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
本書各章內容皆以「台灣基金會調查2002」的資料為根據所撰寫,該調查是台灣第一次的基金會普查,本書乃為台灣第一本完整的基金會實證分析報告。 全書分三篇、第一篇綜述台灣基金會的現狀和勾勒其未來趨勢,第二篇以四章篇幅,分別論述台灣基金會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包括董事會決策功能之良窳,組織架構、人力資源和業務方案的特色,法制規範的實踐和興革方向,以及財務管理的真相和責信必要性。第三篇共五章,分別解讀五類日益重要的基金會,即企業基金會、政府捐資基金會、教育基金會、文化藝術基金會和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除剖析這五類型基金會的各種特色之外,更提出對各類基金會未來發展的期許和建議。 對台灣「基金會現象」有興趣或好奇的讀者,一定可以從本書找到一些解惑的線索。
我們的島
發現我們的島嶼,重啟島與島之間的生命聯繫,塑造真正屬於我們的海洋文化。 近年來,海洋立國、海洋國家是台灣最流行的口號之一,海洋文化更是公私部門團體,急於重塑的論述內涵。人們似乎忽然覺醒一般,想再重回海洋,試圖追尋失落的夢想。但是,如果忽略了台灣四面海域的環境變遷,以及海域主權的認知,海洋國家就像失缺了骨架與靈魂的空殼軀體。 於是,懷抱著對海洋的眷念與親身體驗海洋文化的想望,本書作者花費數年的時間,穿梭在台灣大小離島之間,用影像與文字捕捉、記錄這些島嶼生息的脈動,希望透過專業的鏡頭與文字的真摯詮釋,重啟島與島之間原有的生命連繫。於是,從大家所熟知的澎湖、金門、馬祖,到陌生的烏坵、東沙、南沙,都透過畫面與文字的呈現,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也帶領我們走出島嶼,親炙海洋?我們所構築的版圖。
龍應台與台灣的文化迷思
2003年6月13日,龍應台發表〈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一文,7月在各地媒體同步刊登〈五十年來家國-我看台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激起了華文世界激烈的文化論辯。龍應台文章內容輻射的國際化/本土化、中國文化/台灣文化諸問題,無意間點燃了台灣社會積鬱已久、遍地可見的爭執火線。饒有興味的命題是:龍應台文章包藏的能量為何如此巨大?為什麼它既能激動人心又令反對者深惡痛絕? 接續大眾媒體與網路論壇「挑戰龍應台」系列文章之後,紫藤廬舉辦「龍應台與台灣的文化迷思」系列座談的自我期許,願望發自不同社會位置、抱持不同文化觀點的議論,在紫藤廬一貫秉持的開放對話空間裡,進行台灣文化圖景的辨證與重組。本書為此一系列座談會的紀實。文化是運動中的生命體,而非僅是觀念意義的容器;文化是精神堅持的披荊斬棘,而非僅是裝飾生活的嘉年華,瞥見紫藤廬安然閑適神采奕奕,思索台灣文化也應作如是觀,期望台灣文化畢竟寬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