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1105_深夜食堂30
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相關主題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時尚與死亡的對話:義大利傳奇思想家里歐帕迪的厭世奇想對話集

八旗文化 出版
2019/02/27 出版

「人是最可悲的動物。」 這是一本厭世之書。在十九篇跨越時空、虛實交錯的奇想人物對話中,集戲謔、諧趣、悲觀和犀利於一體的傳奇厭世之書。歷經二百年而不墜,哲學家叔本華與尼采的最愛! 《時尚與死亡的對話》取自十九世紀義大利傳奇思想家賈柯莫・里歐帕迪的Operetta Morali一書。里歐帕迪在世僅三十九年,但兼具詩人、哲學家、語言學家和散文作家等多重身分的他,卻獲義大利人公認是繼寫下《神曲》的但丁之後自家最偉大的詩人。 里歐帕迪的思想世界如奇花般斑斕豐富。在本書收錄的二十篇文章中,他採用獨特的對話形式,在神話與歷史的架空世界裡,建構出一個個令人匪夷所思、卻也教人讚嘆不已的哲學思辨情境,討論人類「存有」的價值究竟何在。 他讓人與非人、概念與實體、過去與現在,在虛實之間相互對話;於是,時尚與死亡、地球與月亮、自然與靈魂、哥布林與地精、希臘神話中的海克力士與阿特拉斯,解剖學家與木乃伊等各式奇特角色紛紛開口,在彼此精妙、凝練、譏諷的語言中,闡述這位思想者對於存在與生命意義的觀點。 《時尚與死亡的對話》是一場緊接一場的思想盛宴,緊湊而豐富,箇中對於「存有」的深沉看法,時而引人驚嘆,時而令人失笑,最後更教人深陷沉思,無怪乎尼采及叔本華深受此作吸引。這位早逝的思想家無疑用了一種奇詭而華美的厭世姿態對抗這世界。

79 特價2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寄食者:人類關係、噪音、與秩序的起源

群學 出版
2018/12/20 出版

這是一本「惡之書」,卻也是人類未來的「希望之書」 社會秩序的起源是什麼?是人與人的契約,還是凌駕個體的權力巨獸? 迥異於傳統哲學的回答,賽荷竟然說,人類關係的本質,與寄食者(parasite)和宿主之間的關係並無二致。地球是寄食者的地球。奇詭的是,從古代神話對人性的捕捉,到當代前沿系統科學之研究,無不呼應賽荷的論點。以寄食者取而不給、無法逆轉的單向關係小箭頭,賽荷建構出看似撒旦產物的暗黑寄食理論,卻是我們在這失序的網絡時代,重建技術與勞動、經濟與社會等人類關係的一盞明燈。 本書特色 ◎獨創「故事」與「概念」的雙重標題寫作方式,兼具可讀性與思考深度。 ◎對人們習以為常、深信不疑的各種哲學概念,進行全面且顛覆性的盤整。 ──重新定義秩序:噪音並非純然負面,反倒可能意味新系統的突現 ▐ 飯廳裡有兩個系統:宴席和電話。所謂噪音,即席間的喧嘩,指的是妨礙我與電話另一端的人對話的雜音;然而,它對賓客而言卻是訊息。反過來,他們會認為我獨自在一旁講話,根本無異於擾攘。噪音是一系統的終點,但也形成新系統。 ▐ 事實上,系統總是同時按多個準則來運作。系統要得以鞏固,便要令自身更加寬容。它開始接納瘋狂、偏差、革命家、分離份子。有機體一向與微生物相處融洽,有了牠們而經歷磨練,活得更好。 ▐ 寄食者勇於創新。他騙取能量,僅以資訊為報。他講述故事,然後巧奪烤肉。這是訂立新契約的兩種方式。相對於古老的對等關係,他制訂的是不平等協定,他亦建立嶄新的結算方式。 ──重新反省邏輯:虛假的二分法與單一標準的理性,都不再適合解釋世界 ▐ 我剛才談到的哲學在一種想像的世界大行其道。這世界裡,只存在單一系統,而且只依照唯一的標準或原則而構成。但事實上,系統都異常複雜;事實上,系統都並非單獨存在。 ▐ 身體才是球的客體,身體主體要環繞這太陽轉動。……所謂玩球,不過是把球看作實體,然後讓自己成為它的屬性。遊戲規則是就它而寫,是為它而定的,而且我們都要服從這些規則。   ▐ 韃靼的海盜、英倫的強虜,倘若我是站在被俘獲的一方,我便不知道這兩者有何差別。……要在天堂與地獄間作判別,才是地獄;唯有認為上帝有別於撒旦,斯有撒旦;邪惡正位於善惡的十字路口。 ──重新書寫歷史:人類對自然的介入,作為文明原動力,正是寄食地球的表現 ▐ 想要肅清或聖化某一處地方,諸如聖地或園圃,一開始就要對所有物種進行全面而根本的驅逐。而不僅止於某隻闖進來的兔子。除非把植被刮乾淨,化為一張白紙——除非使某些土地完全裸露——否則農業是無從開始的。 ▐ 農業與文化不但同源,更有著一樣的基礎,那就是:驅逐而產生淨土,騰出空白的地方,以實現與平衡狀態的決裂。乾淨的地方,就是有所屬的地方。 ▐ 歷史時間的不可逆,則由人類寄食者的介入開始。至少是從農業與畜牧開始的。……它使系統微微地改變了狀態。它把系統弄斜了。它擾亂了系統的平衡或能量分佈。它給系統打興奮劑,使它發炎、受刺激。 ▐ 寄食者拿了東西,卻什麼也不給。……這是單向的箭頭,無法逆轉,不會回頭,它在我們之間流傳,它是最根本的關係,它是觸發改變的小角度。濫用在先,使用在後;先有偷竊,才有交易。從這小箭頭出發,我們也許能重建技術與勞動,經濟與社會,或至少重新思索它們的意義為何。這是關係的基本理論。 各界讚譽 賽荷是位富有想像力、智識極為淵博的思想家。他在多重的領域間遊走:物理學、資訊理論、文學、哲學、神學、人類學、音樂、藝術、政治經濟學。他也探討了表面上殊異的諸多作品:拉封丹寓言、盧梭懺悔錄、莫里哀偽君子、柏拉圖會飲篇及聖經。賽荷打算證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終將殊途同歸。──《宗教研究評論》 這是一種有著全新基調的哲學:多變、精練又充滿敘事性。──《圖書館期刊》 &

9 特價50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尼釆

時報文化 出版
2018/11/27 出版

法國當代重量級思想大師——德勒茲(Gilles Deleuze)作品 《尼采》全新中文譯本面市 法國思想巨擘傅柯:「未來將是德勒茲的世紀。」 透過本書不僅能一窺德勒茲如何以其靈魂之眼剖析尼采哲學的精髓, 更能識見德勒茲對於哲學研究的獨闢蹊徑,如何為後續者傾注一道光亮, 帶領世人探索思想的新疆域,進而對當代哲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 尼采曾說:哲學家經常「向未來伸出創造性的手」——未來之哲學家即為立法者。尼采曾提出「上帝已死」、「主人—奴隸道德說」、「永恆回歸」、「超人」及「權力意志」等創見概念,並對諸多知識領域發出批判,他的思想深具影響力,卻也讓當代哲學界爭論不休。尼采為何成為對後世深具影響力的哲學家?而究竟要用什麼角度解讀尼采思想,又如何才不會誤讀尼采的作品? & 已故法國重量級思想大師--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尼釆》這本小書中,除了針對尼采哲學有深刻的分析外,為使尼采的思想脈絡更清晰,亦詳盡介紹尼采生平、爬梳整理了尼采作品主要角色說明,並收錄由德勒茲所挑選出的尼采文摘。透過德勒茲的詮釋,對尼采這位哲學大師的思想面貌,將會有更全面的認識。 &

79 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對笛卡兒《沉思錄》的詰難

伽森狄  著
五南 出版
2018/10/28 出版

本書是針對笛卡兒《沉思錄》文本的回函,依據《沉思錄》的內容,一樣分為六個回應:首先,《沉思錄》的「沉思一」標題是「關於可以引起懷疑的事物」。伽森狄對於哲學史上有名的「笛卡兒的懷疑」(Cartesian doubt)只提出簡單的詰難。但是對於「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就不是這樣了;沉思二的標題是「關於人的心靈的本性,以及它是比物體更容易認識的」。唯物論的伽森狄對笛卡兒的反對主要落在「心」上面,因此,他對關於心靈的沉思二強烈地抨擊。這個詰難占全書第二大篇幅。到了「沉思三」就更不得了了;沉思三的標題是「關於上帝,以及上帝存在」。相較於人,上帝是完全純粹的心靈性存在。因此,伽森狄對這個沉思火力全開,洋洋灑灑地寫成全書篇幅最大的一個詰難。然後,「沉思四」的標題是「關於真理和錯誤」;「沉思五」的標題是「關於物質的東西的本質以及上帝的存在」,伽森狄的攻擊稍微收斂了一點,直到最後一個沉思——「沉思六」——它的標題是「關於物質的東西的存在,以及人的心靈和肉體的實在區別」。這個沉思把心物二元論的哲學思想做一個總結的論述,伽森狄又給予重砲轟擊,寫出全書第三大篇幅的詰難。就《對笛卡兒沉思錄的詰難》各個詰難的篇幅來看,它對「沉思三」的詰難篇幅最大;對「沉思二」與「沉思六」的詰難篇幅次之;對「沉思四」與「沉思五」的詰難篇幅又次之;而對「沉思一」的詰難篇幅最小。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當代法國哲學導論

高宣揚  著
五南 出版
2018/10/10 出版

任何哲學史,包括當代法國哲學史,並不只是對以往哲學思想演變的單純描述,它是一個富有精神生命力的文化生命體。哲學史所表現的,不是已經停止思維的抽象理論;恰恰相反,它是哲學思考的精神生命本身,進行不斷再生產及更新的自我實現過程;而在其中所展現的,不只是作為研究物件的哲學思想在文本中的重現與復活,也是哲學一般理論的自我更新,更是作為研究者的哲學史作者本人的個體精神生命,在哲學史研究過程中,進行自我薰陶和自我創造的過程。在整個20世紀下半葉,法國哲學及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經歷了曲折而複雜的重建過程。法國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的變革,是當代法國哲學家進行一切思想革命和觀念改革的真正出發點。正因為這樣,當代法國思想的一切成果,都是扎根於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變更的基礎上。當代法國哲學的理論性、實踐性和語言性,不僅是當代法國思想的特徵,也是它呈現重要世界歷史意義的內在根源。更重要的是,法國哲學還不只是實現了各學科間的對話,而且還注意到各種社會文化實踐和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實踐,將近現代社會所扭曲化的人及其生活世界,重新恢復其本來面目,找到其本身活生生的生命運動形式,並在具體實踐活動和「實踐智慧」中,吸取哲學改造的動力和養料,使哲學的重建獲得了強大生命力,並帶動了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的思維模式和風格的澈底改造,同時反過來又使社會生活和人的生活風格和生活實踐模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95 特價90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4: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

大家 出版
2018/08/22 出版

哪裡有文化,哪裡就有文化的哲學。 「野蠻人是那相信野蠻存在的人」,李維史陀如是說。 如何不把不同於自己的文化,視為沒有臉孔的野蠻, 這是人類在後巴別塔時代的共同課題! 文化是一張網,給予我們限制,也支撐著我們,我們在其中呼吸、思考與行動,並與不同的文化碰撞、相遇。 從某個意義來看,我們只能在所置身的文化中認識一切,文化彷彿是一種束縛,拘束了我們的活動範圍;但若將文化自我們身上抽開,則人類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其實也正是文化給了我們面向這個世界的力量。而如何與其他文化共處,也成為「是否有文化」的關鍵指標。 哲學是對一切事物的反思,在這裡我們要反思的對象就是「文化」,以及文化所涵蓋的:語言、藝術、勞動、宗教與歷史。 人類的歷史從自然狀態發展到文明狀態,究竟是墮落,還是提升?人類的語言和動物的語言有何不同?語言能否傳達我們的思想,或者只是欺騙?藝術是否只屬於少數具有天才的藝術家,或是也可以屬於一般大眾?勞動是人類自由的實現,還是受苦與異化?技術的進步究竟是對人類勞動的解放,還是使人類與勞動更加疏離?宗教是人類信仰的終極真理,還是他們的集體幻覺? 關於文化的哲學思考,永遠不會停止;哪裡有文化,哪裡就有文化的哲學! 【哲學家怎麼說?】 「每個人都將不符合自己習慣的事稱為野蠻。」(蒙田) 「我們在語言中思考。」(黑格爾) 「美無須任何概念就可以普遍地被欣賞。」(康德) 「美不是事物本身內在的特性,它只存在於凝視它的心靈之中,……一個人可能看見醜惡之處,而另一人則在其中看到美。」(休謨) 「當一顆石頭在路上,它通常不是一件藝術品,但當它被放在美術館中觀看,它可以成為一件藝術品。」(尼爾森.古德曼) 「我們只有服從自然,才能支配自然。」(培根) 「當人面對勞動時,他感受到其實是:這樣的勞動是最好的警察,以及勞動控制了每一個人,並且善於強烈地去阻礙理性、欲求、獨立意念的發展。」(尼采) 「宗教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強迫性的精神官能症。」(佛洛伊德)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 「看到故事並『製造』故事的,不是行動者,而是說故事的人。」(鄂蘭) 「一位好的歷史學家,沒有所屬的時代,也沒有國家。」(芬乃倫) 【文化哲學QA】 ▎為什麼要學習文化哲學? 當我們被拋擲到這世上時,這個世界就已存在著文化,而且是以複數的形式存在,因此我們被迫在自己所屬的文化之中過活,也註定要和其他不同於自己的文化共處,於是必定會有關於文化的哲學思考。 ▎文化哲學在談什麼? 文化是人類整體生活的總稱,文化哲學的範圍也幾乎無所不包,而文化相對主義是當前文化哲學的重要共識,必須先承認沒有某種文化優於另一種文化,才可能包容各種不同的文化。 ▎文化哲學「有什麼用」? 文化哲學讓我們反省心中某些不自覺的標準,可能就是偏見的來源,例如:將與自身文化不同的事物視為野蠻,這本身就是一種野蠻;也讓我們看見在「兼容並蓄」、「文化多元」的表象之下,可能暗藏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壓迫。 ▎文化哲學討論了哪些主題: ■ 語言能精準傳達想法嗎,還是我們其實經常被語言背叛?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或是思想其實透過語言才得以存在? ■ 藝術有沒有實用的價值,或是只能「為藝術而藝術」?如何定義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這是品味的問題嗎,又是誰的品味? ■ 技術的進步是否解放了人類的勞動,或是使人與勞動的關係更為疏離?勞動是獲致自由的必要手段,抑或自由就在勞動之中? ■ 人是否一定需要宗教信仰?理性與信仰能夠相互調和嗎?科學的昌明是否會帶來宗教的凋零? ■ 是誰創造了歷史?是歷史上的行動者,還是歷史的書寫者?歷史學家如何論斷過去的歷史事件?

79 特價36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壓迫與自由

西蒙韋伊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18/07/01 出版

「我羨慕她有一顆為全世界跳動的心。」 ──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靈性作家。」 ──安德烈‧紀德 André Gide 西蒙.韋伊全球中文版首次上市! 唯一能夠讓卡繆折服,並為她編輯作品的偉大作家。 卡繆讚譽:「我們時代唯一偉大的靈魂……歐洲的重生如果沒有韋伊的思想,將是不可想像的。」 .與漢娜‧鄂蘭齊名並列「黑暗時代的女思想家」 .備受卡繆、西蒙‧波娃、蘇珊‧桑塔格、阿岡本高度讚譽 .韋伊遺稿,經卡繆編輯整理,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作品之一 .重要哲學讀本,首度於中文世界出現 《壓迫與自由》是卡繆所整理出版第六部韋伊的遺稿,出版於1955年。她早年即為出名的馬克思主義運動家,在法國高中教學與組織工會,並曾親身前往德國(1932年),見證過德國工人運動與納粹黨運動,之後韋伊寫下了許多報導、短文、論文,其中最有名的,是作為本書主體的一文〈反思自由與社會壓迫的起因〉(1934年)。卡繆將這篇重要論述與其他相關主題的文章集結成本書。 在這一系列文章中,韋伊對照歐洲與蘇聯共產主義當時的現況,反思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革命指導思想背後的問題。一方面,壓迫者的解放事業轉型為新型態壓迫的未來,已被她所預見;另一方面,由於她對個人精神解放的條件所做的研究,也對馬克思主義教條提出更尖銳的批判。書中涵蓋她經歷神秘體驗前後對政治的反思,在此期間,她也持續到工廠和農場當女工,並投入救援德國共產黨員、參與西班牙內戰,乃至到英國加入自由法蘭西反抗軍。這本書可說是韋伊走出教條馬克思主義、全面展開結合實踐、精神與反思的寫作方式的標記。 她有著獨特的時代靈魂,也在乎著人類的靈魂……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死.生存.倫理:從列維納斯觀點談超越與人性的超越

楊婉儀  著
聯經 出版
2017/09/28 出版

以列維納斯的思想為骨幹,並以關注生命的尼采精神為底蘊, 從批判西方形上學所含蘊的死亡氛圍開始,提問帶著肉身超越的可能性。 在蘇格拉底犧牲自己的身體,成就理性為哲學主體之後,西方傳統哲學的超越,完成於感受及身體的缺如中。從此向度而言,如果要使人類的眼光從背反生命的超越高度,轉向自身的生命與現世的生存;那麼,藉著重新詮釋超越意涵而深入西方形上學否定生命的根源,將生存從存在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將是戮力於以人性與生命為基礎開展哲學思維的人,所無法迴避的工作。 楊婉儀專著《死:生存‧倫理:從列維納斯觀點談超越與人性的超越》,秉持著對人性與生命的關懷,所涉及的不只是對於西方傳統哲學之超越的簡單否定,而是在重塑超越意涵的詮釋中,開展以「人性的超越」為名的倫理行動。本書的發展主軸,環繞對於西方哲學思想與宗教發展具有關鍵影響的「超越」這一概念。從對於死亡(mort)、死 (mourir)與生存(exister)的區分著手,除了劃開足以毀滅生命的死與在思想中的死亡之外,更嘗試說明思想中的死亡與生存的關係,藉以凸顯內在於人類思想中的否定性,如何成為構建西方形上學傳統的重要因素。透過對於上述三者的釐清,闡釋超越這一概念對於人所產生的影響,在呈顯肯定超越的西方思想傳統忽略生存與人性的事實中,以「人性的超越」(transcendance humaine)為名,為否定生命的西方形上學注入生氣,重新賦予超越性以新意。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侯貝等人  著
大家 出版
2017/07/05 出版

思考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在思考;行動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在行動。 我們承擔了行動的責任,因為我們是行動的發起者。 如此,我們才成為享有尊嚴的人,成為擁有權利與責任的道德行動者── 也才成為主體 愛他人,可以退讓到什麼程度,還依舊保存住自己? 我是個孤島,還是真的能夠與他人同情共感? 奴役我的,是永不饜足的欲望,還是節制欲望的規範? 存在需要理由嗎?沒有理由的存在是否值得繼續? 在這裡,我們思考主體如何認識自己。 我們討論主體如何運用知覺來掌握外界。 我們探討他人的處境如何召喚我們,讓主體之間產生連結。 我們試圖從自身的欲望中,分辨出自己的缺乏和獲致幸福的可能。 我們從時間的流逝,去探討存在的本質。 人,在什麼時候才算是個主體?在什麼條件下,才有資格談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嚴? 人,追求欲望的滿足,是為了擁有某物,還是想成為一種特定的存在? 我是誰?我可以清楚地認識自己嗎?或是我必須在他人身上才能看見自己? 我真的能夠感受、理解別人的痛苦嗎?如何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觀點,不再人云亦云? 這是一本關乎「自我」的書。探討自我的構成、自我的認識、自我與他人的連結、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一切問題的回答,從這本書開始! 【哲學家格言】 「因此,我們愛的永遠不是人,而只是一些特質。」──巴斯卡《沉思錄》 「我們並不是因為判斷某事物是善的才欲望它,而是相反,我們稱某物為善的,是因為它是我們所欲望的。」──史賓諾莎《倫理學》 「不論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還是其他每個人的人格中的『人』,你在任何時候同時當作目的,決不僅僅當成手段來使用。」──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 「那些擁有天資者受苦最深。」──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你們的鄰人之愛是你們對自己低劣的愛。」──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主體哲學QA】 ▍為什麼要學習主體哲學? 因為人不是無需費力,自然而然就成為主體。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更肩負起行動的責任,他才真正成為主體──主體的地位是努力得來的。 ▍主體哲學在談什麼? 「主體」相對於「客體」,一如「自我」相對於「他人」(和「他物」)。主體哲學就在探討自我的構成、自我的認識、自我與他人和他物的連結、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主體哲學討論了哪些主題: ──人,在什麼時候才算是個主體?在什麼條件下,才能談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嚴? ──那個意識中的我,以及無意識中的我,哪個才是我? ──透過知覺感官來認識世界是否可靠?不同的主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得共同感受到的客觀性? ──我們如何藉由他人來認識自己?他人的存在是否為道德的基礎? ──欲望與主體的關係為何?人們追求欲望的滿足,是為了擁有某物,還是想成為一種特定的存在? ──「活著」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在時間之中的持續存在?與其他物體存續的方式本質上有何差異?活著需要理由嗎? ▍主體哲學有「什麼用」? 當我們透過意識、感知、行動、他人、欲望、存在等概念,反思與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關係,這有助於我們深度地理解社會上發生所有道德衝突的具體案件,也能培養讀者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和自我觀點。不讓自己受制於欲望,但也能理解並重視自己的欲望;懂得同情共感、尊重他人,但也懂得自我保存、尊重自己。 學習主體哲學讓自己了解「怎樣才是真正的人」。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拇指姑娘

無境文化 出版
2017/06/01 出版

「要教導任何人任何事之前,至少得要先認識他。今天,出現在小學、中學、高中、大學裡的,是誰?」 《拇指姑娘》一書於2012在法國出版,至今已經銷售超過25萬冊,並且引發一波對於新世代教育構想的熱烈討論。作者Michel Serres(米榭・塞荷)是史丹福大學教授、法蘭西文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是在大西洋兩岸都名重士林、又廣受一般讀者喜愛的當代哲學家。 Michel Serres認為,我們的社會已然經歷了兩次革命:先是從口傳到書寫,然後是從書寫過渡到印刷。現在這第三次革命,是因為新興科技的出現,催生了一種新的人類:他們如炫技般舞動著拇指,就可以通達上下古今的所有知識。作者暱稱這種新人類為「拇指姑娘」。 「拇指姑娘」的世界經歷了這麼巨大的變化,跟前兩次革命一樣,政治、社會以及認知方面的種種病變也將隨之而來。這就是危機浮現的時刻。拇指姑娘必須再去發明一種新的共同生活方式、新的機構、一種新的存在與認識的方法……必須開創一個新的時代,其中可預期的勝負結果,是不具名的複數人群,將凌駕在聲名顯赫的領導菁英之上;討論出來的知識,將凌駕在老師傳授的教條之上;一個去物質化、自由連接的社會,將凌駕在那單一方向的表演社會之上…… 法國當代哲學大家,以他倍受愛戴的親切,生花妙筆下的睿智,向拇指姑娘提議一個跨世代的合作,一起去開創實踐這個烏托邦,那唯一有希望的現實。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法國人如何思考?

商周出版 出版
2017/01/05 出版

★法國Panorama des idées年度書籍大獎Le Grand Prix du livre d’idées ★最具影響力的國際事務期刊Foreign Affairs 2015年最佳圖書 孟德斯鳩形容法國人︰ 用嚴肅的態度去做一些瑣碎的事情,以歡樂的心情去完成嚴肅的任務。 評論家丹納說: 法國人期望的不外乎是在自己與他人心中激起令人愉快的想法。 作家帕斯卡描述法國同胞: 我所討論並非愚人,而是智者;對這群智者而言,想像力是最強悍的天賦。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掀起璀璨繽紛的法國思想, 法國人熱愛思考、熱中討論生命的美好、熱切擁抱蒙田的格言:眾人意見一致的對話最無趣! 有人說,把法國從世界舞臺拿開,我們就失去解決問題的某種方式。 本書將帶你辨識這些法式思維的特點,呈現今日法國文化顯現的樣貌。 比起任何其他國家來,法國似乎特別重視知識活動,特別是公眾生活中的知識活動,而且這種精神不限於高級知識分子,更遍及每個法國人。法國人對於法國民族的道德與知識高度極有自信,深知法國文化與思想傳統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因而其思維方式也展現出一種大國氣派:當他們發言時,不只是為法國人發言,更是為全人類發言;當他們思考時,不只是為法國人思考,更是為全世界思考。 他們喜歡把如吃、穿、說話等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理論化;強調理性及精準表達;擅長建立宏大的理論框架,但有時流於小題大作;訴諸自由、平等、理性等普世價值進行抽象思考,但傾向忽略個別情況;運用善/惡、文明/野蠻、進步/墮落、保守派/改革派、中產階級/工人階級等二元概念。對法國人來說,思想本身、思想的實踐與對思想的表現,三者息息相關,因而他們透過節慶、紀念活動、遊行、請願等社會與文化活動及儀式,在生活中落實他們的思想傳統所追求的理想與價值,並表現出一種特屬於法國人的優雅與從容,這構成了法國這個知性民族的形象。 作者從各時代政治人物與知識分子的著作、歷史書寫、小說、報刊中辨認法國思維傳統的特性,他認為過去幾百年以來,法國思維主要展現了五種特徵:一是有強烈的歷史性,他們經常回顧、引用歷史為自己的觀點背書,並將之延伸發展;二是有強烈的國家與群體認同,因而傾向公開辯論,這也成為其哲學討論美好生活的基礎;三是相信強烈的信念值得以生命實踐;四是相信知識活動有一部分就是要向群眾溝通專門知識;五是擺盪於理性與想像之間,例如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盧梭的理想熱情之間。 作者追溯這些特徵的思維根源及演變,他認為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我思故我在、演繹法等,代表著法國思維中的理性特徵。笛卡兒認為真理必須透過對一切知識、觀念、經驗的不斷懷疑才能獲得,其理性方法將哲學從宗教中獨立出來,揭開了現代哲學的序幕,再經由19世紀孔德的實證主義、20世紀的共和理想、共產主義等,傳遞至今日法國人的思維與語彙中。 理性的底下,也存在著對超自然力量與神祕事物的興趣。從拿破崙、戴高樂到密特朗都曾尋求占星師給予對於公私事務的建議,法國人每年尋求占星師協助的次數達千萬次以上,每年出版的占星類書籍則有六百萬冊之多。上溯至啟蒙時代來看,作者認為伏爾泰之相信世界的形成有一定規則,背後自有上帝的智慧和設計存在,此一自然神教觀點其實有著傳統基督教的信仰根源,啟蒙時代知識分子對於人類能夠改變環境、邁向進步的觀點,正是建立在此種信仰上,亦即,有神祕意味的自然信仰不僅與啟蒙理性並存,更為啟蒙理想提供了一種內在動力。 本書探索名為法國的思想宇宙之中種種不同面向,特別著重幾項歷久不衰的特質與其演進歷程、在今日文化顯現的樣貌,並闡述心智活動如何(與為何)在法國公眾生活佔有獨特一席之地。除了描繪法國人看待世界和表現自我的多種管道方式,最終目的希望能如書名所言解釋法國思想,包括他們偏愛的概念、框架、模式,特別是對於形式的熱愛,以及他們對國家歷史有強烈認同感,追求共和理想、好辯好思考,好使用抽象概念和二分法,但又容易陷入矛盾,對資本主義懷有敵意等,這些都可做為理解今日法國人的焦慮與樂觀的起點。

9 特價5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笛卡兒

牛津大學 出版
2017/01/01 出版

笛卡兒因「我思故我在」之說聞名於世,他從「我思」的原則出發,借助「直覺」和「演繹」,推導出物質世界存在的證明。然而,笛卡兒並不希望這種形而上學獨立於他的科學研究而存在,他在基礎物理學、數學、心理學和光學領域都有重要探索。索雷爾的這本「通識」表明,笛卡兒最大的成就在於倡導和實踐了以數學為研究工具的物理學,他的哲學則是為支持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而發展起來的。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侯貝等人  著
大家 出版
2016/12/07 出版

面對義務,我們有服從還是反抗的自由嗎?面對抉擇,我的行動準則是什麼? 服從道德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失去自由?但人若沒有自由意志,仍需負擔道德上的責任嗎? 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價值嗎?不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人性嗎? 當你面對左右為難的處境── 你需要道德哲學,讓你冷靜理性進行辯證,發展出一致的價值和判斷標準。 當你陷入左右攻防的理論胡同── 你需要道德哲學,把你拉回人類的真實處境,讓思想充滿人性的溫度。 人的真實生活充滿複雜的道德抉擇,更得不時面對艱難的處境: 從出門購物──可以購買對環境不友善的食物或商品嗎?該在壓榨員工的商場購物嗎? 職場倫理──老闆要求我欺騙廠商,作為員工我該照做嗎?為了把商品賣到集權國家,我可以做出多少退讓? 到生死交關的抉擇──懷了無能力照顧的寶寶,我可以墮胎嗎?國家對人民的生命可以干涉到哪個程度? 有些決定就在咫尺之內,但影響的卻是千里之外他者的福祉──我該喝下血汗咖啡、購買血汗手機嗎? 有些事情雖然發生在遙遠的他方,卻是人類普世關注的問題──他們該接納無家可歸的外國難民,還是先照顧國民利益? 事實上,處理道德困境不只有一種思考方式,也不只有一種判準。道德哲學在於對充滿情緒的人生經歷中,進行冷靜理性的辯證,以發展出一致的價值和判斷標準,讓人得以安身立命。道德哲學也在於進行形式上的辯論和攻防時,不時拉回自身和人類的真實處境中去同理,以免流於空洞、無法實踐的理論。 道德哲學還會觸及更深刻的形而上問題: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從何而來?道德的目的是幸福,但幸福若受制於機運,道德上的努力是否有意義?道德需思及動機或目的嗎?不考慮動機或目的的道德是更高尚還是更僵化? 道德哲學也與現實處境息息相關:道德若是群體共同約定的價值和規則,勢必為個人和群體的福祉而服務,也勢必產生權利和義務,那麼這些權利、義務和福祉在社會中該如何分配? 閱讀了歷代哲學家的意見,你會發現,人類面臨的道德處境一直沒有太多改變,變換的只是外在形式。你更會發現,道德哲學的思考,不會只是形式上的辯論,而是觸摸到人類最真實的困境,進行有溫度的反思。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道德從何而來? 盧梭認為,道德來自直覺,是人類對於他人受苦的感受,這種同理心有益於物種和個體生存,因而能保證道德的普世性面向。巴斯卡認為,道德是透過教育與習慣,建立在習俗之上,在現實中,善惡的定義會隨著歷史演進。笛卡兒認為,道德規範人類行為的能力但也受時代演變所支配,因此每個人應該要說清楚,贊同某項道德的條件。 ◆道德是相對的嗎?是否容許例外? 康德認為,道德若沒有普遍規則就失去意義,確實戮力於實踐,才能賦予道德原則價值。亞里斯多德認為,道德行為必須衡量其現實後果,這種審慎思考並做出最適判斷的能力就是德性。 ◆沒有自由就沒有道德,但自由意志存在嗎? 阿奎那認為,自由意志必定存在,否則人就無需為自己的行動負責,道德規範和法律也不具備意義。尼采認為,自由意志是神學家為了懲罰和定罪虛構而出,讓行動者產生罪咎感。史賓諾莎則認為,自由是幻象,是人類對於理性無知的結果。沙特認為,人類不但是自由的,而且還是絕對的自由,無人能從中逃脫──我們是如此自由,以至於沒有不自由的自由。 ◆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施行道德教化? 亞里斯多德認為,公民道德教育是國家的主要任務,因為教育是城邦團結與幸福的條件,目的在於傳播對集體福祉有益的共同價值。羅爾斯主張限制國家對個人的干預,透過公正的公共機構,公民便能發展出道德感並保有自由。 【道德哲學QA】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哲學? 讓我們面對抉擇時,有能力理解為什麼要去做或是為什麼不去做。 ◆道德哲學在談什麼? 道德是規範人們行動的普遍要求,道德哲學則在釐清這些要求的來源和準則。討論關於「對」「錯」和「善」「惡」的行動和意圖。 ◆道德哲學有哪些主要傳統? 道德的懷疑論者:例如尼采,他認為道德是種疾病,是文明規訓人類的手段,目的是為了生存和宰制所進行的鬥爭。道德的絕對論者:例如康德,他認為道德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命令,人應該為了道德本身而非道德帶來的益處而行善,道德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道德的德性論者:例如亞里斯多德,他認為道德在於一個人慎思明辨做出最適判斷的能力,做出合乎中道的決斷,就是符合道德的行為。道德的效益主義者:例如彌爾,他認為行動結果的總體效益是道德的指標。 ◆台灣需要道德哲學嗎? 台灣人遇到的困擾,不是道德太少,而是道德泛濫。我們自我馴化為討好他人的可愛動物,卻缺乏裡外一致的道德準則,也缺乏對現存禮教的批判和反省能力,更缺乏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 我們需要為自己設定價值、訂立規範,以獲得真正的自由。這正是台灣需要道德哲學的理由。

79 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福柯

牛津大學 出版
2016/07/01 出版

從美學到懲罰體系,從瘋癲與文明到尼采與先鋒思想,福柯的著述對20世紀晚期的現代思想影響深遠。然而,在涉及面廣與影響力強的同時,這些作品也以晦澀難讀著稱。本書為福柯的作品提供了簡明可信的導讀,這些作品涉及文學、政治、歷史、哲學等廣泛領域;同時,作者還探究了一些關鍵主題,這些主題在福柯深入研究身份、知識、現代社會中的權力等領域時,曾讓他甚為着迷。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自願為奴

前衛 出版
2016/05/27 出版

是人民放任暴君橫行, 造成自己被暴政壓制的結果。 為什麼成千上萬的人們,願意容忍一個統治者的暴政? 為什麼人們悲慘地生活在奴役之下,卻不願起身改變? 如果連動物都無法忍受失去自由, 人,為什麼喪失了欲求自由的本能、放棄自由的天性, 無感於支配與順服,甚至終於生而為奴? 〈自願為奴〉是少年拉.波埃西一篇探討自由與權力的短論,這篇論文寫成之後未曾正式出版,但自一五七四年開始,卻被許多反對教權與王權的文章不斷引用而流傳後世,可說是法國近現代政治哲學的重要文獻。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也因為這篇文章,而與拉.波埃西成為摯友。 拉.波埃西所處的十六世紀法國,正值歐洲文藝復興風起雲湧之時,同時也是一連串宗教改革,教權、君權以及國家主權的討論逐漸展開的時代。不管是面對教會或君主的權力,拉.波埃西相信自由是人的天性,臣服於暴政的壓迫與奴役,只有可能是因為習慣,以及不自覺於被奴役。除此之外,愚民、造神與利益,也都是統治者悄悄播下的奴役的種子。 對拉.波埃西而言,改變無須流血,只要人民收回賦予統治者的權力,只要想起自由的美好,只要有恢復自由的意願,以非暴力與不服從的方式反對暴政,你我就脫離了奴役。而拉.波埃西召喚著人與生俱來的自由天性,也將持續為台灣的公民社會發出「生而為人」的吶喊,開啟一場思想的革新與意志的革命。 本書特色 •原典翻譯:由法文直譯、校訂,選錄三大版本重要箋注,另加入譯者針對原文用典、重要哲學概念之詳細譯註與說明。 •經典導讀:收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洪世謙老師專文導讀。 •抗爭手冊: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黃厚銘老師有關「非暴力抗爭」的深入分析與教戰守則。

9 特價19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大家 出版
2016/05/11 出版

關心政治,是政治狂熱?還是正常公民應有的樣貌? 人民的訴求,是否可用激烈的方式來達成?或是該以維持社會日常運作為優先? 「小確幸」的生活,可以脫離政治處境而存在嗎? 以扎實的哲學閱讀、深刻的辯證和討論,裝備自己的政治信念。 當現實處境遭遇問題和衝突,才能無畏地捍衛自己的政治行動! 本書帶領你發現問題,提出政治哲學的各種命題;從一般看法開始,陪伴讀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由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時事、文學、戲劇、電影、藝術等),進一步反思政治帶給人民的正反效益。 從「社會」的定義和功能、從人類社會中「交換」的本質和優劣、從「國家」的目的和運作、從「正義與法律」的攻防,全面了解政治的本質。 我們需要這本書,將這塊土地上簡化、情緒化、挑起對立的政治意見,導入具備思辨和對話能力的政治素養。這是一套連結哲學思考與現實處境的哲學思想讀本,讓你全面了解法國人探討政治、道德、主體、文化和真實的哲學之路!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政治必然涉及權力鬥爭嗎?若然,權力的競爭是否應有更高目的? 馬基維利認為,作為政治,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盧梭認為,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柏拉圖認為,政治必須經權力分配,才有辦法為公共利益服務。 ◆政治作為眾人之事,該用什麼方式選出什麼樣的人,才最適合管理眾人? 西塞羅認為,必須由最優秀的人來治理;龔斯德認為,需由公民委託來制定法律的權力;托克維爾更提醒,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表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麼? 傅柯認為,公開懲罰,是為了展現王權的戲劇性安排;漢娜.鄂蘭認為,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了使人記住;德布雷則提醒,科技演變改變了權力的運作。 【哲學教育QA】 ◆哲學教育的目的為何? 培養出思考不受綁架、情緒不受操弄的人。 ◆培養出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處? 避免國家透過教育進行缺乏反思的道德規訓,以免教育淪為馴化人民的意識型態灌輸工具。 ◆台灣的義務教育沒有這樣的功能嗎? 台灣一直以來都只有道德教育,沒有哲學教育。近十年來雖逐漸有哲學教育,卻仍是零散的選修科目,沒有系統性的必修科目。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特點在哪裡? 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 ◆其範圍是? 系統性探討主體、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這五大主題,並且由古希臘、中世紀、現代以及當代哲學家的作品來回應這些主題。 ◆這本哲學教材的特色是? 納入時事、電影、小說、藝術作品提出的哲學意見,提供生動切身的思考素材。 本書特色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系列書名(陸續出版) 《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 《人的理性所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條件?──探討真實的哲學之路》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思想與明星:中西文藝類型的系譜與星圖

路況  著
聯經 出版
2016/03/25 出版

《思想與明星:中西文藝類型的系譜與星圖》 標示華人學界對當代法國哲學與歐陸思潮之理解詮釋、 運用延伸之最高理論水平。 & 一個人必須在自身中懷有混沌,為了誕生一個跳舞的明星! 跳吧,麥可!在天河璀燦的酷炫表面上,成為自己所創造的事件的兒子! 跳吧,思想!化身燦爛起舞的群星,畫出理念的星圖,照亮群眾運動的軌跡,召喚一個未來人民的影子! & 思想需要明星,明星需要思想!思想是一種高度與深度;明星是一種形象與魅力。思想需要明星的形象與魅力來感動群眾,凝聚人心,明星需要思想的高度與深度來引領群眾,提升人性!思想與明星的結合才能推動一個真正精采健康的文藝盛世!當代社會的根本問題就是:思想與明星的分離,知識分子與群眾的分離,文藝學術與娛樂消費的分離!群眾陷入「無思想狀態」,思想則自限於抽象蒼白的象牙塔!正如尼采的預言:看啊,這個時代正在來臨,當人不再產生任何明星。看啊,最令人蔑視者的時代正在來臨,注意!我將向你展示這最後一人。 & 本書之旨趣:在一個沒有思想也沒有明星的時代,讓思想與明星重新遭遇邂逅,勾畫不同的思想體系與明星形象如何遭遇碰撞,排列組合出新的思想形象與理念星圖: 羅蘭巴特的《明室》遇見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攝影的「刺點」逼顯出現代私密主體的「點狀自我」;傅柯的《性史I》遇見賈木許的《羅馬之夜》,「將性置於言說」的現代「性設置」庸俗化為當代八卦媒體的自我真理儀式;巴迪悟的愛情本體論遇見張愛玲與杜哈絲的〈愛〉以及王國維與蘇東坡的〈蝶戀花〉;麥可‧傑可森的月球漫步遇見路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以及佛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杜甫的兩句詩「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遇見康德的先驗時空形式以及現代「漫遊」文學;哈伯瑪斯的溝通理論作為一種「我們說」的「可能世界」遇見德勒茲的「他們說」的精神分裂之流;迦達瑪詮釋學的「時效性歷史意識」遇見董仲舒的今文經學,指向「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宏大視域融合。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思想史3:盧梭與早期中國共和

聯經 出版
2014/11/28 出版

《思想史3》主題為盧梭與早期中國共和專號,共收錄論著4篇,研究討論1篇。 & 本期有三篇文章討論盧梭政治思想在中國與日本的早期詮釋與受繼。此三文各有所長,但都集中於討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Du Contrat Social),尤其是其中最具魅惑力與爭議的概念:普遍意志(volonté générale)。 & 王曉苓〈盧梭「普遍意志」概念在中國的引介及其歷史作用〉是一篇分析精細且具歷史縱深的精采論文。王文認為,十九世紀末日本人中江兆民精到的漢文譯本《民約通義》開啟了中文世界對盧梭政治思想的關注與討論。循此,王文約略依清末、民國、1949至文革、1990年代後等四個時期,分別列舉、闡述幾位具代表性人物。論文的前大半部依序討論梁啟超與汪精衛,嚴復、章士釗、張奚若,何兆武,王元化等人對「普遍意志」的理解與爭論;是精細的文本分析。 & 王文認為,盧梭的政治思想,尤其是「普遍意志」概念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彰顯人不可讓渡的自然主權—因此可能主張激進民主;另一方面,它又強調政治社會中的成員,也就是公民必須服從普遍意志的指揮—因此可能形成極權統治。這個兩面性導致了歷來中文世界對盧梭理解的分歧。 & 王文最後從時代背景、政治議程以及政治環境的變遷等外部因素,論證上述各家對於盧梭思想理解的差異。從君主立憲到革命,從相信進步的人民民主到反左,在不同的政治光譜下,反射出盧梭的不同樣貌。總之,王文是篇黑格爾式的思想史論文,以後世、歷史後設的立場,逐一審視主要闡述者的理解、翻譯、衍伸及其闡述的時代背景。在一種「全知」的眼光下,希望對過往的詮釋文本投以時代性的理解。 & 范廣欣的〈盧梭「 革命觀」之東傳:中江兆民漢譯《民約論》及其上海重印本的解讀〉是問題意識清晰,論理強勢的學術文章。范文認為,盧梭政治思想並不強調革命,並不鼓吹消滅君主統治。那麼,范文問道:「近代以來中國人是怎樣通過閱讀《社會契約論》發現了革命呢?」這問題等於暗示、追問了中國近代革命意識的起源。根據范文的理解,此間與中江兆民翻譯《社會契約論》,也就是上海大同譯書局出版的《民約譯解》密切相關。范文大量利用中江兆民自己在譯本中所加入的個人意見-〈解〉-,企圖說服讀者,中江兆民以相當迂迴、夾譯夾注、幾近微言大義的方式, 逐漸將盧梭的「反對君主專制」,往「否定君主制本身」推進。 & 范文進一步論證,中江刻意使用「黨」一字來表示‘society, aggregation, association, community, union’等多種不同概念,明顯帶有革命黨的修辭意味。相較於王文的歷史縱深,范文完全集中於中江兆民文本的內外部分析,特別注意中江遣詞用字的意旨。但范文也注意到《民約譯解》在中國以《民約通義》重印面世時所發生的文本再造,尤其是重印版的序言,較諸中江激進,根本就是「徹底否認君主專制,而承認革命的正當性」。換言之,從日本的《民約譯解》到中國的《民約通義》,中國近代的革命思想依著這份亞洲的盧梭文本而生長。 & 蕭高彥〈《民約論》在中國:一個比較思想史的考察〉是篇方法論意識極為清晰的論文。上述范文的論述重作者認定的正確的、非革命的盧梭,對照中江文本不狃於時而造作出的潛在的革命話語,以及此話語在晚清中國情境下的放大。如果范文可看成史特勞斯式的(Straussian)的文本解讀,蕭文則是自承、自省的史金納式(Skinnerian)思想史書寫:以翻譯文化理論來平衡史金納方法論中的主體意識與作為,而凸顯在地文化條件所釀醞的新種政治語言。 & 蕭文的分析對象以中江兆民、楊廷棟、劉師培、馬君武為主,說明這些譯者及其文化在特定條件下所構思的翻譯策略與概念傳遞,創造出甚麼政治想像。以中江為例,他「君」「邦」「民」「士」「臣」等詞分別代表sovereign, power, people, citizen, subject等等,顯然是以儒家政論來安置新的、未來的政治秩序想像。 & 但蕭文的目的不止於觀念的比較,而進一步指陳,這些特殊的翻譯可能指向何種政治議程。中江兆民以「君權」翻譯sovereign,少了「主權者」這抽象的概念,導致了「以人民自為君主」遮蔽掉了「以人民自為主權」。其結果,傳統的個人君主統治制度在《民約論》裡變成不可能的選項。這其實反倒相當呼應中江在譯著裡強調的「民約」主軸。蕭文最精采的分析應該是有關楊廷棟的部分。 & 從上述王文或范文的角度看,楊廷棟的翻譯顯得粗糙且錯漏百出。但蕭文以文化交會暨脈絡化方式來理解楊廷棟,反倒得出令人驚喜的文本詮釋。蕭文認為,關鍵在於楊廷棟以「公理」來翻譯「普遍意志」。這固然使得盧梭文本可以與傳統儒家清議概念疏通,但更重要的是,它「將盧梭的『民約』」「轉化成一種憲政主義論述」。這顯然也與楊廷棟強調輿論、議會或「集言之制」互為表裡。用更簡潔的說法就是,楊廷棟將盧梭洛克化了。而到了劉師培、馬君武等革命派,他們則強調危急時刻的「特別會議」,普遍的平等觀念,以及人民的權力等等指向在清末政治情境下的革命正當性話語。 & 尤其是馬君武以「帝權」來指涉人民主權,顯然「超越了中江的語彙系統」。上述三篇文章分進合擊,將以「民約」、人民主權等概念為主的中國近現代政治語彙,甚至文化傳遞的研究做了具有多重對話效果的精緻展示。無論後繼研究者對這些論文評價為何,任何超越企圖,都必然具相當挑戰性。 & 林正珍的〈分裂的亞洲認同:近現代東亞世界觀的對位式呈現〉主題與前述三文相當不同,文類風格也完全迥異,但所論時代與社會則高度重疊,對研究近現代文化思想者,這四篇論文之間應該有相互印證啟發之用。林文提示道,相較於中國天下觀的限制,亞洲的亞洲概念是日本文化特殊論的產物。此概念一方面顯示出日本國族在既有的,亦即西方中心、資本主義的世界史框架中,追尋主體的努力,另一方面則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理性化或合理化接榫。 & 這是相當精確也深具啟發的觀察。此外,林文仔細描述了日本思想界如何在近六十年從新亞細亞主義,也就是自任融合東西文明的角色,逐漸轉向多元與自省的亞洲觀。此一宏觀的歷史態度之考察,應該可以提供中日近現代比較史或交流史的研究者一個思考背景。 & 多元思考同樣是戴麗娟〈法國史家的記憶課題:近三十年的重要著作與討論〉一文的重要元素。戴文詳細介紹法國史家對於何謂歷史記憶所進行的發明、寫作與反省。根據戴文,歷史記憶就是相對於學院歷史書寫的歷史。它是民間的、多樣的、地方的、分散的,甚至是個人的。換言之,我們現今所懷抱的性別、階級、國族等等認同,很可能有相當程度,來自非學院歷史的建構。這個認定或觀察,就是歷史記憶研究的起點與主要內容。 & 這既是學院歷史的反省,也是學院對非學院書寫的介入。但是,誠如戴文所精確交代的,此一學院歷史的反省與介入—「記憶之所在」,也可能成為非學院、民間、或媒體所欲收編的「所在」。本文是中文世界少見有關此一主題的詳盡介紹,相信它對中文世界西方現代史學史相關研究應該會有長久影響。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愛彌兒

盧梭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13/11/01 出版

透過西方第一部、重要的教育哲學著作,盧梭因此被賦予「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自然主義之父」之稱。 《愛彌兒》批判了法國封建社會及其教育,觸怒貴族階級,出版後即被宣布為禁書,在巴黎遭到焚毀,法國政府下令要逮捕作者,盧梭被迫流亡。 然而,1762年夏末,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夏末得到盧梭的小說《愛彌兒》,據傳他因為讀《愛彌兒》入了迷,錯過了外出散步的時間,打破了日常散步的慣例。從此在他的工作室中出現了唯一的一件裝飾品:盧梭的肖像。 後來,「愛彌兒」成為一種時尚。年輕人競相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裡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餘鎖匠的由來。

9 特價22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笛卡兒與《沉思錄》

Gary Hatfiel  著
五南 出版
2009/04/10 出版

笛卡兒的《沉思錄》是最被廣為閱讀的哲學文本,被視為現代哲學的開端,往往也是在大學裡研讀哲學的學生,被要求閱讀全文的第一本哲學經典。而Routledge的導讀手冊所提供的解說及分析正是對《沉思錄》最為重要的一本著作。作者由哲學史的角度切入,闡述笛卡兒的學術背景及生平,進而討論《沉思錄》的寫作動機,此外,更分別探討書中提到的各個主題,包括:心靈、真理與神、自由、人與自然等議題。非常適合作為了解笛卡兒思想的第一本書籍,更是閱讀《沉思錄》的最佳指南。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馬里旦論存有直觀

高凌霞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08/05/01 出版

本書初次問世,其主題是馬里旦(Jacques Maritain)之主要思想──存有直觀。馬里旦以存有直觀,說明古希臘與中世紀之知識系統,且以此作為知識統一之根據。在初版時未及討論之題目,即馬里旦論自然密契思想與存有直觀之關係,再版時將其納入。雖然馬里旦認為密契思想是最高的知識,但在《知識之等級》一書中,其重點是基督宗教之密契思想,自然密契思想則另具一格,所以並不將之列為知識等級的中,不能與其他知識相提並論。因此本書將初版時之名字《馬里旦論存有直觀與知識統合》,因內容之增加而改為《馬里旦論存有直觀》。馬里旦為當代基督宗教思想家,希望讀者能從閱讀此書,對其思想略為認識。

79 特價1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笛卡兒談談方法

笛卡兒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7/11/01 出版

這是一本傳說中的書,你一定聽過,但可能沒讀過。這是一本改變了人類歷史的書,也可能改變你的命運。本書是笛卡兒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他的處女作,本書被公認為近代哲學的宣言書,樹起了理性主義認識論的大旗。原書名是《談談正確運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門學問裡尋求真理的方法》。笛卡兒認為他談的方法是可以為每一個人所用,並且不想讓人覺得深奧難解、扳起臉來說教,因此堅持稱之為「談談」,而不說是「論」,只可惜今天大家仍然習稱為「方法論」,忘了作者的本意。笛卡兒早年進入歐洲最著名的學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以為讀書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識,然後畢業後,他卻發現自己陷入疑惑和謬誤的包圍。於是他決定,不再研究書本裡的學問,而是到各處去遊歷,追尋世界這本大書裡的學問。然而這段考察各地風俗人情的經歷,仍然無助於讓他發現直理,於是他最後決心改變方向:「研究自己」。就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得不到的「智慧」,要如何從思考中得來?「我思故我在」裡的「思」,究竟是什麼意思,一般人要如何做到?甚至,在資訊爆炸,理論紛雜的今日世界中,我們要如何消化、吸收各種知識,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觀點?笛卡兒在《談談方法》中,整理出了一套最基本的思考和懷疑的方法,包括四個原則和三個行為準則。「憑著這種方法,我覺得有辦法使我的知識逐步增長,一步一步提高到我的平庸才智和短暫生命所能容許達到的最高水平。」笛卡兒說。

9 特價19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

龔卓軍  著
心靈工坊 出版
2006/09/20 出版

本書以梅洛龐蒂晚期思想為發展線索,以傅柯對現象學的批評為收束點,透過梅洛龐蒂思想與胡塞爾、柏格森、列維納斯、傅科、德勒茲的哲學論辯系譜,將議題部署於三個思考平面上:「身體現象學語身體感」(第一、二章)、「現象學之後的視覺存有學」(第三、四、五章)、「身體現象學與文化批判」(第六章與附錄)。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梅洛龐蒂

楊大春  著
生智 出版
2003/04/18 出版

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在現象學運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哲學貢獻甚至超過了名聲顯赫的沙特。與沙特借助於小說、戲劇等形式來宣傳自己的哲學思想,從而產生著更為廣泛的社會影響不同,作為法蘭西學院教授的梅洛龐蒂更多地作為一個純正的哲學家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因此被譽為只在學術圈內才有影響的「哲學家的哲學家」。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布希亞

季桂保  著
生智 出版
2002/10/01 出版

本書從布希亞前後期兩個階段的思想發展進行述評,對布希亞加以「生平考古」,概述了《物體系》,《消費社會》,《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生產之境》等著作所展現的社會批判理論,尤其重點介紹了布希亞「符號決定論」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和他的「知識分子」觀,從而為這位重要的後現代主義論家作了一次「思想畫像」。 後現代主義思潮或後現代性話語無疑已經成為當今全球學術文化界的一個顯眼話題,當代法國思想家布希亞從幕後走向幕前,在很大程度上與全球化後現代主義話題形成聯繫在一起。 本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當布希亞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運用符號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進行分析,從而未當代的社會批判理論做出一定的理論貢獻之時,布希亞在全球乃至在他的本土幾乎沒有什麼聽眾和讀者﹔然而到了80年代,當他轉變理論立場之後推出的幾部著作與當時正在醞釀的後現代主義話語產生共鳴時,布希亞立即被奉為後現代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

9 特價1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克里斯多娃

羅婷  著
生智 出版
2002/08/01 出版

克里斯多娃是一位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的批評家,也是一位中國文化的推崇者。她在符號學、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等領域頗有建樹,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術語。她的詩學理論綜合了多種知識,且複雜多變、艱深難解。本書作者秉於學術的熱情和執著,從「解析符號學」、「對話原則與詩性話語」、「互文性理論」、「女性主義詩學」等幾個方面對其詩學理論做了一定的探討,並對其所建構的中國「烏托邦」神話作了剖析和解構,指出她所描繪的中國與中國婦女形象具有東方主義的傾向。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伏爾泰-法國啟蒙思想泰斗

婦女與生活 出版
2000/08/01 出版

不朽的靈魂~伏爾泰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思想泰斗,八次的自我流放,二次的巴士底監獄,他雄辯的天才如嘻笑怒罵的嘲諷讓專制統治者聞風喪膽,讓自由思想家欽佩、崇拜。正如雨果所說:「伏爾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一個人,而是一個時代。」  有人說,中世紀是上帝的時代,十七世紀是君主的時代,而十八世紀則是伏爾泰的時代,伏爾泰一生致力於揭露和批判黑暗的封建制度和宗教統治,「為行將到來的革命而開導人們的頭腦」。被人們譽之為「歐洲思想界的泰斗」,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  伏爾泰在八十四載漫長的人生道路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享有崇高的榮譽。他剛剛二十出頭就成為著名的悲劇作家,被譽為「高乃依和拉辛的繼承人」。此後,他在哲學、史學方面又先後寫出多部震驚世界的巨著。  他一生都在不停地思考、不屈地奮鬥,不倦地寫作。他為後人留下了大量彌足珍貴的遺產。伏爾泰作為世界文化巨人也將永遠活在全世界人的心中。  在感受伏爾泰的精神,期望我們的青年朋友也能像伏爾泰那樣,勇敢迎接新時代的挑戰,以飽滿的熱情豪邁地跨入充滿希望的二十一世紀。  

9 特價216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盧梭-開創新時代的巨人

李瑋  著
婦女與生活 出版
2000/08/01 出版

盧梭  每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偉大人物,都蘊藏著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們豐富的閱歷與人生體驗,他們的奮鬥精神和成功要素,他們追求卓越的性格和把握機緣的能力,對今天的人們無疑具有巨大的啟發和教育意義。  巨人是人類的菁英,他們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文明作出卓越的貢獻,他們奮鬥的精神與超人的績業身受人們仰慕,為人們學習的楷模。他們是人不是神,他們來自常人又高於常人。崇高的理想,為國家、為人類謀福祉的信念,是他們不懈奮鬥、不懼困難的動力。  仔細閱讀本書,就能讓你宛如看到那些偉人們的音容笑貌、舉止言談及努力堅持崗位的影像,再次浮現你的腦中,感受他們的理想、信念、胸懷、情操,而這些將幫助你、啟發你如何為人、如何學習、如何為理想前進不懈。

9 特價216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傅柯

楊大春  著
生智 出版
1995/08/01 出版

傅柯  傅柯,一位孤獨、古怪、追求自由、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勤於思考與寫作,著述豐富,思想更是獨具魅力。  傅柯對知識結構進行的考古學和系譜學分析是針針見血的;他研究了癲狂、疾病和知識型等問題,因而發現精神病學和瘋人院誕生的祕密,揭露了現代人道主義的虛偽,也發現在思想史上存在著「知識型」的結構性變遷;他關心犯罪與性慾問題,在這二個領域中,他更詳盡而深刻地揭示了經驗、知識、權力三者之間的關係。  傅柯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戰後法國的哲學界,並為整個世界的哲學和人文科學掀起了衝擊浪潮。本書對傅柯思想的全貌有深入淺出的介紹,是一本極佳的「傅柯學」入門書。 作者簡介  楊大春  四川省蓬安縣人,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先後就讀於西川大學哲學系、南京大學哲學系、杭州大學哲學系、一九九二年六月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杭大哲學系講師。與人合著《現代西方哲學本體論》一書,並發表論文多篇。

9 特價1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李歐塔

鄭祥福  著
生智 出版
1995/04/01 出版

李歐塔  李歐塔,當今法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不僅促進後現代哲學的形成與發展,且推進文化後現代主義的開展。他的文化後現代主義風潮刮遍了全球,深深地影響著歐洲人的思想風貌,更為全球知識分子帶來了蕩滌現代文化的衝激浪潮。  他對於後現代主義的推波助瀾作用,可說並不亞於一顆原子彈的破壞性後果;對台灣知識界來講,他更是一位不能不認識的重要思想家。本書對他的前後期思想,做了相當完整的爬梳。 作者簡介  鄭祥福  鄭祥福,一九五五年生於浙江常山。一大八二年畢業於原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哲學系,一九九四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師範大學政法系教授,系副主任。  專事現代西方哲學的教學與研究。曾發表〈走出真理問題的迷宮--論當代西方科學哲學的真理觀〉(《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六年第五期)、〈後現代科學哲學的出路何在〉(《哲學研究》一九九三年第十一期)、〈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哲學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實在、指稱與認識的自組織性〉(《哲學研究》一九九六年第十二期)等論文六十餘篇。  出版個人著作《後現代主義》(揚智一九九九)、《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李歐塔》(生智一九九五)、《後現代政治意識》(揚智一九九六);與孟樊共同主編《後現代學科與理論》(生智一九九七)一書。

9 特價1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德希達

楊大春  著
生智 出版
1995/03/01 出版

德希達  本書在探討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理論和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德希達關於Deconstruction的有關觀點,根據不同情況,我們用了「解構主義」、「解構批評」、「解構理論」來譯解Deconstruction一詞。  德希達,因開啟解構理論而在西方思想界享有盛譽,在過去二十多年裡,他的解構理論廣泛地影響了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作為後現代主義的中堅人物,他把人們的理智生活推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他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已經成為當今人類知識的重要部份,因此,要把握當代西方文化的時代特徵及走向,就應當了解德希達的思想...。  德希達著作本身,思想怪異,風格多變,在這樣一本小書中,要全面而客觀地把握他是有難度的,況且,在後現代和解構語境中研究德希達,必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期望這本書能帶給讀者概略而基礎的認識,作為進入德希達繁複思想的堂奧之前的引領。 作者簡介  楊大春,四川省蓬安縣人,西元一九六五年出生。先後就讀於四川大學哲學系、南京大學哲學系、杭州大學哲學系,一九左二年六月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杭大哲學系副教授。著有《解構理論》,與人合著《現代西方哲學本體論》一書,同時發表論文多篇。

9 特價1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  著
志文 出版
1993/02/17 出版

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早已成為舉世傳誦的名言,不僅念哲學的人,耳熟能詳,即使不念哲學的人,只到這句名言的,也為數不少。  就憑著這句「我思故我在」,人類便結束了西方歷時一千多年的中世哲學,而開闢了另一新紀元。笛卡兒是第一個以科學方法向「有」的「真實性」挑戰的思想家。  笛卡兒不但說出「有」也說出「有」的「真」來,至今人們還秉持著他的名言在追求真理。他在哲學上影響了幾個世紀人類的歷史,給現代的思想帶來了新的衝擊,新的精神及新的動力。 作者介紹 笛卡兒  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科學家。幼時在耶穌會學院受教育,曾至巴黎就讀,得法律碩士學位。1619年至德國南部,領悟哲學新方法,發現了「我思故我在」的初步工作。後回巴黎從事哲學思考工作。  一六四九年受聘於瑞典女王克麗絲汀,前往斯德哥爾摩,一六五○年因水土不服患肝癌去世。笛卡兒為近代哲學之父,也是理性主義的始祖。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更是由笛卡兒主義所孕生之極端產物。他的著作有:『陳思錄』、『方法導論』、『哲學原理』等。 譯者介紹  錢志純  1949年赴義大利攻讀神學,畢業後在米蘭聖心大學攻讀哲學,1960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1970年返國主持輔大哲學研究所,任該研究所所長。

9 特價17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愛彌兒

盧梭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1993/01/01 出版
9 特價13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伏爾泰

劉根報  著
書泉 出版
1991/12/01 出版
9 特價9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

桂冠圖書 出版
1990/03/01 出版
9 特價113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一個絕望者的希望

杜小真  著 、廖仁義校閱  著
桂冠圖書 出版
1989/08/01 出版
9 特價18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社約論

盧梭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1988/05/03 出版
9 特價57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頁數2/2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