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研究的論
內容涵蓋了方法論、政治哲學、實證研究、政治文化、國際關係、公共政策、國家體制、女性主義等。每篇論文無不表達了每位學者對政治學所懷抱的熱誠,以及對本土化發展所持有的洞見與對遠景的展望,在整體社會科學之探究中,實乃一次創舉。本書即為此一盛會所發表之論文的結集成書。
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
民國七十年代初,我們剛走過外交孤危,內部發展上,則經歷了政治高壓和文學思潮辯證。這是一個隱藏無盡變數的年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代。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中,學者們談及這樣的大環境,咸認台灣在經濟建設上成果初現,但在政治和人文建設上,卻亟待制度的建立和思想的重鑄。與此同時,卻驚傳警總發動圍剿國策顧問陶百川先生的事件。更加深了學者們匯聚力量,引領時代大思潮的決心。在余紀忠先生的全力支持下,海內外十九位精英學者,從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起,在宜蘭的棲蘭山莊舉辦三天的學術研討會。棲蘭之會巧遇颱風肆虐,山莊對外交通中斷,然而,風雨呼嘯中,只聞關懷國家社會的熱切討論聲,漆黑的斗室裡,但見智慧激盪的光芒。二十年過去了,台灣政治從威權解構、到民主改革、到民族認同分歧,社會從熱情拼搏、到走過繁華、到期待再起,觸發這場機緣的陶百川先生,也從八十高齡而登期頤之壽;當年的研討和講座內容曾在《時報》廣為披露,確已宏觀、務實地完成鼓盪時勢、推動民主改革風潮的階段性任務。本書的出版,旨在鑑往知來,再造繁榮公義的社會。
升起與失落(全一冊)
那段鎏金歲月 在二十世紀的彼端,曾經出現過一群人, 在那個沒有自由的年代,他們高舉自由主義的大旗, 在專制獨裁的狂飆中,他們高奏民主的進行曲。 是什麼樣的精神, 讓這群才華絕世的人如此堅持自己的理想? 是什麼樣的力量, 讓這群文弱書生膽敢隻手對抗軍事強權? 又是什麼樣的洞見, 讓他們投入二十世紀初那波譎雲詭的中國政壇? 且讓我們回到胡適和徐志摩的那段鎏金歲月, 一同見證屬於他們的升起與失落。 作者簡介 沈衛威,河南省內鄉縣人,一九六二年二月生,一九九一年七月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河南大學中文系,是中國大陸研究胡適生平與思想最深入的學者,著有《一代學人胡適傳》(本社已出版)、《無地自由.胡適傳》、《文化.心態.人格--認識胡適》、《茅盾傳》、《東北流亡文學史論》等。
美國的中國政策
和平使者與紅星 從冷戰、後冷戰、邁向二十一世紀三個時間序列,探討美國對中國政策中心思維的變與不變,並論及美國與兩岸三角關係的演變,是一本從宏觀思維面論述此一主題的專著。 美國一向以國際間的和平使者為自居,二十世紀後半,東亞地區的國際氣氛十分緊張,尤以南、北韓和中國大陸與台灣為最;為了維護「老大」的名望,美國政府和聯合國之間,對於這個地區的政策可說是千變萬化;無論是合縱還是連橫;是經濟支緩還是第七鑑隊,都是是美國的一個策略。 本書以美國對中國的政策為討論主軸,並將焦點放大而不局限於單一思考,以圍堵、交往、戰略夥伴的方向去思考,美國在這一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和立場。 作者簡介 張亞中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政治研究所博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暨社會學院哲學博士。曾任職外交部,派駐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漢堡、拉脫維亞等地,另於任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時參與大陸政策研究制定。曾在多校任教,現兼職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著作/《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 《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 《兩岸主權論》 孫國祥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
討論中國大陸的民主化 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問題一直受到相當的關切,因為一般人都有一個先驗的而無須證明的假設,直覺的認為民主化的中國對世界是有利的。 但是民主的實踐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尤其在中國大陸實施所謂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究竟會呈現出怎樣的民主樣貌呢? 不可諱言地,中國人的民主文化猶待一點一滴地培養,而且由於文化與歷史的基礎與西方不同,又不能隨意照搬西方的模式,而一味地想要改中國人的想法。一些政治學實證研究顯示,中國人關切的不只是參與的權利而已,更重視參與的目的。這是為什麼我們提倡中國人的民主教育時,必須謹慎處理公民與國家、公民領導、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關係。 本書透過檢視文件和實地的制度研究,將對中國大陸的民主化提出新的思惟和見解。
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文化篇
民主改革 中國大陸的村民自治制度已經行之有年,雖然各種的調查與研究紛紛出籠,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大多數的研究都是從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觀點出發,藉以評估此一制度的成效。因此,面對這種套用過程可能產生的繆誤,本書企圖發展出符合中國大陸文化與歷史經驗觀的理論,用適切的語言和角度提出對大陸民主發展的詮釋。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大心願,就是要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的民主制度,但這個心願所遭遇到的困難真是不可勝數。除了帝國主義的侵凌與國內多年內戰帶來的紛紛擾擾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公民文化始終欠缺傳統,不能落實。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奮鬥,在中國文化地區所進行的各種民主實驗仍然顯得零落,民眾對於國家與權威的依賴,依舊深重,對於公民權利的掌握與責任的肩負,也還是不夠瞭解。
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歷史篇
民主改革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大心願,就是要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的民主制度,但這個心願所遭遇到的困難真是不可勝數。除了帝國主義的侵凌,與國內多年內戰帶來的紛紛擾擾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公民文化始終欠缺統,不能落實。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奮鬥,在中國文化地區所進行的各種民主實驗仍然顯得零落,民眾對於國家與權威的依賴,依舊深重,對於公民權利的掌握與責位的肩負,也還是不夠瞭解。 中國大陸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問題從古到今都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大問題,是農民戰爭推動了數千年王朝的更替,而農民的向背則關係到政權的穩定、國祚的長久。所以,歷代統治者都採用各種組織和政治手段來實現對農民的控制,以保證其統治能千秋萬代。
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
制度為國史之大宗,百官表志之外,又有官儀、三通、六典、會要之著作。今治漢代制度,欲覓古人未曾論及者,幾不可能。欲推陳出新,有所發現者,亦視治他史為難。 本書所收論文六篇,融合漢代政治制度與政治史之研究。首篇考釋西漢皇宮之警衛制度,次篇考論漢代之監軍制度,皆為研究皇帝制度之基礎。三、四兩篇自列侯、將軍制度之考釋論漢代政治史之發展,謂以武帝崩為分界,前後之政治格局大異。第五篇考東漢將軍制度之演變,因論東漢之政治格局,與西漢後期大同小異。第六篇則以對爵邑制度之利用,劉邦、項羽之成敗。
中國分裂
兩岸戰爭 開始封鎖台灣的中國軍隊,終於對台灣本土發射百枚以上的導彈飛彈,海空方面也展開激戰,爆發兩岸戰爭的危機已經到來。而日本不能靜觀其變。成為生命線的航路柔寸斷,連民間運輸機都遭魚雷擊毀。日本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呢?而大國的美國又會如何處理呢? 從海峽兩邊的決戰開始,描述了中國、日本、臺灣三方的動作及反應,有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為自已的生存而努力的,為已身的野心而慘忍的,寫出了戰爭時的情況,接續到廣東軍決斷,而反叛中國投入臺灣,最後也寫到中國已身的內戰爆發,華南地區起身獨立… 中國內部的華南開始獨立,反叛北京政府。包括中國分裂的危機灶內,巨龍開始翻騰了。 作者簡介 森詠,今年二度進入中國大陸取材。洞察時代趨勢的本小說,在海內外成為話題,在台灣也加以出版。為了躲避編輯的催稿,筆者甚逃到輕井澤避難,努力專心地寫稿。
目睹大陸怪現狀
目睹大陸怪現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沿海特區工廠林立,繁榮的景象可媲美世界各先進城市。但在資本主義的面具下,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仍然根深蒂固,兩者之間無可避免的衝突矛盾,產生了種種令人不可思議的怪現象。 本書作者投注多年的心力深入大陸各階層,以多元化的角度觀察大陸社會現況,並用諷刺而帶些幽默的筆法,帶領讀者進一步瞭解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大陸今貌。在現階段兩岸往來密切之際,《目睹大陸怪現狀》是您在踏上海峽兩對岸前,不可或缺的入門書。 《目睹大陸怪現狀》一書是作者從各個角度,以同為中國人的台灣同胞對大陸之觀察,用比較、批判和諷刺的筆調所撰寫,分為「政治、司法、社會、民生、色情、意識型態」六方面。也許你還沒有去過大陸,也許你只去過一兩次,對大陸還沒什麼印象,也許你曾進出大陸十多次,或待在大陸經商數年,你已相當了解大陸的情況,而作者這本書,多少能帶給你對中國大陸的現況的一些瞭解,及道出你正想傾吐的許多埋怨和心聲。 關於作者 吳愚魯 1959年生,福建人,文化大學法律系畢業,曾參選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目前擔任國會助理。著有:《焦點馬祖》《前進福州軍區》《監獄風雲》等作品。
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
香港文化研究叢書之一 & CITIZENSHIP 問題是當今文化研究領域探討「公共文化」的核心課題,它所探討的正是現代社會及其成員的關係。公民文化的議題,可以歸結為這樣的一個問題:不是問住在這個城市的是誰?或誰有資格住在這城市?而是要問:這是誰的城市? &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批判和檢討這城市與它所體現的價值所作出的行為、論述和實踐,指陳行動者和論說者的動機及其背後的假設。 & 在今日標榜一旦談論香港,所用的文化論述假設好像都要超出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話語的時候,卻正好是我們透過香港的歷史經驗深入了解和反省之時:甚麼是殖民主義?甚麼是民族主義?這些文化想像與實踐與我們所追求的屬於「我們」的城市,究竟有甚麼相干? & 文化是一個杜群共有的生命。文化經驗與日常生活綿密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香港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致力發掘和重組香港文化歷史的種種面貌,深入研究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探索文化與社會及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期待抱著批判的態度:從歷史出發,重新認識、掌握及撰寫我們這個群體的共同經驗。
中國政治與文化
俱往矣,1997年6月30日午夜,英國國旗徐徐降落,中國五星旗和香港紫荊花旗冉冉上升,殖民統治宣告結束,香港以新的身份跨進了歷史新紀元。「一國兩制」構想開始付之實施,「一國兩制」的真正考驗於焉開始。 本書試圖在理性的討論中,詮解四分之一世紀以來香港政治體的性格及其轉變:香港已經不只是一個經濟市、行政市,也是一個政治市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行政吸納政治」已不再是維持政治秩序最有效的制度設計了;在一國兩制的憲政體制下,有生命力的政治秩序,將是一個民主建構的政治秩序。 本書八篇論文,三篇分析香港的政治,二篇詮解台灣的民主轉化,另一篇討論中國大陸知識分子在國家社會主義下的角色處境,最後兩篇則從世界視野論析中國的現代化與現代性的建構。&
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評
香港文化研究叢書之一 & 這是一本把後殖民論述扣連在具體的處境,關於當代香港文化政治的多元互動的對話。對話是開放的,但在此,作者也已展現出應有的批判和戰鬥姿態。我們希望這樣的一個對話過程,能就香港目前這個後殖民/晚過渡處境,作出基進的批判性反思。 & 在香港討論後殖民論述,或以後殖民論述來討論香港,近年來蔚然成風。三好將夫說,如果我們容讓自己被全部吸納進後殖民論述中,而漠視跨國企業延續和深化其舊殖民統治,我們只會成為資本主義霸權的同謀共犯。 & 後殖民論述的出現,並不意味殖民時代已經結束。怎樣去理解一個既被殖民同時也是殖民者的後殖民香港的文化政治?如何解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中所說的「邊緣」和「混雜」?金庸的武俠小說、張小嫻的愛情小說等等普及文化,打開的是一個怎樣的文化想像空間? & 文化是一個杜群共有的生命。文化經驗與日常生活綿密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香港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致力發掘和重組香港文化歷史的種種面貌,深入研究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探索文化與社會及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期待抱著批判的態度:從歷史出發,重新認識、掌握及撰寫我們這個群體的共同經驗。
我在毛澤東身邊的一萬個日子
政治旅程的探險 李敦白提供了今日所能取得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共權力繼承的獨家內部觀點。他也不諱言共產政權的第一手資料及其殘酷的手段,因為他也無可避免地成為共黨內部鬥爭的犧牲品,以致兩度入獄,期間長達十六年之久。 對於自己三十五年的中國歲月,李敦白自評是:「愛得不夠聰明,但卻很深」的故事。 他為了取得文革期間中共權力繼承的第一手資料,而成為共黨內部鬥爭的犧牲品,以致兩度入獄,期間長達十六年之久。李敦白的故事不僅是他個人生命的探險,也是本世紀政治旅程的探險。 作者簡介 李敦白 1943年,李敦白在美國陸軍服役時,在史丹福大學研習中文,原本只想到中國服役一段時間。然而,深受革命之火吸引,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決定將他自己的全部所有奉獻給中國,結果,他在中國一待就是35年-從激情、沉默、盲信、到覺醒,還有16年黑牢歲月。 雅瑪達‧伯納 是華爾街日報一位經驗豐富的採訪記者,也是該報以前駐北京的特派員。 目前和她的丈夫、兒子居住在紐約。 作者簡介 林瑞唐 國立中興大學企管系畢業,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企管碩士,現從事傳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