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口與語言傳承
本書共分為三大主題:人口調查與社會文化,人口遷移、世代與客語使用,以及語言傳承與復振。主要引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籌劃搜集的歷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調查研究」與「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資料,分析自民國93年以來,臺灣客家人口的數量與分布、客語的聽說能力與使用頻率,以及從一般民眾的角度瞭解客家認同等議題。在建構臺灣多元文化社會的共識下,客家語言與客家文化已經不再是客家人口獨享的價值,也非客家人口所要單獨承載與傳承的責任。希冀能透過詳細的量化數據與詮釋,讓讀者對於客家語言與文化有更深刻的瞭解。這本書是屬於全球少數族群語言與文化變遷研究的一部分,特色在於集結了臺灣許多學者,透過客委會政策支持下所累積的大量系統性貫時調查資料,針對客家族群的人口與語言發展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的議題兼顧宏觀趨勢與微觀現象,展現出族群研究中多面向、跨領域的視野。書中每一篇論文不僅深化了我們對客家族群現狀與困境的理解,也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面對客語傳承的險峻現實,本書無疑為未來的族群語言政策與文化保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行動指南。
孫中山與客家:中國革命運動?臺灣客家運動
這是關於「孫中山與客家」議題,屬於在孫中山研究領域、客家研究領域等深具參考價值的專書,研究方法深具創新性,除了整合孫中山與客家研究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意義,同時也分析中國革命運動與臺灣客家運動的歷史意涵。孫中山既是客家人也是廣府人,夫人宋慶齡同樣具有客家的血統。孫中山在推動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得到許多客家革命志士的協助,且革命起義的地點也有多處是選擇在中國南方的客家地區。孫中山的革命精神間接影響了當代臺灣客家運動。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運動,尊孫中山為「名譽總領隊」,參考孫中山的「和平 • 奮鬥 • 救中國」,將孫中山的遺像戴上口罩,標舉「和平 • 奮鬥 • 救客家」,在臺北「國父紀念館」的廣場集結上萬人抗爭遊行。至今12月28日已被訂定為「全國客家日」。本書出版有其時代意藴,能增強孫中山研究與客家研究的意義與價值,激發時代青年一起為國家發展而努力。
客家就是我家:走訪世界客家的足跡
《客家就是我家:曾家與客家的歲月》與《客家就是我家:走訪世界客家的足跡》,這套客家文集是二十多年來,置身於臺灣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曾建元教授,在精神上回歸父系客家認同的知識旅行筆記。2002年作者甫獲博士,即踏上歷代父祖走過與去來的足跡,前往廣東蕉嶺尋根。2008年,作者在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以羅香林的研究典範對自身父系客家祖先移民臺灣留下的族譜與事蹟考證,寫下他的第一篇客家研究論文。此後一路在臺大客家中心創辦人、1988年臺北「客家還我母語運動」遊行總領隊邱榮舉教授的引領下,持續客家風土人文的踏查,而以感謝家國栽培的心情,以臺灣為中心,展開客家的研究與寫作。客家人是隱身於強勢族群文化中,而又保有鮮明自我個性的民族,既溫柔又堅韌。既寄情於客途,無懼於開拓,而又眷戀家園、惜情惜福。因著這一集體性格,客家人成為促動近代臺灣與中國爆發劇變的革命性社會力量,經歷數百年的奮鬥與演進,客家人早就不是保守的山民,而是新世紀裡四海一家、縱橫天下的世界公民。透過本套客家文集,我們將會看到客家人與親族、國家和世界連結的壯懷與視域。
客家就是我家:曾家與客家的歲月
《客家就是我家:曾家與客家的歲月》與《客家就是我家:走訪世界客家的足跡》,這套客家文集是二十多年來,置身於臺灣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曾建元教授,在精神上回歸父系客家認同的知識旅行筆記。2002年作者甫獲博士,即踏上歷代父祖走過與去來的足跡,前往廣東蕉嶺尋根。2008年,作者在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以羅香林的研究典範對自身父系客家祖先移民臺灣留下的族譜與事蹟考證,寫下他的第一篇客家研究論文。此後一路在臺大客家中心創辦人、1988年臺北「客家還我母語運動」遊行總領隊邱榮舉教授的引領下,持續客家風土人文的踏查,而以感謝家國栽培的心情,以臺灣為中心,展開客家的研究與寫作。客家人是隱身於強勢族群文化中,而又保有鮮明自我個性的民族,既溫柔又堅韌。既寄情於客途,無懼於開拓,而又眷戀家園、惜情惜福。因著這一集體性格,客家人成為促動近代臺灣與中國爆發劇變的革命性社會力量,經歷數百年的奮鬥與演進,客家人早就不是保守的山民,而是新世紀裡四海一家、縱橫天下的世界公民。透過本套客家文集,我們將會看到客家人與親族、國家和世界連結的壯懷與視域。
以客為尊:蘭芳共和國史
他們比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還早!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年,這群廣東省嘉應州的客家人由「太哥」羅芳伯帶領下南洋,在大清帝國和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間開天闢地,於今印尼的西婆羅洲建立起一個以客家人為主,轄有近三十萬人口的國家──蘭芳。他們比華盛頓的美利堅合眾國還早!更了不起的是,蘭芳未以一人、一家為王。時為荷屬東印度總督府駐西婆羅洲的漢語翻譯官,負責跟蘭芳溝通的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在近身觀察後,赫然發現蘭芳竟是一個「Republiekje」(共和國)。他們不是義民,不為人保天下,只為自己打天下。有為者亦若是。
客家文學研究:語言、族群、性別與歷史敘事
本書著重探討客家文學中的語言、族群、性別與歷史敘事,這些主題都是臺灣豐富多元的展現。臺灣在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之後,啟發了一波又一波的本國語文復振過程。 解嚴後的臺灣,各族群重新思考文化脈絡的傳承與復興,在這個過程中,解構了過去單一標準的語言政策,形成「眾聲喧嘩」的多語局面。文學與政治意識形態的互為主體,促使文學文本經常揭露了該文本出現的時代主流觀點,文本中的族群關係、性別呈現、歷史記憶,無不提醒讀者反思當下臺灣的處境與世界的潮流。 本書運用以邊緣為中心的研究策略,深入剖析「客家文學」的各項議題,突顯臺灣的多元與豐富,並提供各界對「客家文學」的進一步認識。 &
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
★本書由國藝會臺灣書寫專案補助 塵封的族譜,喚起原客數百年來互動的血色記憶; 無頭魂與魍神,依舊遊蕩在北臺灣的山林,鬼影幢幢。 「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作為國家強力推動的文化政策,透過發掘/發明客家文化與美學符號,企圖重新活絡沿線客庄產業與觀光,藉由夏雪紛飛的桐花詩意印象,讓遊人可在每年的桐花祭體驗浪漫的山林氛圍。 然而,臺三線的前身,不管是清朝時期的土牛溝,抑或是日本時期的隘勇線,代表的卻是由國家或民間以暴力手段劃設下的原/漢分界。既然有了「界」,不同人群的文化觀、宇宙觀、土地倫理,甚至「靈」的力量,就在此發生競逐與衝突。為了捍衛家園、守護獵場,部落族人面對來犯的侵墾者,遵循祖律,以出草獵首論斷是非曲直,執行正義;為了爭得田地、落土安居,漢庄客民以「食番肉」,宣洩開山打林的父兄親人,失去頭顱、橫死山林,所帶來的仇恨與哀傷。這段長達數百年的過去,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為遙遠的歷史。眾多的伯公祠、有應廟、大墓公塚,以及飄盪無依的無頭鬼,見證了屍味與血色,依舊籠罩在臺三線所在的北臺灣淺山地帶,魑魅魍魎,鬼氣森森。 一本塵封的族譜,留下了家族長輩被獵首的記述。梁家先人於十八世紀渡海來到臺灣,深入到今日新竹新埔、關西一帶拓墾。在開創新家園的過程中,他們面對的是甚麼樣的環境?又經歷了甚麼樣的遭遇?為甚麼新版的族譜要將獵首的紀錄刪除?種種的不解與疑問,驅使作者走入北臺灣淺山地帶,訪廟、找墓、問神、尋鬼。透過文獻資料的爬梳與走訪部落與客庄的耆老,採集口述,一部有別於官方所建構出來的——以客家為主體、用浪漫作包裝的——臺三線沿線山林,重新被詮釋出來。 作者筆下的這處山林,包含了客家人、道卡斯族、凱達格蘭族與泰雅族人,以及諸神與野鬼們為了生存,累世累代的互動與折衝,這些故事存在於民間記憶與口述傳說,視角多元、眾聲喧嘩。然而,這並不是一本單純講述北臺灣山林的鄉野傳奇之書,也不是要重新扒開過往人群接觸所造成的傷與痛。當國家元首代表政府與國家,向原住民族道歉之後,唯有重新回到人群交界地帶,透過客庄與部落耆老口中的娓娓道來,不管是客家人念茲在茲的無頭祖公婆,或是泰雅與平埔族人被佔據開發的傳統領域,存在於不同人群的記憶,以及存在於記憶之中,深邃而難以拋下的悲痛與埋怨,才得以被說出、被看見。唯有被說出、被看見,才有機會進行人群間多向的溝通、對話與理解,也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解,讓因歷史與時代造成的傷口,得以結痂癒合。
千年客家(二版)
第一本帶有世界觀的客家史! 客家人真的是中原傳人? 客家人也參與了海洋貿易? 客家人的移民足跡遍布了全世界?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作者湯錦台耗時五年,親自走訪中南半島、祕魯等地,實地拜訪當地的客家後裔,考察當地留下的客家史蹟,寫下了客家人海外發展的歷史軌跡,是認識客家人必讀的歷史佳作。 印象裡,客家人總是依山而居,但他們若不是海上的民族,為何能順著海洋足跡,來到台灣,甚至遠抵南洋、美洲各地? 本書作者不僅破除許多傳統上對客家歷史的誤解,更親自前往南洋與美洲各地進行田野調查,讓我們除了台灣的客家,更進一步認識世界上的客家。 過去,有客家人是北方正統「中原傳人」的說法,但事實上,客家人是經過千年以上的歷史演進才逐漸形成的民系。它主要是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由漢、畲兩族的山區居民,為了共同反抗統治者壓迫,經過數百年的戰鬥,慢慢融合而成的團體。 這種艱難的生存環境,形塑了客家剽悍的民風。加上南宋的文天祥曾在此召集民兵,以寡敵眾,力抗元軍,因此後人對當地的忠勇史蹟,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客家人素有忠義之名,不過台灣史上幾次重要的民變民反中,客家人雖然也都身居要角,卻因為彼此之間立場不同,甚至在政治操弄下相互仇殺,寫下了台灣移民史極為不幸的一頁。 近代之後,客家人開始出現往國外移民的大趨勢,除了東南亞為主要的外移地區之外,在鴉片戰爭之後,更有數十萬客家農民簽下賣身契,如浪潮般流向帝國主義下的殖民地充當勞工,在異國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客家人是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資本經濟發展的幕後功臣, 讓我們循著這條不曾有人走過的軌跡,重新發現客家,認識客家。 &
臺灣客家文化風情畫
《臺灣客家文化風情畫》一書以臺灣客家人文、禮俗、民俗等三種客家風情為觀照對象,第一單元「藝文編」,包含:〈享譽國際指揮家臺灣之光呂紹嘉〉、〈臺灣客家文學風情觀舉隅〉等二篇論文。第二單元「禮儀編」,包含:〈臺灣客家歲時節令儀典之研究〉、〈臺灣客家三獻禮的文化探源〉、〈臺灣客家傳統婚姻禮俗探析〉、〈從《禮記.月令》探析臺灣客家節氣諺語的文化蘊涵〉等四篇論文。第三單元「民俗編」,包含:〈從客家飲食諺語探索客家傳統文化的內涵〉、〈從客家本色歌謠探析臺灣客家傳統文化內涵〉、〈從客家山歌初探臺灣傳統客家婦女的社會地位〉、〈臺灣客家茶文化內涵探析〉、〈臺灣客家節慶美食的文化蘊涵〉等五篇論文。
轉來尞—落腳客庄个人 ( 含別冊 )
民視製播節目《行轉我庄》規劃出版節目專書,並且依「臺灣新創客家學」的概念,重新編輯節目所提之50集內容,如何將其提高至符合「客家學」之高度,展示客家產業新創的思考方向。當然,亦有必要轉化渡「客家學」此一較嚴肅、具學術性的概念,至一個更易於當下閱讀市場接納、廣傳、形成話題的方向。 因此,我們認為可以將「客家學」在此書中,轉化為現在正蔚為潮流的風土設計與地方創生的結合、描述與呈現。如果「客家學」視為一種「客家之道」,那麼本書便是追尋此道的旅程,一次地氣風土創生之旅,在這個旅程中,我們透過審視客家的美學、日常生活、人文、自然觀,來重新認識節目所紀錄的產業、產品、職人、創業經驗、居遊體驗等等。而這便是本書的企劃核心,一:從風土設計的切入角度來審視,這些事物不僅僅是某種消費或創意商品,它們是在風土千錘百鍊的結晶與「客」的藝術。二.同樣是從風土設計的角度切出,節目裡無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風土都是所有願意投入新創或青創的人的共同資產。 在節目專書裡,我們要提出的核心就是:「我庄風土就在那裡,一視同仁,端視參與者如何機變運用。」正是這些機變運用,才足以形成複雜廣闊的「客家學」,也才有橫向連結的可能基礎—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我庄風土」。
承蒙:客家臺灣‧臺灣客家
「承蒙」,是客家人說謝謝、表示感激、誠心致意的幾種方式之一。本書以承蒙為標題,所表達的是客家族群對臺灣社會的謝意,因為,後者充沛地滋養了客家文化。展示臺灣客家文化,事實上就是試圖呈現客家文化和社會人群互動的成果,客家文化如是豐富,當係承蒙廣體臺灣長期又細膩的滋潤給養。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客家人群作為臺灣社會的重要組成,其文化實作,特別是與周邊人群的互動往來,一起建構了島嶼國度的人文歷史特色。因此,客家臺灣、臺灣客家、客家臺灣文化及臺灣客家文化等的創詞,其意義格外深遠。 展示,作為介紹客家與臺灣的一種方式,期許如其所如的從臺灣認識客家、從客家認識臺灣。客家的源起,以及客家與臺灣相互建構過程的歷史,容或有多種解釋,我們認為,應本於學術研究的基礎,如其所如的展示。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臺灣客家文化館的新常設展,即是基於此一理念的產物。歷史客家、全球客家、常民客家、文化客家及公民客家等五個展示主題,及其相互呼應之架構的提出,源於客發中心多次諮詢會議的決定。常設展主軸即定位於客家與臺灣社會的關係,而整合起五個主題的宏觀視野,正是得以通過認識客家來認識臺灣並再造自若自信的客家
臺灣客家禮俗文化新探索
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記‧經解》)可見禮與人生的關係密不可分,更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圭臬。古禮源於風俗民情,最可考見當時社會現狀。因此全書所探索的範疇,涵蘊臺灣客家姓氏與堂號、臺灣客家文學、客話成語、客語釋音、堂號與宗祠聯語、客家三獻禮、族譜家訓、宗祠文化、客家信仰禮俗等部分。追溯我國的禮制,是起源於對天地神明與祖先崇敬的祭拜儀式。《禮記‧祭統》也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強調祭禮的重要。數千年來,歷經朝代的更迭、社會結構的變遷,客家傳統的信仰禮俗,無論是禮儀形式或行禮內容,多遵循傳統禮制,不僅具有教孝感恩、報本反始的意涵,也是傳承儒家文化道統的原動力。
凝望鄧南光﹝平裝本﹞
攝影作品不止是一種藝術資產,它同時見證了許多文化、歷史、事件的過程,後輩人有權利也有義務知曉前代人的努力,透過比文字更讓人印象深刻、信服的歷史照片,使我們對前人的足跡有比較直觀的認識。以往攝影作品總是被歸在藝術類門,或因編輯成價格高昂的藝術類書籍,常常使得這些具時代意義的歷史照片被排拒於一般民眾眼光之外,本書保留了傳統藝術書籍的高品質印刷與質感,但以更低廉的價格向民眾推廣這些前輩攝影家的偉大作品,同時讓我們在遂行知曉前人努力的權利和義務時能更容易一些,激發我們對前人更大的敬意。
臺灣與東南亞客家認同的比較:延續、斷裂、重組與創新
「客家認同」如其他「族群認同」一樣,是多面向的建構,為多種「制度性文化生活領域」共同呈現的綜合體。不同的歷史文化脈絡、政治經濟發展現況與族群互動關係,當會影響並形成不同的族群發展特色和不同面貌的集體認同與意識。 本書為集體創作的成果,旨在勾勒和建構臺灣與東南亞客家族群發展的特色及其族群認同變貌的典範移轉,並藉由比較研究來凸顯臺灣客家認同的特色。亦即透過與東南亞客家經驗的對比,來彰顯臺灣獨特的客家集體意識及其典範樣貌。本書各章以「制度性文化生活面向展現」和「族群認同的綜合呈現及其變貌」兩個層面,分別比較臺灣與東南亞五個制度性文化生活面向的彰顯程度,包括語言、族群組織、家庭、宗教信仰和跨國通婚,並凸顯出兩地客家社會文化元素的四種變貌:延續、斷裂、重組和創新,以及兩地客家認同意識展現的差異,並驗證出「一種客家、多種認同變貌」的全球現象。
美濃地區-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運用之研究
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運用之研究 客家歲時祭典中之「還神」祭典,為客家生命禮俗極重要的一項祭典,也是各種祭典儀式之依據,如傳統婚禮之敬外祖、拜天公還神祭典、插新娘花、上燈、祭祖、謝媒等,都有其重要的意涵存在,但在時代變遷快速的當今社會,各項傳統祭典皆逐漸簡化而消失於大眾記憶之中,是極為可惜的事情。 本書為多年來客家地區的各項傳統祭典儀式與客家八音之輯錄,以紀實性田野採集方式呈現,希冀提供給有興趣者做為參考,並保存這些即將消失的客家祭典與音樂資產。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 4.整體看見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的民間信仰民俗活動。
孔邁隆教授美濃與客家研究論集(下):客家的法人經濟、宗教、語言與認同
中國(臺灣)鄉村人民的文化與經濟成熟程度,獲致更全面的認識,就有必要針對這些依然相對較少被探索的鄉村社會、經濟與宗教生活,從事更進一步的研究;這樣的研究也能讓我們站在更佳位置,將鄉村文化連結到中國(臺灣)的城市文化。
孔邁隆教授美濃與客家研究論集(上):家的合與分——臺灣的漢人家庭制度
本書是作者孔邁隆(Myron L. Cohen)教授於1960年代到美濃的大崎下進行兩年田野調查後出版的著作。 本書呈現了豐富的田野資料與各種文獻檔案,孔教授以此資料解開了他的問題:為什麼美濃沒有像傳統中國那樣的仕紳階層,卻有那麼多大家庭。不論是美濃的研究,還是漢人家庭制度的研究,在這本書出版四十年後的今天,它仍是一本歷久彌新、值得參考的著作。書中有許多細膩的觀察、分析與推論,有賴讀者一一去發掘。
思鄉客旅:客庄風華足跡
本書從客家委員會補助計畫輔導、營造、修復的店家、社區及文化資產,遴選出足以代表客家意象的特色指標,揮灑豐富情感色彩,擷取客家精髓,分六大主題詳盡介紹產業與景點淵源、訪問資深傳人、實錄發展現況、提供地圖資訊、規劃行程建議等,同時邀請中衛發展中心蘇錦夥教授、中原大學建築系薛琴教授撰寫序文,由文化和產業角度層層剖析,引領讀者體驗客庄魅力,探討產業潛質,關注客家未來發展。
思索臺灣客家研究
本書包括三部分,一、客家觀點與多元社會:分析客家運動對於臺灣多元文化社會發展的貢獻,以及從客家史觀的角度來理解客家族群對臺灣社會構成的貢獻;二、族群記憶與客家認同:討論客家從「族類」到「族群」的過程,特別是在客家文化認同的架構下,族群記憶的轉變及臺灣當地客家族群意識的形成;三、認知旨趣、研究取徑與研究議題:主要是討論客家學的特徵及其可能性,特別是關於發展置身事內的方法論之重要性,分析臺灣民間客家研究者的研究取徑,強調客家作為多元文化的構成、族群凝聚和比較研究的重要性。本書強調通過客家來認識臺灣,通過臺灣來認識客家,主張研究其他族群,也是一種認識臺灣社會的途徑。
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
客家的定義,從開始就不是問「客家是什麼」,而是問「客家是如何形成的」。不同地區的客家,因其特殊的時、地、事而有不同的特色,進而形成客家內部或不同地區客家之間的差異性。由於客家族群的特質,我們不太容易提出一個本真性的客家,來做為客家性純粹與否的分辨。在全球遷移的過程中,在不同政權統治的環境下,在與不同周邊人群文化的互動中,形成了面貌多元的客家身影。我們將客家視為一個變動的人群,一個不斷發展和不斷建構的人群,客家研究的空間需要擴充得很大,時間要拉得很長,客家研究議題要兼顧各種層面。本書所收錄的論文,涵蓋的地理範圍廣泛,其中以馬來西亞客家相關的議題最多,除了西馬外還有東馬的沙巴,婆羅洲的西加里曼丹,臺灣、香港和澳門等各地的論文。論文議題範圍也很多元,有認同、會館、語言、經濟等,看得出許多客家與周邊族群互動的色彩,放在全球客家研究的複雜性中,本書可視為認識客家的一塊拼圖。
臺灣客家民間信仰研究
客家常民的生活,信仰是其歷史情感、文化的最重要部分。本書從歷史角度切入,從清初渡台禁令及客家移墾開始探索,逐步深入探討客家原鄉傳統神祇在台灣發展的情形。這種兼具內地化與土著化的信仰移植和發展特色,形成非常富饒的文化精神風貌,本書有相當深入的描繪與分析。作者是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長期從事台閩粵贛等地的田野調查,是國立師範大學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您不能不知道的臺灣客家運動
無奈!「我們客家人本性善良、容忍成習,總是苦水往肚子裡吞,所以別人也就忽略了我們」果決!「當時就覺得人家都運動了,那我們客家人要發出聲音啊!」氣憤!「那我們就來走街頭示威給你看,大家都上街頭,我們客家人難道就沒種嗎?」決心!「在沒有辦法下,就由我擔任該活動的總領隊,如果被抓到監獄去,他們還可以到監獄或看守所看我」本書主要是以「說故事」的敘事筆法搭配當時運動者和客家界學者的訪談,還原當時臺灣客家運動的發生背景,並綜合各家社會學界、客家界和社會運動界的學者訪問,提出未來客家運動若要持續推行,可發展的策略和方向,也深深期待臺灣客家運動能突破現有困境,走出一條新的出路。本書特色一種逐漸沒落的文化,一個漸被淡忘的聲音,久被漠視的客家文化歷史,透過一場街頭運動和有志之士的努力,逐漸甦醒......這些寶貴的文化種族,成為您不能不知道的客家運動.
進出族群邊際的再移民社會:客家人在臺中與南投地區的文化與產業經濟
本書就臺灣中部地區從東勢、新社、石岡至南投國姓、中寮、埔里等有客家族群分佈之聚落,詳細描繪當地自然環境、族群文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再移民社會的歷史脈絡,並延伸探討自然災害後的產業轉變與重建等議題,體現出客家族群在臺中、南投地區與其他族群所共同建構的多元文化、產業特色及現況。
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客家語拼音及使用說明,附錄含客家語六腔音節表。本次修訂以增加「南四縣腔」相關內容為主,將原「四縣、海陸、大埔、饒平、紹安」五腔架構增修為六腔,同時調整內容的行文架構及說明文句。以拼音方案本身而言,我們增列聲母符號r,以供南四縣腔使用;韻母部分,原本的基本韻母表,現在「單韻母」、「輔音韻尾」、「鼻化韻」、「成音節鼻音」四類。聲調符號表則增列了南四縣腔的資料。
東亞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學與教育
本書包合東亞不同地區客家族裔的案例與論題,既呈現儒學的普世價值,亦反映其在不同現實的獨特處境;「客家儒學」既表現出與其他漢系文化的一致性,亦有其不同面向、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形式的體現。東亞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學與教育,固然反映了客家崇文重教以及敬祖聚族的儒家傳統,也隱含海外客家難以迴避的後裔逐漸異化問題。
凝視頭份.張阿祥
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風貌出生於苗栗頭份的攝影家張阿祥(1916-),為台灣目前碩果僅存,於日本時代開業的攝影師;他的生命歷程即是台灣近代歷史的縮影,而他樸實的影像作品,也為時代的流轉留下重要的見證。本書即是將其影像史與生命史,嵌入台灣歷史及頭份地區發展史,解讀從日本時代後期的皇民化運動、產業概況、戰爭局勢,至光復初期的改朝換代、1950和60年代經濟發展等歷史背景,及以頭份、三灣等地為主的常民生活樣貌。書前有導論介紹攝影家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攝影家年表等參考資料。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家鄉土文化讀本。
守望苗栗.硬頸攝影群
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風貌硬頸攝影群,由一群土生土長於苗栗、跨世代、跨族群的攝影家於1991年創立,堅持以黑白影像記錄自己的家鄉。從海之濱到山之巔,從一座老伙房、一條鄉間小路、一棵樹到一片山水,再到一張張刻苦耐勞的容顏……,攝影家們鉅細靡遺地記錄農村的各種面貌;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斷,潛藏著他們對於即將消失事物的關懷。本書即以詳實深入的解說,呈現硬頸攝影群長期以來對苗栗客庄的「在地注視」。書前有導論介紹此攝影團體及相關攝影家的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該攝影團體年表及重要成員紀事等參考資料。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家鄉土文化讀本。
顯影六堆.李秀雲
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風貌出生於屏東竹田的攝影家李秀雲(1919-2001),雖然中年才展開攝影之路,卻具有獨特的影像風格。他的作品卻選材以熟悉的農村環境為主,舉凡農村中的景物、田事、建築、節慶、庶民,悉皆入影,構成1960、70年代以六堆為核心的大屏東地區的土地素描。而在逆光的偏好和構圖經營下,他的寫實影像散發出從容雋永的詩意,並展現舒緩的節奏和氣度。本書即以扎實且細膩動人的書寫,引領讀者走進李秀雲鏡頭下田野阡陌、村頭庄尾……所譜成的六堆客庄故事。書前有導論介紹攝影家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攝影家年表等參考資料。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家鄉土文化讀本。凡例1.本叢書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於其籌備階段時所推動之「20世紀(1975年之前)臺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經攝影家本人或其代表人同意授權出版。2.本叢書之架構,主要包含:導論、影像作品解讀、攝影家年表、圖版索引等幾個部分。3.本叢書文圖版面之設計,以右頁影像作品、左頁詮釋文本為原則;當影像為連續性主題者,則以多頁集錦連作之版面呈現。詮釋文本之主標下方特別標示影像拍攝之年代與地點。與影像及詮釋文本有關之對照圖、歷史文獻、特別解說,則視內容需要穿插呈現。4.部分影像作品由於拍攝年代較早,或收藏條件之限制,以致出現髒點、霉斑或刮痕等情形,實非攝影家創作之原貌,因此為儘量呈現畫面的完整性,且兼顧視覺的美感,而適度加以修補圖像。唯有少數影像受損程度甚難改善,但因拍攝內容極具意義,值得進一步解讀,仍保留現況選入書中。5.為呼應本叢書彰顯客家生活文化的題旨,內文主標在遣詞用字上,亦儘量表現客語之趣味,常見者如:華語的「的」一律作客語的「个」、「是」作「係」,「和」作「摎」或「同」、「我」作「涯(應為人字邊)」、「他」作「佢」、「母」作「姆」、「小孩」稱「細人(仔)」、「一起」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語字詞,則於內文視情況以括弧加註、註釋等方式解釋字義與用法。為方便閱讀,註釋採「隨頁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後,但以明顯較小的字體與之區隔。6. 客語之用字,以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為優先參照版本,四縣腔(南、北)、海陸腔若有不同用字,則依照影像拍攝之地域而選擇運用。客家語之音標,主要亦參照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以調值(阿拉伯數字)標示音調,調值一般採上標,本叢書考慮字體較小時恐讀者不易辨識,因此未作上標,而以等大的數字直接置於拼音字母後,標音以特殊且從字面不易判讀音義的字為優先,如掖ie55穀種,而如收涎、阿姆等容易判讀者,則不另外加注音標。本書音標以屏東四縣腔為標示。7.內文之歷史時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時代」、「光復後」為標示原則。年代標示以西曆為主,除了清代紀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標示日本時代、光復後至今之紀年。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現今通行之較為簡化者,如金額之「圓」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關於罕用字「蕃」,本叢書也改成現行通用的「番」,即使是專有名詞(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困擾。此外,為尊重歷史用語,並顧及語詞意義的完整傳達,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辭彙,並非有歧視之意。
定格美濃.劉安明
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風貌出生於屏東海豐的攝影家劉安明(1928-),慣用28mm廣角鏡逼近主體,抓取對比性強或夾帶諷喻的幽默性影像。自1960年代投入寫實攝影後,足跡遍布屏東平原,捕捉美濃及其周遭地域流動的、變遷中的、多面向的真實面貌。本書透過他的鏡頭,及對影像內涵及相關時代背景的詮釋,從美濃核心聚落出發,向外擴張經河川新生地農場,直到與異文化交界的移民村和河川的自然邊境,突顯美濃客庄的獨特風貌。書前有導論介紹攝影家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攝影家年表等參考資料。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家鄉土文化讀本。凡例1.本叢書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於其籌備階段時所推動之「20世紀(1975年之前)臺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經攝影家本人或其代表人同意授權出版。2.本叢書之架構,主要包含:導論、影像作品解讀、攝影家年表、圖版索引等幾個部分。3.本叢書文圖版面之設計,以右頁影像作品、左頁詮釋文本為原則。本書因集結了13位攝影家的影像作品,且由3位撰文者解讀,因此詮釋文本之主標下方除註明影像拍攝之年代與地點外,亦標示出是哪一位攝影家的作品。而撰文者姓名則直接標示在詮釋文本的正文最後。4.部分影像作品由於拍攝年代較早,或收藏條件之限制,以致出現髒點、霉斑或刮痕等情形,實非攝影家創作之原貌,因此為儘量呈現畫面的完整性,且兼顧視覺的美感,而適度加以修補圖像。唯有少數影像受損程度甚難改善,但因拍攝內容極具意義,值得進一步解讀,仍保留現況選入書中。5.為呼應本叢書彰顯客家生活文化的題旨,內文主標在遣詞用字上,亦儘量表現客語之趣味,常見者如:華語「的」作客語「个」、「是」作「係」,「和」作「摎」或「同」、「我」作「涯(應為人字邊)」、「他」作「佢」、「母」作「姆」、「要」作「愛」、「挑」作「亥(加提手旁)」、「小孩」稱「細人(仔)」、「一次」為「一擺」、「一起」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語字詞,則於內文視情況以括弧加註、註釋等方式解釋字義與用法。為方便閱讀,註釋採「隨頁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後,但以明顯較小的字體與之區隔。6.客語之用字,以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為優先參照版本,四縣腔(南、北)、海陸腔若有不同用字,則依照影像拍攝之地域而選擇運用。7.內文之歷史時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時代」、「光復後」為標示原則。年代標示以西曆為主,除了清代紀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標示日本時代、光復後至今之紀年。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現今通行之較為簡化者,如金額之「圓」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關於罕用字「蕃」,本叢書也改成現行通用的「番」,即使是專有名詞(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困擾。此外,為尊重歷史用語,並顧及語詞意義的完整傳達,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辭彙,並非有歧視之意。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全套1-6冊)
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風貌客庄生活影像故事 全6冊1看見北埔.鄧南光 鄧南光/攝影 古少騏/撰文2拾影竹東.李增昌 李增昌/攝影 徐彩雲/撰文3凝視頭份.張阿祥 張阿祥/攝影 黎振君/撰文4守望苗栗.硬頸攝影群 陳禮文.陳嚴川.黃勝沐.邱德雲.羅漢章.謝其煚.李湞吉.陳雲錦.劉仁祥.黎漢龍.黃志賢.賴錦瓊.涂秀蘭/攝影 陳淑華.鄭慧玲.鄭嘉明/撰文5顯影六堆.李秀雲 李秀雲/攝影 古秀妃、古秀如/撰文6定格美濃.劉安明 劉安明/攝影 黃智偉/撰文「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叢書,蒐錄了包括:鄧南光、李秀雲、劉安明、李增昌、張阿祥及硬頸攝影群等多位具代表性的客籍攝影家的數百幅影像作品,透過多位優秀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解讀與生動詮釋,與專業編輯團隊的企劃整編,為昔時客庄生活影像,做了一次精采的圖文呈現。不僅提供了觀照客家的最佳視野,也足堪為最好看的文化資產。希望客籍讀者能藉此深入了解自身的文化脈絡,同時也讓非客籍的讀者輕鬆跨越族群藩籬,了解客家獨具特色的文化。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家鄉土文化讀本。
客籍劉承豪家族與新竹頭前溪之開發
歷史可以讓人讚嘆,也可以讓人沉醉於過去輝煌,但聰明的人會將歷史當作借鏡。 身為芎林大埔劉派的子孫,為祖先紀錄歷史是種榮譽,力求公正,事實求是,深怕造成不必要的遺憾,對於史實的考查,也抱持著謹慎的態度,擔心稍有誤差就污蔑祖先之功名。 在過去所有關於新竹的開發史中,大部分都著重於姜勝智與林先坤二人身上,但忽略頭前溪中下游開發史裡重要的三個人物──二劉(劉承豪及劉朝珍),姜朝鳳和彭開耀。劉承豪的家族史宛如新竹內山的開發史和台灣族群移民史。當然開墾不可能只由少數人完成,其中也有不少漢人、甚至平埔族頭目潘文起的加入,才得以使我們這些後代子孫,可以安居樂業在這片土地上。本書特色 ◎以家族發展史為核心,帶出地方發展史及族群移民史 ◎參考許多真實史料,實事求是 ◎書中具有大量參考價值的歷史照片
千年客家
第一本帶有世界觀的客家史!客家人真的是中原傳人?客家人也參與了海洋貿易?客家人的移民足跡遍布了全世界?客家人是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資本經濟發展的幕後功臣,讓我們循著這條不曾有人走過的軌跡,重新發現客家,認識客家。《大航海時代的台灣》作者湯錦台耗時五年,親自走訪中南半島、祕魯等地,實地拜訪當地的客家後裔,考察當地留下的客家史蹟,寫下了客家人海外發展的歷史軌跡,是認識客家人必讀的歷史佳作。印象裡,客家人總是依山而居,但他們若不是海上的民族,為何能順著海洋足跡,來到台灣,甚至遠抵南洋、美洲各地?就連史上留名的劫掠海盜中,也有客家人的蹤影?本書作者不僅破除許多傳統上對客家歷史的誤解,更親自前往南洋與美洲各地進行田野調查,讓我們除了台灣的客家,更進一步認識世界上的客家。過去,有客家人是北方正統「中原傳人」的說法,但事實上,客家人是經過千年以上的歷史演進才逐漸形成的民系。它主要是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由漢、畬兩族的山區居民,為了共同反抗統治者壓迫,經過數百年的戰鬥,慢慢融合而成的團體。這種艱難的生存環境,形塑了客家剽悍的民風。加上南宋的文天祥曾在此召集民兵,以寡敵眾,力抗元軍,因此後人對當地的忠勇史蹟,留下了鮮明的印象。客家人素有忠義之名,不過台灣史上幾次重要的民變民反中,客家人雖然也都身居要角,卻因為彼此之間立場不同,甚至在政治操弄下相互仇殺,寫下了台灣移民史極為不幸的一頁。近代之後,客家人開始出現往國外移民的大趨勢,除了東南亞為主要的外移地區之外,在鴉片戰爭之後,更有數十萬客家農民簽下賣身契,如浪潮般流向帝國主義下的殖民地充當勞工,在異國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客家人是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資本經濟發展的幕後功臣,讓我們循著這條不曾有人走過的軌跡,重新發現客家,認識客家。
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
目前臺灣史對於南部客家移民的研仍顯不足,本書嘗試對清代屏東平原的客家移民作一全面性的概觀與了解;包含客家人墾拓背屏東平原的背景、過程、所發展的組織及拓墾成果,六堆組織形成的原因與演變,以及當地客家人與官方及其他族群間的關係。全書概分為五個部分:一、說明客家人離鄉渡臺的背景及其可能的渡臺路線;二、客家移民在屏東平原形成聚落的過程與特色;三、試圖了解六堆形成的原因,其建構的過程,及該組織的內容:四、分析清代屏東平原六堆客家與官府關係演變的過程;五、探討清代屏東平原六堆客家與其他漢人移民關係演變的過程。
菸草房子《美濃菸樓的田野紀錄》
〈客家生活博物館系列叢書〉是一套以實地走訪、調查記錄為基礎的客家主題叢書。「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為保存並推介客家文化,選擇社會大眾熟悉的題材:「藍衫」、「紙傘」、「陶窯」 (工藝類),以及「菸樓」、「礱間」、「水圳」 (產業遺址類),邀請學者以其經年田野調查的珍貴資料,重新編撰並輔以大量圖像,期能探尋客家人的生活經驗與智慧。 本書透過作者實地調查紀錄,介紹盛極一時的美濃菸作產業與400餘座菸樓,探討因社會變遷而逐漸沒落的菸業所遺留下的菸樓建築空間,以及所蘊藏之客家文化資產價值,並提出保存與再利用的思考方向。
藍衫與女紅《客家女子的衣飾美學》
客家生活博物館系列叢書〉是一套以實地走訪、調查記錄為基礎的客家主題叢書。「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為保存並推介客家文化,選擇社會大眾熟悉的題材:「藍衫」、「紙傘」、「陶窯」 (工藝類),以及「菸樓」、「礱間」、「水圳」 (產業遺址類),邀請學者以其經年田野調查的珍貴資料,重新編撰並輔以大量圖像,期能探尋客家人的生活經驗與智慧。本書彙集臺灣公立機構及民間珍藏圖像資料,完整呈現傳統客家婦女在家常、結婚、生子及老年等各個重要階段所需縫製準備的各式服飾與繡品,具體反映客家生活習俗與服飾美學。
藍布杉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
本書作者乃屬有永定客家血緣之福佬客,出於對自我群體的了解與推廣客家歷史文化的關懷,利用既有的客家研究成果整合撰寫本書,寫作方式採空間區域為主題,再以歷史發展、社會文化風貌為脈絡鋪陳全書。從原鄉至台灣導入本題,循著南部、中部、桃竹苗地區、花東地區、台北都會區等分區域敘述客家歷史文化樣態,再以客家運動促使客家族群得以顯像發聲,彰顯客家的硬頸、打拚精神。希望本書清晰扼要的內容,讓青少年及一般讀者,客家人或非客家人都能更加認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
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
在台灣開發史裡,客家族群就一直決心與移墾台灣的其他族群一起做此地的「共同主人」。他們曾經冒著「六死三生一回頭」的艱苦,渡過「黑水溝」。在勇壯的「渡台悲歌」聲中,堅定地要在台灣落地生根。因此三,四百年來,台灣客家先民的「忠勇公」與「義民爺」,便以具體行動表示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尤其是,義民爺在「黑色令旗」引導下,自立救濟,不惜犧牲生命,保衛國家,從而延續了客家台灣人的族群生命與語言文化。
客家人的力量
客家人的重要 具體而言,今日「客家人」出身的政治人物正支配著中國及,亞洲。新加坡的李光耀、台灣的李登輝、菲律賓的文奎諾女士等亞洲各地區「客家人」出身的政治家,大多也是國家的領導人。 如果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些客家人出身的亞洲各國領導人無疑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下一個世紀到底是哪個民族或國家抬頭,目前還無法立即加以判定。如果正如世人所說的那樣,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是匹黑馬的話,構成中國人骨幹的「客家人」絕對要受到重視。 作者簡介 松本一男 1925年在台灣出生。東京大學研究所畢業,文學碩士,專長中國方言學。歷任柬京都立大學、茨城大學、明治大學講師。以廣泛從事自中國古典到今日問題的評論活動而聞名。 專研中國文學的學者、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