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1128_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2
1128_2026手帳年曆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楊聯陞與繆鉞、錢穆往來書劄

楊聯陞  著
聯經  出版
2025/11/20 出版

書信如燈,思想流轉於紙上,橫跨半世紀的書信紀實,見證現代學術史轉折關鍵。珍稀史料首度全編整理,在時間縫隙中照見現代學術的脈搏。在烽火與流離之間,在大學與書齋之中,書信曾是學人心靈與思想唯一可靠的長橋。 本書收錄漢學大師楊聯陞與文學史家、教育家,更是享有盛譽的詩人、詞學家繆鉞,以及歷史學家、儒家學者、教育家的錢穆之間逾百封書信,往返時距五十載,呈現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動盪與堅持。這些信札,非僅私語,更是跨時代的對話――關於治學之道、國族命運、教育志業,亦關乎病痛、遷徙與家人安否。書中每封信皆像一束微光,映照出一位學人如何在歷史夾縫中維持自我、持守誠信。楊聯陞在哈佛講壇上持批評之銳,亦在信中流露敬長之禮、治學之誠。他與繆鉞論及文史教學與時代風潮,與錢穆則深入研討《朱子新學案》、儒學義理及學術出版。信中語氣或懇切,或沉靜,然皆蘊含一種不捨文化精神凋敝的溫熱。這些信劄並不為宏論歷史所設,卻無意間為當代留下珍貴的學術側影。見證了三位知識分子對於「思想可以如何活著」的實踐――不靠宏大的制度,而靠紙筆間的持續質問與回應。本書信件來自家屬珍藏以及素書樓基金會等首度公開資料,是形成現代學術發展的重要印記。翻閱這些書信,我們不僅讀見跨越半世紀的學術對話,更是文明延續自身的方式:於秩序崩塌時守住理性,在語言斷裂處維繫對話。身處當代世界依然翻湧未息之際,這些紙上聲音提醒我們:思想不需喧囂便能穿越時代,信念不因孤獨而失其重量。唯有持續書寫與回應,人類精神的光,方不致熄滅於歷史的風中。▌本書特色◆收錄自1940年代至1990年初間,楊聯陞與繆鉞、錢穆兩位文史大家逾160封書信,呈現三位學人在戰亂、流徙與知識遷移下的真實心聲與學術互動。◆信中深入探討儒學、經學、史學、語言與制度研究,亦穿插對教育政策、出版環境與個人命運的深刻體會,是思想與情感交織的真實書寫。◆編者為楊聯陞之外孫,多年致力彙編祖父信函與手稿,延續學術記憶、重建家族文獻系譜,使書信不僅可讀、可考,更富於傳承意義。

79 特價4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解殖中國史

有理文化  出版
2025/11/19 出版

在中國脈絡下,「解殖」意味著什麼?如何以殖民批判的眼光,重新書寫中國史?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帝國史觀中,中國政治文明是一株從「堯」到「毛」代代相傳的薪火,自古坐擁神聖不可侵犯的神州大陸;而「中國」,則被想像為統一且均質的政治/文化實體。然而,這樣的大一統敘事忽視了這塊大陸上的多元文化,以及跨國移民在中國與世界史中的意義。更有甚者,向來自居西方殖民主義受害者的中國,從不談自身的殖民加害事實。歷史成為當權者用來文飾暴力的工具,更為當代威權統治提供正當性。重構中國史觀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本書收錄了五位中國史學者的解殖研究,從新疆、臺灣、香港到海外華人社群等角度切入,深入探討「朝貢體系」、「漢化」與「朝代紀元」等概念如何形塑當代中國的歷史敘事與疆域想像。同時反躬自問:西方出身的學者,如何一邊解殖中國史,一邊處理自身與西方霸權的曖昧關係?透過解殖之眼,我們共同撥開「大寫敘事」的修辭幻術,設想一種朝向史學正義的中國史。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魯迅和周作人:與君半世為兄弟

冰雲  著
香港中和  出版
2025/11/14 出版

古今中外歷史上,多有父子並稱、兄弟齊名的人物。魯迅(周樹人)和周作人兄弟正是這樣的人物。他們在多個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取得了至高的成就。他們早年兄弟情深,中年兄弟失和,晚年聲望境遇天地懸殊,生前身後遭遇大相徑庭。本書起於周氏兄弟童年,迄於他們失和的1923年,正是他們的前半生。以兄弟二人的相互關係及彼此影響為主線,涉及家庭、成長、學習、閱讀、成名、著述、生活、交遊等,從不同維度展示了他們的成長經歷及心路歷程,探索他們為何是這樣的模樣而不是那樣的模樣。周氏兄弟的相同點或不同點,既是同胞兄弟的相同或不同,更在有意無意間總是成為時代風潮的風向標。蘇軾有句詩抒發與蘇轍的兄弟情深:「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若映照在周氏兄弟身上,卻正是「與君半世為兄弟」,令人唏噓。

79 特價5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歷史的另一種寫法,撕開教科書的另一面:拍馬屁能封侯,說真話要殺頭!千年王朝裡的真實片段,用故事重新打開中國古代史

張鳴  著
山頂視角  出版
2025/11/12 出版

人不任性枉稱帝!三千七百年,中國歷史的另一面人們想往官場裡擠,又對官場恨之入骨久病不醫,社會的潰敗指日可待【重新理解歷史的角度】本書從制度、文化與權力的運作切入,帶領讀者看見古代中國的另一面。作者張鳴指出,歷史並非單純的皇帝興衰或戰爭勝負,而是一套持續影響社會的規律與結構。透過觀察政治權力的生成與衰變、官場文化的流動以及社會底層的回應,讀者能理解帝制社會為何能長久維持,又為何會一次次走向崩壞。這種角度的轉換,讓歷史不再只是故事,而成為理解今日中國社會的重要鑰匙。【權力與官場的糾葛】書中花費大量篇幅描繪皇權與官僚制度的互動。從秦漢以降,官僚治國成為常態,但皇帝既依賴又提防官員,導致制度長期處於緊繃狀態。作者揭示「機會主義」在中國官場的普遍性,士大夫往往隨風轉舵,以自保為先。從科舉取士到冗官膨脹,再到賣官鬻爵、權力經濟,讀者可以看到制度如何激勵與腐蝕同時存在。【文化審查與思想控制】除了政治權力的運作,書中亦特別關注文化領域。從《四庫全書》的編纂與審查,到宋代烏臺詩案、清代文字獄,作者點出「因言獲罪」的陰影如何長期籠罩知識分子。文人雖以道德自許,但面對皇權壓力,往往在直諫與自保之間搖擺。另一方面,民間文學與戲曲卻展現出另一種力量:對皇帝的調侃、對權臣的諷刺,反映了普通人對權力的不滿。【歷史與當下的對話】本書並不止於描述古代,更是時常將歷史現象與當代社會並置。無論是官本位的價值觀、制度膨脹的隱患,或是言論管控的模式,都與今日現實隱約呼應。作者透過這種對照,使歷史成為認識現實的一面鏡子。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夠跳脫日常的思考局限,重構對中國古代的理解,也能反思當下社會仍存在的相似困境。本書特色:本書以獨特的視角重構中國古代歷史,作者張鳴跳脫傳統王朝更替的敘述框架,以隨筆書寫風格,揭示千年帝制下的權力運作、官場生態、文化審查與百姓心態。張鳴敢於將歷史經驗與當代社會現象對照,讓古代的官本位、文字獄、士風敗壞等議題與現實相呼應,引發深刻思考。全書是對中國政治文化的細緻觀察,兼具知識性與啟發性。

7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史書之外,中國歷史上的真相與假象:從奏章的文字陷阱到帝王的假裝糊塗,看透政治表演的人性與算計

張鳴  著
山頂視角  出版
2025/11/05 出版

皇位意味著榮華富貴意味著熏天的權勢也意味著金子做的囚籠穿上龍袍的人總免不了要裝模作樣地演戲給天下人看【權力舞臺的奢華幻象】本書首先揭示中國帝王如何以排場構築權力幻象。隋煬帝的遊幸與鋪張、楊秀清的儀仗,無不以奢華的排隊、樂舞與散財來彰顯天威。這些場景既是向百姓展示國力的手段,也是對外國使者的宣傳工具。然而奢侈背後是國庫的空虛與民生的困頓,歷史一次次證明,排場成為帝國盛極而衰的前奏。炫耀與表演雖能短暫換來讚美與臣服,卻難以抵擋現實的消耗與反噬。【文字遊戲與皇權幻術】在權力運作中,文字成為政治表演的重要手段。從「屢敗屢戰」的修辭技巧,到皇帝熱衷的命名、封神與賜號,皆是以文字塑造現實。王莽的托古改制、慈禧的華麗頭銜,無不顯示帝王將政治當作戲劇演繹。本書指出,當統治者沉迷於形式而忘卻治理,朝堂便如戲班子一般,演員入戲太深,觀眾卻失去耐性,最終導致政權的崩潰。文字幻術既是統治工具,也是自我欺騙的陷阱。【宗教與文人:帝王的工具】作者細緻描繪佛、道與儒如何在歷代王朝間競逐,最終都成為皇權的附庸。佛道之爭實則是誰能更討好皇帝,宋徽宗寵信林靈素的荒唐,正是神祕幻術與拍馬奉承的結合。文人與門客亦在皇帝與權臣周圍遊走,從李白的翰林供奉到乾隆身邊的沈德潛,無不體現知識分子在帝王前的尷尬處境。宗教與文學原本追求真理或美感,卻在皇權的陰影下轉為粉飾與娛樂,最終淪為政治戲法的一部分。【荒誕與人性的歷史映照】全書最終回到對人性的觀察。無論是言官的敢言與沉默,還是詩人、幕僚、門客的進退,皆在朝堂戲法中掙扎。有人選擇順從規矩,成為沉默的「立仗馬」;有人因直言失勢,反倒留名青史。歷史一再顯示,帝王的權力是金色囚籠,臣子的智慧與才華往往淪為附庸的工具。作者以諷刺筆調揭開權力運作的荒誕,讓讀者看見在盛大排場背後,真實的人性脆弱與荒謬,映照出權力與虛榮交織的中國歷史舞臺。本書特色:本書以犀利的筆調,揭開中國歷代帝王與官場文化的虛實表演。作者以大量史實、典故與軼事,描繪出「朝堂如戲臺」的真相。帝王在權力的舞臺上無不戴著面具,或以奢華、或以文字、或以宗教來粉飾自身的權威,而臣子、門客、言官則在規訓與風險間求生存,演繹一場又一場戲法。書中不僅嘲諷皇權虛榮,也洞見人性的依附與自欺。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