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拉薩!達賴喇嘛如何出走
《1959:拉薩!──達賴喇嘛如何出走》是重建漢藏之間兩個歷史真相的第一本書。1959年3月17日,達賴喇嘛開始一生流亡的命運。他為何出走?如何出走?為什麼達賴喇嘛是1959年出走,而不是1951年或是1956年出走?為什麼拉薩民眾在1959年3月10日幾乎傾城而出,阻止達賴喇嘛去軍區司令部觀看演出?1954年,達賴喇嘛赴北京訪問時,拉薩民眾並沒有採取如此激烈的行動?14天的顛沛流離,崎嶇顛簸的遙遙路線,到底是毛澤東放走的「讓路說」?或是反動分子策畫的「劫持說」?是什麼導致「拉薩事件」演變為「拉薩戰役」?在中國與西藏的歷史上留下重重謎團。1959年,發生第一次「拉薩事件」,1989年,發生第二次「拉薩事件」,2008年3月,「拉薩事件」再次爆發。這是50年來拉薩發生的第三次暴動。暴動的過程中,一名拉薩青年高喊:「我們是你們49年前殺死的人,我們又回來了!」有多少中國人知道,這句話中隱含的痛楚?唯有返回歷史現場,聆聽經歷者和流亡者的真實故事,靠正義、勇氣和愛,讓世人知道所有真相,重獲和平!作者李江琳近年來致力於西藏問題的研究,每年都從紐約飛到印度尋訪西藏難民定居地點,傾聽和記錄第一代流亡藏人的人生故事。通過調查研究,對西藏歷史產生了不同的看法。為了讓大家真正了解50年代在藏地發生的真實情況,她綜合了中共官方出版的資料,以及漢藏雙方親歷者的第一手資料,尋找1959年的兩個真相:1 拉薩事件和拉薩戰役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一切?2 達賴喇嘛為何出走?如何出走為什麼是歷史謎團?1959年3月達賴喇嘛出走事件,海內外有多個版本流傳。在中國有「民間版」和「官方版」兩個主要版本。「民間版」即「讓路說」:當年達賴喇嘛出走印度,是毛澤東放走的。「官方版」則是「劫持說」,這個說法首見於1959年3月28日發布的《新華社關於西藏叛亂事件的公報》:「這些反動分子……在3月17日悍然將達賴喇嘛劫出拉薩。」儘管達賴喇嘛隨即發表聲明公開否認,但官方一直堅持這個說法。這兩個版本至今還在流傳。對於達賴喇嘛出走的原因,書中的陳述是3月17日那天有兩發砲彈落在羅布林卡,在請示乃穹神諭後,得到的指示「快走!快走!今晚就走!」神志迷狂的神諭抓起紙筆,清楚地畫出一張路線圖。但乃穹神諭的話只是達賴喇嘛考慮的因素之一,那兩發射向羅布林卡的砲彈才是促使他做出決定的主要原因。他相信,如果民眾不再有保護的目標,他們很快會離開羅布林卡,自行解散。他希望以這樣的方式來避免大規模流血。歷史不會說謊,歷史不能迴避,是時間的最好見證我們必須重新審視1959年的事件,弄清楚1959年3月,拉薩到底發生了什麼,否則永遠不會理解藏民族的傷痛,也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每隔20年左右,西藏就會出現暴動。本書附有數十幅珍貴的歷史圖片,是最好的歷史知識教育。
從反抗到重建:國族重構下的台灣族群運動
在這本集子裡,主要是個人面對幾個基本議題的思考嘗試。首先,對於客家運動,嘗試做運動的自我定位,認為是國族重構下一種族群關係再界定的企圖,而「台灣客家」的建構正是本土質性的客家版詮釋;同時檢討主流本土反對運動的族群問題意識,批判其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實踐盲點。對原住民運動,嘗試建議較為激進的「民族」定位,這主要反應在將土地財產權議題明確轉進為領域權和自決權的戰鬥,並向生態運動界提出環境正義的挑戰(可惜的是,後者一直迴避對原運界的對話)。
給青年行動者的信
行動者秉持著正確的精神盡力而為。錯誤的動機不只會腐化和出賣你,更可能帶來不良的後果,而責任、愛、冒險,就是三個崇高的動機。 行動主義是一種孤注一擲,但不是擲入空虛之中。行動者的目標是改善現狀,而不是救贖。醫生治療病人,並不是因為相信以後再也沒有人會生病。事實上,每個人都會生病。醫學只不過是人類送給自己的禮物,一種改善生活的禮物、一種生活方式。你永遠不會滿意——那就不滿意吧。你是為自己面對困境時的努力、認真和智慧,以及你身陷困境時的活力而驕傲。即使是飽嚐失敗的人,也不敢說下一次是不是還失敗。 在這個以反政治為主的年代,最好的標籤就是行動者。光憑信仰不足以成為一名行動者,把信仰和行動連在一起才是行動者的表現。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作為理想主義者的讀者會得到巨大的感動,會得到投身於社會改造的動力與使命感。 這個世界沒有簡單的答案。不論年輕或不年輕的行動主義者或許都需要在投身行動時,更用力思考。 青年社會觀察家——張鐵志 推薦序 本書特色 ◎1960年代,那個政治動盪與不安、社會意識高漲的年代,與今日台灣的局勢不謀而合。 ◎這些現在是社會領導者,大多曾是當年的異議分子;透過熟悉那個年代,但是年紀確是這個年代的張鐵志來導讀,讓我們不在緬懷那個逝去的黃金年代,而是追求現在生存的價值。
從南韓518到台灣228,國家暴力與過去清
南韓光州518事件二十年後的今天撰寫本書,重新檢視歷史現場的足跡,當年漢城與光州街頭的肅殺與悲情已經消逝,替而代之的是健康快樂、積極進取的氛圍。韓國人的歷史導正與清算過去能夠如此徹底,並帶來如此正面的效益,實在讓人驚嘆。相較於韓國人的積極與務實,能在十五年之後,清算、平反、補償完成光州事件,並且透過立法與設立官方委員會的機制來制度化保障人權、防杜國家暴力悲劇的重演,而台灣的二二八事件已經屆滿六十年,卻仍真相未明、責任歸屬未清。 本書希望能提供給台灣人當做一面鏡子,進而去思考「清算過去」、「導正歷史」以及「轉型正義」的問題,跳脫出傳統的制式思考或是國民黨威權時代教育下的觀點,迎向新時代。 &
紅花雨我們不會忘記的時刻與事情南方家園
這是「一場群眾自己要的社會運動。一場群眾自己出錢出力做出來的遊行。」 這是一場曾經氣勢高張、萬人占滿要道,反對宏聲震徹京畿的人民運動;這也是一支太多人沒法定調,發起組織者也把握不住的新式造反隊伍。它由烏合之眾組成,卻行動如最具共同願景的節制之師。它能如狂潮一樣地讓人、錢、物都奔流到位,也可以一夕散盡人心,無痕默聲。他們是誰?為什麼他們能激昂誓師卻無法搏命結黨,為什麼他們聽聞登高一呼便願從四方聚首,又可以一日轉念退場徒留為首者四顧茫然?如果你住在台灣,你該吃驚評論名家南方朔預言,在這場運動裡他看到2008年會有比2004的319槍擊案更激動的國家懸案!如果你生在台灣,你該想想長年觀察街頭運動的楊渡問的,「在失望與絕望之間,群眾會不會走上激進的衝突之路?誰來帶給人民真正的希望?大亂之後的望治,會不會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呢?誰來帶領台灣走出悶局,走向一個太平盛世?」如果你活在台灣,你更該知道企業經營者對這場運動的中道崩殂會定義成「這是一次行銷戰役的失敗,並不是品牌的崩潰……這是一次不同於過去的街頭運動,一次新的公民運動。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新的經營理念與產品。而新的經營理念與產品,是要花時間才能為市場接受的。」如果你還是不曉得這場運動對你的意義,那這一本從「公民」觀點出發的「九九運動」全紀錄能讓你從最多元的圖片到最深度的剖析中了解這場運動。從二○○五政府弊案爆發開始,到九九靜坐,百萬紅潮圍城,到環島開花,天下圍攻。本書策劃單位大眾時代網派記者每日跟隨,進入總部,作最完整的全紀錄。這場運動不會因它的一時酣休而就湮沒史卷、蓋棺論定,就算在出版此刻,這場運動還在社會中潛伏流動,而其能量致變猶未可知結局。但無論未來時局怎麼變,政治風雲如何詭譎,這一段人民的歷史,人性的呼聲,不應該被人心遺忘!
人民的力量
陳定南人生最後的一篇訪問稿 & 最新出版的新書《人民的力量》(黃煌雄先生策劃∕玉山社出版),詳實記錄了陳定南先生如何投入政界為民服務的從政過程。並於日後創造了著名的「宜蘭經驗」及獲得法務部「陳青天」的美譽。此書更珍貴的收錄了他人生最後的一篇訪問稿,細說了他參政的動機及心路歷程。讓我們透過本書共同懷念這位政壇清流。 & 一探八o年代黨外運動的源起!& 重現台灣民主聖地的永恆精神! & 二十五年前,& 人民的力量讓宜蘭縣成為民主的聖地,& 二十五年後,& 黨外的無私奉獻精神如今何在?& 本書試圖喚醒蘭陽平原那場關鍵選戰的歷史記憶,& 見證台灣民主政治運動史上最關鍵的一頁。 & 黨外精神是受傷的人民經過歷史沈澱,所表現出的一種低沈的、深厚的、焚而不燬的集體現象,是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特定歷史集體意識。1981年,宜蘭黨外縣長候選人陳定南,就是在這種集體意識之下,成功改變了國民黨三十年在宜蘭縣長專賣的政治局面,開啟宜蘭縣黨外二十四年綠色執政的序幕,也成功打破國民黨長期以來在台灣無法被打敗的政治神話,更讓宜蘭成為台灣民主的聖地、黨外精神的表率。 & 如今,就在當初參與形塑創造黨外精神內涵的工作者與支持者處於最低潮時期,本書希望藉由喚醒當年蘭陽平原那場關鍵選戰的歷史記憶,記錄台灣民主運動史上最關鍵的一頁,更期許這樣的人民力量與無私奉獻的精神,能發揮「麥子不死」的精神,繼續在台灣的民主發展歷程上扮演決定性的角色。
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
這是一本關於台灣學運世代的「生命史」,不是學運理論或學運史;這是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這群「人」畢業後生命歷程的書,不是回顧 80 年代到野百合學運歷史脈絡與定位的書。更精確的說,這是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過去十年嘈雜喧嘩、活力奔放、成長轉變、多元異質、苦悶焦慮、生命情懷的書。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象徵,三月學運當年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豎立的「野百合」雕塑,至今仍是台灣社會對於學運世代的認知圖騰。但若觀照學運世代身處的台灣 80 年代巨變結構,羅大佑的黑色異議歌聲,或許更飄盪貫穿了學運世代的成長背景。在某種程度上,羅大佑的吶喊批判與誠實情歌,象徵著學運世代年輕人在那個年代被社會辨識的重要特質:反抗威權體制與萬年國會,要求民主改革與校園自治,充滿素樸的正義感與理想性格。然而,回到「人」的本質來觀察,沒有人能夠永遠維持原狀、不做變化。連羅大佑都在九○年代拒絕再被定位於「抗議歌手」,學運世代在過去十年生命歷程中出現各種轉變甚至「變形」,毋寧也是極其自然的人性成長過程。從「人」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了解學運世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政府再造運動
再造政府 本書完整的記錄了我國政府再造的歷程。不僅可以使讀者們了解我國政府在政府再造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更有助於國人了解我們推動政府再造工作的苦心,並且提供化理念為行動的導引。不但值得推薦給政府、經濟、社會各界精英隨時參考,更可以提供關心的民眾對政府的新作為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過去五十年間。台灣創造出了經濟奇蹟,脫離了威權時代的體制,一步一步走向了今天。在面臨新世紀的挑戰時,我們必須思考整個國家機器的改造。而其中的第一波改革,並是連副總統擔任行政院院長期間。於民國八十二年推動的行政革新方案﹔蕭萬長院長自民國八十七年起繼續推動的第二波改革-「政府再造運動」。 這不是一本艱深的學術理論,更不是政府的政令宣導,而是向全民溝通「政府再造」觀念的報告書。本書要向讀者傳達的是超越黨派的政府願景,小而美、小而能、二十四小時為民服務。這樣的政府,我們從現在為您打造。 作者簡介 魏啟林博士 巴黎大學人文科學(經濟)博士、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管理碩士。現為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本書是由魏啟林委員擔任行政院研考會執筆小組召集人,匯集行政院各部會所提供的資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