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光華路甲9號:駐京採訪札記
麥田春雪 千里波濤 牽動台海形勢的風吹草動 他都親眼見證綜觀兩岸政治對抗、密會、談判、協商的歷史轉折從老蕭融冰之旅、連胡瀛台夜宴,回溯辜汪會談、國共密使傳聞紀錄四川地震、茉莉花革命、珠峰聖火熄火事件與中國貪官現形記王銘義權威解讀中共高層意在言外的「潛台詞」精闢剖析紅牆之內的權力鬥爭,與兩岸高層不能說的祕密本書所書寫的題材,主要是二○○五年以來,作者見證國共兩黨開展政黨交流、定期舉行兩黨領導人會談的相關議題與發展動向,以至二○○八年三月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兩岸執政當局在新形勢下,推動和平發展新局,開展協商談判的互動歷程。同時,涵蓋近年採訪中國面臨大地震災難、藏區騷亂事件,以及中共十八大前夕黨政權力世代交替,親歷中國重大政治社會事件的實地見聞與省思。二○一二年,中國正在經歷黨政軍的世代交替,鄧小平隔代指定的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即將交接給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在群雄並起,諸侯競逐之際,中國社會底層潛藏的階級矛盾、貧富差距,甚至城鄉發展的差異衝突正在日益擴大;與此同時,馬英九剛贏得連任,並展開第二個四年任期,在兩岸互動環境急遽變動之際,內外情勢,猶如白浪滔天、千里波濤滾滾來,台灣面對的嚴峻挑戰才剛開始。
愛著恨著的土地:20世紀中國之側影
土地,只可使歷史蒙塵,卻永遠無法泯滅歷史。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打土豪劣紳、蘇維埃運動、土地革命的“粗風暴雨”,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土改、農業合作化、反右、大躍進、文革、平反運動和改革,一旦抹去表層的浮灰,歷史終將露出本來面目。本書以可感可觸的文字,讓一些可能仍在中國社會進程中表現複雜、微妙、敏感乃至左右為難,在普世價值層面卻早已明徹和不容置疑的問題,有更多的人讀懂它,思索它,以便掩卷之餘,在對過去的幾聲喟歎裡,把握住當今與未來腳下這塊土地的脈動。
中國新革命:重新發現社會(海外版)
本書見證了中國自一九四九年後六十年的沉浮、兩個三十年的消長,對中國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盤的思考,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歷史、文化、互聯網等領域。作者以「中國,重新發現社會」為大脈絡,既條分縷析了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又提綱挈領地記錄了近六十年來中國社會的成長。如何超越左右紛爭,重建國家倫理底線;如何重新煥發社會的活力與創造、扶正個體的權益與價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條件下建設一個「新新中國」,是本書探討的重點。 至於作者為甚麼對中國未來有信心,讀者當能從本書中找到答案。本海外版與內地版的不同之處:1.調整了部分章節的順序,使得本書的邏輯和佈局更合理;2.刪除了原書中的五小節和附錄,使內容更緊湊、對海外讀者更有針對性。3.在”歷史三峽與敦克爾克撤退”和”帝國稻草人”等節增加了部分內容,在第六章增加了一個附錄---在《亞洲週刊》的演講,使本書內容得到了及時的補充。
香港.生活.文化
一直以來,社會文化分析對於社會、文化、生活三者之間的界面及互動特別敏感和好奇,因此題材也相當廣泛。由呂大樂、吳俊雄及馬傑偉合編的《香港.生活.文化》,分析了不同社會部門與生活各個方面的文化現象,除近年討論得較為熱鬧的話題如身份認同、城市社會運動、媒體與公民社會之外,還有接觸到社會生活中不同層次與維度的問題──由父母育兒對策到公共知識份子,成衣工人的處境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社會的殖民性、地緣政治與香港研究。 書共分為四部份。第一部份的四篇文章以不同的介入點來探討後九七的身份認同問題。第二部份是城市社會運動。第三部份以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為主題,探討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第四部份所觸及的課題,從不同層次、領域去探討不同形式與性質的權力關係。 本書另一特色是各篇社會文化分析的經驗與實證基礎。本書內各位作者所採用的方法並不統一,有的引用問卷調查的統計資料,有的翻開歷史檔案文件,有的以政策文件或學術文獻為本,也有作者進行深入訪談,或進行深入的個案分析,總之各自按其研究的題材與需要回答的問題,選擇適合的方法與材料,來支持其分析與論點,讓讀者多角度反思不同的社會議題。本書特色 ★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深入觀察分析圍繞身邊的種種社會現象,從嶄新的視點看我們生活的城市。
上海黑幫
上海黑幫頭子杜月笙靠三碗面混出頭:體面、場面、情面這也是他說的: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有脾氣 上海近代黑社會的發生、壯大,有其豐富的內涵,它也是上海城市歷史的組成部分 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中國大陸的中文辭書中,竟還沒有「黑社會」這個幾乎婦孺皆知的名詞的解釋。 然而2009年卻是「黑社會」一詞頻繁使用的年份,打黑風暴席捲神州各地,尤其是重慶的黑社會事件,可以說是新中國60年來最轟動、最離奇的打黑案件。 以解讀三位青幫首領: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發跡過程的《海上沉浮》紀錄片問世後,不僅風靡一時,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國內外數家電影公司和電視臺蜂擁上海,爭相拍攝上海黑社會。《海上沉浮》忠實紀錄了大時代的社會縮影,數年過後依然被觀眾們所津津樂道。 在20世紀初的上海灘,由於都市「三界四方」的政治構造、嚴重的貧富差別和社會失序,官府的腐敗貪婪,出現了被稱為近代中國最嚴重的黑社會集團,出現了顯赫一時的「三大亨」,出現了號稱「三百年中國幫會第一人」、「上海皇帝」的杜月笙以及在他之前的黃金榮、還有在汪偽政府中活躍崛起的張嘯林。 上海近代黑社會的發生、壯大,有其豐富的內涵,它也是上海城市歷史的組成部分。 在中國,儘管黑社會在20世紀50年代初基本被消滅,但近20年來,隨著社會流動劇增,私欲的膨脹和權力沒受嚴格監督,再加之社會資源分配失衡造成的貧富差距,使缺乏政治權力的底層民眾,忍受了太多生活的不公,有的人甚至「以惡除惡」、「以暴易暴」,而淪為了惡勢力的一部分。 黑社會及有組織犯罪再度出現並很快生長,90年代,還停留在砍手、砍腳的街頭暴力水準,到近年來,已在往企業化、公司化、精英化方向發展,各地湧現出一些職業犯罪集團與腐敗官僚勾結,形成黑白同道、黑白通吃的惡勢力。 即使是在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社會,各種面目的黑道仍存在,甚至蔓延。 黑社會還會長期伴隨著人類社會,他們還在隱秘的角落裡販毒、敲詐、綁架、火拼、兇殺…… 從80年代末本書作者開始研究上海黑社會,於1991年出版《近代上海黑社會研究》,2000年出版《海上梟雄─黃金榮與上海社會》,同時擔任《海上沉浮》拍攝顧問。
重寫我城的歷史故事
把這幾十年來香港故事進行首度改寫的是沉默。無可否認,香港正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當中。這一兩年以內,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都出現一種情勢,用理論家葛蘭西的說法是:老的垂死,新的未活。新事物與舊事物的拉扯非常嚴重。「求新、求變」是一種主調,以期走出回歸以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出現的多重困局。同時間,宣告香港「一切安好」,或者「時間還在我們這一邊」的自我安慰,亦化成另一種反向動力。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把香港打扮成 [新] 自由主義典範經濟童話的努力變得徒勞無功;面對貧富兩極分化但毫無作為的政府管治,已暴露出所謂和諧社會、有效率的政務官、為成功者立碑等故事的虛幻。在轉變中的社會脈絡下,過去的故事日漸失去魅力,新的香港故事應該如何訴說?除了循出生年代劃分的各式「世代論」、帶點誇張情節製造末世恐慌的「驚嚇寓言」、只談經濟不及其他的「邊緣化想像」、其他在文化、藝術、教育、衛生、音樂、宗教等領域建立的「勝者為王」?事,我城的故事還可以如何訴說?從書寫自己經歷過的故事?手,重新打造一個社會脈絡,讓系統的?事浮現起來。這就是本書十多位作者的努力。然而,要重新打造這樣的社會脈絡,有必要首先講出一個為甚麼?為甚麼我們要改造既有的社會狀況,香港人的過去和現在的經歷為甚麼要重新書寫?我們要在故事中說明,為甚麼必須改造現在,以及走向怎樣的未來。
中國澳門特區博彩業與社會發展
從昔日的「東方蒙地卡羅」,到今天被譽為「亞洲拉斯維加斯」,澳門這小城已洗脫往日的寂寂無名,發展至今天為世人所注目的娛樂旅遊之都。這樣的成果,全因其「龍頭產業」—博彩業—帶來繁榮及龐大的經濟收益。澳門民眾的物質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背後社會整體卻付出多少代價?賭博不僅是澳門一個絕不簡單的社會問題,而是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宗教及教育等重大範疇的爭議性討論。本書的緣起,乃在分析和梳理其賭博經濟跳躍式發展給社會承載力和政府管治力所帶來的嚴峻挑戰。本書集合12位學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及負責的態度,就政治、經濟、行政、教育、犯罪、大眾媒體、宗教團體,及至青少年成長、城市規劃等各領域的重要問題作深入探討,是至今討論澳門特區博彩業之社會影響最完整的學術著作。本書彙集豐碩研究成果,內涵富層次感,文章精心設計,並提供寶貴教訓和有影響力的意見,特別適合各部門的決策者、社會科學學者及研究港澳問題的學者參考;亦期望關心澳門的你能透過本書得到啟發。
走進都會中國:一個台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
★ 中國──拆哪(CHINA)。北京的計程車司機有句妙喻:「中國──拆哪(CHINA)。」因為當時城市裡到處是以白色噴漆寫著「拆」字的低矮樓房。其實,無論具體的城市建設,還是生活、思想、社會、文化,「拆哪!」正足以說明轉型中國一切都在進行式的變動中。自二○○○年到北京大學讀書,之後任教於中國的大學,作者至今登陸逾十年。置身經濟高度膨脹、社會劇烈轉型的國度,他由城市出發,不談大國崛起、不論世界市場,從日常文化角度來觀察席捲世界的紅色狂潮在地現象,剖析改革開放後都會「拆哪!(CHINA)」的軌跡,寫下生活在中國最真實的一面。★ 換個角度認識中國!中國的都會化,已非昔日所想像。「八○後」、「九○後」這群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新興世代他們普遍的生活態度與小資氛圍,改變你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你可以在本書看見──七九八藝術特區、新東方、城管、雕刻時光、萬聖書園、小資文化、八○後、和諧社會/河蟹、潛規則、牛市/熊市、雷人、康師傅旋風、仙蹤林、馮小剛、趙本山 ……★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你的世界觀,不可或缺的一角。始終被刻意忽略的世界一角。本書近距離的描繪「進行式」的當代中國,讓人輕易可以迅速瞭解中國近十年來的社會文化發展脈絡,更有助避免刻板印象的干擾、利於市場觀察、拓寬思考面向及眼界。文化評論人、前旺報文化副刊主任張鐵志說:「當台灣與中國互動越來越多,我們對中國的理解卻還是片面與平面的:大多是關於中國的那些大趨勢,並且常常不準確的大趨勢。政亮在中國生活多年,這本書融合了有趣的中國生活觀察,與學術訓練培養出的深刻分析,提供了台灣讀者對中國更豐富的認識。」★ 年表:本書相關大事記˙1978年 ︱ 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當中,提出全力發展科學技術的方向。˙1979年 ︱ 一胎化開始成為政策。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台灣中央廣播電台開設鄧麗君時間。˙1980年 ︱ 改革開放後第一家個體經營的飯館──悅賓樓於北京開張。˙1983年 ︱ 爆發清除精神污染運動,20多天後失敗落幕。中央電視台於農曆除夕夜推出春節聯歡晚會,在此之後,這個節目每年農曆除夕實況播出。˙1987年 ︱ 第一家肯德雞在北京天安門開幕。老舍茶館正式營業。▊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繞境日本赴大陸採訪。▊台灣政府開放赴大陸探親。˙1990年 ︱ 在台灣票房失利的《媽媽再愛我一次》於大陸熱映,觀影人數達2億多人。˙1991年 ︱ 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熱播。隨著兩岸開放,電影合拍模式開始出現,1991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是一個成功的開端,緊接著,則是1993年的《霸王別姬》。˙1992年 ︱ 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為全面市場化揭開序幕。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熱播,美國想像達到高潮。第一家麥當勞在北京王府井開幕。康師父第一碗方便麵在天津開發區出爐。˙1993年 ︱ 《讀書》雜誌爆發「人文精神論爭」。大陸教育部推出211工程,也就是面向21世紀建設100所左右一流大學的發展方向。新東方英語補習班成立。˙1994年 ︱ 大陸本地的校園民謠《同桌的你》,正版銷售量達60萬張。中國足球甲A聯賽成立。˙1995年 ∣ 中國籃球職業聯賽(CBA)成立。▊鄧麗君去世。˙1997年 ︱ 香港回歸中國。汪暉於《天涯》發表<當代的中國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這篇文章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潮的流變,也被視為新左派的立場與宣言。1997、1998年是中國新左派與新自由主義激烈論戰的年代。馮小剛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上映,開啟馮小剛票房奇蹟的時代。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開播,這是迄今仍播出中,並深受青少年喜愛的綜藝娛樂節目。˙1998年 ︱ 大陸教育部推出985工程,也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準大學的建設專案。▊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在台灣出版。˙1999年 ︱ 美國「誤炸」南斯拉夫中國使館,抗議美國的遊行在大陸各地展開。大陸教育部提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開啟大學擴招的腳步。▊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在台灣出版。˙2000年 ︱ ▊台灣總統大選,代表民進黨出馬的陳水扁獲勝,完成台灣首次的政黨輪替。▊王文華的《蛋白質女孩》在台灣出版。▊台商陳彬所寫的《我的上海經驗:從旅遊、投資到定居大陸的戰守策略》與《移民上海:我的台灣經驗遇上海派作風》成為暢銷書,也是千禧年上海熱的象徵。首屆迷迪音樂節於北京舉行,這個音樂節也被視為中國的「胡士托」(Woodstock)音樂節。一座破舊的昔日電子工廠廠房開始出租,吸引許多藝術家前來,這就是數年之後聞名國際的七九八藝術特區。韓寒的《三重門》在暢銷排行榜連續十個月排第一。上海、北京率先成為高考自主命題的試點。˙2001年 ︱ 中國踢進世界盃、申奧成功、加入WTO,媒體普遍將這一年稱為「中國年」。吳思的《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出版,潛規則成為普遍被使用的語言。▊《流星花園》於台灣熱播,不僅打開海外市場,也開啟青春偶像劇的製作熱潮。˙2002年 ︱ 中國棒球聯賽開打。國家廣電總局有關部門下電文要求立即暫停播出《流星花園》。˙2003年 ︱ SARS爆發,中國政府因隱匿病情受到國際輿論批評。北京大學提出引起廣泛爭論的「北大改革方案(草案)」。˙2004年 ︱ ▊台灣總統大選,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連任成功。中國共產黨提出「和諧社會」的理念。大陸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正式成立,開始進行大學教學評估。第一個孔子學院於韓國首爾成立。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以專題報導的方式將韓寒、春樹、滿舟與李揚並列為「八○」後的代表。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成立。▊蔡康永與小S主持的《康熙來了》開播。˙2005年 ︱ ▊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訪問大陸。▊台灣的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成立,負責大學評鑑業務。胡戈將導演陳凱歌的作品《無極》以惡搞方式改編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迅速在網路上竄紅,也帶動了惡搞之風。˙2007年 ︱ ▊台灣教育部發布大學評鑑辦法,對評鑑內容進行分類與規範。˙2008年 ︱ ▊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馬英九當選總統,台灣完成第二次的政黨輪替。北京奧運成功舉行。神舟七號升空,完成太空人於太空漫步的目標。大陸發生三鹿牌奶粉含三聚氫胺導致飲用兒童腎結石事件。在兩岸磋商、合作下開啟兩岸直航、大陸居民赴台旅遊。˙2009年 ︱ 大陸政府發起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的專門行動,網友迅速發明「河蟹」、「草泥馬」、「馬勒戈壁」等語彙進行嘲諷。˙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界博覽會。˙2012年廣州將舉辦亞運會。本書特色1.見證轉型中的中國。2000年開始,帶著觀察者的好奇進入中國社會,迄今十年。這十年也是中國大轉型的年代,「大國崛起」、「世界市場」等語彙成為描述中國的形容詞。2.中國社會「潛規則」全攻略。從文化面出發,不談論統獨問題,讓人能以最冷靜的態度,看待中國社會百態,了解最真實的中國,看見中國人怎麼想。3.時勢造中國,台灣呢?作者為長期旅居中國的台灣人,對台灣和中國皆有深入認識,進行兩岸觀察與比較分析時,能有鞭辟入裡的精確見解。
聽說西藏:發自西藏現場的獨立聲音
讓中共當局害怕,讓全球藏人看見希望的發聲──你從未見過或聽過的西藏他們是處於現場的人。身在西藏現場,又敢於把真知說出來,還具有分析和傳播能力,這樣的人在今日中國不說絕無僅有,也當是鳳毛麟角。在西藏資訊被中國官方壟斷和遮蔽、外界難以進入西藏現場的今天,他們的作用難能可貴。即使在中國官方媒體傲慢地宣稱境外媒體沒有記者在西藏──正是因為中國的限制──因而沒有發言權時,也不能不承認境內「有兩名自由撰稿人」在給外面供稿(見眾多中國官方網站刊登的文章「自由亞洲電臺為藏獨分子做宣傳」)。這本書是從唯色和王力雄為位於華盛頓的「自由亞洲電臺」所撰寫的數百篇專欄文章中選輯編成。從二○○五年至今,他們每人每週各寫一篇文章,再翻譯成藏語,用衛藏、安多、康三種語音對藏地進行廣播。因此,無論是從哪個角度出發,無論是研究西藏、了解西藏,甚至是旅遊西藏,只要想面對真實的西藏,想聽到發自西藏現場的獨立聲音,他們二人就不能不被當作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可以說,這些文章相當於西藏的腳印,一步一個腳印走下來,描繪出西藏在時間中的軌跡,凝聚成西藏現實的縮影。如果僅以他們那些大部頭的出版物,只能在知識界產生影響;而這些短小精悍、切中現實、反映藏人民眾心聲的廣播,卻使他們在今天藏區各地的普通百姓中享有廣泛聲譽,無論走到哪裏,都會遇到眾多知音,掛滿表達感激的哈達。
你一定要知道的中國人性格
當中國像個美女,很容易被吸引!當中國像個流氓,很容易被激怒!當中國像個金光黨,很容易被欺騙!可是中國什麼時候是美女?什麼時候做流氓?什麼時候當金光黨?如果能夠知道中國什麼時候會變?會變成什麼?瞭解中國人的性格,那,你就贏定了!……資深媒體工作者 范立達淡大陸研所教授 張五岳南山人壽資深營業經理人 吳清讚嚴峻推薦!本書特色:為甚麼去中國總是鎩羽而歸!?資深媒體人 兩岸觀察家 上海諮詢顧問講師萬瑞君的最新力作為你解讀中國人--65億的虛擬臉孔窺瞰大陸讓你匪夷所思的三種「人」的世界……
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中國政治權力中心,經常成為中國政權的代稱,自然因著奧運展示舞台的設計,傾全力地擦脂抹粉。真實的北京,與為了迎接奧運而生的北京,自然是不同風貌,而在這濃妝豔抹、誇耀虛華的背後,隱藏著多少犧牲與逼迫,多少流離與破壞,多少放棄與失去……?本書想要記錄的,是卸妝後真實的北京,是強力宣傳之外的北京風景,是看不見的北京,是回歸人的本質之後,才能看見的北京!◎本書特色1. 慶典背後的真實,激情之外的冷靜,台灣年輕人對世界局勢的思考,與對人權的關懷。2.一本讓你感動,進而反思人類存在價值的書。
醜陋的中國人(2008紀念版)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柏楊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演講〈醜陋的中國人〉,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裡鬥」以及「不能團結」等,歸結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濾過性病毒,使我們子子孫孫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癒」,我們可以想像當場的震撼程度,從稍後在留學生群中引發的討論,已經可以預知其演說內容終將引爆。 當呂嘉行的演講記錄分別刊載於香港(《百姓》,十一月十五日)、紐約(《台灣與世界》,十二月一日)、台北(《自立晚報》,十二月八日)、洛杉磯(《論壇報》,十二月十三日),「醜陋的中國人」乃擴大成為全球華人論爭的焦點。 次年八月,此篇講稿和另兩場演講的記錄(〈中國人與醬缸〉、〈人生文學與歷史〉)、一篇訪問稿(〈正視自己的醜陋面〉)及三十二篇雜文組成的「老昏病大展」結集,並收入二十篇回應文章,合成《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在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緊接著大陸版、韓文版、日文版、英文版紛紛出版,大約十年之間風波不斷,海峽兩岸都出有評論專書。 柏楊愛深責切,他說:「中國人,是一個迷失在濃厚醬缸裡的族群,需要警醒」。是的,「醜陋的中國人」是二十世紀末葉知識分子在沉痛的反省之後,向自己民族所擊出的一記警鐘。
新醜陋中國人:日中比較篇
中本書觸犯中國人的三大禁忌。中國人最忌諱被揪出骨子裡的本性,本書卻專挑他們的醜陋面。中國人最忌諱被「外人」識破手腳,本書卻一眼看穿他們的心裡。中國人尤其忌諱承認他們最討厭、最鄙夷、最仇視的日本人的優點,本書卻偏偏全面地、系統地比較中國人與日本人,從孕育出中國人與日本人的歷史背景談起,一一對照雙方的思想行事原則、經商手法、價值觀、宗教、國民性……誰是照妖鏡,誰又是存在世間的魑魅魍魎?讀者可自行判斷……
我的西域,你的東土
新疆,它佔去了六分之一的中國領土。換個說法,它的面積相當於三個法國,六個半英國;甚至新疆的一個縣——若羌,面積也接近六個臺灣,十個科威特。新疆,一旦進入某種場合,就從一個地名變成包含很多難題和對抗歷史。何謂「新疆」?顧名思義,「新的疆土」。但是對維吾爾人而言,那片土地是他們的家園,是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只有對佔領者才是「新的疆土」。維吾爾人不願意聽到這個地名,那是帝國擴張的宣示,是殖民者的炫耀,同時是當地民族屈辱與不幸的見證。近年來,「新疆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超過「西藏問題」,成為北京當局最頭疼的民族問題。所謂「新疆問題」,核心所在就是「東土耳其斯坦」的獨立運動。九一一之後,中共當局以反恐名義全力鎮壓該獨立運動,導致整個維吾爾自治區更為緊張的對立局勢。一九九九年,這本書寫作的起點。那時王力雄剛出版《天葬──西藏的命運》。再寫一本新疆問題的《天葬》是他最初的想法。不過當局以「竊取國家機密文件」的指控,讓他鋃鐺入獄。不過這個牢獄之災也成了他理解新疆的一個轉捩點,在今日中國,能讓維吾爾人接納漢人的地方,大概只有關押政治犯的監獄。那次入獄給他的最大收穫就是結識了同是政治犯的為維吾爾人穆合塔爾。這本書正是因為有了他,才有了現在的角度——不再居高臨下,而是置身其中;不再用外人眼光,而是站到了維吾爾人中間。
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
全世界都在觀望:中國為什麼出了個中關村?中關村為什麼變成今天這樣子?它的精神源泉來自何處?究竟是民族主義的伸張,還是西方思想的產物?它的商業體系是如何形成?它掀起的三次技術浪潮是怎樣影響整個中國?民間資本為什麼能夠戰勝國家資本,成為主導力量?改革開放之後,從姓社走到姓資,面對蓬勃的個資產業發展,中國當局一直在思索:政府應當介入嗎?應當干預嗎?應當憑藉行政權力去支援或者阻止某些力量嗎?如果不應當,那麼怎樣制止它的混亂和無法無天?如果應當,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介入?中關村象徵著中國朝向世界的摸索,更是搞懂中國未來動向的具體經驗,您不可不讀!「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是因為它改變了自己。」1982年,在北京西郊一隅的中關村,一群「星期日工程師」聚在「藍色小屋」,以矽谷精神為榜樣,接case、賣技術、提供諮詢服務。這場知識份子的紅杏出牆,卻刻畫出「中國矽谷」的夢想原型。如今,這個新思想、新制度和新人物的發源地、矽谷的追隨者,到底甘於做新技術的中轉站?還是致力成為世界研發中心,將「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1980年以來的中關村,就是21世紀中國崛起的縮影。像中關村這樣的地區,不僅中國僅有,而且全世界難能有二。它的時間延續至今,跨越中國全部改革歷程:從官方立場上看,它作為科技園的歷史是從一九八八年開始的,然而在一些民間研究者看來,自從陳春先一九八○年自行其是地創辦了第一家公司,中關村的新革命就已經開始。它的包容性之大,是這個國家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富人和窮人、博士和文盲、外來人和本地人、高官顯貴和三教九流,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機會在這裡譜寫精彩篇章。它的事件紛繁複雜: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技術問題、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文化問題、傳統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人的本性問題。每個故事的結局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然而最重要的是,它的故事還在繼續,所有人物都是「進行式」。
唔該,埋單:一位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2007
呂大樂說:「本書分為兩個主要部份:前部份是《唔該,埋單》的原稿,後面新寫了一則後記〈有落,後數〉,只加入了一篇新寫的文章,作為對「後九七」的補充。一如以往,這是一份筆記。我會承認,回歸十年所發生的很多事情,是(我敢說,大部份香港人)始料未及的。那不是因為我對九七回歸抱樂觀主義,以致出現錯誤的評估(事實上,剛好相反,我是悲觀主義者。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香港的狀況已較我原來想像中的好多了),而是香港社會──制度與價值系統──較我預期的脆弱。如果九七前的香港故事不易講,那麼九七後的香港故事不知從何說起。」
中國民企維權第一案
「陝北油田事件」,是一個仍在進行中的案件,由於整個事件的起因、過程與進展,建構了一個完整的貪腐範例,如同一本教科書,因此被推為「中國民間企業維權第一案」。 從這個案例裡,我們可以看到清楚的脈絡──一個政權如何以白紙黑字與民眾簽約,誘使民眾投入資金開發油田,然後再以一紙行政命令片面剝奪人民高達七十億人民幣的投資。在強佔民產的執行過程,這些民間企業的業主們,歷經威逼、囚禁,到逃亡離家,被侵奪財產的直接人數,高達六萬人! 這些迫害的手段與過程,都是由被害的民眾親口道出。沒有什麼艱澀的法律用語,只有淺白易讀的真實血淚、沸騰的民怨。 讀懂了陝北油田案例,將可掌握一套行政公式,在其他的案件中正確預估中共政權的手段與事件的走向。對一個企業主來說,本書即使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達不到趨吉避凶的作用,也能起到一個正確判斷的效果,掌握避難的黃金時間,不會因為錯誤期待而導致的錯誤判斷。本書特色 作者通過親自走訪大量當事人、受害的民營企業家、政府官員,深入細緻實地調查,以充分真實可信的第一手資料,平實如水的語言,在〈陝北油田真相調查報告〉文中,生動具體、詳實深刻地揭示了陝西省、市、縣三級中共當權集團是如何相互勾結、貪樁枉法、強取豪奪,暴力洗劫近六萬名投資者價值七十億油田資產,導致令當事人絕望、令讀者窒息的悲慘故事。 本案涉及延安、榆林二市十五縣,牽連一千多家石油民營企業、六萬多投資人、十多萬利益相關人,資產價值超過一百四十億人民幣! 書中另摘選了高智晟律師承辦過的其他知名案例,讓讀者從各個面向來看清中國人民如何被這些貪官污吏推向中共的對立面。
廉政公署起床!
咖啡自問世以來,就深受國內外許多人的喜愛,尤其是戀愛中的男女,約會的時候,坐下來一邊品著咖啡一邊品著濃情,咖啡和濃情相得益彰,情便和面前的咖啡一般,濃烈且酣暢。 但全世界有一個地方的咖啡是令人生畏的,那就是香港廉政公署的咖啡。 凡是被請進廉署問話的人,工作人員會出於禮貌問一聲:「想喝點什麼?茶還是咖啡?」 這是廉署為客人準備的兩種飲料,無論是成為嫌犯被請進這?來的人還是來這?工作的人,都可以選擇其一。香港廉署的反貪力度太強了,只要是被請進問訊室喝咖啡的人,幾乎難以逃脫罪名。天長日久,進廉署喝咖啡成了一個「被調查」的代名詞,也就意味著:你有麻煩了。 在香港,如果有人前往廉署辦事,出來後一定要對同伴解釋:「我是去過廉署,但沒有喝咖啡。」 廉署的咖啡是免費提供的,不僅僅只提供給那些身負嫌疑的,也提供給其他人。但十分迷信的香港人,即使去廉署辦事,出於某種忌諱,也會拒絕飲用咖啡。只有內地的一些記者,知道廉署咖啡聞名於世,去廉署採訪的時候,會特意要一杯咖啡來嘗一嘗,品味一下它的味道是否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不一樣。
鐵胃高山峰:在中國的故事
前面有山我要翻!山邊有河我要游!盤裡有蟲我要吃!踏破鐵鞋,就是要中國的故事好好聽、好好看……一千多個日子主持「在中國的故事」裡那個充滿燦爛笑容的高山峰,他相信讓你坐在電視前,舒舒服服、安安逸逸的周遊天下,只是旅遊節目的表相。高山峰披荊斬棘,用攝影機、用眼身心寫下故事,只是想告訴您,在這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值得你去看看;雖然高山峰樂於分享,說到底這還是屬於他的感動,他的故事,他的心裡話。他真心期望,透過節目,透過這本書,能打動你勾引你誘惑你不安於室的慾望,讓你行遍萬里路,遇上百樣人,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因為在高山峰那浮華的外表下,他相信:「天有多高,心就該多廣,只要你願意背起行囊,你的故事會因此不一樣,你的心胸會引此而寬廣。」 接下來,麻煩你打開第一頁,讓高山峰開始細說從頭……
華人社會的調查研究:方法與發現
本書作者都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在社會學研究方法學上有代表性的學者。論文集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三個華人社會的近期調查研究的成果的分析,一是討論調查研究方法的各種問題。從這些論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調查研究方法在三地社會學界分別發展的歷史與經驗,以及在實際應用中所取得的具體成果與學術意義。無疑的,這個論文集特別會引起讀者知性趣味的是,它對調查研究方法的各種有關問題的檢討與反思。
在北京生存的100個理由
本書共分八個單元,分別是:化石、天地、人、轉變、新、爽、飄、縫隙而這八個單元可以簡化成三個我們最想和讀者描述的北京特色。 1.北京是歷史的沉積岩,它充滿了時間化石與人的故事,這是一個有著豐饒過去的地方。2.北京現在正在新舊擠壓的轉變中,在2008年奧運之前,它的轉變會更快速。因此我們也捕抓北京現在變化的樣貌,並且想像它成為建築師競技場的未來。3.北京城市氛圍的特色是自在、寬大、從容,就如同縫隙一般,能讓各地的人在這裡找到安身之地,我們試圖描繪那些在北京飄著的人,他們的理想,以及他們汲取養分的所在。
世紀未城市:香港流行文化
二十世紀走到盡頭,香港的文化難免存有許多悸動的、冀盼的、憂思的、各樣矛盾混纏難解分的思緒。本書是一項企圖跨越科際、媒介和論述策略的嘗試,嘗試從電影、流行音樂和漫畫的研究中,勾劃出香港文化形態的側面。在這世紀末的時間、倉促的文化空間中,思緒是紛紜的,這本書可說是這些紛紜的思緒與這個倉促的時代,點滴留存的微痕。
盛世邊緣:香港影的居別.特技與九七政治
踏入新的千年,我們的城市、我們的世界並未因而美好,「回歸」後的「後九七」境況,「盛世」處於「邊緣」上,既喻香港在地緣政治的位置,也從「殖民地時期」轉入「主權回歸」的時間性。「盛世邊緣」更顯示出我們的城市、我們的世界,科技、經濟、社會進程越z發達向前,我們面對的問題、困難與死局則越加複雜,本書評論香港電影,展示我們對性別存在的偏見、對科技過度的迷戀、對自我身份的迷亂。
社會調查實踐:中國經驗及分析
這是繼《華人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與發現》(牛津2001)之後,香港科技大學同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合作,推出的第二本關於調查研究方法的著作。本書由諸多調查片斷入手,總結、條理和探討了中國社會學者從事抽樣調查的實踐經驗與問題。 & 本書各章從不同層面詮釋中國社會調查的本土實踐經驗,既有社會學調查研究方法的全觀性介紹和歸納,又有通過量化分析建立起來的新穎而獨具原創性的觀點和結論。希望本書為未來的調查實踐,為探討社會調查方法的研究者和學生,提供一個基於實踐的學術語境,並以此推動關於中國社會調查的經驗研究。 &
當代鳳陽花鼓的村落-一個華北農村的人類學
本書以明清時期皖北淮河流域傳唱〈鳳陽花鼓〉的社群為例,說明「傳統」與「社群印象」如何產生及傳播。同時也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下,探討改革開放以來民間傳統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以及超地方的歷史、觀念、社會網絡對社區變遷帶來的影響。
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
本書全面而生動地闡述構成1368-1850年江南「經濟社會化」的發展方面和其受制約的方面,系統地揭示了與此問題相關的基本史料,對作為中國經濟重心的江南地區的歷史背景、具體狀況及其發展的過程,有完整而深入的詮釋。& 本書作者曾對唐代長江下游地區的農業經濟史作過透徹的分析,此書則近一步對明清江南經濟的型態作縝密而銳利的考證研究,總體上系統地闡明中國經濟史的重要史實,將是研究中國經濟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城市發-跨世紀中國城市發
城市發展不是個別國家的問題,而全球共有問題。城市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節點,正牽動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向,並將更進一步釋放發展潛能。在中國沿海,北起大連、南至海南,已形成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品生產基地。 尤其在東南沿海,上海、廣州、深圳等都會區獨立出來的城市,其發展潛力不容小覷。在書中,便將中國劃分為12個城市密集區及長江三角、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遼中南四大都市連綿帶。 正如書中所云: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是致力於經濟的國際化,把經濟發展納入國際軌道,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大城市地區是實現這一經濟目標的核心地區。與這一目標相適應,大城市地區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水平也應與國際接軌,借鑑國際經驗,引國外先進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使大城市的管理水平適應城市化要求。
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新
一九七八年在中國開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開放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二十年彈指一揮間,為了破除對西方神話的迷信、更深人地認識中國,本書作者提倡第二次思想解放。力圖在消解西方神話的同時:另闢蹊徑,重新探索當代中國制度創新。 第二次思想解放,首先是批判制度拜物教,既區分社會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的制度拜物教,也區分西方自由主義理想和自由主義的制度拜物教。其次,跳出各種傳統的兩分法,打破保守/改革、左/右、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等僵化的二元對立思維,一分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