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手,在一起:女同志影像故事
34個為愛勇敢做自己的故事 不分性別,愛上愛情的本質 透過這些人的現身,我們得以活在越來越好的世界。——陳雪 & 「不分T婆,我就是個媽媽。」 「人生遇到真愛是多麽困難,我們要堅持。」 「我女兒是同性戀,已經有交往的對象。」 & 台灣第一本以影像與文字紀錄台灣女同志的生命故事,不同世代、不同職業、不同族群的女同志,現身訴說她們內心的真正想法與面臨難題。她們想生養小孩,必須花錢到國外受孕,還被質疑女同志不適合教養小孩,領養小孩也是困難重重。由於台灣同志婚姻尚未合法,她們只能到國外登記結婚,她們想跟心愛的人組成家庭,想把財產留給最愛的人,想要在另一半進開刀房時簽下同意書,或者只是想要為愛做自己……。 & 全書採訪34位女同志,分為17組受訪者,每組皆為兩個人,兩個人關係除了戀人,也有姐妹、母女。讓人看見女同志的生活與生命經驗,以及如何面對不同階段的課題,包括身份認同、出櫃、結婚、生子、領養小孩、組成家庭,也具體而微呈現台灣女同志的發展史。 &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本女同志攝影書,收錄120餘張動人照片,讓讀者看見女同志多元面貌。 2.透過不同的女同志故事述說,瞭解當代台灣女同志必讀,性別平等教育最佳教材。 3.知名設計師聶永真設計封面。
玻璃衣櫃:英國石油前執行長的出櫃告白與企業平權之路
四十年來,這位財星500大執行長全心全意地隱瞞自己的性傾向。 擔心曝光的風險,他不敢上夜店、也無法建立一般交往關係, 以為只要靠一夜情熬過一輩子就好。 直到某天,他選擇隱祕卻危險的做法: 他上網認識了一個應召男,兩人更交往了三年。 最終,幾乎是不可避免地,他的兩個世界對撞崩潰了⋯⋯ & 回顧我擔任英國石油執行長的期間, 我但願當時自己有足夠的勇氣早點出櫃。我的後悔至今仍難以平息。 我希望本書的故事能帶給一些男女同志勇氣: 你不該犧牲自己的幸福快樂,只為了討好那些觀念陳舊的人。 ————英國石油前執行長& 約翰.布朗John Browne———— & 入圍《金融時報》、《財星》雜誌年度好書 紀大偉、但唐謨、蔡康永、楊雅喆、萬金油、黃益中、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 一致推薦 &▌ & ————離開我一手建立的企業,感覺彷彿我的心死了一般。 數十年來我努力切割、隔離我生命裡的一大部分,就是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但在那天,幾乎是不可避免地,我的兩個世界對撞崩潰了⋯⋯ & 四十年來,約翰・布朗全心全意地在石油業界隱瞞自己的性傾向。 & 害怕曝光,他不敢上夜店、更無法建立一般的交往關係,一直以為只要靠一夜情熬過一輩子就好。但他選擇了隱祕卻更危險的做法——2003年,透過網站認識了當時23歲的應召男傑夫。九個月後,傑夫搬進他家。這段感情來得難堪,即使是對極親近的友人,布朗也瞞著與傑夫相識的緣由。後來兩人分手,布朗中止了對傑夫的金援。最終,傑夫將這一切以高價賣給了英國小報。 & 2007年,在布朗60歲這一年,他的同志身分公諸於世。他選擇離開自己一手建立的英國石油,但並未就此陷入低潮——這本充滿勇氣及開創性的著作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 本書既是誠實且動人的回憶錄,也是嚴謹而犀利的社會評論。布朗坦率地回顧自己的雙面人生,也大膽揭露世界各地企業裡依然強烈的恐同文化。此外,他更訪談全球LGBT族群的重要人物與知名企業領導者。透過這些精彩的生命故事和多項論據,布朗極具說服力地闡述為什麼即使有各種風險,自我揭露仍然是最好的選擇——對員工與企業皆然。布朗認為,企業界與同志圈能以務實且創造極大利益的方式產生交集:徹底執行同志友善政策的企業,相較於保守封閉者,更能吸引各路頂尖人才;同志員工也無須費盡心思遮掩性傾向,因此更能專注於工作、發揮創意,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 《玻璃衣櫃》以英國石油前執行長約翰.布朗深藏櫃內數十年後的自我發現之旅為開端,鼓舞著擔憂出櫃將摧毀專業成就的每個人,更為我們揭示企業應該如何創造開放的文化並從中獲益。
好色:女導演教你怎麼A(限制級)
姐妹們,看對A片讓你上天堂! & 厭倦了千篇一律的A片橋段嗎?對主流A片的扭曲性愛觀感到嗤之以鼻?姊妹們,站起來爭取A片主控權的時候到了! & 來自瑞典的女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為你拆解色情電影工業的真相與歷史,為什麼只有男人拍給男人看的A片、女人可以看A片嗎?看完本書,A片將不再是專屬於男人的神祕領域,找出專屬於你的色情口味、發掘性愛可以帶給你的樂趣與活力,你會發現,自己就是最麻吉的性伴侶! & 女人為了女人而拍的新型態色情片,更在乎親密性和彼此關係, 不同於男人拍的那種、高喊著幹幹幹和射射射的A片。 從色情工業開始發展之初,男人就限制了我們定義和面對色情片的方式, 但現在輪到我們,包括我和所有女性, 重新定義色情片可以/必須是什麼模樣──為了女人!——女性色情片導演、《好色》作者艾莉卡.拉斯特 & 一位來自瑞典的A片女導演,不僅成立專門拍女性A片的製片公司、橫掃成人電影獎項,更寫書試著引領大家進入A片這個複雜的世界,以女性觀點顛覆A片傳統定義。台灣的電視頻道「潘朵啦高畫質粉紅台」是專為女性設立的成人頻道,即將引進這位女導演的影像作品,導演所著之圖文並茂指南搭配出版,要讓台灣女性大開眼界! & 1.從解構男人的A片開始,抽絲剝繭、深入探討何以A片無法跳脫窠臼,也無法吸引女性觀看並從中得到樂趣。女性當然有情慾需求、也應該有權利享受看A片的樂趣! & 2.從A片發展的歷史脈絡中,歸納出色情圖片如何帶給人們娛樂,並為大家補充A片相關知識如常用詞彙、性愛常識、A片類型分析等,看完這本書,妳會比大多數男人更懂A片。 & 3.作者列出各具特色的A片代表作,幫助讀者找出自己喜歡的片型。並分享助性小撇步、一個人也可以很high的方法,有了這些色情好伴,不需要男人也能享受性的無限樂趣。
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
本書重新考掘被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大敘述遮蔽的同志書寫(1849年至2001年),反思以父權意識形態為主導的近現代中國男性建構如何支配中國的同志書寫和性別政治。 & 本書指出曾經作為中國性愛藝術的「豔史」傳統敘事癖好,發展到近現代中國是如何被民族國家以「性科學」為名的「性史」病理敘事機制所邊緣化,而這些轉變也非常弔詭地正是與近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男性建構並肩同行,並以民族國家男性建構的「同志」之名進行連結和互相詢喚。 & 本書重新想像「同志」的系譜,解構中國民族主義的男性建構,並提出以「『老同志』-新同志」範式來描述那些在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或「社會性」論述的理論基礎上有所差異的不同男性建構表現。 & 本書的分析對象主要是選取那些在中國大陸以男同性戀、「哥兒」或「兄弟」情誼或其他性/別議題作為敘事主軸的同志書寫,除了大量的舊報刊史料,其餘是自敘傳、私函、日記、筆記、小說、散文和詩詞,也包含從小說改編的同志電影、網路小說以及現有同志論述和反同志論述的再解讀。
女人不笨:幸福其實有辦法
知名律師x兩性作家 聯手打造 法律懶人包,為妳分憂解勞! & 法律,既非公平的代表,也不是正義的代言人,但在生活中,它就是一種行事規則,對於身處弱勢的女性而言,更是一把最好的保護傘。畢竟法律之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能夠真正可以保護我們的,就是法律。 不論妳是平凡的家庭主婦,還是新時代的粉領族,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妳,在心靈、物質甚至是各種人際關係上,都能順利通往幸福之路。 & 四大特點,兼顧情理法,感性pk.理性 特色1、切合需要 針對女性朋友最為切身的需要設計各章節主題,共分為婚前、婚後、理財投資、職場以及其他切身相關議題。 特色2、設計情境 每篇皆設計一個最符合標題的案例,深切刻劃主人翁的個性,並且有技巧地描繪情節脈絡,讓讀者產生同理心與認同感。 特色3、感性催化 在講解完整個案例之後,先由兩性作家蕭合儀感性操刀,從情理層面為讀者做心理諮詢與情緒紓解,畢竟很多事情在負面情緒獲得紓解後,往往就有轉機…… 特色4、理性攻防 於兩性作家情緒紓解後,在輔以專業律師主打多年家事法庭的經驗,為讀者針對實際案例作最有效的法律攻防,確保權益不致受損,必要時還會提供貼心叮嚀,讓讀者在做法律諮詢時,能夠更快上手,掌控全局。 & 透過40個真實案例,輕鬆揮別恐怖戀人,剪斷婚姻裡的愛恨情仇,職場、生活、消費糾紛一一解套! & ‧談情說愛也能簽條約,愛情承諾書具有法律效力? ‧分手也要明算帳,如何討回我送舊情人的名牌包? ‧無緣當「家後」,聘金還需要歸還嗎? ‧寵物毀損房屋裝潢& 房東扣留押金怎麼辦? ‧孩子不跟前夫的姓,對方有權不付撫養費? ‧哺乳期間上班,可以跟公司申請加班費? ‧面對三年不能離職的培訓協議,我的承諾有效嗎? ‧公司要求試用期半年,我要同意嗎? & 人生課題不再卡關,權益就靠自己捍衛!
第三次世界大戰:男女差異引起的戰爭
二次大戰以後我們強調男女平等,許多人以為男女平等就是男女相同,強調新女性主義,在人權上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男女可能相同嗎? & 男女是不同的,生理結構、行為舉止、處理事情的模式,但相同的是機會,不管是教育、就業、衛生、政治的機會是相同的。 & 男女差異就是男女差異,沒有高貴好壞之分,這本書是在說明男女有何差異、了解差異、尊重差異、適應差異,進而創造雙贏的局面。 & 整本書分為五大部份: & 第一部份:談論婚姻破裂引起的社會問題。 & 第二部份:說明兩性以外的性別:如同性戀、雙性人、跨性人、及陰陽同體,還有討論多元成家方案。 & 第三部份:說明宇宙、太陽、地球、和生命起源及演化,更說明人類特有的性徵。 & 第四部份:強調男女之間的差異,如視覺、聽覺、其他感覺、語言、非語言表達、性愛、健康行為種種差異。 & 第五部份:說明性別大和解。 & 這不只是一本社會科學的書,也是一本自然科學的書內容涵蓋由細胞到宇宙,全書巧妙的由生物各個器官的演化與社會問題結合在一起。思緒嚴謹,用語幽默,平白易懂,能在短時間閱讀,讓人在咀嚼之餘,能有所得。 & 這是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書,尤其是剛新婚的夫妻,唯有了解另一半,才能共同相處,迎接新的未來。
彩虹力量覺醒:同志解放運動第一人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傳
世界第一個為同志爭取權利的人: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 1897年,因他不畏強權的奮戰,使德國廢除反同性戀法和對男同志的監禁; 彩虹力量因而覺醒,同志運動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直至今日! 本書一一呈現馬格努斯的生平和時代,看見彩虹覺醒的最初力量。 & >>他提出「性的中間性學說」,認為同性戀是第三性,介於男性於女性之間的中性。 >> 1897年在柏林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同性戀權利組織,為同性戀者爭取權利。 >>二十世紀初就提倡廢止當時德國刑法175條,同性戀除罪化,廢除了反同性戀法和對男性同性戀者的監禁。 >>他是第一次同性戀運動的創立者,成立第一個同志性質的社團。 >>他創辦了第一本性學研究期刊以及第一家性學研究所,其圖書館的藏書達兩萬多冊。 >>他是二十世紀性學研究的創始者,在女性主義以及解放 LGBT的先導貢獻上具有十足的啟發性! >>世紀最富傳奇色彩的性學大師,性智庫名家金賽博士也承認深受其影響。
被劫持的私生活
這是一部關於人類性、婚姻與愛情的歷史, 也是一部兩性放縱與禁欲的對抗。 還是一部兩性的戰爭與和平! 本書說到了今天, 我們的性 、婚姻與愛情,看上去是多麼自由和私密的世界! 其實,真相遠非如此。 道德、法律、孩子、財產、宗教、國家……每一種力量都參與了對人類私生活的劫持。 愛情並不是絕對的信仰。 這不是要獵奇,而是要追問:性、婚姻和愛情的觀念是怎麼建立起來的,什麼樣的兩性規則,才是最理想、最人性的? 今天,我們的性、婚姻與愛情,看上去是多麼自由和私密的世界! 其實,真相遠非如此。 道德、法律、孩子、財產、宗教、國家……每一種力量都參與了對人類私生活的劫持。 愛情並不是絕對的信仰。 上世紀30年代,英國一個人類學家在非洲考察,他給土著人講了一個老套的愛情傳說:一個王子,爬過玻璃山、穿過大峽谷,又與一條惡龍進行殊死搏鬥,終於救出了心愛的姑娘,和她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聽完故事,土著人面面相覷 ,最後,他們的長老問:王子為什麼不另找一個姑娘呢? 在母系氏族社會 ,一位美麗卻又性冷的女人是不道德的,因為她拒絕用自己的身體來為氏族的興旺和農作物的豐收做貢獻。而在西方中世紀,男人和女人做愛,女人必須裹得嚴嚴實實的,只在必需的地方開一個小口。 到了近代,事情在起變化,曾經流行“玻璃與水”理論:性交就和口渴時喝水一樣。 一個年輕姑娘會說,我只是和一個男人睡覺,為什麼要愛他呢? 放縱和禁慾都不是辦法,今天人類的婚姻世界也早已不再平靜,在發達國家,未婚媽媽、單親家庭越來越多,父親和母親中間牽一個小孩的標準家庭形象,已不再風光如昨。
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
女性主義是在批判父權體制並不是在反抗男人,不管男、女可以說是父權體制的受害者,而支持女權運動者也不全是女人,許多男性不僅在爭取女性權益的努力上不遺餘力,他們也經常扮演啟蒙者的重要角色。因此,本書有兩個重點,一在探討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其中介紹許多位曾被隱姓埋名,如今重見天日的女性傑出人物和女哲學家,他們的生平、著作和優異表現;二是為越來越緊張的兩性關係,從其差異、衝突到溝通,尋求和諧發展的可行方案。每章開始之前,都會設計一道「思考題」,以便導引進入主題;每章最後,也會列出該章的「影片資料」和「相關書目」,提供讀者進一步自修或教學之用。
陰道獨白
「各位觀眾,這將會是你聽到最多次『陰道』的夜晚!」 & 1994年,伊芙.恩斯勒發表了轟動國際的劇作《陰道獨白》(The Vagina Monologues)。這齣戲劇以她對兩百多位女性的訪談而寫成,這些不同年齡、職業、性傾向、種族的女性生命故事,榮耀了女性的身體與性,展現其複雜與神祕,使本劇被視為新一代女性的聖經。全劇突破禁忌,機智風趣,充滿同理心與人生智慧,贏得多項大獎(包括1997年的歐比獎[Obie Award,外百老匯優秀劇目年度獎]),讓女性內心最深處的幻想和恐懼有了高唱的管道。看過之後,你永遠不會再用舊有眼光看待女體與性。 & 《陰道獨白》的成功,促使伊芙在1998年發起「V-Day運動」,目標是「終止全球對女性的暴力」。她們組織世界各地的婦女團體在自己的國家演出《陰道獨白》,並募款援助受暴婦女。 & 2008年,適逢V-Day運動十周年,特別出版了《陰道獨白》十周年紀念版,包括五個未發表過的獨白、伊芙撰寫的全新前言,以及別具意義的十年舞台歷史——從紐約市的HERE藝術中心(HERE Arts Center)到全球各地,伊芙.恩斯勒邀請你一同見證社會運動與劇場藝術的輝煌一頁。
Girls and Media—Dreams and Realities
INTRODUCTION & The role of media in any society is vital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brands and consumption especially in a vibrant 21st century Asian city. Hong Kong with its free-market economy and urban bustle is a perfect place to observe this in action. But Hong Kong is also deeply conservative in many way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family values, and the presence of overtly sexualized images in advertising sits uncomfortably with the values of modesty and traditional sexual mores that exist there. Young girls are also discovering their identities like any other groups of girls in the world, and often this journey will not be easy. & This book deals with media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media representations influence girls in Hong Kong and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this ubiquitous presence.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readers could examine and understand how tween girls and teen girls in Hong Kong interact with the media and how they interpret the messages from the media. & The observations found in the studies are also valuable to parents, educators, and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media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s of girls; and we hope that responsible marketers and educators can use these research findings to communicate with girls in ways which can improve their well-being.
性愛是大事
性愛是什麼? 是關於你(妳)是誰?還是你(妳)做了什麼? 是維生的「一頓飯」?還是一場肯定自我的男女「對手戲」? 這是迄今為止唯一從透析中西文化深層結構的基礎上,橫跨台灣、香港、中國兩岸三地及西方社會,深入、全面、又寬廣地探索「性」在中西文化各自背景之下深藏的意義。 張瑞珊博士 (Dr Jui-shan Chang) 以創新社會學研究方法對「性」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和西方社會進行一系列比較研究,本書為其二十多年來的研究精華與總結,也是她對「性」這一個人生重要課題獨到見解的呈現。 本書英文原著(Making a Meal of It : Sex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Settings, 2011, Outskirts Press)已經連續在美國榮獲三項殊榮。第一項獎是由USA Book News 頒發的「美國2011年度最佳著作獎」,是在「健康」(以「性」為主題)類別內唯一得獎的作品(sole winner of The USA Best Books 2011 Awards for the category of Health: Sex and Sexuality)。第二項獎是「2012年讀者評選文藝獎」,是在「人文」領域類別內獲獎(winner of The 2012 Reader Views Literary Awards for the category of Humanities)。第三項是「2012年新一代英地最佳著作獎」,此著作入圍「兩性關係」類別的最後決選 (finalist of The 2012 Next Generation Indie Book Awards for the category of Relationships)。 本書的主題、發現、及獨特見解,與中西文化及社會裡的每個人都習習相關。本書不僅在多種學術領域內獲得肯定,也在一般讀者群中獲得許多迴響。
暗夜裡的白日夢:酒店男公關與我們的異視界
這是一本小說,還是論文?也或許它不僅是小說、論文,更是所有男性的赤裸裸吶喊! & 「二○一二年的夏天,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赴酒店擔任男公關。」 & 身為臺大高材生,他為了論文研究,化身為小元進入「鑽石仕女俱樂部」,在酒店認識了老闆孝哥、公關大寶、秉儒、瑋瑋、阿樂、阿沁、鬼鬼、恩恩等各具特色的男公關。 他們彼此的交流以及和客人的往來,一次次衝擊著他的固有思維。他觀察著「男性氣質」與「情緒勞動」的問題,在酒杯中、談笑裡,和這群男公關一同迎接晨光。 & 這裡的男公關個個敢愛敢恨,他深深感受——外面世界的人才是固守在自己狹隘價值觀而不知變通的人。男公關們毫不遮掩的虛偽讓他知道什麼是真誠,毫不遮掩的真誠讓他知道什麼是不同於虛偽的「虛妄」。 & 在男公關之外,還有兩個人: 石震鵬,一個聰明、渴望加入學校混混幫派的孩子。陳穎禮,校園中的老大。 兩個有著破碎心靈的人,他們的命運,因為眼中所見的「黑暗物質」而緊緊相繫。 他們察覺每個人身上都有「黑暗物質」,只是大家都渾然不覺。 意外進入「那個世界」後,發現那裡的人都懂得如何控制好黑暗物質。 & 究竟,黑暗物質是什麼? & 半自傳半小說的虛實交錯,作者不斷與那些幽微低沉的情緒對話,真切坦率與我們分享他眼中與眾不同的世界,讓人體悟:誠實才是人性最可愛之處!
我的兩個媽My Two Moms: Lessons of Love, Strength, and What Makes a Family
「同性戀怎麼養小孩!?」 一位青少年的演講影片被瘋狂轉載, 甚至獲得2011年YouTube政治類最高點閱率 ──全因他有一對女同性戀雙親。 晚安。我的名字叫做查克‧華茲。 第六代愛荷華人,愛荷華大學工程系的學生, 我是由兩位女性撫養長大。 而我表現得還不錯。 本書特色: 一個在美國愛荷華發生的事件,回應著台灣當今最受爭議的話題 ──關於婚姻平權、同志成家以及如何教養小孩。 全球華文的書市上,不可缺席的重要見證 人權工作者 陳嘉君 立法委員 尤美女 音樂人 陳珊妮 作家 個人意見 作家伴侶 陳雪與早餐人 作家 肆一 作家 廖玉蕙 愛都準備好了,人人成家推薦 我們不需要是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或擁有同性戀父母, 也能了解這些家庭所被迫經歷的艱難。 約莫在十五年前,美國開始一連串針對同性婚姻與LGBT人權的公共討論; 同性戀公開進入穩定的親密關係、建立家庭, 甚至透過領養或「人工」方式養育小孩。 他們想要享有並使用公民權、自由權及法律保障, 保護他們摯愛的伴侶及小孩──但是有些人不想要這件事發生。 這只是一個家的故事。 我寫這本書,是想跟你聊聊家庭: 我的妹妹潔比、我的兩個媽媽杰姬和泰莉,和我們的狗喜爾多。 以及在我長大成人過程中,我媽媽們所教導的種種價值觀。 我們聽過許多「同性戀養育小孩會帶來傷害」的言論, 但在我十九年來的人生中, 不曾被人察覺到我是由同性戀伴侶撫養長大。 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我媽媽們的性傾向對我的人格毫無影響。 我跟你們的孩子沒有任何不同,家庭也別無兩樣; 如果我是你的兒子,我相信我會讓你感到驕傲。 家庭的價值不是來自於政府說:「恭喜你們結婚了!」 家的意義來自於我們承諾彼此、共度難關,一起享受美好時光。 家,來自於將我們緊緊相連的愛。 「你會發現,在他們的故事當中, 獨特的不是家長的性傾向,獨特的不是家庭成員組合, 獨特的永遠是愛,是他們為愛奮鬥的故事,帶給我們力量。」 ── 陳嘉君 *作者演講影片連結: http://youtu.be/kJ4bPLacO1M *更多本書訊息,請上基本書坊部落格: http://gbookstaiwan.blogspot.tw
擁擠的灰色愛情世界
走進陳衡哲、廬隱、蘇雪林、冰心、凌叔華、馮沅君、石評梅的愛情世界 五四社會鼓勵女性「進步」卻又要求女性盡職扮演「賢妻良母」的矛盾期待,使得「婚戀問題」成為知識女性的重大考驗。正是由於中國五四婦女解放運動有著工具性意義大於主體性的特點;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愛情」在當時身為高級女性知識分子的五四女作家們筆下總是充滿灰色的憂愁與掙扎,全然不見玫瑰色的浪漫與憧憬。與五四男作家們相異,五四女作家總是不得不在父家、夫家之間試圖尋找屬於「她自己的家」。本書即以此為題,利用五四時期重視的「婚戀問題」為中心,試圖爬梳陳衡哲、廬隱、蘇雪林、冰心、凌叔華、馮沅君、石評梅等七位五四女作家小說中所呈現的婚戀議題,期能以此挖掘出女作家們的性別主體性思考。 本書特色 以陳衡哲、廬隱、蘇雪林、冰心、凌叔華、馮沅君、石評梅等七位五四女作家小說中所呈現的婚戀議題,挖掘出女作家們的性別主體性思考。
明天開始,我要穿紅色
紅色,會對人散發出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沒有一種顏色像它這樣,代表著熱情與愛,不過,也代表了攻擊和危險。穿紅衣服的人,他身上的紅色會凝聚所有人的目光,展現出自信與對生命的熱情。 有許多現代的女性,正在追尋能使她們的女性特質取得平衡的生活形式。在這條追尋的路上,本書作者雅諾許女士陪伴著這些覺醒的女性。她讓婦女們省察到,自己能如何深入處理自己的女性特質,並且使他們產生勇氣,為自己的人生揮灑新的色彩。 紅色,還代表了改變與出發。紅色可以是:到此為止,不再繼續。類似紅燈的意思,在遇到危險的狀況時,迫使我們停頓下來。紅色,也代表了愛情──雖然這個愛在日常生活的摧殘下幾乎消磨殆盡。然而,每一個女人都有權力為自己發聲說:我決定要追求能為我的生命帶來能量與生活樂趣的力量!我想要成長,我想要擴展自己的生命,而且明天開始,我要穿紅色! (本書每一部後面的「默想與討論」單元,係由本社總編輯吳信如依照各章內容與台灣婦女情況設計規劃,也可供聚會與讀書會使用。)
我,在世界的身體之中
伊芙‧恩斯勒是劇作家,也是作家、社會運動者,畢生奉獻於女性身體——談論它,保護並珍視它,但事實卻是她既不曾也無法擁有她的身體,因此無法感覺或了解她的痛苦。父親性侵、母親冷漠以對,迫使她與自己的身體疏離,從此失去與生命的連結。 &&&& 沒想到接二連三的震驚經驗,竟導致她回頭認識自己的身體。一開始是在剛果工作時,當地婦女承受的殘忍傷痛一幕幕烙印在她心上;回國後不久,醫師確診她罹患子宮癌,好幾個月的痛苦治療接踵而來:針戳、穿刺、切割、掃描……她和身體之間的所有距離都消失了。她的疾病與大地的災難、她的生命力與人性的堅韌重新取得連繫,她終於全然地、感恩地,進入了世界的身體中。《我,在世界的身體之中》以伊芙‧恩斯勒五十七歲罹癌、抗癌的艱辛過程為主軸,以蒙太奇加意識流的筆法帶出她的悲慘童年、迷惘成年和她關心的世界議題──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剛果內戰對當地婦女進行的計畫性摧殘等。 &&&& 這本書以作者的女性自覺與成長為經,以必須嚴肅看待的社會議題為緯;書中的敘述常常讓人透不過氣來,又讓人在淚水盈眶中忍不住大笑。這是一位誠實、勇敢、兇猛、敏銳、不屈不撓、充滿自殺意念卻又頑強求生的女人,她毫不畏縮,以充滿啟發性的洞見,邀請大家體現我們和世界的連結,以及我們對世界的責任。
女生愛男生:性別平等教育
當年寫此書時,書中一些父、母、老師的角色,全是我婦運同道的化身,有些人至今還堅守崗位,帶領更多的年輕人,為打造一個更平等諧合的社會而努力。這十五年來,由於不少保障婦女的法律修訂和制訂成功,所以本書做了不少更正,女性政治家、企業家、軍人以及各行各業中人才輩出,不勝枚舉,十分令人欣慰。她們獨樹一幟,樹立典範,讓後來的女性可以效法甚至超越。--------摘自〈改版序〉 本書特色 ◎全國第一本性別平權教材 ◎14位編輯顧問集思廣益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著眼,打破歷來「男尊女卑」的性別迷思及「男強女弱」 的性別刻板印象,帶我們重新認識性別平等之真諦,繼而建立正確的性別平權觀念。
同性戀的十字架:倫理學者的對話與交鋒
恐懼 是一種選擇。在同性戀的議題上,我們是否已不自覺地活在對方陣營製造的恐懼中? 對話 是一種選擇。在對話過程當中,我們是否慣於將對方分類歸邊,甚至將有血有肉的人約化為某個觀點? 兩位曾進行筆戰的學者--羅秉祥與龔立人——再度相遇,在同性戀的議題上,他們仍舊針鋒相對。但這次他們卻選擇了一種別開新面的對談方式,目的不是為了決定誰勝誰負,而是藉著彼此的提問和回應,嘗試展現真誠的對話應是怎樣的。 在對話與交鋒之後,他們將會產生怎樣的自我轉化?您是否願意進入這場對話之中?
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
女性出走,可能自主或被迫,也許單飛或結伴,目的是賺錢、逃避或自我追尋。女工、女遊、女性移民等的生命經驗,建構了女性不走不行的真義。邱琡雯從女性「主體性建構」的觀點,探討「遷徙」這個日趨頻繁的社會現象,到底有什麼樣的意涵。女性為何「不走不行」?她們的動機可能是出於自主或被迫,形式也許是單飛或結伴,目的不外是賺錢、逃避或自我追尋,《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試圖從台日兩地跨國女性(包括台籍、日本籍以及其他國籍)的離返經驗中,汲取可能的答案。邱琡雯《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一書的特色是,它分屬「性別與移動」和「性別與觀光」兩大研究領域,它架構出「送出國」、「接受國」以及「客方社會」、「主方社會」的雙重視角,它涵蓋了台灣和日本兩處實地調查的成果;它涉及了台日兩地跨國女性也就是女工、女遊、女性移民、女性解說員等不同階級、族群的生命經驗,它橫跨了1960年代到千禧年之後半世紀之久的時序。
女性主義與自由主義(思想23)
《思想23》的專輯是「女性主義與自由主義」。本期收錄了〈中國大陸自由主義者為何不支持女權主義?〉、〈女性主義vs.多元文化論?──反思兩者間的「緊張關係」〉、〈基進女性主義的強暴論〉、〈認識女性主義〉、〈女權運動與自由主義思潮的對話〉等文章。訪談的專欄,則訪問了朱天心女士,談信念的必須承受之重,也訪問了周瑞金教授談權錢之間的改革。其他還有〈委內瑞拉查維茲的激進民主傳奇〉、〈日本右翼思想的四個源流〉等精選文章。
1 1/2:性別協商的理論遊戲和運動實踐
男人──敢娘,才夠men!女人──夠men,才真娘!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是近年來發展最快速的社會學科之一。但它長期局限在「女性研究女性,同志研究同志」的半封閉領域,使得手握政經大權的男性「他」者在理論涉入與行動參與上,長期「置身事外」卻還「理直氣壯」,也讓女性主義試圖打破男性父權體制性別壓迫的奮鬥歷程,倍極艱辛。為了突破女性主義的理論瓶頸,掙脫婦女運動行動困境,本書特別從性別「他」者與身心「他我∕她我」的社會生理學觀點切入,並運用身體-空間的結構歷程化關係──包括身處空間的身體鑲嵌和身為空間的情境體現,進行一趟「批判實踐」的性別探索。開啟第四波女性主義的「親同協商」新時代Towards Our Common Future of WE-MEN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歷經三個階段:第一波是兩性地位平等的「性別類同」主張;第二波是性別身分與自我認同的「性別認同」主張;第三波則是跨界流變的「性別混同」主張。然而,「一元太少,二分又太多。」因此,本書藉由側體分工、社會分工和性別分工的參差對照,以及空間介入性別的「摩比斯轉折」──「諷刺褻瀆」的理論遊戲和「辯證轉繹」的運動實踐──建構出性別協商的「配對競賽理論」。它將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向前推進到「不可能分裂」的性別處境∕情境∕意境,進而開啟第四波女性主義以「性別親同」為主的新本體論,以及用側體交換協商性別的方法論和認識論。告別性別類同、性別認同和性別混同的女性主義神話邁向和而不同的「全人」(we-men)境界「改造世界,是為了改變生活;改變生活,也就改造了世界。」本書以哲學批判作為社會實踐的性別理論,也適用於階級、族裔和地域等不對稱分工的社會情境,還有老、弱、殘、疾等權力不對等的身心處境,彰顯出女性主義作為一般性社會理論的無比潛力。更重要的是,它特別強調將婦女運動與性別協商的社會實踐落實到身體空間的日常實作上面──當我們敞開心房,走出「自己的房間」,盡情享受「像女孩那樣丟球,像男孩那樣翻滾」的樂趣時,一個和而不同的性平新世界,就在你我的起心動念和舉手投足之間,悄然誕生了!
我不是大女人
你認為,女人應該和男人一樣自由嗎?如果是,那麼你就是女權主義者!史上最幽默、最辛辣!第5波女權運動經典著作!大膽挑戰你的私密領域!本書榮獲2011年英國銀河書卷獎年度大獎、非小說類暢銷作品獎2011年英國新聞獎再沒有比現今更適合當女人的時代了:我們有投票權和避孕藥,而且一七二七年之後,就再也沒有女人被當成女巫燒死了。但還是有幾件事令人傷透腦筋:為什麼大家都認為女人應該除毛?女人該使用肉毒桿菌嗎?男人是不是暗地裡都憎恨女人?你該怎麼稱呼陰部?為什麼穿胸罩會痛?為什麼大家都問你何時要生小孩? 一面回顧自己的成長經驗,一面融合大膽見解,凱特琳‧莫倫在本書當中,以引人爆笑的情節,深入探討了許多與女權主義相關的重要議題,包括青少年問題、職場生涯、戀愛、肥胖、墮胎、名牌迷思、養兒育女……等,筆調辛辣幽默,處處充滿反諷和巧妙比喻,讀來令人拍案叫絕。如果有所謂新興的女權運動,這將會是第五波:一個需要女人和男人共同努力、邁向自由和諧人類的新運動!本書特色※具備整整十八年專欄作家的豐富經驗、貼身採訪過女神卡卡等無數流行音樂界名人,本書作者凱特琳.莫倫以絕佳的文筆、娛樂性十足的反諷,一針見血直指當今社會對於女性的偏見與歧視,讓我們看到女權主義者的全新態貌--對於父權制度的餘毒,我們不需要跑出去示威遊行,不需要暴動或是絕食抗議,也不需要以肉身衝到馬匹或是驢子面前抗議;我們只需要認真看待它,一分鐘後開始大笑。我們笑的時候很性感,大家看到我們對這些事情輕鬆以待、一笑置之的時候,就會喜歡我們。這就是全新的女權主義思潮、最酷炫的第五波女權運動!
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
本書以文化研究為路徑,在同性戀、公權力風化管制、女性主義政治這三塊論述場域中,刻畫「性」在這些不同但卻互相交疊的面向上是如何鑲嵌在台灣國族打造的現代化進程中,並深究這 之中的權力布局效應和抵禦政略。作者的歷史研究顯示,公權力藉賣淫禁制所建立起的一套性秩序,是冷戰時期國家懲戒男同性戀、管制女性情慾以及建構正規國族主體的主要規訓力道。白先勇著名小說《孽子》是這個歷史脈絡的產物,但其所描述的男妓文化卻始終被同志運動所忽略,而與賣淫連結的性汙名更被晚近的反娼主流婦運所高舉的單偶理想所強化。作者因而提出了一個性異議的酷兒政治來批判國家與女性主義所豎立的新道德秩序。
從壓抑到氾濫:中國性趨勢解密
「性核爆」2013年比「核爆」更該關心的議題性是生命的力量,一旦讓它流向負面狀態,戰爭就出現了如果壹週刊是爆料當今現況,那這本書就是揭開古今真相如果「犀利人妻」引發你的共鳴,那這本書將讓你震驚 賣淫者:「我只不過拿我自己的身體賺錢,不偷不搶,礙著誰了?」一夜情:「我們尋歡,各取所需。」婚外情:「婚外情也是感情,誰能說它就是不道德的?」第三者:「第三者付出的感情也是真的,只不過遇到他晚一點,誰能否定真愛?」性日記:「我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做愛又不是見不得人,為什麼不能與別人分享?」 從文革時期性壓抑到觀念衝擊後的性坍塌,性解放的快車在中國一路飆行。當性行為不是禁果,套上了自由的華服時,性自由是否就意味著無需控制? 中國近代最敢說真話的社會學暢銷作家最新麻辣點,完全剖析中國人何以從禁欲走向濫欲,一針見血的時代觀點,揭發男女心底最深處的欲罷不能! 本書為大陸社會趨勢學者、暢銷作家雅蘭所著,她大膽批評中國社會當前的荒謬現象,完全擺脫傳統學術著作的規矩枯燥,以深入淺出的論述引領讀者一窺關於中國性文化、性歷史與性未來的種種面向。 新版的意義:(原書名:性殤--女社會學家解密中國性趨勢)性殤,哀悼為性而失去靈魂的人;也殷盼拉開一個思考空間,尋得一個防患的契機。看似個人的問題,實則影響甚鉅,左右檯面上的政經時局。本書特色★230萬超人氣博客閱覽人數,單篇點閱率超過六萬 ★結合感性與辛辣批判的筆法,從中國性嚴重氾濫開始談起,挑選各式各樣誇張的社會現象選入書中,並從中國性文化的曲折發展切入並以剖析。 ★集結豐富的真實故事與歷史故事,有系統的從社會現象關注到每個人的愛的需求,並深入批判一些盲從的性社會現象,無論是對中國性文化好奇,或關心社會發展,想要探索自我的讀者喚醒都能在書中獲得觀念的釐清。★作者以身為女性的立場,結合其社會學專業,再配以溫暖的文字與深入淺出的批判分析,讓讀者閱讀本書,猶如親身體驗一場中國從古到今的性探索課程。
跨國女性研究導讀
近年來在全球化、國際化衝擊下,性別研究逐漸地關注到跨國女性移工、跨國婚姻、跨國文化交流等跨國接觸議題。其中,跨國女性論述的興起使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在不同文化、階級與國族下,跨國女性的互動、協商、再現及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本書收錄重要跨國女性研究理論文章,提供文章導讀,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討論核心概念,藉由延伸問題讓讀者能更加掌握重點及了解運用理論之方式,進一步深入理解跨國女性研究之重點。期盼此書能增進國內學生認識新的理論思辨與方法,進而開啟學界與跨國女性主義理論的對話,透過跨領域的對話與交流,豐富性別研究與探討,更期待此書的出版能拓展一般讀者對於性別研究的視野。
Female Heads of Households in Eurasian Societies Taipei and Rotterdam in times of industrialization
歌德:瞭解女性,就能瞭解歷史的真相。想要深入瞭解某一個時代,就必須好好研究那個時代的女性。歐亞社會的女性藉由其生命史,分別陳述著原生社會的傳統文化及歷史脈絡。不論是歐洲或者是亞洲,女性戶長都不是主流現象,是什麼樣的因素、家庭背景、社會經濟發展,讓一些女性得以成為戶長,而東西方社會的女性戶長形成因素又是全然的不同嗎?本書藉由女性戶長生命史了解台灣(台北)及荷蘭(鹿特丹)在(前)工業化時期的家戶形成及女性地位的憑藉。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By understanding women, one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truth. Therefore, to understand a certain period, there is a need to study the women of that era. The life histories of the women in the Eurasian societies represen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of their native society. In Europe or Asia, female heads of households are not the mainstream phenomenon. What factors, family backgrounds,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s led to some women becoming heads of households? Were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female-headed households complete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ocieties? Through the life histories of the female heads of households, this book studies the household 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status of women in the (pre)industrialization period of Taiwan (Taipei) and the Netherlands (Rotterdam).本書特色◎本書為作者的博士論文,以英文書寫而成,內容結構嚴謹,層次井然。◎本書獲得「中研院歷史人口研究計畫」支持,傾注許多學術資源。◎作者遠赴荷蘭研讀博士,故能就近借閱大量荷蘭保存的文獻資料,也對歐亞社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性別的世界觀
性別議題不只談男女之別,也不單是個人問題,更是跨文化與歷史脈絡的全球對話。在越來越多元分歧的現代世界,我們如何理解性別這個概念?男性與女性的心理有何差別?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全球化對性別議題有什麼衝擊?全球頂尖的性別研究學者之一蕾恩‧ 柯挪,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更為當代的性別研究、性別理論和性別政治提供了簡明易懂的導讀。全球化的時代對性別議題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書以實證研究入手,廣納全球的觀點,橫跨人文學科的光譜,兼具廣度與深度,極具啟發性。本書特色1. 作者身為變性人,也是單親家長,在性別研究的領域中,更是首屈一指的理論與分析,為讀者開啟新的視野。2. 廣納不同學門,為多元時代和全球性別研究引進更全面、更容易入門的社會學導論,立論嚴謹、引證廣博。3. 特別邀請作者為中文讀者撰寫序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成令方審訂並專文推薦。
12P情慾相談室(限)
原來,我們都是這樣色色地長大的!那些你我都曾大膽摸索過摻雜愉悅與羞恥,美妙與自卑、驕傲與厭惡的男慾經驗談……《12P情慾相談室》最可貴的貢獻,是用豐富多樣、直逼禁忌的各種性面貌來突破性無知、挑戰性成見……高亢的禁忌敘事與既誠懇也嚴肅的統整分析,對此刻用嚴峻法律來否定這個課題的當下台灣,做出了極為可敬而有力的抵抗。─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講座教授 何春蕤這本書收錄了12篇自我書寫的情慾經驗∕故事,由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權小組」發起的「情慾自我書寫工作坊」耗時一年完成。在12位成員誠實的剖析自白中,藉由傾吐、回顧與爬梳,重回幼年與成長階段的情慾現場,也重新審視性∕愛探險、伴侶與親密關係的意義。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愉虐戀、家人戀、膠水戀(?!),三P、多P、ESP……老師不敢教、爸媽不會講、同學似懂非懂的事實在太多,我們滿滿的困惑與騷動,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去探索…….
言語不只是言語:誹謗、歧視與言論自由
麥金儂在女權主義法學領域做出過傑出貢獻,她不僅僅是學院中的教師、專家,更是實踐其言的律師和社會活動家。「性騷擾」的概念就是她最早提出並積極推動了相關的立法工作。這本書是她的講座合集,共三個部分,思維敏銳,視角獨特,語言犀利。 本書試圖使人們關注透過所謂言論所實施的傷害事實:它對女性、兒童、受壓迫群體的平等可能性,尤其是對婦女的人權的所作所為。多年的行動主義實踐和研究表明,正如作為色情文藝客體的婦女所描述的那樣,傷害事實從她們的體驗進入了色情文藝。從這一角度出發,本書的討論試圖透過包括仇恨宣傳、種族侵擾、性騷擾和書面誹謗在內的表達,來界定和探究法律與社會的不平等形態。本書旨在了解言論在促成不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詳述平等在言論中的地位。筆者提出的觀點是:制止傷害,為那些在不平等的表達形式下被隔絕、被拒斥的受壓制的呼聲開闢空間。本書特色 男人在對女人開黃腔時,這叫言論自由嗎?不,這是性別歧視! 有時候說就是做,你在說的同時,你也已經在做這件事! 請別輕易『說說』而已,它可能會傷人生命,致人於死! 「性騷擾」一詞最早出現在1970年代,美國法學家凱瑟琳.麥金儂因為首先提出這一概念而被評為當時全球思想輿論界8 位明星之一。她指出:「性在女權論中的地位如同勞動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一樣,這是人類擁有的最寶貴的兩樣東西,但也是人們經常侵犯的兩種東西。」 麥金儂主張色情、種族騷擾、性騷擾以及種族仇恨言論,都是脅迫、使人屈從、恐怖主義與歧視的行為,而且法律也該如此待之。《言語而已》一書控訴美國法律體系的自相矛盾,美國憲法第一增補條款所捍衛的,正是其第十四增補條款所欲終結的不平等。
猿猴、賽伯格和女人
當代最具思想深度和挑戰性的女性主義思想家 人文社會科學、女性主義與性別研究,科技與社會研究,重要且必讀的經典之作 自然是被建構出來的、而不是被發現的——真理是被製造出來的,而不是找到的——乃是科學史研究近年來的基調。唐娜.哈洛威剖析近年來關於猴類和猿類科學研究的寫作,追溯了科學在文化的性別根源,堪稱這個傳統中的最佳典範。她對於靈長類研究的相關書籍、論文、通信,以及遠征與制度的歷史,做了非常詳細的研究,揭開了現存社會關係(包括對於種族、性和階級的自然化)的歷史建構的系譜。她在這本書中所分析的是,關於自然、活生生有機體和賽伯格(模控有機體:同時包含有機和科技成分的系統)的創造的相關說明、敘事和故事。她也批判檢視了免疫系統做為一個資訊系統,並指出,我們的文化預設如何穿入那些被假定價值中立的醫學研究。在部分文章中,她探討並發展了現今女性主義的相關爭議;透過刻劃兩個有力與曖昧字眼 ——「自然」和「經驗」——的命運,她揭開了新的願景,並提供一個新的希望政治的可能性。 哈洛威之前的著作《靈長類視線》(Primate Visions, 1989),被該領域中的學者譽為「傑出」、「原創」、「精彩」、「重要」。《猿猴、賽伯格和女人》收錄了1978─1989年間的文章。奠立她成為當今最具思想深度和挑戰性的女性主義作者之一。
她們,和她們的希望故事
這些女性,雖然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命運,但她們將絕望化為力量,勇敢為爭取生命的尊嚴而奮鬥,是一則又一則女性覺醒的生命故事。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排行榜 ◆BookSense 暢銷書單 ◆Amazon暢銷百大書單 ◆BORDERS 暢銷榜書單 ◆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非文學書單 ◆Amazon讀者最愛書單 普立茲獎得主紀思道和伍潔芳,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因擔任《紐約時報》駐北京特派員而目睹了天安門事件,首次深受人權議題所震撼;翌年又發現中國每週的女嬰死亡人數等同於天安門事件的死亡人數。這讓他們深自思考:新聞報導的取向是否偏頗了?因此他們將鏡頭從外交政治事務轉向披露全球人權的真相。 多年來,紀思道和伍潔芳走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發現在許多開發中國家,性別歧視、重男輕女、貧窮飢餓、種族屠殺、處女情節等現象,讓婦女猶如仍置身在十八、十九世紀的煉獄。 透過實地訪談,他們詳實紀錄了非洲、印度、中國、東南亞等開發中國家,女性被壓抑、遭受性虐待、暴力殘害、失去教育、社會地位不平等,甚至醫療落後導致高死亡率的種種真實而令人痛心的案例。 每一段採訪都是婦女血淚的見證,每一篇報導都是自身覺醒的產物。 書中主角雖然各面臨不同的悲慘命運,但憑著不服輸的意志與正面的態度,為自己找到一片天。看了這些女性的故事,你會為他們的遭遇心痛,同時也為她們的奮鬥感動。
認同、差異與發聲:性別教學演
本書為成功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2007年執行「成大帶動周遭院校或同領域學術發展計畫」的具體成果。 & 此計畫共有10所大學院校、14個系所,來 自文學、史學、教育、社會與醫療四個學群29位教師參加,歷經學群討論、成果發表會、單篇論文與全書審查,共集結13篇教學論文。以主題粗分為五類,性別 與教育、性別與社會、性別與醫療和運動、性別與歷史,以及性別與文學。 & 以教學性質區分為四類:通識課程、性別議題融入教學單元、實務操作的小團體輔導,以及教學反思紀要。實際編排第一單元為「性別成為通識課程教 學」,第二單元為「性別融入通識歷史課程教學」,第三單元為「性別的教學實踐與省思」。每篇包含開課背景介紹、授課學生背景介紹、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師 生教學心得與經驗分享、以及教學成效,並附有教學資源可參考。 & 本書特色 & 這本書呈現出來的是我們對性別教學的關懷與反思,我們希望能和讀者們分享我們的互動與交流,更希望這本書能成為讀者們教學和申請相關教學計畫的資源。
母職研究再思維:跨領域的視野
雖然近年來國內關於母職議題的研究風起雲湧,但仍少有專書以「母職」為核心議題進行系統性的跨學科研究。本書試圖以跨學科、跨文化的視角來重新檢視母職議題,除了強調母職經驗的多元性,並挑戰所謂「好母親」的典範。其為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再思母職論述出發,由於理論與經驗必求互相呼應,第二部分的章節則探討母職實踐所面臨的挑戰及因應之道。此書是由幾位成大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的成員參與撰寫,她們皆致力性別教學與研究,此書乃是她們長久以來跨學科對話的成果之一。
兩性關係
性別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是重要的分類之一,在上個世紀裡,人們關於性別的看法和信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尤其是90年代的性別的「社會建構論」認為性別, 不論生理性別(sex)或社會性別(gender)都是由社會生活建構起來的,二者皆為文化類型,是對人類身體和人類關係的一種解釋。 本書在借鑑 西方性別問題研究的基礎上,描述和分析了世界和中國的兩性關係狀況,以及引起最多爭論的焦點問題。 & 全書涉及的領域包括兩性關係在下列各個方面的狀況:公民 權與政治參與、就業與收入、教育、健康與生育、身體與性、婚姻與家庭、暴力、跨越性別(介於兩性者)、兩性氣質、習俗與觀念等,作者藉此關心兩性關係中處 於弱勢地位的女性,並希望兩性在各個領域中的不平等狀態可加以改變為平等的狀態。
新女性主義
30年前,年方27歲的小女子,勇敢吹響新女性主義號角30年後,2008年的今日,女性地位是否已經全然不同!?從台塑集團傳女不傳子的案例看來,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新女性主義》在民國63初版之時,已針對民法第1059條提出公允的彈性修正意見:「子女之姓得依當事人約定。」今年(民國97年),《新女性主義》再度推出,這條修正法案雖已修法完成,卻要等到98年才能實施,其修法方向,正與30餘年前呂秀蓮之意見相符!今日女性之所以能自主、自由與平等,乃因這三十年的努力,方得以品嚐美果。觀《新女性主義》一書,將能感念歷史上女權先進所付出的努力,並思考未來女權運動的方向。婦女問題誠然也是男人問題,必然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社會問題。茲以本書揭開《新女性主義》的廬山真面目,條分縷析新女性主義的真諦。《新女性主義》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簡介各國婦女地位的演進,側重美國、日本及韓國女性的覺醒與奮鬥。第二章,掀開中國婦女歷史,描述其承受的「三段式」束縛,指陳中國婦女終能昂首闊步的血淚陳蹟。第三章,援引資料,從法律、政治、經濟與教育各方面,探討台灣地區婦女問題的真相。第四章,從諸多社會觀念與習俗中,搜索迄今殘存的男性中心社會投影。第五章,沿用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及醫學上的論點,批判男性中心未盡合理之處。第六章,說明新女性主義的內涵,闡釋它「道一以貫之」的中心思想,提出二十種舊觀念的新主張。第七章,從男女雙方立場,分別指出陳舊傳統的迂腐,復勾勒新社會的藍圖。第八章,顧後瞻前話台灣的婦運,介紹新女性主義的創始三階段及作者從事活動之經驗。
飛天之女:跨國影像藝術與另類女性書寫
無論是在Jolene Rickard的觀視鏡(looking glass)概念呈現的"Self-Portrait─3sisters"三聯作,Hulleah Tsinhnahjinnie所謂「自傳體」(autobiographic)式的自我呈現手法在額頭寫上「11-390」原住民編碼,Shelly Niro自拍、扮裝的影視作品"ThisLand is Mine Land, North American Welcome",透過當代女性原住民攝影及影像藝術,對美洲原住民深具特殊意義與象徵意旨的大地(earth)、玉米(corns)和飛天之女(sky woman)主題在她們的作品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再現,也正代表了精神與心靈的回歸。本書內容分為二輯,第一部分「跨國影像藝術」,輯有〈玉米姊妹與飛天之女:當代女性原住民攝影與影像藝術〉、〈誰的美國:亞美影像與文化交織的跨界思維〉、〈邊緣/文化再現:台灣與環太平洋藝術的性別、階級、族裔政治〉;第二部分「另類女性書寫」,收錄相關的座談紀錄、書評/書介、藝評/講評。
誰殺了喀布爾女人:美國女記者在阿富汗的現場直擊
殘暴的聖戰士之名如何開始?除了美國攻打過塔利班政權之外,歷史上,早就有帝國入侵過阿富汗。一向蒙上神秘面紗的中東女性,她們如何因戰爭受到更多的損失?不讀歷史的人往往重蹈覆轍。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馬可孛羅都曾經踏足過阿富汗。而早在美國攻打阿富汗之前,十九世紀早已發生被帝國侵略的史實──大不列顛英國攻打阿富汗的「英阿戰爭」。當然,第一次阿富汗戰爭時,英國即已慘敗,也引起了阿富汗人的反感。911事件後,美國攻打塔利班政權,再度造成當地的痛苦,當美國宣稱阿富汗女性已獲得解放,並有重建的承諾,本書作者在當地親眼所見卻是她們飽受暴力侵害。 911後,作者前往了阿富汗參與女性救援工作,她以記者的身份,觀察了當今阿富汗每一階層的人──充滿著碎片與不安;而存留在世人心中的「聖戰士」印象,似乎是阿富汗唯一的面貌。難道阿富汗甘於陷入戰爭、貧窮與國家分離的局面,究竟,阿富汗過去的歷史是什麼?作者分別從阿富汗的女性角色、阿富汗的歷史,以及當今遭受帝國侵略的現狀況,以一個喀布爾報導者的角色,從喀布爾的街道、學校與監獄,描述了阿富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女性與阿富汗:女人甚至不在背景出現……她們根本不存在。】作者參與了「母親組織」,宗旨是幫助喀布爾的寡婦。由於戰爭的關係,父親、兄弟、兒子都死了,戰爭打散了許多家庭,迫使他們流離失所。一九九六年,當塔利班征服喀布爾時,寡婦的困難處境更是雪上加霜。塔利班規定女人必須由男性親戚陪同,才能離開住處,但數以千計的戰爭寡婦沒有男性親戚。「母親組織」的創辦人卡洛琳針對這情況提出解決方案,教導寡婦在家中裁縫、刺繡和編織,然後販賣她們的作品,使她們有口飯吃。她也創辦了祕密學校,提供塔利班拒絕教育的女孩們上學。作者也批判了喀布爾的女性上歧視問題,連西方男性記者都成為幫兇。戰爭時,有許多女性被強暴,但,官方不怎麼重視。因為戰爭期間,根本少提及女性。有觀察家指出,女人「甚至不在背景出現……她們根本不存在。」 【現在的阿富汗:儘管阿富汗人身處如此大量金錢流動的經濟體系中,大部分的人卻比以前還窮。】我們知道世貿雙塔在當時成為廢墟,阿富汗呢?說到廢墟,喀布爾大部分的廢墟並不特別具戲劇性──不像紐約世貿中心相互糾結的扭曲鋼鐵和混凝土厚片般震撼人心。喀布爾不是以鋼鐵和混凝土建成,而是用泥磚。因此城市的廢墟是只剩骨架的殘骸。今天阿富汗的經濟,彷彿也只剩下骨架可言了。就阿富汗的標準而言,由於外國人肯付優渥的薪水,因此一個未受教育的司機賺的錢比喀布爾大學教授、醫院院長、警察局長或內閣閣員的薪水還要多。有人辭掉教育部的行政工作,到聯合國當司機。一位副部長變成發送員,一位學校校長成為翻譯,這些不是他們想做的工作,他們受過的訓練也不是要他們從事這類工作,但起碼他們不用再搬家,他們付得起房租。
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
我愛男人,也愛女人,為什麼我只能選一邊? 超過七十位雙性戀者訴說他們的故事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 王蘋 導讀 雙性戀者,從很久很久以前就是如此生活著、愛戀著,然而,我們卻從未被正確的命名。現在,是讓雙性戀者發聲的時候了,用我們自己的聲音,而不再透過專家的詮釋。
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
本書企圖排列組合性別、權力與慾望的種種關係位置。後現代與女人間的斜槓,既是區隔也是流通轉換的可能,標示著(後)啟蒙模式與(後)性別研究中同時在與不在性別之中的弔詭。而這本書所談論的,與其說是以普遍、抽象的女性問題為終極關懷,毋寧說是以解決困擾作者做為一個女人的個人問題為始出點。對於不寫日記不喜拍照的作者來說,寫作成為時光匆匆流逝的唯一文件檔案。《後現代∕女人》記錄了張小虹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三年之間的生命歲月,她想些什麼,看些什麼書,為了什麼事情忿忿不平,所有夢想的、困惑的、急躁的、欣喜的,都在這本書裡,那屬於台灣社會解嚴前後的躁動與狂飆,那屬於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風起雲湧的熱烈 ……
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
法國女人創造沙龍,英國男人發明俱樂部。沙龍裡有男人,俱樂部中卻沒有女人? 地理學怎麼會和性別扯上關係?難不成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如果性別屬性是社會建構的,那麼,女性氣質與男性氣概隨著時空不同又有什麼變化?女男社會關係能有多大的變異範圍?地理學家對這些議題有什麼意見? 這些是作者在本書中處理的核心議題。作者由各種地方開始,接著將視野擴大至全球的流動與遷徙,討論在其中性別關係的變化,如何影響和反映了這些空間的性質,以及人們對女男言行舉止的共同期待。本書結合各種日常生活經驗與理論,除了質疑二元對立的性別框架外,也更積極探討性別的多樣性,及其與空間的各種關係。 本書巧妙地結合了理論與個案研究,並於每一章文末,大量羅列相關著作,提供讀者參考。對於空間與性別的關係,無論是初探式的了解,或者希望更深入的研究,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精彩讀物。
衝破迷網(附VCD)
不同令你心情起伏的披事,就發生在你家社區的轉角。白絲帶工作站從2000年開始接觸一些社區家長與青少兒,我們碰到的故事主角,就在校園或街頭巷尾,每人有不同的成長經歷,但仔細觀察,e世代青少兒在踏上網路這條資訊高速公路時,他們既享受數位娛樂或數位學習的快感,也可能走過危機四伏的數位森林。《衝破迷網》一書,從影響青少兒成長的各類關系著眼,提供關心青少兒成長的讀者,在觀看「衝破迷網」紀錄片三個真實故事的註解。本書也列出自我重建的社會輔導機制,希望讀者提供給身邊有需要的青少兒,伸出援手。
婦女研究運動‧中國個案
中國婦女不再需要口號,也不需要男性來代表她們發言。李小江說,中國婦女正在從自身開始研究中國婦女,而不是只成為西方女性主義學者的研究對象。 本書正是這樣的一部中國婦女研究運動的個案自我分析。李小江等當代中國婦女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在這提供給讀者的是:她們來自中國社會生活本身的鮮活的真實。她們呈現出來的正是:當代中國婦女特有的成長經歷、覺悟和深入的思考。 本書書末附有多位來自國外女性研究者的回應和評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參照下,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當代中國婦女的威儀風貌,同時也加深了對當代中國婦女研究運動的認識。 &
空間就是性別
★博客來網路書店『知性人文類』圖書年度暢銷100 ★自由時報副刊週末選書、聯合報讀書人新書上架 & 2001年,國內最深情而敏銳的環境心理學家畢恆達,以歸國十年累積的田野研究和觀察,推出《空間就是權力》,被中國時報、聯合報評選為年度十大好書,更被《亞洲週刊》評選為台灣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籍! & 2004年,畢恆達將推出另一本重量級好書《空間就是性別》,以嶄新的角度解析社會上習以為常的性別現象,以豐富的範例來省思日常空間中無所不在的性別意涵。本書從我們最熟悉的生活空間談起。例如--- & 為什麼在操場上,男生多半愛運動,女生卻怕曬黑,只想當可愛的啦啦隊? 為什麼在學校裡,弱小的男生經常被欺負,強壯的女生就被說成「恰北北」? 為什麼在家中,客廳總是佔據最大面積,廚房和曬衣陽台卻擠在小小的角落? 為什麼,適合全家出遊的休旅車,向來只有點煙器,卻沒有加熱奶瓶的裝備? 為什麼在街道上,總有各種狼人出沒,讓女人老是擔心受怕? 為什麼,美國女性遇到性騷擾時,可以大叫大罵,或甩對方一個大巴掌,然而在台灣,女人卻只會驚慌失措,忍氣吞聲?… & 畢恆達指出,從家庭空間到公共空間,性別分化已滲入每一個生活角落。從教育界、廣告界、建築界到設計界,長期缺乏性別平等的眼光,不斷複製「男強女弱」、「男主女從」的傳統觀念,雖然進入二十一世紀,性別偏見依然具體反映在家庭、校園、職場、社區,以及所有的生活空間之中。這不只是現代男女的緊箍咒,也限制了不同性別氣質的全人發展。 & 在《空間就是性別》一書中,畢恆達引介許多國外的做法,希望刺激國內的讀者,以創意來形塑更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生活空間。例如— & 如果,在兒童繪本中,女孩子可以當飛行員,男孩子可以玩芭比娃娃… 如果,在學校運動場上,可以發明更多鼓勵男女學生合作同樂的運動和遊戲… 如果,房地產界的建築師,可以多聽聽不同性別使用者的需求和心聲… 如果,工業設計界可以有更多女性觀點加入,或將性別意識當作必修課程… 如果,公廁可以更有彈性和創意,方便父母和幼兒一同如廁的親子廁所能更普及… 如果,從司法到社會與論都能支持女人,鼓勵女人勇敢站出來,和性騷擾對抗… 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得到尊重,各種不同性別氣質和性傾向都可以平等發展… & 在一個進步社會中,這些「如果」都可以成真。這也是《空間就是性別》出版的最大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