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畫話:一座島嶼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工作坊第四屆三獎。意象呈現臺灣威權時代之後「獄外之囚」的家庭生活縮影。透過孩子的視角,觀看臺灣威權時代留下的家庭傷痕,同時也看見政治受難者家屬身為「獄外之囚」的生活縮影,透過書籍特殊媒材的透明頁與翻頁設計,呈現孩童與成人之間恐懼「可見」與「不可見」的差異,以及孩子隨著時間理解傷痕的溫柔與包容。自從爸爸離開後,媽媽每天晚上都會一一檢查門窗,然後仔細地關緊它們。她不斷確認,也不停提醒我,要關緊門窗。她說窗外有巨大的聲響、異樣的氣味、可怕的人影,彷彿隨時會闖進來。但我從沒看見那些東西,窗外看起來一如往常。花開了,花落了,窗始終緊閉。媽媽在等爸爸回家。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可以不再害怕了。窗外,是什麼樣的風景呢?本書不直接說教,卻讓孩子在細膩的圖像與情境中,感受威權時代後留下的壓抑與不安。這是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作品,透過圖像與隱喻,帶領孩子進入歷史的情緒,引導他們體會威權時代留下的恐懼與沉默。家長也能藉此與孩子對話:那個年代到底發生了什麼?當時的人們遭遇了什麼?他們又如何生活、感受與面對這些傷痛?這不只是一段歷史的迴聲,更是一道溫柔的引路燈,引導我們用更深的理解去看待自由、恐懼與記憶的重量。共感推薦 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劉旭恭(繪本作家、《貓咪拉麵》作者)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國家人權博物館「畫話:一座島嶼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工作坊第四屆二獎。透過兒童的視角發覺不同代際對聲音的不同感受,進而延伸出臺灣戒嚴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男孩一直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和奶奶總是聽見不一樣的聲音?」好奇心使然的他,決定自己找尋答案,究竟奶奶聽見的是什麼呢?奶奶說她聽見的是樹在說話,是鐵碰撞的聲音,是警鈴、是哭泣的聲音;但他聽見的,是風聲、是樹葉的聲音、是電鈴的聲音、是雨落下的聲音。是誰錯了?還是聲音會挑人說話?帶著滿腦子的問號,男孩決定親自找出答案——去找找看,那些奶奶說她聽得見、但他從沒聽過的聲音。以兒童的視角出發,描繪不同世代對聲音的感知與詮釋,帶領我們走進戒嚴時期的日常,感受那段歷史在生活中留下的記憶與恐懼。繪本透過強烈對比的色調與簡潔圖像,呈現孩子與奶奶對聲音截然不同的反應,牽引出那個年代潛伏在日常中的壓抑與不安。每一道聲響,都是一段藏在時間縫隙裡的記憶,也是理解歷史的線索與情緒的觸發點。共鳴推薦 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劉旭恭(繪本作家、《貓咪拉麵》作者)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