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湖畔望春回
書中收錄了二十篇吳葆璋先生的專訪及各地演講稿,主題大都圍繞中國問題及大紀元推出「九評」後的觀察及反思。內容從2005年元月第一篇「九評」發表後,吳葆璋先生接受大紀元專訪:《九評》填補現代人類思想史空白,到2008年在法國隆斯索尼埃市討論會上的講話:救救奧運囚徒,與會發言地點遍及歐洲各國及台灣。吳葆璋先生的發言內容精闢,事前準備演講稿的態度非常嚴謹,文章讀來鏗鏘有力,對中國的現況及面臨問題,以國際視野,指出真正幫助中國的關鍵所在。從事新聞工作四十年,吳葆璋以他獨特的經歷,實實在在的故事,用觸動思想的筆鋒,提出準確到位的觀點,講清中共的本質和中國問題的本質,以及西方社會如何真正的幫助中國。許多人頂著壓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期盼為中國打造自由媒體的平台。但是,在真相撲朔迷離,世事紛擾,真假難辨的今天,吳葆璋先生是少數能把握這一變化的智者,他退而不休,對如何給中國帶來真正的新聞自由,帶來巨大的貢獻。
為什麼99.99%的大中國人討厭小日本?
洲著名評論家、獨立記者若宮清帶您直擊中國人的內心世界:若宮清是亞洲著名的評論家、獨立記者,自號「國際浪人」。通華語,在日本、台灣、中國、菲律賓、北韓等國均具有深厚的政經背景與現實認識。有感於不僅是一般日本人,就連日本的政界、學界和媒體,都對中國存在著嚴重錯誤的認識,若宮清特書此書,以正視聽。從2005年4月中國各地爆發的「反日」示威風暴談起,帶領讀者了解到底中國一般平民在想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國際戰略佈局又是什麼。貧富差距會導致中國分裂嗎?中國會逐漸強大,還是已經強大了?台灣「親日」嗎?歸根究底,中國人的本性為何?為什麼99.99%的中國人討厭日本?日本主流觀點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本書均一一加以批判。連日本的外交界、學界、評論界、媒體都被中國耍得團團轉,況乎與中國有著更複雜利益糾葛的台灣?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書在撼動日本之餘,也能喚醒台灣嗎?我們拭目以待。
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
★ 你想知道中共「十七大」領導階層如何選拔接班人?習近平與李克強為何會出線?★ 中共政治精英甄補需要那些條件,是否有派系運作與鬥爭?★ 中共「十七大」後,中國地方治理趨勢、內涵與挑戰為何?★ 胡錦濤五年後卸任總書記,將由誰接班?你想知道他們的學經歷背景?五年後中共領導人是由共青團派系主導,還是由高幹子女擔綱?★ 本書將提供你詳盡的剖析與解讀。
破曉前夕
提到2008年,世人就會想到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但從2007年8月北京奧運開始倒數計時,和中共有關的環球要聞:8月份,西方國家大舉召回中國製黑心商品、中共被指須為蘇丹達爾富爾的種族大屠殺負責;9月份,廣東鴨禽流暴發、緬甸軍政府屠殺數千名僧侶與民眾,舉世譴責;中共再次被國際指責提供緬甸軍政府武器以及在聯合國連續十幾年為緬甸軍政府護航。10月份中共十七大揭開分崩離析的權鬥內幕…… 本書看到一個趨勢──離北京奧運時間越近,全世界都會聚焦中國,因此世人將史無前例的透視中共與中國的真相。在2008年8月北京奧運真正開跑前,與中共這個政權有關的重大事件還會再一個接著一個被搬上世界舞台。 中共想綁票奧運來鞏固政權,但中共緊緊抓著奧運的同時卻也被奧運綑綁了。 危機或是轉機 書中提出一個令人震撼的論點,從歷史經驗來看,共產或極權國家舉辦奧運是一個不詳之兆。1936年希特勒舉辦柏林奧運,結果攻打波蘭;1940年日本是奧運主辦國,但卻舉兵侵略中國,該次奧運因而停辦;蘇聯舉辦1980年奧運,但卻在1979年攻打阿富汗。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及冷戰的肇因,全部因為奧運主辦權給錯國家。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台灣人一直在問:為什麼世界各國認不清中共的真面目,在國際舞台上承認這個獨裁政權,還反過來限制民主台灣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政治現實」是我們最常聽見的答案。但國際政治真的只管現實利益而不顧正義嗎?國際上姑息中共的局勢完全不可逆轉嗎? 尊重人權是普世價值。在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挺身而出抵制2008北京奧運,理由都離不開中共惡名昭彰、罄竹難書的人權問題。推波助瀾的事件還有兩樁。發生在非洲蘇丹達佛(Darfur)的種族大屠殺,以及發生在中南半島緬甸的血腥屠殺,國際譴責的矛頭全部指向中共。為何一個遠在非洲,一個則在中南半島上的「外國事件」會牽扯上中共?因為中共正是這些獨裁政權的幕後軍援與金援黑手。原來中共不只對中國人殘暴,還對外輸出獨裁暴政。 國際上許多有識之士憂心2008北京奧運將是1936年柏林奧運的翻版,因為中共正在對內攫取大量資源、藉口鎮壓異議人士,同時對外擴展軍事野心掌控石油能源。中共將如同希特勒一樣利用奧運的舉辦搞起瘋狂的極端民族主義,給世界帶來戰禍嗎?如果中共果真發動戰爭,台灣必定首當其衝,2008北京奧運就變成台灣的噩運與危機。 但危機同時也是轉機,這就是禍福相倚的天道。當全世界都共同要求中共放下屠刀時,有切身利害的台灣能夠保持沈默嗎?只有曝光惡行,才能制止惡行。掌握世人共同關注的議題才有機會結合舉世的力量,如庖丁解牛一般,遊刃有餘的解體中共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對世界和平的威脅。 要如何看清楚同時掌握歷史的軌道,使台灣趨吉避凶?當風向、水勢與天意都與中共對立時,正是台灣遠離戰禍、永絕後患的契機。錯過這個順勢天成的良機,一但風向水勢轉向,台灣將悔之不及。 本書特色 本書內含大量珍貴圖片,揭開台灣媒體不曾報導的中國真相。包括中國正在發生的退黨大潮、中國的民眾維權抗暴事件、北京奧運背後的人權災難、中國生態浩劫的肇因、發生在中國足以滅絕人類的疫病、活摘人體器官販賣、對宗教信仰的無端迫害等等問題。 本書指出中國人權災難與台灣前途的關連,同時藉著「人權聖火」在全球廣受支持的現象,點明台灣如何爭取全球支持,免於台海戰爭的方法。 2008年是台灣前途的關鍵年!媒體聚焦中國的同時,也是台灣最好的歷史契機。讓世人認清中共的本質,此其時也!
誰是接班人《一本談中國權力鬥爭的書》
政治即生活,鬥爭亦如空氣般存在。黨的大會事關權力分配及派系榮枯,鬥爭自然白熱化,總結、批判各派系菁英政績功過的派系協調、折衝,有如華山論劍。這樣的政治大戲在中國每五年總要上演一次。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召開前後總是吸引國際間矚目,本書旨在為讀者解讀這個世界最大政黨的權力運作,追蹤派系間的權力消長。 接班人問題是所有共產黨國家政治動盪的隱憂,中國的接班制度也尚未建立,鄧小平以指定隔代繼承成功化解一代核心與另一代核心的交班問題,只是強人不再,第五代核心該如何產生?經過一番妥協、折衝,第十七屆中央常委會躋進二名年輕人──習近平、李克強。以年齡畫線,兩人可以過度到十八大,但誰是接班人呢?接班人的人選,何時提出?由誰擔綱?在在觸及中南海敏感的神經,如果中國領導人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加上嚴重的社會危機,共產黨體制可能受到動搖,波及兩岸情勢,這也是本書關心的問題。
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
中國崛起震驚全球,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秩序即將因為中國崛起而面臨重組。中國崛起將如何衝擊現有國際體系,乃是當前國際關係學者共同面對的巨大知識挑戰。本書集合了十六位來自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澳洲、美國的著名華裔政治學者,嘗試從國際關係理論與外交決策理論的角度,回答三組有關中國崛起的重要議題:第一、中國崛起對於全球體系與東亞區域國際關係的意涵?何?第二、中國和平崛起的機會、限制與策略?何?第三、與中國有重要戰略依存關係的國家如何回應中國崛起的挑戰?
中國應向日本謝罪9個理由
八○年代以來,針對日本「侵華」戰爭、日本政府高官發言、歷史教科書與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中國政府氣勢凌人地要求日本「謝罪」、「反省」、道歉、賠償。進入九○年代,中國進一步強化「反日愛國教育」,「反日」與「敵日」已經成為國家政策。在此之前,一直到七○年代為止,兩國政府還眉來眼去地宣揚「外交正常化」、「兩國子孫永久和好」,為什麼突然如此巨大變化?為何戰後經過半個世紀,「反日」成為中國國家主要政策?追根究底,其實是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政府內部矛盾所致。對此,本書將有詳細探究,概言之,關鍵不在於日本「過去」的問題,也不是歷史事實的問題,而是現在中國的政治問題。
中國大誤算【新中國領導人的負面遺產】
◎建國之父毛澤東的錯誤盤算◎改革開放總頭頭鄧小平的罪過◎耽溺世界霸權大頭病的江澤民◎「武帝」胡錦濤要將中國帶往何處去?中華帝國歷史上其實早就充滿各種失策和誤算。1949年共產新中國肇建後仍然依舊,其歷代領導人雖都有專擅的一面,但也都留下龐大的負面遺產,禍延子孫,殃及全世界。如號稱東方紅太陽的建國之父毛澤東,雖革命成功,卻有「階級鬥爭」、「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莽幹行徑,餓死、鬥死人無數,也造成全中國的瘋狂和動亂,至今未艾。又如「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銳意「讓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經濟起飛,造就了不少高幹子弟和個體暴發戶,不可一世,卻使公害擴散、農村破產,城鄉貧富差距拉大,內陸盲流到處亂竄。再如天安門事件最大受益人,「三權一把抓」的江澤民,耽溺中國一定強美夢,一味擴張軍備,爭奪世界霸權,但其上海幫成員全國樹敵,政治負債不勝枚舉。而現代「武帝」胡錦濤企圖回歸毛澤東時代的「超英趕美」,中國崛起的假象使全中國一切向錢看,兩億股民蠢蠢欲動,經濟不知何時崩盤。又其社會矛盾擴大,網路暴走族作亂,高幹家族資金大外逃,各地民眾的示威暴動天天100起以上,內部危機一觸即發。中國下場將如何,世人該如何警覺?本書盡窺端倪。
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已超過二十年,經濟與社會面都產生了令人?目結舌的巨大變化,「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論與「中國威脅」論等等出現,可說也是理所必然。然而,中國這種改革開放路線,我相信不久就會成為共產黨政權自掘墳墓的元兇,導致中華文明崩潰。原因很簡單,此時經濟繁榮只是海市蜃樓,泡沫必將崩潰,而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不可能再生,黨以及人民精神危機更是如此嚴重。本書不只是預測「中國將自行崩潰」,更加清楚指出,結果必然如此。就連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曾在國內承認,「恐怕撐不到(建國)七十年」,「亡黨亡國」無疑是中國歷史不斷出現、無法逃脫的宿命,當然這也是當前中國掌權者最大夢魘!
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
蛻變的黨國,將走向何方?步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陸,秉持著列寧主義的黨國體制,又學習了東亞鄰國的發展經驗,展現出快速成長的崛起氣勢,著實讓世界驚訝豔羨。但另一方面,中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官員貪腐橫行,到處出現不公和不義,又給這個黨國體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究竟這是一種怎樣的體制?它又將如何蛻變?在中研院政研所的籌畫下,本書集合了國內研究中國政治的一流學者,掌握了中共黨國體制發展的總體趨勢,從政權的內部運作、中央地方菁英的互動、到不同面向的政策後果,為您清楚地勾勒出黨國蛻變的軌跡,綱舉目張地抓住了中國政治的面貌。在中共即將召開十七大之際,本書的問世,為關心兩岸與中國大陸的教師與學生、研究人員、政治工作者、以及企業經貿人士,提供了理解中共政權與中國政治的最佳指引。執簡御繁、掌握趨勢,值得一讀。
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
民主政治思潮衝擊中國,中國人亦嚮往民主政治。自清朝末年至國民政府時期(1908-1948),先後四次舉辦國會選舉,希冀實現代議政治。本書敘述各次選舉的制度與經過,包括選民人口、候選資格、投票過程等相關涵數,並運用精英觀念,分析當選議員的背景、年齡及新舊知識等,最後討論何以民主政治不能步入坦途的內外在因素,是一本開創性的論著。
紅軍
中國畫傳風潮開啟人師永剛,將歷史中扮演重要腳色的名詞、行動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層的當代閱讀意義。「歷史說明書」或是「歷史概念書」讓過去以狹隘政治角度面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我們,及對中國共產黨沒有歷史包袱的六、七年級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閱讀經驗和歷史感受。接續之前《切.格瓦拉畫傳》的編輯模式和美編格式,《紅軍》將再為當代歷史閱讀,啟發另一層次的深探。 本書共分為十六章,它以關注細節、散點式的記錄方式為主,涉及了許多以往未曾涉及、關注的內容,諸如紅軍長征食譜、長征時用過的器物、紅軍病歷、長征中的浪漫主義精神,長征的參加者以及長征中流散各地的紅軍士兵的命運,等等。 「紅軍這個詞對於當下的中國來說,具備多種解讀的意義。70年前的故事,對於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麼?肯定不是所謂的解密或者獵奇。紅軍的歷史細節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當下,我們紀念70年前的這支軍隊,那些理想者,過多沉迷于揭秘之類的事件,不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東西。」師永剛說。 紅軍 (1934-1936)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長征在當時中國人的生活中並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時期,關於共產黨的紅色軍事力量在中華民國逐漸退出主流話題。但是後來的結果與中國在20世紀後半的命運,卻全繫在這一場現在看起來艱難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讀者藉由此書有機會再度來到有關紅軍的回憶中。 這次的旅行,或者更貼切地稱為流亡,曾有人認為遠勝於歷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軍事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里程碑。路上的點點滴滴,每一項細節都是認識這個旅程必要的一塊。散點式的紀錄方式與大量的圖片史料,幫我們重建歷史現場的想像,也觸碰到了許多以往我們未曾關注的部分:紅軍長征食譜、長征時用過的器物、紅軍病例、長征中的浪漫主義精神、長征的參加者以及長征中流散各地的紅軍士兵的命運…… 紅軍在70年後的今天,在官方與民間,在時尚與傳統,在親歷者與想像者中間,成為一個有趣的紀念對象,他們各自寫著對一支遙遠軍隊的定義,甚至互相印證。 90歲、80歲、70歲、60歲、50歲、40歲、30歲、20歲、10歲。這樣一個年齡的縱深與橫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國一樣,傳統與現代共存,豐富而複雜,單純而且充滿朝氣與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麼會同樣地懷念一個逝去的時代?他們如何找到集體共存的密碼? 在這條尋找生存的路上,毛澤東與他的隊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兩年,付出了十多萬人的生命,才決定了這條路的終點,或者起點。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類群星閃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國閃耀。70年後的今天,在所謂的「歷史方向感」裡,在所謂的全球化狀態下,我們仍然在歷史地圖中透過這支軍隊的紅色色素,辨認這條1930年代行進路線的方位和經緯,並試圖努力地回到常識。 本書特色 ◎以畫傳方式呈現,說明紅軍長征時代的細節及文化。◎地圖、史料、照片豐富,編排活潑。◎為台灣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不熟悉及對世界歷史有興趣,此讀本皆為相當有新意的一本書。
公務員DNA(新版)
在人生中,選擇當公務員,除了拚考績、等晉級、準時打卡上下班、努力存取退休金之外,你還應該知道些什麼,成就些什麼?作者於國內外任各項公職數十年,深悉公務職場道理,任事愉快、勤勉有成,曾獲「行政院模範公務人員」。《公務員DNA》即是以自身經驗出發,借鏡公務生活,而敘論出的處世解碼書……
中國學15講
從毛澤東神權治國,到胡錦濤強權富國共產主義破產了,共產黨仍然掌權跳脫國共內戰與統獨鬥爭陰霾,從人權角度切入,觀照中共建政以來的利弊得失。起初,毛澤東把中國當作特大實驗室,以共產主義重建政治與經濟、社會秩序,甚至改造文化與人性;接著,鄧小平宣布實驗失敗,解構共產主義,保存獨裁本質。近年來,維權人士領導群眾爭取權益,射出民主曙光。胡錦濤不妨把握這項契機,改造中國為美式自由民主國度,圓其「大國夢」,庶幾不致重蹈蘇聯土崩瓦解覆轍。富強之道,絕不僅僅繫於經濟建設與船堅砲利。最後,我們譴責中國對台灣施行「三光政策」(吸光其資金、搶光其優秀人才、搬光其工廠),也要提醒憧憬統一的朋友:統一至少必須保有對等談判的籌碼,豈可斷送先人留下的基業而束手就擒?作者嫻熟東西方文明史,對中共歷史、政治、經濟、外交、文學等,有深入的解剖。
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
本書以戰國至隋唐作為一個時段,提出漢唐間為「中古」,戰國至秦朝則為「上古」至「中古」的過渡時期。以漢唐間為「中古」的時代區分,主要是著重於儒教治國原理的建立與實施,期以建立禮治世界。唐朝「貞觀之治」所樹立的政風,可說是這種境界的實現。漢以後,儒教治國原則取代法家治國原理,而成為傳統中國的特質。所以漢唐這一段歷史充分發揮承先啟後的作用,尤其是唐朝的典章制度光被四表。漢唐間在古典禮經指導下,除致力建設禮治世界外,也致力法制化諸制度。到隋唐時期而有輝煌成果,進而影響東亞諸國。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禮典與法典體系的完成。禮典如《大唐開元禮》,法典如律、令、格、式,尤其《(故)唐律疏議》,均成為後世立法的藍本。
KaKa:華禍《中國蝕虐全球的八大災難》
亞洲睡獅醒了,當中國改變世界,全球恐慌失措百萬台灣人長留大陸,家庭婚變,生活質變,社會巨變旅日重量級作家黃文雄,賣命執筆,直搗中國命根要害作者以八大角度,徹底分析中國和平崛起的底細從歷史、文化、經濟、人性、社會、政治、軍事打破中國神話,瓦解中國迷思,摧毀中國迷戀二十一世紀是地球人類的新世紀非中國人自大自私、竭澤而漁的黑暗世紀危機即轉機,爭戰見平和,需要這代人的大智大慧
第四部中國近代黨派發展研究【新詮】
所謂《中國學四部曲》,包括下列四本書,乃著者二十多年來鑽研中國學術的精心大作。四本書總字數約百餘萬言: 其實有關這些「中國學」的研究,論作家可謂「多如牛毛」,論作品也是汗牛充棟,著者何苦再傾半生之時力,有甚麼價值呢?在長期討論與了解,著多次把重點放在「新詮」上,若無突破性的新詮,見人之所未見,言人所未言,則這些研究沒有太多意義。 著者的看法,古今以來研究中國之政治、思想、戰爭、兵法等雖眾,包含晚清康梁,乃至當代學者,他們的作品有深度、有廣度,大多「四平八穩、面面俱到」,不夠貼切歷史發展的「真相」;對上下五千年的普遍民意和民心,理解的不夠透徹,還是一個「真相」的問題。總的來說,是對中國歷史的詮釋不夠「真」。 唯一被著者認為對中國歷史發展詮釋比較接近「真」,是唐朝韓愈在「原道」一文中的「道統論」,史謂「發先儒所未發,為後學之階梯。」劉海峰亦言「老蘇稱愈文如長江大河,渾灝流轉,魚鯨蛟龍,萬怪惶感,惟此文足以當之。」確實,韓愈道統論之「筆力」,已近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之威勢。不過,陳先生認為還是不夠「貼近真相」,話說的不夠明白和直接。 換言之,著者是以「重建中國史觀」的膽識和魄力。以銳利與清楚的科學精神,觀察中國歷史發展中人、事、時、地、物(歷史場景、政治人物、思想家、政治黨派、戰爭和兵法家,及相關著作、出土文物等),歸納出歷史與社會發展的普遍性法則,甚至是一種「準定律」。 這個「準定律」是甚麼?不外「統獨」二字。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自黃帝以降,國家施政,國防軍事上的考量,乃至無數的戰爭,都是為「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普遍的民意和民心,認為統一是「和平、繁榮」的同義詞,只有統一狀態下,人民才能過好日子,在國際上才有尊嚴。因此,國家統一承平時期,政府的重心放在維持統一局面,防止分裂、分離因素的產生。 反之,國家處於分裂狀態時期,各分裂政權的施政目的即在追求國家統一。而戰爭之目的,也在消滅割據政權,完成國家統一和復興。 統獨是敏感問題,但陳兄提其「董狐之筆」,以無畏的精神,春秋秉筆直書,持筆如劍,一劍剖開統獨,中間沒有模糊空間,春秋大義沒有折扣。從這個觀點,著者深入淺出的談中國政治思想、政治黨派、歷史發展、戰爭與兵法家,其觀點前所未有,其言論人所未言,故曰「新詮」。「中國學四部曲」的出版。「它」們的出現,不僅存有「蝴蝶效應」的機會,且如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所言,「一枝筆勝過一個艦隊」也是可能。 成群結隊謀求發展原是人類的天性,中國近代的黨派發展便是如此。黨派對立造成國家分裂和動亂,黨派和解有利於國家統一和繁榮,如今國共和解,必將帶動兩岸和解、交流,進而邁向統一繁榮,這是中國近代黨派發展的寶貴經驗。台灣的民進黨政權,不知中國歷史發展法則,必然死路一條。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複雜而可歌可泣的歷史,就政治結社的量與力而言,可謂百花齊放且驚天動地的經研究,發現中國近代政治結社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是有脈絡相承的軌跡可尋的,並且受到國內外環境激盪的影響。故結論乃從世界各國政治結社之趨向與中國近代政治結社的回顧與檢討為啟程,以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結社的回顧與評估及解嚴後政治結社的活動與規範為過程,最後導向對全中國現代化的展望,是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與信念。一個政治結社,實即一個政治團體,或稱之為一個政治組織。 團體是個人與社會的溝通橋樑。社會通常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是實體;社會團體則是實體,所以社會能否穩定,端賴團體能否發揮功能,引導個人遵守社會規則。
謊言帝國:中國雞年紀行
2005年在中國農曆中恰巧是雞年,中國各地發生難以勝數的反抗事件:農民暴動、宗教造反、工人罷工、民運份子請願、環保運動等。隨著中國日益向世界開放,藉網路資訊之助,消息更為靈通的人民,紛紛挺身反抗共黨獨裁統治。作者索爾孟於雞年期間親赴中國,傾聽這些追求自由的反抗者心聲;他藉此書讓他們暢所欲言,引領我們深入瞭解中國真實現況,造訪內地各村各省,與西方對中國的慣性想像相距甚遠。
霸權的華夏帝國《朝貢制度下中國的世界觀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簡單的幾個字道盡中國人對世界的看法。 中國在歷史的發展上,一直將其他民族或者國家視為未開化的野蠻民族或國家,中國人認為這些野蠻民族會在中國皇帝「德」的感化下,前來進貢稱臣,如果其中有一民族不遵照此一原則,中國有「權利」實行「懲罰」令其歸順,這就是所謂的「朝貢」制度。 不過創造出「朝貢」制度的中國真的比其他民族優秀嗎?還是,這不過是中國人的自大心態作祟呢?本書從思想、文化的層面來討論「朝貢」制度的出現以及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研究:實踐與反思
本書從「症候」的形成與在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開展出中國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對文本的審視、閱讀和建構是如何可能的,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症候」是如何通過研究者的研究過程中被表現出來,並且對意識形態、文本或是隱藏在研究者背後所有種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制約和建構提出反思。「症候」的形成可以是時空因素的制約,也可以是研究語境的制約,甚或就是研究者個人的因素。因此,在「症候」的制約下,研究者研究出來的成果,並不是代表一種絕對的真理或答案,而是可以具有百家爭鳴似的討與對話的空間。
遞進民主
遞進民主 中國社會的政治轉型契機──西方民主與中共體制以外的第三條路一個大膽、充滿想像力,但也可能非常實際的政治理想 中國的民主化,無疑是所有華人、全亞洲,乃至於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面對未來包括全球化在內的種種嚴峻考驗,中國得透過民主化才能有所因應嗎?未能及時轉型又會有何後果?以及最重要的,中國需要的是哪一種民主,才能在這全世界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國家,順利推動幾千年來未曾成功過的民主機制,而又不爆發流血革命、動盪衝突?作者主張在西方民主與中共現有體制之外,必須另闢「第三條路」,也就是所謂的「遞進民主」──一個可以幫助中國從專制過渡到民主,既能避免社會轉型對中國社會造成震盪,又能最終實現自由、民主與共和的理想制度。憑藉對於現代中國政治的嫻熟以及社會結構變化的長期觀察,作者大膽預測中國未來朝向民主化發展乃勢之所趨,並藉由此書勾勒出他心目中更適合中國的全新政治藍圖,以及解決兩岸衝突的有效規劃。
從十一萬到三千:淪陷時期香港教育口述歷
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香港人口急劇下降,百物蕭條,滿目蒼夷,處處哀鴻。 香港教育也被嚴重破壞,中小學校學生人數從1941年的十一萬二千多人,銳減至1945年的約三千人,大部份學生被迫失學。他們在日軍的鐵蹄和刺刀下,在戰火硝煙中,或被迫奮起反抗,或輾轉流亡千里,或設法謀生求活,並時刻面臨死亡、饑餓、疾病、轟炸、酷刑等的威脅。
中國世紀:新的開始和機遇
21世紀,中國世紀?這是一個問題。甚至連提問本身都充滿了挑戰。但歷史總是在疑問中開始。中國世紀,一個偉大命題的勇敢追問。本書匯集中國政治、經濟、企業、學界精英對中國崛起的反省和期許——中國會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世界強國?橫向的看二十世紀,我們見到的是一個「全球現代化」的景象。事實上,全球現代化促成了我們今日的「全球化」。中國的現代化則是全球現代化的一個組成。全球化意味著中國進入世界,世界也進入中國。本書展現了一個「經濟全球化」的中國和一個有可能實現的「中國世紀」。但是,我們應了解的是,全球化絕不等於,也絕不止於經濟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問題,才是我們特別要面對的。——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 從千年之嘆走進年年之變是一段又古典又現代的旅程,沿途遠眺的是荒野中破窗�那一盞盞蒼老的民族昏燈,夾雜在墨綠的希望與鐵灰的絕望之間,任由答答的馬蹄帶著滿臉風霜的旅人奔向天邊文明的破曉。古老的中國正在緩緩步上新世紀的崇嶺,忍著宿疾的隱痛,袖起劫難的淚痕。前頭難免是萬國風雲的際會,明朝逃不掉的是年花零距離的爭艷。東方這個樂水樂山的智者默默期待著高速公路半途的拐彎處,梧桐樹下的靈石上還留著先聖先賢啟示的餘溫,溫著再生的慧心,溫著劫後的開始,溫著久違的機遇,造就屬於中國的世紀:「保證人民充份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漢督的權利」,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巴黎說。——董橋(蘋果日報社長) & 企業,這個最具力量的單詞,已經超越了「生產力」的界定,超越了國界,成為全球化流下群體的生存方式。中國企業的現實,中國企業的未來,正是本書探討的焦點。——沈顥(21世紀經濟道報發行)
當代中國政治關係
所謂「政治關係叢」,係指各種不同的政治關係的集合。只要把握住「政治關係叢」的主要體系和基本格局,便能避免孤立地、封閉地研究個別政治現象和政治問 題,進而掌握政治系統的本質內涵和根本屬性,以及政治發展的演進趨向。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當代中國的政治關係已成為國內外 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焦點。 & 本書作者大陸學者楊宏山博士深入考察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以政府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關係網絡結構的發展,同時兼顧以黨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關係網絡結構的發展。本書具有三大特點: & 第一、 提出並運用政治關係分析架構系統探討,而非僅著眼於某些具體層面。 第二、 研究方法上側重經驗研究,著重政治關係的動態發展。 第 三、 在現代化的大視野下探討中國的政治關係,不拘泥於一國一時的狹小視野。 & 透過本書,不僅可以看到大陸學者眼中的中國政治,經由北大資深教授謝慶奎推薦序,以及臺灣年輕學者耿曙博士、寇健文博士的精闢導讀,讀者更可掌握本書的特 性、成就與限制,真如畫龍點睛。欲了解中國政治的臺灣讀者,千萬不可錯過本書!
岐路中國
全書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對汪暉、朱學勤、陳平原、秦暉等四位中國著名知識分子的訪談,描繪出1990年代中國大陸思想面貌。第二部分,收錄何清漣、王怡、李昌平、胡鞍鋼的文章,探討1990年代以來主要經濟變革的特徵及其後果。第三部分,收錄蕭雪慧、王安憶、甘陽、王曉明、錢理群的文章,討論了過去十年社會轉型產生的一些最為敏感的問題。第四部分,記錄王丹、李民騏、王超華的圓桌討論,反思六四學運的決定和行動,分析1990年代的社會與文化矛盾,以及未來民主中國的政治前景。本書各篇之作者皆為當前大陸最活躍的知識分子,從新左派到自由主義者,涵括了思想領域的全光譜。主編王超華為1989年六四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現代文學博士候選人。
中國的現代轉向
俱往矣,1997年6月30日午夜,英國國旗徐徐降落,中國五星旗和香港紫荊花旗冉冉上升,殖民統治宣告結束,香港以新的身份跨進了歷史新紀元。「一國兩制」構想開始付之實施,「一國兩制」的真正考驗於焉開始。 本書試圖在理性的討論中,詮解四分之一世紀以來香港政治體的性格及其轉變:香港已經不只是一個經濟市、行政市,也是一個政治市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行政吸納政治」已不再是維持政治秩序最有效的制度設計了;在一國兩制的憲政體制下,有生命力的政治秩序,將是一個民主建構的政治秩序。 本書八篇論文,三篇分析香港的政治,二篇詮解台灣的民主轉化,另一篇討論中國大陸知識分子在國家社會主義下的角色處境,最後兩篇則從世界視野論析中國的現代化與現代性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