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憲法(4版)
親子練功坊——親子在家/園生活中一起修練, 以愛、理解與示範滋養孩子的情緒能力。 本書邀請臺灣十六位幼教專家學者與優秀園長,分別從理論和生活應用兩層面,闡述「覺察辨識」、「理解與同理」、「調節與表達」、「情緒運用」等情緒能力和案例解析,幫助父母引導孩子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情緒事件,克服挫折、累積正向的學習經驗,建立溫馨、和諧的親子互動。 本書分為四大篇、十二主題,在最後一章更提供情緒能力檢測,協助爸媽更精準的掌握和運用本書的內容。 情緒能力是一門需要持續學習的人生功課,家庭是孩子情緒能力的原生地,親子的互動經驗更是孩子解讀情緒事件的腳本。 承蒙聞名海內外的教育專家——楊朝祥和吳清基兩位臺灣重量級教育部前部長推薦本書,期待本書能有助於父母親一起修練情緒功課,成就親子的美麗人生。 名人推薦& & 楊朝祥&& 前教育部長/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 吳清基&& 前教育部長/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 &
鍾禾的憲法強迫取分:體系、爭點、解題一次搞定
《鍾禾的憲法強迫取分:體系、爭點、解題一次搞定》全一冊以淺顯白話的方式闡述各種憲法爭點,並在第三章基本權各論中以「基本權違憲審查答題模板」帶你融會貫通、掌握違憲審查的答題技巧。
憲法及行政法辦案參考手冊
因應憲法訴訟法於今年(111年)1月4日施行、6月行政訴訟法修正公布,本會憲法委員會及行政法委員會,集結長年從事憲法訴訟及行政訴訟領域之執業律師,說明基本概念及程序要件,並輔以辦案檢查表,表列辦理各類型憲法訴訟、行政法訴訟之各項應檢查事項。此外,本書亦由各執筆作者分享辦案技巧、訴訟上應行注意事項及執業心得,期能裨益於對此等領域有興趣的律師同道們,作為未來執業實務之重要參考。
憲政熱映中:中華民國憲法的怪誕與進化
憲法是什麼滋味?憲法能為我們做什麼? 中華民國憲法不正常? 面對總統民選以來最佳的修憲時刻,我們需要做好知識準備: & 一本認識臺灣憲法史的白話讀本誕生! & 法律白話文運動重磅新作/全民關注「憲政時刻」,現正熱映中…… & 本書出版以來,臺灣已依憲法選出七任總統,同時我們也歷經七次憲改工程。 但你可曾想過,改了半天,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憲法? 連憲法叫什麼名字,是中華民國或臺灣共和國都沒有概念? 其實,憲法就是我們跟國家之間的契約;為了做出自己能服氣的選擇,我們需放眼過去,才能探尋未來。 & 就讓本書帶你一起橫跨時空,用最精簡的篇幅、最活潑的故事,向讀者介紹憲法精神如何在日治殖民下勉力找到落腳之處,並看見其於威權時期是如何受到壓抑,並在民主前輩們的奮鬥下,是如何突破重重限制,令人民慢慢嘗到自由的美妙滋味,更讓眾人想法終於得在不同生活場域中燦然綻放。 & 回顧這部超過百年的臺灣憲法史,我們竟能從仰賴統治者獨尊的鼻息,進化到人人都能對社會議題充分表達看法。這樣奔放的自由,過往是如何在台灣土地上萌芽?如何進入我們的觀念與生活方式之中?面對動盪的國際局勢,威權陰影不時想要捲土重來,我們真的已學會用憲法守護自主精神了嗎? & 就讓本書跟你一起反思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共同打造屬於我們這世代的憲法時刻。
各國制憲運動
憲法是用來規範國家及政權的基本結構,特別是政府的權力、及人民的基本權利。就狹義而言,憲法的制訂是指一群政治行為者草擬、討論、以及核可憲法;廣義的制憲則還包括釋憲、修憲、及變更不成文的憲政常規,因此又稱為「憲法變革」。 制憲的時機通常在國家面對重大挑戰之際,如美國1787憲法時的社會經濟危機、法國1830憲章時的革命、德國在兩次大戰後的戰敗、法國1946憲法時的戰後重建、美國的殖民地解放獨立等等。在革命之後,人民作為主權擁有者有權取消原本的契約關係,制憲意味著擺脫舊有體制的束縛、透過新憲來重新建構自己,因此,制憲又有民族塑造的意義,而新憲象徵著這個國家的主權。 概念上而言,制憲與修憲的最大差別在於究竟憲法的內容是通盤的取代、還是只作局部的修訂。到底是修憲、還是制憲,不在於內容、或是程序,而在於是否立意承先啟後、或者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打定主意採取新的憲政秩序。
人權理念與憲法秩序:憲法學思維方法緒論?
臺灣憲政制度與人權理念繼受自泰西東洋諸國,部分逐漸成形內化,部分則持續磨合調適。在法律移植過程中,人權理念史、憲政制度與法學方法的關聯論題,始終是臺灣公法社群的共通課題與普遍困境,尤以欠缺具歷史縱深底蘊與條理思維方法為最。本書嘗試從憲政主義歷史源流與憲法學方法論的視角,對人權理念進行原理推演,建構憲法秩序的思維體系,期使基本權蘊含秩序理念、論證紋裡,成為貼近現實、可資適用的客觀法規範,而非只是某種政治、道德或價值的決斷。
中華民國(南京)憲法研究
1946年,國民大會在南京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這也是近代中國最後一部憲法性文件。不過,這部憲法在頒行不久即在中國大陸被全面廢除,後來在台灣亦經過動員戡亂臨時條款與增修條文的反覆修正。 & 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這部憲法的由來與背景,以及其在台灣的變遷;第二部分析該憲法的政府組織與權力分立情況,如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考試院、司法院等的設立、功能與意義;第三部分闡述中華民國憲法下的基本權與社會權。 & 本書嘗試梳理歷史的脈絡,比較各國的制度,檢討其中的重大問題。此外,又力圖綜合憲法本文的制定時代、「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時代、1990年代以來的七次增修的經過,以及近年來的最新理論發展與制度實踐,系統地分析這部憲法的「變與不變」。
這是一本憲法解題書(2版)
本書特色 為什麼要買這本?作者告訴你 關於憲法,在很多考生的心目中,標準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的雞肋科目,除了太抽象難以捉摸之外,內容寬泛投資報酬率又太低也是許多考生心中的痛。尤其是在我國司法院解釋已經上排至七百多號,數量之龐大令人咋舌! 但是透過本書,讓廣大考生可以對憲法這個科目產生一點閱讀的興味。正因為憲法本身充滿了活力與生命力,每一個題目其實都沒有標準答案可以依循,也可以說每一題都只是筆者在咀嚼完相關知識後所產出的個人思維,你可以有你自己的最佳解答。所以就憲法而言,最好的準備方法不是模擬解題架構,而是思考。透過思考,可以理解問題的核心,不用背誦,下一次碰到不一樣考題的呈現,也可以用有邏輯的方式傳達。相信有時候連出題老師心中也沒有定見,老師只是想要看到你是否有分析問題的能力。 另外必須提醒考生的是,考古題練習的必要性。文筆這件事情在申論題型的考試上,其實握有一定程度的關鍵,在憲法這一科目會特別呈現出來,所以把本書的題目看過之後,對憲法這科將更能獲得高分!
憲法何以中國
本書輯集了作者 2010 年以來有關中國憲法史的諸篇文章,書名以古文句式 「何以」連接憲法與中國,旨在表述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中國為什麼自清末以來需要「現代憲法」這個西方舶來貨?中國到底需要怎樣的憲法?憲法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新中國憲法史一路地發展,終於在以「八二憲法」為開端的改革憲法階段穩固下來,但「八二憲法」的制度是否仍有足夠空間容納時代的大變革?既往的憲法史是否給國人提供了足夠的經驗教訓來設計一套社會主義憲法演進的基本法? & 作者選取了對中國未來憲制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新中國憲法,作為整個憲法史研究的開篇,在法學歷史主義的理論框架下,以及百年憲制變遷的歷史格局下,經由歷史理性來審視憲制理性,梳理並構建一套社會主義憲法演進的路徑和機制,並將其中諸多問題呈現出來,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更多學人關注,並作出深入的理論化探討,重拾中國憲法史。
政治憲法的中國之道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立憲進程,中國憲法的糾結並沒有因為晚清、民國、建國 30 年各種負面實踐與經驗而有結構性突破。這糾結有制度層面的實施性障礙與梗阻,更有憲法思想和背景理論上的混亂。例如接受西方「規範憲法」思想的中國知識分子,認定政治的現代性以司法審查制度的完備性為基準,但這種單純移植的訴求,忽視了中國自身的政治憲法結構。 本書着意於從「政治憲法」的角度,探求和揭示中國憲政轉型的思想與制度脈絡,呈現一種不同於「規範憲法」的憲法心智與憲政世界觀。而「政治憲法的中國之道」,就是通過政治正當程式與共同歷史智慧,不斷消除差異性、管控不確定性及形成新的「規範世界」。 本書氣象恢宏,縱橫於西方的憲政思潮與現代中國的政治現實,上篇「思想與論辯」考察西方國家的司法憲政與政治憲法的思想與實踐;中篇「憲制與轉型」探討民國立憲的歷史啟示,辨識當前中國憲政的轉型契機;下篇「對話與期許」激盪出政治憲法學學者的殷切關懷與理性思辨。
中國憲制之維新
本書結集憲法學專家童之偉幾年來於報紙、法學期刊、主流社科網站,以及以作者個人名義博客發表的關於中國憲制維新的大部分文章。作者既建立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也回應法學界其他學者的相關言論,並與之切磋交流。書中再三闡明社憲派基本的憲政建設主張,社憲派、反憲派、泛憲派三者間的差異,以及推進法治維新關鍵的現實考量,並反覆申明應尊重中國現有的政治力量對比格局,努力在這個格局下通過明確黨權範圍和規範黨權行使程序的維新方略,爭取有效保障基本人權或公民基本權利的憲政。本書毫不避忌地結合當今中國實際的法律生活闡論,務求對推進中國憲制維新進程作出貢獻,實在值得參考。
政治憲法與未來憲制
本書是作者多年以來思考建構政治憲法學理論的成果。全書共十六章,分為「思想紛爭」、「基本觀念」、「制度因緣」和「道路統緒」四篇。作者從確立其政治憲法學的理論觀點開始,繼而闡釋憲法權威、公民資格、自由政治與國家構建等基本憲法觀念,進而分析及比較中西憲法制度,突出政治憲法學不同於規範憲法學與憲法釋義學的問題意識和理論視野,終而從歷史的角度為未來的中國憲制乃至世界憲制,提供理論規劃。& 作者認為,現代中國處於一個由非常政治到日常政治的憲制轉變時期。在這個時期,憲法起着終結革命、建構制度的作用,並可透過憲法完成建國進程,從非常政治轉變為日常政治,迎來司法憲政主義的時代。政治憲法學正是以歷史的視野,發現政治憲法結構中從現實主義到規範主義、從黨制國家到憲政國家、從人民主權到個人自由的歷史趨勢。
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
本書為針對1949年以來國內憲政發展與修憲之完整論述,並有最深入之評析,同時為國內第一本針對「內閣制」、「總統制」、「雙首長制」提出憲法增修條文「憲法草案試擬稿」之憲政專書。
憲法與人權(3版)
本書特色 & 人權發展是憲政體制的重要議題,也是世界潮流走向,目前在大專院校開設中華民國憲法、憲法與人權、民主憲政與法治、民主政治、法學緒論等課程,或是於高中職院校進行公民教育的基礎課程,都需要對於國家學、人權議題資訊與我國現行憲法法制發展加以瞭解。因此,由屏東教育大學李銘義副教授、正修科技大學于蕙清教授、實踐大學吳大平助理教授、義守大學吳明孝助理教授與屏東科技大學講師林信雄,為教學與研究之用,從現代國家的起源和憲法的發展作為論述的起點,進一步論述我國現行人權違憲審查的機制,以及中華民國憲法所規範的平等權、自由權、受益權、參政權、人格權、隱私權等諸多權利予以分章說明,此外並引述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加以討論,均綜合整理於本書之中。本書一方面可以成為大專院校上課使用之教材,或是作為高中職院校公民課程的補充資料,另一方面也可以成為有志於憲法與人權研究的入門書籍。若想對於目前台灣憲法與人權發展的本土案例實踐與學說發展有初步認識,則可以閱讀本書,並進一步涉獵各章所附之延伸閱讀書籍或期刊。
對話憲法 憲法對話 (上冊)(有聲書/修訂3版):憲法結構01-15講
比較觀點,詢答對話 逐條解析,啟迪創意 植憲法理念,齊作民國主人! & ‧附憲法教學CD
二十一世紀憲法國家之新挑戰:憲法解釋與環境國家
本書憲法學基礎理論(五)乃作者在一段時間對同一法領域學術研究論著集結成書之方式,以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為編選內容。本書內容集中在憲法、行政法及環境法領域,由於此期間世界氣候變遷劇烈,台灣環境問題不僅是國內環境問題,還聯繫到國際環境保護公約與條約,因此本書就以憲法與行政法為基礎,針對環境法在氣候變遷下所面臨相關問題為評析與回應。 & 此論著有以下特色,乃以憲法為基礎,建構環境法在憲法秩序下的定位與價值導向,使我國環境法論著建構在我國憲法價值體系之基礎,不僅使環境法未來可以成為在憲法秩序下與其他法領域並駕齊驅之獨立法領域,且內涵了幾十年來我國憲法價值理念或靈魂,這也是自2012年環境法總論寫作,改變了自1999年來環境法總論及環境法學基礎理論(一)、(二)系列中,純以環境法為內容的研究方式,而是在環境法總論部分持續地與憲法聯繫,也就是以建構在我國憲法價值秩序下的環境法理論為本書主要內容,因為任何一法領域發生的問題與困境最終仍需在實證憲法價值秩序下,來接受檢驗與落實憲法精神。
半總統制「總統化」之發展:政黨體系與政府組成
半總統制已經成為眾多國家共通的憲政體制選擇與獨立的政體類型。由於半總統制兼具有總統制與議會內閣制的特徵,因此運作上也可能出現往總統制或往議會內閣制運作模式偏移的情況。本書以半總統體制「總統化」現象為分析核心,以法國與台灣為主要分析個案,認為府會不一致的歷史經驗為乃是兩國制度變遷的關鍵動力,並將選舉時程(electoral timing)的改變視為兩國半總統體制朝向「總統化」發展的路徑依賴之關鍵性制度機制因素,嘗試理解選舉時程如何影響政黨體系、內閣組成與內閣性質,以探究「總統化」對於半總統國家體制運作的政治影響。
中華民國憲法概要
本書作者長年在台灣大學、中央警察大學及崇右技術學院等學府,從事憲法及法律學術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我國民主憲政的發展一向投以無比的關注,尤其對當前國家社會動盪不安之局勢深感憂心不已,考究其肇因當然不止一端,但其中最重大的關鍵,乃在於「國家憲政不彰」所致,因為同樣是一部中華民國憲法,但卻出現各種不同解讀,憲法之正當性既遭到嚴重性的曲解與誤用,則一切的法令規章亦失其判斷是非之標準,國家社會動亂之根源油然而生矣;因此,作者認為欲求國家長治久安,當從憲法的教育著手。本書共分十七章,乃針對憲法的意義、性質與分類,思潮的演進、憲法體系、人民基本權利義務、政府體制、基本國策、憲法的修改、兩岸關係及未來憲政改革的重點方向等等,做深入淺出地加以說明與分析,經歷數年編纂、實務見解旁徵博引,評論分析,鞭辟入裡,理論與實務兼具,法律與政治見解並陳,並就國家社會、政經、文化、教育、兩岸關係之發展趨勢,與全球化時勢潮流大環境變遷,在本書內容上適時地不斷加以修正,以因應讀者從事教學及學術研究,或是參加各種國家考試及實務引用,均具參考價值。
轉型中的行政與立法關係
行政與立法的關係是一國憲政體制運作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不同的憲政體制下,行政立法互動的理念與運作方式也有所差異。本書分為三大部分來探討行政與立法的互動關係:第一部分的焦點以台灣為主;第二部分則進行跨國比較,包括:德國、法國、波蘭、芬蘭等國之研究;第三部分則從民眾的角度來看待行政與立法關係。本書希望能從動態以及比較的角度來觀察和理解行政與立法的關係。
憲政論:憲政變遷與體制改革
在歷經數次修憲後,的確我國政府體制雖已轉變為雙首長制或半總統制,總統在憲政上所扮演之角色,大多數民意也都傾向期望一個權能兼備的總統制。因此,當前我國的總統在憲政體制與實際政治運作中,除了要遵守雙首長制的憲法規定,更需發揮溝通協調與領導能力,去說服其所帶領之執政團隊有效貫徹總統的治國理念與政綱政策,並體察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亦是政黨政治之真諦,做好與國會議員與在野黨的政策說明。 本書研究之重點乃是從我國總統之地位、職權、產生方式,以及總統與行政院等機關間之關係,以歷史途徑及比較方法對我國當前憲政體制做一次全面性的剖析與檢視,也就是從憲政原理透視我國憲政體制變遷的歷程,剖析國家元首與國人對憲法之認知與憲政實踐,以及針對總統之職務在憲法及相關法律應然面及實然面之符合度及差異性,作一具體深入之探微,並且對若干爭議性之課題提出改進之道。諸如府院權責是否釐清、總統是否有責無權或有權無責、總統是否對行政院所屬的部會逾越憲政規範而直接指揮?總統對行政院所提請任命之各部會首長以及政務委員之任命所發揮之影響力如何?有關總統職權究竟採法定職權說或實質影響說、總統所負的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之界限如何?總統在政黨政治的運作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功能如何?亦就是希望透過對於中央政府體制的研究與發現,以就教於國人,凝聚提升優質憲政文化之共識,同心協力共同思考一個長治久安的憲政體制之改革方向,落實權力分立與制衡之憲政運作效果,為國家的永續發展與人民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幸福生活,開創一個更為美好的新境界。
案例憲法導讀
本書特色 & 本書以「案例憲法導讀」為名,結構上異於傳統憲法教科書,首先以案例導引方式,提出個案憲法問題,次以我國憲法及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為中心,配合外國憲法及憲法法院判決見解,作為問題解答之思索方向,最後的答案應該由讀者由文中自行吸收理解,此種撰寫方式早已見於國外憲法著作中。全書分為十六單元,內容包括人性尊嚴、生命權、平等原則、人身自由、宗教自由、恐怖主義與人權保障等,各單元以案例事實為緣起,次提出案例爭點、相關解釋及課程本文。 & 本書援引2013年6月前最新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外國法學著作則包括2013年6月前之最新著作,期能以最新之思維,引導讀者對憲法之學習熱忱。本書為憲法導論性質,無法涉及所有憲法議題,暫將重點集中在憲法基本權利部分,政府體制及地方自治部分容於日後補充。
憲法概論:日本政治與人權
本書特色「研究憲法就是研究人權」,學術領域並沒有人權學,憲法學就是在探討人權的內容、如何保障人權及與人權相關的事項。憲法學者就是研究人權的學者,憲法的課程就是人權課程。憲法的內容必須具備現代立憲主義的基本原理:保障人權、國民主權、權力分立,才是具備合法性、正當性,否則就不配稱之為憲法。憲法並非供觀覽的古董或供膜拜的法統,憲法最重要的是實施,使其效力能真正保障人權、落實民主法治的權力制衡體制。
小人物的呻吟:美國憲法的故事
這不是嚴肅的法律書,而是一本小人物奮鬥的動人故事書;所有享受民主甜美果實的人,都該知道的故事。美國憲法是第一部成文憲法,一七九一年加入「權利法案」後,這部憲法原文至今未被變更一字。而在歷史的洪流裡,這部屹立不搖的憲法,雖文字不變,但它的適用卻是「活」的,兩百多年的歷史發展及眾多判例,使它面目更加清晰。當我們細細梳理它的發展過程將會發現,裡面飽含小人物們的吶喊與呻吟。一八五七年,黑奴史考特的爭訟引發南北戰爭;一八九六年之前,繼華人鐵路建工丁方越無身分證明被判遣返原國後,洗衣店老闆李益世挑戰種族主義者成功,但同一年,擁有黑人血統的鞋匠卜萊西挑戰黑白分隔「分而平等」卻未果,直至一九五四年,由幾位小學生的貧窮父母成功推翻「分而平等」;凡此等等,沒有這些關於平等權的判例,今日的美國,不會是我們所熟悉的「人生而平等」的國度。另外,尚有關於言論自由、信仰自由,以及緘默權、律師權、合法程序等,今人所熟悉的各項人民基本權利,也是經由各項判例砍掉重練、逐漸依骨填肉而成。陶龍生博士,以善於說故事的文筆,在憲法弘大架構中,傾聽美國小人物們的呼喊,這些故事上演的不是個人的榮辱利益,而是一個國家,本著憲法精神,逐漸走向真正民主的歷程,而這個歷程,不單單屬於美國,同時,也屬於所有參閱美國憲法立憲的國家們。
台灣制憲之路-邁向正常國家
本書特色現行憲法對行政與立法關係規範不清,使得台灣時常出現政治僵局,公民投票雖然已經通過立法制度化,但是實質權利卻是遭到諸多限制。廢除國民大會之後,立法的獨大與難以節制念為政治亂源。以上種種難題,無法用修補憲法的方式來解決,只有透過制定新憲才能一併處理。在本書中,專家學者們提出有益的見解,為台灣如何邁向正常國家的做法,注入了新思維。
中華民國憲法精義4版(附歷屆公職考題及大法官解釋光碟)
本書介紹我國憲法重要內容與精神,內含2005年6月第七次修憲內容。本書特色1.架構清楚、條理分明、搭配相關說明圖表,有利初學者快速學習。2.在相關章節精選150則大法官解釋,以實際問題案例方式,引領讀者了解憲法內容。3.就重大憲法問題提出精闢分析,提供讀者進一步深思。本書乃三位年輕憲法學者的集體創作。三位作者的碩、博士論文皆以憲法重大議題為主題,為新一代的憲法學新秀,對憲法理論與實務了解深入。此外,三位作者均有豐富的憲法教學經驗,其以豐富教學經驗為底,提出一個非常清晰的分析架構,並搭配許多圖、表,方便讓讀者能徹底釐清相關概念與爭議。此外,凡就重要的憲法問題,都經共同作者集體思考後,方提出獨特精闢的分析,也有利於讀者進一步咀嚼體會。2000年的政黨輪替並未為我國帶來健全的憲政發展反而陷入「少數政府」的困境而媒體與言論市場更充斥許多似是而非的憲法觀念現實憲政發展令人深感無奈解嚴後「且戰且走」的漸進式修憲模式欠缺一個完整的規劃與理性的思辯2005年6月末代國大進行第七次修憲立委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公民投票、廢除任務型國大未來,2008年新憲法?
國家.基本人權.政府組織
本書收錄作者在憲法領域內所發表之論文。憲法為一國之根本大法,憲法研究彰顯一個國家法治之成熟度。本論文集第一部分探討基本人權議題,包括基本權利之功能、平等原則、街頭監視錄影設備與人權保障、旅客攜帶外幣出入國境之限制、應考試權以及大學生人權等議題。第二部分討論政府組織議題,包括政府體制的憲法解釋、專家學者參與國家決定之法律問題、民選公職人員影響選舉之界限、國會議員的待遇、國會改選後的政府組成、聯合政府、憲法訴訟法草案以及大法官法規違憲解釋之拘束力等議題。論文雖分別於不同時間刊載於國內不同專書與期刊雜誌,惟作者依當前法制,做適當之重新整理、修正,以饗讀者,提供國內學術界與實務界處理相關問題時之參考。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版)
依最新修正之憲法法規撰寫,用最簡易文字配合圖表說明,列高普特考測驗題七百餘題,適合大學生、初學及各類相關考試用。本書特色★ 大學通識課程、研究所及一般考試用書,附2009、2010年高普特考測驗題共741題
中華民國憲政法制與黨政關係
「黨政關係」為政治學領域研究之新課題,已日益受到重視。蓋民主政治為政黨政治,政黨為實現其政策,有賴議會內黨政關係之協調與運作。 我國自行憲以來,憲政體制無法正常發展,而黨政協調亦建立在以中國國民黨為主軸的黨政關係架構上。是以,本書就中國國民黨黨政關係結構的變遷及其協調為例,說明我國行憲以來,不同階段的黨政協調制度,從而檢討其得失,並分析其原因。 & 本書分成六章。第一章「憲政法制與黨政關係」。第二章「行憲以來憲政的發展」。第三章「中國國民黨黨政關係結構的變遷」。第四章「中國國民黨黨政協調舉略」。第五章「憲政法制改革與黨政關係結構的調整」。第六章「黨政關係結構的發展」。
憲法、人權與國家發展
憲法乃是國家根本大法,其主要的內容包括了人民基本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組織、職權、基本國策等。從當代自由民主的憲政思潮來看,憲法的主要功能乃在於人民基本權利之維護;無論政府施政或對於人民行為規範,當以人權的維護與提升為其核心價值。
設計憲法:美國憲法的誕生
本書為美國憲法史上之一部經典著作。作者對制憲會議的卓負聲譽的?述,對當時的各種情況、各種信念以及制定美國憲法的那些人物提供了生動的分析。作者利用他對制憲會議每日詳盡記錄的知識以及其他寶貴的材料,例如重要代表之間的私人通信,威廉‧波爾斯的敏銳的對其他代表的性格描寫,當時的小冊子,以及代表們對他們自己的州政府所作的報告等等,對這些歷史程序作了鮮明的刻畫。作者探討了麥迪遜、富蘭克林、漢彌爾頓以及藍道夫這些領袖人物的個性、背景和政治經驗,並分析了他們在制憲會議中擔任的角色和所作的貢獻。在敘述美國憲法的成長過程中,作者討論了針對邦聯條款的缺陷的各種不同意見以及在維吉尼亞州與新澤西州所提方案中提出的補救辦法。作者在闡明新國家的這些創始人的各種意圖以及重視他們當時的意義深遠的任務所面臨的挑戰之時,對於許多事件都有所?述,其中有大州與小州之間的矛盾,「大妥協」中牽涉到的問題,來自制憲會議之外的壓力以及主持會議的官員華盛頓將軍所起的微妙影響等等。對學者、鑽研者以及一般的讀者來說,這本美國憲法編年史上的基本作品明白顯示出了對於目前仍有重大意義的1787年的各種問題。本書特色這本書可說是研究美國憲法的經典著作。1787年的美國憲法是資產階級國家通過的最早的一部較完整的成文憲法。它是按照典型的「三權分立」(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分別由三個不同的國家機關來行使)的原則建立的美國的政治制度。它對於後來建立的其他資產階級國家的政治制度有極大的影響。
美國憲法導論
按美國憲法制定施行於十八世紀,制憲當時之農業社會,較之二十一世紀工業暨資訊社會,變化既大且劇,惟美國憲法施行迄今依然生氣蓬勃,穩定成長,頗值得研究探討,以供我國施行憲政之借鏡。本書依據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案例判決要旨及相關法律著作學理解說美國憲法之文義意旨,類似我國法學院或社會科學院之一般我國憲法教科書,提供法學院、社會科學院學生及有興趣之人士自法律學層面概要了解美國憲法,以別於著重政治學或其他社會學科論述之美國憲法著作。內容共有十章,分別為(1)緒論、(2)國會、(3)總統、(4)法院、(5)聯邦制度、(6)分權與制衡制度、(7)人權法案與人身自由、(8)宗教自由、(9)言論出版與結社之自由及(10)正當法律程序與財產權。
中華民國修憲史(第二版)
本書旨在探討中華民國制憲後的修憲歷程。蓋近代民主國家,莫不存有憲法,以為其立國基礎。但憲法係因應人類社會的需要而產生,自當因應人類社會的需要而修改,故凡屬憲法成文國家莫不規定憲法修改程序,以適應人類社會變遷的需要。然憲法的修改並非全無限制,而是必須依循法理為之;也就是說,憲法的修改必須具備合法性(legality)與正當性(legitimacy),推至中華民國憲法亦然。 本書共分四章。第一章簡述民國以來的憲政發展歷史;第二章分析中華民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修款的修憲過程;第三章分析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時期的修憲過程;第四章則針對中華民國憲法歷次修憲結果進行探討,並對中華民國憲法的未來發展提供建議。
中華民國憲法新論
憲法乃一國之根本大法,廣博精深,乃規定人民之權利及義務、國家基本組織、職權、相互間權力分立與制衡及基本國策,係構成國家制度的最高法則,其核心價值在於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故與國民生活息息相關,不可不慎。惟坊間憲法之教科書,或流於學理論辯,而失諸實際,未符合國家憲政文化及架構,或未切中問題核心,而未見客觀,不能反映台灣近年民主化發展趨勢,均有所闕如。 作者認為有一流的憲政教育才能培養一流的現代化國民,以建設一流的現代化國家社會,因此加強憲法教育,提昇國人守法精神,並建構能為國家與人民帶來長治久安的憲政體制,乃當前責無旁貸之要務。本書共分十三章,乃針對憲法的意涵、性質與分類、思潮的演進、中華民國憲法體系、基本國策、憲法的修改與兩岸人民關係.....等,做深入說明與分析。歷經數年編纂,實務見解旁徵博引,評論分析鞭辟入?,理論與實務兼具,法律與政治見解並陳,作為學術研究、大專院校(含研究所)教學、各種國家考試及實務引用,均具參考價值。 憲政主義是一套政治價值與願望 反映出人民希望透過內在和外在牽制來規範政府權力 以保護自由的欲求 具體言之 憲政主義就是法治政治 憲政主義就是民意政治 憲政主義就是保障、尊重少數人權利的政治 憲政主義的國家必須實行權力分立 透過權力分立、相互制衡 防止專制集權 最終目標在於保障人權
把憲法踹出法院
台灣的學者常說大法官是憲法的守護神,認為司法審查是保障人權的必要機制,因而對於解嚴以來大法官會議的積極運作,總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 諷刺的是,近年來,在司法審查發源地的美國,司法審查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卻不斷受到質疑。其中,馬克˙圖什內特(Mark Tushnet)的《Taking the Constitution Away from the Courts》,正是這股質疑司法審查的潮流中的重要著作。 & 在本書中,作者有系統地透過對美國憲法、國會運作以及司法審柴個案的考察分析,有力地解構了司法審查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展示了一個沒有司法審查仍能順暢運作的憲政體系的可能性。 & 本書問世後的短短數年間,美國學界已經以本書為主題召開過幾次大型的學術研討會。不管是否支持司法審查,本書都是台灣研究司法審查者不能不讀的經典之作。
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
人的自我實現,既是法與教育的目的,也是基本權與人格開展的本質。如果法的目的,可透過法治教育及教育改革的實施,形塑教育憲法的實踐環境,經由法與教育的自然互動,成為人民的具體生活文化,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才有可能。本專論由「人的自我實現」提供憲法與教育的對焦共同點(第一章);嘗試從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基本權出發,建構出我國教育憲法的體系(第二章);並由此體系型塑教育憲法的實踐環境,透過法治教育建構法治國的台灣教育環境(第三章);接著,從本專論所建構的教育憲法體系,檢討台灣教育改革的問題,尋找在現實上拉近兩者距離的可能性(第四章);此外,針對有些作者關懷的其他教育法問題,同時涉及到教育改革的領域,將另成專章探討(第五章);最後,在結論與建議中,整合與檢討台灣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的問題,希冀能為21世紀的台灣教育法制,提供一個永續發展的建構(第六章)。