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無形殺手.危險的化學物質
精子數驟減,雌性的雄性化,雌雄同體......。持續破壞地球上所有生殖的環境荷爾蒙,現在世界上,在國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人類還有存活的空間嗎?另人錯愕的最新報告。
拯救鮭魚736一見證水域生態危機的魚
本書描述一隻植入晶片的鮭魚,游經山谷、草原、森林、農場、城市、海岸,回溯到出生地產卵的艱辛歷程!人類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看待所有生物的生命,但這是違反天地運作的常理的。這本概述鮭魚的一生是一個好例子,透過這段旅程,藉由魚的觀點,幫助我們回顧人類對待其他生命的方式,以及釀成全球環境惡化的禍因;或許再想想台灣河川的生物、也想想櫻花鉤吻鮭的未來!讓我們共同為自然生態的保護盡一份心力。
七個環保綠點子
你一定很好奇什麼是七個環保綠點子?自行車、保險套、吊扇、曬衣繩、泰式河粉、圖書館、瓢蟲,就是這七件東西;我知道你開始在心裡暗想,這那算得上是什麼神奇寶物其實這就是我們要訴諸的重點:簡簡單創告綠色新生活:小小幾個食、衣、住、行的綠點子,就可以明顯解決環保困境,人人成為地球模範生。自行車的神奇魔力=阻止在奈及利亞或阿拉斯加極區的油井鑽鑿。保險套的神奇妙用=拯救數百萬人免於疾病威脅及意外壞孕的機會。吊扇的神奇威力=阻止水力或核能發電廠的興建及臭氧層持續破洞的恐懼。曬衣繩的神奇魔法=肆無忌憚地盡情享用不請自來的免費太陽能。泰式河粉的神奇妙用=阻止造成現代人「富裕病」的無情肆虐。圖書館的神奇魔力=保護地球數以萬計物種永續生存的權利。專吃害蟲瓢蟲的神奇威力=阻止成千上萬座農場的殺蟲劑噴灑。相信你應該信服了吧!如果還是不服氣,歡迎來獻寶,相信你也有七件「寶物」,不但足以維護生態平衡機能,也可以讓地球環境永續承擔且利用。
環境科學概論
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是一個正在迅速發展著的新興科學。主要研究環境包括結構與狀態,它的運動變化規律及其與人類社會活動之間的關係,也即是砲瓅人類社會與環境之間協同演化、持續發展的規律和具體途徑。 其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決定了它不可能被傳統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中的任一門類所包容。因此,環境科學涵蓋的範圍甚廣,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又表明它與上述三大門類中許多學科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本書擬以《環境科學概》為名,探討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全球和筆者在台灣所面臨到環境重大問題。在實質上,對於各類環境污染問題,包括目常生活常見的污染,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特別在廢棄物的回收和減量方面,強調再利用和再循環的重要性。 闡明人類生活與環境變化的互動作用,警示大家只有一個地球,為了追求永續發展,期待廿一世紀是一個「環保的世紀」,為人類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發展的物質條件和建立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平衡及「第七倫」的環境倫理。
漫天蛙魚雨
作者簡介 作者傑瑞‧丹尼斯﹝Jerry Dennis﹞旅遊各地追尋對戶外題材的資訊。他為《紐約時報》、《奧杜邦》、《國家雜誌》、《野外運動》、《戶外生活》、《獨木舟》及《優涅讀者》等雜誌寫稿。談論不尋常野生動物行為的「自然詢問者」,是《野生動物保育》最受歡迎的專欄。 插圖作者格蘭‧渥爾夫﹝Glenn Wolff﹞,曾為十餘本書繪製過插圖。 四季變換與天空奇觀 世界是個奇妙之地,雖然英國詩人濟慈﹝John Keats﹞抱怨,自然科學家如果逮到機會,將「使彩虹解體」。過度解釋、分析,確有可能喪失事物的美感與神秘;但解開奧秘,並不一定會減少其所帶來的快樂。 認識世界以及其所運作的方式──不為征服,而是因為知識提高觀察的樂趣,加深我們的鑑賞力。守望自然,是心靈的饗宴;了解自然,是心智的盛饌。詩人和科學家證明,人類在兩方面都仍有所渴求。本書是生硬科學與傳奇神話的完美結合。 毫無疑問,這個世界是個奇妙之地,但有些時候,若非孩子們的提醒,我們很容易忘記它是多麼奇異而美妙。孩子們在牙牙學語時重新創造語言,也同樣地懷著探險家初履新大陸的驚奇,來發掘這個世界。他們看的既深且廣,對所見的事物充滿疑問。
綠色保險絲:大地的最後一道防線
綠色保險絲 在這本深具啟發性的書中,作者以詩人營造出的景象和他自己對環境的研究,清楚的揭示在相異的生態系統中各種複雜的聯繫網路。他帶領讀者進行了一趟生態之旅,從阿拉斯加的鮭魚行徑路線,到佛羅里達州的禾草之丘,再到南太平洋上的珊瑚礁小島,最後到達人跡罕至、荒涼蕭瑟的西藏高原。 本書密切結合了科學、藝術與文學,將自然演變過程和其受到的干擾,做出精密的科學計算,再配合抒情的筆調,生動活潑的描述自然界的奇景,以及今日自然界所面聯的威脅。 這本《綠色保險絲》是一本可以讓不學科學的人也可以一睹為快的生態探險之旅﹔並且更能令學科學的人,在顯微鏡底下重拾對世界之美的熱情。結合了個人的情感和知性的分析,哈特的故事不帶有一點說教的意味,告訴我們令人驕傲的科技發展和毫不留情的政治角力,是如何徹底破化了自然機制。 科學家的研究證實了詩人的洞察:當綠色保險絲留下我們從自然中創造出解放人類的能量,也可能是創造出人類破化自然的力量˙˙˙ 作者簡介 約翰˙哈特 加州柏克萊大學能量與資源的教授,同時為美國物理學會研究員。著有《思索地球的危機》,《耐心的地球》,《毒物A到Z》等書。
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
自然保育行動 台灣地形複雜,自然景觀及野生動植物頗為豐富,因此享有「福爾摩沙」的美譽。但台灣的自然生態環境在追求經濟成長的政策下,以嚴重遭受破壞,並已逐漸反噬台灣經濟發展的結果,自然生態環境問題早已深入生活裡的每個角落,他不在只是一個區域性的公害或破壞事件,而是全民性的運動。
新世紀的環境保護政策
環境保護 永續發展、疼惜台灣,是推動環境保護及追求永續生存的基本共識。環顧過去環境保護之成效緩慢,甚至有更加惡化之現象,故藉由對問題的分析和探討,喚醒全民的環境危機,形成共識,繼而著眼全球,改革消費型的社會為保育為主的社會生活,以追求永續發展,創造人類的福祉。
未來的地球:環境與人類健康
20世紀── 人類以每秒鐘相當一個足球場的速度摧毀熱帶雨林,物種加速滅絕,人類不治之症的藥方正迅速消失中。 台灣── 已開發國家禁用的農藥,輸往台灣大量使用,你知道你面臨了什麼食的危機? 邁向21世紀── 你是否期待著一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本書透過科學角度客觀剖析,告訴你環境與人類健康間鼻息相聞的密切關係。 一本繼《寂靜的春天》後,深入淺出的環保生活書,值得關心環境的現代人知性擁有!
全民參與搶救河川(下)
搶救河川 這本書所收錄的所有文章是中國時報河川保護小組結合環保署和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從今年 2 月 17 日開始,一連兩個週末共五天,分別在高雄、台南、台中、花蓮和台北五城市召開的五次「河川保護、地方自治與民眾參與研討會」中,針對高屏鹽水、大甲、美崙、和淡水等五大河域的污染現況和保護策略所寫的。 中國時報河川保護小組自 79 年成立以來,即以河川保護為相關主題,先後舉辦水的關懷、六年國建與水資源、水資源永續發展和水患與防洪排水等學術研討會,本年度則以強調「保護河川、地方自治、社區意識、及人文精神」為主。為了積極落實社區意識,今年學術研討會另一個重點,為結合社區運動,鼓勵積極推動的團體。因此,研討會之主軸係以學者專家的認知、政府單位的因硬漢環保團體之間的訴求為三大核心,針對高屏溪、鹽水溪、大甲溪、美崙溪和淡水河進行研討,期盼能拋磚引玉式的喚起「地方人關心地方事」的新治河理念。 本次顏倒會的成功特別要感謝總召集人蕭新煌教授(兼北區召集人)、中區召集人陳秋楊教授、南區(二)召集人陳鎮東教授和東區召集人徐國士教授,由於他們的精心籌劃使研討會能如期於 84 年2 月 17、18、19 及 25、26 日五天,分別假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台南成功大學、花蓮東華大學及台北台灣大學舉行,並獲致相當熱烈之迴響。 時報文教基金會一本回饋社會之熱忱,特將研討會成果重新彙編整理,分上下二冊出版,以饗讀者,並希望能提供政府與民間建立親水、近水文化之參考。
環保花蓮
環保花蓮 環保花蓮這本書裡,希望提醒大家注意隨著開發的巨斧揮向這塊美麗家園的破壞的陰影。花蓮應該歡迎什麼樣的產業?是否已具備能力,在開發的同時兼顧到環境資源的保護? 環境限制發展,而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對環境的考慮,所以,此刻正在承受由於隨機發展而引發的擁擠、髒亂及污染等種種苦果。 當然,花蓮的環保問題絕非這樣一本小書得以完全論述解析,況且污染源及其破壞效應正隨著多元的發展而日趨複雜。我們希望藉這本書來尋求人們對花蓮生態環境的共識,建立我們對鄉土的愛,並希望經由瞭解來產生對環境的憂患意識,經由關心來產生愛,經由行動來實踐--環保花蓮。 作者簡介 廖源基 台灣花蓮人,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為花蓮環保聯盟一員,現從事漁業,並著手海洋散文寫作。 花蓮 洄瀾 花蓮古稱奇萊,稱花蓮始見沈葆楨奏疏,前此無聞焉。故老云,花蓮溪東注,其水與海濤激盪,紆迴澎湃,狀之以其容,古日洄瀾,後之人諧為花蓮,至今沿襲之,佑迴爛者,百無一二焉 花蓮縣誌
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 現代生態學和生態文化思潮的興起,可說是科學史和人類思想文化史的一場變革,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它已發展成一種全球性的思潮和運動,並對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產生重大影響;在台灣,近年來也逐漸作為一門顯學。 本書之出版,期能達到拋磚引玉之效,使生態文化此一至關重大的課題不斷研究下去,幫助人們減少及避免重大災難,建設美好的生活及世界。 生態的文化,始於重要的基本知識和態度;生態的維護,也絕不能因一人或一團體利益而有所變動,在此書中,將以生態為主軸討論人在生物圈中的立場與角色扮演。 作者簡介 王勤田 一九三七年生,河北沙河人。南開大學哲學系畢業。現為南開大學政治學系國際文化學教授。主要著作有:《生態文化》、《歐洲哲學通史》(上、下兩卷;與冒從虎、張慶榮合著)、《現代文化思潮──藝術、宗教、生態、未來、傳統》、《現代西方文化思潮鑒評》等書。
生存危機-環境污染與生態失衡
本書以詳實的資料,透過淺白的文字和圖表,揭示生存危機之所在。分就大氣、水質、農藥、重金屬、化學品和臭氧層空洞等環境污染及全球性重大的生態失衡現象,科學地論述了危機背後的物質因素和化學因由。 作者並語重心長地提出:“人類的命運,掌握在人類自己己手中。能夠拯救人類的,只有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