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只是繁華與詩酒,朝堂上,人人皆在算計沒有永遠的盟友,也沒有純粹的敵人誰能笑到最後,誰又會成為權力下的犧牲者?見證盛世如何築成,又如何傾頹──從宰相更替到宮廷風雲,真正主宰帝國命運的是局中之人◎吾所以上慚皇天,下愧后土承乾是長孫皇后的骨肉,是他的嫡長子,或許李世民很難真正恨起來,但對一直以來被他嫌棄的齊王李祐,李世民將他滿腔的恨意傾瀉而下。最終,李祐被廢為庶人,賜死於內侍省,以國公之禮厚葬。不久前逝世的魏徵,由於和侯君集、李安儼關係密切,又和這次的太子謀逆案有著緊密關聯,因而也承受了李世民的怒火。李世民下令推倒了魏徵墓前自己親手書寫的神道碑,還下令終止了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約。帝王之怒起,必有驚濤駭浪。這片巨浪裹挾著短短幾個月發生的數場變故的餘波,讓整個朝堂走向了一場大洗牌。◎女帝載初元年,無數官民、宗戚、四夷首領,乃至一眾沙門僧人、道士法師都開始紛紛向武太后上書,請求她稱帝。連皇帝李旦也親自上書,請他母親晉級皇帝位,當然,他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就是武太后成為皇帝以後,能將她的姓氏賜給他,好讓他繼續成為母親的太子。是年九月,武太后正式稱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元天授,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李旦被降為皇嗣,賜姓武氏,遷居東宮,一切禮儀皆比照皇太子規格。歷史上稱之後的這段時期為「武周」。這個帝國的主宰當然是武氏,她已經為自己取了一個有創意的新名字:武曌。日月當空,是為曌。◎帝都的血夜安樂公主唯一想到的就是自己不能蓬頭垢面地死去,就算是死,也要整整齊齊、漂漂亮亮的。她走到鏡子前,打開脂粉奩,用眉筆開始對著鏡子畫起了眉毛。鏡中的自己還是那麼美麗,只可惜這樣美麗的她,馬上就要折辱在這些粗糙的軍漢們手上。幾名萬騎衝進了她的房間,提著刀向她問話。但安樂公主置之不理,她仍舊畫著眉毛,恍若不聞。脾氣差的士兵一怒,舉起刀便將安樂公主斬殺在了梳妝檯前。李隆基和薛崇簡等人帶著接應部隊一路入宮,基本上沒有受到阻攔。韋后在飛騎營被殺,人頭也已經被飛騎送了過來。少帝李重茂還在太極殿,但並沒有什麼反抗的意願,乖乖地被南衙衛兵和北衙禁軍們一起控制起來。李隆基微微鬆了口氣,他明白今夜的事情,應該已告成功了。◎又見大唐赤幟如果武曌當初沒有奪取李唐的江山,而是繼續當她的太后,或許她可以在餘生中求得安穩。可從她改唐為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不可能。這些年來暗中積蓄力量的李唐擁護者們,終於昂首立在武曌面前,冷然宣告:武周的時代結束了!如今,請將江山還給大唐!桓彥範坦然說道:「這是臣報答陛下大德的方式。」桓彥範一句話,便擊碎了武曌心底的城垣──若能體面交出權力,今日在座之人,便讓女皇歸回本位,安享晚年。她不再開口,放棄了最後的抵抗。本書特色:本書延續《長安前夜》,以細膩筆觸,重構自玄武門之變至中唐初年的局勢。全書依時間脈絡鋪陳,融宮廷鬥爭、邊關戰事、政治權謀與人物命運於一體,既有史學的嚴謹,又具小說的張力。從帝王的權力更替,到將相的忠奸分野,再到後宮的算計,層層揭開盛唐榮光背後的暗流洶湧,一窺大唐真相。
隋末群雄並起,李唐憑什麼脫穎而出?從武川鎮到玄武門,從草莽義軍到帝國脊梁讀一頁就上癮,見證群星閃耀的時代!語言風趣、節奏明快,以現代視角解讀古代權謀時有冷嘲熱諷,卻不失對歷史的尊重與思辨──◎楊堅和他的心病真是結局只有一個,死法各不相同。這些人裡,或許真的有人心懷異志,有些見不得人的小心思,保不齊要是沒有死,真的有可能在平行時空成為「第二個、第三個楊堅」。但此時他們的死,只是因為他們的地位、權力本身觸動了楊堅敏感的神經。他寧可錯殺、枉殺忠良,也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可能成為「下一個楊堅」的禍根。晚年的楊堅,行事決斷的標準更加苛刻。他設立了廷杖制度,要是皇帝和大臣開會的時候,大臣觸怒了皇帝,就有可能當庭遭到杖打。到了後來,廷杖被使用得越來越多,有時候一天之中就有四個人先後受廷杖。要是執行廷杖的侍衛不用心打,楊堅還會下令把這個執杖之人斬了。所以,廷杖下手越來越重,受刑的人很多都被活活打死。◎千秋大業夢,破碎在雁門真正讓突厥大軍退兵的,是義成公主寫給始畢可汗的信,信上義成公主警告說,小心北方有變。剛坐上可汗大位,隱隱擔心自己的弟弟們作亂的始畢可汗寧可信其有,不敢信其無,因此馬上撤兵了。當然,他還帶上了沿途擄掠得到的戰利品,以及這項圍困大隋天子一個多月的新成就。至此,突厥部終於再一次揚眉吐氣,不用做南邊的隋帝國的一個小跟班了!而皇帝楊廣,由於在雁門關城頭當著所有人的面崩潰大哭,猶如一個傻子,終於褪去了一代聖君的最後光環。這讓大家看到,當今天子也不過是一個色厲內荏的普通人罷了。帝王的威權,便在此刻悄然崩塌了。◎秦王李世民的真正第一戰武德二年四月,涼州城在安興貴的帶領下發動了叛變,他派人告知全城:「大唐天子派我來抓李軌回京,不服從者,罪及三族!」李軌感到大勢已去,帶著妻兒登上了玉女臺,最後一次向著自己的故鄉告別,隨後被安興貴捉拿。於是,西涼地區也被納入了唐廷的版圖。對於薛仁杲、李軌這些僭越稱帝之人,唐廷採取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將他們斬首於長安。但是,對於他們的部眾,李世民則善加安撫,許多有才華之人,都被吸收進了自己的隊伍。接下來的征戰中,他們也將跟隨李世民的足跡,征討天下不臣。◎「天策上將」入長安不久,李淵下旨,為李世民加號「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天策上將」的爵位在王公之上,甚至高於太子。皇帝是上天之子,而秦王則是上天的馬鞭,這個比喻不得不說確實頗為形象。另外,朝廷還為李世民增邑二萬戶,賜金輅一乘,袞冕之服,玉璧一雙,黃金六千斤,前後部鼓吹及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如此隆重的嘉獎,李世民的收穫無以復加。但是,李淵此時還並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些賞賜確實都是很好的,卻不是李世民真正想要的。李世民真正想要的,其實只是一筆一畫,簡簡單單的兩個字而已。太子。本書特色:本書以通俗詼諧的筆法講述從北魏末年到隋朝的權謀與風雲,勾勒群雄崛起的時代背景。全書鋪陳歷史脈絡,塑造人物性格立體鮮明,並穿插作者幽默評述,讓史實不再枯燥。書中視角獨特,兼顧歷史深度與大眾趣味,讓讀者能輕鬆走進大唐之前的風雲世界。
人人爭天下,也人人都可亡國亂世並無寧日,改朝亦難改命看群雄逐鹿、忠奸反轉在分裂與征伐中,看盡五代十國的盛衰!▎李從榮兵逼宮闕李從榮萬萬沒有想到,宮中居然還能調動這麼一隊騎兵,前來應戰。這個人雖然是軍方第一人,可是很少指揮過大陣仗,平時做得最多的就是喝酒之後,賦詩多篇,然後折騰別人。他這次舉兵向闕,是以為他已經把那幾個老人家給嚇到了,不會有人再敢跟他為難了。他帶兵到這裡來擺開陣勢,也只是耍點威風嚇嚇反對派。把人們都嚇軟了,他再昂然進宮,然後就可以萬事大吉。哪知,那幾個老人家並沒有像他想像中那麼軟弱。他的父親更沒有他以為的那樣已經去世,竟還活著。他父親可是從戰火紛飛中殺出來的。只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就把力量調動起來了。▎從權臣淪為階下囚「薛文傑盜弄國權,枉害無辜,上下怨怒已經很久了。現在吳兵深入,廣大指戰員不再前進,局勢就萬分危險了。社稷一旦傾覆,留薛文傑還有什麼用?」兩人說這番話的時候,薛文傑也在現場。薛文傑一聽,這是要把他族滅的節奏啊,急忙為自己申辯,說他一直以來,忠於皇上,急皇上之所急。得罪了不少人。但他的心是赤誠的……王璘也知道,如果不處理薛文傑,真的無法免回局面了,他對薛文傑說:「我也不想把你怎麼樣。你自己看著辦吧。」薛文傑一聽,立刻知道王璘已經決定棄拋他了。前一秒,他還是皇上最親密的同袍,下一秒他就被皇上徹底拋棄。他這才知道,在皇上這裡,他只是一個夜壺,用過之後,就隨手一丟。▎蜀王形制僭越,名義稱藩實自立李亶還記得孟知祥。他當然知道孟知祥的野心。孟知祥現在不斷地上表,對他稱藩,其實也只是在努力抓住一點和平的尾巴,發展蜀中的內政而已。他在心裡應該早就斷定,孟知祥遲早會成為劉備。但他也不能撕破面皮,還得跟孟知祥繼續配合,把自欺欺人的戲演下去。現在他又龍體次安,更應該穩住孟知祥。於是,他又派工部尚書盧文紀和禮部郎中呂琦為蜀王冊禮使,帶著冊書和一套一品朝服到成都,去冊封孟知祥為蜀王。孟知祥這時的野心已經完全暴露,他自己製作了九旒冠冕,九章衣,其他車輿服飾規制,都跟天子一樣。盧文紀到成都時,孟知祥就穿著兗服、冠冕,前來迎接欽差大臣,然後向北方接受冊封。▎朱氏王朝黯然謝幕朱友貞臉色一變,說:「你這是打算出賣我嗎?」皇甫麟一聽,當場拔出寶劍,準備往自己那粗壯的頸脖上抹過去。朱友貞急忙拉住他:「你不要急。我跟你一起死。」皇甫麟只得把朱友貞砍倒,然後用那把還沾著朱友貞的血的寶劍把自己也了結了。朱友貞一死,朱全忠開創的基業就此完蛋。朱友貞這個人,性格並不暴躁,自己也很簡樸,私德方面似乎沒有多少可以挑剔的,比如其他亡國之君那些荒淫奢侈,在他當皇帝期間,真沒有出現過。他的失敗,並非因為他的荒淫無道,而是在於他任用非人。他把全部的信任都交給趙巖、張漢傑,讓這幾個無德更無才的傢伙掌握大權、獨斷專行、作威作福,最後把朱家的基業一把搞死。很多人,都把大梁的亡國,歸罪於趙巖和張漢傑集團。其實,真正的追究起來,全是朱友貞咎由自取。王夫之一言而蔽之:非外寇之亡之也!本書特色:本書為《五代十國裂世局》卷二,延續前卷敘事風格,以故事化筆觸勾勒亂世中的軍政爭鬥與朝局變化。從後唐建國到蜀國之戰,書中描寫多場經典戰事與權臣角力,剖析各路勢力興衰與政策策略,更呈現地方藩鎮與中央王朝之間的張力,是一部兼具史實考證與閱讀趣味的歷史敘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