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1128_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2
1128_2026手帳年曆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台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的另一種思考(增補修訂版)

陳仲偉  著
奇異果文創 出版
2025/11/27 出版

透過歷史、文化與美學的交織分析,我們將得以更全面理解——何謂漫畫,何謂「台灣漫畫」!「漫畫」到底是什麼?是故事的延伸、藝術的形式,還是一種文化的語言?從創作、出版、到閱讀與消費,漫畫早已滲入我們的日常。本書不只是回顧一百年間的作品與事件,更是一場對「何謂漫畫」的深度追問。在這裡,我們從台灣出發,看見漫畫如何與歷史、科技、社會與市場交錯;也看見創作者如何在限制與可能之間,描繪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想像與現實。翻開本書,讀到的不只是漫畫的記錄,而是關於「我們如何透過漫畫理解世界」的故事。~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王佩廸(南應大漫畫系助理教授&台灣ACG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左萱(漫畫家)李衣雲(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台灣ACG 研究學會理事)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劉定綱(漫畫研究者)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蘇微希(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理事長)蘇碩斌(臺大臺文所教授) ★持續增訂的完整年表,將台灣漫畫史的縱深與廣度推到最新高點。~王佩廸★最詳盡最華麗的台灣漫畫年代記盡在此處。~李衣雲★本書對台灣漫畫有著難以想像的貢獻,日後對台漫不管在典藏或研究上有多少突破,最終都還是要回歸本書立下的框架。~翁稷安★透過本書細緻且立體的時間軸,清楚映照出台漫在世界漫畫歷史長河中的獨特位置。~陳國偉★台灣第一部並列台灣、日本與世界漫畫史的權威年鑑,漫畫研究必備!~蘇微希★不只是對編年史的細緻琢磨,仲偉老師也運用獨特的呈現方式,讓讀者能一窺台灣漫畫發展過程中其他不可不知的面向。~劉定綱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系列套書【台文台灣史,限量書盒版】

有理文化  出版
2025/11/26 出版

這改,咱總算有一部kōo台語文書寫ê台灣史⋯⋯世界史文脈 x 多物種交陪 x 多族群做伙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 Uì海洋來,tī島嶼蹛,做人群ê歷史。這套《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三部曲,掠「海・島・人」做線頭,欲tshuā讀者閣一擺來讀台灣這塊土地ê歷史。頭1本《海洋ê國度》,uì史前ê考古kah行船ê風湧踏出去,越頭來看台灣是按怎tī海洋ê網路來堅壯。 第2本《島嶼ê停碇》,書寫18世紀到20世紀頭變換ê年代。島嶼tī帝國kah現代化ê風湧中間來拋碇(pha-tiànn)、停碇(thîng-tiànn),咱人tī殖民kah搬徙ê中間來徛起,mā開始想像「台灣」ê款式。 第3本《咱人ê向望》,行入去戰後kah當代。Uì戒嚴ê烏暗暝,到自由ê天拆箬(thinn-thiah-ha̍h),tī壓迫kah滾顫ê內面,台灣人一步一跤印kā家己ê聲揣轉來,thang攑頭看向家己ê未來。這是一逝(tsuā)用台語文重新書寫島嶼歷史ê旅途。Kā考古、人類學、文獻、口傳無仝ê角度敆鬥陣,欲予「歷史」毋但是政權交替kah年表ê數字,閣是有人leh喘氣、跋感情ê故事。 《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向望會當變做讀者重新理解這塊土地ê起點。這套冊無掠朝代政權做經緯(king-huī),掠海、島、人做線頭,kā海洋ê來去、島嶼ê生態、人群ê多元紩(thīnn)鬥陣。今仔日面對全球化、氣候變遷、地緣政治ê變動hiah激烈,舊款ê理路無才調應付當代,這套冊試欲kōo新ê角度來看歷史,寫「台灣」是按怎uì往陣行來這陣。無論你掠佗一冊做起頭,尾仔lóng會發覺──這毋但是「台灣」ê歷史,mā是「咱」ê歷史。 ▍《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1 海洋ê國度》 台灣ê故事,uì海講起! 猶未有「台灣」這號名,就已經有這粒島嶼,mā捌有人來蹛tī遮。有人kā石器留落來,有人行船交換,mā有人tī神話內底,kā in kah 海ê關係記落來。Hē是歷史開始進前ê故事──是咱理解島嶼ê開始。《海洋ê國度》tshuā讀者轉去上早ê年代,走揣島嶼猶無名姓彼陣──uì澎湖七美ê石器遺址(uî-tsí),到3萬年前ê丹尼索瓦人,閣去到17世紀ê大航海時代。毋但leh講考古ê發現kah南島語族ê搬徙,閣透過原住民族口傳ê故事、神話、生活方式,重新kā島嶼kah海洋ê線抾(khioh)予好勢。 《海洋ê國度》是《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三部曲ê頭1本,uì海出發,透過考古現場kah原住民ê口傳神話,揣著台灣kah世界往過ê連結,mā思考「這是siáng ê歷史」、「歷史uì當時算起」。Kā這本冊掀開,你會發見講──原來歷史會當uì海風開始講。 ▍《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2 島嶼ê停碇》 帝國起湧,島嶼波動,咱,勻勻仔有家己ê名姓!漂浪幾百年,這塊島嶼總算沓沓揣著家己ê位。18世紀到20世紀頭,是台灣「停碇」ê時代。來來去去ê人tī遮歇跤、生活、起造制度。漢人渡海開墾、原住民族kah帝國相交插、貿易來往kā糖kah茶米ê芳lóng紮來,新ê衝突kah秩序mā綴leh入來。清帝國ê界線、日本ê現代化、工業化、殖民統治──每一擺ê湧陵(íng-niā),lóng leh改變這粒島嶼ê模樣。 Tī《島嶼ê停碇》內底,咱轉去彼个變換雄狂ê年代。Uì移民所熱心開墾ê所在,到帝國相搶ê戰場,台灣沓沓仔予人抾做世界ê一部份,mā頭擺形成「現代生活」ê款式。學校、街仔路、工場、報紙──這寡若該然閣四常ê現代制度,lóng是tī帝國殖民統治ê中間孵(pū)出來ê。 《島嶼ê停碇》是《台灣ê故事》三部曲的第2本,寫台灣這粒島嶼是按怎tī權力kah掣流(tshuah-lâu)大湧中間徛在(khiā-tsāi) kah釘根(tìng-kin),tī帝國ê秩序kah個人ê向望中間撨摵(tshiâu-tshi̍k),產生新ê思想、身份、文化自覺。拋碇、停碇ê時,島嶼勻勻仔生湠出一款屬於「台灣」ê共同意識。 ▍《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3 咱人ê向望》 行過烏暗暝,自由毋是終點,是咱一步一跤印所行出來ê路! 戰爭煞鼓,毋過和平無隨綴跤到。二戰了後ê台灣,uì日本殖民地變做國民政府ê「臨時家園」,閣予冷戰ê大湧捒(sak)去到戰爭ê前線。美國艦隊(lām-tuī) tī台灣海峽teh巡,蔣介石那喝「反攻大陸」,台灣人tī戒嚴ê暗影下跤學會曉激恬恬,mā知影按怎細膩過日子。《咱人ê向望》的主角是「人」,所寫ê是tī這段時間內底tìm湧ê人──彼寡予人強迫改名、予人強迫搬徙、予人強迫著愛鬱口(ut-kháu) ê人,是按怎受著歷史ê壓力閣原仔有才調沓沓仔發家己ê聲。有人留學歸家閣kā自由ê思想紮轉來,有人去行街頭要求民主,mā有人用音樂、文學、語言重新來講出「我是siáng」。Uì殖民到民主開放,台灣一步一跤印行出家己ê歷史kah未來。 《咱人ê向望》是《台灣ê故事》三部曲上尾一本,寫「人」是按怎tī體制kah歷史ê跤縫中間去行動kah抵抗。內容kah世界史ê文脈相敆,表現台灣民主有thang形成,後壁是若天星hiah濟人堅持ê結果。Tī壓迫ê時代,台灣人猶原是頭擔起來看向頭前──看彼个屬tī「咱」ê方向。(華文版)這一次,我們終於有了一部用台語文寫下的新台灣史⋯⋯世界史脈絡 x 多物種互動 x 多族群交會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對海洋來,tī島嶼蹛,做人群ê歷史。這套《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三部曲,以「海・島・人」為線索,帶領讀者重新閱讀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第一冊《海洋ê國度》,從史前考古與航海的浪潮開展,回望台灣如何在海洋的網絡裡成形。第二冊《島嶼ê停碇》,書寫18世紀至20世紀初的轉折年代。島嶼在帝國與現代化的風浪中下錨定位,人們在殖民與遷徙之間,學會安身,也開始思考何謂「台灣」。第三冊《咱人ê向望》,走進戰後與當代。從戒嚴的黑夜到自由的晨光,台灣人一步步在壓抑與掙扎中尋回聲音,抬頭望向屬於自己的未來。這是一趟以台語文重新書寫的島嶼歷史旅程。融合考古、人類學、文獻與口傳的視角,讓「歷史」不再只是政權與年表,而是有呼吸、有感情的故事。《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希望成為讀者重新理解這塊土地的起點。這套書不以朝代政權為主軸,而以是海、島、人為線索,將海洋的連結、島嶼的生態與人群的多元交織在一起。在全球化、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劇烈變動的今天,舊有的敘述已不足以回應當代,這套書嘗試以新的視角回望歷史,寫「台灣」如何在時間裡成形。無論你從哪一冊開始閱讀,最終都會發現──這不只是台灣的歷史,也是「咱」的歷史。▍《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1 海洋ê國度》台灣的故事,從海說起!在還沒有「台灣」這個名字以前,這座島就已經存在,也有人來過。有人留下石器,有人航行、交換,也有人在神話裡記下與海的關係。那是歷史開始之前的故事,也是我們理解島嶼的起點。《海洋ê國度》帶領讀者回到最早的年代,探索島嶼尚未被命名的時光──從澎湖七美的石器遺址,到3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再到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不只談考古發現與南島語族的遷徙,更透過原住民族的口傳、神話與生活方式,重新描繪出島嶼與海洋之間的連結。《海洋ê國度》是《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三部曲的第一冊,從海出發,透過考古現場與原住民的敘述,找到台灣與世界的早期連結,也思考「這是誰的歷史」、「歷史從何時說起」。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歷史可以從海風開始講起。▍《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2 島嶼ê停碇》帝國的浪潮襲來,島卻逐漸有了自己名字!經過幾百年的漂流,這座島,終於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18世紀到20世紀初,是台灣「定錨」的時代。人們開始在這裡落腳、生活、建立制度。漢人渡海開墾、原住民族與帝國交會、貿易往來帶來糖與茶的香氣,也帶來了新的衝突與秩序。清朝的疆界、日本的現代化、工業化與殖民統治──每一波浪潮都在改變這座島的面貌。在《島嶼ê停碇》裡,我們回到那段劇烈轉變的年代。從移民開墾的熱土,到帝國競逐的戰場,台灣逐漸被納入世界的框架,也第一次擁有了「現代生活」的模樣。學校、街道、工廠、報紙──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現代制度,都是在帝國殖民統治下誕生。《島嶼ê停碇》是《台灣ê故事》三部曲的第二冊,寫的是台灣這座島嶼如何在權力與動盪的潮汐中安身立命,落地生根,在帝國秩序與個人追求之間,產生新的思想、身份與文化自覺。當船錨終於放下,島嶼開始慢慢長出一種屬於「台灣」的共同意識。▍《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3 咱人ê向望》走過長夜,自由不是終點,而是我們一步步走出的路!戰爭結束了,但和平並沒有立刻到來。二戰後的台灣,從日本的殖民地變成國民政府的「臨時家園」,又在冷戰的浪潮中被推上世界的前線。美國艦隊巡弋在海峽,蔣介石喊著「反攻大陸」,人民在戒嚴的陰影下學會沉默,也學會在縫隙中生活。 《咱人ê向望》的主角是「人」,書寫這段時間裡動盪裡的人──那些被迫改名、被迫遷徙、被迫沉默的人們,如何在歷史的壓力下,仍慢慢長出自己的聲音。有人留學歸來帶回自由的思想,有人走上街頭要求民主,也有人用音樂、文學、語言,重新說出「我是誰」。從殖民到民主開放,台灣一步步走出自己的歷史和未來。《咱人ê向望》是《台灣ê故事》三部曲的最後一冊,寫的是「人」如何在體制與歷史的夾縫中行動與抵抗。內容結合世界史脈絡,呈現台灣民主形成的背後,是無數人堅持的結果。在壓迫的時代裡,台灣人仍抬頭望向前方──那個屬於「咱」的方向。

79 特價8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物見臺灣:再版臺灣史料集成【附贈《臺灣史料集成》復刻本】

時行文化  出版
2025/11/24 出版

史料為眼,臺灣可見翻開文獻圖錄,看見被遺忘的地方記憶與文化工程。《物見臺灣》重現1930記念會史料展,奠定臺南古都文化與文物收藏基礎,見證地方文史研究的興起與延續。1930年臺南州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以荷蘭築城三百年為起點,展開史料展覽、古蹟整修與文物徵集,奠定臺南史料館與市立博物館的基礎。本書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與追溯。「這次記念會以荷蘭來臺起算臺灣文化的開始,當然具有殖民主義的色彩,卻也因為如此,史料展覽會特別強調荷蘭時期對於臺灣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因此用了很大的比重展出當時在臺灣還相當罕見的荷蘭文獻(書冊、地圖等),和被認為是以荷蘭傳教士所教導之字母所拼寫之「新港文書」,甚至還特別將臺南與荷蘭時代歷史相關的兩處史蹟,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普羅文遮城(赤崁樓)做了整修。可以說,臺灣歷史中的荷蘭時代,在這次的記念會中做了最密集的呈現。」——吳密察(前國史館館長、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臺南在臺灣歷史上的地位,正如同《臺灣史料集成》所見,在在體現我國為國際海洋網絡的一環。自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據臺以降,安平港成為全球航線的節點,東亞與歐洲的商貿、宗教與知識流動,皆在此交會。」——黃雅玲(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此次重新出版,我們透過新增的註解與現代編排,希望能引領讀者深入認識臺灣文物的源流,同時也為未來的學術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期待這本新譯本的問世,能讓更多人跨越語言的鴻溝,共同走進臺灣歷史的深邃長河,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當代意義。」——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臺灣史料集成》廣泛蒐羅自荷蘭、明鄭以降各類文獻,映照出這座城市在臺灣歷史中的關鍵角色,不僅重建了全臺灣的歷史脈絡,也使臺南在其中的地位再度被凸顯,臺南這座文化古都是深厚的歷史經驗累積。」——何秋蓮(臺南市立博物館館長)

79 特價4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二版)

蔡石山  著
聯經  出版
2025/11/20 出版

中國對臺灣的影響,要到十七世紀下半葉才可明顯察覺到,這與一般人對中臺關係史的錯誤認知其實大相逕庭。臺灣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在亞洲海上貿易網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1921年,在慈善家林獻堂和名醫蔣渭水等在淡水河沿岸組成臺灣文化協會,推動臺灣文化並發揚臺灣民族意識。臺灣目前是世上第19大經濟體,臺灣社會已變得更文明,媒體變得更自由,政治已走上民主、自由之境,而這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美國在軍事、經濟、教育、技術方面的援助。過去四百年,臺灣與荷蘭、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等歷史上的海上強權有過千絲萬縷的深遠關係。海洋文化與西方價值觀的合於一身,如今仍可在臺灣風土中見到。日本、荷蘭、法國、蘇格蘭、英格蘭、加拿大、美國等各國形形色色的遺風和影響熔於一爐,協助促進並主導臺灣的發展。過去四百年裡,臺灣有著豐富殖民過去與獨特海上活動傳統而充滿活力、吸引多種文化匯聚於一身的地方。從海洋到島嶼,臺灣的歷史亙古綿長數百年來,臺灣的地理位置和獨特歷史,塑造了臺灣鮮明的主體性、文化、價值觀,透過史學家蔡石山在《海洋臺灣》的精彩描述,一窺這幾百年來臺灣的演變,鉅細靡遺地呈現這段歷史的曲折起伏。從歷史看臺灣與海洋的關係距亞洲大陸一百多公里的臺灣島,數百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地商人、移民、海盜與軍事謀畫者輻輳之地。中國有著排外的長期傳統, 相對的,臺灣則有與遠近其他航海民族互動(包括敵意與友善的互動)的漫長歷史。《海洋臺灣》充斥外國冒險家到臺灣的迷人故事,重現了在不同海洋文化與價值觀匯聚臺灣的衝擊之下,臺灣原住民的悲歌,中式帆船貿易、強大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英國鴉片商和蘇格蘭茶商、耶穌會神父和長老會傳教士、日本殖民統治者、美國援臺官員的人、事、物。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

有理文化  出版
2025/11/12 出版

從十棟家屋出發,以記憶為引、建築為線,築成了臺北這座城市,也從我走到我們的時代。如果有一本屬於臺北的「家族相簿」,會看見什麼樣的人、物和景?巨觀臺北城,會發現「居所」是組成城市的最小單位,而居所可以是一個人的家、是一棟符合當代風情的建築、也是人們聚會的場所,人們於此生長、生活且生根。頻密的居住區域延展而成了城市,因為城市,人與人得以相遇,交織出火花,構成了時代。人與時代、還有其所屬的聚落,相互吐絲纏結,成了緊密的依存關係。因此,想要深入臺北城,必需翻開屬於這座城市的「家族相簿」,看見「家」如何構築城市與時代。於是,我們走進時間與空間的家屋,從一九二〇年代開始,跟著柯謙諒急忙打開「仁安醫院」大門、提著出診公事包的匆匆腳步聲,來到一九三〇年代的大稻埕,其中有時而飄出夜來花香和紅露酒味的「臨秋居」,二樓傳來了〈望春風〉譜詞的吟唱聲,還有鎮日爐火不息、飄散出濃濃包種茶香的「新芳春茶行」,以及艋舺(萬華)車站旁以蔬果貿易商起家的「萬華林宅」,有著自行設計的罕見不規則四方體建築。一九四〇年代來到了城北陽明山上的「巫雲山莊」,看魚路古道挑夫的起家厝如何成為孕育藝術創作自由的居所;一九五〇年代的城南「殷海光故居」和「紫藤廬」,則從風起雲湧的政治時局中,以自家客廳創造談論政治、經濟、哲學的思想沙龍,在威權體制下撐出一方自由領地。一九六〇到一九八〇年代,大破大立的建設年代可見政治大學的「化南新村」宿舍,以聚落型態形成學者的家庭生活;完成一座座名人銅像的「蒲添生雕塑紀念館」,和國事與家事交織的「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紛紛收納了時局下的人情與際遇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代的演進、政權的交替及產業的變革,城市的變化極大,家屋的故事透過家族成員延遞著,讓這些建物不只是一棟棟房子,而是由家族故事、建材使用、屋宇設計等資訊,反映出一部部時代變遷的縮史,並反哺成為整座城市的滋養。一起走進臺北城,從每個「我」出發,聚合成「我們」這座城市的百川。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史論集二:海行兮的年代

周婉窈  著
聯經  出版
2025/11/06 出版

內容簡介這是《臺灣史論集》的第二冊,以「海行兮的年代」為題,時間上以日本殖民統治中後期為研究對象,人群則以「戰爭期世代」為焦點。收有十二篇論文,以及三篇附錄,作為「戰後續篇」的引子。在近代社會,一個世代的形成,最關緊要的是教育,以及集體經驗。生於一九二〇至一九三〇年的臺灣人,在戰爭結束時約十五到二十五歲之間,他們在青少年時代度過日本殖民統治的最後八年,也就是戰爭動員的八年。在戰後臺灣,他們又度過集體「失語」與被迫緘默的歲月。了解這個世代將有助於我們掌握戰前戰後臺灣的歷史。「日本教育」沒有臺灣歷史,但有優質的實學、鄉土,以及道德教育,對戰爭期世代的綜合性影響,一直延續到戰後,以幽微的方式對臺灣社會起作用。但願本書的研究讓隱蔽的逐漸為人看見。

79 特價77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誰偷走了臺灣的黃金?

朱力揚  著
民國歷史  出版
2025/11/03 出版

#誰偷走了臺灣的黃金?.你是否知道光復初期的臺灣曾有件「黃金失竊案」?.察覺到案情並不單純,FBI當時如何行動? .事隔80年,黃金又在哪裡?.美國法院開庭審判,證物、攻防紀錄大公開!2003年,基隆市政府在大武崙砲臺做地下探測,沒有發現黃金的蹤影。戰爭結束時,究竟日軍把黃金藏去哪裡了呢?──────「貴行是否擁有任何黃金?」對方回答:「完全沒有!」「現在,參謀總部決意要處理掉這些黃金,但尚未決定是要運回日本、送往菲律賓或是交給中國當局。」「不要急著看,等我離開後再打開。」「每箱有250包共500枚金幣,每枚金幣重30公克。總督、參謀長、副參謀長以及財務處長都知道這件事。但是今天這4箱的移交,並未告知財務處長。」「很多人都知道有這黃金,這已經是不可能藏得住的祕密。」「真偽,就由陪審團來決定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指派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臺灣,然而,在這個接收的過程中,出現了光復後第一件貪瀆大案──「黃金失竊案」。多年來各種版本流傳甚廣,究竟事實是什麼?恐怕知悉者也不多,但無論傳言如何,真相始終只有一個。  如今,這個塵封70多年的歷史,在作者努力不懈地奔走美國國家檔案館,終於搜得蛛絲馬跡,從檔案資料中拼湊出黃金失竊案的真相。美國國家檔案典藏文件首見出土,完整保存所有當庭證詞、對話紀錄,「疑史」是「讀史」的第一步,親愛的讀者,你曾否「懷疑」過?現在,就請跟著檔案一起尋找臺灣黃金的下落。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