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照你:埔基愚人們的在地化長照故事
老年長照是未來10年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關鍵議題。 埔基「愚人之友」15年來愛的行動與實踐: 長輩們在熟悉的環境裡,由有共同語言的在地照服員陪伴, 這不只是國際潮流,也是最理想、自在、溫暖的老年生活。 & 老年長照,是未來10年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關鍵議題。 & 臺灣到2025年,老年人口將突破總人口比例的20%、超過470萬人;10年內有長期照護需求者預估將高達72萬人,然而長照人力卻嚴重不足。 & 打造「在宅安老,在地老化」的臺灣長照典範。 & 埔基「愚人之友」創立15年來已建立起各種造福偏鄉的長照模式,包括:讓每位長者都享有尊嚴、健康及平安的生活居家服務;類似褓母、提升家庭支持系統,減輕照顧者負擔的家庭托顧;增加長輩社會參與,以達到延緩退化的失智日照中心;鼓勵長者與他人互動,降低獨自在家之危險與孤寂感的失能日照中心;營造像「家」的環境,讓失智長輩在支持性的環境中依自己的步調,安心生活的團體家屋等。 & 關心長照問題,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 & 不用花大錢在硬體建設,長者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還能預防與延緩老人失能或失智症惡化,這是節省資源又減低負擔的「在宅安老,在地老化」照護模式;埔基「愚人之友」的在地化長照不只因應國際潮流,其人力資源的培育與資源整合的經驗,更足以做為臺灣地區長照發展的借鏡。每個人都應該關心,如何讓家人與自己未來也接受這種有溫度的照護,幸福老去。
老年社會學
2012年,本書作者撰寫《老年學概論》。2013年編輯《老人心理學》,以正向心理學的角度說明老年的「心」是多麼豐富。這本《老年社會學》分析老年在各種社會力量中生存及參與。 全書六篇12章,分析社會學最重要的主題:文化、關係、組織、制度、問題與因應。各章的標題都有一個「化」字,化是一個過程,是漸進的過程,如同老人的老化是過程;針對每一章的「化」,標題中還有一個直接相關的概念是: 1.老化與性別 2.高齡化與社會變遷 3.文化與傳統 4.資訊化與全球化 5.家族化與關係 6.社區化與休閒 7.社會化與生涯 8.組織化與進退 9.制度化與宗教 10.商業化與機構化 11.階層化與歧視 12.公共化與政府 每一章都有三百多字的引言,介紹全章的特殊性、主題與重要性,每一節都是老年社會學不可不知的子題,不僅呈現老年社會學的全貌,對「社會學」的主題與核心觀念也可以有全盤認識。各章介紹三十多個理論,又用二十多個圖表及最新的資料加以說明、解釋與整理。
後青春:優雅的老
什麼叫老?我從來沒聽過。從容、自在與智慧,才是熟齡選擇。我希望可以老得有價值,有尊嚴,老得充滿智慧。我希望,到老都還保有魅力,還能享受愛與性。我希望跟摯愛的人一起走下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盼望,當我老了,我已實現了我大部分的目標;回首看我走過的每段路,都是笑著,都是釋然,沒有一絲遺憾。我也希望在閉上眼睛之前,把遺囑交代清楚,該準備的,都已準備好。我是如此熱愛人生。不是怕老啊,只想要盡情品嘗生命中美好的每一天。最後的最後,在我的靈堂上,愛聽古典樂的我,希望能有一支交響樂團,為我奏一曲〈我不想走〉。46歲時,為了孩子的教育,丘引帶著兒女遠赴重洋,展開新的人生。如今即將面臨60大關的她,藉由這本書,為自己與讀者寫下了最詳細務實的老年規畫。大至老後的經濟來源、醫療需求、心靈依託、自我實現,生活細節如是否需要伴侶、該存多少老本、生病誰來照護、遺囑如何預立,甚至面對現實衝擊時的自我療癒與調整,都提供了清楚的方向,樂觀而深具啟發,讓人更能從容準備老後生活,也一掃台灣社會對老年的傳統看法,展現了幸福熟齡的美好可能。本書特色★坊間老年書籍總讓人讀了心情沉重,這本《後青春--優雅的老》卻跳脫以往思考,從「心」出發,讓人看見一個自由自在的美好晚年。★丘引的幸福熟齡祕訣:◆ 女性平均餘命高,該如何面對「一個人變老」?◆ 什麼時候該開始寫遺囑,才不會措手不及?◆ 當老年人口超越青壯年人口,與其等待政府措施,老年人還能為自己做什麼?◆ 一個人老,一群人一起老,差別在哪裡?◆ 幽默和正向思考,讓你開心變老。◆「養兒防老」還是「以房養老」?◆ 賣掉大房子,換買小房子,實際又迫切!◆ 練習問自己「你喜歡什麼?」「你要什麼?」「你需要什麼?」◆ 兩情繾綣,不分年紀,再老也可以談戀愛。◆ 培養興趣,終身學習,是預防失智的最好辦法。◆ 陪伴不侷限血源,老年,更應多交朋友。◆ 學習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幾歲都不嫌遲。◆ 有想做的事,立刻去做!◆ 不要告訴自己該退休了,想工作到幾歲就工作到幾歲。◆ 優質的生活態度、陪伴、信仰,支持老人的精神生活。
人生60才開始的43個方法
弘兼憲史談「活躍老化」以《島耕作》系列漫畫與《黃昏流星群》短篇作品集大受歡迎的漫畫家暢談黃昏世代的「覺悟」與「自立」歷史上無數人期待、渴望的「長壽」,如今愈來愈容易實現。但也產生很多問題。以《島耕作》系列漫畫與《黃昏流星群》短篇作品集大受歡迎的漫畫家弘兼憲史已年過六十,在本書中,他分享了許多精彩又深刻的觀點:◇ 老年期的用錢之道◇ 中高齡族群的戀愛現況◇ 享受「成年人的畢業旅行」◇ 支薪義工的提案◇ 在安養院開心度日的小祕訣◇ 失去「感動」是一大危機◇ 在家度過最後時光的選擇◇ 跨越世代的交流……弘兼憲史根據個人的經歷與體驗,透過文字與同世代銀髮族分享,邁入耳順之年後,如何建立「老年」的自立與自律、對人生的覺悟、享受人生、學習新事物、做選擇與面對生死等議題!他的核心觀念是「成為備受敬愛的老人」,以此經營人生,更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持續寫作,從事社會的關懷。在已開發國家中,日本與我們在文化、地理、價值等最接近,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在作法與經驗上,值得我們參考與吸收。本書特色本書強調六十歲是人生重要轉捩點,內容簡要、文字清楚、觀察深刻、建議具體可行,讀者易讀易懂。
熟齡經濟學~淺釋Gerontonomics
台灣從1993年起,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未來數年將是戰後嬰兒潮大量開始退休的時期。總體以及個人的經濟生活將有重大的變遷。民生幸福的保障、經濟成長的延續,就看如何開啟熟齡經濟時代。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政府、企業、熟齡族,大家都應作好準備,因此本書是不可不讀的重要參考書籍。本書特色具有前瞻的思維:本書以前進的眼光幫助讀者能瞻望並預測未來的發展,除了幫助讀者為自己做好未來退休的規劃預備之外,另外也幫助從政、商業、教育人士掌握未來銀髮族的社會發展與市場需求。深入寬廣的內容:本書闡釋了高齡化社會中,熟齡長者及其家庭將面臨的諸多經濟問題,包括了銀髮族最關心的退休規劃、醫療保健、食衣住行、……等生活和育樂的安排。實際生動的案例:文中講述了許多關於台灣及美、日的實際案例,增加了全書的活潑性與易讀性。兼具理論與實用:本書內容不單建立在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之上,而且兼顧了實踐方面的應用。「學以致用」讓這本書綻放了更美麗的光彩。
老人健康活動設計
日本照護保險法自1999年開始實施。到2009年這十年間有三次制度的修改,提供服務及包含預防的制度被推展開來的同時,市鎮村或包括社區支援中心的責任漸漸地加重。今後超高齡社會的來臨、照護預防勢必變成重要的事。然而到現在為止,市鎮村或包括社區支援中心的每一個人都在煩惱著要如何在社區裡推展。照護預防應該不只是委任於持有特別技術的專門人員,中高齡者本身於社區中在互相的鼓勵下,把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投入照護預防也是必要的。因此「大阪YMCA中高齡者事業推進室」和大阪府中高齡照護室合作,決定以志工的身分投入照護預防工作,共同出版本書。本書的編輯過程中,也曾提議應該要加入對中高齡者閉門不出的對策。從閉門不出到更進一步踏出,當中增加了孤獨死亡對策的部分。照護預防和孤獨死亡組合在一起時,其中是有些隔閡。在第七章歸納出──在聽取對孤獨死亡者實際生活所作調查的中,確信持續參加照護預防活動,對於防止孤獨死亡有密切的關係。本書「無論是誰,在那裡都可以做到的照護預防」,如蒙市鎮村包括社區支援中心的負責人員或者志工的指導者們活用,能在各社區裡普及的話,我們將感到非常榮幸。
老化與體能
人口的快速老化與平均餘命的延長,使得樂活老年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不論社福團體或政府無不致力於高齡者健康、經濟資源的提升與家庭支持系統等的建構,鼓勵高齡者積極從事社會參與,本書的作者群即植基於樂活老年的議題,於本書中探討老化與體能的關係,並提供增強高齡者體適能之建議,探討議題如下:◎瞭解運動運動量與壽命的關係◎瞭解運動訓練可以對抗老化的原因及70歲以上應如何維持肌力◎瞭解老年人動作姿勢改變的問題◎瞭解神經系統老化的現象◎瞭解運動訓練如何產生動作控制能力的效果◎瞭解老化如何對心肺與血管功能產生影響◎瞭解運動如何改善並延緩心肺的老化◎瞭解老化對生理功能的影響◎瞭解肌力與死亡率的關聯◎瞭解不同運動訓練對老人肌力的影響◎瞭解運動後最佳進食時機◎瞭解壓力與老化的關連◎認識激素補充的利與弊
銀髮族照顧產業的發展趨勢:資源整合的觀點
戰後「嬰兒潮」大量人口已進入「老人潮」,所引發的服務產業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市場發展的新主流,是市場發展的黎明產業。本書共有十章,從在地老化的生活智慧系統出發,導入目前國內發展最迅速的老人居家服務、再到老人長期照護、遠距醫療、老人教育學習、老年人力資源、老人消費型態、老人休閒運動、老人寵物市場和生前契約市場等發燒議題探討和個案分析等,希望老人照顧服務形成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讓銀髮族群未來有更好照顧服務和選擇。作者更期待藉本書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年輕世代者,研發更多銀髮族的需求商品和提供商業模式的優質服務型態,掌握銀色的商機,造成多贏的市場發展局面。
退休生涯經營:概念、規劃與養生
這不僅僅是一本獻給「嬰兒潮新高齡者」的書,更是屬於現今青壯年的朋友們,預約一個精彩優雅晚年生活的寶典。「退休」是每個人生命歷程中都會面臨的階段。當平均餘命持續延長,屆退後可能仍擁有二、三十年以上的歲月,在生命長度「量」的增長同時,思索的是,如何優化生活內涵的「質」。沒錯,「創造性的退休生涯經營」的提出,正為您導入另一種灑脫的勝境,輕鬆地摘取青春體健、淡定恬然;恣意的一圓長久以來的夢想!真正的做自己晚年的主人。480餘萬的「嬰兒潮新高齡者」及青壯年的朋友們,想要讓自己享受與眾不同的晚年退休生活嗎?請看本書推出的精美饗宴:◎「概念篇」—在廓清退休生涯要經營,生活質量要規劃的深意;◎「規劃篇」—是退休生涯規劃「做什麼,怎樣做」的具體揭露;◎「養生篇」—側重宣稱追求體健長青、淡定恬然的可欲與可能。全書共計三部分12章,篇篇精彩,邏輯嚴謹,脈絡一貫,文筆流暢,可讀性極高,實是一本兼具理論與實務,頗值收藏的好書。
逆齡社會:愈活愈年輕的全球新趨勢
《Time》時代雜誌選為改變世界的十大趨勢!愈活愈年輕的世界趨勢,我們稱他們為「逆齡族」從年輕到死亡,他們都用同一種生活態度活著!幾歲是適婚年齡?幾歲適合為人父母?幾歲是該退休的年紀?幾歲又算是步入中年?如果你心裡面的答案愈來愈模糊,甚至覺得這些問題是老一輩的觀念;那麼,歡迎你加入逆齡流行浪潮!逆齡族並非抗拒長大,只是不在乎社會對年齡數字的期待,他們避免不了歲月所帶來的生理變化,卻有不停歇的衝勁!月曆只是裝飾品,年齡只是數字,要過幾歲的生活,自己決定!《Time》時代雜誌歐洲總編輯梅爾,以長達30年新聞工作資歷,長期觀察社會變遷,首度精闢剖析社會趨勢:逆齡現象(Amortality)。她研究發現,拜科技所賜,近百年來已開發國家的平均壽命增加30歲,雖然人口老化是無法遏止的趨勢,到2050年,全球將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超過六十歲,這是從已開發國家到新興經濟中產階級,最大規模的遷徙。在健康飲食、長壽科技、健身保持活力等趨勢下,這群人卻愈活愈年輕,他們對於結婚生子、愛情、宗教、工作、心理健康和消費習慣,也與傳統世代大不同!不但勇於突破常規,也更樂於追求自我、盡情享受人生。除了國際統計數據與權威媒體引文外,全書援用大量歐美名人金句與案例,如:瑪丹娜、艾爾頓.強、史汀、黛安娜王妃、伍迪.艾倫、梅莉.史翠普等人,廣泛且深入討論逆齡現象。他們不是盲目地相信青春永駐,而是更願意以健康的心態,對生活與冒險充滿熱情。不管壽命數字是多少,生活方式永遠選擇青春!這股重新定義年齡的浪潮,正快速改變我們對工作、生活與消費的選擇!如果不了解這個改變生活價值觀與消費態度的新趨勢,將是地球上最落伍的族群。《逆齡社會》的各面向:對於繁衍下一代:就像《精選完美男》的珍妮佛.安妮絲頓,或是《備胎女王》的珍妮佛.羅培茲,挑戰大自然的繁衍法則,不照傳統婚姻生子制度,甚至像艾爾頓.強克服性別問題,一求體驗為人父母的人生經驗。對於愛情:敢為愛情冒險,雖然離婚痛苦,但一旦愛情變調或人生規劃改變,會勇於另尋真愛。即便高齡也如此,如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夫婦在結婚 40 年後分手,但也有破百歲還甜蜜新婚的史上最熟齡新娘與新郎。此外,由於流行文化與藍色小藥丸等藥物研發,年輕人與年長者對性生活的圓滿,也比以往更加重視。對於宗教信仰:從單一宗教信仰,變成廣義的精神慰藉。無論是為死亡做準備或重視生命,都期望度過一個更有意義、更快樂的人生。對於心理上的需求:講求自我認同,會像戴安娜王妃和凱特.摩絲等好萊塢名人般,善於借用心理治療,來獲得心靈上的解放。逆齡族相信:外表年輕,心理也要健康!對於工作:追求不停歇的生活,不是用另一種形式延長工作生涯,如成為「熟齡創業家」(olderpreneurs)等,就是開發多元興趣、安排豐富活動,來填補第二人生。對於消費:相較於縮衣節食的傳統老世代,逆齡族更樂於消費,會購買諸如旅遊、汽車和娛樂服務等商品。對逆齡族而言,消費有趣的不是在買到完美物品,而是追求完美物品時的過程。所以,旅行要活動滿檔才好玩,蘋果產品等新潮科技是他們的最愛。無論你是不是逆齡族,人生是一趟無法回頭的單行道,健康與活力是享受人生的關鍵。書中附逆齡測驗:你趕上愈活愈年輕的生活態度了嗎?
誰說人老會變醜:優雅、樂活,老寶貝萬歲
人如車一樣,可以停車,但不能熄火。真正的退休不是『熄火』,也不是『停頓』,而是另一種生命形態的『開始』。本書作者王健,有一個坎坷的早年生活,母親是日本人,與留學日本的父親相識結婚後,遷居來台。台灣光復,個性倔強的母親為了不願更改姓氏,於1952年,王健12歲的時候,忍痛與子女告別,被驅離台灣,返回故鄉日本。母親的離開,造成三個子女的失母之痛,也展開了整整18年的尋母夢,其中王健的妹妹因尋母夢碎而自殺,王健則在18年之後,由他所工作的大同公司,派赴日本得以實現與母親見面的夢想。在那個經濟艱難的年代,一張機票都買不起,更遑論盤纏。師大美術系畢業的他,之所以進入大同,也是因為公司可能有機會送他去日本。因為少年時的不快樂,他一輩子都在追求快樂,到了老年,他在銀髮總會以及扶輪社擔任快樂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四處演講啟發人如何追求快樂。王健大學主修美術創作、後赴東京修造型藝術,先後從事教職及工業設計、室內設計、建築造型設計等,多才多藝。他也關懷公共議題,例如社會趨勢與觀念、救貧脫困及老年議題,皆十分具有前瞻性。本書是他圍繞著老年議題的系列文字,包含銀髮樂活運動的推廣、銀髮族生活品質、引介關於銀髮族的最新國際訊息,如醫療照護、政策措施、社會趨勢、文化構成,乃至銀髮族的心靈健康與養生之道。「真正的退休不是『熄火』,也不是『停頓』,而是另一種生命形態的『開始』。」本書正是他成功開創「第二人生」的最佳證明。
高齡者社會參與
人口快速老化與平均餘命的延長,使我們愈來愈重視老年生活,加上高齡者健康、經濟資源的提升與家庭支持系統轉弱等現代社會特性,鼓勵高齡者從事社會參與成為老人福利中的重要課題。老人社會參與的實施,可結合老人的五種基本教育需求:應付需求、表現需求、貢獻需求、影響需求、超越的需求等,促使老人自我實現,改善生活的品質。爰此,為辦理老人社會參與,宜朝向生活品質的提昇,它含括了生理安適感,功能安適感,經濟安適感,社會安適感,心理安適感,及心靈與哲學安適感等六個層面的安適目標。因此,面臨高齡少子化的臺灣社會,如何提升高齡者的社會參與,將是臺灣未來高齡社會重要的發展任務。
老人社會福利
社會變遷導致高齡化社會,誰來關心照顧老人?老人福利就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焦點,而促使社會工作的發展,也是目前推展社會福利的主流。 本書旨在討論老人福利之理論與實務,前者是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學上去探討人類老化現象,使我們對老化有更正確的認識與瞭解。後者是從老人學的產生、老人福利的演進,與如何促進老人快樂的家庭生活、社會參與,老人福利有何制度、措施和工作技巧、方法,怎麼去保護老人與推行老人在地老化?以及聯合國的建議與近代國家的老人福利制度、措施,我國現行老人福利措施、老人生活服務內容與方法等去探討老人福利實務內涵,以期能對老人福利工作有正面而有實效的幫助。 最後從高齡化社會動態、對策之重點、措施、教育學習、社會參與去展望老人福利的未來等供研究者參考。
老年學概論
老,需要被瞭解。老人,需要被愛。老年,可以是一個充滿愛的美好時光。老年學,是一個需要被認識的知識領域。這本書用愛與知識來說明各項關於老年的議題,包括下列六篇:.Aged and ageing──老人與老化.Body and mind──身體與心智.Career and living──生涯與居住.Do and learn──工作與學習.Empowering──自我與家人充權.Holistic──統整的老年全書每篇兩章,每一章內容分為三或四節,每節再分二到四項,配合27個圖表進行說明。「生、老、病、死」,在21世紀,老是這四個字中的關鍵。老與生有關,如何使老依然生生不息?老與病有關,如何與病相處,少病少痛?老與死更有關,如何老得漂亮、死無遺憾?本書詳加分析。兩位彭老師,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專業,同樣真誠的關懷,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探討老、說明老,閱讀後,人人更瞭解老、老人、老年。
活出魅力‧談老人人權
你可以改變你的人生,如果你願意做改變生命是無價的,人權也是無價的。生命中有了人權,才可以真正體會做人的意義。 或許,有的人一生從來沒有做過真正的自己,對一些應有權利的忽視,完全是甘願的犧牲與奉獻,不斷地為他人付出。但在面對死亡時,卻希望能夠在最後的過程中,還可以表現自我,那就是人性尊嚴。 所以人權,即是一種生命價值,一種為自己奮鬥、努力的價值。希望本書能幫助老人活出生命的價值,可以獨立自我照顧自己,越老越有魅力。
老人服務與照護
順應高齡人口快速成長的需求,高齡者照護儼然成為當今刻不容緩之重要議題。目前坊間的書籍多是書寫照護技巧,較少提供跨領域者彼此研讀的書籍。 本書由淺顯易懂的筆觸呈現照護、服務、新興議題三篇。第一篇照護篇:由老人的特性、活動、安全照護、環境的安排、健康促進、社區參與,談論如何照護老年人。第二篇服務篇:探討如何提供老年人居家、社區及機構的服務。第三篇新興議題:瞭解照護老人的倫理議題、如何提供失智者治療性環境、淺談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甚至議及老人服務產業、老人自殺等老人照護之特殊議題。本書除可供老人服務事業管理、老人福利事業等相關科系學生做為教科書使用外,並可當成照顧(護)機構、老人服務相關產業之從業人員進修之教材。
老年學導論
本書是專為大學校院老年 / 人相關系所撰寫的老年學基礎教材。為了增進學生寬廣的視野,本書秉持老年學的多元、科際整合精神,分別從人口學、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闡明多種老化的理論概念、經驗事實與意義詮釋。 本書分成七大章:第一章老年學的起源及其發展;第二章人口老化及其對策;第三章老化的生物學理論;第四章老年的生理變化;第五章老年的心理發展:智力與認知能力;第六章老年的心理發展:人格與心理疾病;第七章老化的社會學觀點。內容包括老年學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本土的脈絡發展;全球老化的趨勢、臺灣人口老化的現況與因應之道;生物老化理論與生理老化事實;老年認知、智力與心理機能的改變,以及社會學對老化的觀點和論述。 熟讀本教材,將可奠定扎實的老年學知識基礎。
老年社會工作:生理、心理及社會的評估與介入
本書是針對目前老年人的需求和提供社會與心理健康服務,來進行廣泛且綜述評估,以滿足年長者需求的專書。本書是作者在老年社會工作領域的獲獎之作,其中論及老年社會工作相關的社會背景和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方面的知識,引領讀者了解生物心理學的變化及衰老過程,並教讀者如何對老年社會工作進行評估及實施運作計畫,以及對社會工作介入的觀點做分析。本書內容議題甚廣,包括:虐待和忽視老年人、藥物和酒精濫用和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在死亡和喪親之痛發生前對病患及家屬的協助指導,更介紹一些非傳統性的介入方法,如:人生回顧療法、音樂治療、藝術治療、戲劇治療和動物治療等,對於老人社會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新加坡樂齡學習:組織與實務
近幾年來,台灣的樂齡學習活動蓬勃發展,為高齡教育開啟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以樂齡為名的學習活動不僅大力展開,且逐漸為高齡族群所接受;同時,政府教育主管機關亦逐漸重視高齡教育,不僅在經費方面有明顯的增加,更在課程內容與實施方式方面產生重大的突破。 樂齡學習政策目前面臨的發展議題是:台灣邁向高齡社會的願景為何?如何建立完整的樂齡學習體系?政府、學界與民間組織的角色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激發民間資源導入樂齡學習?樂齡學習活動內容與方式如何多元創新?代間教育如何積極推動?等等,這些議題均亟待加速研議,提出解決的對策,以因應高齡社會的來到。 「樂齡學習」一詞係引自新加坡,本書蒐集許多新加坡關於推動樂齡學習的第一手資料,深入瞭解新加坡樂齡組織及活動的現況,將新加坡樂齡學習政策、方案及實務成功的經驗引進台灣,希望能夠借他山之石以攻錯,幫助台灣的樂齡學習更上一層樓,開展新局,接軌國際。
健康終老,幸福生活(附CD.DVD)
當我國已邁進聯合國所界定的高齡化社會,我們該思索甚麼?應採取哪些行動? 我們的社會需要建立新的高齡倫理。傳統上,對於「老」,有太多負面與正面兩極對立衝突的價值觀。在老人越來越多的社會,首要建立的新高齡倫理是:老人不是社會的負擔,不是沒有生產力,不是倚賴的包袱。 我們的社會需要高齡友善環境。有了高齡倫理為基礎,社會大眾能更加認識老化,體會高齡者生心理等特質,培養正面積極的態度來與高齡者相處,在人際關係上讓老人有溫馨的對待。務求在各種公私的軟硬體設施,讓高齡者感到舒適及友善。 我們的社會需協助高齡者開發潛力。老年雖然已近黃昏,卻依舊可以燦爛輝煌。對高齡者的服務,絕對不僅是補償性或福利性等消極或消費性投資,而更應該重視積極性的潛能開發,讓老人善用他們豐富的知識技能、職場經歷與人生體驗,進而貢獻影響力,協助其他年齡群,再造黃金年代的光輝。為提高人力與社會資本的效益,持續學習來開發潛能,乃是不二法門。高齡教育不僅是福利,更是權益及投資,應比照其他如兒童等分眾的教育,獲得公私部門的重視與投入。 我們的社會要儘速發展高齡產業。高齡人口的增加,絕非是增加政府及社會的負擔,相對的,卻是帶來豐富的商機。對高齡者的服務,絕不是僅限於社會福利,而是具商機的新興產業。值此少子高齡化的社會,不同於兒童產業需要倚賴父母支出,具有經濟獨立的老人,其消費力更是不容小覷。
爺爺的搏鬥日記(精裝)
搏鬥日記是台語摔倒的諧音,象徵居家安全的重要性。內容敘述爺爺的冒險故事,透過冒險遇到的障礙來提醒讀者,許多的危機,其實就隱藏在生活的周遭,這些危機若不注意將會帶給老人許多困擾。藉由漫畫的誇張手法提醒讀者,即將來臨的高齡化社會問題,唯有提前的準備工作,才能在問題來臨時真正的獲得解決。高齡化社會將浮出許多問題,從老人心靈的照顧關懷、外在因素的保護措施、飲食及生活起居的照料、隔代教養的衝突、少子化的社會經濟壓力等等..這些議題都將會成為接下來子系列要推出的延續故事。
安養護機構管理
如果您想要讓親人能在安養護機構快樂生活,這是本您正在尋找的書。作者詳述的一種安養護機構管理模式-Eden Alternative,讓安養護機構內生活遠離最令人厭惡害怕的孤獨、無助與無趣。 & Eden Alternative將安養護機構轉型成為蓬勃生氣的人類棲息地,因為花草、動物、鳥兒和孩童,曾經容易讓人聯想到死亡與病痛的安養護機構,灌注一股生命力,住民的生命也因此改變。 & Eden Alternative能在任何地方實施,而本書描述具體詳細的步驟,提供給安養護機構工作人員和家屬參考與操作。Eden Alternative使得安養護機構的老人重拾希望。
老人退休生活規劃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下一個社會(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曾大膽預言:到了2030年,日本、德國等先進國家的老年人口,將突破50%;而所有已開發國家的領取完整退休給付的年齡,會上升到七十五歲左右。 & 在台灣,隨著國民年金的開辦和長照保險的規劃,國家對老人照顧上似乎漸臻周延;但是一場金融海嘯,似乎把所有布局都打亂了。現在三、四十歲的中壯年似乎不能不嚴肅思考:到了六十五歲,真的能得到預期的退休照顧嗎?退休規劃:永遠不嫌早。 & 「活得老,又要活得好」是本書的期望。因此本書嘗試跳脫一般的財務規劃或健康照顧模式,將之放大到生活規劃。舉凡老化理論、財務、休閒、安養、心理建設甚至老人保護,均在探討之列。是以本書除了可供教學教材、實務工作以及退休人士等之參考外,尤對心存「未雨綢繆」的職場同仁,更可提供未來生涯規 劃的重要參據。
社會老年學
人類預期生命研長與老年人口比率增加的趨勢必然對當前和未來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造成莫大的衝擊,因此,有關老化的議題已成為醫學、生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研究最為關心的新興領域,並且蔚成老年學研究的熱潮。 本書是台灣社會老年學第一本著作,以更積極的意義和行動從「老年意識」為出發點,目的在揭除社會的「老年歧視」,還原老年人的真正面貌與和生活。本書更指出當高齡化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時代趨勢時,我們必須以新的角度看待老人與老化。老人的生命不是只有養護和照顧,老人需要的是機會和空間。所以更積極的老年政策應該是引導社會如何看待老人的政策,塑造老人認同的有利條件。
老人學
《老人學》是ㄧ門理論科學,更是ㄧ門實務科學,所以結合理論與實務是了解與學習「老人」最好的一種方法。近年來,因為老年人口的增加,家庭結構的改變,所以學習老人學的人越來越多。就因為如此,相關教科書的要求也因應而生,本書旳產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 《老人學》的階段雖是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但此階段也是有錢、有閒、與有能的人生階段,所以如能好好規劃,便會是人生豐富燦爛的一個階段。 & 相信有不少的人有此概念,但是卻不知如何著手,本書的內容就可以派上用場。不僅可作為相關科系學生的教科書,也是有心提早或及時做人生規劃者旳重要參考書。 本書共分成六章:第一章為前言,為全書做一概述,對讀者而言是值得花時間細細閱讀的一個章節;第二章是社會政策和老人照顧,其中提到政策對老 人照顧的影響是直接的,所以要解決老人問題要從社會的結構面開始;第三章的老人領域基本知識中,有提供讀者如何測驗自己的老人智商;每個人都會老,所以在 第四章中有提到正常老化的過程與疾病的處理對策,破解一般人認為老化就是疾病旳迷思;第五章及第六章論及與老人相關旳心理與情緒問題及處理方法。書中所有 章節環環相扣,相信是值得ㄧ讀與擁有旳好書。
瑪土撒拉的密謀:顛覆高齡化社會的迷思
二○○三年時,英國廣播公司發表了一份問卷結果,不只是貓王或披頭四的世代,就連目前三十五歲的中生代,都有種因為太老而被歧視的感覺:「到了三十五歲,很多員工都會覺得自己已經爬到某個事業階段,並享受著上司的尊重,他們相信,未來還有更好的事業前景等著。事實上,他們的光榮已經過去了,他們正在走下坡。」 你一定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更多因為老年歧視而引發的抱怨、悲嘆、生病、甚至自殺的實例。老化的社會將經歷到比人口學預測還嚴重的極端心靈危機,這也會造成社會的極端化。統計學上的老年是從六十五歲開始,但個人的老年災難卻可能從四十歲就開始了。美國的媒體工業只是一種症候群,它們讓原本在潛意識中隱藏不見的,再度攤在陽光下。女人可能四十歲,而男人最晚四十五歲也會察覺到他人輕視的眼光和第一次外在環境的警示反應。這種令人震驚的經驗在崇尚年輕或把年輕當成珍寶的社會中,將更為常見。 兩位社會學研究者羅丁和藍格爾的研究中證實,老人們的負面角色與傷痕真的會導致負面的刻板印象與行動:失去自信、失去控制、減少創造力與工作績效。 就像老化身體內的細胞會逐漸自我摧毀一樣,我們自尊感受的分子也會不可挽回地受到傷害,不是因為氧化作用,而是因為社會的極端化。人類的自我被靈魂的傷害擊倒,所以必須想辦法重新修復。
頤養天年:台灣家庭老人照護的變遷
「含飴弄孫」、「頤養天年」是年輕人夢想的晚年生活,也是老年人渴望的黃金歲月,但隨著社會變遷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這樣的夢想是否可以實現? 本書將透過十五個子女娓娓道來的故告訴您這個正在你我周邊遭進行的老年照護變遷之社會現象。
老年研究報告
老年報告 本書的主要理論較異於佛洛伊德的理論,在佛洛伊德的理論當中將人類的心理發展分為五階段,但艾瑞克的則是增加成八階段,本書就是說明老年期。 從書中所訪談的二十九位八十多歲老者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生命的最後階段仍積極活躍地投入人生,這似乎與我們對老人的刻板印象相去很遠,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人類壽命的不斷延長,我們的社會對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改善,所要思考以及採取積極行動的。 從作者將自己的名改巧譯為「愛你可深」可見,書中將受訪比為平凡的百姓,對於老年人其老年及早年生活經驗的問題,受訪對象的回答都顯示出心理社會階段的主題經驗,這些受訪者對每個生命階段的生命發展歷程,以及自我不斷發展的歷程,更驗證了艾瑞克森的理論與觀點,是多數人難以忘懷的經驗,是心理學當中不可多得的書。 作者簡介 艾瑞克.艾瑞克森 ◎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學系教授 ◎曾獲普立茲狀及國家圖書獎 ◎自創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擴大 ◎與佛洛伊德、皮亞傑其名 瓊.艾瑞克森 ◎艾瑞克森的妻子 ◎藝術家,也是位手工藝師 ◎與先生致力於生命週期理論的研究與發展 海倫.克夫尼克 ◎臨床兼學術研究心理學家 譯者簡介 周怜利 ◎中央大學外文系畢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廣告碩士 ◎曾任職奧美廣告、聯廣廣告公司、卡地亞台灣區行銷經理、中國工商兼任師 ◎現專職兒童美語教育工作 ◎譯有創意精靈、抓住員工心、行銷172誡等十數本書籍 林美珍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 ◎美國奧立岡大學文學碩士,主修教育心理 ◎美國西北大學哲學博士,主修人類發展 ◎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老人學
老人學 本書的特色有: 1.本書每一章有前言、主文、結語與進一步思考之題目。 2.這是一本為今日、明日的年長人士而寫的書。青春不可能永駐,不老卻有祕訣,至少心理上的老化可以延緩它的腳步。對銀髮族朋友而言,這一本書呈現的是如何安享晚年,在一片黃昏暮色中,活得更自在、喜樂而健康。 對猶在中年的朋友而言,這一本書將誠懇地建議您花一點時間,好好地瀏覽其中的每一章、每一節,相信必將有助於如何迎接遲早總會來臨的老年歲月,多一分心理準備。就算您猶在中年,家中總有年長父母,如何克盡現代的孝道,這本書也有一些諍言,謹請參考。 作者簡介 彭駕騂 學歷/國立廈門大學文學士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學校行政) 菲律賓大學亞洲師資研究所畢業 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特殊教育) 經歷/台灣省立屏東中學教員 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校組長、主任 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專科學校副教授、教授 美國威斯康大學客座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系主任、教務長 美國關島大學客座教授 中國輔導學會理事長 私立復興中小學校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兼任教授 中國廣播公司早晨公園親子時間主持人 現任/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兼任教授 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書審查委員 張老師指導委員 教育部六年輔導計畫諮詢顧問
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
本書的目的是綜合介紹西方先進國家有關老年人在生活上各層面的概念,並依據此來討論台灣目前老年人的社會生活與其所獲得的各類福利服務。 本書共計八章,涵誚悁~學與老年社會學之性質與範疇、老年退休與經濟問題、心理問題、家庭問題,以及有關老年社會福利工作的一些原理原則。 藉由此書希望能提供大學裡學習老年社會學的學生們嬝炕A同時,也希望它能為那些從事實際老年社會福利工作實務的社會工作者一些基本的概念。
活到老、學到老:老人自學手冊
個人的生命可視為一條縱線,自中能了解從出生到死亡的不同階段,把個人的生活牽成一條橫線,擴展自己到家庭、社會、國家及至世界,在這交叉的座標中,以學習為半徑,譜出圓融的生命。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人口結構的改變,老年人的生活已從消極的「 活到老,學到老」轉換成積極的「學到老,活到老」。 學習已成為終生的課題,學習必須和自己的生活之外的環境結合,這本書是以淺顯的文字說明有關老年學習的領域和方法,現代新知的提供,心理調適的體驗和社會網路的聯繫,幫助讀者認識及規劃老年的生活,了解老年人的內在與外在世界,以化為一種行動,充實地過著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