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12·3戒嚴政變」一周年!第一手戒嚴記錄 ╳ 專業法學視角解讀★★中文版特別收錄——寫給台灣人的「作者序」與「事件後記」★★首爾大學法學權威韓寅燮教授——全面剖析尹錫悅之亂的幕後衝擊韓國史研究權威朱立熙教授──專業審定★當總統成為內亂的主謀,誰能守護憲法?重新思考「戒嚴」一詞背後的歷史陰影,發現憲政體制在關鍵時刻的韌性;以法學視角,記錄人民如何在危機中守護民主!本書不只是韓國戒嚴周年啟示錄,更是獻給東亞憲政發展的行動指南!=============【12·3韓國戒嚴大事記】▶2024年12月3日:尹錫悅總統於晚間發表緊急談話,宣布全國戒嚴▶2024年12月4日:國會深夜以190票贊成全票通過解除戒嚴法案▶2024年1月15日:公調處強制進入總統官邸拘捕尹錫悅▶2025年1月26日:檢方正式起訴尹錫悅涉嫌領導內亂▶2025年4月4日:憲法法院經過十次辯論通過尹錫悅總統彈劾案▶2025年6月3日:舉行新任總統選舉,由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勝出▶2025年7月3日:國會通過戒嚴法修正案,禁止軍警妨礙議員進入國會▶2025年12月:目前,尹錫悅面臨內亂罪的刑事審判仍在進行中……2024年12月3日,韓國總統尹錫悅突然宣布緊急戒嚴,全國瞬間陷入混亂。就在政權試圖發動「親衛政變」之際,國會議員不顧安危翻越圍牆、市民徹夜奔赴國會,最終讓這場原本可能演變為內亂的戒嚴政變,在短短一百五十分鐘內瓦解。本書從這個歷史瞬間出發,記錄市民、國會與司法體系如何合力守住憲法,以「集體智慧」抵擋獨裁的擴張,將民主從危機邊緣拉回,最終完成歷史性的彈劾。■以歷史現場為基礎,結合法學專業與公民行動的民主見證錄!本書《超越戒嚴與內亂》正是這段重要歷史過程的全記錄。作者韓寅燮為首爾大學法學教授,長期關注刑事法、憲政危機與人權議題,亦是1980年光州事件時身歷戒嚴恐懼的青年,深知軍事獨裁與國家暴力留下的創傷。四十多年後,他以即將退休的學者身分,再次面對戒嚴內亂的現實衝擊。韓寅燮在得知戒嚴宣布的當下,創傷記憶再次浮現,他意識到,自己的學術生涯絕不能以戒嚴時代的回歸作為結束;當政權赤裸裸地顯露出獨裁化的症狀時,國民身為憲法守護者,有義務挺身而出,找回憲政秩序。從戒嚴宣布的第一時間起,韓寅燮便開始在社群媒體發表文章,以法律人的筆,記錄下局勢發展、整理相關重要文件,並針對「戒嚴」與憲法的法律知識回應市民們的疑問。本書便是集結了直到尹錫悅遭彈劾為止,韓寅燮在此過程中所留下的文章,並獨家收錄中文版序及增補後記,持續追蹤後續總統的補選過程,構成一部當下仍在進行中的韓國憲政演變的文字見證。■韓國快速守住民主的依據,是來自過去憲政史累積的憲法精神!書中不僅跟隨事件發展,及時寫下時局分析,更具體從憲法法條深入探討「戒嚴」與「內亂」的定義,以及彈劾尹錫悅的正當性。「一二三內亂」之所以失敗,首要原因即是韓國憲法規定:「當國會以過半數決議要求解除戒嚴時,總統必須遵從。」為此國會議員們深夜翻越圍牆進入議場表決,才得以迅速終結戒嚴。自1948年成立以來,韓國堪稱是東亞經歷戒嚴次數最多的國家。韓國憲法也在戒嚴、內亂與威權統治下不斷扭曲與重生,才形成如今完備的樣貌。既有李承晚強行修憲延任、朴正熙以「維新憲法」鞏固獨裁,使憲法淪為權力工具;也有「四一九民主革命」、「光州民主化運動」等,人民以抗爭逐步實踐憲法精神,為民主化累積能量。到了1987年的「六月抗爭」,國民終於迫使全斗煥讓步,無法像過去那般強行發動戒嚴;隨後實現的第九次修憲,即加入了包含總統直選、國會過半數決議可解除戒嚴,以及設立可審理總統彈劾案的憲法法院;而2017年的朴槿惠就是韓國史上首位被憲法法院裁定罷免的總統。■憲法並非冷冰冰的條文,而是活在每一位公民心中的共同契約!本書同時也是一部「公民哲學書」,展示了法律不僅是冷峻的條文,也是一種集體意識的展現:當人民理解憲法、捍衛憲法,民主才得以存續。作者強調「國民守護國會、國會守護國民」的信念,為12月3日當晚國民與國會罕見地打破意識形態的分裂團結一致,下了最合適的注腳。從戒嚴現場到憲法法院判決彈劾,從社群媒體發文到國會現場見證,韓寅燮將法律語言轉化為民主語言,讓複雜的法理變成人人可懂的公民對話。2025年4月4日,韓國憲法法院以八比○票數通過尹錫悅總統彈劾案。尹錫悅的「一二三內亂」讓世界各國看見:民主從來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必須世代守護、隨時抵抗權力濫用的成果。歷史往往在不經意間重演,但本書證明了人民的選擇能改寫命運。■對照台灣與韓國的民主化歷程,兩國的歷史幾乎互為倒影!1987這一年,韓國終結了二十七年的軍事獨裁、台灣則是結束了持續三十八年的戒嚴體制;韓國與台灣的總統都是透過直接選舉,累積了數次的政權交替;再者,也都各自致力於「韓國五一八」與「台灣二二八」的轉型正義工作。韓國長期存在南北之間軍事對立的問題,而台灣也因兩岸關係形成長期緊張的局面。正因如此,作者在中文版序中特別寄語台灣讀者:如此相似的歷史軌跡與民主化抗爭過程,確實需要彼此透過市民與學術交流交換資訊,互相產生正面影響;願韓國的此一案例可以成為反面教材,讓戒嚴成為兩國博物館裡展示的記憶,也願韓國與台灣的民主化經驗互相照亮,彼此形成模範。本書不僅屬於韓國,更屬於所有正在思考「如何守護民主」的世代,包括了同在亞洲的台灣。它是一面鏡子,映照我們是否有勇氣面對權力失序的瞬間。透過本事件與本書所反思的韓國與台灣從戒嚴到民主的平行歷程,也為東亞民主發展提供了珍貴的歷史鏡像。
消費不只是單純的購物行為更能形塑歷史記憶,打造近代空間在百年前的日本,帝國的擴張與軍事行動,刺激了鐵路運輸與博覽會、共進會的興起,土產的演變與百貨的源起更與之密不可分。「消費文化與流行空間的日本近代史套書」精選《土產物語》、《三越誕生》兩冊日本史著作,帶領讀者探索近代日本消費文化及流行空間的形成、發展與變遷。《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土產是一種產業,是一種社會網絡,是文化認同的一部分,也是外地人認識在地的媒介。」──陳靜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岡山吉備糰子與桃太郎的故事背後其實和戰爭脫不了關係?伊勢赤福當初如何受到皇室加持而躍登龍門?京都八橋的正牌老店之爭反倒提升了土產的知名度?北海道白色戀人爆紅又與全日空的企劃有何關聯?一部以「土產」為主題的日本近代史專著揭開不為人知的產業祕辛與軼聞趣事每當赴日旅遊,除了觀光攬勝、品嚐美食,更少不了大包小包的「土產」,舉凡機場飯店觀光區,囊括仙貝羊羹甜饅頭,各地土產的種類之多總叫人眼花撩亂,琳瑯滿目的精巧包裝、動輒百年的悠久歷史以及流傳已久的動人故事,更是讓遊客樂於敞開心胸與荷包,掃貨不手軟──畢竟土產不只是旅行的證明,更能展現分享的喜悅。這麼說來,人手一袋土產曾幾何時變成了旅遊的習慣?買土產莫非是東亞國家獨有的風氣?如今廣受歡迎的日本土產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日本的「土產」一詞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源自裝盛祭神供品的「宮笥」(miyake),也有人認為是源於大和朝廷儲糧的「屯倉」(miyake),指的都是百姓獻給神明或貴族的貢品,而當時百姓在不辭遠路參拜後,往往會分得神明賜予的酒食,還會帶回酒杯等物品證明神明的「庇蔭」。但後來由於參拜的人數眾多,祭品不敷分配,久而久之,便開始出現販售土產的店家,以「土產」取代神明的「庇蔭」,更可以帶回家鄉分送親朋好友。其次,在過去交通不便的年代,各地盛產的知名美食只能作為一項「名產」在當地現做現吃,但隨著現代化鐵路設施漸趨完善與保存方式的改良,「名產」產生了流通的可能,搖身一變成為旅客購買後能夠長途攜回、分送親友的「土產」。土產的形塑與歷史典故息息相關,其沿革發展更與參拜伊勢神宮的風氣、博覽會的舉辦、日本帝國的擴張、溫泉旅行的興盛以及現代社會的變遷密不可分,產品的改良、宣傳與銷售策略的調整等,也令許多土產得以延續數百年、至今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所謂的土產,代表的不僅是風味的傳承和旅行的回憶,更蘊含社會脈動與文化意義,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歷史剖面。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好評】.對喜歡鐵道旅行的人或是愛買土產的人來說,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此外對日本近現代史感興趣的人也絕對不能錯過,全書圖文並茂、註解詳盡,毫無疑問值得滿分五顆星!──千人同心.沒想到司空見慣的土產居然有這麼深刻的歷史!本書的主題是日本人最愛的旅行、鐵道和土產多采多姿的歷史,光是書中趣味十足的故事就足以讓人對旅行與土產產生數十倍的期待。其中令人感慨良多的是有關戰爭的部分,亦即技術與商品、經濟發展與戰爭其實是一體兩面,即便是全國知名的土產,背後也和戰爭脫不了關係,讓人深深感受到現實的嚴酷。──meshiwan《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創立至今整整120年陳列著夢想與未來,展示著欲望與憧憬,所有你想要的,都在三越!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李衣雲/專文導讀1904年,三越吳服店發表「百貨公司宣言」,1914年,日本橋三越總店「獅子像」落成,伴隨帝國擴張,引領流行文化,以東洋第一為目標的十年草創軌跡,奠定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百年經營之道。1673年,日本商人三井高利在江戶本町一丁目開設「越後屋吳服店」,首創「現金交易不二價」與「布匹可依需求零售」兩大商業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銷售型態。1893年,越後屋改組,更名為「三井吳服店」。1904年,三井吳服店發表「百貨公司宣言」,取三井家的「三」與越後屋的「越」為新公司命名,正式成立具備近代百貨公司概念的「三越吳服店」。十年後的1914年,三越吳服店新館落成,這幢文藝復興風格的五層樓鋼筋建築配備了最新的電梯、手扶梯與暖氣等近代化設備,宣告傳統吳服店轉型為百貨公司的計畫大功告成。一直以來,三越的經營除了與國際情勢亦步亦趨,也和時尚潮流密不可分,其號召文化人組織「流行會」,塑造流行時尚與服務風格,打造出獨有的城市空間與消費文化,更形塑了時下的女性和兒童形象。本書網羅大量報刊雜誌與文學作品,細膩考察三越早期的歷史,從戰爭與消費等面向切入,圖文並茂地呈現三越吳服店自1904年到1914年的發展歷程,徹底爬梳帝國百貨的軌跡與百貨帝國的原點。【封面圖像】〈此位美人〉,橋口五葉,1911年(三越伊勢丹股份有限公司典藏)此為三越吳服店首次舉辦的廣告海報徵稿頭獎作品,畫家是以夏目漱石《我是貓》初版裝幀為人所知的橋口五葉。圖中穿著和服的女性束髮的造型稱為「瑪格麗特」──前髮全部往後梳、頭頂梳得蓬鬆、髮尾束起並搭配絲帶蝴蝶結,這是當時女學生之間最流行的洋風髮型。此外,她所戴的戒指同樣突顯摩登時尚的元素,手上拿的浮世繪畫集則是對江戶時代的回顧,畫作呈現新藝術風格,是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和洋折衷的象徵。據說這幅石版畫共分為高達35塊版印刷,繁複細膩、風格強烈,在當時被視為劃時代的海報作品。
單書介紹第一冊:圖解江戶時代更新版:起承轉合,一代盛世的興起與衰敗 亂世終告平息,開啟了兩百六十年的和平,也讓庶民文化逐漸興起,開創出熱鬧多元的江戶時代......戰國後的盛世、當今日本的前朝──江戶時代,在長達兩百六十年的穩定統治下,不僅建立了當時人口世界第一的大都市,因應局勢的政治改革、急速發展的各種學問、拓展至地方的文化藝術等,也為近現代日本奠定了優良的根基。本書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切入,依循「開創、承襲、改革、瓦解」的階段,帶領讀者了解江戶時代如何在執政者的鐵腕下開展出繁榮穩定的全盛時期,又如何陷入財政危機,在數次的改革與黑船帶來的衝擊下,一步步走向動盪不安的幕府末期。掌握整個時代的脈絡,再從「社會體系」層面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與百姓生活,完整而立體的呈現出江戶時代人們的生活! 第二冊:日本傳統住屋文化:明治初期建築結構風格、空間配置擺設、庭園造景布局及周邊環境 總結日本西化前住屋建築的最後紀實經典307張手繪圖、詳實記述,再現消逝的時代 明治維新後日本歷經西化洗禮,一方面發展成今日所見的高質量現代化社會,另一方面,用心維護的傳統則日益精緻化。西化前,那些從日本土地上一點一滴型塑而成的住屋文化,猶如過去漫長歷史歲月中的時代總結,然後大舉消逝、變形(融合),或者特殊化,不再是生活日常。 一百五十年前,日本在美國人眼中還是個貧窮的國度。木造、屋瓦、榻榻米、緣廊、庭園、茶道、跪坐,看似質樸卻又在細微處雕琢,對剎那殞落之美的追尋銘刻於工藝和儀式的職人技法,卻又與今日日本若符一契。 本書作者以民族學研究方法,耗時三年的田野調查,輔以栩栩如生的手繪圖,讓西化前、明治初期建築風格和裝飾配置的獨特樣貌躍然紙上,並記述、闡釋、比較這個時代的生活、美學和工藝技術,留給後人正宗日本文化的最後身影。專業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列)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徐裕健 建築博士/古蹟建築師/華梵大學教授郭雅雯 安田女子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本書特色:作者用細膩生動的文字敘述搭配猶如照片般真實的手繪圖,復刻出明治初期日本的都市和鄉村的各種住宅類型及當時工藝發展樣貌:【建築技術】屋頂、天花板、隔間和牆壁、隔扇、紙拉門、大門等各式類型和構造,精準解析其建築結構、工法、外觀、機能。【空間配置】床之間的構成、榻榻米房屋的結構、室內裝潢、庭院造景、緣廊和陽台等,呈現留白和彈性調整的空間配置手法。【職人手法】木造建築的榫接手法、木材紋理的拼接、工藝品的設計和雕刻技法,茶道的器皿配件等,解析工序或步驟的講究。【文化生活】蠟燭與燭台、燈具、屏風、畫軸、門扣、門簾、手洗缽、盆栽等小物,窺見當時不同階層間的生活脈絡和搭配巧思。 第三冊:圖解茶道‧茶湯入門 一位茶人得知來訪茶會的朋友剛賞花歸來,由於不忍破壞朋友的美好感受,於是撤去茶室中的插花擺飾……一方茶室一碗茶,因為機緣不再,所以每一次都竭誠盡心。也因為用心,使得人與人間的情意,昇華成了美。茶道的規矩雖然繁複,但細思根源,都是源自於賓主間體貼細膩的情意。茶之所以能為道,正是由於茶道根源自情。從一場茶會開始,了解茶道的綿遠歷史與器具、禮儀知識,「由形入而至心」,感受茶道的文化內涵,從形式流儀,一步步接近茶道、深入茶道,走入茶道精神核心,真正走入茶道的世界。【 茶會參與要點 】人─茶席間的行止禮法物─茶道具的種類與使用事─茶會進行的流程步驟地─茶會場地的說明剖析
日本近代思想史的巨人,將美國「實用主義」引入日本的第一人 朝日新聞社「大佛次郎賞」得獎名家,三十年長銷不墜的思想史巨作 作家、資深譯者邱振瑞 專文導讀 全面討論一九三一至一九八〇年間,日本知識分子如何面對時代所帶來的巨變與衝擊 ──深入了解日本思想底蘊必讀之作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與《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1945-1980》是鶴見俊輔於一九七九年九月至一九八○年四月,在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的講課紀錄,後整理成書出版,至今仍是長銷不墜的思想史佳作。 一九九九年,作家大江健三郎出版《空翻》一書,描述日本兩位重要的宗教領袖,一夕之間推翻了自己所傳布的所有信仰。而當此宣言一出,信眾一陣譁然,如同原地翻筋斗,故稱之為「空翻」。一個人的想法何以會產生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呢?又或者說,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出現一百八十度、令人匪夷所思的「轉向」呢?「轉向」一詞,正是本書的核心概念。鶴見俊輔選取了一九三一年中日戰爭爆發,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這十四年間日本知識分子在精神(思想)上的「轉向」,作為認識近代日本深層文化的切入點。 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間,日本政府受軍國主義者把持,面對如此局勢,本持全然相左意見的知識分子,會如何接受並回應國家的種種激進作為?這批知識分子的決定是:撤回過往一切激進主張,轉而支持天皇制。時人稱之為知識分子的「轉向」。 此番極端的例子,不僅代表日本人在戰時的思想轉變,也代表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所傳入的現代思潮,盡皆沉淪於軍國主義的意識型態之下。在這個思想撕裂的關鍵點上,鶴見俊輔追索「鎖國」、「國體」、「大亞細亞」等概念,揭示日本知識分子面對國家時的思想弱點,並藉此省思日本自此踏上軍國主義道路的歷史。 隨後在《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1945-1980》中,鶴見俊輔描繪了日本戰敗、受美國實質占領的時期。這對日本人而言,可謂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從無比自豪的皇國臣民,轉瞬成為屈辱的戰敗國降民,以至於他們不得不面對另一次思想上的「轉向」。作者同時選取了一九四五至一九八○年間戰後日本大眾俗民文化中的漫畫、流行歌曲、電視劇等元素,書寫成別具一格的作品,作為整個日本思想史系列的完結篇。
日本近代思想史的巨人,將美國「實用主義」引入日本的第一人 朝日新聞社「大佛次郎賞」得獎名家,三十年長銷不墜的思想史巨作 作家、資深譯者邱振瑞 專文導讀 全面討論一九三一至一九八〇年間,日本知識分子如何面對時代所帶來的巨變與衝擊 ──深入了解日本思想底蘊必讀之作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與《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1945-1980》是鶴見俊輔於一九七九年九月至一九八○年四月,在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的講課紀錄,後整理成書出版,至今仍是長銷不墜的思想史佳作。 一九九九年,作家大江健三郎出版《空翻》一書,描述日本兩位重要的宗教領袖,一夕之間推翻了自己所傳布的所有信仰。而當此宣言一出,信眾一陣譁然,如同原地翻筋斗,故稱之為「空翻」。一個人的想法何以會產生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呢?又或者說,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出現一百八十度、令人匪夷所思的「轉向」呢?「轉向」一詞,正是本書的核心概念。鶴見俊輔選取了一九三一年中日戰爭爆發,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這十四年間日本知識分子在精神(思想)上的「轉向」,作為認識近代日本深層文化的切入點。 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間,日本政府受軍國主義者把持,面對如此局勢,本持全然相左意見的知識分子,會如何接受並回應國家的種種激進作為?這批知識分子的決定是:撤回過往一切激進主張,轉而支持天皇制。時人稱之為知識分子的「轉向」。 此番極端的例子,不僅代表日本人在戰時的思想轉變,也代表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所傳入的現代思潮,盡皆沉淪於軍國主義的意識型態之下。在這個思想撕裂的關鍵點上,鶴見俊輔追索「鎖國」、「國體」、「大亞細亞」等概念,揭示日本知識分子面對國家時的思想弱點,並藉此省思日本自此踏上軍國主義道路的歷史。 隨後在《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1945-1980》中,鶴見俊輔描繪了日本戰敗、受美國實質占領的時期。這對日本人而言,可謂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從無比自豪的皇國臣民,轉瞬成為屈辱的戰敗國降民,以至於他們不得不面對另一次思想上的「轉向」。作者同時選取了一九四五至一九八○年間戰後日本大眾俗民文化中的漫畫、流行歌曲、電視劇等元素,書寫成別具一格的作品,作為整個日本思想史系列的完結篇。
內容簡介第一本從「臺灣的角度」來解讀的日本近代史!「故事」網站創辦人 涂豐恩 經典代表作!深入歷史的偶然與必然,從日本的歷史,看見臺灣在世界上的位置!10週年紀念增修版!首刷限量附贈「大河之路.典藏明信片」(4款1組)歷史從來不是靜態的陳列,而是選擇與掙扎交織而成的大河。從鯤島到列島,從臺灣看日本,都在這條大河中,映現出今日的我們。❈ ❈ ❈深入解構錯綜複雜的日本近代史,反思地緣政治混亂時代下的變與不變!日本,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它的歷史與臺灣的發展緊密相連,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到成為日本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兩地的發展軌跡相互交織,日本始終是臺灣無法迴避的一環。但我們對它的認識其實非常有限,甚至相當片面。這本書帶我們從「臺灣的視角」切入,以說故事的筆法,透過30個關鍵字,簡潔明快、深入淺出,對江戶時代的黑船衝擊、明治維新後的帝國擴張,以及戰後平成時代的經濟失落等重要轉折娓娓道來,帶領我們用歸零的思考、多元的觀點,重新認識日本、思考臺灣、連結世界。歷史從非命定的劇本,而是一條充滿激流與暗礁的大河。面對更趨複雜的國際局勢,深入了解日本近代化的興衰起落,就能明白臺灣、亞洲乃至於世界,何以變成今日的樣貌。也唯有立足臺灣、放眼世界,並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尋線索、反思借鏡,才能在動盪與不安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 ❈30個改變日本的關鍵字,30個從過去反思未來的提示――▍鎖國:資訊的封閉與開放,如何改變日本的國家安全與文化認同?▍海洋:海洋究竟是面對世界的窗口,還是敵人來襲的入口?▍天災:跟臺灣同屬天災頻繁的地區,江戶經驗如何成為建立韌性的基石?▍天皇:權力需要包裝,就算是「萬世一系」的天皇也一樣?▍民本:從「米騷動」引發的社會動盪,如何造就「亞洲主義」的崛起?▍滿洲:清朝最後一個皇帝,為什麼會成為日本的傀儡?▍戰爭:重生於改革開放、進步思想的日本,為何還是選擇了戰爭?▍重建:戰後接管日本的麥克阿瑟,如何超越天皇,成為神一般的存在?▍改造:深受愛戴的平民首相,為何甩不掉密室政治、一黨獨裁的標籤?▍失落:宣稱「即將買下美國」的日本,為何迎來了泡沫經濟的破滅?❈ ❈ ❈一本從鄭成功一路談到當下生活的「日本簡史」,一部議題更多元、深入、全面的「日本繁史」!【「Joel來談日本」版主】福澤喬 專文推薦【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知名編劇作家】吳洛纓【作家、歷史學家】胡川安【建築文資工作者】凌宗魁【科技、民生與社會研究中心執行長】張智程【《薰風》雜誌發行人】黃志成【《人生路引》作者】楊斯棓一致盛讚●依姓名筆畫序排列《穿越歷史的大河》不是一部冷峻的史學著作,更像是一場帶領我們穿梭時空的旅程。它告訴我們,歷史不是簡單的正邪二元,也不是靜止的記憶,而是動態的、充滿張力的對話。當我們今日談論「臺海危機」、「印太戰略」或「中美競爭」,其實正是這條歷史大河的最新一段篇章。邀請你來看這本書,不只是為了更理解日本,而是為了更理解我們自己。臺灣要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找到定位,就必須先理解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歷史的大河提醒我們:唯有認識過去,我們才能在巨浪之中,掌握自己的航道。――【「Joel來談日本」版主】福澤喬
「這裡已有五千年歷史,其生活模式卻始終未變。」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口,有一座水上伊甸園,這裡,住著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民族,沼地阿拉伯人 「……首度造訪沼民的情景始終在我腦海縈繞:火光照在側臉上、雁群大鳴大放、鴨子爭先恐後地搶食、男孩在黑暗中唱著歌、划舟緩緩划下水道、夕陽在蘆葦燃燒所彌漫的濃煙中依稀露出緋紅色……這是一個時間彷彿靜止的世界。」____威福瑞‧塞西格 除了一九五七年外,從一年九五一年底到一九五八六月,塞西格冒著被當成英國間諜的危險,數度隻身深入伊拉克南部的沼澤區,成為第一個既有意願、又有機會成為沼民的外人。 他與沼民共同生活,用矛叉魚、吃沾了灰塵的麵包、喝水牛奶,也加入他們的打獵行列。這些阿拉伯部族所居住的,是迥然不同的「沙漠」,他們身處一片水世界中,以大蘆葦搭建浮島和錯綜複雜的水上建築,並在還不會走路前,便學會了划獨木舟。 塞西格是沼民口中的「醫生」,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為沼民們解決身體上的病痛,甚至為他們行神聖的「割禮」;他也是沼民的朋友,無論他的「酋長舟」划到哪裡,總有熱忱的「客房」主人等著他;他更是沼民的家人,他為四位舟童準備聘金、談婚約,甚至捲入「血仇」的糾紛中…… 而這一切純粹是為了「自娛」,為了再次擁抱他所喜愛的阿拉伯人,為了了解一種即將消逝的生活方式,也為了體驗沼地裡大地的另一種風貌。 塞西格在書中寫道:「首度造訪沼民的情景始終在我腦海縈繞:火光照在側臉上、雁群大鳴大放、鴨子爭先恐後地搶食、男孩在黑暗中唱著歌、划舟緩緩划下水道、夕陽在蘆葦燃燒所彌漫的濃煙中依稀露出緋紅色……這是一個時間彷彿靜止的世界,渾然不知引擎為何物。再次地,我體會到內心急欲分享這種生活,而不單是做個旁觀者的渴望。」【書評讚譽】「塞西格或許是置身於阿拉伯民族中的最後一位英國旅行家,無疑也是其中最偉大的一位。」——約翰‧葛樂伯爵士,《週日泰晤士報》「說探險故事是一回事……令人感受到身歷其境的氣氛又是另一回事……塞西格卻圓滿地作到了這點……這是本令人激賞的好書。」——蓋文‧麥斯威爾,《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