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人類學家之重返多瓦悠蘭
當作者奈吉爾.巴利進入北喀麥隆叢林,讀者便跟著這位歐漢南(Redmond O\'Hanlon,《泰晤士報》自然史編輯,知名探險文學作家)譽為「最具可讀性的人類學家」深入一趟最有趣、最具啟發性的旅程。作者碰到走私啤酒的警察局長,也遇見熱心的德國人企圖播放避孕影片給愛做正經、生育力低落的多瓦悠部族看……,這些際遇都好笑極了。但本書不只如此。作者融合專業知識與慈悲心,以幽默辛辣兼具的筆法清楚勾勒非洲傳統遇上現代世界的種種。
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修訂版
本書輯錄三十年來散見於香港學院和學院邊緣刊物的中文文章。這些文章對認識香港普及文化甚為重要。有必要指出的是,我們在此無意建立“學術界與非學術界”或“英文與中文”等二元對立的關係。因為到了九十年代,本地學者或出版中文文化研究著述,或把國際學術期刊中發表過的英文論文譯成中文,二元或的劃分已變得模糊。我們認為,本地討論普及文化的文章即使不是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但它們提出的問題及其分析,不乏洞察力,甚至反過來給學術研究帶來靈感。可以說,本書的文章與學術論文之間存在亙相補充、而不是亙相排斥的關係。
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
本书以“香港宗教的分布与现况”、“中国宗教”、“基督宗教”、“回教”、“新兴宗教”五个部份呈现香港宗教信仰的面貌。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 觀看我們的症狀演出,穿梭於層層覆藝的文字或是視覺符號之間,作者經歷了各種不同的情境與感受,迷戀、騷動、挫折、嫌惡、憤怒、摧毀、恐懼、哀傷、憂鬱、無語。 作者發現,這些牽動其實都與作者自身的個人歷史與時代脈絡息息相關。因此,透過閱讀與書寫,作者企圖完成的工作是要了解自己以及所面對的歷史。在研究與書寫的過程中,作者重新回到了歷史與記憶,整理自幼到成長的體驗,作者所看到與聽到的蛛絲馬跡,以及今日持續面對的問題。 作者簡介 劉紀蕙 一九五六年生於台北市萬華區糖廠廢棄的鐵道旁,成長於日本式的老房子與巷弄間,該址早已不在。祖籍據說是上海市,其實不詳。一九八四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一九九四年創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致力於推動整合性人文研究。曾任輔仁大學英文系主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現為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文學、現代主義文學與藝術、精神分析與文化研究、電影研究與跨藝術研究。 著有《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三民.一九九四),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學與符號疆界》(立緒,一九九九),《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麥田,二000),《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麥田,二000)等論文集。
後 PC 時代:21 世紀的科技生活盛宴
後PC時代 PC時代,電腦難學難用,多數人自稱「電腦白癡」,價格居高不下,INTEL、微軟主宰PC規格,電腦升級成了使用者最煩惱的事。 後PC時代,電腦設備隨身攜帶,隨手可用,人人都會上網,每天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網際網路世界,通訊無遠弗屆,高科技家電產品便宜易用,新電玩、新音樂、新電影、上網立即享用。 2003年之前,我們就可以進入這樣美麗的新世界,微軟、INTEL嚴陣以待,台灣廠家磨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電腦、大哥大、電話與家電的國度即將被網路統一,消費者、股票族這回真的可以先等一等,看玩這本書再做打算。 無論如何,個人電腦工業已不再晴空萬里了,面對越來越低的低價電腦趨勢,現在每一抬頭都會看到幾朵烏雲掛天空,不過雲隙間也總仍會有陽光,這或許就是後PC時代的天空了,電腦無所不在的意義其一是越來越便宜,以不同面貌存在在生活中每個角落,其二是無線通訊的興起與普遍化,讓各種小電腦可以網網相連,真正體現智慧型網路世界。 作者簡介 王仕琦、田媛、周芳苑、周瑞貞、張秋蓉、郭晉彰、郭秋鈴、陳泳丞、郭淑芬、羅弘旭。 策劃。許浩斌,曾任工商時報科技組主任,現任中時報系財經新聞中心副主任。
現代公共關係法
公共關係 公共關係其實是企業管理範疇的一部分,藉此一相互交流的推動,一方面可以了解社會大眾對企業的希望;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企業擬訂出確實符合社會大眾利益的政策及計畫,從而妥善執行,藉以贏取社會大眾的支持,並進行徹底改善企業的人際關係。 本書嘗試從法律人的公關思維出發,期望透過公共關係與法律的結合,讓更多人明白如何經由法律去爭取自己的權益,並期盼透過本書能提升大眾的公關觀念,對未來的公關業有一番的體悟。 作者簡介 劉俊麟 經歷/信緯國際法律事務所總監 信緯公企顧問有限公司籌備處處長 啟升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B.V.I. SUN-OVERSEAS COMMERCIAL INC.首席顧問
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
文化生活 對於文化的系統性研究,雖可追溯到十八世紀浪漫主義時期,以及十九世紀早期。但到了一九三○年代,芩會學家所羅金才開始提出一種正式衡量文化與文化變遷的嘗拭。到了今天文化研究成了顯學。文化之做為學術研究,包含了藝術、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甚至科技等等。 文化是一種複雜的整體,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律法、習俗,以及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所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 本書是文建會與中國哲學會共同主辦的「生活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中發表的論文,是哲學研究者對於國人生活文化關切投注的心得,內容包括了知識、藝術、道德、倫理、宗教、等面向,並擴及公民、社區與公共空間的思考,乃至延伸到環境與自然生態保護的關懷,以提供現代人提昇生活文化的理論與實踐之指標與參考,重建生活意義,創造文化生機。 作者簡介 沈清松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講座教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客座教授,荷蘭國際亞洲研究院漢學講座。目前擔任中國哲學會理事長、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
文化與研究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是現今全球最熱門的學科,但文化研究到底是什麼?從何而生?為何存在? 這是一門自稱非學科的學科,一條批評的道路,讓我們得以碰觸身分和種族、文學和帝國主義、佃農和資本家、「高尚」和「低俗」文化種種課題。 本書提供了清晰而明確的導覽,帶領讀者穿越這個複雜科目的地雷區。 本書為讀者勾勒出其完整概要的發展歷史,同時檢視主要擁護者的理念,並呈現出文化研究應用到全世界各地的特色。本書針對這個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及其基本觀念,提供具深度的導讀。 作者介紹 文字作者 Ziauddin Sardar 他在倫敦城市大學完成學業,主修物理和資訊學。曾擔任研究員、科學雜誌編輯,後來成為自由作家,廣播人,和文化批評者。 漫畫作者 Borun Van Loon 遊走於藝術、哲學、和經濟決定論等截然不同的領域,其遊刃有餘,足引以為鑑。 譯者介紹 陳貽寶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現任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教。
安定日本社會的力量-社區組織町內會
「町內會」是日本社會的基層組織,亦是日本國民自律與團隊意識的養成所,憑藉此一意識,建立了日本社會的秩序,締造了日本現代化成功的奇蹟。我國也應該發展類似的社區住民組織,建立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舉世震驚的日本關西大地震中,日本人依然遵守秩序,沒有搶奪的事件發生,領取救濟品時不會爭先恐後,領取用水,各人只取應有的分,也不會多取。這種有秩序的表現,「町內會」組織似乎居間運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日本社會因有「町內會」這種自發性的住民組織在維繫著基層的秩序,而基層秩序正是社會的基礎,基礎一旦穩固,整個社會豈有不安定之理。日本的「町內會」是維繫社會安定不可或缺的組織,而同為基層組織的台灣的村里民大會究竟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文化工業
文化工業 文化是歷史的投影,「大眾文化」即是二十世紀的時代產物。隨著科技的進步,市場經濟成為一種潮流席捲全世界,商品成為一種普照的光投射到各國角落,商業化和都市化成為這個時代的表徵。 在這種背景下,古典的、高雅的文化傳統受到猛烈衝擊,而以文化工業生產為特徵、以市民大眾為消費對象、以現代傳播媒介為手段的「大眾文化」占領了整個世界。對待當前的「大眾文化」,採取憤世嫉俗的激進主義態度或放任自流的消極主義態度都不對,而後者似乎是更危險的傾向。 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的文化工業理論能有效地防止和醫治這種危險的傾向,這是介紹和探討這一理論的實際意義所在。 作者簡介 陳學明 上海市崇明縣人,一九四七年三月生。一九七三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現為該校哲學系教授。發表論文一五○餘篇,出版譯著十五部。 著作/《班傑明》 《新左派》 《性革命》 《文化工業》 《西方馬克思主義論》 《現代資本主義的命運》 《二十世紀的思想庫──馬庫色的六本書》 《佛洛依德的馬克思主義》 《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流派》 《哈伯瑪斯的「晚期資本主義」論述評》
慾望新地圖
慾望新地圖 從「女性戀物」到「T/婆美學」,從「殖民學舌」到「同志假仙」,《慾望新地圖》結合了女性主義、性別研究與同志理論,在性/別和性慾取向的交疊微光處,詮釋「認同」與「慾望」之間的曖味糾葛,想像偏離父權異性戀正軌的各種「斜」魔「歪」道。 《慾望新地圖》談的是認同與慾望間的曖味想像,偏離父權異性戀正軌的各種「斜」魔「歪」道。共收錄了一九九五至九六年間撰寫的中文論文六篇。在寫作風格上,較以往來得輕鬆自在,多了些調侃與調情的游走空間;而在寫作的題材上,也有了初步「在地化」的努力。在理論架構上,仍是以女性主義與性別研究為基礎,加上活力生猛的同志理論,企圖在性/別與性慾取向的輻轃處,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激盪出文本閱讀的精細與運動實踐的熱情。 作者簡介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益現任台大外文系教授。著有《後現代/女人》、《性別越界》、《自戀女人》及《慾望新地圖》等。
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
對於中國思想學術來說,「現代現象」是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現代化過程不僅是傳統與現代之事,也是中西方文化的衝突。在本書中,古今、中西二元景觀遭到進一步的挑戰。本書作者既挑明現代性問題在中西思想和社會中的歷史性差異,但更關心如何把握對中西方思想來說其實已命運與共的現代性問題本身。 書中所論雖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涉及現代性的所有主流論述,卻切實地審理了的中國的現代性問題:關於「個體這說與主義話語」、「審美主義與此岸感」、「怨恨與文化大革命」、「宗教與民主社會的自由建構」等重大課題。現代中國的歷史經驗更直接介入作者的現代性社會理論的建構。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究竟是什麼?這個像謎一樣令人極其困擾的觀念,被用來定義二十世紀末期的文化狀況。 後現代主義宣稱:「現代性」-從「啟蒙運動」成長,歷經「工業革命」到馬克思主義-已經崩潰。我們現今活在一種無止盡的「當代」文化中,這是一個實質中的「超現實」世界。 本書追溯了後現代的三門系譜:藝術、理論與歷史,並對傅柯、李維史陀、巴特、德希達、拉康與李歐塔等後現代代表人物進一步發展的結構主義、符號學與解構主義的本質,加以解釋說明。 作者介紹 文字作者 Richard Appignanesi 倫敦國王學院常任研究員 漫畫作者 Chris Garratt 著名漫畫創作人。 譯者介紹 黃訓慶 台灣大學哲學系,現任職出版社,負責學術書籍的編輯工作。
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研究
本書研究了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的七種模式:蘇南模式,珠江模式、溫州模式、寶 雞模式、常德模式、耿車模式,以及關於農業勞動轉移、鄉鎮工業與城市工業、小城鎮建設、城鄉文化等問題。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做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課題成果。
理解俄國:俄國文化的聖愚
俄國紅場上,聖瓦西里教堂的幾個色調彩艷的拱頂世界馳名,而教堂同名人瓦西里則鮮為人知。這座最負盛名教堂的守護聖人,除了在俄國,在哪也沒有被尊為聖徒;而他在俄國被尊為聖者的來龍去脈,至今也沒有多少人知道。 儘管瓦西里在外國少為人知,但在俄國民眾記憶之中卻佔有重要地位,他是俄國民間傳說中的熟悉人物,他的教堂備受推崇,證明世世代代的俄國人對他所象徵的態度和價值觀、深為眷戀。 瓦西里屬於俄國人所謂的「為了基督的愚癡」,或「狂信苦行的聖者」。 本書作者有這樣的結論:聖愚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把基督教合法性強加給薩滿教行的做法,而且這是俄國雙重信仰的最完整、最重要的表現。聖愚的獨特性不僅源於斯拉夫人異教,而且也源於烏拉爾一阿爾泰薩滿教的獨特狀貌。
反文化:亂世的希望與危險
反文化 如何在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人種、不同民族以及兩種性別、多種年齡層之間增強正當性?如何贏得和平,取消有組織地、和官方地作為解決爭端之手段的暴力? 以及如何保護環境,扼制人口膨脹、資源濫用和各種污染?本書作者英格企圖以反文化的研究,引導大家用富於創造性而非充滿偏見的方法來看待這些議題。
心靈.自我與社會(平)
思想世界的入口 米德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有關心靈、自我及符號互動的社會理論,對社會學及心理學的發展尤其貢獻。本書以一種富啟發性的,深刻的和談話式的語調,傳達出米德的原創理念,是他最知名、影響最廣的作品,也是瞭解米德思想世界的入口。
九十年代中國鄉鎮企業調查
社會與思想叢書之一 & 本書為舉世矚目的中國鄉鎮企業發展的最新調查資料,書中收集的十個中國鄉鎮企業研究個案,為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與新加坡東亞經濟研究所合作的一項大型學術研究成果。造些資料為如何理解中國鄉鎮企業等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中國區域發展差異調查
這部重要的學術調查文集,是從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及其前身,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在一九七九至八九年間對當代中國農村的研究成果中選編而成的。研究區域包括安徽、廣西、山東、江蘇、江西、 山西、黑龍江、甘肅、寧夏,內容主要集中在區域之間的差異、農村商品生產、區域與宏觀經濟發展、農業責任制等。
咫尺天涯:李維史陀對話錄
咫尺天涯 被譽為「結構主義之父」的李維史陀在藝術方面深具天賦及淵源,孩童時代對地質學產生濃厚興趣,青少年時期又對心理分析學說及馬克思主義有所愛好,而後熱衷於政治活動,到今日在學界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迢迢行來,其間的心路歷程,和研究過程的各種因緣際會,及其所採取的研究成果深受當代學界矚目,本書作者葉希邦以訪談的方式,為讀者介紹李維史陀多彩而引人的學術歷程。
結構主義之父李維史陀
李維史陀 二十世紀的哲學因存在主義的式微而沒落;二十世紀六○年代後的思想也因而趨向沈寂,形成思想界的一度真空。 這似乎是一個沒有哲學與思想的時代;不過,繼「存在主義」之後,「結構主義」卻已放出萬丈光芒,照耀著新世界的哲學思想界,如一股烈焰般燃燒著西方知識分子,引導著新的文學、新的思潮。而這股新浪潮的源頭,正是出自享有「結構主義之父」之譽的李維史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