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羨和感恩
在精神分析史上,梅蘭妮‧克萊恩被譽為繼佛洛伊德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本書收錄了梅蘭妮.克萊恩從1946年以後到1960年過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了在1963年她辭世以後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這些是克萊恩畢生中最重要的文獻,也是其著述的高峰。 在〈對某些類分裂機制的評論〉一文中,克萊恩引介了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的概念,她主張嬰兒從一開始就具有自我,能夠經驗焦慮、形成關係,並且使用防衛的機制,這樣的自我大部分尚未整合,而且在焦慮的刺激下,容易被強力的分裂機制所分裂而碎裂化。這個心理位置是精神分裂相關疾病的固著點。 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及憂鬱心理位置是克萊恩所創的最重要概念,本書中的其他論文,都是她在此新理論概念下的著作,顯示了這樣的架構如何擴展而且深化了她的視野。有些是關於技術的,有些探討了比較廣泛性的精神分析主題。兩篇她在過世前寫的未完成論文顯現了一種反思,並且涉及了更廣泛的議題。 在〈嫉羨和感恩〉中她引介了新的觀念:嫉羨在生命初期即已運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現;嫉羨與感恩是相衝突的,在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運作的嫉羨,是精神病理的強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強調嫉羨的重要性,例如佛洛伊德發現的陰莖嫉羨,但是,克萊恩對於嫉羨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今日大部分的分析師視克萊恩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為當然,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的發現與概念而不知其淵源。她的許多思想已經被納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維當中,且仍在世界各地增長中,其著作的啟發性與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為了向這位無與倫比的兒童精神大師致敬,心靈工坊將陸續推出《克萊恩全集》,全套四本,完整呈現一代大師的實務及理論精隨。喜歡心理分析的讀友,絕對值得珍藏!
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
本書旨在介紹心理學中敘事取向的原理、方法及應用。 主要分為三個部份: 1.自我認同的原理。 2.應用敘事的方法來發現自我。 3.應用在研究心靈創傷情況下的自我。 由介紹原理,進入全盤介紹敘事方法,更進一步鼓勵讀者把這些原理應用到自己的自傳上。最後則使用自種心理或者創傷的個案研究來闡釋其原理。
愛上警察:警察家庭心理手冊
你能想像在鐵漢的表面下,也有柔情的一面嗎?愛上警察的人要如何面對另一半的危險性?警察工作是不是會徹底地改變一個人?警察的婚姻是否註定會失敗?警察在值勤時殉職的機慮有多大? 從書中你可以了解警察工作的好壞與危險性;學習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來自機構的壓力、無法預期的工作內容、冗長的工時以及孤寂,幫助具有警察身分的家庭、家庭如何自處與解決。這是一本適合警察、警眷家屬、關心警察的健康身心者閱讀的書籍。
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言人-羅傑斯
羅傑斯 在本書中,作者試圖傳達羅傑斯的理論中有關人類本質和在有效的治療關係中發生的種種。同時也深入探討羅傑斯的臨床實務工作,及其中所引申出的意含,也就是有關人類成長和關係的一種功能哲學。 羅傑斯個性溫文有禮,平生卻樹立了不少敵人,全是因為他的理念威脅到某此人的自尊,因為那些人平素以專家自居,或對他人的現實擅下判斷。那些人中包括與他同的的某些心理學者,和其他學門中有些時候被他認為太過天真、太過理想主義的人,譪誤地受到他對人類潛能的樂歡看法所誤導的人。有些針對他的批評無疑地提出對他的做法有效性的嚴肅質疑。 作者在本書第四章中試圖更深入地探討這些反對的意見並提出可能的辯駁。 作者簡介 伯萊安.索恩 是一位優秀的案主中心治療法開業醫師,也是挪維齊東安格利亞大學負責人,及挪維齊個人及專業發展中心的創辦人之一,英國案主中心治療法協會的董事及學生諮商協會主席。 譯者簡介 陳逸群 淡江中文系畢業,從事文字工作十餘年,目前專職翻譯。譯作數十本,包兩性、勵志叢書、傳記、小說等。
心理學:適應環境的心靈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指出人類的心理發展係基於為了適應環境。強調適應環境的角度,同時也能將人類從狹隘的自我囚禁中解放出來,因為以個體行為的知識為基礎,將更能欣賞不同物種之行為間豐富的歧異性。
護理心理學:心理健康護理
心理健康護理 在護理過程中,許多看似「常識」的心理學知識,常造成錯誤的照護,本書認為正確的照護,可以經由檢驗護理實務中的知識基礎來培養。在回顧過大量的心理學理論、研究和實務,且使用問題解決法──評估、計畫、執行和評值──的過程後,本書為心理健康護理實務提出實際而有力的建議。當我們以醫院及社區服務的個案研究,闡明並擴展護理學的理論觀點時,本書的練習,包括護理實務經常使用的檢查清單和量表,可幫助、鼓勵讀者應用他們所習得的知識,為每一個護理工作者提供了另一面應用與思考的視窗。
心理學實驗與測驗之基礎-實習編
心理學 書中所說的實驗,不僅僅指狹義上的實驗室實驗,而且也包括觀察、調查、測驗等在內的廣義上實驗。書中探討的課題均為心理學之基礎,其範圍從古典實驗到最近的課題,包容十分廣泛,因此,學習者可透過本書學習現代心理學掌握問題的方法和觀點之特色。
心理學新論
心理學 本書盡量採用在大陸、香港及台灣有關中國人行為的研究成果,尤其重規行為的文化意義,及其與西方心理學不同的觀點及立論。 其次,書中作者也重視心理學術的承傳性思想及其價值,所以重點介紹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重要貢獻,並把一些與現代心理學的觀點或結論相符的歷代思想,以語錄方式,在各章中列出,作為提示讀者和幫助思考之用。再者,在文字和題裁上,也注意行為的跨文化意義,因此許多題目的討論,採納比較性的觀點或結論。 最後,基於對讀者的興趣及需要的了解,本書特別加重對心理學應用性題目的探討及中國人特色行為的介紹。 作者簡介 高尚仁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講座教授及前系主任。台灣大學文學士,威斯康辛大學博士。現任國際應用心理學會理事兼國際發展專業學部的主席,Int’l J or Psychology與Psychology and Developing Societies, World Psychology諸學報編委。
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
認知心理學 本書作者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鄭昭明教授耗時十餘年,綜合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完整而深入地提出一個人類心智運作的系統。包括:有限的訊息傳遞系統、知識系統、認知策略系統、監控認知系統等四個主要部分,是當前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教材。
悸動的青春(如何與人交往)
在青少年的這個階段裡,我們的生活會出現許多第一次:第一次認真迷戀、第一位男(女)朋友、第一次約會……這些情感的新發展,可能很刺激,但也使得生活變得比以前複雜起來。人的感情微妙莫測,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維繫又誠屬不易,人不能沒有朋友孤獨的活著,但愛卻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情感,所有的好與不好、對與不對、適合與不適合,都在本書中娓娓道來,且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葫蘆裡的愛(如何與家人溝通)
父母偏心、管得太嚴、重男輕女、家庭破碎等等, 其中任何一種情形都使成長中的青少年痛苦不堪。 這本書教我們如何在苦惱的親子關係、 家庭問題當中找出自己的平衡點, 進而改善目前的困境。
輕鬆過關(有效的學習方法)
走在「升學、考試」的路上,是否有一點點的無奈、一點點的力不從心? 在「就學、就業」的十字路口,是否有些小小的徬徨、小小的恐慌? 「如何讀好書?」 「如何安排休閒河活動?」 是否曾是心中的疑惑與吶喊? 在本書的答問閒,你將可以找到答案、找到新的方向。 深深的企盼,在這段讀書的生涯路上,你能走得自信、愉快而且充實!
行為的新境界:理論與應用(平)
人類行為的洞察 & 智慧領域的擴大 & 決策層面的創新 & 所有生物當它生氣蓬勃時,都是富有彈性的當他失去彈性時,距離死亡也就不遠了!習慣領域的生長與僵化對個人、社會、事業的影響也是如此的重要。 & 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告訴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使我們的人生富有意義,感到充實,充滿愉快? & 在探討的角度上,將心理學、作業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和歷史智慧三個不相關的科目,融會貫通起來,使我們對人的行為和決策問題,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更能有效地知己知彼,並促成我們理想目標的實現。在寫作方式上,力求理論探討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使其兼具科學性、系統性、通俗性與趣味性,既用淺顯的文字介紹理論,又用許多實例來解釋理論的體現與應用。 &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包括導論、行為基礎、社會心理學的觀察和應用、習慣領域和個性五章,主要是討論與人行為有關的問題。這些行為可以用來了解自己,也可以用來觀察別人,因此,該篇也可稱為「知己知彼」篇或「理論基礎」篇。 & 下篇包括決策動態、競略新論、衝突和解結、生歷管理和領導五章 ,主要是討論在這些人生重大問題上人行為的具體「表現」,也是上篇論題在這些領域的應用和發揮,該篇直接關係到人(團體)的目標能否實現,人(團體)的生歷能否成功和快樂,因此可稱為應用篇或實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