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成功的公務員
成功的公務員至少要先做好下列三件事:寫好公文、開好會議、處理好工作環境。本書就是針對這三件事分別寫成三章,完全根據作者半生實務經驗累積所得,提出具體可行辦法,不說空話,不作空洞的理論探討,句句踏實,具體可行。無論對機關首長,單位主管,尤其實務人員,新進人員,都有豐富參考價值。作者專職公務四十多年,在公文製作方面,本身從事擬稿、核稿,到判行,所接觸公文不計其數,長年潛心於公文製作;在會議方面,從參加總統以次院部等首長主持的各種會議以及本人主持的會議將近萬次,不僅實務經驗豐富,而且全書處處流露對公務同仁的熱忱。書中除詳析公文製作和開好會議的具體方法,以及介紹增進智慧商數(IQ)、情緒智商(EQ)、抗逆智商(AQ)的方法外,並且新提出發展自我「創造智商」(CQ)的方法,為他人所未曾有的新觀念。公務人員允宜人手一冊,以提高行政效能與行政效率,並幫助個人成功。
誰能當選總統II(軟精)
本書,知名小說家、歷史教師、曾引領台灣新文化運動風騷的宋澤萊,針對總統大選發展,自2003/6/17起,特意揀選各種關聯事件︰含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文化,乃至食衣住行和人民喜怒哀樂愛欲惡的感受,逐日紀錄評論。所有的新聞評論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就寫下的,保持著作者對事件的最初鮮明觀感,再則本書放進許多作者私人的心情紀事,是親身參與其間,並且用心感受的「在場的歷史」。 因其白紙黑字,今日它是第一直覺的「第三評論」,他日將是台灣關鍵時點民間論述的歷史文獻。
誰能當選總統(一)軟精
2004年的總統大選絕對是決定台灣未來命運的重大關鍵,所以「誰能當選總統」這個懸疑命題好似一種精神振奮劑,牽動著台灣全民或麻痺或易感的神經。有關總統選舉的政治新聞每天大量充斥各種大眾傳播媒體的版面和畫面,讓人目不暇給,而志在台灣最高政權的藍綠陣營當然都已明著、暗著整裝佈署,雙方的攻擊戰、保衛戰、解套戰,波濤湧,只是,除非已有強固的黨派意識,否則一般民眾可能都霧煞煞,未知究中底蘊。 本書,知名小說家、歷史教師、曾引領台灣新文化運動風騷的宋澤萊,針對總統大選發展,自2003/6/17起,特意揀選各種關聯事件︰含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文化,乃至食衣住行和人民喜怒哀樂愛欲惡的感受,逐日紀錄評論。所有的新聞評論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就寫下的,保持著作者對事件的最初鮮明觀感,再則本書放進許多作者私人的心情紀事,是親身參與其間,並且用心感受的「在場的歷史」。 因其白紙黑字,今日它是第一直覺的「第三評論」,他日將是台灣關鍵時點民間論述的歷史文獻。
政策管理
本書為使讀者對公共政策的內涵及運作有所了解,首先說明公共政策的相關概念。接著將公共政策運作分成五個階段,就其內容與有關議題,以描述性及規範性方式,分別提綱挈領地介紹: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政策合法化、政策執行,及政策評估。 其次,對目前政策運作所涉及的若干議題,本書作了相當的論述:民意、自力救濟、政黨、危機管理、民營化。審度未來發展趨勢,作者也為政策管理者提出五個重要的研究面向:利益團體日漸重要、智庫功能日益彰顯、公民參與成為常態、政策行銷不可或缺,以及公民投票勢在必行。 最後,為結合理論與實務,作者特地提出「德國拜耳製藥公司自台中港撤資」個案,供不同政策管理者從不同角度思考,以收「政策學習」的功效。讀完本書後,讀者當可對公共政策的內涵、運作、議題等,具有較廣博且深入的了解,而作好份內的政策管理工作。
慎思熟慮的民主行政
近來西方政治學界提倡一種理念,論者稱為慎思熟慮的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它的論述基調在於:對當代民主運作模式以及對於民主政治的理解之不滿,特別是針對精英主義、理性選擇以及多元主義提出批判。其認為民主政治應是透過公共對話以實現精緻政治生活的民主模式,反對民主只是利益結盟與競爭的過程以及運用粗糙的多數決之結果,更重要的是它蘊含了利他與包容的精神。在公共行政學界當中,也有著與慎思熟慮的民主理念相近的觀念和論述,在本書中,作者便是試圖公共行政與慎思熟慮的民主理念結合,嘗試性地構思和闡述慎思熟慮的民主行政之內涵。
顧客導向的地方行政績效
「顧客滿意度決定政策的成效,顧客的評價則決定政策的變遷方向」。換言之,政府公共政策的績效取決於民眾的施政滿意度,公共政策的變遷方向則取決於民眾的政策民意調查結果。本書探討的主題是地方政府績效評估與管理的顧客指標,研究的焦點在縣市政府政策民意與施政滿意度調查之分析;內容包括: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探討與相關理論介紹。第四章描述新竹縣政府九十一年度施政滿意度調查。第五章說明苗栗縣政府九十一年度施政滿意度調查。第六章則針對新竹縣政府與苗栗縣政府九十一年度施政滿意度作橫切面分析。第七章介紹新竹市九十年選舉後對政黨、當選人、與市政的民意調查。第八章敘述新竹市政府九十一年度為民服務民意調查。第九章介紹新竹市政府九十一年度施政滿意度民意調查。第十章進行新竹市政府九十年與九十一年政策民意與施政滿意度之時間序列分析。第十一章則介紹「政府再造與品質績效:影響地方首長連任之路與施政滿意度之政經因素分析」。最後,在第十二章提出本書的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公共關係:政府公共議題決策管理
本書理論與實務兼俱,文字淺顯易懂,論述精鍊,除可提供共務人員閱讀,培養公共議題管理技能外,亦可供作有志休習公共關係學說人士之入門書籍。 作者專研新聞與公共關係領域十餘年,曾任職於企業界推動公共關係與公共事務,後轉入政府機構擔任公職,從事新聞聯繫,政策傳播及國會聯絡等相關工作,亦曾派駐國外工作多年,歷任秘書,科長等職。 作者對政府公共議題管理之獨到觀察與處理建議深具參考價值。
海外遊子台獨夢續(軟精)
本書共收錄五十篇文章,分成四大類,或抒情、或議論、或報導,字辭懇切,慇慇期許台灣獨立運動成功,在台獨議題逐漸被邊陲化的今日台灣,出版這本《海外遊子台獨夢續》不啻一大挑戰,無論如何,希望能在統媒充斥的台灣社會中擠出一個本土性的小空間,也不枉被迫旅居海外的老鮭魚們對原鄉的摯愛。
絕不同歸於盡
絕不同歸於盡 自已的命運,必須掌握在自已的手裡;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但在大環境中,往往就有些不自覺的因素,在無形中,影響到你我的命運,所以必須睜大眼睛、豎起耳朵,用冷靜的腦袋和智慧來判斷。 本書表達上雖難免有主觀的用語,但所鋪陳卻都是客觀的事實,其推論如「兩岸的和戰關係,將成為影響全球歷史變化的中心」,就是無須太久便可印證的、前瞻的真知灼見。足證本書極具研閱的價值,因為它關係到我們共同命運的掌握;我們又豈能不明辨是非,大聲說出我們絕不與它們「同歸於盡」? 作者簡介 鄭浪平。 一九五一年生,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碩士,台灣主要媒體資深記者。著作有《一九九五年閏八月》、《中日戰爭史》等書。現為著名政治評論員。 余保台。 一九五八年生,在美國獲得工程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的大學。
邁向公與義的社會(上)
公義社會 在世紀末的轉捩點,我們不能不問:我們將要交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台灣,什麼樣的未來?要再二十一世紀來臨前,我們對這塊土地是否要有所許諾? 公與義的社會就是我們的許諾和願望。一個公與義的社會是民主國家最基本的環境,讓民眾能免於恐懼,得所當得。追求永續發展,還原一個人本的社會,則需要找回人性良善的本質,如果人心都向善,則公益社會自然天成。 公益社會的成型,政府的角色扮演,法規範的建構有其必要。社會大眾公民意識的覺醒,社區力量的凝聚,以及公民倫理的重組,無疑更是形成公民社會的必要田健。 台灣社會是否能從傳統走向現代,進而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新境界,是無論朝野,產官學與社會各界需要共同思考與面對的課題。
邁向公與義的社會(下)
公義社會 在世紀末的轉捩點,我們不能不問:我們將要交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台灣,什麼樣的未來?要再二十一世紀來臨前,我們對這塊土地是否要有所許諾? 公與義的社會就是我們的許諾和願望。一個公與義的社會是民主國家最基本的環境,讓民眾能免於恐懼,得所當得。追求永續發展,還原一個人本的社會,則需要找回人性良善的本質,如果人心都向善,則公益社會自然天成。 公益社會的成型,政府的角色扮演,法規範的建構有其必要。社會大眾公民意識的覺醒,社區力量的凝聚,以及公民倫理的重組,無疑更是形成公民社會的必要田健。 台灣社會是否能從傳統走向現代,進而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新境界,是無論朝野,產官學與社會各界需要共同思考與面對的課題。
靠岸航行
作者簡介 吳潛誠:大學時代,一頭栽進文學,矢志當一名專業學生;一九八九年獲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旋即任教台灣大學外文系,講授英語文學,鑽研現代愛爾蘭文學,撰寫本土文學論述,譯介西洋文學,策畫桂冠世界文學名著兩百種、主編《中外文學》,創立東華大學英文系,以及從事其他文學活動。 關於文學與文化評論 撰寫評論文字和從事文學創作在感覺上有什麼不同?對於這個問題,同時兼具上述兩種經驗的限國當代作家約翰.厄普岱克曾左精闢的解說,他把寫評論比做靠岸航行,把搞創作比做大海揚帆。「置身大海中,四周是一片美麗的渺茫,冷風凜冽,偶爾可見海豚閃爍發亮的背脊,或成群的銀魚同時躍出水面;靠岸航行,我們隨時可以因風轉向,再以一個十拿九穩的引文更曳近陸地。」 泛海航行,水深浪闊,世界浩瀚,何等自在逍遙。然而,四顧縹緲,除了自己的想像,除了若有似無的一絲信念,什麼憑藉也沒有,怎能不叫人教人心裡發毛,手腳發冷,茫然不知將伊于胡底?作者以多年浸淫於西洋文學的深厚學識,為航行者提供了依循的方向。 靠岸航行的方向和目標就顯得明確穩妥多了。有陸地和海岸線-批評討論的對象及相關的文學知識做憑據。 雖說靠岸航行有大陸和海岸線可依憑,但在新鮮而刺激的旅程中,大陸和海岸線是陌生的,航行還是多少帶有摸索、試探、冒險成分的。是的,探測者便是批評家的適當身分,其任務是去發現新領域,為它命名、定位、繪圖、插置旗幟;他理當以戒慎恐懼的態度來進行探索測。
活在啟示錄的邊緣
人格、管理與文化 今日所發生的每一件新聞,都是未來的歷史;而每一件現在的新聞,都和過去與未來互為文本,交相指涉,這也是新聞同歷史一樣具鑑往知來的作用。讀胡忠信的政論文集,讓人不免為台灣的文化發展感到愉悅,台灣終於更具體出現了一種新聞人:能對文化體會和深耕,能夠對事件抱持靈敏和膽識,更能夠處理新聞如撰寫歷史的前瞻和謹慎。 胡忠信在本書中的直接論述較少,引經據典較多,希望讀者能了解這種作法:「轉益多師是吾師」,他嘗試用歷史方法論來解讀、預測政治現實,別人的經驗應為我們所用,歷史與新聞很難予以切割,司馬遷、希羅多德的作品都為我們提供了範本。 胡忠信的政論文集,以人格為核心,現代管理為準要,而浸染於文化懷抱的理想之中,是讓人不禁心折的寫作,更是台灣新聞界的重要收穫。 作者簡介 胡忠信,台灣台北市人,一九五三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班深造,專攻西洋政治史。旅美十五年期間曾任專欄作家、總編輯、電視公司總經理。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回台擔任自由時報主筆兼顧問,撰述社論與專欄;以及從事企業教育工作。著有『領導與管理』、『期待台灣文化復興』等書。
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
反思 台灣的民主經驗和成就皆舉世共睹,但是在享受民主的光環之後,以未來為著眼點,思考在政治領域的民主形式之外,這種民主理念又如何能落實到社會生活中的其他領域,是當前重要的課題;使譬如教育、經濟、環保、家庭、兩性、族群等問題,都以民主方式來解決,因此本書強調,惟有將民主看成是適用於所有社會組織和集體秩序的基本原則,方能防範無所不在的支配性權利不被濫用,一個以實現自由、平等與正義為鵠的的「公民社會」才會真正地在台灣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