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圓圓我的寶貝貓熊
◎台灣貓熊之父洪文棟、大陸貓熊之父張和民聯手打造◎台北市長郝龍斌、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葉傑生 寵愛推薦千呼萬喚,憨態可掬的大貓熊團團、圓圓,終於現身寶島台灣,並掀起全台熾熱的貓熊狂潮! 這一對「重量級」的超級巨星四歲多了,換算成人類的歲數,大約十七歲左右,正是活力旺盛的青春時期。牠們體格健壯、活潑可愛、適應能力強,是貓熊界的俊男美女。 來自四川臥龍、由人工圈養的團團和圓圓,從小就玩在一起,是感情融洽的青梅竹馬。打從一歲多獲選為大陸贈送台灣的大貓熊後,便在各方的關愛中快樂成長,成為萬眾矚目的大明星。二○○八年五月十二日芮氏八級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雖然重創了牠們的家園,但牠們卻毫髮無傷的躲過生死劫難,是一對既幸運又吉祥的大貓熊。憨憨胖胖的大貓熊,每一隻的顏色,基本上都是黑與白,而且黑白分布相當,長相差不多。因此,誰是團團?誰是圓圓?一般人難以分辨。其實認識團團、圓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牠們的黑眼圈。小胖妞圓圓的黑眼圈很大,而且呈長方形;相較於圓圓,團團的黑眼圈就小了些。 團團與圓圓是恩愛的「姐弟戀」,無論何時何地,團團就像跟屁蟲一樣緊跟著圓圓,尤其在震災中失散幾天後,更像護花使者般守在圓圓左右,從四川臥龍、四川雅安的碧峰峽基地,再到台北的木柵動物園,總是形影不離的……本書是由兩岸「貓熊之父」:洪文棟與張和民聯手催生而成,搜羅了團團圓圓從出生到即將抵台近200張精采珍貴的豐富照片,更有許多團團圓圓不為人知的小故事,不只讓你近距離了解貓熊的生活習性,更教你如何辨識團團圓圓,讓所有的讀者可以透過影像,參與團團圓圓每一階段的人生大事,更了解、更親近這一對即將來訪台灣的可愛大寶貝! ★台北市動物園之友協會策劃 到動物園看團團圓圓的最佳導覽書!★收錄團團圓圓近200張精采圖片,搶先一睹0-4歲的可愛模樣★書內特別加附精美拉頁海報、團團圓圓紀念章扉頁、DIY可愛書籤
守護大貓熊
1、書鉅細靡遺地展現了野生大貓熊與四川臥龍保護區內貓熊之生活型態及習性,堪稱現今介紹貓熊的籍中之一塊瑰寶。2、呈現全世界珍貴的照片,由中國大陸專業攝影師近身拍攝,尤其野生大貓熊的稀世照片更屬難能可貴,具有研究性、珍藏性。3、大貓熊之全方位介紹及解析。本書特色:1、中國大路四川臥龍大貓熊保護區專業人士撰寫的大貓熊成長生活紀錄,具有權威性、專業性。2、全書呈現全世界珍貴的圖片,由中國大陸專業攝影師近身拍攝,尤其野生大貓熊的稀世圖片更是難能可貴,具有研究性、珍藏性。3、在坊間大貓熊書籍內,此書最具有特色之處在於呈現野生大貓熊的生活面,有別於一般飼養的大貓熊。4、此書為國家級的單位以高品質、高要求的水準出版,每銷售一本都要捐出部分版稅給臥龍大貓熊保護區。
台灣哺乳動物
長久以來,台灣哺乳動物面臨了遠較其他動物更為嚴苛的生存考驗,一個個物種在我們渾然不覺的情況下消失了,大家大多非常安於現狀,反而會懷疑:台灣真的有哺乳動物嗎?不是只有非洲,澳洲才有野生動物嗎?我們不禁為台灣的哺乳動物叫屈,也為那些消失的生命悲傷。「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我們也期待為這塊土地上的生命留下精采的紀錄,於是兩年餘來,兩位作者不斷地與少得可憐的資料奮鬥,在蛛絲馬跡中尋覓哺乳動物的原始生活面貌,而且還要持續不斷地與得來不易的珍貴動物屍首奮戰,以獲取最寶貴而且正確的第一手資料。本書介紹台灣目前已分類的78種陸生哺乳動物,完整蒐羅各種動物的腳印、頭骨等珍貴資料,並繪製生態圖,以還原哺乳動物的生活真貌,是台灣首見最完整的哺乳動物圖鑑。
後山鯨書
每一隻鯨豚都是海這個夢的一部分…… 當世人急於解讀鯨豚的神祕行動語言時,廖鴻基卻以詩化溫暖的文字,如此猜測著: 鯨豚不顧一切從海神窩底朝天神射去,是初生才有勁道,足以驚動海天父母;而他們的恩愛,是沒了呼吸,也願是相隨的影子;鯨隊的遊行隊伍,使海神可以夢遊,世界得以運轉;花紋海豚身上的神祕紋路,是眾神向世人傳達訊息的密碼;而沉潛前的跳躍,常伴隨「去吧,去祝麗的淺水灘奔波跳躍吧;當你懂得深潛,再回來我的身邊。」如此旋律;而鯨豚每趟來去,如花開、花謝,根本不需要理由。 如同「海王子」般,廖鴻基以神(海)、人(老船長與我)、使者(鯨豚)三者的對話,演繹一段段海上故事,自然的對話,正是生滅之道,讓我們一起學習尊敬、愛護天地派來的使者──鯨豚,乃至萬物。 本書特色: .聯合文學二月份重點文學推薦書。.本書全彩印刷,附有多張海豚精采攝影,是喜愛海洋、鯨豚迷必定收藏的經典。.本書將製作6款鯨豚明信片,供通路書店櫃檯索取.網路書店讀者購買有限量明信片組。.將在年後於誠品信義店舉辦新書講座暨影音展。
頑皮的動物寶寶(書盒不分售)
《頑皮的動物寶寶》是以幼小動物的各種行為為出發點,將母親與動物寶寶之間偉大的愛,展露無疑的一本圖文並茂書籍。動物寶寶的母親會教牠們求生的好本領,動物寶寶有很多的潛能是人類做不到的,從牠們的行為上,引發了人類不少的發明。這本書擁有幾百種動物日常生活的精彩圖片,這些圖片不但呈現出牠們的行為,也秀出牠們生活中詩情畫意的時刻,並栩栩如生的將動物童年時代的冒險情況重現。你可以透過動物的眼睛,發現大自然帶給我們星球居民的複雜性、需求和全然的魅力。
Birdwatcher`s Guide《To The Taipei Regio
為落實鳥類生態保育及鼓勵民眾走出戶外,本書針對大台北地區賞鳥人士經常造訪的十七條續鳥步道路線,邀請資深專業續鳥人士何華仁、林金雄、廖東坤共同撰稿及攝影,並配置賞鳥路線導覽圖,帶領大家一起進入神秘的鳥世界。
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
台灣的海,變幻如夢,而我經常跟隨著它在大自然的腳步中前進。我恍然失神,海翁大魚,鮮活跳躍,海水,是那麼的藍,這樣的美,超越了平常。於是,我載浮載沈,成為一個追海的男人,而海,是無止盡的……… & 從來沒有一個台灣作家像本文作者那麼愛海,也從來沒有一個職業討海人,能寫出如此令人讚賞的書了。這個把作家、討海人、鯨豚專家都攬在身上的作者,就是近來備受推崇的「海洋遊俠」廖鴻基。 & 廖鴻基,1957年生,花蓮人。34歲開始出海捕魚,成為討海人。39歲組成「台灣尋鯨小組」,在台灣沿海從事鯨類基礎生態觀察,以 捕魚生活經驗及鯨類生態觀察寫成《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等書。 & 41歲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持續關懷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 & 持續出版《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兩本短篇小說集。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吳濁流文獎小說正獎、台北市文學獎文學年金等。
小鷿鷈日記
自然生態的奧妙 一對深居水塘的小鷿鷈,從牠們的交配期、生蛋期,到孵蛋失敗與成功,以及育雛呵護備至,作者守候著這一連串的生命驚奇,用鏡頭完整記錄小鷿鷈的繁殖與育雛過程,為這一段美麗的生命情事做了詳盡的觀察與記錄;並藉由一連串的攝影作品,展示了小鷿鷈對待生命的慎重,體現出自然生態的奧妙。 作者簡介 曾義和 1950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國中生物老師。 長期投注時間與財力,結合攝影與文字,為單一鳥種的生態過程作連貫的觀察記錄。九七年十月之前,觀察小鷿鷈,常因小鷿鷈的敏感警覺,而毫無成果。九七年十月,利用一只高約一公尺左右的廢棄木箱,立於水塘堤岸上,將人與鏡頭藏身其中,才不復苦心人,拍攝記錄了小鷿鷈的生態與生活史。 著有《大平頂許厝港的鳥類》、桃園縣自然生態資源叢書(1)《沿海鳥類生態觀察手冊──飛禽之美》。生態攝影作品:1995年桃園縣全國文藝季「陂塘采風」之生態單元、1996年桃園縣全國文藝季「角板山風情話」之生態單元、1997年於桃園縣立文化中心舉辦生態攝影個展:「桃園海邊野鳥之美」。
黑面舞者
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一名乃譯自英名Black-faced Spoonbill,此名稱乃是根據其黑色面部、近乎湯匙或琵琶形的嘴和類似鷺科鳥類體型而來。 黑面琵鷺在型態分類上屬於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的中型水鳥。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有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六種琵鷺中只有黑面琵鷺和白琵鷺在東亞和台灣野外有發現的記錄。黑面琵鷺和白琵鷺兩者在外型上的差異以黑面琵鷺體型稍小,此外黑面琵鷺黑色裸出的眼先和顏色較深的喙最為明顯。 黑面琵鷺外形體長約74~82公分,腳長、黑色、脛以下裸出。額、喉、臉和眼先皮膚黑色,和嘴基黑色相連。嘴長且平直,末端擴大成匙狀,成鳥時期顏色黑色,亞成鳥下嘴稍呈肉紅色,隨年齡增長漸黑。但十歲以上喙因黑色皮膜脫弱或鈣化,而出現黃斑,且上喙多橫紋刻凸。 作者簡介 王徵吉 一九四六年出生於台南市。一九七0年開始學習攝影,創立攝影俱樂部,曾任中華日報攝影記者,現全心投注野鳥攝影。 一九八0年代初期到日本拍攝雪景,因緣巧合之下,感動於丹頂鶴曼妙之美,投注拍攝熱情。一九九三年因任新聞記者之便,頻繁接觸黑面琵鷺,因著黑面琵鷺出現在「本鄉本土,又離家近」,於是將對丹頂鶴的感動與熱情轉移至黑面琵鷺,從此至今,無可自拔。
小燕鷗殉情記
小燕鷗殉情記 小燕鷗殉情記的內容由林英典先生以數個寒暑,在西部濱海地區礫石荒地上,用相機觀察小燕鷗繁殖過程。在陪伴小燕鷗的日子裡,或頂著烈陽、或藏身悶熱欲昏的偽倀中,觀察小燕鷗夫婦努力捍衛家園、孵育幼鳥的過程,及臨死前鶼鰈情深依依不捨的情景。動物的靈性令他深深感動,小燕鷗殉情記就是在這種情懷下誕生了。 小燕鷗是台灣夏季海濱最常見的夏候鳥,牠們經常在地球上有著最長日照的地區活動,追逐夏日的舞者是牠們的另一個名字。每年當黃道面逐漸北移,牠們也由赤道及南半球地區啟程來到較高緯度地區繁殖,年年往返數千公里,其毅力與飛行能力驚人。四月中旬,小燕鷗開始出現在台灣有著開闊沙地或石礫也的沿海地帶,並在滾燙的礫石地上尋找生蛋的場所。小鷗夫婦擇定了簡陋的小窩、雌鳥開始下蛋,雄鳥負責抓魚補充營養,開始歷時三個月的艱辛繁殖過程。過程中小燕鷗不單要時時警覺野狗、野貓、野鼠、蛇類的覬覦,要忍受偷鳥蛋的人類,更要承受因土 小燕鷗的故事或許能博得您對這種鳥類的關心仿於一時,但我們更希望藉由台灣生態館的各個主題,能讓您接觸台灣自然生態環境所面臨各種危機的窘迫性,進而全心關懷我們的環境。 作者簡介 林英典 1954年生,台灣嘉義人。1988年偶然的機會接觸野鳥攝影,從此一心投入鳥類攝影領域,優秀的鳥類攝影作品不斷出現各種媒體及報章雜誌。眾多的獎項與榮銜肯定使林先生對野鳥攝影更為執著。1990年起在彰濱地區拍攝小燕鷗的繁殖過程,使得小燕鷗生存的辛酸血淚得以經由他的鏡頭呈現給社會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