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
2020-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 一旦錯過,一兩代台灣人就會被「某種」路徑鎖定! 台灣人是否可以把握住這次歷史機遇? 各種外部因素為何?要解決的各種內部問題又是什麼? (一)2020-2022是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 2020-2022這三年,對台灣極為凶險,因為有五個算總賬的日子都落在這三年之間。即使只發生一件,台灣都不見得吃得消;何況五本帳簿環環相扣,骨牌效應下連環算總帳的機率,並不算小。這五本帳之間的環環相扣,其間標誌性的時間點,由以下三件事組成,依時間發生的順序如下:(一)2020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二)2020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三)2022年的中共二十大。三件事中每一件事的結果,都將牽動另外兩件事的結果。 這「五個算總帳」的發生概率,各界分析不同,但作者觀察判斷,其順序排列如下: 首先,是「中國經濟算總賬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從此一蹶不振? 其次,是「美國政府對中共一黨體制算總帳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中共的一黨專制會不會被迫鬆動? 第三,是「台灣的國家定位算總帳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台灣如何由當前的「統獨二分法」脫身? 第四,是「中共對台灣算總帳的日子」,相對的問題是:中共會不會武力犯台? 第五,是「台灣人民對政府弊端算總賬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台灣能不能完成政治體制翻轉? 【台灣人意識到這個凶險期了嗎?作者告訴你:這個凶險期,也是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千萬不能輕易錯過。】 (二)台灣陷入統獨二分法,而忘記了自己的戰略地緣優勢 台灣困於400年的「被殖民」以及「被作基地」的歷史記憶,被「舊恨綿綿」和「舊情綿綿」綁架,陷入了「凡事二分法」的詛咒,原生志氣以及創造力大大被框限,以至於國家定位立場相反的兩種人,竟然都不懂得將台灣的最大資本——地緣戰略優勢,化成有效政策。 由於台灣社會自娛於茶壺內的風波,世界觀、志氣都落後於國際大局,難以從360度的視野定位台灣,因此大多數台灣成年人(也就是選民),習慣於把台灣大選,當成僅僅是「台灣內部的大選」,而無視於2020大選對「五本總帳」中的第二件、第三件事的衝擊力道,總覺得無論台灣如何做,都影響不了上述第二件、第三件事。 【作者在本書中一針見血的指出:什麼樣的台灣中共最樂見?那就是一個被統獨二分法撕裂的台灣,一個在二分法下永遠原地打轉的台灣。中共最愛的不是一個贊成和中國統一的台灣,而是一個包含獨派力量的台灣。台灣真的只能看自己的肚臍眼,而無法從統獨二分法中脫身?如果要跳出,該做些什麼呢?】 (三)美共文明衝突中,台灣的選擇 美中貿易戰只是一個表層,它的深層依次是科技戰、國際格局大轉變及美國與中共專制制度(不是中國)之間的衝突。後者可概括為「美共文明衝突」。 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美國國策已定調在「遏止中共」,然2020年川普是否續任,將影響到美國打「台灣牌」的方式和力度。2022年中共20大的時間壓力,將決定習近平是否能繼續做至少五年以及中共的命運。台灣2020年總統大選中,台灣的主體性定位這議題,已經沒有閃躲空間,而其結果又和誰勝出有著絕大關係。三件事攪和在一起,將會凶相畢露。 但台灣人必須知道,在現實政治層面美國有自己的利益;它不會無緣無故的保護你,也有可能因為北韓而出賣你。台灣人也必須知道,中國不等於中共,激怒身邊的大象對自己這個小小瓷器店會造成何種後果。 可以左右台灣命運方向的,不是比大小,而是善用台灣最大的資產——地緣優勢、文明以及制度的優勢。 為了台灣長久的利益,台灣人必須同時面對自己文化及制度中的惡端(糟糕的傳統中國文化及制度,如不重視法治、百姓心理、誰執政誰通吃等等),通過公義力量來減少制度中的「肉桶」,通過法治來遏制以民主為名的各種投機。 【在上述美共文明衝突這三年凶險期,台灣如何做,才對台灣最有利?作者提出,在可預見的灰犀牛及可能發生的黑天鵝境況下,台灣應該採取以下的「十二字訣」:(對美國)不掉隊、(對中共)不插隊、(對台灣)除肉桶、(對人民)固社區。】 (四)台灣社會紛擾之源的「國家定位」問題,並非無解 台灣人必須普遍意識到,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並不只是一個台灣的內部問題,而是一個牽涉到世界的問題。因此,台灣各界的「從世界格局看台灣國家定位問題」的能力,必須迅速提升高度。唯有讓國際充分理解台灣是一個足以牽動世界未來數十年運道的地方,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台灣的國防安全。 作為一個因為實力不足而不被承認Sovereignty、但實質上不折不扣的國家(country),台灣有兩個需要努力的方向:(一)加強自己的實力,不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二)加強其Realpolitik 的醒悟及能力——「以現實條件及已經存在的因素,而不依據意識形態或道德命題,進行一國的政治和外交」。 【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需要跳脱傳統的盒子思考!長期以來困擾台灣的「憲法困境」,本書也提出了一個解方。作者討論了「台灣的第三種可能」——作為無印良國和中性化的台灣。在「無印良國」概念的基礎上,隨後又發展出「借中華民國的名片」和「轉移中華民國的名片」之概念。】 (五)未來,台灣該如何面對中國 台灣像是一家精緻的瓷器店,但旁邊住著一頭大象。未來一百年,台灣有三個選擇:(1)咒罵、恐懼這頭大象,終日戰戰兢兢;(2)投靠遠方的犀牛,使得犀牛和大象之間形成「威力平衡」;(3)研究大象學,試圖把自己變成一個象伕。 當前世界上沒有「台灣問題」,只有「中國問題」。道理很簡單:未來一千年,台灣不會往東位移一千公里,中國陸塊(無論其政治如何演變)也不會往西位移一千公里,這個鄰居是做定了。但是,台灣與俗稱「中國」的這個大陸塊之間,雖然地理千年不變,但是關係和相處方式,卻可以改變。 台灣人必須從70年來的最大觀念誤區中走出來——以為「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 「13.5億人」。只要認清楚了以上四個對象之間不能畫上等號,台灣人的所有思維,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都可以豁然大開,海闊天空。 台灣和中國之間雖然文明、文化、制度、價值觀都已極大差異化,但是由於「方塊字紐帶」而讓二者很難脫離關係。若以地球上「方塊字人群」的高度和廣度來看,台灣是唯一可以改變中國的幹細胞。即使由純粹的實用主義來講,讓國際間意識到台灣的幹細胞地位,也是台灣必須主動取得的優勢。 【如何面對中國才是正確、符合台灣長遠利益的方法,台灣內部爭議巨大。作者指出,當下的做法是依靠遠方的犀牛,使得犀牛和大象之間形成「威力平衡」。但更長遠來看,因為「方塊字紐帶」的因素,台灣可以更積極、更主動,故他大膽提出台灣幹細胞改變中國論。但,這條路走得通嗎?時間將檢驗一切。】
島嶼無戰事2︰難以迴避的價值抉擇
一座渴望讓世界看見光芒的島嶼,一個始終堅守自由與民主理想的台灣 關於未來,我們可以有什麼樣的期待與新局? -------------------------- 最了解台灣、最愛台灣的外籍資深記者及戰略學者寇謐將 繼《黑色島嶼》、《島嶼無戰事︰不願面對的和平假象》之後, 世界看不見的台灣,由他來發聲。針貶兩岸現況,為2020台灣前途決戰指路! AIT前任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 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C. Bush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比較政治教授羅達菲Dafydd Fell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中心副主任黑考特Scott W. Harold 法國里昂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高格孚Stéphane Corcuff&&&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何明修 &&推薦 發生在台灣的事情,將是明日國際社會的寫照。台灣的命運就是世界的命運。 正在台海進行的這場理念與價值的戰鬥,將形塑你我的未來。 &眼前台海沒有砲火隆隆的軍事交鋒,但統戰、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早已開打。 本書列出台灣生存面臨的各種威脅,並試著為未來發展指路。論述從內部藍綠對立、舊勢力反撲與改革爭議,到外部的區域整合與國際情勢,包括美台與日台關係的進展,以及最重要是中國的戰略。 寇謐將強調,台灣活躍的民主是對抗中國威權模式的防線。 台灣最強勁的時候,是人民一致認同將他們團結在一起的那些基本價值;最脆弱的時候,則是人民被分裂和對立蒙蔽了眼睛,看不見那些價值。
中華民國如何不亡!?
台灣社會瀰漫的焦慮,大家都懂:經濟上,四小龍的光環不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上,陷在統獨議題的泥淖,族群一再被撕裂;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外敵,耐心等著我們自我消耗。 失去共同目標的我們,再也不能齊心協力向前走。有很多人想要說服我們,他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聲嘶力竭的喊著:「選我!選我!」但除了空洞的口號,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一直沒有出現。 那麼,到底中華民國如何才能不亡?這本書裡有作者的務實解方: ・中心思想是公平正義,做好分配可以增進福祉,比經濟成長更重要。 ・中間偏左的有能政府,才有做好分配的權力。 ・稅制改革,政府才有做好分配的本錢。 ・每項政策都要同時提出財務計畫,不然就是騙選票。 ・恢復徵兵制,自己的家園自己保護。 ・專款專用,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長照工作。 看完書,也許你會感到驚詫,因為這些解方跟你以往認知的「福利」、「進步」那麼不同。早被政客民粹式利多餵養習慣的我們,已經忘記思考放縱享受的背後,會帶給國家根基和下一代多麼大的傷害。 每個人都希望從台灣這個母親身上多吸一口奶的同時,誰來多餵她一口飯?如果在本書的提醒之下,全民都能逐漸恢復理性的思辨,監督政府做出長期、有遠見和未來的規劃,願意建立友善互動的社會,中華民國才有機會不亡,並且成為更加繁榮興盛的國家。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泰源風雲:政治犯監獄革命事件(新版)
番薯不怕落土爛& 只求枝葉代代湠 一九七○年二月初八起義彼日,江炳興烈士發出撼動充員兵的吼聲: 「咱攏是台灣人,著為台灣獨立奮鬥!」 一九七○年五月三十就義彼日,鄭金河烈士最後的遺言: 「台灣若是沒獨立,是咱這代青年人的見笑。」 極權統治者把台灣變成一個大監獄,讓全體人民當奴工;吃他們沒吃完的,喝他們喝剩的,連講話、呼吸都得仰賴統治者的鼻息。只要有人不聽話,就會被關進政治黑牢。 來自各地,被關在泰源政治監獄一群有良心、富正義感的熱血青年認為,統治者能夠欺壓善良的台灣人幾十年,固然與他們的陰險兇殘與狠毒有關,但主因還是台灣同胞犯了軟弱、自私,而又無能的大毛病,才會被敵人的刺刀和子彈從心底牢牢震懾住而不敢輕舉妄動。 泰源政治犯們知道,要解開這一道心底的鎖鏈,沒有相當的衝擊是不可能讓台灣同胞,似寒蟬般甦醒的。同樣的,要讓獨裁者理解台灣老實人可欺不可辱的限度,只好選擇以肉身拼刺刀,在鑽子彈空隙衝向獨裁者找解決之道。 因為任務艱鉅加上準備不足,致使很多人慘遭酷刑。只是他們捨命為台灣的精神與使獨裁者肝膽俱裂的怒吼聲,應該永留人間。
日本與台灣:為何兩國是命運共同體?(全新修訂版)
好像知道,卻什麼也不知道,連臺灣人也不知道的「真臺灣」! 日本311震災讓許多日本人心碎,但來自臺灣民間超過二百億日圓的捐款,卻溫暖了更多日本人的心,同時也震撼了日本這個國家,因為來自一個小島國家的捐款金額竟與美國並冠全球!一時半刻沒有人知道該如何反應、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日本人切身感受到來自臺灣的龐大善意,心裡除了感謝卻完全不知道為什麼,為此,日本外交評論家加瀨英明在本書中細說從頭,娓娓道出日本人與臺灣人都不甚了解的歷史原委,並說明臺日兩國是如何命運與共的這個現實。
韓戰前後臺灣政治史上的巨變與紛爭
本書是由兩篇最新研究論文所構成,探討韓戰前後的兩大糾葛事件,這兩大事件肇因於臺灣內外權力衝突與角力,以及冷戰後各方霸權在東亞的競逐。事件的發展不但延續了戰後早期臺灣政治內部的衝突與糾葛,甚至影響了往後數十年臺灣政治發展的格局。 透過本書解明了這兩場韓戰前後臺灣政治史上巨變與紛爭,第一章探討有關戰後初期「政建協會」、蔣渭川與「228」的三者糾葛,涉及國民政府的高壓統治,卻遭遇臺灣人民爭取自治的抵抗;本章可說是臺灣學界首次將此三個重要議題連結,進而解構三者之間關係,做全面探討論述之開山之作。第二章重新探討有關「吳國楨事件」的爆發及其衝突始末,此事涉及戰後臺灣威權統治形成,以及美國對於國民政府的態度轉變,國際勢力板塊的對立最終導致東亞局勢改變,此國際情勢至今依舊影響深遠。
英敗:民進黨政府垮台的最後一哩路,黃子哲百萬點閱的狂腥文
黃子哲,在立法院擔任國會助理長達15年,看盡各種政治把戲及暗黑故事,身為藍營新生代的他,沒有任何政、富二代背景,卻有滿滿的志氣與理想。 & 本書收錄了他近年來的政治觀察,他犀利的筆觸,獨到的見解,以「爆料揭弊篇」、「選戰風雲篇」、「執政暴走篇」、「立院格鬥篇」、「政治追殺篇」、「幹話連連篇」、「勇伯阿扁篇」七大主題,用評論來記錄小英政府如何走向毀滅之路。 & 【核食進口 毒害複製?!】 1930年,當時日本第27任首相濱口雄幸在其任內發生「霧社事件」,用毒氣彈等武器攻擊台灣原住民,造成數百人不幸死傷。 諷刺的是,86年後的今天,濱口雄性的孫子,即現任日本交流協會會長大橋光夫,卻要硬塞核災食品給台灣,毒害台灣人的健康。 政府在會前還說不會談核災食品開放的議題,但大橋光夫卻在台日經貿會議上,一開場就「公開」嗆聲:說台灣反核食的發言無依據、對日本國民大大傷害、要政府盡早解除輸台限制......等。 是怎麼?欺負台灣還可以祖孫聯手、隔代接棒?民調有近8成的民眾對福島五縣市的核災食品有疑慮,不少立委也對我邊境查驗的人力與能力有所質疑,憑什麼要台灣現在就開放? 最可怕的是,蔡英文政府一邊反核,一邊又要開放核食;一邊代表政府向原住民道歉,另一邊對濱口雄幸之孫在台灣大放厥詞,卻悶不吭聲,毫無反制作為。 歷史可以歸歷史,但傷害台灣的事卻不容複製。 尤其蔡政府不能媚日媚到變得愚昧,親日親到讓核食入侵! & 〈藍批日交流協會會長 祖孫聯手毒害台灣〉,聯合新聞網,2016/12/01 〈藍批大橋光夫祖孫聯手欺負台灣〉,中時電子報,2016/12/01
青年入陣:十二位政治工作者群像錄
青年之於社會最大的資產,便在於能夠為時代帶來「改變」的無窮可能;《青年入陣——十二位政治工作者群像錄》一書中,記錄的正是青年政治工作者在體制內試圖改變的故事。這本書記錄十二位青年從政者楊懿珊、張惇涵、姚量議、高閔琳、陳光軒、林鶴明、陳紀衡、薛呈懿、詹晉鑒、洪慈庸、高潞‧以用‧巴魕剌以及唐鳳的政治路徑,他們在工作場域中理想與現實的拉扯,對於了解青年從政心路歷程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體制內的政治實踐就像拔河,每次角力都是一個階段,串成漸進改變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讓從政者更細緻反思自身價值與政治價值的內涵,而非處在新、舊政治的絕對對立當中,進退失據。如果你有心以政治作為你的志業,或是你想更了解青年參政這個議題,《青年入陣——十二位政治工作者群像錄》能豐富你對政治實務方面的認識,提供生涯規劃的參考!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鄭麗君(行政院文化部部長) 李重志(中央廣播電台副總台長) 董建宏(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休憩碩士學程副教授) 楊斯棓(醫師,Ted x Taipei受邀講者,長年用各種形式推廣閱讀) 誠摯推薦: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邱俊榮(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張鐵志(《新活水》總編輯) 劉進興(總統府國策顧問) 羅文嘉(水牛書店社長)
小鷹的幸福對話(全彩)
「小鷹」是我的兒子「淮恩」,「淮」是水鳥之意,淮河上空的水鳥,鷹也會飛在水上,我們全家在福岡的古河道上,看到一些美麗的鷹,有老鷹,也有小鷹,我們一直以為淮恩是公公來投胎,他行坐住臥,都有公公生前的習慣。 & 公公生前負責空軍一號的安全,我兒子和我,負責全家三代的安全,他還小,我要加油,不僅給全家安全,自己要先安定安心,實踐幸福對話。
人渣干政:人渣文本帶你前進臺灣政壇第一線,坐擁海景第一排
業界良心揭密,臺灣政客最不希望你看到的一本書! 臺灣公民的必修課──人渣文本親授‧政治渣道學! & 退役政治界良心、現役嘴砲界首席──人渣文本初揭露! 帶你看穿不為人知的內幕,秒懂臺灣政治眉角, 風向怎麼看,人脈怎麼找,代誌怎麼喬,所有政壇潛規則,一次報你知! 你以為,臺灣政治已經爛到不能再爛,心灰意冷之餘,寧可明哲保身,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要知道,一爛還有一爛爛,多看多訐譙,且罵且珍惜,當真爛得徹底,你就應該出來改變──發出公民心聲,促進政壇新生,搞懂臺灣政治,掌握公民權利,你我都來推一把! 「臺灣就是太自由才會這麼亂」,這句話有什麼謬誤? 質詢時唱黃梅調、cosplay美少女戰士,立委究竟在演哪齣? 「癱瘓議會」是什麼爛招?為什麼可以這樣搞? 「追加預算」、「全民買單」,納稅人的錢當真這麼好花? 接班的政二代愈來愈多,究竟是真的有料還是來亂的? 政治獻金跟關說都合法?難道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 廟會、剪綵、紅白帖,政治人物跑攤搏感情,有跑有保庇!? 更多政治亂入的對對錯錯,攏總報乎你知!── 你以為,受了委屈、吃了悶虧,攔轎申冤最有用?錯!與其亂槍打鳥四處陳情,不如直接打1999分案處理更有效率。 你以為,政治人物的形象營造得愈正面愈好?錯!正妹型男人人愛,但要是造神造過頭,從踏上政壇到跌下神壇,往往只要一秒鐘。 你以為,社會運動這麼多,臺灣亂到快滅亡了?錯!只要路燈會亮、垃圾有人收就不用擔心,上街頭的威力,還比不上颱風天停水停電。 && & 政治這條路踏上了,才知道歹路母湯行。 下自里長上至總統,各人有各人的眉角,那廂東奔西走綁樁不遺餘力;這廂粉墨登場剪綵不亦樂乎。你以為自己看懂了到底在演哪齣,其實只是你的眼睛業障重!收起白眼和口水,別再自以為了解臺灣政壇的遊戲規則了!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檯面下的角力與運作才是真本事,層出不窮的政治亂象其實有理可循,掌握潛規則,才能真正理解政治這齣大戲。
臺灣民眾的媒體選擇與統獨立場
統獨立場牽動著臺灣民意政治的發展,在民主化後歷次總統選舉的議題中,幾乎沒有缺席過。媒體在臺灣的政治發展中無疑是政治傳播重要的推手,影響著民眾的政治生活。然而,在民主進程中,兩大重要的因素並非各自發展,而是互相牽動。本書以經驗研究的角度,探討政治與傳播長久關注的爭點,究竟是民眾的媒體選擇影響了他們統獨立場的變動,抑或是民眾的統獨立場影響了他們的媒體選擇。本書採用內容分析法和調查研究法,並以定群追蹤資料釐清兩者的因果關係。研究兩者的因果關係,使我們看見民主進程中媒體統獨立場與民眾統獨立場的細微變化,並勾勒十六年來媒體設定的統獨圖象,和民眾統獨立場的政治框架,最後發現臺灣民眾的統獨立場並非堅固的意識型態,他們是會吸收媒體政治資訊,做出統獨判斷的理性公民,這也為「政治」和「傳播」跨領域的理論與實務,提供未來的方向和建議。
信心危機:台灣民眾的政治信任及其政治後果
「民無信不立」是我國古代哲人的智慧,也是政治民主化後的台灣,政府治理的重要課題。本書順著此一傳統思維,以現代的調查研究方法,將民眾的政治信任以跨時的研究資料,深入描繪台灣民眾在二十一世紀以來,不同政黨執政期間,政治信任的起源、分布,以及持續或是變遷,並進一步剖析政治信任對於政府治理的影響。
臺灣與後共國家半總統制的憲政運作
半總統制是全球民主國家中最多採用的憲政體制,其中包含民主發展較久且民主運作相對穩定的西歐國家,更包含許多分屬後共以及後殖民的新興民主國家。惟這個憲政類型落實於民主運作成熟的西歐國家或多數新興民主國家,其在運作上的穩定性或不確定性則有不同。 本書是從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的角度出發,探討有限政府、國民主權的概念,論述其在半總統制的理論與實際情況,並分別從限制國家、保障人民權利的角度,對於消極的有限政府,或是積極的實踐人權,這兩者之間其在制度上的落實與異同作出比較,進而呈現總統制、議會內閣制、半總統制這三者之間憲政比較上的觀點。 著者首先比較了憲政體制,並論述半總統制的類型與運作,接著舉出數個實施半總統制憲政的西歐國家的現況,然後將視野拉回臺灣,對於總統權力、府院會黨整合與立法效能作出分析,並提出綜合的結論觀點。
社會代議的崛起:臺灣政治與社會的平行發展
沒有堅固的政治監督與公共參與基礎,就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成熟與深化,主要建築在公民社會是否有成熟的公共參與;如果沒有發展成民主社會,就不會有堅固的政治監督與公共參與基礎,也不會有健全的民主政治。因此,在這些發展基礎之上,國家便會逐漸從以政商代議、政黨與政商利益為主的國家,發展成為以國家、社會長期利益為主的政治;也會從選舉動員(政黨與政商動員)國家,發展成為公民社會治理與政策動員的國家;並從政商代議國家,發展成為新公共代議國家。在公共治理與地方治理的過程中,經由對政黨權力與能力、以及對政商結合的結構的批評,也會促成專業、私利與公共利益的合作與平衡,並從這些私利與公共利益的衝突及治理協議過程中,加深政治、政黨與代議者的權力責任,進而轉化政治與社會的衝突,而達成了政黨、政治與社會之間的協力合作與信任。甚至進一步也會促進各階層社會代表與代議者,與政黨及各階層議會代議者之間的協力合作與信任。經由這些公共治理參與的過程,更將有助於政經社會反省、和解與協力合作的增長,因而共同連結新政治、新政黨與新社會力量的發展,推展新政經社會的未來。
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續)
細節成就偉大,如果沒有書中這些英勇的推手,台灣的民主化之路必將更為艱辛漫長,期盼透過這一系列著作的出版,讓讀者更加了解民主的珍貴,也讓每一個為了台灣這塊土地無私奉獻的無名英雄,都能夠留名青史,受後代永世傳頌。——蘇嘉全 本書記錄了彰化民主前輩參與社會改革的故事,讓我們從彰化民眾熱情、悲憤、堅持的生命故事,重新回到社會運動的歷史現場。更可貴的是,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我們能夠再次感受到大家參與各種社會運動的那股熱情,以及追求一個更進步、更美好社會的理想。——鄭麗君 台灣人不但不畏惡勢力、很有正義感,而且又知恩感恩、很有人情味,全書充滿著各種感人的事蹟。——翁金珠
民主觀察:2016-2017回顧
本書不只是從人民的角度觀察民主,更重要的是由青年人體會民主,本書作者都是青壯年,因此可說是青年觀看民主。出版之後,則是願與青年分享,每一個世代都扮演著民主傳承接棒的角色,而青壯年的觀察心得,更可以得到多數青年人的共鳴。
總統直選與民主臺灣
被各媒體喻為「史上最狂的研討會」文集 集結影響總統直選二十年來的政壇名人 為臺灣此刻的「民主憲政體制」提供良好的反思與創見 由臺灣研究基金會策劃主辦、國家圖書館合辦的「總統直選與民主臺灣學術研討會」,為期兩天研討會當中共邀請了兩位前總統,以及多位卸任監察院長、總統府秘書長、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及現任的六都市長,聚焦在至1996年來首次人民直選正、副總統,至今二十年來六次總統大選三次政黨輪替的反思與創見。 本書開始有兩位前總統致詞稿,再由各主持、主講者探討六大主題:首先為「歷次總統選舉與政黨競爭之回顧」談民主離不開選舉與政黨,而總統直選是催化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選舉當中重要的角色就是政黨;「三次政權和平轉移的實踐」談臺灣經歷三次的和平政黨輪替,足見民主發展成熟,但政權轉移之程序卻仍未完善制定,是朝野不能忽略的課題;「總統選舉與民意變遷」則藉由文獻與數據討論民族與國家認同之變化,當今臺灣人的意識流向,也是執政者必須掌握的要點。 「總統直選與兩岸關係」探討每任總統就任後必須面臨的兩岸關係之定位,此為最敏感卻又深刻影響臺灣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地位的議題;「民選總統的憲政規範與實際權力運作」此則討論府院的關係以及臺灣目前的憲政制度之改變可能;最後「從臺灣民主發展反思總統直選」用一個歷史的縱貫,再給予一個權的宏觀,提出臺灣未來可能的方向。全書內容有文獻的旁徵博引、亟具前瞻性,堪稱空前絕後的研討會。 本書不論從學術理論或實際政治觀點,都是二十多年來有關臺灣總統直選最重要的一本參考書籍,也是匯集有關臺灣總統直選制下最多第一線政治工作者與推動者見證的一本著作。 1990年代初,以《民主大憲章》為代表,將中華民國總統改為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的主張,點燃了臺灣民主化和縣政改革的引擎,這樣的一個「政治創新」,開啟臺灣的「憲政時刻」。 二十多年之後,面對兩岸情勢的彼長我消,政治發展的制度困境,臺灣又再度面臨「馬基維利時刻」的召喚。希望《總統直選與民主臺灣》的出版,能為關懷臺灣的有志者,重新喚回或開創出昔日推動總統直選時的熱情和使命感,以更全面而縝密的戰略思維,提出現階段「政治創新」的主張與號召,以引導時局的發展,並未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勾勒出自信、進步、繁榮的前景。 本書特色 ◎ 第一本集結為總統直選二十年來,在政壇或學術界皆有影響力的政治工作者與學界人士之著作,藉由他們第一線的政治參與或專業的研究,讓普羅大眾對臺灣的民主憲政內涵有了更直接且深刻的了解。 ◎ 一窺本書可了解經歷二十年來民主實踐,面臨全球經濟快速變動、第三波民主化,以及中國大陸的崛起,臺灣當局該如何應變與掌握,並激起人民的認同與團結,使臺灣能夠規劃出未來的藍圖。 ◎ 附兩天研討會以及三次總統政黨輪替交接之珍貴照片。
我和總統面對面:黃寶慧與世界領袖的十次對話
在台灣身處的國際環境中,這是一個無比艱難的挑戰,也是無比成就感的任務! 黃寶慧和世界領袖對話的經歷,是台灣唯一,絶無僅有。 她用獨特的視角觀寰宇,用寬廣的維度寫時勢,用0.1%的差異,造就與眾不同的無冕人生! 每一次,都是超越自我的顛峰! 黃寶慧與世界領袖的十次對話: 包括: 美國總統老布希 巴拿馬總統巴雅達雷斯 新加坡國父建國總理李光耀 菲律賓總統羅慕斯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 美國總統柯林頓 薩爾瓦多副總統艾絲柯芭與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 南非總統戴克拉克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
笨蛋,問題在政治
這本書收錄我過去一、兩年內的政治評論文章,再加上我四年前一篇有關民進黨第一個八年執政的長篇論文。全書共分六個主題:國家領導與總統聲望、兩岸關係、政黨政治、政治過程、國家認同與國際參與、以及台灣民主發展。六者環環相扣,關懷的都是與台灣命運共同體有關的人、事、物。就文章撰寫的時間架構而言,正好是民進黨重返執政,蔡英文入主總統府以來到今天為止的相關現象的討論。我秉持知識份子的精神,用嚴謹的態度,發揮「知識政治」(Knowledge-based Politics)的智慧,去議論民進黨二次執政所發生的這種那種現象。我就事論事,極力避免做人身攻擊,我希望經由這樣真誠的檢討、反省和努力,能在提升台灣民主發展水平,指引台灣政經與社會發展大方向上,能有些許的貢獻。台灣目前仍處在一個不確定的歷史情境,儘管台灣民主已經建立、鞏固,但面對來自臺灣海峽對岸的威脅有增無減。今日之中國已成世界級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大國,當習近平權力日漸鞏固,當中國夢排除了民主、自由、人權的要素,當中國夢演變成一個藉發抒或誇大民族百年苦難去追求富國強兵的新極權主義時,兩岸政治與軍事攤牌已是早晚會發生的事。如何避免那一發不可收拾的災難?或當災難來時,如何讓台灣化險為夷?如何讓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及其後代子孫都能過著有尊嚴的自由自在自主的生活?這些是我們不得不關切的切身問題。
從蔣介石引退到李登輝下台
作者在台港星等地媒體從業50餘年,見證1949年前後至今的政治歷程。 本書是作者迄今的唯一著作,簡捷明確,說理獨特,六十多年的歷史,順手拈來,盡付雲淡風清!
刀鋒上的台灣
世界浩瀚遼闊,人海茫茫無際,太平洋上一座形如翠羽的群峰擎天之島,台灣,即將成為當代國際政治的中心,人類的命運之臍。 未來的研究者回顧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上半葉的台灣歷史,會看到與自由民主化相伴相隨的國家正常化進程的「國運三部曲」 天賜良機和國運危機並存,台灣正處於創造歷史的節點上,台灣何去何從? 二○○九年,《台灣大劫難》預言二○一二年「十八大」胡錦濤交棒前會對自由台灣做出終極主權逼迫,因為「薄熙來事件」而作罷。 二○一五年,《決戰二○一六》再次預言,中共將於二○一六下半年至二○一七年八月北戴河會議之間,逼迫台灣就範,做為習近平於中共十九大的加冕賀禮,卻因為「郭文貴現象」的橫空出世,「信息核彈」打亂了中共的布局。 必然的宿命是否會展現出它的鐵律?二○一八年,《刀鋒上的台灣》是否命運對自由台灣的最後警示? 習近平說,「不解決台灣問題,『我們』國內的政治安全就沒有保障,『我們』的國際發展戰略就沒有跨出最關鍵的一步。」 中共「隱形統治者」王滬寧《中國二十五年國際發展戰略綱要》首度曝光! 有別於「軟實力」與「硬實力」,什麼是中國的「鋭實力」?為何「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報告中要特別提醒國際注意? 「蔡英文現象」──進退之間可曾聽到國家使命的呼喚? 「賴清德現象」──對蔡英文及台灣人民有何啟示? 「郭文貴現象」──為什麼郭文貴,一個流亡的商人,竟能讓掌控焚毀地球戰爭能量的中共強權如此恐懼…… 事實證明,中共強權既不可能因為被善意感動,而放棄謀台戰略;也不可能由於被理性說服,而改變對台灣實施主權大逼迫的「初心」。 台灣如何避免做大國交易籌碼的命運,如何讓自己成為國際政治牌局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不是大國博弈的籌碼……
透析臺灣政治攻防
海峽兩岸第一本從政治攻防角度,深入分析和詳細解讀臺灣政壇背後政治角力的專著。以條理的分析,典型的事例,揭秘臺灣政壇秘辛,呈現政治角力的眉角。並且,視角新穎,行文方式獨特,敘事方法深入淺出,讓對臺灣政治感興趣的兩岸讀者對臺灣政壇有個別樣的理解。本專著可作為瞭解臺灣政壇的入門秘笈,政治人物理解政壇風雲的有益參考,亦可當成大學政治課程案例教學的借鑒。 臺灣政壇風雲長期以來一直是兩岸各界關注的重要焦點,也是牽動島內政局演化的主要觀察指標之一。藍綠政黨的博弈,各黨派內部的爭鋒以及對大陸政策的演化,乃至臺灣青年的動態走向,對於臺灣政黨政治發展,島內藍綠格局與版圖的消長,都產生了較大程度的影響。為從深層次上,理解和探討臺灣政治背後行為邏輯及內在的運作模式,以及產生的特定影響,本書嘗試以特定事件為切入點,串起臺海演繹,以小見大,採用相對獨特的敘述方式,深入分析臺灣政壇博弈爭鋒及競合的手法與背景,採用小專題的加案例的方式,反應臺島風雲,見證臺海發展大歷史。 臺灣政壇政黨間的博弈及黨派內的爭鋒角力,是關注臺灣政治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作者在本書當中,從策略擠壓、議題攻防、選戰交鋒以及政治款曲等面向入手,闡述臺灣政黨間的博弈。而在談及派系爭鋒之時,則從宮廷對決、山頭角力和合縱連橫三大面向進行論述,角度較為新穎,分析深入淺出,他以典型案例向外界勾勒了臺灣政壇近些年的風雲變幻,其有別於傳統敘事的獨特視角,不失為值得參考借鑒的良好題材。而在論及兩岸競合部分,則從「熱絡互動」與「冷和對抗」兩大面向入手。當論及「熱絡互動」之時,作者選取了兩岸互動較具指標性的歷史節點進行了重點論述,並指出兩岸在涉外領域合作可能產生的正面效益,此舉值得關注兩岸正向發展的各方進行參考。而在論及「冷和對抗」部分,他總結了近年來綠營對陸政策調整的脈絡及影響因素,並闡述自己的見解,值得肯定。 另外,青年族羣也是牽動臺灣政局發展、政治生態演化,不容小覷的影響因素。昆福兄以台軍士兵洪仲丘事件入手,探析其對青年街頭抗爭運動引發的滾雪球效應,並且深入分析國民黨遭遇認同危機的深層動因。不過,對於外界疑慮的臺灣年輕族羣是否呈現「反藍親綠」發展態勢,作者從社會學角度進行了深度分析,值得一讀。而對於國、民兩黨的青年政策改革問題,在本書中也進行了著墨等等。 總之,以議題分列、典型事例解析,將看似獨立的篇幅串聯成相對完整的篇章,並從單一典型事件角度切入,來串起台海演繹的「大歷史」是個不錯的視角。 「讀史使人明智」,作者以懇切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敏鋭的政治洞察力,帶著期許兩岸相向而行的啓迪,相信本書的出版定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老綠男有意見
老綠男?外爭主權,內挺人權! 有意見?針砭時政,善盡言責! 陳師孟第一本政論文集,收錄之文章都清楚表露作者的政治立場「綠到不行」;但自稱「老綠男」,不只是想與藍營做區隔,更重要的意義是與執政的民主進步黨做區隔,因為自2016年蔡英文就任台灣總統之後,從用人到施政、從除弊到改革,處處與傳統綠營主張格格不入,有時甚至到了親痛仇快的地步。對此,作者「有意見」。 本書大體可以歸納為五個區塊: 一、對蔡政府執政一年半的針砭與建言,尤其是和中國「維持現狀」的政策,嚴重違反民主進步黨「國家正常化」的傳統價值,令人難以苟同。 二、著墨於一個直接民主的關鍵議題「公民投票」,強調公民投票的意義不只是全民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更是全民接受民主教育的洗禮 三、審視國際現勢,提出台灣在變局中應有的體認與自處之道,特別是在「南海仲裁案」與「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對台灣可以是危機、也可以是難得的轉機。 四、揭發台灣「黨化司法」迄今未癒的瘡疤,列舉陳水扁前總統在「司法恐龍」審判下所受到的各種迫害,建議用孫文的監察權做為「司法除垢」的強效清潔劑,以期完成轉型正義的艱鉅工程。 五、回味中國國民黨一些醜陋往事,以免台灣人遺忘其威權本質與獨裁統治,而讓它有復辟的機會。
逗陣看台灣
爭主權,挺人權,追求普世價值; 要正名,拚制憲,走向獨立台灣。 社團法人台灣綠色逗陣之友會自2009年發起,過去以廣播節目方式宣揚理念,2016年5月時轉型為言論網站繼續為台灣發聲,每週更新文章、網路廣播、刊登諷刺時事漫畫,並且定期舉辦座談會。 以「綠色逗陣」為名,「綠色」強調理念堅定,「逗陣」強調團結合作,英文名稱叫做BEANSTALK,是綠豆藤的意思,出自美國童話《傑克與綠豆藤》。我們期許自己要像一股股的豆藤連結在一起,讓故事中的小人物最後可以打敗巨人,奪回台灣的富裕和尊嚴。在一路顛簸的路途中,「綠色逗陣」靠著眾多不棄不離的支持者,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如今,我們將與關心台灣前途的朋友們再出發,推動「正名、制憲」與「國家正常化」,走向台灣國。 綠色逗陣網站的「綠逗什錦」專欄,來稿文章主題多元、立論精闢豐富,由綠色逗陣編輯小組選錄具代表性的文章輯成《逗陣看台灣》。本書分為六個單元,包括探索台灣定位、土地和歷史的「認同與人文」,剖析各類社會議題的「社會探針」,針砭現實政治的「政治透視」,關懷司法體制與人權的「司法正義」,放眼世界的「國際觀察」,以及感時懷思的「綠逗謳歌」。一方面觸及最當下的論辯,另一方面探索追求台灣的國家定位,針對台灣島上紛擾的問題,從族群、身分認同、歷史詮釋到國家主體,以及對文化價值進一步的認定,我們期待本書的思辨與討論,能提供台灣未來出路的答案。 歡迎加入綠色逗陣,關注最新消息,與我們一起打拚! 綠色逗陣網站:www.beanstalk893.com.tw/ 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beanstalk893(或搜尋「綠色逗陣」) 電子信箱:beanstalk893@gmail.com 聯絡電話:0966-557155
文官說法:臺灣地方制度講古
公務員堅守原則、靈活運用的絕佳典範 & 書中十三個故事告訴你 法律運用原來這麼靈活 公務生活可以這麼有趣 地方自治能夠這麼生動 & 依法行政是公務員的基本信條,國家施政的客觀基礎,也曾是所有法制工作者最引以為傲的守則。但由於某些主、客觀因素的拘束,法治形同墮入漫漫長夜。作者特將從事公務三十年實際參與法制建構的經驗,一點一滴刻繪下來,期望能從法治原型的重塑過程,重振法制工作的榮光,讓法治恢復引領國家穩定發展的功能;並藉著故事分享,重燃公務人員的熱情,喚起行政體系的尊榮感覺,復啟社會對文官專業的肯定。
無德小英
* 評點小英!民進黨重回執政滿週年,做了什麼,又缺少什麼? * 「兩岸政策?WHA?臺灣共識?美臺軍售?核災食品進口?……」回顧蔡英文政府滿週年的政績,她不是空心蔡,真正空的,是政治的倫常與道德!本書作者洞中肯綮,給予最切中時弊的評論觀點!& 蔡英文勝選,證明臺灣人民相信她的競選承諾,對她有所期待,也願意耐心等待她熟悉政務,展現政績。只不過,短短一年之間,民進黨意欲構築永久執政環境的野心太過彰顯,其布局太大、動作太急、手段太狠。老百姓回神了,清醒了,蔡英文和民進黨的支持度,也就滑落了! 蔡英文不是空心蔡。究其實,她不空心,因為肯定不缺心機心術。對她而言,真正空的,是政治的倫常與道德。蔡英文的問題,是「無德」。比起「無能」,「無德」可能為人間帶來更大的禍害。 當今之世,政治講究機巧,重視選票。談政治還要論及倫理道德的,恐怕會被歸類為保守迂腐,離勝利太過遙遠。只不過,太久不談道德,道德反而有其新鮮之處。本書偏偏就要從道德出發,訾議政治。感謝蔡英文和民進黨,以他們的具體案例為本書的論述服務。
讓自由台灣成為壯麗的國家
我們對於臺灣的期許從不放棄── 無論你的宗教信仰和政治觀念如何,無論你何時以何種方式來到美麗之島,也無論你屬於藍營還是綠營,只要你忠誠於自由台灣,台灣就是你的心靈可以依偎的祖國。台灣人民必須像忠誠於自己的靈魂一樣,忠誠於「國家底線原則」;必須像堅守自己的生存權一樣,堅守「國家底線原則」。
罵讚台灣人與事
美籍華裔評論家曹長青, 犀利解析台灣人與事 美籍華裔評論家曹長青一一點評台灣政治界、文化圈的「壞人」,極力痛斥「心態畸形的文化人」及「該被淘汰的政客們」,左批「露出馬腳的馬英九」,右評「翻來覆去的老人家」,言辭犀利,不畏權勢。 另一方面,曹長青也對許多代表正面價值的人士表示推崇,這群「堅守底線的台灣人」為使台灣走向一個正常完整的民主國家而奮鬥努力著,值得眾人效法。 本書也通過對某些人與事,以及一些重大案例的分析,諸如台獨、扁案、死刑存廢、南海議題……等,來探討其背後在制度、法律和文化層面的價值等問題,提供讀者「觸類旁通的新角度」。
蓄勢:為受困的台灣
從事政治或時事的評論者,通常鮮少文采與口才並茂;理性與感性兼而有之者,更屬鳳毛麟角。王美琇女士是文采、口才、理性、感性兼備的卓越評論者。她的評論文章,一如其人,娓娓道來,直指問題的核心本質,析論事理,擲地有聲。與尋常的評論不同,她總筆端帶有深厚的感情,如詩如歌般感性的敘論與訴求,增添文章的壯闊力量。美琇的人格特質與才華,這本評論集是最具體的例證。在「歷史文化」、「政治重生」、「公民抵抗」、「社會正義」、「典範緬懷」等五個章篇中,她近年對國家社會的關切與倡議,盡在其中。——盧世祥& & 美琇的專欄文章長於在「有我之境」中說理,用感性舖陳理性,屬於娓娓道來的一類;每篇在《自由時報》披露,都是當天讀報時的先覩為快。她的文字獨樹一幟,且明褒貶、論是非、寓期望,既斥佞妄又立標竿,讀之令人可以悲可以樂可以興可以立。更重要的是,美琇文字背後蘊藏的動能,不是「載之空言」而已,且有「見諸行事」的事功。從《內在革命》到《蓄勢》,美琇點點滴滴所紀錄、所評斷、所企望的,正是台灣的奮起,也是其生命歷程的鏤刻。《蓄勢》的精神面貌,就是台灣,就在台灣。——金恆煒 & 《蓄勢─為受困的台灣》集結了美琇近年來的政治評論,背後的憂國深情躍然紙上。從馬英九執意將台灣鎖進中國造成的各種倒退,到蔡英文就任總統後推動改革之千迴百轉,美琇針對教育、文化、政治改革、司法改革、轉型正義與公民社會的建構,一再發出諍言。從論述到行動,美琇的筆與劍恰好反映了我們共同經歷的一股時代精神─「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不論誰執政,公民力量的蓄積與行動實踐,才是王道。我們關注台灣的困境,我們持續思索出路,用行動突破困境,永不放棄。這,應該就是「蓄勢─為受困的台灣」向讀者發出的柔情呼喚。——馮賢賢
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
台灣的民主自由之路,是經無數的前輩犧牲奉獻,甚至用生命換取的。這些前輩多數已恢復名譽、獲得補償,其中更有不少人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或各類公職人員。不過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街頭勇士,有他們無私的付出與奉獻,才有今日台灣民主進步的成果。雖然他們不在乎名利,卻更值得崇敬與學習,而且他們也不該被遺忘。 & 這些街頭戰友,有的開始出錢,後來出力;有的開始出力,後來也出錢。出大錢的有,出小錢的更多;這些人只出錢、不收錢,心甘情願、無怨無悔。 & 街頭戰友們「歡喜做、甘願受」,一心一意為子孫拚台灣「出頭天」,都不求回報。很多人在政黨輪替、台灣民主化後,功成身退、卻退而不休,仍繼續在其他領域做出貢獻。他們理念的執著、情操的高貴及實踐的精神,令人既感動又佩服! & 二○一五年三月開始,拓展文教基金會擬訂採訪計畫,以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到二○○○年民進黨執政前十多年間,參與各種抗爭的民眾為對象,共採訪百餘位,完成《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予以出版。
刺蔣,鎮山:一位海外台獨運動者的行動與見聞(修訂新版)
一個高雄囡仔,為何逃離故鄉、遠赴巴西? 一位台灣留學生,如何展開刺蔣行動? 四二四事件之外的故事,台獨志工成長、奮鬥的軌跡 本書的主人公/作者張欽泰是228事件受難者家屬,成長於戒嚴時代的台灣,高三時書寫228觸犯體制禁忌,為了避禍前往巴西投靠他的大兄張瑞豐。航向巴西的旅途見聞、大兄的政治啟蒙與海外求學經歷,使他有機會重新認識台灣歷史,進而成為台灣獨立運動志工。 1970年4月24日,留學生黃文雄和鄭自才刺殺蔣經國未遂成為國際頭條,鮮為人知的是,為了阻止蔣氏政權接班和發展核武,同一時期張欽泰在美西也籌劃了以「鎮山」(意指刺殺小蔣)為代號的刺蔣行動。 雖然因為無法掌握蔣經國的確定行程,鎮山計畫最終失敗收場,但藉由描摹台獨志工種種親身經歷,讀者得以進一步認識海外台獨運動的實況,與戰後台灣人反威權的歷史。 本書同時觸及了至今較少人書寫的巴西移民史,用生動詳實的筆觸,引領讀者認識台灣人在巴西的故事。
寫給台灣的備忘錄:彭明敏教授文集
身為一個國際公法的國際知名學者,台灣最具指標性意義的政治學教授,他的文章要言不繁,切入核心,揭示重點,文章的風格也反映出人的風格,嚴謹自制。如果從時論集的角度來看,當時事隨著時日漸遠,隨附而生的評論自然也減低了參考價值。然而,時論時評的時間跨度如果夠長,撰述者的書寫立場一致,不至前言不對後語,彙整起來也是一種歷史的耙梳觀照,這樣的觀照能為進行的時事,提供一種旁觀的清醒,也因為經過時間的洗禮,這樣的一種洞見,帶著史識的澄明,讓問題的本質意識浮現,彭明敏教授的這本《寫給台灣的備忘錄——彭明敏教授文集》,就具有這樣的時代意義。書中收錄了彭教授從一九九八年十月起開始撰寫到二○一六年十二月的時評八十九篇,還收錄了一九九二年返台後,首次的公開演講,地點就在他求學及曾任教的台大法學院;還收錄了三場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的電視政見發表會,以及在北社,美東三大學的重要講稿,這些具有史料意義的講稿充分顯示他的關懷視野和高度,在二十餘年後的今天讀來,仍然讓人動容不已。—廖志峯
邁向重建時代:一個詩人的台灣守望2015-2016
邁向重建時代是走過二○一五年到二○一六年、台灣社會廣泛呈現的意志和感情。這兩年,馬英九復辟的中國國民黨政權背離人民對台灣的新認同,嚴重傾斜於中國。社會普遍不滿,更引發新新世代公民意識的覺醒和積極參與政治的熱情。從地方縣市首長、國會到總統選舉,嚴重挫敗背離台灣的復辟化政治勢力,凝聚台灣國家新生的力量。這樣的意志和感情會鞭策,催促新政權、新政府,會期待一個真正新生台灣國家的形成。重建是說這個以中華民國為名,實際是殘餘、虛構、他者的國家能重新打造,蛻化新生,不分先來後到的台灣人民,共同迎向新的時代。——李敏勇
台灣禁書的故事
火種。新苗。 你所不知道或遺忘的,書的故事,也是時代的故事 禁書,台灣特有種出土重光 本書挑選敘述的黨外禁書,從一九六六年七月十八日遭禁的《中國文化的展望》(殷海光),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查禁的《許信良論政》(楊青矗編)為止,計二十五種。警備總部大部份以違反〈台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第三條(出版物不得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的第五款(違背反共國策者)、第六款(淆亂視聽,足以影響民心士氣或危害社會治安者)、第七款(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者)予以查禁查扣處份。黨外書籍的大量查禁始於一九七八年三月在裝訂廠扣押《選舉萬歲》一書開始,每年都有數十種書籍被查禁,直至一九八七年「解嚴」後才稍緩和,一九九二年八月裁撤警備總部,「禁書」才在台灣社會消失。——廖為民
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
他有「膽識」敢述別人所不敢,而他下苦功,能挖掘他人所不能者。──李喬 《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作者何來美筆法平實,考證嚴謹,詮釋分析有理有據,評論針砭鏗鏘有力,是第一本台灣客家政治風雲全紀錄! 《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描述客家人給人保守、內斂印象,非到危難時刻不輕言反抗,但乙未抗日最悲壯的卻在桃竹苗客家庄及屏東佳冬蕭家步月樓,相對於引日軍進台北城的「協力者」,甘當順民,越顯高潔。 二二八事件最悲慘的是花蓮鳳林張七郎、張宗仁、張果仁父子慘案,「兩個小兒為伴侶,滿腔熱血洒郊原」何等悲涼?一九五〇年代白色恐怖,共產黨最後據點在桃竹苗客家庄,也是國民黨政府最後肅清的地區,有人選擇「自新」苟全性命,甚至當了高官;有人卻莫名慘遭槍決,人生境遇有如天壤。 首位客家籍立法院長黃國書,本名葉焱生,兒子叫葉克倭,他為何改名換姓?晚年又為何黯然辭掉立法院長,兒子並因官司流亡海外?首位客家籍副閣揆徐慶鐘,受業於蓬萊米之父磯永吉,七年農林處(廳)長任內讓台灣農漁牧生產增加三倍,他一手提拔李登輝,晚年師生為何交惡? 在威權政治年代,許信良、邱連輝分在桃園縣、屏東縣率先開創「黨外」執政,掀起台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新時代。客家是台灣第二大族群,投票行為為何呈現「北藍南綠」?總統直選後,客家票源流向經常扮演勝敗關鍵角色,客家族群權益始獲得政府正視。
第一次自己建國就上手:上任有理,建國無罪,自己的政策自己訂!
一言不合就建國,現在正流行! 台灣民主行之有年,但我們的生活卻好像愈來愈苦悶。一例一休吵翻天;物價猛漲、實際薪資卻倒退十六年;PM2.5到處飄,把空氣變糟的罪魁禍首卻個個活跳跳…… 不公不義不合理的事愈來愈多,你是否也感到過無力,不知道除了對政府失望、然後繼續用木刀捅坦克以外,還能做什麼? 你需要來一場思考革命! 日本文化界奇人、行動藝術家坂口恭平在對政府失望之餘,決定徹底放棄這沒用的體制,獨立建國,還自己當起行政院長。他要告訴你:改變現狀根本沒那麼難。 我們都不知不覺習慣了這僵化的體制,所以覺得改變很難,但事實上,從思考開始革命,你的腦袋能做的事遠比你想像的多;看不慣現有的政策,那就自己建國自己來! 坂口恭平的「新政府」出招: .房貸壓死人:改變「房屋」的定義,不是只有豪宅才算房子。我們真的需要住在死板板的水泥牢籠裡嗎? .生活很苦悶:不是只有不斷向「錢」進才叫生活。人也可以選擇活在善意和愜意之中。你是誰、能做什麼,由你自己決定。 .政策有夠瞎:那就自己建國、站出來做自己想做的事。錢從哪裡來?只要展現出你的「態度」,錢還真的就會從四面八方湧過來。 改變現狀並非空想,坂口恭平的「新政府」就是最佳範例。 自己的政策自己訂。你,準備好要建國了嗎?
百年大黨,十年風雲
靠借貸與募捐勉強維持運作的國民黨 將會一蹶不振被徹底消滅 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獲得新生? & 此時的國民黨無疑是自遷台以來最羸弱悲慘的時期,執政黨以「不當黨產」追殺、凌遲,加上立院席次大幅萎縮,國民黨對民進黨多數強勢的予取予求,毫無招架之力。 反觀2008年,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在黨內領軍,拿下立院超過三分之二的席次,完全執政的國民黨,以民氣為後盾,銳不可擋。然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孰料八年之後,全黨上下充斥失敗主義,反馬甚至成了一股「流行」。更讓民進黨趁勢發酵「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這個開國以來的百年大黨,是否還有明天? 回望過去16年,國民黨由首度在野重新走上執政之路,由盛而衰,卻又相繼失去媒體與黨產這兩條腿,沒有了傳統的倚賴,能否在新的領導人領軍下,同舟共濟、戰勝逆境?今日的國民黨要如何走出谷底,重現藍天? &&& 國民黨的未來之路,不僅攸關台灣,也攸關兩岸關係的進程發展。有意領導國民黨未來的有志之士,能否拋棄私念,做到團結全黨甚至整合泛藍的力量,打贏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收復地方執政版圖,甚至推出最有機會的未來總統候選人,值得外界拭目以待。
民主觀察:2015回顧
本書係為對2015年台灣之民主生態進行觀察。 作者群以綜合觀點區分為六大部分,分別為國會民主、司法民主、預算民主、地方民主、直接民主及政黨民主,以簡單且詳述之方式呈現給讀者,快速了解2015年之台灣民主生態。
台灣的地位與前途
台灣如何成為國家? 2016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演講,總統蔡英文表示:「中國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10月17日立法院詢答大法官被提名人之一認為:「台灣不是正常化國家」、「中華民國是中國廢棄不用的國號」。他們的話語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或許是枚震撼彈,但在歷史模糊曖昧中,台灣的地位與前途一直有著多樣的解讀。 時間觀(time perspective)的差異是紛爭的主要因素,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甚至是政治的歧見都是來自對過去、現在、未來的著眼點差異。 關於台灣的地位與前途,從歷史傳說與信史開始,檢視台灣是否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否就能確立台灣未來的目標?而如今,台灣對中國的高度經濟依賴,中國有充分籌碼對台灣進行經濟戰與政治統戰,蘿蔔與棍子相互應用,可以讓利、也可以切斷交流,以經逼政,維持現狀真的是最好的選項嗎? 近年來,獨派團體及領導者,多認為台灣已經獨立成為主權國家,既然「已經宣布過獨立」,也實質獨立了,就不再宣傳獨立,以免中國有武力犯台藉口,也會招來國際社會的指責聲浪。然而,美國與國際社會卻一再明確指出:「台灣不享有國家主權」、「台灣維持現狀就不是獨立國家,因為台灣從未宣佈獨立」,台灣內部與國際社會的差異,明顯有理論與事實上的矛盾。 在時間三個面向,有人沈溺於過往,有人只重視當下,有人不切實際地寄希望於未來。堅持某單一時間觀經常容易形成錯誤的決策,也容易導致紛爭。因此,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點上維持平衡,才能保持健全的方向。 本書論述集結自第六屆台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台灣的地位與前途」,各篇獨立研究,從日本的地緣經濟學起頭、到朝鮮半島的局勢,解析歷史脈落中台灣的相對關係,進一步各別論述美國、中國與台灣的糾葛,以台灣關係法、國際法的觀念出發,探討對外國際政策的合宜與未來方向。再者,對內由國際法、憲法學理及事實探討問題意識,論台灣如何成為國家?
解套: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時代挑戰
隨著謝長廷、陳菊的登陸,與張志軍的善意訪台,讓民、共交流的政治價值,有了令人期待的想像空間,也讓台灣民眾開始信任民進黨可能有能力處兩岸問題,這是兩岸互動融合的新政治發展契機,是雙方共同努力營造促成的新政治氛圍,更是蔡英文最後贏得人民信賴當選總統的政治舖墊工程。 然而,面對兩岸冷和平的嚴峻政治情勢,兩岸主政者如何理性節制雙方的政治民粹反動情緒,避免政治極端化發展的可能發展?時事評論者陳淞山詳實記載評論從2012到2016四年來,民進黨與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事件與變化。 目前兩岸關係發展可能失控的風險因子與敵意正逐漸升溫,任何錯估形勢的政治偏見與誤判,都有可能讓兩岸僵局更難突圍。且看民進黨如何正確解決政治衝突與敵對危機,讓兩岸可能的地動山搖新變局,發展出保有各讓一步的政治餘地與空間! 本書特色 (一) 四年來民進黨的兩岸策略政治回顧: 看民進黨如何審時度勢把每一場與兩岸問題相關連的事件當作爭取台灣人民信任執政的機會與本錢,並善用謝長廷、林全登陸的戰略突破,陳菊、賴清德及其他民進黨縣市長與立委隨後陸續登陸的蝴蝶效應配合,共同扭轉了外界對民進黨以往「逢中必反」的舊有政治印象,並且證明民進黨是有能力處理兩岸事務。 (二) 精細解讀牽動兩岸關係的各項元素: 從2012到2016的兩次總統大選,民進黨經歷了兩次截然不同的國際環境變化與兩岸政治攻防角力。這是四年來包括蔡英文在內的民進黨政治領袖與菁英,以及太陽花學運反黑箱服貿與柯文哲效應旋風,所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政治結果。 (三) 多觀點的切入評論兩岸關係: 在台灣內部,兩岸關係的討論時常因為統、獨的基本立場而流於情緒化與刻板化。作者除了以台灣本位的角度提出評論之外,也嘗試以國際情勢與區域和平穩定的角度提出分析與看法。 讀者群設定 (一) 對政治事務、兩岸局勢有興趣的讀者。 (二) 關注台灣社會裡各種中國因素的新世代公民。 (三) 政治與兩岸議題研究者與相關工作者。
台灣健檢書
台灣雖然已經民主化, 是不是仍存在著某些現狀,持續影響著我們而不自知? 本書深入觀察台灣社會,提出存在於我們周遭而可能不自知的問題! 目前擔任教育工作的作者張國城,以他曾經涉獵政治工作、並先後旅居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經驗,在長期深入觀察台灣社會後,提出存在於我們周遭而可能不自知的問題,如: •許多現代社會公民應具備的知識,長期欠缺,也沒有獲取的管道。 •許多顯而易見的不公不義未被揭發,相關的人甚至還無感。 •許多人不習於思考;或以錯誤的方式思考;或不能依據思考的方式行動。 •政府和教育不鼓勵每個人獨立判斷、自主決定。 •雙重價值、雙重標準隨處可見。 •很多人相信假話,或不能接受假話被否定。 •雖然有惻隱之心,但沒有幫助真正弱勢者的同理心和作為。 •雖然有民主選舉,但對於自己的代表欠缺監督,甚至造神、盲從。 •對於政府的所作所為毫不懷疑。 作者大膽認為,如果將台灣比喻成一個「人」,那這些就都是這個「人」在健康檢查中的紅字,希望透過本書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台灣人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問題與難關的本質,才可能採取正確的方式去解決。 本書特色 .提出台灣社會長期存在的問題,如雙重標準、不擅思考等,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之道。 .建議台灣人應該要「長知識、認事實、說真話、勤思考、改價值、習判斷、助弱勢、督代表、疑政府」,帶動個人與社會的成長。 .針對主權、風險社會、和平協議等問題,舉國內外的實例,提供給國人參考。
從對話到共識:你我共同的台灣
張燦鍙博士,曾任台灣獨立聯盟主席、台南市長、美國紐約庫柏大學化工系系主任,目前擔任李登輝民主協會理事長。台灣獨立建國,為作者畢生追求的理想,惟作者深入社會基層,理解民生經濟所帶來的人民生活不安,因此除了堅持其政治主張外,更關心台灣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主體性。本書為其近年來關心社會的思考集結,作者希望藍綠之間不要流於理盲的惡鬥,希望從政治上的對立,能夠找到彼此對話的基礎,進而能建立起以人民優先、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優質的共識。
傳承與超越: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1964年,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師生三人基於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草擬〈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拆穿反攻大陸騙局,指出台灣人民不願受共產黨統治,不甘心被蔣介石毀滅的自救運動方向,揭示制定新憲法、建立新國家、加入聯合國,讓台灣成為民主化、在地化、國際化的國家。 2014年,時值〈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五十週年,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舉辦系列活動,並與台灣教授協會共同舉行「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本書為研討會論文之合集,另收錄蔡英文專題演講、彭明敏教授與318運動青年對談紀錄。
廿年民主路 台灣向前行
誠實面對廿年民主得與失 傾聽青壯年學者給新政府的建言 ‧立刻停止補助偽高科技、重代工而輕研發的劫貧濟富錯誤政策 ‧你的貧窮和憤怒,二十年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必須負絕大部分責任 ‧以價值取代產值,採取「後中國因素時期」經濟戰略 ‧七十歲的憲法,七次修憲卻從未增補過人權清單 ‧尊重北方共識,他將是堅定的盟友;依恃北方共識,恐怕什麼都沒有 ‧超克民族國家體系的悲情和偽善,以普世價值重建我們的全新共同體 ‧國會議事程序的修正與透明化,就是不折不扣的憲改關鍵工程 以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2016年選後大型民調結果為起點,邀集中研院、台大、政大等一流研究機構的政治、國關、社會、法律領域青壯學者,從國家認同、國際戰略、尋求經濟新典範、國會與憲政改革、社會正義與公平分配等五大範疇切入,回顧台灣實行總統民選二十年來的得與失,並對蔡英文政府執政後的全新局勢提出剴切建言。
國民黨興衰史
百餘年的國民黨,曾有四次振衰起敝的歷史。 二○○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應是第五次由衰而興的契機。 但於二○一六年再次失去政權後,國民黨應該如何自處? 國民黨的興衰史,不僅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 與海峽兩岸未來的政治前途緊密相關,更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極具戲劇張力、扣人心弦的一章。 民國史專家蔣永敬,就國民黨之未來以及對海峽兩岸關係之影響,又作一增述,以為再版增訂之需。 國民黨主張的「終極統一」,能否實現? 中共政權能否變為民主自由? 筆者亦大膽假設:「不無可能」。 國民黨自孫中山1894年創黨以來,迄今有百餘年之歷史,期間興衰輪替不只一次。前期於大陸,雖最後敗於中共,但仍於臺灣繼續發展;後期在臺灣已近七十載,自2000年至今,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國民黨政權失又復得。百餘年來的國民黨,曾有四次由衰而興的歷史,2008年政黨轉替,國民黨再度執政,應是第五次由衰而興的契機。 但2016年1月,臺灣大選,國民黨慘敗,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以高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國民黨選舉之失敗,對國家前途與國民黨未來影響如何?實為眾所關注之問題。希就國民黨之未來以及對海峽兩岸關係之影響,作一增述,以為再版增訂之需。 黨史專家蔣永敬教授依前作《國民黨興衰史》,續將近年發表多篇新論文,增訂補充加入五篇,均是探討有關國民黨興衰的問題,對於《國民黨興衰史》原先內容多有補充。而本著略去原增訂部分之第五篇〈戰後蔣中正「先安關內,再圖關外」問題之研究〉,以〈扁馬執政期間兩岸關係之比較〉一文取代之。 本書特色 ★將柒、增訂部分第五篇的〈戰後蔣中正「先安關內,再圖關外」問題之研究〉刪去,以新的〈扁馬執政期間兩岸關係之比較〉一文補之。
總統?總督?!臺灣精神與文化中國
武則天坐天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如果蔡英文能夠堅持「一中兩憲」的立場,在任內和對岸簽訂和平協議,則中華民國跟廿二個邦交國能夠維持主權國家的地位,兩岸之間能夠保持和平良好的關係,台灣人民可以在世界各地發揮台灣精神;蔡英文也可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舉行「蔡習會」,兩岸將進入良性的制度之爭,這是「上籤」。 如果她只想用「中華民國憲法」當擋箭牌,走「華獨」的道路,則兩岸關係將進入「冷和平」時期。如果台灣的邦交國喪失殆盡,則「中華民國」將喪失主權國家的地位,屆時台灣最多只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轄下一個類似有「聯邦州憲」的「自治區」,這是「中籤」。 蔡英文的「下下籤」,則是「掛中華民國的羊頭,賣心理台獨的狗肉」,放任教育界以雙重「自我殖民」的論述,繼續荼毒下一代;甚至動用御用學者,修改教科書,把台灣下一代的精神意識改造成日本殖民地的「次等國民」。如此一來,即使她能夠繼續高坐在「中華民國總統府」內辦公,其格局終究祇是「日本殖民地政府」的一個「總督」而已。
衝撞世代|由街頭運動見證台灣民主歷史的重要時刻
Do you know? 你我習以為常的「總統大選」,是經由多次抗爭與革命才獲得的權益。 Do you know? 台灣民主憲政的契機,是由學生運動「野百合」所激發的變革。 Do you know? 思想開放的「海外留學生」,在以前卻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 Do you know? 今日多元又「開放的新聞媒體」,在從前只能淪為政府的傳聲筒。 Do you know? 國定假日「二二八和平紀念日」,曾經是個沒人敢提起的禁忌話題。 Do you know? 政府大力推推行的「客家文化」,在過往竟是被極力打壓與禁止的。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唯有改革才能看見那民主的曙光! 我們是一群,以街頭為家的人民,革命是我們的使命與必須手段! 藉由不斷的衝撞、抗爭與犧牲,為後代掙來今日的高度民主化社會! .探索318學運的真正起源,一個由街頭誕生的群體運動! .完整記錄從「解嚴」後到今日各大關鍵民主運動的珍貴影像與史蹟! .將歷史的重要時刻,以「影像故事」的型態喚起你我心中關於台灣的記憶! .紀實影像工作者,對於這塊土地最真切的見證與告白! 【在這個百年老店黯然下台的今日,那段先人為民主自由奮鬥的秘辛,赤裸公開!】 在許多來台旅遊或工作的外國人眼中,台灣是個高度民主化的「自由之地」,人民與大眾傳媒體有著非常開放的言論自由,以及多元化的食衣住行育樂。然而,在數十載以前,我們今日視為是「理所當然」的這一切,卻是當時人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一種「奢求」。 本書,由一位資深影像工作者(前自立晚報攝影記者,現任輔大影像專題製作講師)許伯鑫,為你我彙整近30年來台灣各大民主演進關鍵時刻的紀實影像與文字記錄。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喚醒深藏在眾人心中的記憶與共鳴,進而深刻體認台灣這片土地的美麗、哀愁、變革以及嶄新的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