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義經典閱讀
保守主義者最危險的對手不是激進份子,而是改革者。 & 作者Roger Scruton現為牛津大學(2009-)、聖安德魯斯大學(2011-)客座教授,曾任教於劍橋、倫敦、波士頓、普林斯頓、史丹福及魯汶等知名大學,是當代重要的哲學思想家。那些凡自認是保守主義者的,乃至於是保守主義的死敵者,在本書中Scruton教授均對其提出了共同的質疑。 & 原則上,保守主義是反對社會正義的信條,反對地位、機會、所得以及成就的平等,亦反對將社會的重要機構(例如大學與中、小學)納入政府的掌控之主張。 & 本書所要捍衛的觀點,無非就是承認人類對自由、和平、財產、法律以及安居樂業的需求。他並不捍衛所謂的理想的國家,但卻推薦可行的(possible)國家,並致力於改進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處境,因為這些才是合乎人類自然情感的焦點。 & 本書第一版發行於1980年,出版迄今已做了第三次的增訂,本書中譯乃為最新的第三版。
維根斯坦與哲學研究
維根斯坦已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哲學家之一,其思想富於力量和原創性。他的兩本著作《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堪稱為獨一無二的傑作。本書的作者介紹維根斯坦後期哲學的主要見解。導論部分清楚地梳理了後期維根斯坦的哲學觀,並著力強調,只有緊緊抓住這一線索,才能真正理解《哲學研究》的思想。前三章專注語言哲學的話題,後三章則討論心理學哲學問題。全書行文基本按照《哲學研究》所涉及論題的自然順序及展開,並照顧前後論題的相互銜接。 本書特色Amazon網站評價五顆星這是一本完美、明晰的指引,帶你貫穿《哲學研究》的主要論點。這是一本難得的後期維根斯坦哲學入門書。作者力足於導讀,緊扣文本,逐一展開話題,弄清楚問題脈絡,並穿插進一些通行的解讀方式,以簡明扼要的語言,直陳其利弊。這本書具備客觀、清晰、一貫、簡潔、深入等特點,不僅可對初學者發揮有益的引導作者,而且也能給研究者帶來啟發。
羅爾斯與正義論
亞馬遜網路書店★★★★★評價羅爾斯畢生經典《正義論》導讀手冊社會科學研究中,《正義論》的重要性與代表性是不容懷疑的,不論是在政治學、社會學、哲學、經濟學等領域中,它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影響深遠。伯格教授累積數十年教學與研究的經驗,寫下其深刻的思索,讓所有要研究《正義論》的學子們輕鬆地一窺它的世界。本書特色本書作者身為羅爾斯的入室弟子,浸淫其思想既久且深。歷經長年的思考與教學經驗的淬煉,作者多次修稿,終於出版了這本《John Rawls: His Life and Theory of Justice》。這是對《正義論》一書的最佳闡釋,也是Pogge對其師說最崇高的敬意與反思。凡有意接觸《正義論》的人,都可以取道此書,一究羅爾斯思想的奇奧天地。
穆勒名學 (精裝)
此書主要在闡述理則學,通稱邏輯,源自古典希臘語 (logos),最初的意思是「詞語」或「言語」(引申出意思「思維」或「推理」);1902年嚴復譯著《穆勒名學》,將其意譯為「名學」,音譯為「邏輯」。它經常被稱為是對論證評價準則的研究,儘管邏輯的精確定義在哲學家之間是有爭議的事情。但這個主題還是有所依據的,邏輯學家的任務是相同的: 提出大量的有效和謬誤的推論,從而允許人們區別出好論證和壞論證。本書特色:★ 嚴復翻譯經典重現! ★ 本書原名為《邏輯學體系》(A System of Logic),反映十九世紀後葉西方資產階級經驗主義思想的一部代表性的邏輯著作,是英國經驗主義歸納邏輯的總結。
穆勒名學
此書主要在闡述理則學,通稱邏輯,源自古典希臘語 (logos),最初的意思是「詞語」或「言語」(引申出意思「思維」或「推理」);1902年嚴復譯著《穆勒名學》,將其意譯為「名學」,音譯為「邏輯」。它經常被稱為是對論證評價準則的研究,儘管邏輯的精確定義在哲學家之間是有爭議的事情。但這個主題還是有所依據的,邏輯學家的任務是相同的: 提出大量的有效和謬誤的推論,從而允許人們區別出好論證和壞論證。本書特色:★ 嚴復翻譯經典重現! ★ 本書原名為《邏輯學體系》(A System of Logic),反映十九世紀後葉西方資產階級經驗主義思想的一部代表性的邏輯著作,是英國經驗主義歸納邏輯的總結。
人類的不寬容
所有不寬容的根源,都是恐懼我讀過不少關於各種奇蹟的書。但有一種奇蹟卻漏掉了:人類得以倖存的奇蹟。——房龍用二百幅世界名畫、二百種世界各大博物館珍藏文物,重新詮釋房龍筆下最讓人震撼的著作。《人類的不寬容》,一本暢銷近百年的通俗歷史讀物,出版至今已有上百部版本流傳於世界各地。房龍以深厚的人文關照及倡導思想自由的精神,從希臘時代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那段人類史上不寬容的歷史。深刻的描述出人類史上那幾段昏暗的不寬容歷史,包括戰爭、殺戮、災難、恐懼等等,解析人類為尋求思想的權利所走過的艱辛歷程,勾勒出一部波瀾壯闊的人類思想解放史。藉由房龍精銳的寬容之眼,以及幽默的文筆風采,我們從其中看見了人類尋求自身解放的漫長歷程。房龍以其親切、輕鬆、流暢的筆觸,和既通俗而又深湛的文化素養,歷史文學大師房龍的作品為全世界各階層的讀者愛不釋手。這本《人類的不寬容》,出版後好評不斷,被譽為全球人文主義的經典作品。
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
覺得煩,其實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如果猴子能感到厭煩,那麼牠們應該可以被當成人類。——歌德諸神感到厭煩,因此造了人類。亞當因孤單而厭煩,於是有了夏娃。——齊克果厭煩之所以可能,唯一的原因乃因一切事物各有其時。——海德格厭煩離欲望並不遙遠:站在愉悅的岸邊望去,厭煩就是欲望。——巴特受苦,卻感受不到痛苦;想得到某種事物,卻缺少欲望;想要思考,卻欠缺理智。——佩索亞除了永無止盡的此處,還有別處嗎?——貝克特一切事物源自於厭煩。——杜思妥也夫斯基人類的生命被來回丟擲於痛苦與厭煩之間。——叔本華我可以用一個詞總結未來,這個詞就是厭煩。——巴拉德當厭煩襲上心頭時,讓自己投身其中。讓厭煩榨乾你,將你消磨殆盡,將你打到谷底。——布羅茨基無法忍受厭煩的世代,是能力平庸的世代。——羅素我喜歡無聊的事物。——沃荷厭煩是一種優越的狀態。——蕭沆你是否曾在上課、上班或開會時,覺得課程的內容、手邊的事情或會中的發言索然無味,你不時看看手錶,巴不得時間趕快過去?你是否曾對一切都提不起勁,你努力想找點事做,好驅散這種感覺,卻發現這只是徒勞,自己甚至比之前更加感到空虛?叔本華說厭煩是「沒有任何特定對象的沉悶渴望」,杜斯妥也夫斯基稱它是「殘忍而無可名狀的痛苦」。然而,儘管我們都曾感到厭煩,卻始終不清楚它究竟是怎樣的情緒,也不瞭解它到底從何而來。挪威哲學家史文德森結合來自哲學、文學、心理學、神學與流行文化的觀察,考掘厭煩的文化史,細究厭煩的現象學,並試著告訴我們該如何看待厭煩這種在生活中無可避免的感受。
波普
本書特色本書共分兩篇,第一篇係對波普的基本哲學論點進行釐清與重建;所謂「基本哲學」,乃是指西方哲學中最為核心的三科:形上學、知識學、倫理學。從「常識實在論」到「科學人本論」,波普的基本哲學透顯出他一以貫之「開放的哲學理路」和「批判的治學精神」,本書第一篇即在強調此點。第二篇係對波普獨特的「唯實哲學」論點進行釐清與建構;所謂「唯實哲學」論點,乃是指他對「真理」、「理性」和「實在」三個哲學問題所抱持的觀點。以追求真理來落實人生,波普不但從宇宙看人生,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去洞悉宇宙、詮釋人生,第二篇即在凸顯此點。 本書行文時為扣緊波普的理路,盡可能以他的著述、論文,以及訪談錄為依據,在他的作品脈絡內找尋相互匯通之處,以組成一整體架構。因此採隨文附註的形式,在分析和引述的句尾,冠以書名或篇名簡稱及頁數,參考文獻則列於書後,閱讀時請前後參照。
機體與力動:懷德海哲學研究與對話
本書主要研究當代西方大哲懷德海(A.N. Whitehead)的機體主義哲學,特別是他在後期發展出來的宇宙論。透過對懷氏的艱澀難讀的鉅著《歷程與實在》及《觀念的冒險》等的解讀,並從作者自己所倡導的純綷力動現象學的角度,突顯懷德海宇宙論的重要觀念如「實際的存在」(actual entity)、「實際的境遇」(actual occasion)與「攝握」(prehension)等的意義,和他的充滿創發性的美學情調的哲思。此書無疑的對我國的懷德海哲學研究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值得哲學與思想研究者的關注。
奧斯丁:語言現象與哲學
奧斯丁是英國著名的分析哲學家,牛津學派日常語言哲學的代表人物。 奧斯汀認為對日常語言的研究,即使不是哲學的全部目的,也是哲學研究的起點。因他所探究的正是重要的傳統的哲學問題,關注的正是語言之外的經驗現象及世界,也正是通過對日常語言的研究揭示了語言的多功能性。
時代的答案:波柏的智慧哲射
本書重為讀者深入淺出地介紹二十世紀思想大師卡爾˙波柏的學說,波柏的思想影響從政府官員到藝術家,範圍之廣,可說是21世紀英語世界思想家無人能及。
科學與現代世界
探討近代科學的起源開始 過去三個世紀以來,西方文化在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對許多方面造成衝擊而呈顯出不同的面貌。今天的時代思潮,亦是由科學主導的宇宙觀而來,取代其他的舊觀點而躍居主流。科學與現代世界的密切關係早已超越我們的想像之外。 本書為二十世紀大哲懷德海的重要講稿,他將艱深的題材,處理得興味盎然,是科學人文思想領域的鉅構。本書從探討近代科學的起源開始,橫跨三個世紀的思想發展,在他筆下猶如一首高潮迭起的交響樂,奏出曲折而動人的時代流變。 他認為從人類的生存角度來看,只有互助合作才是唯一的真理。他說:「人類需要鄰人具有足夠的相似處,以便互相理解;具有足夠的相異處,以便激起注意;具有足夠的偉大處,以便引發羨慕。」 對於研究哲學的人而言,本書提供了近代科學思潮的來龍去脈以及優劣定位,更能銜接科學、哲學與宗教,辨明其交互作用與密切關係。對於研究科學的人而言,本書展現了科學革命的形上基礎,並且點出了科學前景的因應之道,對於一般的知識份子,本書則是現代心靈的寶藏,值得細讀深思。 作者簡介 懷德海 (Alfred North Whitehead) 懷德海(A. N. Whitehead, 1861~1947),為當代英美第一大哲,思想貫穿了科學、哲學與宗教,不僅博大圓融,而且迭創新境。一八六一年生於英國,十九歲進入劍橋大學,專研數學,畢業後留校任教達三十年之久。一九二四年赴美國哈佛大學講學,始發揮其哲學方面的才華。 在劍橋期間,與他的學生羅素(Bertrand Russell)合著《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此書早已成為當代數理邏輯的經典之作。一九四七年去世。其主要作品有《自然知識原理》(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Knowledge )、《自然概念》(The Concept of Nature )、《相對論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科學與現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 An Essay in Cosmology) 等書。另有懷氏的至友普萊士所編的《懷德海對話錄》(Dialogues of Alfred North Whitehe 譯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大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台大哲學系、所教授。著有《儒家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家》、《柏拉圖》、《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卷》、《四書小品》等六十餘種,以及立緒文化出版之《文化的視野》、《論語》、《科學與現代世界》。
史碧娃克
史碧娃克 史碧娃克,因翻譯德希達的《論書寫學》而聞名歐美學界,在當代美國思想文化論壇的大師行列之中,她的身分和位置有幾分特殊,首先,她是一位女性,一位有著第三世界背景,而卻長期生活工作在第一世界的女性知識份子,其次,她的學術思想和理論建樹,很難用某種單一的名稱來予以描述和界定。 自七○年代中期以來,她一直以解構主義為理論武器堅持不懈地從事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批評研究,試圖在西方眾多宏大話語夾縫中尋找和確定「少數者話語」的主題及其應有位置,充份展現她多元的批判立場和理論視野,和銳利的批判鋒芒和活力。本書試圖從她那紛繁複雜的著述中整理出一條清晰脈絡,意欲在這本小書裡對史碧娃克的理論思想和學說著作一精淺的整理和評價,希望能讓讀者對其思想有一基礎性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權且是拋磚引玉,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有更詳細、更深刻的史碧娃克的專著問世。 作者簡介 曹莉,女,一九六零年生於江蘇揚州,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主要學術成果有:翻譯《覺醒》、《紅樓夢探源》第五卷(吳世昌著)、《美國文學名篇選讀》等等,近年來潛心於西方文論、當代英美文學、比較文學和女性文學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自由主義人物
自由主義人物 胡適、雷震、殷海光,是中國近代自由主義傳統中三位靈魂人物。一九五0年代,他們共事於《自由中國》,發揚自由主義思想、推崇西方民主憲政而與政治權威形成強烈的對立。 傅正在《自由中國》後期參加編務,撰寫批評時政的文字,也參與中國民主黨和民主進步當的籌組。夏道平年紀稍長,和殷海光是當年《自由中國》雜誌的兩支健筆,在殷海光去世後,更是玫力於自由經濟和自由思想的傳播。 本書著眼於他們來台初期的貢獻,層層剖析其思想風格的異同,道出箇中不見容於政府當道的辛酸歷程,並藉此彰顯胡適、雷震、殷海光等人艱苦奮鬥的精神。 作者簡介 張忠楝 漢口市人,一九三三年生國立台灣大學學士、碩士,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著作宥門學術論著《胡適五論》、《大學教授的言責》、《鄉土.民族.國家》、《政治批評與知識份子》、《一年又一年》等文集。
薩伊德
薩伊德 採用同一標準來清楚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文明,這是不同文明間交往的基本準則。 然而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種族間的優勝劣敗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理所當然。從八○年代開始風起雲湧的歐美批評理論中,薩伊德的後殖民主義一直企圖突破西方思潮的本位心態,尖銳嚴厲地批評西方長久以來偏頗的東方主義。 作者在本書中清楚地整理了薩伊德的背景與學說,並從中肯定了其理論結合實際的成就:但也不吝於質疑薩伊德是否能改變歐美中心主義。 此外,是否知識份子要真正不入流不隨俗是不可能的?人類的血脈中是否永遠流動著對於弱勢的不客觀、不客氣?精神貴族的自大自負是否較物質貴族更加不易察覺檢視?這種種問題或許在閱讀過本書後,亦可以帶來一些新的想法與啟發。
文化創新的泉源:現代與傳統的銜接
本書是美國知名哲學家馬克林教授(Prof. George McLean)晚近的精心之作,全書以人的「位格」(person)為基礎,視現代化作為人格成長的全新領域,並汲取傳統與現代的中西哲學資源,以深入的哲學視野,正確的判斷力,展開一現代價值觀與社會倫理的整體相,在嚴格的哲學論證中,顯示一種開放的人文主義情懷。
希克
希克 希克是一位基督教神學家和宗教哲學家,要介紹他的理論和思想,書中所描述的不少內容不可避免地要依賴於猶太-基督教的表述方式,但這點並非後來希克所希望的,希克實希望盡可能從全球各種傳統多角度地理解、闡明問題。 希克是一位多產作家,至今著書近三十部,其一生的思想多變,在這部小書裡,不可能作一個系統、全面、精微的闡釋,只是追隨希克的核心關懷和核心思想,希望讀者能夠透過它對「解蔽」有所益處。 這是一個充滿世紀末情懷的年代,人們彷彿成了感性慾望與理性工具的奴隸,人類需要拯救,時代召喚英雄,當代神學大師希克以廣闊的胸懷及無與倫比的勇氣,在神學與宗教哲學領域中抓起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作者寫作本書並冀望能為讀者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只是希望能透過介紹這位當代大師的重要思想,提供大家一個認識的視野,使讀者能藉此看清自我、世界和未來。 作者簡介 林曦,浙江蘭溪人,西元一九六六年生,一九九六年於杭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杭大哲學系,研究方向:宗教哲學、宗教間關係和靈性哲學。先後在《哲學研究》(北京)、《神學論集》(台灣)、《世界宗教文化》(北京)、《宗教與文化論叢》(北京)等雜誌發表論文十餘篇,目前正致力於宗教間關係的研究。
維根斯坦
維根斯坦 維根斯坦為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其對於分析哲學的兩大流派──邏輯經驗主義、日常語言哲學具重大影響,因而使他成為本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維根斯坦研究現已為一門顯學,他的思想在英語系國家相當廣泛流行,且維根斯坦一生所寫下的千萬字筆記,彌足珍貴,提供了後學研究的基礎,本書作者對此作了扼要的解說,希望藉由他的推介,引導入門者打開維根斯坦的堂奧,並進而使維根斯坦的思想得以流傳於當代東方社會。 作者簡介 趙敦華 江蘇南通人,一九八二年初大學畢業,獲文學士學位。同年九月赴比利時魯汶大學高等哲學所學習,先後獲哲學學士學位、哲學碩士學位,一九八八年七月以《羅素與維根斯坦的對話:分析哲學問題之起源與發展》(英文)為題,透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旋即於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 現任北京大學教授、西方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哲學系及宗教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哲學工會副主席、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等職。 出版著作有:《基督教哲學一千五百年》(一九九四)、《卡爾‧波普》(一九九二)和《勞斯〔正義論〕解說》(一九八九)等,以及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羅逖
羅逖 羅逖,是當代美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其倡導的反再現論和後哲學文化觀的影響力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學術爭論的範圍,越出了美國國界,而且其所指出的問題具有世界性的普通文化現象的意義。 羅逖的哲學為未來世界多元化現實提供了很好旳哲學論證,蘊含著一世界和平主義的理想,並預示了東西方文化在更加廣泛的範圍之中,是有實現融合的理論前景和實際可能性存在的。 鑑於羅逖是一位目前仍然健在而且十分活躍的哲學家-他的思想仍然在發展之中,我們只能對他已經完成的思想作出評述。本書系統性地介紹羅逖哲學在今日世界花園裡引起的爭論,並且說明其顯得令人信服的原因,本書從幾個方面予以探討:羅逖哲學的印象、羅逖的反再現論、羅逖的後哲學文化觀、羅逖的社會理想理論,最後,並對羅逖哲學給出了一個整體評價,作者認為,羅逖向我們呈現了一個未來哲學的新形象-擬文學的哲學,台灣知識界有必要好好認識這位當代重量級的哲學思想家。 作者簡介 張國清,一九六四年生,浙江浦江人,一九八八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社會科學部講,杭州大學現代西方哲學博士生,曾在《哲學研究》等學術雜誌發表論文多篇,共有三十餘萬著譯文字問世。
美的哲學
作者:葉秀山 美的哲學 許多人常將「哲學」與「玄奧」並稱,其實哲學乃是在探討最為基本、普通之道理的學科。本書透過科學的觀點 來分析「美學」的發展,並及於藝術、宗教與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以通俗的筆法將哲學、美學與生活融於一爐。隨著它的引領,您將會發現這個領域除了豐富多采之外,卻也是輕鬆活潑的。 舉凡「電影、戲劇、音樂、小說、繪畫、建築、詩歌、書法」等種種藝術的完成,無一不是由於有心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血汗淬煉才能結晶成形。而作為欣賞者的我們,只要打開您的心去擁抱它,將會發覺藝術的欣賞原是這般有趣、輕鬆。心領神會之餘,品味也提升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一股掩不住的「終不悔(美的)」的喜悅。
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
「自然法」的觀念,在西方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過程中,這個觀念歷經演變,時隱時彰,但是它始終是西方思想的一支主流,對政治、法律、哲學、宗教、倫理各個領域,有歷久彌新的影響。本書是英語世界中討論「自然法」的標準著作。凡對西方思想之本源及政治理論、法律理論有興趣的人,都不可錯過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