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2_114 國中小參考書現貨
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

梁芳瑜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5/09/15 出版

‧為什麼,臺灣的教師充滿了無力與掙扎?關心孩子,便不能忽視教師的處境;支持教師,也就是守護孩子的未來。 ‧「東森新聞」專訪、《聯合報》專題報導 ‧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而能點出問題,只有真的在第一線奮鬥過的老師。梁芳瑜從她十二年的教職生涯,以最寫實的視角,帶你看見老師面對的真實現況。 ★內容簡介: 為什麼,臺灣的教師充滿了無力與掙扎? 關心孩子,便不能忽視教師的處境;支持教師,也就是守護孩子的未來。 ‧近8成教師因社群輿論焦慮,近4成考慮離職。──2025《翻轉教育》「親師教育困境調查」 ‧特別收錄【後記】被告之後,怎麼了?/林暘斌老師(本書作者梁芳瑜的先生) 「東森新聞」專訪、《聯合報》專題報導 留下來的教師,有方法;想離開的教師,有方向。 她從小立志當老師, 且以榜首成績通過臺北市教師甄試, 教學更是極受學生、家長及學校的信任與肯定, 為什麼,12年後卻選擇離開? 而且是毫無退路的裸辭…… 如果,孩子是臺灣的未來, 我們是否應該先救救每一位在教育現場心力交瘁、遍體鱗傷的教師? 家長怒吼:「老師,你怎麼要求孩子下課補作業?剝奪休息時間!」 學生挑釁:「沒差啦,你記警告啊!反正我一樣能畢業!」 社會質疑:「當老師很好了啦,沒什麼好抱怨的。不爽,就不要做!」 校園裡的濫訴鋪天蓋地;沒有經歷任何一次投訴,是不是都只能算幸運? 作業出太少、進度教太快、穿著太前衛、不選孩子當班長、沒有即時回電……這些未達「不適任教師」的程度,僅是不符合家長個人期待,在當前制度與風氣下,卻都有可能被投訴。 梁芳瑜曾經陪伴同為國中老師的先生,面對家長的提告,雖然最後證明先生的清白,但身心所受的創傷,豈能得到補償? 致臺灣每一個認真的教師:「我們都已經夠努力了……」 教師過勞、師道不尊、薪資脫節,這三大困境,成為梁芳瑜離開教職的主因。 面對教職困境,最認真的教師總不免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少、自己還不夠好?是不是要再更拚命、更努力? 梁芳瑜想拍拍這些教師們的肩,輕輕柔柔地對他們說:「每一個認真的教師,我們都已經夠努力了……」 這本書渴盼臺灣的教師們被看見、被理解,更願陪伴無數仍在教學崗位上默默付出的教師──能應對新時代的師生課題,也能好好照顧自己。 ‧給留下來的教師:「自我照顧」的練習 一、設定下班時間,守住生活的界線 二、聚焦重要任務,適度地表達拒絕 三、練習「課題分離」,安頓內在的身心 四、接觸不同領域,拓展多元的身分 ‧給想離開的教師:「探索自我」的行動 一、記錄真實感受,釐清離開的動機 二、盤點個人專業,發揮優勢潛能 三、廣泛閱讀學習,逐步實踐及累積 四、做好財務規劃,建立經濟底氣 無論哪一種選擇,都祝福教師們,更加靠近自己渴望成為的人。 祝福,每一位仍在現場的教師,自我照顧,保持初衷。 祝福,每一位選擇離開的教師,探索自我,海闊天空。 ★本書特色: ◎羊咩老師(高中國文老師)、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歐陽立中(前教師、作家、主持人)撰推薦序。 ◎大坦誠(圖文作家);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黃湘仙(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厭世國文老師(高中教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翻轉地理教室 齊聲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芳瑜老師含淚血諍,擲地有聲,一時多家媒體爭相採訪。但芳瑜老師僅接受專訪後便翩然離去,未求取進一步的流量關注。 然後在一年後,她將心路歷程,以及轉換跑道的具體計畫,寫成了一本書,以告來者。 你都離去了,還有什麼可寫的?我本有些困惑,卻在讀此書稿時,數度哽咽難言。 太像了,我在芳瑜老師的文字中,看到這十幾年來每一步的自己:會當老師的人,常有些相似特質:從求學時代就是戰戰兢兢、一板一眼的好學生,孜孜矻矻地讀書、研習,若是真心有志於此,還帶有一些理想主義的天真。 然後,學校這個穩定環境,很容易讓我們看不見「學校」、「講台」以外的世界。也很難想像,自己的生命裡,除了考卷和粉筆外,我們還能開創什麼樣的可能性。 可是芳瑜老師,她用長久與學生相處的經驗驗證:教育不僅只是改變學生,更關鍵的是「改變自己。」 ──摘自羊咩老師〈身心皆蕪胡不歸?前線教師的諍言書〉推薦序 ◎許多老師在校園裡選擇沉默。因為沉默能換來安穩,因為沉默能減少麻煩。日子一天天過,教師們或許心裡明白現場的荒謬與壓力,但依然隨波逐流,把「不快樂」當成日常生活一部分。但芳瑜卻不同,她願意提筆,把不快樂寫出來,把痛苦敘明,把那些難以言說的真相,化成一篇篇直面現場的紀錄。 在她的文字裡,我們可以看見教師過勞,看見師道不尊,看見制度冷漠,看見專業被輕忽的嘆息。這不是虛構的抱怨,而是一位十二年心血傾注的教師所做的血淚見證。她把那些日復一日的辛苦與無奈攤開,沒有粉飾,沒有自憐。那是一種比沉默更強大的勇敢。 更重要的是,她不只「看見」,她還「說出」。說出意味著冒險,意味著承擔輿論與誤解的風險。但她卻偏偏選擇如此,因為她心裡有一份對教育的責任。這份責任讓她不願假裝沒事,她以書寫抵抗,以誠實對抗虛偽。──摘自張輝誠〈從教室走向生命大舞台〉推薦序 ◎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而能點出問題,只有真的在第一線奮鬥過的老師。芳瑜從她十二年的教職生涯,以最寫實的視角,帶你看見老師面對的真實現況。…… 老師也是人,就算不求尊師重道,也只盼得到身而為人的尊重。而問題就在那,當一個一個問題串聯起來,再也不是高喊教育愛就能哄住老師了。還好有芳瑜,在告別教職之際,打開天窗說亮話,一字一句點破教師面對的困境。 她是俠女,為那些早已被折磨到身心俱疲的老師喊話、申冤;她是吹哨者,為瀕臨崩盤邊緣的教育體系敲響警鐘;她是冒險者,辭去教職,捲起袖子,從零開始,做給老師們看,人生不是只有教職這條路。──摘自歐陽立中〈你想過卸下枷鎖的自己,能飛多高嗎?〉推薦序 ◎「暘斌老師,你在被家長誣告之後,怎麼還能懷抱對教育的熱忱?」這是許多教育夥伴常問我的一句話。……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想我仍會做出幾乎相同的選擇。 學生犯錯,就該教育,秉公處理;他在家受了委屈,就該關心,協助連結資源。遇到不理性的家長,就盡力溝通、堅持立場,並尋求行政支援。事後回想,我並沒有遺漏太多,只是若能重來,我會更加強「課題分離」。 我願意堅守教育的專業與立場,是我的選擇;對方堅持找碴、打1999、提告,那是他的選擇。《與成功有約》提到「影響圈」與「關注圈」的概念:我只需對自己能掌握的範圍負責,若太執著於控制他人的行為、關注能力範圍外的事情,反倒會是痛苦的根源! 當年的我,遇到這些不公不義的事件時,有時覺得憤怒、有時覺得委屈、有時覺得血壓飆升、有時覺得灰心無言……一次次這樣下來,把自己的身體都搞壞了。如果能重來,我會多做深呼吸,告訴自己活在當下,不要那麼在意毀譽,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已經做得很好了!──摘自林暘斌老師(本書作者梁芳瑜的先生)〈被告之後,怎麼了?〉後記

79 特價30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家將大全(溯源總論卷)

呂江銘  著
石渠出版社 出版
2021/01/08 出版

★ 全方位解讀台灣家將文化!在台灣傳統民間信仰常見的廟會活動中,往往夾雜著五彩繽紛的各種藝陣,而寺廟的信徒們更藉由廟宇舉辦廟會時虔獻藝陣做為酬謝神恩的具體表現方式,也因此廟埕廣場便成了藝陣團體的最佳表演舞台,所以許多傳統藝陣也被視為民俗廟會的流動劇場,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侍衛神祇信仰中勇猛剛毅的家將團。作者經多年蒐集、觀察與研究家將,在本書中全面解析家將文化對於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性,以及各面向的原始意義與藝術美學。對於台灣家將的起源、名詞、種類、角色、信仰、臉譜、工藝、文創,均有深入淺出的詮釋與解析,是認識家將、了解家將、觀賞家將的最佳工具書。讓我們一起追尋兒時記憶的八將腳步,一窺八將團幕前與幕後少為人知的神秘面紗。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理論關鍵詞II

《台灣理論關鍵詞》續篇台灣不只是經驗的提供者,也能成為理論的生產者從在地複雜性出發,開創世界理論的新語言台灣理論,能否從經驗之島走向世界對話?從原住民歷史到漂流身分,從中介狀態到生態空間,《台灣理論關鍵詞II》繼續以關鍵詞為方法,從台灣自身的複雜經驗中,發掘出直面全球問題的理論資源。本書不只探索台灣如何思考自己,更推問:台灣如何成為理論生產的主體?在流動與交錯、未完成與生成之間,台灣提出自身的問題意識,創造出可以對話世界的新語言。《台灣理論關鍵詞II》是《台灣理論關鍵詞》的續篇,各詞條相當程度地援引了若干先前即已提出的關鍵詞,與之進行對話,並且多所開展。本冊的理論關鍵詞有三大特點,一是對原住民和定居殖民議題普遍的關注和深化。二是許多關鍵詞與跨、漂、流、渡有關,也有不少聚焦在中間狀態、中介關係,或是標舉未完成、不確定狀態或多重關聯的複雜性。三是觸及到空間、生態與土地,逐漸地從人當成主體與物當成客體的二元對立中開拓可能出路,企圖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模式,展現空間或是土地等物質條件的能動性和作用性。這些探討可以彰顯台灣殖民歷史、生態環境、社會組織、政治制度交互纏繞的獨特性,也可以讓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工具更為積極的去面對人類社會所發生的各種重大議題。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座總統圖書館的誕生

夏珍  著
天下文化 出版
2025/04/27 出版

★台灣第一座總統圖書館,從無到有的真實紀錄★★一本書,看見圖書館,也看見一個時代的誕生★十六年籌建,數百人接力,一段堅持不懈的文化工程歷史的記憶、建築的溫度、文化的靈魂,全在此書中重現從一紙規劃到一座文化地標的生成,這不僅是一棟建築的故事,更是台灣歷史、政治、記憶與認同交織的縮影。歷時十六年,橫跨三位台北市長、兩位總統、無數工程師、建築師、策展人與志工的接力合作,《一座總統圖書館的誕生》全面記錄蔣經國總統圖書館從無到有的歷程。這座園區不只是紀念過去一位領導者的政績與功過,更重新開啟一場社會對話:我們如何記得一位總統?我們又該如何保存、詮釋與傳承我們共同的歷史?本書融合歷史敘事與實地紀錄,作者夏珍透過對關鍵人物的深度訪談與實地考察,揭示這座圖書館背後的文化論述、政治角力與城市更新。蔣經國總統圖書館的籌建,不僅吸納國際經驗,融合本土歷史記憶與文化精神,打造具時代意義的公共空間,更引領讀者思考:一個國家如何透過空間與記憶建構其集體身分。在這個後真相與歷史碎片化的時代,《一座總統圖書館的誕生》提醒我們——建築可以改變城市,記憶可以重構歷史,圖書館可以是面對未來的起點。這是一本橫跨建築、政治、文化與歷史的敘事經典;這是一場歷經曲折的文化奮鬥;這是一部屬於台灣的現代史。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觀察錄

盧世祥  著
允晨文化 出版
2023/07/06 出版

對個人而言,世祥兄不只是資深的媒體工作者,更是稱職的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擺渡人。他的文章資料豐富卻取捨合宜,透過他的親切筆風,能讓一般人輕鬆跨過門檻,進入台灣歷史與文化的世界,認識真正的台灣樣貌。我們可以發現,台灣人本質上是優秀的民族,卻因為國民黨長期的洗腦教育,導致台灣人認同錯亂,對本土文化產生自卑,喪失自信,成為世祥兄口中「失憶、失語、失根、失和、失名的『五失』國家」。我們要建立正常國家社會,就應從確立台灣主體為中心的歷史教育著手,從思想及意識上自發產生台灣主體性。唯有到此時,我們才可以明確斷言「天然獨」的誕生,台灣國家正常化也才得以完成。——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長 吳樹民世祥兄這本《台灣觀察錄》讀了令人有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舒暢感,從台灣的媒體烏煙瘴氣中看到清新透明的前景,我由衷感謝世祥兄這位媒體老兵不死,給我們留下良心媒體人的見證,也深切期盼有更多讀者來看這本《台灣觀察錄》,讓我們共同努力來打造一個追求真理維護人性尊嚴的台灣社會,早日來完成台灣人共同的夢想——建立一個有尊嚴、自由、民主、主權獨立的新國家!——民報創辦人 陳永興 台灣觀察錄是一本只有盧世祥寫得出來的媒體書,他爬梳事件的紋理脈絡,不用「美圖秀秀」來悅人耳目,他批判也提醒是要讓台灣更好,成為讓人尊敬國家。這是一個半世紀媒體人真實的台灣觀察,也是他寫給台灣的情書,沒有開啟美肌模式。——寶島聯播網總經理 賴靜嫻 這本書所列入的,是近年所發表的評論文章,分人物、歷史、語言文化、社會觀察、政治經濟五類,大部分發表於《自由時報》,以〈星期專論〉為欄目者最多,間有少數〈澄社評論〉登載於「自由廣場」,寫作時間不一,大都保留刊登時的文字。其中,人物篇除了外國人士,所記的都是我曾親炙或熟識者;其餘各篇是個人觀察、讀書、思辨的心得報告,期盼社會各方的指教。從事評論工作,個人的文章好壞不敢說,但在寫作過程,多年來總努力維持若干基本習慣。首先,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或本質,儘可能閱讀原件或基本資料,以免錯誤引用或落入以訛傳訛、人云亦云的誤謬;畢竟,不是建立在事實真相之上的立論,縱令筆力萬鈞、言詞華麗,也非正論。其次,盡量把新聞寫作的DARK(Don’t Assume the Reader Knows.)原則同樣運用於評論,即假定讀者是第一次接觸這一件事,應有的簡單背景說明或解釋不能少;外國人除非名氣甚大,宜有其英文名字,已故者甚至加註紀年。另外,要把手邊的資訊全部讀完才動筆,自己因此一直是慢筆,也未必出「細活」,但求盡其在我。——盧世祥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高思在雲 吾心思漢:朱雲漢紀念文集

時報文化 出版
2023/04/25 出版

當國家出現亂象,民心普遍感到不安, 知識份子就不能沈默,必須站出來。 從多元性思索台灣的定位與出路,才能在未來全球舞台走自己的路。──朱雲漢 全球化衝突、中美對峙下的全球經濟運作、社會發展、人文思潮,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下一個關鍵點會在哪?台灣如何占據關鍵位置? 朱雲漢院士堅信新世紀政治改革是最重要的課題:呵護憲政主義的成長、加速國會改革、推動政府再造、防堵黑金政治,重建政治主流價值,以自由主義匡正國族主義,並敦促政治人物的心靈改革。朱院士相信讓台灣重新開啟憲政主義發展的契機,必須堅持信守民主遊戲規則的道德信念。 朱院士主張「台灣要調整國際策略的心態,跳脫西方中心的思維,珍惜台灣經驗,屏除一元思考」,朱雲漢在他的著作《高思在雲》中曾作論斷:西方國家所熟知的世界,已一去不返了。近年來,朱雲漢受邀出席歐、美、澳、俄、東亞及中國國際學術會議,深知國際環境變幻的他,近身觀察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與意識型態境况,他知道全世界正經歷翻天覆地的秩序與結構重組,朱院士一直呼籲台灣應「不製造問題、不激化矛盾、不成為他人的負擔。」 不捨朱雲漢的離去,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將其多年來在基金會及其他媒體發表的文集,策劃、輯結成冊,以紀念其心其志。 &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數位浪潮:科技,衝擊制度文明

余紀忠文教 出版
2023/04/18 出版

大國競逐日益升溫,從各國際議題,看台灣問題! 科技發展下的全球化衝突、大國對峙間的全球新規 經濟運作、社會發展、人文思潮, 下一個引爆點會在哪?台灣如何占據關鍵位置? & 本書以科技發展為背景,由三個專題出發,從公平正義的角度,透過長鏡頭提出疑問,看台灣在世界動盪變化中,如何掌握趨勢,扮演關鍵角色,重塑公民價值,讓處在資本市場與文化保存拉扯間的年輕世代,有機會站上巨人肩膀,蛻變並掙脫束縛,站穩根基與方向。 & 書中透過產、官、學界不同領域專家的觀點探討,激盪出思想交流的火花,爬梳在數位時代,人文傳統逐漸失序裡,怎樣打破既有框架,找回科技巨浪沖擊下,社會、媒體、個人的價值,並建立在專業上的獨立思考,希望用行動參與社會進步與改造,反思當代現象,創造共榮共存的新文明,承擔這世代公民,共同肩負的重要課題。 & 前方道路未明,盼不同世代的你我,一同盡力通盤梳理方向,以實際行動為台灣未來出一份心力。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

魏明毅  著
春山出版 出版
2023/03/07 出版

每個人,都有與苦難交錯的瞬間 我們如何意識到向烈焰索取涼冷的荒謬性,並迎向不同質地與軌跡的生命狀態? 《靜寂工人》作者將田野自碼頭轉向苦難工作者的日常 與受苦之人同行,需要一鏟一鏟地堆疊,讓自己警醒如鐘、穩如大山 這是一份諮商心理師/資深督導/苦難工作者的日常備忘錄,記錄多年來作者於第一線與受苦之人往來互動的觀察與反思。無論是向社工示傷索愛的少女、揚言自殺的家暴者、未成年的加害者、體制中麻痺的公務員、忘卻初心的校長、被迫道歉的社工……或許都是受苦者,有千絲萬縷的困境,而與受苦之人同行的苦難工作者,需要一番磨練與技藝,才能在將他人拉出黑洞的同時,不致捲入。 觀察苦難、面對苦難、拆解苦難的「苦難工作者」,也可能在資本與權力結構中沉淪或被吞噬,權力與利益亦可能阻止工作者對困境發問,作者不斷反身追問、批判、檢討,讓人直視自身的投機與軟弱,然而這些反省不只提醒工作者,同時也指向作者自己。在反覆細心的逼視與適時出手介入的過程中,作者培養出穩如大武山般安靜強大的內在。 曾受人類學訓練的作者,從日常田野中反覆思索,鍛鍊出深邃而敏銳的文字,指出人是如何鑲嵌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中,形成當代複雜的精神狀態/精神失序。作者一層一層抽絲剝繭抵達核心,透過一篇篇的日常備忘,讓我們洞悉從個人到體制的困境與缺漏,溫柔地同理從縫隙中跌落的人們,扎實地承接起工作者的不知所措,也具有反身性地提醒苦難工作者保有警醒與初衷。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敢言集2021

山頂文化 出版
2023/02/07 出版

敢言& 踐行 2021年,我們用言論關心香港, 2022年,我們用行動…… 本書是2021年「就是敢言」組織成員在香港各大媒體刊發的評論文章的集合。文章來自《文匯報》《點新聞》《大公報》等主流媒體,內容是針對新冠疫情、奧運、國安法、大灣區建設等社會熱點話題所做的時事評論,呼籲香港人在新的世界形勢下,找準定位、抓住機會,積極配合中央的政策措施,建設更加繁榮的香港。 推廣重點 ●青年評論員 以青年視角分析社會熱點 ●法治精神 守護香港法治與核心價值 ●發展心連心 讀懂中央政策把握香港機遇 編輯推薦 1.&& &匯聚新冠疫情、奧運、國安法、大灣區建設等社會熱點話題所做的時事評論; 2.&& &透過本書希望讀者了解不同角度下的香港,認識和展望未來。 &

9 特價39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文明進程的落實:試論台灣文學如何成為文明/公民性的轉渡者

遠流 出版
2022/06/02 出版

本書論及幾個與文學有關的敏感字眼,尤其文明性(civilité)與文明(civilisation),皆承載著歷史包袱和陷阱。文明恐怕涉及殖民侵略的自圓其說,而文明性常令人想到教育強加的規範和保守立場。然而激起論戰並非本書用意,重要的是冷靜思辯、重審這些觀念,以探討文明性與文學在現今時代的關聯。本書的創意發想在於藉玫蘭—卡吉曼(Hélène Merlin-Kajman)的轉渡性(transitionnalité)理論更新定義以考察台灣議題。 & 她從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 Winnicott)的轉渡物概念出發,檢視文學實踐。簡述之,文學亦有轉渡功能,能確保人之間內在心靈的溝通,發展相互主體對話,鼓勵平和論辯,進而搭起橋樑,其建樹性作用足以孕生有利於「共好生活」的文明/公民性,亦能強化民主進程。 & 文學實踐與其機制因而有不可忽略的政治影響力。台灣的文明/公民性自有其獨特發展脈絡,本書多位作者無論是否依循轉渡理論,皆致力評析台灣民主之茁壯成長和文學的角色,從各自專研領域探討出版、文學史、社會學、哲學、影評、翻譯、教育等議題。 & 透過當代文評這項理論創見之引介及運用,本書期盼能為台灣研究開啟新的視野。 &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馬客家帶的族群關係:和諧、區隔、緊張與衝突

遠流 出版
2022/06/02 出版

本書以客家族群集中且人數不少的客家帶 ( Hakka belt/ zone) 作為研究對象, 深入探究台馬兩國不同客家帶的多元族群關係如何受到兩國客家族群處境的影響。同時,也以台馬客家帶做為族群空間的場域來進行比較分析,並歸納出兩國在不同客家族群認同下,其展現的族群關係形貌及特色又如何。 & 台馬客家的族群關係,以台灣台三線客家帶和馬來西亞的柔佛河婆客家帶作為比較對象,觀察其族群內部和族群外部不同關係的呈現,並從語言、宗教、產業、家庭、社會組織五大制度化文化社會層面,剖析它們可能出現的和諧、區隔、緊張或衝突的樣貌。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

嚴長壽  著
天下文化 出版
2021/01/01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 嚴長壽2021最新願景力作! 擺脫單一思維,看見多元的美好與價值, 在文明的國度裡,做一個博雅生活的人, 為生命創造「可帶走的盛宴」, 讓台灣成為近悅遠來、生活的所在! 疫情翻覆了世界原本的安定, 卻也是我們脫胎換骨「轉大人」的契機。 我們的精神意志不能停滯,更不能白白空手而回, 這是一次「厚植自己的能力」最好的機會, 我們除了受災,更必須從中「受教」。 我們不能停留在彈性湊假的熱潮裡, 鼓勵暴起暴落的消耗型態旅遊, 這對遊人是磨損、對資源是剝奪, 對旅遊觀光業的提供者是消耗、對自然環境是傷害。 我們的生活文明、旅遊觀光品質及文化深度, 也將永遠停留在一個沒有文明的荒地。 我們必須從「被動的改變」翻轉到「主動的規劃」, 觀光旅遊、科技、人才,必須擺脫單一語系的市場思維。 原住民文化與生活體驗、多元的民宿風情、小鎮文明, 皆是我們可以發揮的優勢,吸引世界的朋友前來欣賞。 我們若只有一項單一的技能,將不足以支撐未來, 每個人都應當抱著終身學習的姿態,創造屬於自己「可帶走的盛宴」, 我們的生活將因為懂得音樂、文學、戲劇、山海拓展, 讓生命有所提升,並且在時間的淬鍊下, 慢慢詮釋出生活的精采,展現文明的力量。 當「未來」已成過去,今後該如何繼續? 先動腦、再動手;先規劃,再開發, 讓台灣成為生活的所在! 九○年代台灣經濟高速成長的日子,創造了現今的經濟成果,但台灣早已邁入下一個階段,不能再用過去過好日子、富日子的心態,面對眼前襲捲而來的嚴峻冬天。 要有永續經濟的體質,必須政策先行,以文化與文明為嚮往,在每個細微處,逐一落實。而文化與文明需要時間積累,是塑之於內,而形之於外,不是只有表象的模仿。 成熟的社會必須有自我修正、進化的能力,公民教育是第一優先的教育核心,不單單是培養有思辨力的台灣的公民,更要培養出具有普世價值的世界公民。 我們對台灣的軟實力要有信心,堅持普世價值,堅持民主、自由、法治、人權,這是我們文明所繫的價值,但我們不能盲目的突圍,只能用更謙卑的態度解開僵局,而文明永遠是我們眼前唯一信仰的微光。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研院[毀]人不倦

盧建榮  著
新高地文化 出版
2020/11/01 出版

中研院藏有見不得人的一面,深不可測,本期一次大公開。院中潛規則嚇死人了,諸如拜碼頭主義、阻人升等的公報私仇、權錢交換、門閥主義等,不一而足。集全國一流人才,予以大加作賤。這是風光學界背後的日常!

9 特價216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食在磺溪:彰化市飲食產業故事

蔣敏全  著
五南 出版
2020/08/10 出版

磺溪是彰化的古稱。人家說:「富過三代,才懂吃穿。」可見精緻的飲食文化需要一定歲月的積累才能有所成。《食在磺溪》,除了標示「彰化飲食」的主題外,同時也有彰化飲食非常「實在」的涵義,扎扎實實、底蘊深厚,經得起考驗。 本書採訪的飲食產業故事共27篇(27個店家),分成「糕餅特產」、「熱食小吃」和「冰品飲料」三類,每類各9篇,包括德興珍食品行、福華堂、玉華珍、玉瓏坊、彰化涼圓、吳記大腸蚵仔麵線、阿章肉圓、堂記糯米炸、黑頭碗粿、三角埔仙草、茉莉莉、永樂八寶冰……等,有吃的、有喝的,還有伴手禮,以滿足不同饕客對美食的需求。 期使為彰化的飲食記憶增添不少歷史與動人的故事。它雖然是一座老城市,缺乏氣派的新建築,但人文氣息濃厚,宗教文化興盛,歷史古蹟林立,漫步街頭,每一步、每一家店都可能讓你獲得意外的驚喜。

95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進步與正義的時代:蕭新煌教授與亞洲的新台灣

巨流圖書 出版
2020/05/31 出版

台灣社會自1980 年迄今,經驗了經濟快速起飛與蓬勃發展的年代,走過民主轉型與鞏固的時代,並且正於社會轉型與再興的世代大步邁前。在這40 年間,無論在社會運動、第三部門、環境治理、客家研究、東亞與東南亞研究…等領域,在學術研究這一塊,蕭新煌老師是重量級人物。 蕭老師扮演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不僅在學術領域深耕理論研究,結合台灣發展經驗,提出創新見解;對政府的施政方針,也提供具體且清晰的發展建議;更關鍵的是,對於推動社會進步的社會實踐,更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直到退休後,還擔任「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的董事長,從民間交流的層面繼續貢獻發揮影響力。 本書以蕭新煌教授過去40年來四大學術實踐的地景,作為四篇22章論文的指引,不僅探究戰後台灣社會的宏觀變遷、中生代學者的社會關懷與實作,處處出現在地社會人文關懷的養分,也架構台灣人對台灣社會、東亞(東南亞)族群和社會的深入瞭解與情感。蕭教授的學術座標相信會讓更多後生學者繼續擴大和深耕對台灣和亞洲社會的影響。

特價70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臺灣數據百閱(雙面書封設計)

Re-lab團隊  著
時報文化 出版
2019/12/03 出版

★★ 公部門數據大改造!讓你一眼看懂臺灣社會的變化 ★★ ★★知名資訊圖表設計公司Re-lab全新著作 ★★ 由年輕人發起的實驗性計畫 歷時一年蒐集彙整公部門與國際組織報告 用數據力與設計力,讓臺灣變得更好 ▍在圖表中,尋找改變的力量! ▍ 數據不只是數字, 折線的背後,是我們生活的高低起伏 『這二十年來,你過得好嗎?』 『臺灣,你好嗎?』 & &──────寫給罵過、怨過、失望過卻依然愛著臺灣的你 ────── 這些事,也許令你擔心…… ‧兒虐案件逐年減少,但因為兒虐死亡的孩子卻不減反增 ‧各縣市皆宣示要拆違建,但歷年累積的違建卻愈來愈多 ‧農耕土地面積減少了,但平均農藥使用量卻反而增加 ‧禁供塑膠袋、吸管…….限塑推動十六年,塑膠袋產量卻沒有減少 ‧民主選舉超過二十年,但每到地方選舉年賄選案件卻仍居高不下 但這些事,也反映臺灣正在進步…… ‧犯罪率逐年降低,過去十年竊盜案件更大減70% ‧勞動法規逐年完善,超時工作者的比例逐年減少 ‧不只失業率降至二十年的低點,失業者中長期失業超過一年以上的比例也創十年新低 ‧實質薪資停滯二十年後,近五年再次出現成長趨勢 ‧工業及養豬廢水漸受管制,2002年以後河川嚴重污染比例大幅下降 這是最好的臺灣,也是最壞的臺灣 採【雙面書封設計】 你可以從頭從尾開始翻閱 自始至終不要放棄愛這座島嶼的心 ◎瞭解臺灣必讀的懶人包 ────── 三分鐘看懂一個數據、明白一個議題 2020年我們即將選擇的,不只是總統和立委,更是對臺灣未來的想像,如果我們對過去與現況不夠了解,就容易造成偏見或誤解。因此,一群由22歲到32歲、從小生長在臺灣的年輕人組成資訊圖表設計團隊,翻遍公部門和國際組織報告,將100個重要議題自2000年以來的發展,彙整成一目瞭然的圖表及深入淺出的文字,幫助我們跳脫個人意識或經驗,看見更完整的全貌。 讓改變,從瞭解開始。 ◎關心臺灣不是說說而已 ────── 一個議題延伸一道思考題,如何貢獻自己的力量? Re-lab團隊從健康疾病、社會照顧、自然環境、文化休閒、教育研究、經濟發展、居住條件、公共安全、國際關係9大主題,引導讀者看見數據背後錯綜複雜的成因,並提出問題讓我們進一步思索解決方案。書中不會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把探索的過程整理成100條線索。 讓改變,從思考開始。 ◎找到一起守護臺灣的夥伴 ────── 從線下到線上企劃,開啟不一樣的對話 《臺灣數據百閱》只是小小的起點。掃描書中QRcode,會帶我們找到更深更廣的國內外評論與成功案例分析,以及藉由聊天機器人,用輕鬆幽默的方式,持續關注有趣的臺灣數據和現況。除此之外,只要回答線上問題,就有機會跟各領域的專家或意見領袖共桌吃飯,用一餐飯的時間討論你感興趣的議題,開啟不同世代、不同觀點的交流。 讓改變,從對話開始。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的青春,在台灣

衛城出版 出版
2019/10/30 出版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 傅榆 在喧囂的民主台灣尋找內心聲音,真誠發聲之作 生長於台灣去威權化的時代, 和台灣的民主一起長大, 我們,都曾經受傷。 「如果我們要一起往前走,需要從意識到自己受了傷開始。」----傅榆 台灣的民主化之路,走得風起雲湧。 但當國家的發展,反映在個人的生命史上, 成長於民主台灣的世代,我們的青春經歷是甚麼? 傅榆出生在一九八二年。 五歲那一年,台灣解嚴,民主進入幼兒期。 十四歲,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民主很青澀,但已經有它獨立的生命。 然而,和台灣的民主一起長大,並不是一條平順的路。 整個社會在後威權時代浮現的衝突、誤解,也發生在她的生活裡。 傅榆的回憶細膩敏感,彷彿將她紀錄片的鏡頭反轉觀察自己。 她反思自己如何從一個不假思索、自動複製原生家庭政治觀的女孩, 如何開始反省,乃至於為自己發聲。 這是台灣去威權的歷史之中,一段個人的生命史---- 一個曾經受傷,迷失,而重新找回主體性的故事。 挺傅榆,挺自己,挺走在台灣民主路上的青春 傅榆的故事,獻給所有曾在政治中孤單,在理想中受傷的人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文明台灣:六十年的學與思

高希均  著
天下文化 出版
2019/10/25 出版

從「白吃午餐」到「溫水青蛙」, 在混亂的世局裡,必須認清—— 「少寄望於政府,多寄望於自己。」 「文明」才是追求的標竿。 一九五九年,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幸運得到一份獎學金去美國主修經濟發展。受到「新觀念」的衝擊,看到自由、富裕、文明的現代社會,從此決定,一生的職志就是:提倡、傳播、落實進步觀念。 在前進「文明台灣」的路上,我們的「文明清單」,兌現了幾項? □社會要擁有現代化的基本設施與生活環境。 □社會要擁有文化、教育、科技、醫藥、環保等高度水準。 □人人要有同等的權力、義務與機會,不能有性別、宗教、膚色、方言等歧視。 □個人不能變成社會的負擔,因此要自立自主。 □個人要變成是社會的資產,因此要分享、分擔。 □沒有戰爭的復活、民粹的恐懼、貧窮的威脅、不公不義的傷痛。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與時俱進」的危機感及改革。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融入世界的決心與政策。 六十年來,高希均教書、寫書、編書、評書、選書、出書,做為一名「為書而生」的「書生」,他在西方文明與東方文化間探索,將所學所思寫成《文明台灣》,鼓舞華人世界共同追求文明社會。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學習的文化(國際英文版)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19/04/01 出版

In literature, cultur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arts of classical and Renaissance Europe, a certain thematic event can probably be traced through how people learned to cope with life, read, accumulate cultural capitals, fight ideologies, become smart, and turn into a happy man, a real human being. In this volume, the path our authors have taken is as versatile as life can have been. Exactly how people learned and what subjects appeared to them as having most powerful impact o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We follow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ultural studies, find traces and grafts from texts, cover as many materials as possible, and earnestly deal with individual work and people. We hope to reach conclusions on how early European individuals tried to blend into and improve community life through private learnings. The joint effort is admirable in that petit histoire in educational study still has its superb edge: Compared with the self-sustaining vision in grand historical scholarship, our voice is perhaps more refined, allowing more space for intimacy. And it is perhaps more accommodating, more tolerant. We can fall in love with how it may sound, as if it comes from the whispering gallery of Derridean workshop of material reality, dialectical truth, and Foucault’s effective history.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

謝世宗  著
群學 出版
2019/03/28 出版

階級來了!不見而叫「來了」是自擾,見了不叫「來了」是膽怯,說真話的時刻已經到來……以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三元辯證,本書透過文本細讀的方式,重新詮釋1970、80年代的鄉土小說,包含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王拓與楊青矗的重要作品。從鄉土文學論戰的「殖民經濟論述」出發,作者重新檢視關於臺灣經濟體制的爭辯,更試圖闡釋文學如何「反映」與「回應」當時的國內外政治與經濟情境。本書提出「經濟殖民主義」(economic colonialism)的概念,強調階級作為第三視角的必要性,以及新一波的後殖民論述乃是臺灣社會在面對新的歷史情境與全球化的挑戰時,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思土思民:跨足國土計畫紀實

時報文化 出版
2019/03/19 出版

為台灣尋求下一代的群體責任,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多元的時代轉型下, 積極開拓新一代的群體意識與承擔能量,發揮自我突破與創新的台灣價值。 〔覺察〕→〔對話〕→〔修正〕→〔行動〕 循環式學習模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運用在知識與新觀念的推廣、溝通與合作, 大至社會、小至個人,協助台灣這片土地,在個人生活和社會關係上, 能有擔負公民應有的責任與勇氣,以迎向挑戰訂定目標, 打造新生活模式,走向真實的社會,面對國際迎接世紀挑戰!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我們思土、思民! & 此書為基金會多年來關心公共政策之建言集錦,囊括各層面,從最上位的國土永續法規-國土計畫法出發,一路參與推動歷程,國土法五進五出立法院,奮鬥二十多年,經歷無數會議與多人協力完成。將非常綜合性的概念,由第一條因應氣候變遷,到後續的水資源永續、城鄉發展、農地問題、糧食生產、國土安全等等,都是環環相扣的工作。 & 尤其,台灣不斷受颱風、水旱災、地震等「天然災害」侵擾,以及如同氣爆事件之化學災害或石化廠工安意外等「人為災害」,甚至許多災害相互牽動而併同發生的「複合型災害」,對於民眾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又因極端氣候日趨明顯,國際組織高度重視都會區的防災和安全問題,莫不積極研究如何建構將來能對抗各種災變的「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原因是,都會區人口密集、產業興盛,天災人禍極可能影響民生社經至鉅。基金會亦與地方政府合作檢視城市狀態,想像至少2030,甚至2050年後都市的形貌。如何建構「安全」、「永續」和「韌性」的都市,毫無疑問是國家未來施政的重大課題,亦是我們不斷關心與追蹤的課題。 & 台灣的永續發展需要前瞻的國土規劃,面對人口結構、社經及自然環境的變化的接踵而來,需要借重專業領域長期的耕耘投入。基金會長年關注「國土規劃」與「韌性都市」,深體人口結構變化的壓力,再再都為國土利用、城鄉都市概念及交通規劃願景所影響。走過災害重建,深知中央改革與民間協力步步相扣,推動公共政策不能單靠政府部門,在地人的投入是關鍵,其參與也涉及社經資源的大量注入,中央政策必須明確,地方因地制宜,家園整理與重建需不斷努力。基金會將持續關心並追蹤環境保育議題,整理產、官、學者建議並提供政策方向,期盼在公私部門合作下,有效治理及慎防大自然的反撲。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的後眷村時代:離散經驗與社會想像的重構

李佩霖  著
翰蘆圖書 出版
2019/03/19 出版

國府1949年撤退臺灣,超過60萬的國軍部隊及其眷屬被集中居住,眷村遂在臺灣社會裡形成很獨特的文化。時代遞變,今日的臺灣,許多眷村面臨拆遷與改建的命運,以往人際關係緊密的眷村人從此風流雲散,眷村文化更是因此雲淡風輕。然而,眷村在凋零之際仍興起了重生希望。國防部選定了極少數具有保存價值的眷村建築群,努力將其轉型為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區;同時,少數眷村則以民眾發起的彩繪眷村行動而引起社會注意,進而得以暫時保存眷村的餘韻,使得臺灣的眷村發展因此進入了「後眷村時代」。本書從「人」與「物」兩個面向,探討臺灣後眷村時代的文化現象。以「人」的面向來看,採用語藝觀點下的敘事理論,輔以後現代及文化地理學中對於「空間」的理論探討,探索「眷村人」—這個離散共同體—在後眷村時代中的敘事想像性、自我認同的建構,以及離散與混雜的概念。以「物」的面向來看,則以各類眷村展示場所呈現的視覺語藝文本為出發點,探討其文本中所欲建構的眷村論述及其與社會想像間的重構關係。著者藉由社群離散經驗、集體社會想像,與眷村文化再現之間的重疊與落差深入探討,期待對於眷村及眷村人—這個正在消逝、卻又被國家權力賦予新意涵的聚落及社群—能夠留存歷史足跡和文化情感。

特價4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理論關鍵詞

聯經 出版
2019/03/11 出版

台灣有沒有理論?只有西方引進的才能算是理論嗎? 在全球知識分工下,以32則關鍵詞 推動台灣超脫依賴者和模仿者,讓台灣理論與世界展開對話 我們如何界定理論?只有西方引進的才能算是理論嗎?台灣有沒有理論?如果有,那它的內容、範疇、系譜為何?如果沒有,台灣在全球的知識分工制度下,是否無法超脫依賴者和模仿者的角色?那又應該如何抵制這個被分配的角色,轉而變成理論生產者?米蘭‧昆德拉曾經指出,大國有大國的狹隘觀,過度自信不理別人,小國有小國的狹隘觀,認為自己沒有東西可以貢獻給世界,他說這兩種都是需要克服的謬論。如此看來,台灣對世界的理論場域,是否可以有所貢獻?或者,台灣本有理論,但看理論怎樣定義,只是因為「認可機制」的桎梏,而沒有被看到,甚或自己也看不到?那要怎樣才能看到自己,也被別人看到?特殊化和普遍化之間台灣理論的位置在哪裡?台灣在地經驗的概念化可以提升為普遍的理論嗎? 由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主編的《台灣理論關鍵詞》,試圖發掘「理論」與「台灣」之間的可能關係,以作為台灣知識學的一個方法。本書從台灣經驗出發,以創造為訴求,擺脫陳舊的術語、慣用語以及外來的理論概念,發明新的詞彙──關鍵詞──來探討台灣本身的獨特性。依據在地就是全球的主張,本書除了探討台灣的特殊性,也希望提供從特殊性跨越到一般性的途徑,以期對世界情境下更廣闊的理論對話有所貢獻。

79 特價4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職災之後:補償的意義、困境與出路

巨流圖書 出版
2019/02/20 出版

職場危害對工作者造成各種身心理傷害,包括立即性的人身傷害、慢性職業病,以及因工作壓力與過度勞累而導致的身心疾病。然而,職業傷病經常被社會忽視,工作者的傷病與死亡,時常被歸咎於個人體質不佳或是自己疏失。許多工作者在遭遇職業傷病之後,除了身體的病痛,還要面對無薪與失業的恐懼,一旦論及損害賠償責任,更時常發現勞雇關係迅速惡化,甚至以決裂收場。 工業先進國家在二十世紀初期確立的職災補償制度,採「無過失」法理與社會保險,目的在避免爭訟,確保職災者能即時獲得經濟保障與醫療照顧。然而在台灣,紛亂的職災補償制度不僅未能降低勞雇衝突,反使職災者陷入法律迷宮,甚至在尋求補償權益的過程中遭受污名。更有許多職業傷病風險較高的工作者,至今仍是勞動法律或社會安全網的化外之民。 職業傷病,是犧牲體系的產物,具體呈現勞動場域的健康不平等。政策如何回應職業傷病的補償問題,反映著整體社會如何看待工作者的生命、勞動價值,以及無所不在的社會不平等。唯有透過知識的深化與觀念的轉變,才能根本反轉犧牲的體系。本書作者從公衛政策關心健康不平等的角度切入,試圖統整橫跨於各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期待激發更多社會關注與公共討論。

特價40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當前國際戰略:美中競爭與台灣

翰蘆圖書 出版
2019/01/23 出版

2018年是國際戰略變化無窮的一年,美國拋棄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路線,轉向國際民粹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的操作模式,川普改變美國自冷戰以來堅守的亞太戰略,推出把傳統的美國島鏈戰略倒著看,變成橫跨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印太戰略」。除了從地緣戰略上對中國出擊之外,川普又一波波的祭出貿易戰,想要把中國經濟打趴在地。但是,中國的經濟還沒趴在地上,全球股市卻已經重傷不起,在國際社會對美國越來越離心離德的情況下,未來到底是中國先倒,還是美國先倒,沒人說得準。面對這樣一個沒人說得準的國際局勢,研究者在國際理論與戰略理論的基礎上,解析這一年來國際戰略的各種轉換與變動。台灣一直被認為是沒有國際觀的國家,透過這樣的學術交流研討,打破了台灣是一個「國際沙漠」的困境,這種拋磚引玉的作法,必然會激發更多研究者的興趣,讓台灣的國際研究重新步上正軌。

特價5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圖解台灣血緣:從基因研究解答台灣人起源

林媽利  著
前衛 出版
2018/12/14 出版

台灣人是誰? 從基因研究找尋解答!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全新改寫、增訂易讀版★ 2010年,「台灣輸血醫學之母」林媽利醫師出版《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從血緣、基因等科學研究提出證據,釐清台灣多元族群的身世起源;2018年,林媽利醫師根據近年研究成果,將此書全面改寫、增訂,出版全新論著──《圖解台灣血緣》,試圖以「一圖一文」的方式,重新詮釋解答人類血緣自舊石器時代以來的遷移及演化,如何造就現今台灣島上多元的族群來源! 本書特色 ★「台灣輸血醫學之母」林媽利,首部為中學生及一般讀者撰寫的科普圖解書 ★馬偕紀念醫院輸血醫學暨分子人類學研究室學術成果,為求大眾普及全面改寫 ★以地圖、表格解說,易讀易懂 ★台灣人釐清身世來源必讀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覆鼎金物語:高雄市墓葬史初探

巨流圖書 出版
2018/11/26 出版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研究系列高雄市公墓從清代蛇頭埔義塚發展到日治時代的桃子園、前峰尾,直到1940年代遷移至覆鼎金地區,墓葬遷移與都市發展息息相關。本書透過高雄市墓葬史的梳理,講述清代以來高雄市墓葬史的發展,並深入分析覆鼎金墓葬的興衰與變遷,讓我們看到各時期高雄的墓葬文化。

特價32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台灣之「國」

李筱峰  著
玉山社 出版
2018/10/05 出版

「國慶」、「國旗」、「國歌」、「國號」、「國軍」、「國父」、「國語」, 台灣人知多少? 我們對於代表著流亡符號的「國慶」、「國號」、「國旗」、「國歌」……, 是否應該有所檢討而思變革? & 若以台灣為主體來思考,台灣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等,其實是沿用那個蔣介石所說的「已滅亡了」的國家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等。這些都是流亡政權的符號,還蘊含著「一黨專政」的意涵。 1949年底以後,台灣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形成了兩個各自發展的政治實體(political entity)。台灣這個政治實體,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獨立存在至今。我們有必要對現行所謂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國軍」、「國語」、「國父」做全面性的理解。進一步讓台灣能以正常的現代民主自由國家的身分走進世界,盡全民之力避免以中國流亡政權的性質被併吞到專制中國。否則,這將是一大悲劇。 本書對現行所謂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國軍」、「國語」、「國父」提出歷史的追蹤、理解與檢討,也提出變革改易的方案與討論。

9 特價31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台灣的明天:公共建設與國土規劃的思考

遠流 出版
2018/08/07 出版

公共建設×國土規劃, 二大主軸綜觀台灣永續發展。 & 公共建設是國計民生的基礎,過去以硬體建設為主,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朝公私協力、軟硬整合、智慧化三者並進,讓公共建設發揮更大的效益,提升國民生活品質,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環境保育、城鄉風貌、農業與工業的發展、行政區域的劃分,都與國土規劃息息相關,制定適度開發利用的規範,建構健康、卓越、樂活的空間,公眾一起參與推動,生產、生活、生態並重,台灣才能成為一個永續之島。 & 發展基礎建設、注重國土規劃, 是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關鍵, 也將帶領台灣邁向更好的明天。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的明天:基礎產業與服務業的思考

遠流 出版
2018/08/07 出版

基礎產業×服務業, 二大主軸綜觀台灣永續發展。 & 基礎產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支柱,除了須強調跨域整合,進行產業的轉型與升級,也要兼顧環保、節能與減碳的趨勢,在經濟產值與環境保護間求取平衡。分散市場、善用資源、積極因應衝擊,都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服務業涵蓋範圍極廣,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說是經濟成長的引擎。在零售、觀光、餐飲以及近年大力推動的文創與青年創業,透過智慧化及科技化的加值,凸顯台灣的文化特色,並建立品牌形象,帶來新的契機。 & 產業優化、智慧服務, 是創造優質生活、提升附加價值的關鍵, 將引領台灣走向國際化與精緻化, 迎向前景無限的明天。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與非傳統安全

五南 出版
2018/07/10 出版

本書側重從不同課題探討臺灣在非傳統安全所面臨的挑戰。堪稱現階段有關非傳統安全與臺灣少有之專書。全書共分八項子議題,分別是非傳統安全的理論部分、社會文化領域、經濟金融領域、恐怖主義與組織犯罪領域、生態環境領域、資訊網絡領域、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人的問題(人口販運、移民、疾病健康),以及其他非傳統安全議題。這本書作為臺灣國際關係學界對相關議題的研究,是一本相當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著作,對臺灣正遭逢、即將面臨與未來的威脅分析,也具有極高的敏銳度,值得國內學界同仁與年輕學子,仔細研讀與品味。

特價3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大、中研院一丘之貉包庇抄襲?

盧建榮  著
新高地文化 出版
2018/06/01 出版

台大歷史系/所培育出好幾位抄襲者,這些人中,有的先是出洋拜倒在余英時門下,繼而回國任職到中研院‧史語所;有的雖非余門嫡系,但努力攀上關係,且亦任職史語所。 至此台大抄襲之風傳至中研院‧史語所。抄襲不可怕,可怕的是權勢者刻意包庇抄襲。 1984年,杜正勝在中研院‧史語所一場學術討論會上,公然包庇一位學者抄襲。2018年,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主導院務下,為管中閔一篇研討會抄襲文,開脫說,開會論文不在是否犯抄論內。三十四年來,中研院其權勢者的護抄傳統何其一以貫之啊?杜正勝、黃進興先後任過中研院‧史語所長,又榮膺院士榮銜,竟在不同時間點合力倡導開會論文抄襲可以不論之說。

9 特價25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新時代的台灣:邁向正常國家之路

黃昆輝  著 、鄒景雯  著
玉山社 出版
2018/04/17 出版

從九○年代到二十一世紀,歷任陸委會、內政部、總統府等政府機關,再到擔任台聯黨主席,黃昆輝在不同崗位上,經歷過許多台灣政治史上的大事。這本書所紀錄的,不只是個人的政治經歷,還有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為了維護主權、尊嚴,保障人民權益的歷史發展。 全書以事件為經緯,記述台灣近三十年來的重大事件,透過他的口述,讀者更可以看到許多過去紀錄中不夠詳盡的部分。懷抱著對歷史的探究,展望台灣未來的方向,期望「新時代的台灣」,是有著民主、自由、人權、法治,人民能夠幸福生活的淨土。 本書特色 ◎「這位親身在歷史現場的局中人,試圖要揭開他所擁有的決策黑箱,見證若干關鍵時刻的實際真偽時,換做任何人,應該都是非常興奮的。」─鄒景雯(《自由時報》總編輯、本書作者之一) ◎擔任過台北市教育局長、台灣省教育廳長及、內政部長及陸委會主委等重要職務的黃昆輝,回顧三十年來的從政之路,同時見證台灣邁向新時代的轉變。整個過程,剛好是台灣政治從高壓禁錮被解放出來,最生猛活潑的階段。 ◎這也正是台灣致力於政治民主化、國家主體化過程中,遭遇來自外部與內部挑戰的關鍵段落,這些段落串成了這三十年來台灣的發展演進,從而可以令人進一步思索:新時代的台灣,在前人努力所創造的既有基礎之上,將如何持續前進。

9 特價34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正自有山河之異

魏國彥  著
商周出版 出版
2018/03/08 出版

從耶魯之夏到巴黎之冬 由學習而致用,由書生議論而政壇熱廚房烹小鮮 探討全球環境、自然與科學,更針砭台灣社會、人心與政治 作者想表明,身為「喝台灣水、吃台灣米」長大的一個外省第二代,如何在這個國度裡成長、學習、思索與回饋,如何「全球思考,在地行動」。 歐陽修說:「身在公門好修行。」認真的論政與從政,可比禪修。民主政體的台灣,政治人物責任重大,老百姓亦然。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若將這裡的「兵」換成「政治」,可指出台灣今日之病與痛。 本書是作者卸任環保署署長的公職後,檢點書篋,回顧行程,整理編排後的文章。並非自傳,而想從「文如其人」的角度切入,為自己做一個側像剪影。文章次序大致按照時序,但也有類別歸屬,循序而下,流淌著台灣政治變遷中的點滴。 全書包括十大範疇,政治評論,教育、科學與人物,化石、演化與地球歷史,地質與天然災害,能源,海洋,環境保護,全球暖化與永續發展,文學青年,從耶魯之夏到巴黎之冬。 書名有兩層涵義:一是國家之變,二是河山大地之瘡痍,前者說社會、人心與政治,後者說環境。 &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捍衛正義的力量:當代包青天

葛永光  著
永然文化 出版
2018/02/27 出版

透過作者於監察院擔任監察委員的所見所聞,介紹我國監察權的本質、運作方法及其職權運作上的限制。透過其主查或參與協查的案例,讓讀者瞭解監察院的運作。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傷風敗俗的中研院

盧建榮  著
新高地文化 出版
2017/12/01 出版

在世界文明史/科技史上,鮮見如下按例: 院士王汎森、黃進興,以及邢義田,在台大當學生時浸淫在師長權鬥文化中成長,拿了美國博士後,就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時,習於派系鬥爭,並從中掌權,撈好處。 本刊質疑這三院士學問根底,及其幫主余英時史家四德是否兼具,外帶,指其小弟跟班違反學術倫理事東窗事發,這三位院士不敢學術講理也就算了,竟興訟告本刊,還豢養殺手迫害本刊主編,還沒完。 這三院士更獎酬凡與本刊作對的扈從或小弟,不是令其獲大獎,就是賞以職位…不一而足。 本書在講黑色豪門小弟究竟吃得吃不得主子賞賜的故事。

9 特價25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

吳承紘  著 、關鍵評論網  著
月熊 出版
2017/11/29 出版

台灣社會十年關鍵字! 不只是「貼近」,第一本由台灣人定義台灣社會的書籍! 10K是要談什麼厚度/厭世代談什麼成功, 活著就已經是成就! 他們不悲觀,但是,也不樂觀-畢業背學貸,上班即窮忙。 如果生活裡沒有一些小確幸,那還真的不如死了算了 他們是九○年代前後,啣著滑鼠出生,素質最優秀的一代,也是在變化劇烈的年代中,徬徨、不安,疲憊地尋找光亮的「厭世代」。 這樣的厭世感,是一種對處於貧流層低薪生活的自我嘲諷。 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是厭世代們共同的困境。 台灣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低薪導致年輕人失去夢想,在經濟壓迫下失去生活,整日被錢追著跑,因而成了厭世代,甚至就這樣落入貧流層再也無法向上流動。他們將何去何從,透過個案的訪談、數據探討與學者專家的研究,本書將一一呈現厭世代的生活與工作樣貌,並嘗試找出厭世代迷途未來的方向。 之所以會有「厭世代」這個詞彙誕生,就是因為「厭世」這兩個字不只是網路的流行詞彙,更是年輕人的生活態度,那是一種無可奈何,不知如何改變,走鋼索般的人生,彷彿只要一個斷裂,生活立刻會陷入困頓。 本書如實且誠懇地書寫,期盼能改變現狀,透過個案探討讓大家彼此理解、互相尊重,反映當下與當代的台灣社會。 本書特色 嬰兒潮、M型社會、下流老人……種種描述台灣社會的名詞都是來自於翻譯、國外社會,只能「貼近」;終於,有了一本由台灣人定義台灣社會現況的書籍,實際採訪個案、瞭解他們的現實處境,走入青貧階級。讓圖表與故事訴說,屬於這座島嶼上年輕人每天睜眼必須面對的,真實。也讓本書成為「愛拚就會贏」的世代,與「厭世自嘲」的一代,對話開啟的橋梁。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龍鷹爭輝:大棋盤中的台灣

李大中  著
淡江大學 出版
2017/10/05 出版

「一帶一路」戰略的設計,其動見觀瞻牽動亞洲,乃至全球整體形勢之發展。崛起的強權─大陸,與當前國際領袖─美國的交鋒,勢必為未來國際事務的主旋律。對台灣而言,身處美中交鋒之前線,該如何面對? 本書不僅是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16年年會研討會的學術結晶,更展現多年來「淡江戰略學派」的辛苦耕耘成果。共收錄20篇學者專家的優秀著作,內容涵蓋全球治理、國際關係、亞太形勢、戰略理論、解放軍研究、全民國防、國家安全、恐怖主義等不同領域。帶領讀者從宏觀的視角切入,探究在美中交鋒等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下,台灣未來戰略行動的藍圖與可行的政策方向。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不懼:當為則為

林享能  著
樂果文化 出版
2017/08/18 出版

多變的年代,不變的信念。 在大志向的時代,向前走。 創造台灣美好的未來。 WTO美牛談判,口蹄疫事件。 台灣在國際上的定位問題。 凡事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說實在的,回憶錄,我是不想寫。因為時代在變,環境也變,而且變得很快,像我出生於民國20年代的人,個人的際遇,或說三道四,現代的年輕人,不會有興趣去了解。 & 倒是多年來,有感於國人對國家認同的困擾,及看到政府部門有些當為的施政,應即時推動卻延宕不決,面對壓力,又畏首畏尾,於是我想個人雖渺小,如果把我個人長期涉獵國際法及處理涉外事務,有感於目前國人對國家定位的困擾,究竟該何去何從,提出個人的看法,以及把我處理過的事,擇其較為特殊的,平實寫出來,供讀者參考,容多少或有所助益。因為有些任務是代表國家去談判,又有些措施形成國家的決策,督導海外技術合作,是為了維繫邦交,就是由於這些考慮,我寫了這本書。 ──林享能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跨界思考

黃涵榆  著
南方家園 出版
2017/08/14 出版

當思想對撞—我們對未來不只一種想像 .不只是拆銅像—關於記憶、見證與寬恕,轉型正義的另一種切入與討論。 .恐怖主義與全球化時代的政治倫理—哲學如何思考當前恐怖主義的問題? .那一年我們一起看的《賽德克.巴萊》—不僅僅是電影,它所激起的歷史與真實性的討論又代表了什麼? .「半澤現象」與臺灣公民運動的困境—「加倍奉還」的復仇,其實仍逃不出既有的框架? .太陽花運動—我們如何討論,而它又改變了什麼? 「不務正業」的外文系學者,循著當代西方理論路徑,「闖入」各領域! 本書收錄作者的演講文稿與會議論文,主題圍繞在「生命政治」、「檔案與見證」、「恐懼與恐怖」與「正義」等範疇,循著當代西方理論的路徑涉入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的「傳統領域」,回應臺灣歷史與當下的社會與政治事件—我們現在所處的生命情境。 本書特色 作者捍衛教師勞動權益、聲援學生校園民主的行動、投入「哲學星期五」的活動與公眾進行思辨及對話,參與實際行動,並將其化為對生命政治、公民運動、恐怖主義、轉型正義等議題的思考。 這是一本結合思想與行動的著作。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工廠:在世界工廠的背後

楊鈺琦  著
慢工文化 出版
2017/04/28 出版

有一天,工廠離開了,而勞動者被留在原地。 鈺琦的母親在一個塑膠娃娃工廠工作了將近二十年,就在退休前的幾個月,工廠宣佈關閉外移到中國大陸,身為基層員工的母親面臨失業,在極力爭取後仍拿到了遠少於退休金的遣散費。為了維持家計,她只好輾轉到幾個不同的加工廠上班,在那些工廠裡,有許多惡劣的環境。這個作品不僅是作者對其母親的致敬,更是為其他更多在長年勞動之後,依舊無法擁有基本生活水平的人敘述他們的故事 。

特價3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縱橫四海-船長.引水人的築夢傳奇

小雅文創 出版
2017/03/29 出版

★&& &本書為臺灣航海人追夢的傳奇經典《縱橫四海---船長‧引水人的築夢傳奇》,作者將歲月的軌跡,藉由文字與照片作成記錄,描繪出半個世紀臺灣航海人的心路歷程。看他們如何在汪洋上縱橫,看生命海圖,如何自白燈塔出發,看不眠的燈塔,如何啟發碧海掣鯨手,如何建構出生命壯遊的海圖。 ★&& &本書共分上下兩編,上編係屬報導文學形式,將訪談紀錄轉化為五篇海上傳奇故事與側寫;下編則係收錄個人書寫的航海見聞與感受,無論詩歌、散文、手札,甚或些許斷片,均收錄其中,除添增值得珍藏的記憶,也可一睹鐵漢柔情的一面。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

野島剛  著
聯經 出版
2017/02/08 出版

台灣總是跳脫我們的預測,讓我們看得頭暈目眩。 這種巨大流動所帶來的爽快感,也正是台灣政治的魅力所在。 2016年樫山純三賞一般書部門最優秀作品 筑摩書房首刷上市10,000冊 出版後一年內受邀演講超過30場 日本近年最熱門的話題:台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經歷2016年的大轉折之後,日本應如何思考日中台新框架? 知名作家野島剛的台灣十年觀察,給新時代讀者的建言 野島剛於2007年被《朝日新聞》派駐台北,第二年近距離觀察了台灣總統大選,選舉結束後,他和許多台灣人都認為二十年內民進黨無法再起。不料,短短八年之後,台灣人卻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決定。野島剛認為,就這方面而言,台灣可說是民主化的優等生;所有想要理解兩黨制的人,首先都應該到台灣來觀摩。 如何解釋這樣天翻地覆的快速變動? 野島剛在《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一書裡指出,必須從台灣長期歷史的角度切入,才能真正理解台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台灣社會具有這樣的性格?此外,就這十年的觀察下來,野島剛相信,2016年也正是台灣走向最關鍵轉折的一年。中台過去都抱持著「逐鹿中原」的理想,所以才會有「一個中國」的論述;假使其中一方斷然說「我已經不想追鹿了」,那麼這場遊戲就將告一段落。「不想追鹿」的話語始自李登輝,說「鹿在台灣」的則是陳水扁。儘管馬英九看起來似乎對鹿仍有興趣,不過蔡英文在當選之前,就已經明白表示對鹿毫無興趣了。 「與其觸怒中國,不如跟他們交好比較好。」儘管這種想法或許合理,但它只是一味地要求「認清現實活下去」而已。可是,在思考該如何活著的時候,維持現狀這種話真的能夠感動人嗎?不,它只會讓人搖頭歎氣,但感動卻是「零」。這樣的東西,是打動不了年輕人的。 在《台灣十年大變局》中,野島剛相信「台灣就是台灣」的人們已經凝聚成群,2016年總統大選的結果,正是最有力的證言。毫無疑問,只把台灣當成中國問題的附屬物、或者說日美同盟的附屬品,這種面對台灣的姿態,在現實主義的意味下,已經顯得不夠真實了。他認為日本首先必須摒棄對台灣的「思考停止」;以此為基礎,再認知「台灣就是台灣」,在自己心目中創建起與真實相稱的台灣理解。這是把台灣視為「固有領土」、深信不疑的中國所做不到的事。日本在使用台灣這面「鏡子、重新省察自身時,則理應能從中獲益良多。毫無疑問,這是自日本與台灣首次交會的19世紀至今,台灣人對日本人最深的期許。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戰鬥媽媽的餐桌與家書

王南琦  著
小貓流文化 出版
2017/01/11 出版

在食安崩壞的此刻,每ㄧ個媽媽,都必須戰鬥!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環境不斷被污染破壞。為了守護餐桌,讓孩子們好好長大,每一個媽媽,都是戰鬥媽媽! 《戰鬥媽媽的餐桌與家書》是由戰鬥媽媽王南琦寫下的,她從太妹,變成貴婦,又為了守護家裡的餐桌而走上街頭,變成戰鬥媽媽。這本書除了故事,還有食譜,每一道菜都有故事,下鍋的都是戰鬥媽媽四處蒐集而來的食材,除了告訴讀者怎麼煮,還告訴讀者特殊食材怎麼買、去哪買。書末還附上最新小農市集資訊,讓台灣各地每一個戰鬥媽媽都能輕鬆作戰。 這本書主體則分為兩部,第一部「餐桌上的記憶」,講述她自己母親的餐桌,以及她從太妹、貴婦,到街頭媽媽的歷程。包括母親煮的讓她流淚的雞湯、在異鄉喝到的酒釀蛋湯圓;在學校四處奔波演講,更讓她堅定要「做個好大人」。 第二部「寫給女兒的家書」,則是把每一道料理化成一封信,細細叮嚀十五歲的女兒,希望女兒長大離家後,能夠靠著媽媽料理的味道,得到更多堅定勇氣,走得更穩、更好。 這是台灣第一本戰鬥媽媽的家書,從小餐桌到大社會,全書充滿感情,十分珍貴。 王南琦的寫作偶爾激昂,但多數時候是溫柔的,她盼望用這本書,撫慰每一個戰鬥爸爸/媽媽,撫慰他們與兒女奮戰的辛苦、撫慰他們對大社會的失望,更希望彼此安慰後,可以更有力氣往下走,希望終有一天,環境不再被污染,餐桌上的食物都安全可食,媽媽爸爸們不用再戰鬥。 我戰鬥,因為愛 街頭媽媽不一定討喜,甚至會惹人討厭。王南琦好好的貴婦不當,卻自討苦吃上街頭發傳單,自掏腰包到學校示範安全食品。這不是條容易的路,她第一次在街頭發傳單,就被找碴的男人問:「你做這些有什麼用!」她傻了幾秒後,喃喃地說:「不做一定沒用,開始去做就有希望。為了我的孩子,我一定要試試看,你也跟我們一起試試看,好嗎?」 我料理,也是因為愛 在街頭被稱為「王大砲」的王南琦,回家後卻把戰鬥力化為廚房炊煙,因為她知道,再多的錢都換不回女兒用料理記憶母親。她的母親用料理,喚回差點變成小太妹的她;她記下母親的味道,做出新的料理,讓女兒有家的記憶。 她自嘲已近更年期的她,對上正在青春期的女兒,簡直就是兩個荷爾蒙失調的女人在大戰,幸好有料理,廚房裡飄出的陣陣香味,很快就能化解對立,讓女兒微笑,讓媽媽警報解除。所以她特地寫了文章,獻給身陷青春期風暴的爸爸媽媽們。 因為陪伴女兒,讓我重新長大一次 每個人長大的歷程,難免因為各種原因,可能因為父母的輕忽、兄弟姊妹的爭寵,心裡的很多小角落是破碎的,但是因為陪伴孩子長大,這些小角落得以修復。 王南琦的父母在菜市場擺攤,總是無法好好陪伴他們。她獨自面對初經的慌亂、初戀的心痛,幸好有了女兒,她可以在陪伴女兒的同時,回頭陪伴當年那個慌慌張張、孤孤單單的自己。 她在寫給女兒小乖的信裡說:「因為你,媽咪陪伴自己心中的小女孩重新長大一次,重新面對許多當年過不去的難關。就像那天,媽咪帶你去選自己喜歡的衛生棉,彷彿也陪著當年佔在貨架前,孤單而不知所措的自己。我牽著你的手,同時輕聲地對我心裡的小女孩說:『別怕,我們一起來陪你買衛生棉了。你慢慢挑、慢慢選,我們會永遠陪著你的。』謝謝你,親愛的小乖,有了你,才開始有了這一切的可能。」--〈〉 & 本書版稅所得,全數捐贈地球公民基金會。 & 本書特色 1.這本書記錄為了食安、空污問題走上街頭的媽媽的心情,也定義了在食安崩解的年代,每一個守護餐桌的媽媽,都是戰鬥媽媽! 2.這本書不只提供了戰鬥媽媽的食譜,還附上特殊食材的購買資訊,及最新的小農市集資訊,確保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安全無虞,讓媽媽們輕鬆作戰。 3.全書共26道料理,29篇文章,分為「餐桌的故事」與「給女兒的家書」,雖然講的是社會議題,讀來卻溫暖感人而深刻。 4.本書版稅所得,全數捐給「地球公民基金會」,每一位買書的人,都為台灣環保盡了一份心。 5.每一場新書發表會,都有小農站台,戰鬥媽媽愛小農,小農力撐戰鬥媽媽!

9 特價31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

嚴長壽  著
天下文化 出版
2017/01/06 出版

科技浪潮襲來、強國環伺、典範不在& 台灣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嚴峻處境 面對未來,台灣還有機會嗎? 嚴長壽:台灣需要一場「重新定位」(Reset)的革命 & 二○○八年,台灣政黨二度輪替,當時嚴長壽出版了《我所看見的未來》,獲選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曾得到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榮耀。也是從總統到基層公務人員、里長的必讀書籍。 & 可惜經過八年歲月,當時的「未來」如今已成「現在」,台灣走上了與書中期待背道而馳的方向,處境更加艱難。過往帶給我們好日子的「機會雲朵」已飄走,經濟優勢用罄、人才存糧耗竭……。 & 嚴長壽忍不住自問:台灣的未來在哪裡? & 本書執筆期間,正值台灣三度政黨輪替,許多政策確如同鐘擺,從一端擺盪到另一端。對於國家、社會、青年的未來,嚴長壽有著最急切的憂心。台灣已經錯失太多機會,漸漸成為「消失中的台灣」,在國際政治、產業、教育、觀光與文化的世界地圖上,失去了定位及方向,無法永續。 & 嚴長壽以長年投入教育、公益、觀光、文化…各方面的觀察與經驗,在書中分享他所看到的問題、機會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對於全球新興的「無校園大學Minerva Schools」、「企業和組織接班傳承」、「大國思考的陷阱」、「兩岸和國際關係」等,也都虛心坦懷提出他的觀點與建言。 & 現在正是台灣重新定位、重拾信心的時刻,嚴長壽期待這本書成為全體社會與公民凝聚「共識」的引子,能夠幫助我們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年輕人,重新發掘自己的優勢,以一種不亢不卑的姿態,在世界地圖上,找到最自信的自己。

79 特價2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人口大震盪

薛承泰  著
天下文化 出版
2016/12/27 出版

人口變遷的社會趨勢正在進行, 勞力短缺、貧富不均、高教危機、長期照顧、年金改革, 是未來十年無法迴避的五大人口困境。 少子高齡化是國安議題,是即將攤牌的迫切危機。 面對可能又老又窮的台灣,我們該如何應對? 台灣人口變遷趨勢帶給當下以及未來的衝擊是相當大的,但國家政策仍力猶未逮。二十餘年來,薛承泰教授一直在關注台灣人口現象及相關政策,並不時在報紙撰寫文章,提醒大家人口變遷可能帶來的衝擊。 在重視教育品質和升學方式之外,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除了是經濟發展與分配問題,何嘗不是人口問題?至於「長期照顧」與「年金改革」,近年來不論在媒體乃至於總統大選都受到相當關注。約有一半家庭在未來十年當中會出現年長家人的長照需求。面對此趨勢該怎麼辦?財源在哪裡?個人、家庭、企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與責任,又如何來因應人口趨勢與社會特性來調整?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外省新頭殼

管仁健  著
方舟文化 出版
2016/12/07 出版

你不知道的台灣 PChome部落格累積人氣高達12,842,422!! 你不見得會認同他的觀點, 但,你一定會想看他提到的真實故事! 一個說得比長得好、寫得又比說得好的資深老鄉民—─管仁健, 用鄉民體文風拆穿既得利益者的騙局, 告訴你國民黨不會(曾)告訴你的台灣史! 你是哪裡人?外省人、台灣人、還是芋頭番薯? 脫離兩蔣桎梏,外省人該有新頭殼; 其他族群看外省人也該有個新頭殼。 從戒嚴時代起,「外省人」這三個字在台灣就充滿著很矛盾的情結。這是個優勢族群,尤其是在政界、軍界與媒體;但獨占這些利益的少數人與少數家族,卻絕口不提這三個字(尤其在競選時)。弔詭的是這三個字所帶來的副作用,反而是由未沐「皇恩」的基層外省人來承擔。 管大說:「台灣社會裡最偽善的現象,就是不願承認社會上有階級問題。」種種的矛盾情緒,在本書中均有精闢解析。 本書五大單元: 1.破除省籍的【天龍新頭殼】 2.打破語言藩籬的【語言新頭殼】 3.最敏感的【二二八新頭殼】 4.軍中怪象的【軍事新頭殼】 5.選情廝殺的【半山新頭殼】 管大語錄 ﹡任何社會事件,從網路到媒體,大家戰世代、戰性別或戰族群;卻對階級問題避而不談。 ﹡政客們要大家「讓歷史歸於歷史,讓真實歸於真實」,真不知該佩服他們的無知,還是要驚訝他們的無恥。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就是要我們學習傾聽與對話。 ﹡高級外省人對台語的認知,就是原則上絕不用,但以下三種情況則鼓勵多用:一是要用粗話罵人時,二是代表說話人是反派時,三是形容很苦、很窮、很倒楣時。 ﹡台灣人對外省人,只會相信三種人:一是願意把他當朋友的人,二是願意帶頭做事與默默做事的人,三是能力比他強的人。 ﹡絕大多數的外省賤民來台灣是逃難,但高級外省人來台灣卻只是搬家而已。 ﹡老兵屍體被狗啃,上將強佔上億宅,這不僅是軍隊的生態,也是外省賤民的悲歌。 ﹡或許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我們在歷史中永遠學不到教訓吧! 本書特色 1. 文風辛辣,字字到位 文中以今說古的方式讓人在嘲諷中學習到事情的由來與脈絡。 & 2. 作者累積一定的閱讀粉絲人數 曾著有《你不知道的台灣》系列三本均頗受好評,PChome部落格累積人氣高達12,842,422,在FB上的個人帳號追蹤人數有23,000多人。多次發文轉載至各大媒體,是具代表性的意見領袖。 & 3. 內容真實,引人入勝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對於史實考究無庸置疑,所評論的文字均根據過往的報章雜誌舉證。

9 特價28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

洪致文  著
前衛 出版
2016/11/18 出版

中華商場、光華商場、舊台北市議會……追憶已不復見的台北地景。 三井倉庫、南港瓶蓋廠、台北機廠……拯救瀕臨危急的城市古蹟! 三十個城市文化資產的故事,「文化政策」究竟是守護還是毀滅,文化恐怖份子的感慨真言與文資謠言大破解。 關於本書 這本書的出版緣起,是來自柯文哲市長上任後,對於文資團體戲謔式嘲諷成「文化恐怖份子」的紀念,也是對於市府「開發派」以「像我們這樣的城市」為名,那種高傲文青設計城市的一種對抗。書中的這些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描述了這十多年來在文資保存運動過程中的艱辛歷程與歷史經過。感謝所有一路走來,一起努力過的文資保存朋友們。不管你是否已經灰心而引退,或者仍在第一線抗爭,這本書記錄下二十一世紀初台灣文資保存的荒謬,與我們無能為力搶救下的那些古蹟建物身影及城市歷史。對於顢頇的執政者與文化官員,把這些歷史記錄下來,是我們在惡劣文資保存環境下唯一能做的。希望你們看到書中自己當時的那些言論與作為時,能有一絲絲反省的能力,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期許未來的台灣,書中寫到的種種荒謬文資慘案與蠢事不要再發生。 本書特色 1. 文資團體爭什麼?本書收錄眾多抗爭案例與實錄,清楚掌握文資保存大小事。 2. 濃郁記憶鄉愁,消失的地標地景再現:中華商場、光華商場、舊台北市議會、阿波羅旋轉餐廳、新竹寡婦樓…… 3. 流言終結者,以訛傳訛的文資謠言大破解,從瑠公圳迷思到古台北城方位解析,顛覆你的既有想像。 4. 大量收錄相關歷史老照片、舊地圖,另收有插畫家蘇拉圖特色插畫,三十個城市老建築,三十個台灣老故事。 這本書值得推薦給您身邊認識的 1. 文化恐怖份子 2. 文化暴動份子 3. 文青‧偽文青 4. 文化部‧文化局官員 5. 各級民代及其辦公室幕僚買來質詢用 6. 想接文化部或文化局案子的乙方 7. 鐵道阿宅ㄊㄉㄇ(洪致文的書怎麼能不買) 8. 焦元溥‧蘇拉圖的粉絲....... 9. 出國家考試文化行政考題的大學教授 10. 想考文化行政公職的准考生 11. 文化盲‧文化政治犯 12. 現職中學社會科教師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4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