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生活華語(上)日本版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台灣義守大學=突破性華語教材This is a breakthrough in Mandarin Chinese learning material which is produced by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and I-Shou University.第一套結合語言與文化的綜合性華語教材這是一套特別為外籍人士設計的全方位學習教材,內容包括聽、說、讀、寫、食、衣、住、行、文化知識與多樣化的習題演練。可以滿足學習者對華語文能力的各方面需求。Th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Chinese material to combine with language and culture.This material is designed for non-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skills, such a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more diversities of training exercises related to food, clothing, housing, transportation and knowledge of culture. This material will meet the demands in all aspects of language learners.適用 CEFR B2中級 Intermediate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重返語文的歷史現場,讓你的中文功力迅速破表
什麼!原來是這樣…… 「滑稽」原來是一種酒器 「骯髒」原來是讚美的詞 「翡翠」原來是一種鳥 「楷模」原來是兩棵樹 「門外漢」原來是指蘇東坡 「風調雨順」原來是四大金剛 「感冒」原來是官場用語 「縣官」原來是稱呼皇帝 原來,這些日常用語的古今用法竟如此大不同! 讓國學行家帶你重回語文的歷史現場, 一次看完近兩百則詞條當初如何誕生, 又如何演變成今日的用法, 既長見識又長知識。 原來,語言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看完本書,你再也不會誤用、錯用跟濫用中文了!
字說中國文化
我們的文字,字字都別具特色、意味深長;如「王」字的演變,是先民們創建文明的血淚紀實;由「臣」字的形象,可以顯露出遠古奴隸的非人遭遇。我們的文化,代代都獨領風騷、大放異彩;像「玉」的溫潤質樸,涵養了民族全體的精神底蘊;循「道」的引領前進,標示著兩極文化的相反相成。文化可藉由「字」來述說,而「字」能體現文化的美感。這些述說,有歷史上倉頡們的孜孜矻矻、夙夜匪懈;這種美感,一是方塊文字之美,一是表意文字之美。好比「姜」象形美女,而胖女人為「姬」,瘦女人為「嬴」;母系社會消逝之後,象形字的影響仍然源遠流長,像是史載的周公姬旦富泰豐潤、秦王嬴政瘦骨嶙峋,還有《詩經》中「豈其娶妻,必齊之姜」的婚姻之求……解開了每個漢字中所蘊藏的文化訊息密碼,就能有助於我們認識先民的生活及其思想脈絡。
文字的故事(新版)
領會漢字真善美首選讀本唐諾古今縱橫的文人銳筆+ 2010王午手刻版畫書衣精裝這不是一本文字學者寫給中文專門科系的文字教科書。這是一本由古文字的「業餘」愛好者,同時也是博學強記的雜食者,寫給每一個讀方塊字、寫方塊字,卻日用而不察的中文使用者,一本華麗的文字故事書。別被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專業」術語嚇壞了。在文字學這本大書裡,他找來的黃金陣容有:馬奎斯、波赫士、卡爾維諾、班雅明、阿城、朱天文……「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伸手指頭去指。」──未嘗不能是一種,《說文解字》的魔幻變奏、南美版本。 他帶你晃蕩於甲骨文字大街上,尋找遊手好閒的抒情詩人。他帶你重新認識文字五感:「虹」是一條七色雙頭龍,渴了正低頭吸著水。「秋」是火燒禾葉,島嶼上最秋天的懷舊味道。 他是文字的鍊金術師,點石成金,將平面的豐富成立體。他是文字的招魂巫者,上窮碧落下黃泉,將除魅的,再喚回曾有的靈光。
親仁與天命:從《緇衣》看先秦儒學轉化成「經」
舉凡世界主要文明,都自有其代代相傳的經典。「經」作為一種歷史概念,本身即代表著不同時代的觀念混合。尤其在經書的選編過程中,不但有各種後人對前代文獻的校勘、篩選、詮釋甚至誤讀,也滲入了各種國家、社會和學派的觀點。結合了原作的本意、每個世代的理解與注疏,層層疊疊,又藉經文融為一體。本書旨趣即在透過對《緇衣》篇不同版本的考釋,溯求文獻的原貌,並探究其演化、經化的歷史過程,以及成經後的演變。
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
文獻史料記載了雅言與地域方言一直並存的事實。社會存在雙言(或多言)現象,語言內部便存在競爭、取代、妥協,不斷衝擊語言系統的純度,閩南方言複雜的韻母系統可為明證。本書利用出土文獻材料,結合音韻層次分析的原則,研究上博楚簡通假字;根據通假和異文、合韻、聲訓、漢語方言等材料,以歷史文獻考證與歷史比較法結合,進行音韻的歷時與共時分析。以上古音的分時分域觀察,思考上古音研究的若干議題,確定通假字的關係反映或時間、或地域、或音韻類型的差異。通假字不同聲母、不同韻部的接觸,蘊含異讀層次的訊息,有助於思考漢語在時間、地域以及音韻流變上的差異,也有利於建構合於語言實際的漢語音韻史與漢語方音史。
管家琪說漢字故事
如果21世紀是中華民族的世紀,那麼走進漢字的世界,也就掌握了開啟世界寶藏之鑰。漢字的每一筆一畫都保留了先民生活的真實面貌,也隱含了先賢先民的智慧與祕密。從先民寫下盤古開天神話的第一筆開始,漢字文化就緊緊與我們的生命牢不可分。《管家琪說漢字故事》有40個有趣的童話故事,每個故事後面並附上「漢字的聯想」單元,讓孩子了解作者構思的過程,增加「識字」的趣味性。本書特色:管家琪小姐曾在2000年8月在幼獅公司出版了一本書《失眠的驢子--幽默的童話俗語故事》這本書是用童話的方式來對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進行聯想,很受小朋友的喜愛,作者再接再厲根據一些中低年級小朋常友用的漢字來進行童話的聯想,每個童話故事後的「漢字的聯想」,和大家分享這些故事的構思。讓小朋友在識字的過程中,也可以多多發揮聯想,這樣在學習認字的時候一定會比較有趣,學了以後也比較不容易忘記。
漢語文字學史
研究古代的漢語,必須通過歷代有關文字的記載來進行,離開了文字形體,就不可能從事古代語言的研究,尤其漢字形體的結構複雜,從殷商的甲骨文到今日的通行漢字,不知經過多少的變化和發展,為了閱讀古代的典籍文獻,人們也一直對這些發展變化的文字形體進行辨識和釋讀的研究工作,漢語文字學,在整個漢語語言學中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意義。本書分為文字學的創立時期、文字學的消沉時期、文字學的振興時期(清代)和文字學的拓展時期(近代)四編,各編分別介紹了各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文字學史上的重要問題。全書有系統的總結了中國歷代文字學的研究發展過程,勾畫出漢語文字學兩千多年來的發展總體脈絡,充分展現了整個漢語文字學史的具體面貌,對當前研究漢語文字學的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參考。
出土文獻與先秦儒道哲學
本書主要是結合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針對先秦儒家、道家哲學進行論題與學術分派的探索。共分四部份,第一是總論,探究如何運用出土文獻,提供哲學內容與思維的廣度、深度,並進行哲學起源與本原的探索。第二是針對道家資料,進行論題之差異與承傳的探究,以及老子之後道家學術的分流。第三是針對儒家資料,進行論題的發掘與說明,如「色」與「情」作為一哲學論題,是學界較少涉及的。由「色」與「德」的聯繫,導出曾子的重要;由「情」這一在《性自命出》、《性情論》的論題,關注到「情」在《樂記》的重要。第四主要是針對儒家與道家曾共同關注的論題,如「民之父母」、「心性情氣」看儒道之間的關係。
郭店楚簡儒家哲學研究
本書先指出郭店楚墓竹簡的研究意義,進而探討郭店儒簡中的〈緇衣〉、〈五行〉、〈窮達以時〉與〈六德〉,並對這些儒家文獻提出哲學詮釋。本書的結論則基於現代研究者的問題意識,試圖反省郭店楚簡儒家哲學的現代意義。又,本書的出版正逢郭店楚簡的釋文公布10週年,筆者在〈附錄一〉以述評郭店楚簡的研究現況的方式,指出這些出土文獻的研究方向與價值。另外,筆者自2003年以來即開始蒐集郭店楚簡的研究資料,將近900筆,筆者整理為「郭店楚墓竹簡研究資料目錄」,置於本書〈附錄二〉,以享學界。
上博楚竹書 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自2001年出版以來,迄2007年底共出版六冊。本書以《上博楚竹書》(一)~(六)為主要的研究範圍,旁及楚系文字及其他古文字材料。全書內容軸心在「楚文字」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是「《上博楚竹書》字詞柬釋」,柬選竹書文本有疑問之處作考釋;第二部分是「《上博楚竹書》文字資料運用及相關文字考釋」,是利用學界考釋《上博楚竹書》的最新成果來重讀舊有的材料;第三部分是「以古文字的角度討論《上博楚竹書》文本來源」,主要是從文字的角度出發,根據抄書人所寫的文字形體及用字習慣來判斷竹書來自哪一個國家。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研究楚文字心得的成果,期能對戰國文字的研究提供參考。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老師也常常誤解誤用的詞語辨析教授不一定清楚了解的典故溯源學生看完這本書並善加運用,保證增加作文成績10分以上有人在讚揚義工的貢獻時,用罄竹難書來稱讚義工的無私奉獻,讓每個人的頭頂烏鴉飛過。《呂氏春秋?季夏紀》:「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大陸某學者用李敖自己所說人老文章更老來證明李敖的文章已經不行了。其實,文章老是指老到、老練,古有「庾信文章老更成」一說。大陸某大學校長在歡迎台灣客人的致詞上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只是天氣。」殊不知,「七月流火」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並不是指七月份天氣熱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氣日漸轉涼。在報刊、雜誌和網路上,常會發現「昨日黃花」一詞。比如:「同仁堂的百年盛譽會否成為昨日黃花?」又如:「美網球迷愛紅顏,昨日黃花遭冷落。」不由得納悶,明明是「明日黃花」,怎麼變成了「昨日黃花」了?所謂「明日黃花」,原本北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說,重陽節過後,金黃的菊花便將枯謝凋敗,到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可以玩賞的了。雖然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他是胡適的信徒,向來反對用成語典故,且成語使人思想懶惰,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使用成語也是國文教育失敗。但是我們認為,成語是中國文化裡面重要的一環,我們應該善加珍視。本書介紹了日常交往中經常使用、需要了解的有關中國人的人文、歷史常識,包括容易用錯的成語、常見的典故、禮儀背後的知識、歷史人物的故事等等。書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讀後不但可以增加文史知識,而且能夠幫助讀者在作文、演講、發言、信函以及日常言談話語中正確、得體的運用文史常識,在交往中表現出優雅的風度與修養,避免因誤用而貽笑大方。當文史逐漸離開我們的生活,外在的繁華景象終究填補不了心靈的缺角。新新人類迷戀感官上的聲光效果,追求都會時尚,在文史常識上的誤解誤用隨處可見,就連總統也不例外,所以,我們決定出版這本書。文史常識皆有其來源出處與意義,是不能隨意解釋的;而成語是約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來,就不能隨意變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隨便改變其用法。本書針對一般人容易誤解的人文歷史常識,分「詞語辨析」、「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禮儀點校」五大單元計200篇,每一篇都經過相當嚴謹的考證編輯而成,旨在導正誤用錯用,避免貽笑大方。這本書適合公眾人物閱讀,它可以讓您在鏡頭前大方自信侃侃而談,不會有誤用成語、典故被抓包的情事發生;這本書適合老師閱讀,它可以讓您在課堂上引經據典萬無一失;這本書適合學生閱讀,它可以提升您的寫作能力;這本書適合公司主管閱讀,它可以幫助您更深更廣的看待問題;這本書適合一般人閱讀,它可以增進您的文史常識,讓您在人際對談中表現出修養與優雅,避免誤用而有失體面。
漢字說清楚
近年來,中文這個語言文字在全球掀起旋風,身為「漢字的兒女」、「正體字」的使用者與維護人,我們意識到自已身上這項寶貴的文化遺產,除了希望能正確無誤、運用自如地聽說讀寫之外,許多人更有興趣進一步認識這個語文深奧與有趣的一面。 《漢字的世界》便是這樣一本能滿足讀者相關知識渴求的書。全書共有八十六篇,篇篇介紹日常生活中在「字形」、「字音」、「字義」上,值得探其究竟的漢字。每篇平均一千字,內容包括:辨正、字義探源,甲骨文、金文、小篆以及造字原則解說,討論《說文解字》的看法,古人的書寫習慣與誤用,文字與古代及現代生活的關聯,古典詩詞中的用法,名人軼事,辨正,俗文字學……。全書文字簡潔精確,深入淺出,流暢好讀。閱讀本書,能領悟老祖宗造字的聰明創意、理解造字原則,其中的辨正?明能讓你不再寫錯字。於此同時我們也一頭栽進漢字的世界,映入眼簾的每一個方塊字都變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體,這些平常你在課本、報紙、書籍、電腦螢幕前、網路上熟識的老朋友,要告訴你所不知道它們千年來從出生、成長與歷經演變的故事。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
本書注譯〈采風〉〈逸詩〉〈內豊〉〈相邦〉〈昭王〉〈柬大王泊旱〉〈曹沫之陳〉七篇,承續1-3的作法,先從文字考釋下手,繼而釐清篇章大義,希望為學界提供一個便於參考的讀本。
戰國楚簡與秦簡之思想史研究
本書是彙整筆者關於新出土文獻資料的研究。內容有序論一篇、郭店楚簡的研究二篇、上博楚簡的研究五篇、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研究二篇,共計十篇。
棄園古今語言文字考論集
周策縱被公認為學問淵博的當代西方漢學界的大師,採用東西方文明為典範而發展出來的,涵蓋性很廣的詮釋模式,建構了他多元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很多中國人文領域中都有開創性的表現。如最早期的代表作,先後由哈佛大學與史丹福大學出版的《五四運動史》是研究現代中國文化、政治與社會思想的經典之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紅樓夢案:棄園紅學論文集》都是相關領域的經典之作。這本《周策縱古今語言文字考論集》,收集了七篇古文字考釋的論文,五篇有關現代語言文字的論述,是周教授一生的精心之作,開拓了古今語言文字考證與研究的新方法新途徑的,這是這個領域研究的新典範。周教授是當今的把古文字的名物訓詁,文字考釋,歷史語言學、社會科學、西方漢學、區域研究中的中國學轉向全面用來做名物訓詁,文字考釋、經典考證的關鍵性大師。《棄園古今語言文字考論集》中的第一篇,〈如何從古文字與經典探索古代社會與思想史〉,是本書各篇的導讀與方法論,也説明他的治學精神。當今從事古文字考釋,歷史語言學學者應該細讀的,具有極大啟發性。
中國出土古文獻與戰國文字之研究
日本對於中國出土古文獻之研究,主要在東洋史、思想史的領域,專業研究者的數目有限,特別是郭店楚簡或上海楚簡等戰國楚簡的研究者更為少數,福田哲之教授多年來深耕於出土古文獻之研究,成果豐碩,而台灣大學佐藤將之助理教授將其精采作品翻譯出推薦給讀者,相信對於研究出土文獻者又是一大福音。
2004年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論殷商銅器中的家族記號 唐代墓誌銘俗字書寫現象初探 從《新蔡葛陵》簡談戰國楚簡 「娩」字 楚系新構字研究 各種電腦字體之字形差異研究 後出字的六書分析 小屯南地甲骨異體字的特殊類型 殷周金文「寶」字形構研究 楚簡文字考釋五則 西周晚期金文正俗字研究 & ......等計有12篇論文。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
本書是針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所作的讀本,全書包含〈周易〉、〈仲弓〉、〈恆先〉、〈彭祖〉四篇。〈周易〉是目前可見最早的《周易》傳本;〈恆先〉則有道家最早而完整的宇宙生成論;〈仲弓〉寫仲弓將為季桓子宰,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彭祖〉寫狗老向彭祖請益所得。四篇內容對學術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本讀本在已有的基礎上又做了相當多的補充與修訂,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公孫策說名句故事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四句詩,很多人都熟悉,但是多以為是寫景之作,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是宋朝朱熹作的〈觀書有感〉──原來是朱熹讀書有悟有得時,心頭那一陣清澈感,藉描述景物的方式表達出來。讀書自有所得,又何必窮究原意?話是不錯,然而,知道了原意之後,不僅體會更深,在既有的恬淡感覺之外,是不是更添了一層活潑生機?許多我們經常脫口而出的名言名句,在運用上幾乎不假思索,也不見得就必須要知道它的典故是什麼,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是如果知道了當初班超講這話的處境、體會他當場的決心和勇氣,下次再用到時,感覺又自不同,又如「覆巢之下無完卵」,如果曉得這話原來出自一個十幾歲小孩之口,那一股悲愴,又非以往心情。另外也有一些名句,在流傳數百年之後,扭轉了意思,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一定要想做是「不在酒在色」或是「機關算盡式的別有所圖」,則不免使歐陽修在地下興嘆,因為他本意是「在於山水」。還有一種是約定俗成的意思改變,如「無可無不可」,我們現在當成「不置可否」應用,但它背後有一個故事,而且是用以描述一位雍容大度、動靜皆宜的帝王風範!當然,最多的還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賠了夫人又折兵」、「不知老之將至」等經常使用的名句,知道它的典故由來,在談話或演講乃至作文時,加以引述,更添故事性與說服力。──因為有「源頭活水來」!全書約有100則,篇篇精采。是作者繼《公孫策說名句故事》的第二本力作。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
目前戰國楚竹簡材料出土的材料越來越多、公佈的速度越來越快,研究的成果也越來越精采,限於文字障,很希望能有一個讀本能把字辭解釋說清楚講明白‧本書剖析文字源流,疏通文義內容,先處理文字問題,為大家掃除文字障!時賢勝義,儘量收入,詳細著名出處,以收集思廣益之效,並利於學者援引。
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
早在二十多年以前,我還是在校學生的時候就有幸跟隨朱德熙、裘錫圭師參加了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整理工作,從此便對新出土的簡牘帛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校畢業後,就職於北京中華書局編輯部,二十多年來因為工作和研究的關係,曾接觸過不少出土簡帛文獻。除少量出版過專書者外,大部分材料十分分散,不用說閱讀使用,就是查找起來也是極不方便,不知從何下手。因此深感有必要編寫一本小書,起碼將近幾十年來出土的簡帛材料或情況比較集中地介紹一下,這樣或許會給同行朋友們的學習與研究帶來一點便利。這就是我們編寫本書的初衷。
出土簡帛《周易》疏證
本書寫作分八個部分,分別對今本、帛本、簡本、《歸藏》之卦名進行研究;對今本、帛本、簡本六十四卦爻辭以及簡本有些卦中殘存的占問卜辭亦間做詮釋,我們可以藉此瞭解古人的實占情況;對今本、帛本《繫辭》異文做疏證(我們僅附六十四卦及《繫辭》的今本原文;另外,有些不重要的異文則不做詮釋)並對《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等《易》說做疏證。
怎樣學習《說文解字》
本書譴詞用語力求通俗,而剖析許說條李清晰,極便閱讀。可說是一種普及讀物,但又兼具較高的學術價值。他的學士價值首先在於他對《說文》的性質內容、釋義方式、立論依據以及部首編排、六書類例等,都有深刻的分析。雖然頗影引人前人成說,卻也時有創見,如對假借和轉注的解釋、轉注漢語根的關係、轉注字產生的原因等,就有不少新意。其次,它的學術價值又在於持論比較公允,如對許說的優點既給與充分的肯定,也往往指出他的瑕疵。既推重《說文》的幾個重要注家,並且也能公允的給予評價,這對初學《說文》者很有用處,也是值得肯定的。書末附錄《說文敘注》和《說文疑難部首解析》,也有意於讀者。作者簡介--章季濤湖北大學中文系教授。一九三三年生於湖北宜城。一九六二年武漢大學中文系漢語史研究生畢業。除著有本書外,另有《古代漢語字詞句淺說》、《古代作品解析》及童話故事集《金牛何時回人間》等書;篇什則多為研討六書、同源自、漢字與思維等問題的文章。作者師承中國傳統語言學派又有所創新。治學務平實,行文求通俗,在內地學術界具有一定影響。兼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郾城許慎研究所》研究員及民間學術團體《許慎研究會》顧問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