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能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創造力,並幫助我們明白這世界的意義!在這本令人神迷的文集中,二十一位當代最受歡迎的基督教作家,分享了他們如何受到文學大師和其著作影響的故事:◎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如何幫助溫傑林面對困擾他許久的家庭問題。◎ 杜斯妥也夫斯基對神的熱切和渴求,如何影響畢德生面對他的生命關鍵時刻。◎ 潘霍華的作品如何使傅士德免於放棄基督教信仰。◎ 鄧約翰如何永遠改變了楊腓力對於痛苦的想法。每章結尾並附有短篇導讀,邀請你更深入地探討這些經典作品──並發掘新視野、想法和靈感。本書特色:● 本書共21章,每章由一位當代最受歡迎的基督教作家撰寫而成,您可以分享這些作家們如何受到文學大師和其著作影響的故事。● 文筆優雅生動,並從中引述文學大師的作品,不僅豐富讀者的心靈,也帶給我們生命的啟示,令人感受到文字浩大而震撼的力量。● 本書對以下幾位名家的大作均有精闢入裡的洞察:托爾金、盧雲、奧康納、狄更斯、索忍尼辛、雷.布萊伯利、杜斯妥也夫斯基、齋克果、艾略特、彌爾頓、莎士比亞、杜尼耶等。
當代最重要的英國思想家 & 頂尖文化評論家 泰瑞‧伊格頓 帶著你找到文本分析的樂趣,開啟慢讀新風潮! 閱讀文學的重點,不只在於作品「說了什麼」,也包括它「如何說」! 這是一本寫給初學者與文學愛好者的指南。當代最頂尖的文化評論家泰瑞‧伊格頓以一連串精彩的分析手法,為讀者示範了從敘述、情節、角色、文學語言、詮釋、小說的本質、價值判斷等各個面向的分析方法,並引用了從莎士比亞到 J. K‧羅琳等大量英文經典文本,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再到後現代主義均提供了有用的分析路徑與評論,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文學「伴讀」之書,也是最翔實有用的文學分析入門。 開頭 Openings 創世記的開頭、白鯨記的開頭、咆哮山莊的開頭……各有其不同的特色與筆調。文學作品的開頭,除了負責捉住讀者的目光,其實也暗示了作品的情節展開、格局與人物的性格。 人物 Character 文學人物的生命只存在於文本之中,唯有閱讀,才能讓他們持續存在。不同流派的角色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他們所帶給讀者的,是想像與體驗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敘事 Narrative 敘事是文學作品所採取的觀點。敘事者的設定,將決定作品的特色、限制與是否可靠。而情節則是書中內容的概述,是敘事的一部分,當人們問我們故事在說什麼時,他想知道的就是所謂的情節。 詮釋 Interpretation 文學的存在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事實為何。當小說被置入某個特定的脈絡中,其真實或虛假就不再是重點。要緊的是,小說如何在想像的邏輯裡行動,而我們如何對之做出詮釋。 價值 Value 文學作品的好壞如何判斷?洞察的深度、與真實人生的貼近程度、形式的連貫、普世性的訴求、道德的複雜性、語言的創造性、想像的視野……這些都曾被視為評估作品的指標,而世代不間斷的詮釋與閱讀,將賦予文學作品新的價值。 【專家名人推薦】 朱偉誠(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凌性傑(作家)誠摯推薦 看到伊格頓對於西方文學名著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精讀細品,不時夾雜著英國人特有的幽默,透露出個人的立場,即使讀者不見得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也會折服於他的博學,欣賞他的評論與個性,油然生出『斯人也而有斯文也』之感……(本書)除了注意文本細節(微觀),闡明不同文學主義與流派的差異(宏觀)之外,也透露了伊格頓的左派觀點與英式幽默。──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卓越、眩目以及其他書評家的形容詞都不足以形容《如何閱讀文學》。而且這本書──容我斗膽這麼說──還很好笑。顯然你應該讀讀泰瑞‧伊格頓剛完成的這部作品,因為你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不管怎麼說,這個人可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批評家與老師,他以福爾摩斯的技巧抽絲剝繭,同時也揶揄句子乃至於某個單字的意義。但《如何閱讀文學》真正特出的地方,在於伊格頓個人的機智與幽默,他的隨和與親切躍然紙上。這不只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書,也是一本床邊書,一本充滿樂趣的書。──麥可‧德達(Michale Dirda),《悅讀經典》(Classics for Pleasure)作者 這不只是一本娛樂書,而是一本重要的書。在尼采之後,伊格頓提到「慢讀」這項人類活動正遭受嚴重的威脅。在本書中,他引領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元素,透過一連串敏銳的分析,將閱讀的核心面向融入其中。我喜愛伊格頓輕鬆的筆調,如此容易理解而具體;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了細微或巧妙。這是一本適合每個讀者閱讀的作品,不只限於初學者。而且也非常適合在課堂上講授。──傑‧帕里尼(Jay Parnini),《詩為何重要》(Why Poetry Matters)作者
本書旨在探討比利時作家讓-飛利浦.圖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三十五年創作歷程中十二本小說的演變及其與當代性的關聯。透過觀察敘事手法轉變、視角調整、人物塑造,以及將真實經驗轉化為小說的過程,揭示圖森對當代人生存處境與焦慮的深刻呈現。他突顯試圖以理性分析感性所引發的荒謬感,於「非地方」的空間中描繪孤獨與同質化,同時保有主體性與對他者的渴望。其人物形象從早期作品的退縮內斂,轉向中年的情感奔放,再至近期對親情的描摹,展現鮮明的成長軌跡。雖以刻劃人物內心為主,作品亦折射現代社會脈絡的轉變,映照當代人的精神樣貌與社會意義。作為長期讀者與研究者,本文亦關注閱讀經驗中的樣態與情感共鳴,探討其作品兼具普遍性及個別性的特質。最後,從極簡主義、新新小說、後現代主義到當代論述的流派視角觀之,圖森作品經歷了多重標籤的洗禮,最終形塑出具個人特色且持續變動的「當代性」。RésuméCet ouvrage se propose d’examiner l’évolution des douze romans publiés par l’écrivain belge Jean-Philippe Toussaint au cours de ses trente-cinq années de création, ainsi que le lien que ceux-ci entretiennent en terme de contemporanéité. Observant la transformation de la technique narrative, le réajustement des points de vue, la caractérisation des personnages, ainsi que le processus par lequel l’auteur transpose son expérience personnelle dans la fiction, cette étude met en lumière la manière dont Toussaint rend compte, avec acuité, des conditions d’existence et des angoisses de ses contemporains. Il souligne particulièrement la tentative de ceux-ci de rationaliser le sensible, et l’absurdité qui en découle, tout en dépeignant, dans des « non-lieux », la solitude et l’homogénéisation, sans renoncer ni à la subjectivité ni au désir de l’Autre. Les personnages évoluent ainsi d’une retenue introvertie dans les premiers romans vers une libération progressive des émotions qui aboutit, dans les romans les plus récents, à une attention subtile portée aux liens familiaux, dessinant une maturation nettement marquée du parcours de l’auteur. Bien que centrée sur l’intériorité des personnages, l’écriture se fait le reflet des mutations de la société moderne, ainsi que de l’état d’esprit et de l’appréhension de cette société par ses contemporains. Lectrice de longue date de l’œuvre de Toussaint, nous avons également souhaité dans cette étude analyser les modalités de lecture et la résonance affective suscitée par cette œuvre, en interrogeant sa double dimension de singularité et d’universalité. Enfin, la création de Toussaint s’est vu étiquetée différemment au gré des différents courants que sont le minimalisme, le Nouveau Nouveau Roman, le postmodernisme ou encore le discours contemporain, pour finalement proposer une « contemporanéité » toute personnelle et en constante évolution.
從人間喜劇到鄉野傳奇,從英勇騎士、腐敗教士到無良婦人,揭開中世紀的文化面紗影響莎士比亞、馬婁一代文人的大師與但丁比肩的偉大詩人、中世紀英國文學第一人英國文學開山始祖最具代表性作品《坎特伯里故事集》你看懂了嗎? ◎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譯者蘇其康教授剖析《坎特伯里故事集》背後沒說完的故事《坎特伯里故事集》是「英國文學之父」喬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他的創作《坎特伯里故事集》即是英國文學的開山師祖。《坎特伯里故事集》囊括了傳奇、諷刺詩、散文、聖徒行傳等多種文體,不僅有極高的文學成就,更為後世記錄了中世紀的日常生活、文化寓意和歷史傳說。本書將由蘇其康教授為我們解開故事背後的文化符碼。多重視角下的中世紀故事從一家旅店起始,喬叟與一群前往坎特伯里大教堂朝聖的旅人,在旅店店主的建議下,開始比賽輪流說故事。這群朝聖者有著相同的宗教目的,卻有著不同的身分背景,他們是商人、騎士、鄉紳、寡婦、船員、廚師、學者、修道士、醫生、磨坊主,他們的視角代表著中世紀各階層人民的經歷。隱形的道德訓誡在中世紀,朝聖是一種熱門的活動,有些人將它當成一種旅行,但更多則是帶有宗教贖罪寓意的行動,這個以朝聖為目的的說故事比賽,囊括了各種愛情鬥智、教條宣導、誨淫誨盜和荒唐奇幻等情節。其諷刺喜劇和多重視角不易讓人覺察說教意味。解讀中世紀的人心喬叟的故事反映了中世紀的生活。當時有種說法:托缽僧所到之處讓仙靈絕跡,表示全歐人數上萬的托缽僧,頻繁出遊募捐,容易令教眾厭煩。喬叟也是極富觀察力的說書人,在「巴芙婦人」的故事裡,他透過結了五次婚的寡婦,以及貌醜老婦想嫁年輕騎士的故事,探問中世紀女性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喬叟恐怕是那一千年來少數能夠讀懂女性心聲的文人。未完的故事,說不完的歷史本書將由《坎特伯里故事集》譯注者蘇其康教授,引領我們穿越時光,領會14世紀中古社會與文化,並進入每一則故事中,從經典的騎士傳奇,到近年女性主義喜愛的巴芙婦人,我們將不只看故事,還能看懂這些故事背後傳遞的訊息。《坎特伯里故事集》是個未完成的故事,也是不完美的結局。故事中30位旅人,原本每人要說4個故事,最終應有120則,但最後留存至今僅有24篇。故事未完,但其中留下的文化意涵卻綿延至今,值得我們專程走一趟。◎好評推薦作者蘇其康對中世紀知識瞭若指掌,以通暢文字引領讀者浸沐坎特伯里故事中的風土景觀,其學問之淵博令人嘆為觀止,而這冊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的「紅利」可說是——「一本書讓你讀懂喬叟」。――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本書為讀者提供一條深入理解喬叟作品與其時代的途徑......既幫助初學者掌握複雜人物與故事脈絡,也為熟悉經典的讀者提供新視角。它不僅是導讀,更是一把鑰匙,帶領讀者走進喬叟的世界,感受中世紀社會的豐富面貌。對學界與廣大讀者而言,是極為難得的寶貴資源。──劉雅詩/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當年讀《坎特伯里故事集》時,沒有特別注意到巴芙婦人的序言最長,對父權的反擊既詼諧又犀利,不輸二十世紀女性主義。本書以近三分之一篇幅分析十四世紀英倫的社會結構和生活形態,讓我們更親近喬叟筆下的人事物,並經由精彩的導讀與今生今世產生連結。——顧燕翎,前國立交通大學通識中心教授、前台北市社會局長、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