看法更加明確與清晰。
十年後的世界(新版)
No investment,No future!未來的世界只有「輸」或「贏」,絕無中間地帶!也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對於世界上正在發生的變化,你是否真正將它當作自己的問題,並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你是否擁有積極的心態接受這些變化?為了獲得變化所帶來的機會,你是否正進行具體的準備工作?就在今天,知識的爆發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變化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這些變化並非只是屬於一小部分人的「專利品」,隨著這些變化飛速地商品化,個人、組織以及共同體都將經歷一場巨大的混亂。這場混亂所?生的最終結果就是,競爭將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激烈程度。能適應這種激烈競爭的人,將擁有無比的財富與榮耀;而無法適應的人,將在後悔和貧困中度過餘生。掌握著選擇權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韓國著名經濟學者孔柄淏以其直觀與洞察力,對世界的當前的變化提出警告與建言,本書想傳達的不過是一個簡單的訊息:「現在已然發生,並且在未來十年間將愈發明顯的世界變化到底是什?? 對於我們而言,這些變化又將?生怎樣的問題?」本書共分兩部,第一部分析世界當前的變化及未來趨勢,第二部則分別就個人、企業、家庭與國家,如何面對未來急劇的變化做好萬全的準備,給予實際的建議。
告別富裕流感
在醫院診間裡,醫生將診斷結果告訴一名外表出眾、穿著昂貴的女患者。「妳的身體沒什麼毛病,」他說。但他的病人不太相信。「那為什麼我感覺這麼糟?」她問。「我已經擁有大房子,全新的汽車,新的更衣室。而且工作才剛獲升遷,大夫,為什麼我感到這麼慘?你能開藥給我嗎?」醫生搖搖頭說,「我恐怕無能為力,」他答。「妳的症狀無藥可醫。」「到底是什麼毛病,大夫?」她警懼地問。「富裕流感,」醫師嚴肅地答。「這是一種新流行病。它非常容易蔓延。雖然可以治癒,但並不容易。」當然,此場景是虛構的,但症狀的擴散是千真萬確的。威力強大的病毒已經影響到美國社會,威脅到我們的荷包、友誼、家庭、社群,以及我們的環境。我們稱這種病毒為富裕流感,因為美國是這個世界多數國家的經濟典範,所以這個病毒在早幾年已經蔓延到各大洲了。富裕流感的警訊被提出來,不過幾年,全球大蕭條就來了。真準呀!這本書有如先知,預告了我們如今的處境。本書由獲獎無數的節目製作人約翰‧葛拉夫(John de Graaf)與另兩位永續經濟先驅,根據他為公共電視拍攝之同名紀錄片:「富裕流感」與「逃離富裕流感」內容撰寫而成,該節目在美國超過一千萬名觀眾觀。藉由疾病的巧妙譬喻探討社會議題:社會對物質之病態追求,導致對健康、家庭、社區與環境,造成嚴重傷害。幾位作者檢驗了富裕傳染病的起源、演變與症狀,更重要的是提出可能治療方法與策略,以期幫助我們重新建立家庭與社群並恢復對地球的尊重。
慾望之石
《盧安達飯店》原著作者新作美國圖書館協會注目好書權力、謊言、愛情交織的鑽石夢你擁有幾克拉的夢?預備以多少代價得到它?揭露權力爭奪、追求安穩生活,與幸福愛情的全球鑽石夢!地球上一塊普通的礦石,足以讓三個家庭一輩子衣食無缺、占有一個國家百分之六十的出口總額,並使其陷入軍隊與戰爭的無窮浩劫,且同時讓所有的愛情因此得到保證。若要獲得幸福之鑽,代價是牽扯至少七個國家,因饑餓、疾病與屠殺而死亡的兩百多萬人;販售鑽石的獅子山共和國革命聯合陣線事件裡,吸食大麻的士兵,為了阻止村民投票,揮著開山刀砍掉數千村民的手掌與手臂。從非洲的「血鑽石」地區、打磨鑽石的印度童工、北極圈礦場、巴西的非法採礦地,到戴比爾斯的倫敦總部,本書尋找鑽石真諦的大膽報導,揭露了一顆小石頭能凝聚的最大夢想──這是以鐵一般的權力現實,以及血汗淚水換取的真實故事。
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 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
全球化風潮下的東亞大都會面貌豐富,瞬息萬變,既繽紛絢爛也躁動不安,既熙來攘往也虛無孤單。作者以香港、上海、台北為座標,勾畫東亞都會複雜的結構,並探問文化身分想像的種種策略。全書結合文化研究與敘事、映像、文化理論,探討都會人在全球化空間、文化尋根、懷舊想像、都會連結等選項間演繹、辯證和行動的可能。全書橫跨文學、文化、政治、社會、經濟、空間研究等層面,資料翔實,論證周密,誠為跨學科研究的最佳示範。作者眼界既廣,見解亦深,對當代東亞都會的魅力與張力,因此有了最為動人的觀察和詮釋。
流浪的歷史
米蘭.昆德拉說:「一個想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的人是不幸的。」「流浪」並不代表浪漫和自由,而是意味著離開熟悉的故土,意味著不堪回首的昨天、顛沛流離的今天和沒有希望的明天。從中世紀被視作「天堂守門人」的「基督的窮人」到反秩序的無依靠者,從時而有小偷行為的沿途找工作者到依靠乞討在各節日活動穿梭的年輕人,這些流浪者引起的社會反應始終是雙重的,互相矛盾的。社會一方面提供施捨,試圖善意地提供重新融入社會的管道;一方面又透過苦役、禁閉等措施對他們進行無情的鎮壓。作者以時間為線索,介紹「流浪」在法國的演進,理性分析流浪現象產生的原因、各個時期的特點、當局對策、社會看法等。米蘭.昆德拉說:「一個想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的人是不幸的。」流浪者的的流浪不僅是地域上的,由於所受的排擠和歧視,更是精神上的流浪。
解決棘手問題
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和最困難問題的突破之路 我們解決問題的最普遍方式——在家?、在工作崗位、在社區、在國家和國際事務上——是使用我們的專業技能和權威並應用一些零碎片斷、久經測試的「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s)。但是,這種做法只適用於簡單、熟悉、無爭議的問題,卻拿複雜、不熟悉、有爭議的問題一點轍也沒有。只是我們所面對的問題質量都在變,如果我們還拿普通方法來解決這些質量俱變的問題,有很大的機會是問題會陷入僵局,再不然,就是以武力來打開僵局。所以,我們都需要學習另一種比較不尋常的方法。 亞當.卡漢(Adam Kahane)曾經協助許多國家的領袖解決了一些全球最棘手的問題。他在學校唸書和剛出社會時,就擔任顧問和分析師,提供企業和政府一些專家意見,在這階段,他非常迷信「任何問題都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接著,風雲際會,竟然在南非政權脫離「種族隔離」的當口,很意外地受邀協助主持許多問題解決會議,從此,他“捲入”了一連串非比尋常、高衝突、高賭注的問題解決之論戰:譬如,內戰期間的哥倫比亞、政經體制解體期間的阿根廷、遭逢「種族滅絕」內亂之後的瓜地馬拉、以色列與巴基斯坦的紛爭、北愛爾蘭、塞普勒斯(Cyprus)、和巴斯克地區(Basque Country)等的建國運動。長期浸淫於這些情境,他學會了如何創造環境,讓與會人員自己產生創意並設計出新的解決方案或答案,縱使當時的會場氣氛非常僵持、充滿了挑戰。在這本書?,亞當.卡漢就是要告訴你這些故事和他如何提煉出那「簡單但不容易」的問題解決方法——一些我們都應該學習並使用來解決棘手問題的秘方。 亞當.卡漢使用一些發生在家庭、企業、政府、和非營利事業的實例,來探討了個人和系統轉型之間的關聯,並告訴我們如何脫離「禮貌性談話」、「官式聲明」、「制式辯論」和「防衛心態」,進入深層和有生產力的對話。這本書很迷人、很親切、很能激勵人心、很實用,它提供我們一條務實又充滿希望的未來道路:以開放的心胸、理智、情感、和意志來談話和傾聽,以創造有深度和永恆的改變。 這本書很迷人、很實用、很能激勵人心,它提供我們一條務實又充滿希望的未來道路:以開放的心胸、理智、情感、和意志來談話和傾聽,以創造有深度和永恆的改變。 一位布衣公卿的傳奇故事: 本書告訴你,作者如何使用「情境劇本分析法」(scenarios)這種企業策略規劃工具,為南非解決「種族隔離」問題、為阿根廷重建社會制度、為瓜地馬拉平緩種族滅絕悲劇,並斡旋於全世界衝突最激烈、歧見最深的地區,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巴拉圭、加拿大—魁北克、北愛爾蘭、哥倫比亞、巴斯克地區… 作者以「平民」身份週旋於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協助過各國政府、企業、社團解決棘手問題。本書告訴你,如何以開放的心胸、理智、情感、和意志來談話和傾聽,以創造有深度和永恆的改變。
新移民婦女、中學生與大學生:對當代中國人?
在好萊塢及港片夾擊下, 國片生存空間越見狹小, 但是仍有一群人, 願意無私地付出, 用心去完成一部電影創作, 儘管外在環境困頓, 也堅持做好台灣電影! 作者感動於這群相識於市井, 結緣於生活的電影人之執著與投入, 全程跟蹤不見不散兩部電影拍攝, 鉅細靡遺紀錄幕後製作與花絮, 將所見所感, 透過感性文字道出台灣電影工作之艱辛, 希望能得更多人之迴響與支持. 蔡明亮與李康生的電影, 其實也不是那麼抽象難懂! 國際電影界肯定這兩部電影之創作深度與藝術價值, 頒予大獎, 反觀國內, 導演跟演員要上街賣票, 讓人唏噓感嘆...... 內頁雙色印刷, 穿插多幅劇照並收錄兩部電影劇本, 以及導演與工作人員專訪
面對未來最重要的50個觀念
跨入二十一世紀,在經歷政治與經濟的混亂震盪後,台灣社會原有的價值體系崩解,並在內向瑣碎的爭論中喪失了面對未來的準備與宏觀的視野,憂心忡忡的知識分子面對此一現象,毅然慷慨陳詞期能振聾發聵。「沒有關懷,不會有視野。」從台客說到企業文化,作者自生活細節中觀照社會現象,旁徵博引中外歷史,從意義之海的滔滔洪流中,揀取如砂金般閃耀微光的觀點,在現今價值紛亂、速食淺薄的社會中提供一點指引,期許讀者以開闊的視野與胸襟,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
十年後的中國
中國將成為世界的工廠?還是將成為世界的市場? 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百分之八至九、五十萬家外商投資企業、每年外商投資額五百億美元……十三億人口的中國以過去二十年間的高度成長為基礎,蓄勢待發地崛起於世界的中心。面對著懷抱「立足中國、為了中國、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之野心的巨大中國,我們該如何準備? 《十年後的中國》對正計畫進入或已經進入中國的企業CEO及實務者來說,是一本珍貴的未來策略指南。本書作者朴漢真在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上海貿易辦事處次長,是一位在中國經濟理論及實務上深受肯定且能力卓越的專家,也是韓國企業界數一數二的「中國通」。不同於一般著重於「中國對我們是威脅或是機會」預測和探討,而幾乎不曾謹慎思考過未來中國經濟將會變成什麼樣貌,以及企業為了能在中國生存下去、該預備什麼等等的書籍,本書以正在變化或有變化跡象的明顯徵候為根基,以描繪中國經濟各領域精密地圖的心態,從客觀角度透視中國未來的樣貌,而且更進一步具體而詳細地一一指出企業、個人及群體該如何計劃生存策略。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韓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我們或可對身旁經濟巨獸有多一份的了解!本書中沒有如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或日本的中國專家宮崎正弘《人民幣大崩潰》等悲觀論,但也並不是一味的樂觀。拋開對中國的過度期待及毫無根據的危機感才是本書的主要意圖,重要的是拋棄成見而接受其真正的原貌。有智慧的人處於危機,也會找到其中隱藏的機會。如果能夠擺脫對中國的二分法式黑白論,將可消除模糊不清的期待以及毫無根據的危機感,由此自然顯現出中國的真實面目。中國,不是威脅也不是機會,善用即為良藥,誤用即為毒藥。從這個觀點來說,本書既是為了預測十年後中國,同時也是為了從正確的角度來觀察現代中國而寫成的。如今中國不只是企業界的活動舞台,也已經成為全體國人的共同關心對象,由此觀點來看,對一般讀者而言,本書也是一本正確掌握中國現在與未來的參考書。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
繼《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 美國普立玆獎得主最新力 作 雄踞《紐約時報》排行榜四十週 《華盛頓郵報》、《出版人週刊》重量級暢銷書 2003年 沙塵暴從內蒙古越過台灣海峽侵襲台灣 2004年 南亞大海嘯奪走22萬條人命 2005 年 卡崔納颶風侵襲紐奧良引發世紀大遷徙 . . . 20XX年 地球村大崩壞? 人類文明將在我們手中終結? 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第一次面臨全球崩壞危機,在這相倚為命的地球村,竭澤而漁只會帶來衰亡,我們必須避免災難性的決 策失誤導致自我毀滅。 21世紀不應是文明的盡頭 全球每年2億5000萬人遭受天災肆虐,許多天災其實是人禍迫使環境反撲!我們的環境問題與資源短缺猶如定時炸 彈,不到五十年勢必引爆! 未來二十五年內,維繫地球生態的熱帶雨林可能被砍伐一空。 未來幾十年內,海洋魚類將被捕撈一空,甚至滅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也將用盡,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將到達極限。 未來五十年內,全球暖化情況將愈來愈嚴重,地球持續發高燒,使洪水、颶風等天災發生機率大增;許多野生動植物 物種將瀕臨絕種,甚至永遠滅絕。 如果我們立即行動,人類社會可以不走上崩壞之路! 為何一個個輝煌璀璨的文明竟淪為陰森詭異的廢墟? 這種文明的魅影不但教人歔欷不已,更令人百思不解,如吳哥窟、叢林中的馬雅城或矗立在復活節島的石雕巨人。每一個 眼見這些文明遺蹟的人,驚異之餘都不免思忖:今日的摩天大樓,會不會有一天湮沒於荒煙蔓草間? 在全球化的世界,牽一髮而動全身,任何一個社會毀滅,都會使其他社會受到衝擊。當一個社會的人口、資源消耗和廢物累積都到 達頂峰,對環境造成的衝擊最大,超過環境所能承載的極限,社會就會盛極而衰,迅速走上衰亡的末路。 文明大崩壞絕不是意外災難,因我們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 戴蒙以令人驚嘆的歷史知識,洞視人類文明的本質與幽微之處,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進行完美的結合。 ──羅賓森(James Robinson)/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 戴蒙在其榮獲普立茲獎的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中,討論何以西方文明能發展出掌握世界的科技和能力;現在,他將 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過去偉大文明崩壞的原由?這樣的歷史能讓我們得到什麼啟發? 延續《槍炮、病菌與鋼鐵》放眼全球的觀點,戴蒙於本書進行一系列精采的歷史/文化論述,從史前時代玻里尼西亞人在復活節島 發展出的文化、美洲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所締造一度輝煌的文明、馬雅文明的殞落,乃至中古時期維京人在格陵蘭的繁華與凋零等,深入探索其崩壞之因,也對現代 社會進行一番精闢的分析。戴蒙找尋遠古社會災禍的根源與型態,也讓我們預覽未來人類社會大崩壞的情景。他明言,如果我們短視近利、自私自利,繼續揮霍這個 地球的資源、忽視生態環境警訊、輕忽人口遽增問題、過度砍伐森林,末日很快就會到來。他提綱挈領地為我們歸納社會敗亡的五大因素,即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 變化、人口成長速度過快、與貿易夥伴關係生變,以及來自敵人的壓力。然而,他也說明,並非每個社會一旦遭逢這些打擊都在劫難逃,也有成功蛻變、重新站在世 界頂峰的實例。 為什麼一個社會的環境比起其他的來得脆弱?為什麼有的社會拚命往死路走,有的社會就懂得懸崖勒馬、改弦易張?今天,一些人 類社會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因而家園殘破、生靈塗炭,例如盧安達和海地發生的悲劇,而中國和澳洲就知道痛定思痛,力圖變革。又如美國──這世界數一數二的強 國,儘管目前看來富足繁榮,似乎有享用不盡的資源,生態警鐘已經響起。即使那景色如畫、宛如人間天堂的美國蒙大拿州,也已經危機四伏。我們應該在經濟、社 會和政治方面做出什麼抉擇,才能確保我們的社會不會燈枯油盡? 《大崩壞》一書格局宏大,說理清晰,鞭辟入裡,多有戴蒙的肺腑之言,可說是二十一世紀全體人類的求生之書。 & 得 獎 紀 錄 ‧2006年2月份中國時報開卷(一週好書榜) ‧金石堂強力推薦(2006年2月) ‧誠品強力推薦 (2006年2月) ‧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2006年科管百大好書TOP 10) ‧國家文官培訓所96年度每月一書(十一月份人文關懷類) ‧金鼎獎96年度(入圍:最佳翻譯人獎) ‧金鼎獎96年度(個人獎最佳翻譯人獎) ‧第四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銀籤獎) ‧英國泰晤士報評選十年來最好的100本書(100 Best Books of the Decade) ★ 賀本書獲金石堂年度 十大影響力好書! ★ 賀本書獲 2006 年政大科管百大好書評選 TOP 10 殊榮! 《紐約時報》重量級暢銷書(非文學類) 《紐約時報》:上榜34週(Hardcover,2005年1月至11月13日止),連帶使得《槍炮》再度上榜 (平裝版43週,2005年1月至11月13日止)。 《出版人週刊》: 非文學類進榜10週(精裝本)。 《華盛頓郵報》:進榜11週(精裝本)。 平裝本發行日:2005年12月27日(美國);2006年1月(英國)
我最寶貴的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你生活中最寶貴的,你會怎樣回答呢?是否想到一些物件?一些你買過或者想買的東西?還是一些人? 二十歲的彭鳳玲用僅有的一條腿移動身體,發球、傳球,認為世上最寶貴的是:青春 自從七歲摔了一跤後,玻璃女孩海英就輟學在家,她說最寶貴的是:讀書 紅霞沒了母親,父親沉默寡言,她最寶貴的是最有耐心的好朋友:日記本 七歲的小星星,每天翻山越嶺賣竹竿,為的是讓他最寶貴的:碗,每天都滿滿的 你最寶貴的是什麼? 這本書裡的每個小故事都是一步一腳印的真實故事, 邀請每個人反思何謂擁有,激發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關懷。 一九九八年,香港樂施會職員訪問過幾個中國西南的農民,問他們最寶貴或最珍貴的是什麼?原因是什麼?這是了解當地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的一種途徑,也是一種有用的教育工具,讓身處富裕地區的居民認識貧窮問題。二○○二年,上海愛的教育研究會發現這個意念很有趣也很有啟發性,便組織少量學生幹部到安徽、江西和延安做一次試探性的調查,結果是出奇地好。於是在二○○二和二○○三年寒假,分別再有近三萬和十萬名學生,在全國各地進行第二和第三次「我最寶貴的」調查…… *本書榮獲香港第十七屆中學生好書推薦讀物 *本書榮獲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推薦優秀圖書
未來史
「傑出地運用過去的預言與預測,讓我們從中挖掘出先人的恐懼與希望。」──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 「以大眾體裁撰寫的優秀傑作,宛如電視紀錄節目般的寓教於樂的技巧。」──加拿大《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 本書是一部探討人類如何去預知未來、想像未來的「預言及未來想像史」。作者大衛.威爾森(David A. Wilson)以歷史學家專業的角度,針對歷史上種種關於未來之想像,例如︰世界末日預言、基督耶穌復臨說、科技帶來的諸多影響、優生學狂熱……等等,為讀者勾勒出一幅脈絡分明的輪廓。透過本書,你也會進一步了解︰先知這個具高度風險的角色,是如何企圖無誤地占卜尚未發生的重大事件,又因此產生了那些可笑的結果。而那些書寫未來的文學家、宗教世界裡的激進份子、信奉烏托邦主義的人們,又是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態期待未來。
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
本書與作者邁可‧布若威的生平已經成為社會學歷史上的一則當代傳奇。 1947年當布若威在芝加哥城南方的機械廠開始工作時,赫然發現這間工廠是另一位社會學家唐納德羅伊在1944年的工作場所,此一跨越三十年的機緣,使本書能夠比較美國工作現場從「專制」到「霸權」體制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勞工研究的經典作品。邁可‧布若威從此展開長達二十年的工廠研究:在匈牙利與前蘇聯的工廠作過工,並在2004年成為美國社會學會的會長;其「生產政治」理論廣泛的影響了當代台灣與中國的勞工研究,而源起於人類學參與式觀察的「擴展個案方法」,也成為重要的社會學方法論之一。 2004年中,布若威位製造甘願的中文版作序;與本書相隔三十年後,再度回到當年的芝加哥工廠,這位當代馬克思主義大師回首前慶,絕對值得對勞工議題與社會科學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回味再三。
現代人的天命—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蕩
誠如Heidegger 所言,現代科技是人類的天命(d e s t i n y),不論好壞與否,我們都無法擺脫與它的密切關係。而現代社會中,科技至上的意識型態更主導了文化與消費,改變人類的互動模式,形成了新的統制現象。但藉著對應外在環境制約的思想與認知,人類也掌握了科技的可能性,使社會結構朝「個體化」的方向發展,人類得以自我參與、形塑整個世界,如此所展現的才是真正的天命,並非逆來順受的宿命。本書作者即透過對當代社會的觀察,以明顯或隱晦的手法,搓揉「個體化」的核心觀念與現代社會的現象,點出了現代人所應共同思考的問題。
狗紀年的二十個備忘錄
本書作者身為世界銀行歐洲部副總裁,有許多機會走訪各國領袖與民眾, 本書奠築了視野的高度與廣度。他由各種事例與趨勢歸納出,人類必須在劇烈變動的未來二十年中共同解決二十項重大的全球課題。作者更以「狗紀年」(dog years) 的概念強調:每錯失一年解決全球課題的時機,就會造成延遲七年的效應──我們的下一代不是直接受益,就是成為犧牲者。這二十項全球課題分為三大類:.全球公共資源課題: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漁源枯竭、森林砍伐、水資源匱乏、海洋安全與污染;.全球社會經濟課題:貧窮、恐怖主義、全民教育、傳染病、數位落差、天然災害;.全球法規控管課題:稅制、生物科技、金融架構、非法毒品、貿易投資、智慧財產權、電子商務、國際勞工與移民。現行的社會體制和國際體系在因應這些重大變化已經顯得力有未逮──也就是說,我們面對的全球問題發生在現在與未來,所運用的解決方法卻仍停留在過去──而這遠非改革既有體制所能補救。那麼解決方案為何?作者提出由政府、企業界和公民社會代表組成的「世界議題網」的創新構想。網絡內外的成員都要承擔「世界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因為狗紀年的時鐘正滴答答大步推移。
香港經濟:非經濟學讀本
本書輯錄三十年來散見於香港學院和學院邊緣刊物的中文文章。這些文章對認識香港普及文化甚為重要。有必要指出的是,我們在此無意建立「學術界與非學術界」或「英文與中文」等二元對立的關係。因為到了九十年代,本地學者或出版中文文化研究著述,或把國際學術期刊中發表過的英文論文譯成中文,二元式的劃分已變得模糊。我們認為,本地討論普及文化的文章即使不是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但它們提出的問題及其分析,不乏洞察力,甚至已反過來給學術研究帶來靈感。可以說,本書的文章與學術論文之間存在互相補充、而不是互相排斥的關係。
生活或生存:反對人類成為市場要素
在這個全球化趨勢銳不可擋的時代,我們提出「人性價值」的觀點,的確顯得相當激進。人們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不斷提高消費或促升股價嗎?我們真的是經濟學理論中,只重視「成本效益分析」的「經濟動物」嗎?作者將抽絲剝繭地為您解答這些問題。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受到威脅的人性,主要著重在現況分析,對現狀的批判精闢入裡,揭開了政治、經濟主導人們生活的悲劇,作者並不是提出一大堆理論隔靴搔癢,而是舉出許多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的實例。第二部分:我們如何生活,則提出「應然」的生活態度,讓人用雙『B』方案:教育和公民社會,來擺脫這種無助的宿命。本書為德國政治教育中心的推薦書目(推薦給全德國的社會科學教師及媒體人士)之一,《新蘇黎世報》也將此書譽為:「最值得現代物質化社會深思的人生哲學」。
移動在瘟疫蔓延時
對個人來說,移動不但是基本需求,更是一種慾望的呈現。在安土重遷的時代,移動有各種不同的面貌與定義:出門、出差、旅行、遷徙、漫遊、流浪、朝聖、移民,但是,這些不同的面貌與定義在近兩百年來日益混合。 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冷戰結束,使人類的移動第一次真正達成了全球化;網路的興起,使人類的移動第一次真正超越了軀體的限制。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年,戰爭的烽火再起,SARS的病毒形同瘟疫,於是,我們發現,新的壁壘即將以各種面貌重新架構,我們未來的移動,又將出現新的形式與內容。 本書含別冊,共分為八大部分,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份「移動的感覺」,從不同文學作品的摘錄及圖像穿插,勾勒出因為移動而產生的各種感覺。移動,可能是為了尋找內心的聲音、可能是一局意志遊戲、也可能是告別一切、走進虛無.com。藉由文學的精準描繪,我們得以進窺移動的本質。 第二部分「移動的歷史與文化」,以時間軸的方式整理了人類移動與歷史、文明發展的關係。「移動」的對照面是「根著」,王志弘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面向,探討了兩者的互動關係,及影響它們的結構性力量。此外,並比較了台北機車、北京自行車、香港地鐵三個城市不同交通工具所帶來的迥異移動文化。 第三部分「移動與時間及空間」,對移動所帶來的時空認知之改變進行反省。因為移動的頻繁及各種工具的演進,使得我們對原有的空間距離喪失敬畏之心;而一昧地追求速度,亦致使我們忽略了許多只有發生在過程中的美好感覺。另一方面,我們也探討了城市與家這兩處人類的主要根著處。 第四部分「未來的移動」,楊子葆首先介紹了法國史特拉斯堡的交通革命,街道回歸於人,實踐了人性、社會公平與環境生態的價值,是新世紀城市的移動典範。接著,從網路世界,以及小說、電影等科幻作品裡,我們更看到了充滿想像力的各種移動。 第五部分「移動的人」,藉由影像及訪談的方式,呈現社會中各種不同移動的人的面貌及心情。此外,還有張大春談中國古代士人的流離遷徙,褚士瑩介紹西方一個對移動有著狂熱夢想的發明家。 第六部分「移動與閱讀」,推薦與移動有關的書籍與網站,供作讀者延伸閱讀。網站的內容,在刮開本書封底摺口的密碼後,即可上網查閱。 第七部分「移動的體會」,包括了朱天心、歐陽應霽、胡晴舫、李欣頻等人對於移動的感觸。分別從步行、交通工具的轉換、異質社會與移動的浪漫化、移動的物件等角度,體現了移動的各種想像。 別冊部分「移動與傳染病與SARS」,我們首先介紹了傳染病與近代中國的關係,以及因為人類移動所帶來的疾病與死亡。接著,我們提出面對SARS應有的正確觀念,並嘗試從卡繆《鼠疫》這本書中,找出遭遇瘟疫苦難時應有的態度。同時,我們也為被隔離的人,提供一些隨遇而安的視野。
我的家缺角了:一個心理治療師的觀察
家,人生的避風港。當你人生失意、困厄時的最佳去處。但是當家庭出現性虐待、家庭暴力、兒童受虐、老人遺棄時,原本和諧的家庭就出現了缺角。破碎的家庭如何修復?殘缺的親情如何彌補?
30分鐘教你錢多事少離家近
瓊‧萊絲以各知名企業主管面試及成功謀職者的經驗,告訴我們如何書寫一份具個人風格且出色的履歷表,讓我們在短短30分鐘內獲得雇主青睞,覓得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差事。
地牢
世紀大綁架 一九九六年三月,德國大富豪暨知名學者楊.菲力普.李茲瑪遭人攻擊綁架,囚禁在地下室長達三十三天,於其家人支付德國有史以來最高額贖金三千馬克(合計五億餘台幣)之後獲釋。本案轟傳一時,曾經被稱為「世紀大綁架」或「華麗綁架之最」,而幾次交付贖金的過程亦驚險萬分,非當事人不能體會。 李茲瑪在歷劫餘生後,親筆撰述綁架前後的親身經歷,將自己的抽離為敘事中的人物,多次面臨生死關頭,皆以攝影鐘頭般的反思,忠實呈現,直追好萊塢驚悚電影現場。再加上李戡瑪係歐陸知名學人,具有超人一等的學術素養,娓娓道來,不但不落入尋常受害者自憐自艾的俗套,反而昇華成檢視人類道德困境的哲理探討。 「地牢」棄絕了哀怨悲戚,冷靜分析,有如分為三個章節的後設小說,就像迴旋樓梯一樣-第一部分簡要敘述事發經過,即使事過境遷還是緊緊地扣人心弦;第二部分則根據時間順序描述地下室的囚禁經驗;第三部分則探討歷劫歸來後,揮之不去的驚悚陰影。 作者簡介 楊.菲力普.李茲瑪,一九五二年生,德國漢堡社會研究院院長,艾諾.史密特基金會主席,曾協同出版艾諾.史密特文集巴菲德版本以及克利斯多.馬.衛蘭「政治論文集」,現擔任漢堡大學教授。
新台灣人的心
探源和眺望 台灣人心的「探源」從《探源台灣的心》拉開序幕,探源的歷史短可以十七年,長可以一百年甚至四百年,也只有用長時間的脈絡來理解不同族群和新舊移民對他們原鄉的緬懷和認同,以及這些不同原鄉認同脫胎換骨成為「國家認同」的快慢,才能以更容忍的心胸來認識彼此的過去和接納彼此的現在,從而去共同打造一個大家都可以安身立命的國家。 台灣社會和人心的「眺望」,指的不外乎是台灣的國家發展必須面對的種種新挑戰,這包括建構四大族群共同的國家認同、憲政民主的改革和落實,和國家主權的維護。 台灣對中國相對等的立場要堅定,國家的定位和格調要守住,中、台兩邊要多溝通、多了解。兩岸的「結」不能讓有歷史包袱的上一代來解決,也不必急著把責任全交由這一代來承擔,倒可不妨留給或許更有創造力的下一代去處理。 作者簡介 蕭新煌 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主持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總統府國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