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與社會
東華大學為慶祝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創立十週年暨創所人喬健國家講座教授七秩華誕,於2005年4月舉行「族群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出版此論文集。 & 十年前,喬健先生到東華大學創立了當時唯一以族群研究為主之研究所,強調以人類學為主,結合社會學、心理學跨領域研究取向,十年來均秉持此一方針來拓展族群相關之研究。面對世界日益複雜的族群議題,四十餘位來自海內外傑出的學者雲集東華大學,發表論文並交換研究經驗與心得。本 次會議共有主題演講三場,分別請到李亦園院士與金耀基院士講述喬先生的學術貢獻,山西大學行龍副校長則介紹喬先生在其故鄉山西省所做的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上的貢獻,另有近三十篇論文發表與一場綜合座談,會後經客觀評審選出二十二篇論文編入此一論文集;相信此集足以展示當前對族群與社會之最新研究趨勢。
思想(12):族群平等與言論自由
在民主社會裡,「族群平等」與「言論自由」都是崇高的政治規範,不僅不容違逆,更應該儘量落實。不過,如果這兩項原則竟然發生抵觸而無法兩全,那該怎麼辦?台灣稍前爆發的「范蘭欽事件」,生動地展現了這種「價值衝突」的難局。圍繞著是否應該立法禁止涉及族群歧視與仇視之言論,各方的意見相當分歧。《思想》為了讓歧見有機會對話交鋒,籌辦了一次座談會,參與者在會後再將意見寫成文章,即構成了本期的專輯。這些作者的著眼點與立場迥異,但是他們並不自說自話,而是相互澄清與批評。這樣的爭論,當然要比不可能也無必要的「共識」更有意義。其實,「族群平等」與「言論自由」都是極其複雜含混的概念,正需要社會藉著個案所引發的爭議來進行集體學習。這種集體學習,可能才是社會處理爭議時最困難也最關鍵的一步。讀過這個專輯裡的六篇文章,你不見得會被誰說服,但是你一定會對問題有更全面而較細緻的認識。寬宏的認識加上有理由的堅持自己的一得之見,乃是這個價值多元時代對知識份子的基本要求。
大地上的受苦者
二十世紀最出色的後殖民主義論述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 沙特 專文推薦 南方朔、孫大川、陳芳明、廖咸浩 強烈推薦《大地上的受苦者》是弗朗茲‧法農的最後一本著作。早在《黑皮膚,白面具》一書中,法農便提出對於種族主義的反思,他認為種族主義並非偶發事件,亦非恣意妄為,而是一種宰制的文化體系,這種體系也在殖民地運作。若是不看清統治文化所帶來的壓迫效應與奴役現象,那麼對於種族主義的抗爭便是徒然,因為這種壓迫的觸角廣及社團、政治與文化,甚至也會影響個體的精神狀態。在全球化對弱勢地區已然形成新殖民剝削的今天,法農的諸多觀點,都能讓我們看清當前的許多現象,原是源自整個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的淵藪。法農的昨日之怒,是類似孟子「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的義怒,是大丈夫不忍人之心「朝向他者」的承擔;是摩西抗拒繼續被奴役的命運,率領族人走出紅海的鬥爭;是耶穌在逾越節走進耶路撒冷,迎向暴力中心,全面和虛偽的世俗帝國決裂的大勇。 ──孫大川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這本書雖寫於二十世紀中期,但至今不失其時代意義。……世局之亂不是局部的恩怨情仇(包括台灣的統獨議題),而有更深的全球心理狀況,要深入這個心理的潛意識才能找到病源.這就是法農的意義:作為全球的精神醫生,他在二十世紀中葉所作的診斷,迄今仍犀利透徹,直指當下許多問題(包括去年以來的全球性金融海嘯)的源頭,就看我們如何對症下藥了。 ──廖咸浩(台灣大學外交系教授)
超克GGY(ㄐㄧㄐㄧㄨㄞ):「郭冠英」現象之評析
您知道郭冠英與馬英九的關係嗎?您知道范蘭欽是個多偉大的概念嗎?最剽悍、最學術的分析,為您解開近期多位名人驚世駭俗的談話內,所隱藏的權力密碼,本書特聘范蘭欸親自為您寫序導讀。本盒內含 (1) 名人大頭貼、(2)一本書、(3)名言娃娃名人大頭貼讓親愛的讀者,介紹名言娃娃身上所有名言的出處,可用包裝盒內所附的名人大頭貼,將這些名人的嘴臉貼出來吧。
泰利的街角
《泰利的街角》自1967年出版以來便獲得廣大的迴響,民族誌研究紮實,推理深具說服力,拓展了社會科學界對都市問題、貧窮再製以及種族議題的視野,因而屢被各界意見領袖列為必讀的經典。作者最另類的地方在於他那過人的說故事能力,平實的筆調,卻充溢著令人震撼的同理心,再次將血肉賦予這些被主流社會化約、污名化的非裔都市貧民男性,因此本書的影響力早就跨越以詰屈聱牙與晦澀難懂著稱的學界藩籬,成為任何渴望認識不平等問題與關心社會公義的普羅大眾的知識寶典,這其中也包括了有志改革的政策制訂者與社會運動人士。 時值台灣逐漸走向新自由主義化的移民化社會之際,愈來愈多的不同種族與族群加入了台灣社會。在此同時,更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所謂M型社會的趨勢下痛苦地墜落貧窮的深淵。然而,我們這個自允種族高度同質、階級問題不存在的社會,似乎尚未準備好迎接多元種族與貧富差距日增的現實,在公領域及報章媒體上,時常可見曲意結合種族與階級歧視的論述,對特定人群的偏見與結構性歧視,在制度層面上一再被複製。透過這本小書,台灣的讀者或能重新反省這群社會邊緣人的結構性困境,審視當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是如何對待這群弱勢者?我們的主流民意欣然接受「商人無祖國」的謬論,卻聽不見弱勢者無聲的吶喊。這種社會,還有什麼公理和正義可言?
哥老會傳說 黑道之4
【本書特色】全面披露中國百年黑道幫會內幕。二十二章,對舊社會的各類幫會,幫派中的有名人物,以及解放後和改革開放後類似黑社會性質的黑幕等,都作了詳盡的紀錄。本書無論是作為資料或是作為一般讀物閱讀,都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細說洪幫 黑道之3
全面披露中國百年黑道幫會內幕 本書分為(一)幫會發展概況(二)幫會內部人員爆出的「內情」(三)細說青幫(四)舊上海幫會人物(五)細說黃金榮(六)細說杜月笙(七)細說張嘯林與金廷蓀(八)天津青幫(九)湘贛贛黔鄂青幫(十)江浙安徽青幫(十一)豫魯甘肅青幫(十二)綏遠青幫(十三)洪幫探源(十四)江浙湘贛洪幫(十五)兩廣海南洪幫(十六)皖鄂川黔洪幫(十七)袍哥本源(十八)重慶袍哥始末(十九)袍哥人物(二十)黔滇川蒙疆陝哥老會(廿一)洪門派生的理門江相(廿二)一貫道,共二十二章。這二十二章,對舊社會的各類幫會,幫派中的有名人物,以及解放後和改革開放後類似黑社會性質的黑幕等,都作了詳盡的紀錄。 本書無論是作為資料或是作為一般讀物閱讀,都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細說青幫 黑道之2
全面披露中國百年黑道幫會內幕本書分為(一)幫會發展概況(二)幫會內部人員爆出的「內情」(三)細說青幫(四)舊上海幫會人物(五)細說黃金榮(六)細說杜月笙(七)細說張嘯林與金廷蓀(八)天津青幫(九) 湘贛贛黔鄂青幫(十)江浙安徽青幫(十一)豫魯甘肅青幫(十二)綏遠青幫(十三)洪幫探源(十四)江浙湘贛洪幫(十五)兩廣海南洪幫(十六)皖鄂川黔洪幫 (十七)袍哥本源(十八)重慶袍哥始末(十九)袍哥人物(二十)黔滇川蒙疆陝哥老會(廿一)洪門派生的理門江相(廿二)一貫道,共二十二章。這二十二章,對舊社會的各類幫會,幫派中的有名人物,以及解放後和改革開放後類似黑社會性質的黑幕等,都作了詳盡的紀錄。本書無論是作為資料或是作為一般讀物閱讀,都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上海幫傳奇 黑道之1
全面披露中國百年黑道幫會內幕本書分為:(一)幫會發展概況(二)幫會內部人員爆出的「內情」(三)細說青幫(四)舊上海幫會人物(五)細說黃金榮(六)細說杜月笙(七)細說張嘯林與金廷蓀(八)天津青幫(九)湘贛贛黔鄂青幫(十)江浙安徽青幫(十一)豫魯甘肅青幫(十二)綏遠青幫(十三)洪幫探源(十四)江浙湘贛洪幫(十五)兩廣海南洪幫(十六)皖鄂川黔洪幫(十七)袍哥本源(十八)重慶袍哥始末(十九)袍哥人物(二十)黔滇川蒙疆陝哥老會(廿一)洪門派生的理門江相(廿二)一貫道,共二十二章。這二十二章,對舊社會的各類幫會,幫派中的有名人物,以及解放後和改革開放後類似黑社會性質的黑幕等,都作了詳盡的紀錄。本書無論是作為資料或是作為一般讀物閱讀,都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關於夢想與失望,選擇與無法選擇的異鄉人「我們」的抵達之謎。 這是幾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獨特、無以複製、不容簡化歸類,我們有幸貼近陪同,唯老老實實記錄下來。──顧玉玲 這一本「他者」之書,企圖忠實地呈現、記錄幾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作者顧玉玲長期投身工人運動,蓄積了超過十五年對於勞工和移工生活的近身觀察、參與,所寫成的第一本文字記錄。 這本書的出現,為身為「我們」的讀者打開另一扇觀望的窗口,進一步看見那些其實與我們在同一空間進出、卻被忽略、並受到種種不平等對待的移工們,他們想要成為「我們」當中一份子的渴望、卻如何一再受挫的過程;作者也一再凸顯社會劃分「我們」和「他們」人為界線的種種不合理之處,讓「我們」有機會思索和反省,並試著邀請讀者進入「他們」,就有如照鏡子一般,可以在他者當中看見我們,看見自己。 此外,從書寫傳統的角度觀察,對照於本地作者總是急切地想突顯自我與群體不同的書寫主流,本書顯現出特別珍貴的特質,亦即是評論家唐諾指出的「書寫者自我的縮小」。自我變小,便能容受得下更多人更多故事和更周到的思維。 特殊的視角,再加上作者在書寫之前積累的豐厚材料和底蘊,以及節制不流於悲情控訴的說故事技巧,一個個移工的生活彷彿顯影般鮮活地躍於字裡行間,才造就出本書的獨特之處,並同時獲得第九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得主的殊榮。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 本書簡明扼要的闡述儒釋道三教以及九個最典型的人物,其職業的起源、發展、代表人物與影響,從客觀的角度探討其文化內涵。你想過哪些人稱得上中國的典型人物?萬般皆下品,為什麼讀書人說話能大聲?士農工商,為什麼人有錢卻沒社會地位?比丘、道士,哪一個神通廣大?要飯的乞兒為何不吃飯,偏要餓死?流氓原來就是流氓嗎?又為什麼要叫流氓?宦官娶妻有子,你說奇怪不奇怪?高風險的賭博業怎麼就讓人飛蛾撲火了?算命師、風水師,有幾個大富大貴?娼妓優伶,為何到現代命運大不同?這些三教九流的社會地位與職業是否有貴賤之分呢?三教九流有時帶了點貶意,他們真的就是你認定的那種樣子嗎?他們從何而來,為什麼有這些人生百態?還是有何內情、陰謀和權術?古典小說裡為什麼少不了他們呢?這些人是否跟你有關聯呢? ……答案,就等你來書中尋覓 ~ ~ 儒教──培育出左右中國大命運的思想與人物佛教——從與舊思想衝突的外來宗教到深入文化核心的主要信仰道教——培養中國人內斂知足,從道的思想到神的信仰的本土宗教。娼妓、優伶——傷己娛人的悲情人物宦官——專制制度下的最典型的悲劇人物乞丐——最另類的專業人士商賈——從最底層到中國越見寶貴的人物風水算命——迷信、經驗、文化、需求的純中國產物賭博——高風險高成本的行業幫會——人多好辦事的典型團體流氓——集所有性格之惡的人物
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現代與傳統
「底邊階級╱底邊社會」是人類學者喬健教授最早提出的一組重要學術概念。「底邊階級」指的是處於社會底層及邊緣的群體,他們所屬的社會便是「底邊社會」。底邊階級是傳統中國社會的一部分而且是構成整個中國傳統社會階級體系的一種重要基礎。不了解它們,便不能了解傳統中國社會的全貌,不同階級間的互動以及整個社會的運作機制。自1994年起,喬健教授率領一批年輕學者對中國大陸的傳統底邊階級,包括樂戶、剃頭匠、雜技藝人及說唱藝人,作了深入而廣泛的田野研究,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2003年喬教授獲選台灣教育部第七屆(2003-2006)國家講座教授,再率領八位研究生對台灣的娼妓、野台歌仔戲演員、辦桌廚師、釋教法師、神明遶境、陣頭、小販、理髮師等作了同等研究。2006年5月承世新大學及國科會大力支持,籌辦「底邊階級的傳統與現代:兩岸三地人類學與傳播交流合作工作坊」,邀請兩岸三地有關學者對過往十二年對底邊階級及底邊社會的研究作一總結,本書便是此一總結的具體呈現。內容包括兩岸三地著名學者許倬雲院士、科大衛教授、范可教授等有關的精闢論說。
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
「知識分子」是絕種還是充斥?一場迅速蔓延的危機感,焦慮的卻也只有那一群對這個詞有反應的特定人種。作者佛蘭克.富里迪懷疑,如「啟蒙時期」全知的羅素、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那一派博學多聞,對大眾事務關心的知識分子其實已經都是投機取巧者、智庫說客、狡辯家的偽善面具。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因為某些原因結合了最廣的教育層次和最低層的文化涵養。富里迪用他對知識界的熱情和對此危機的迫切焦慮,闡述了知識分子如何做出在文化和民主上該扮演的角色,也聲明社會應該要理出一個知識分子和大眾能一同討論的空間。一段時間以來,作者深切感受到知識分子的迷失,並為此煩惱不安,這種感覺似乎困擾著我們文化機構、大學和專科學校中的許多人。公眾有權聽到來自我們文化的高質量的學術討論,而且,最為有著無限潛力的聽眾,他們應該受到更大的尊重。本書就是寫給眾多聰穎的男男女女,他們渴望一種更具挑戰性的學術和文化生活。本書並不是哀悼學術生活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我們並沒有變成白癡。我們有多令人難忘的藝術作品和科學成果,我們也繼續做出出色的發現。本書旨在對我們當前著書發展思想、教育民眾和塑造新型公眾的方式展開研究,對當代教育和文化政治的反民主根基和保護主義同時提出質疑,即把大眾參與描繪位無法保持優秀標準和諧共存。我認為今天的文化精英們從心底裡接受了這一看法,這導致了對待學術生活的庸人主義態度和有害的工具主義態度日益興盛。一個文化如果把辯證等同於乏味的專業觀點,這個文化就會出現冷漠和社會疏離。由於所有這些都確實至關重要,一場對抗庸人文化的文化戰爭早就該開始了。 本書特色 對於知識分子的定位和學術環境的焦慮,富里迪用它一直以來的繁複思考方式嚴正檢視學術界的種種環節。與社會大眾的重新定位和結合,是富里迪極欲在本書提出的討論。在許多嚴肅、甚至苛刻的評論中,知識分子和社會大眾可以從本書獲取討論這個大問題的一個起點。富里迪的寫作方式嚴謹複雜,文筆與一般現在的敘述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特色在於他對問題的直接處理,讓知識菁英和有意探討相關問題的人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基礎。
不做異鄉人
當年的孤影,今日的敏洪奎! 還記得當年以〈小市民的心聲〉轟動全台的孤影嗎? 如今他以敏洪奎的本名出現,你想知道他有什麼改變嗎? 不分統獨或藍綠,都值得來一探他如何將台灣從異鄉變故鄉! 1972年,敏洪奎以筆名「孤影」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小市民的心聲〉,除了道出當時台灣人的苦悶外,並強調「穩定勝過一切」,擯斥自由民主改革所造成的不安和動亂。此文受到國民黨政府的青睞,將之付印成書,傳閱於各機關學校,締造了百萬餘冊的空前銷售紀錄。 曾被黨外知識份子批判為國民黨打手的孤影,在事隔三十餘年後,有感於國民黨的原地踏步,小市民的心聲已昨非今是,毅然決然以「外省」身份呼籲人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潮流;他也重新提起筆,在報章上抒發其革新政治、認同國家的理念。 本書輯錄了敏洪奎針對族群和諧、國內政治、兩岸關係以及國際觀察等四項主題的評論,不只是為三十年的心路轉折做一總結,更宣示他「不做異鄉人」的決心!
種族歧視與性別:二戰前美國大陸男性華人
男人做傭僕、廚待、洗衣、車衣等所謂的「女人工作」!?以今人觀之,這種現象也許有些突兀或另類,但這些職業卻是早期美加(與澳洲)地區華人所賴以為生的重要經濟命脈。 & 本書深入探討早期美國華人如何進入這類行業、如何受到白人種族歧視與性別偏見的雙重壓制。而華人又如何回應這樣的壓制,是沉默以待、無奈接受?還是試圖反擊?本書採用「男性氣概」的性別觀點,重新檢視種族歧視的意義,對於男性華人移居外地的生活、他們在白人世界的經歷、其間的族群來往和兩性互動,都提供深入解釋。
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
本書中我們看到一個不同類型的國際移民,這種移動是來自一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半邊陲地區-台灣的單身男人,他們前往邊陲的東南亞國家尋找新娘。他們所找到的女人繼而成為新娘;她們從這些較不發達的國家-尤其是印尼、越南與菲律賓-移至一個居於半邊陲地位的較發達國家。本書援引大量的研究材料與方法,涵括了針對新娘、丈夫與婚姻仲介者的訪問,還有官方報告與媒體報導,加上作者直接的參與觀察。當階級、性別與族群之被結構與轉變正跨越國界時,作者做工原創地探索了這些相互關聯的議題。
台灣慰安婦報告
願人間不再有悲劇 一天要接二十餘個日本兵仔,在山裡晚上時點蠟燭接客,一個月發半打或一打保險套,常常不夠用,我們就到溪邊洗一洗再拿來用,軍醫一星期檢查一次身體,軍隊配米給我們吃,那是一個島山,萬谷深坑,想逃也逃不了,沒有人敢逃走,有一次兵仔喝醉酒,將桌子打翻,還罵我們吃什麼飯,沒有幸福可言,常常隨便吃吃就要我們再接客。 月經來時我不要接客,有的兵仔強強要,我會說我肚子痛,有時候會用髒做藉口,在那裡思念故鄉,沒有法度見阮大姐,往往獨自跑去山上唱歌,一日等過一日,一年等過一年,咱在這裡,不知故鄉變得怎麼樣? 一生平安順遂的人無法想像,為了家人,為了多一點收入,年紀輕輕飄洋過海,竟是去滿足一群又一群陌生人的性慾,日子在驚駭、恐懼、屈辱中度過,死在異鄉也就罷了!幸運回來了,煩惱、憂愁、羞辱從此伴隨一生,魂魄四散,如同被遺棄的人。 從軍慰安婦,悲涼、淒慘的角色,從來不曾出現在我們的書本裡,一九九二年二月當找知道這段歷史,這一齣慘劇,我無法想像人間竟有這種事,人,真是動物,良知只出現在太平時期,而非抓狂的年代。 五十年長夜,雖已滲進了一絲曙光,讓我們受害的老阿媽們感受到一絲溫暖,但公道仍掛在遙遠的天邊,路還很長,走下走,因為還要還給老阿媽們公道,當然更重要的是,期盼人類不再受戰爭的威脅,身心不再受踐踏,人間不再有悲劇,希望、快樂與歡笑伴我們一生。 作者簡介 婦女救援基金會為一財團法人,協助被迫賣之未成年少女、前台籍慰安婦對日求償工作及婚姻暴力受害婦女,提供她們法律、輔導,就業及就醫等各項服務,並積極從事相關法令及問題之研修工作。 婦援會自一九九二年設立申訴電話以來,已協助不少長期隱沒個人悲劇的慰安婦勇敢站出來,同時透過我政府向日本政府爭取道歉及賠償,編輯慰安婦專書一直是多年來的心願,希望能夠讓國人對這議題能夠有充分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