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美學教育:性、色情、裸體藝術
本書從[性]的歷史追蹤分析,以及[性]的歷史辯證關係之研究,本書所要追蹤分析與研討的旨趣是:與生俱來的性,是否會隨著人類社會生活世界的差異性,因而產生不同的矛盾與吊詭? 本書中的回答似乎是肯定的,所以才會延伸出所要研討的焦點主題:一.性與真:生物人的性衝動;二.性與善:社會人的性知識;三.性與美:精神人的性昇華.
太太的歷史
到了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為夫妻關係下了新定義。十八世紀之後,妻子的角色更大幅改變。在美國殖民地,妻子跟著丈夫遠渡重洋墾荒。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少妻子跟著丈夫下獄、上斷頭台。在美國獨立戰爭和內戰時,很多妻子表達政治理念,以行動支持從軍的丈夫。工業革命後,職業婦女出現,關於女權、性、避孕、墮胎的主題逐漸風起雲湧。現代妻子的面貌越來越複雜,女人的書信、日記、文學作品、學術論述等資料也越來越多,但作者馭簡駕繁的功力實在讓人佩服,隨著時代的巨輪信手捻來許多動人的故事,不斷呈現「身為人妻」的種種憂喜和悲歡。 直到今日,女人仍在思考甚至懷疑婚姻的意義。過去婚姻的功能逐漸在剝落,首先,婚姻不再等於長期飯票,因為現今社會女人也要賺錢。其次,結婚不再是親密與性愛的許可證,因為同居已不是禁忌。而離婚率居高不下,更表示婚姻已不再提供女性永遠的保護傘。 對現今女性而言,「妻子」到底是怎樣的角色?《太太的歷史》書中絕對可以提供許多珍貴的故事和靈感,提供現代女性參考。 本書精采豐富、清晰易懂,作者瑪莉蓮.亞隆博覽古今,穿梭婚姻的時空,讓我們了解西方女人所歷經的集體變遷。當婚姻制度正面臨巨大變動的時刻,對已經結了婚、曾經結過婚、很想要結婚、或不願意走入婚姻的女性而言,本書都會讓妳深深喜愛,並讓我們對「婚姻」產生全新的看法和體悟。
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
這是保羅˙克利的畫作,讓鑲嵌技術構成的房舍,阿拉伯式的圖案,讓人沉浸在夢幻虛真的光線裡,這個夢卻被突如其來的黑色箭頭所截斷,伸向畫面,切斷一條正常的色帶,奔向引人注意的地方。
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
近年來教育改革呼聲響徹雲霄,九年一貫課程中重要議題兩性平等教育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有鑑於此,編者彙集國內19篇傑出的性別平等教育研究論文,整理成為四大單元,「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的素養」,「教科書的性別意識型態」,「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性別角色相關議題的探討」。編者與作者皆期待此書能成為研究者與教育工作者未來探討與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基石,茲以落實性別平等教育的真諦。
乳房的歷史
乳房焦慮 做為女性身體象徵的乳房,在人類的想像裡擁有特別的地位。不同的歷史時空裡,特定的乳房意義會成為當時的主流意識,支配我們對乳房的觀感。 中世紀末期,哺育的乳房首度成為基督教性靈滋養的象徵;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與詩人為乳房塗上情色意涵;十八世紀的歐洲思想家則將乳房打造成公民權利的來源。 然而不論是文學、藝術與文獻記載,都是經過男性眼光折射之後的想法;男人與建制,不斷企圖將女人的乳房據為己有。 女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乳房,不僅是個人自我評價的指標,也是女人總體地位的象徵。 二十世紀,女人終於奪回乳房的所有權。主流婦女雜誌持續報導乳癌與乳房美容的最新資訊,女性主義的雜誌與月曆則企圖打破美國人對乳房的執迷。 我們對自己的乳房日感焦慮,正如我們憂心世界的未來一樣。 乳房再度以新的活力現身於歷史舞台,不管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世紀末的今天「乳房概念股」走勢正強勁。 關於作者 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美國史丹福大學女性與性別研究所的資深學者,出版過《結拜姊妹》《母道、死亡與瘋狂的文學》等書。一九九二年,法國政府頒贈學術勳章給她,現在她和作家丈夫居住在加州。 關於譯者 何穎怡,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專職寫作、翻譯,著有《風中的蘆葦》《女人在唱歌》,譯有《第四級病毒》《霸王龍的最後一眼》《女人要帶刺》《不與男孩同一國》等書。
後女性主義
新女性圖像 隨著我們即將進入新的千禧年,女性的角色仍然受到質疑。後女性主義挑戰制度性的權威,並且賦予邊緣團體更多力量,但是女性主義如何在挑戰父權制度時調整自己的立場? 從女性主義轉折到後女性主義,女性開始重視差異而非平等。1990年代的後現代文化已經浮現一種新的女性圖像。強硬、性感、不敬的,她並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她要權力。但是解構女性的壓迫、歡慶女性文化之餘,後女性主義將會有怎樣的遠景? 介紹後女性主義,尋索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對當代性別政治與文化的影響,描述後女性主義理論家如何從各種當代論述中汲取養份,包括精彩分析、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發展出我們自己對於女(陰)性特質的認識。 作者簡介 蘇菲亞.玻卡(Sophia Phoca) 是一名講師與評論家,英國肯特藝術與設計研究院、視覺溝通學院、時間基礎媒體的科目導師。 譯者簡介 謝小芩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情色之旅
情色現場 色情,可是有創意。羽毛秀、燭光秀、食物秀,都只是外在的形式,懂得如何操控觀眾的情緒與性趣。才是脫衣舞孃各項秘技當中,最高段的秘技。可能是在說明「真的有這種地方」以及「這類事情」。 當我走進位於「新宿」歌舞妓野這家是很著名的脫衣舞表演場時,裡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 應該震耳欲聾的伴舞音樂不見了。應該照亮伸展舞台的五彩投射燈光,也了無蹤影。難道是停電?還是我走錯門,進錯地方? 正在納悶時,眼前突然有一道光線亮起。看樣子是從手電筒射出的。我雖還搞不清楚到底怎麼一回事,但還是因這一射微弱照明,看見擠在伸展台的重重頭影,也彷彿在靜默中,聽見沈重、清晰的男人的喘息。 這種秀有何特別呢?它的賣點在於:讓觀眾感受「窺探」女體的私秘樂趣。試想,脫衣舞場一片漆黑,唯一照明物體只有一把小手電筒,只有從它射出的一道光芒…。 作者簡介 李憲章 旅遊作家、攝影家、企劃、編劇,曾自助遊歷四十個以上的國家。也曾參加歐洲、美洲、東南亞的媒體團、訪問團、旅行社考察團;並且在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發表各種類型旅遊作品。
女性的屈辱與勳章
一半的勝利 根據過去的規定,孕婦並不能由自己,而是必須由諮詢顧問決定是否可以墮胎。而現在,婦女可以根據已完成的諮詢結果自己決定,是否仍願意成為母親...... 為這個虛情假意的、似乎賦與宗教和成年女教民同樣權利的協定,我們是否已為之奮鬥二十二年了?當然不是!然而--處於被宰制的情勢之中,事實上情況是可能更加嚴重的。也因此摻雜在我的憤怒之中尚還有某種程度的釋懷。 聯邦憲法法院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遲遲無法對它的判決定案,由推測可知,其原因是在於有一多數眾根本就想推翻整個修正案。而目前的結果,對我們婦女而言是勝利和挫敗參半的情況。這一半的勝利僅僅是因為最近十年又數月以來婦女群眾所施予的壓力所造成的,尤其是因為女性主義者對某些具政黨性格的憲法法官們的批判。 對現行憲法的解釋是:墮胎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恩賜。婦女們被允許墮胎,但是她們應該良心不安和不斷哀求。再者:為了以示儆懲,婦女必須自己付錢--這是那些沒有錢的婦女所要面對的問題,尤其是年輕婦女和家庭主婦。因此,這項卡斯魯爾的判決是對一九七五年德西墮胎鑑定規定的改善,然卻是一九七二年德東墮胎期限規定的惡化。 對德東的人而言,惡化的情況是:非依其意願而懷孕的婦女必須在懷孕最初的十二個星期之內,為了在未來得以中止懷孕而申請一份形式上的許可證明。這種強迫式的諮詢當然也可以匿名進行,然而那是不重要的。再者她們必須自己負擔墮胎費用--那是在德東仍處在失業當中和低收入的婦女將要更艱辛面對的問題。 對德西人有所改善的是:根據過去的所謂的墮胎鑑定規定,孕婦並不能由自己,而是必須由諮詢顧問,決定是否可以墮胎。視各聯邦和諮詢顧問的立場不同,非自願懷孕的婦女受到目前為止的恩典所保護或者禁止。而現在,婦女可以根據已完成的諮詢結果自己決定,是否仍願意成為母親。 作者簡介 愛莉絲史瓦澤,出生於1942年,是新聞記者和評論家。自1977年起擔任雜誌《艾瑪》的編輯和發行人。 羅麗君,1963年出生,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目前在德國烏帕塔爾大學修博士學位,專攻胡賽爾現象學。
女性主義FEINISM
半數人類所夢想,而另一半人所恐懼的……半數人類所夢想而另一半人所恐懼的是什麼?就是女人的絕對平等!這代表女性主義的公平看法嗎?對某些人而言,光是女性主義這個字眼就足以使人聯想到性別競爭,「性的戰爭」和憎恨男人的女人等景象。本書貫穿論述環繞著女性主義的各種迷思,提供涵蓋所有婦女運動的犀利解析。內容包括令人震撼、起源自法國大革命之婦女運動近代史,七0年代在全球各地爆發的女性解放運動,以及在八0年代雷根政府和柴契爾內閣時所造成的保守反挫勢力。它同時探討了女性主義的成就和九0年代全世界女性仍將面對的挑戰。本書是爭取婦女權益的及時指南 一部由外在男性保守反對力量和婦女運動內部不協調所組成的歷史風暴。封面:「鉚釘工人羅茜」我們能做到!這幅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的宣傳海報,是用來徵召婦女加入重要防禦工作的。在重工業中,取代被徵召打仗男性的婦女,數量增加了460%。儘管被訓練成造船工人、鉚釘工人及機概師之女性中的80%,要在戰後繼績從事這些工作,但她們不是被鼓勵將工作交給由戰場回來的士兵,便是被解僱或被迫回去從事不具任何技術的老職位。
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 從女權主義運動到女性主義批評,在西方已有三十年的歷史,國內自八○年代中期以後,大量引進西方批評理論,也出現了女性文學和女性主義批評;然而,不論是深度或廣度,國內的女性主義批評仍有很大的局限。 本書旨在透過描述西方的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對從事批評實踐的女性主義批評家和研究西方批評理論的學者,希望能產生雙向溝通的作用;同時本書也是一般讀者的入門書,對何謂「女性主義」有系統性的概要討論。 作者簡介 王逢振 河北邢台人。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文學系。曾任美國爾文(UC Irvine)加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批評理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已發表多部專著、譯著、大量論文及翻譯文章。 近期作品包括《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合著,1997)《西學讀解集》(1999)、《時間的種子》(譯著,1997)等。現居北京,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兼任大學教授。近年主要從事西方文化理論研究,主編《知識份子圖書館叢書》和《先鋒叢書》。
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
本書為對中國的「女媧」觀與女性「才德」觀這兩個影響傳統歷史詮釋及女性心態的觀念重新檢討。作者基於史學求真實、求全面的立場,強調應揚棄帶有性別岐視的歷史觀,以兩性平等的觀念,建立女性信史,用以匡正世人對中國傳統婦女觀念的誤解與喚起學界對婦女史研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